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导游词>白马寺导游词

白马寺导游词

时间:2024-03-26 19:30:32 志彬 导游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白马寺导游词(精选14篇)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马寺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马寺导游词(精选14篇)

  白马寺导游词 1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据记载,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寺东还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齐云塔。

  白马寺导游词 2

  洛阳,是一座千年古都。闻名天下的古迹是一定少不了的,像龙门石窟、天津桥、白马寺等等等等,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是白马寺了。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曾有幸去过一回白马寺。我完全被这座历经两千年风雨的中国第一古刹吸引住了。

  这座古刹始建于公元68年。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很多壮观的建筑物。而且,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还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据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皇帝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使者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其中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今天的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古寺,还是一个有许多生动传神的`佛像和宏伟建筑的地方。

  我到白马寺旅游的时候,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佛像。不仅有形象生动有趣“欢喜佛”弥勒佛,还有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还有一个景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齐云塔。这座佛塔虽然不是十分壮丽,但有弧度的塔身,给人以玲珑、小巧的感觉。

  白马寺,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是我们洛阳人的心中的骄傲!

  白马寺导游词 3

  青海白马寺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在于她历史悠久和重要的寺院地位,是周围汉,藏,土等各民族群众求吉祥保平安的圣地,同时还特别在于它精美奇特的建筑,令人观叹。

  远望该寺,依山而建,凿孔架梁,似凌空而起。走进她的身边,玲珑精巧的门楼使你眼前一亮。门楼为三层横木方斗拱歇山顶式阁楼,每层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顶,简瓦铺面,四角高挑,横脊竖脊以镂空雕花青砖砌成,上饰龙头砖雕。最高层横脊上塑有镏金双鹿灵芝,光彩夺目。门楼木结构以矿物颜料绘以金龙金凤,浮云花卉,色彩艳丽,经久不褪。门楼整体巍峨险峻,雍容华贵。据说像这种建筑的门楼在青海再无第二。不仅如此,其门楼尚有玄妙之处,大风刮来,整个楼体颤颤悠悠,左右摇摆,但自建成已有200多年结构还完好如初。

  经过门楼走进寺院,便是平整宽大的经堂院。东,西,南三面建有两层回廊式楼房,中间是跳“官经”的'场所。踏上正北十多层青砖台阶寺院建筑的第二层大经堂。大经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式二层空心楼。面阔九间,进深九间,屋顶重檐叠堆,雕花砖砌。大经堂正门两侧为彩色壁画,上绘《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打开经堂正门,里面幽暗深造,朦朦胧胧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百根方形红漆大柱,纵向望去,一排排走向深处,真不知经堂深有几许。正中数根通天屋柱,真有顶天立地之势。大经堂中,共有各种珍贵佛像及两部《甘珠尔》,胜乐金刚佛像,班禅大法台,吉祥天女,乃穹护法等,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大经堂后是大佛殿,为白马寺的第三层,内塑大佛一座,高约10米。走进大殿须仰视才能见到佛面。大佛堂西侧有一尊石雕大佛像,藏语称“弥勒望河”。古朴浑厚,线条粗犷,佛像背依险峰,面临潢水,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挡潢水冲击,以保山寺安然。石雕佛像背后有一石窟,窟内有宋代壁画,约有8平方米,依稀可辨,为佛本身故事。

  相传九世班禅从西藏回青海塔尔寺传经说法,白马寺活佛曾派遣使者牵白马去塔尔寺邀请班禅。白马寺距塔尔寺约百十里路程,途中还要穿过乱石堆积的峡谷,翻越白雪皑皑海拔3400米的拉鸡山,但这白马往返只用了一天时间,因此被视为神马,白马寺也因此而得名。

  白马寺在藏传给佛教格鲁派的寺院中,由于一世至五世的“关嘉活佛”均任塔尔寺密宗学院的堪布,大发台,并在塔尔寺建有自己的府邸,所以白马寺很早就是塔尔寺的属寺。现任七世关嘉洛桑协主彭措尖活佛是白马寺管委会主任,为塔尔寺的四大排位活佛。目前寺里仍设有显宗学院,僧侣经40余人。每年正月十五,端午节及佛教纪念日,方圆几百里,甚至西藏,甘肃等地的各民族佛教徒都来此顶礼膜拜。该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影响却远及国内藏区,沐泽青藏高原。

  白马寺导游词 4

  白马寺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湟水北岸。古称金刚崖寺,藏语称玛藏观,建于11世纪。相传它的创建与藏传佛教史称之为“下路宏传”的复兴佛教活动的首创人喇勤·贡巴饶赛有关。寺内曾供有他的泥塑佛身像。山崖下现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语称:“弥勒望河”,雕像古朴浑厚,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佛像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消除水患的愿望。

  白马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白马寺村,寺院建在红崖子沟沟口东侧的.半崖上,隔湟水河与平安镇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过。距西宁市25公里,距互助县威远镇50公里。是互助县旅游景区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游景点。白马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又名金刚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刚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语称“玛藏观”,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寺总面积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经堂、僧舍、石窟、金刚佛像、和大佛塔组成。

  “白马寺”的来历传说较多,明万历十二年(1584),第三世xx去佑宁寺等地途经此地,传说坐骑死去,遂塑白马于寺,故名“白马寺”者为一种;该寺为安多地区首建的佛寺,类似河南的白马寺,故名者为一种。该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刚雕像,背依险峰、面向湟水、目视前方、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称“金刚窟寺”。白马寺又称“觉化寺”,取之于西藏佛教后弘鼻祖喇勤·贡巴饶赛于此地“自觉”“化众”,开启后弘法道,直到圆寂。由于白马寺历史悠久,素享盛名。后经清代、民国、“”三次被毁。

  1980年8月17日该重新得互开放,陆续修建了经堂、僧舍,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观有大经堂、金刚亭、金刚崖、金刚佛像、湟水河风光等等。

  白马寺导游词 5

  “五一”节来了,我素有登山的爱好,于是便与两三伙伴徒步去游览市郊的白马寺山。

  “白马寺山”是一个很别扭的名字。按理说,山和寺本应该各自有其名的,但因为山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而寺庙是人们后来才修建的,所以人们通常习惯以山的名字来代称山上的寺庙。如远近颇有点名气的珏山,山顶上的庙宇叫做真武庙,但人们为了方便,习惯上也称这座庙为珏山庙,却从不把珏山称作真武庙山。而白马寺山就是因为山上有一座白马寺,而被叫做白马寺山的。你说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点别扭吗?

  这座山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别扭的名字呢?难道他本来没有名字吗?不然,这座山原来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马山。明代万历年间编修的《泽州志》记载:“司马山,城北十里。”引《风土记》曰:“司马山在晋城。”清代雍正年间编修的《泽州府志》记载:“司马山,县北十里。魏司马懿封长平侯,尝登此山。”又引《初学记》曰:“晋代祠此,因以为名。”这里告诉了我们两个事实:第一,三国魏的司马懿被封为长平侯,曾登过这座山;第二,司马氏建立晋朝,做了皇帝,人们于是为皇帝的祖宗司马懿在这座山上建了祠庙,当时这座山就被叫做司马山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既然司马山的名字在晋代就有了,又见于《风土记》、《初学记》这些古代著名的文献典籍,明万历《泽州志》和清雍正《泽州府志》又有明确记载,为什么现在这座山不叫做司马山,而别出心裁地用了“白马寺山”这样一个别扭的名字呢?我想,这个问题有点太深奥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为什么要叫“白马寺山”,完全可以不问,但写文章是比较严谨的'事,却不能草率,因此我在这里要声明一点,既然这座山本来的名字叫做司马山,又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在以下的叙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马寺山”这个别扭的名字,而直接写作司马山了。

  这天,天气好晴朗,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儿云彩。当我们来到司马山麓,仰望山颠,却见山与天相接之处挂着一片白云,起初并没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里是什么白云呀,是一件硕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们从雕塑的大致轮廓和“白马寺山”的名字判断出这是一匹腾飞的白马。马首高昂,后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飞扑下来一般。这时,一个同伴大声说:“这哪儿是马,你看马头,分明就是鸟嘴嘛!”我仔细一看,可不,马脖子很粗壮,马头却又细又尖,很像是一个长着细长嘴巴的鸟头。唉!不知是哪位蹩脚的雕塑家弄出这么一幅马身鸟首的糟糕作品,让人越看越觉得别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却不能不谈,因为这座雕塑标志着所谓“白马寺山”的文化呀!在晋城,曾经盛传着“南有孔子回车,北有白马拖缰”这样两句话,“孔子回车”不必说了,晋城人几乎家喻户晓,“白马拖缰”却令人费解。于是一些有心人便围绕着“白马拖缰”这个词望文生义,附会出许多关于“白马王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来,说得煞有介事,绘声绘色。然而,这些所谓“民间传说故事”一看就知道并非来自民间,而是现代文人的即兴创作。因为“白马王子”一词是舶来品,不是国产,难以混入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难以对“白马拖缰”作出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合理解释。那么“白马”究竟为何在此“拖缰”,其中有什么含意呢?我们只能求助于历史文献了。

  明代成化年间编修的《山西通志》说:“白马寺在泽州城东北十里司马山上,因白马驮经过此,故以名寺。”这儿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原来根本就不是什么“白马拖缰”,而是“白马驮经”。“驮经”一词,经过口耳相传,逐渐讹为“拖缰”,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却不知道因此误了多少人。说真的,“拖缰”拖得习惯了,一下子要改为“驮经”,还真是转不过弯来。话又说回来了,转得过弯来也好,转不过弯来也罢,历史的本来面目是这样,不由你不转。等你转过弯来,再来看这一座被称作白马的雕塑,它正高昂着那古怪的鸟头在拖缰呢,根本没有一点“驮经”的意味,你说可笑不!

  白马寺导游词 6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导游词 7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能够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久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这座古刹始建于公元68年。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很多壮观的建筑物。而且,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还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据记载,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寺东还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齐云塔。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古寺,还是一个有许多生动传神的佛像和宏伟建筑的地方。

  白马寺导游词 8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白马寺导游词 9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白马寺,这座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的佛教圣地。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是一处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于一体的胜地。

  白马寺,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因此,白马寺被尊称为“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华大地的繁荣与发展,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走进白马寺,你会被它的布局和建筑所吸引。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这些大殿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充满了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而在山门前,那两匹石马更是引人注目。它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仿佛在诉说着白马寺的悠久历史。关于这两匹石马,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那就是“白马驮经”。据记载,东汉时期,汉明帝夜梦金人,遂派使者西行求法,当使者们带着佛经返回洛阳时,就是骑着白马进入此地的,于是,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此地便被命名为白马寺。

  在白马寺的东面不远处,你还可以看到蒿榛丛莽的古城垣,那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它静静地躺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白马寺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体验白马寺的历史与文化,感受那份宁静与庄严。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背靠邙山,面临洛水,环境优雅,历史悠久。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自此以后,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白马寺也因此被誉为“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白马寺的存在,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白马寺的建筑布局规整,主要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每一座大殿都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大雄殿前,你可以看到两匹形象温驯、雕工圆润的石马,它们就是传说中的“白马驮经”故事的.见证者。

  说到“白马驮经”,那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汉明帝夜梦金人,遂派使者蔡音、秦景等人西行求法。使者们历尽艰辛,终于从西域带回佛经和佛像。当他们骑着白马,驮着经书回到洛阳时,汉明帝非常高兴,于是就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以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此外,白马寺还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古籍书画,这些都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你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白马寺的东侧,你还可以看到一片古城垣的遗迹,那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站在这里,你可以想象出那个时代的繁华景象,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最后,我要说的是,白马寺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佛教寺院,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佛教文化,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1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白马寺。这里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也是我们探寻历史、品味文化的重要场所。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它不仅是佛教的圣地,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站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先人的足迹。

  白马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融合了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建筑艺术。从南向北,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依次排列,殿堂楼阁错落有致,气势磅礴。每一座殿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故事,每一块砖瓦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白马寺,我们还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佛教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华。看着这些文物,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辉煌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风采。

  此外,白马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白马驮经”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艰辛历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

  最后,我想说的是,白马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让这次旅行成为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2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白马寺,这座承载着深厚佛教文化的历史圣地。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将带领大家一同领略白马寺的魅力和底蕴。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北,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这里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于宗教信仰的深厚情感。

  走进白马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典雅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从天王殿到大佛殿,再到大雄殿和毗卢阁,每一座殿堂都充满了庄重与神圣的气息。

  在白马寺内,你还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古籍书画。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敬畏。看着这些文物,你会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祥和。

  此外,白马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白马驮经”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描绘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在游览白马寺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氛围。这里的僧侣们修行严谨,信徒们虔诚礼拜,形成一种独特的宗教氛围。在这里,你可以放下尘世的喧嚣,静心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想说的是,白马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和文化长卷。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让这次旅行成为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3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古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被誉为“释源”,同时它也是“祖庭”,即祖师之庭院,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遂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使者们最终带回佛经和佛像,并用白马驮回洛阳。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汉明帝下诏在洛阳建寺,并以白马命名,这就是今天的白马寺。

  走进白马寺,你会被它的古朴与宁静所吸引。寺院内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雄宝殿,它是白马寺的主殿,供奉着佛像。佛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

  此外,白马寺还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古籍书画。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白马寺游览,你不仅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与深远。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请尊重寺院的规章制度,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触摸文物,共同维护这片神圣的土地。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白马寺,这座承载着深厚佛教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刹。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因此被誉为“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汉明帝因夜梦金人,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最终带回佛经和佛像,并用白马驮回洛阳。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汉明帝下诏在洛阳建寺,并以白马命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白马寺。

  白马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寺院内的主要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

  在白马寺内,你还可以欣赏到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古籍书画。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佛教的发展历程,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白马寺周边的环境也十分优美。寺院背靠邙山,面临洛水,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一份宁静与祥和。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请尊重寺院的规章制度,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触摸文物。同时,也请大家珍惜这片神圣的土地,共同维护它的宁静与和谐。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精选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白马寺导游词】相关文章:

苏州英文导游词_江苏导游词10-18

黄山导游词(精选)07-09

水乡导游词07-14

(精选)颐和园导游词07-07

(精选)西湖导游词08-16

(精选)草原导游词01-08

观潮的导游词12-20

贵州导游词12-22

圆明园导游词12-19

长城的导游词01-03

白马寺导游词(精选14篇)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马寺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马寺导游词(精选14篇)

  白马寺导游词 1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据记载,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寺东还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齐云塔。

  白马寺导游词 2

  洛阳,是一座千年古都。闻名天下的古迹是一定少不了的,像龙门石窟、天津桥、白马寺等等等等,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是白马寺了。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曾有幸去过一回白马寺。我完全被这座历经两千年风雨的中国第一古刹吸引住了。

  这座古刹始建于公元68年。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很多壮观的建筑物。而且,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还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据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皇帝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使者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其中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今天的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古寺,还是一个有许多生动传神的`佛像和宏伟建筑的地方。

  我到白马寺旅游的时候,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佛像。不仅有形象生动有趣“欢喜佛”弥勒佛,还有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还有一个景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齐云塔。这座佛塔虽然不是十分壮丽,但有弧度的塔身,给人以玲珑、小巧的感觉。

  白马寺,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是我们洛阳人的心中的骄傲!

  白马寺导游词 3

  青海白马寺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在于她历史悠久和重要的寺院地位,是周围汉,藏,土等各民族群众求吉祥保平安的圣地,同时还特别在于它精美奇特的建筑,令人观叹。

  远望该寺,依山而建,凿孔架梁,似凌空而起。走进她的身边,玲珑精巧的门楼使你眼前一亮。门楼为三层横木方斗拱歇山顶式阁楼,每层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顶,简瓦铺面,四角高挑,横脊竖脊以镂空雕花青砖砌成,上饰龙头砖雕。最高层横脊上塑有镏金双鹿灵芝,光彩夺目。门楼木结构以矿物颜料绘以金龙金凤,浮云花卉,色彩艳丽,经久不褪。门楼整体巍峨险峻,雍容华贵。据说像这种建筑的门楼在青海再无第二。不仅如此,其门楼尚有玄妙之处,大风刮来,整个楼体颤颤悠悠,左右摇摆,但自建成已有200多年结构还完好如初。

  经过门楼走进寺院,便是平整宽大的经堂院。东,西,南三面建有两层回廊式楼房,中间是跳“官经”的'场所。踏上正北十多层青砖台阶寺院建筑的第二层大经堂。大经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式二层空心楼。面阔九间,进深九间,屋顶重檐叠堆,雕花砖砌。大经堂正门两侧为彩色壁画,上绘《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打开经堂正门,里面幽暗深造,朦朦胧胧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百根方形红漆大柱,纵向望去,一排排走向深处,真不知经堂深有几许。正中数根通天屋柱,真有顶天立地之势。大经堂中,共有各种珍贵佛像及两部《甘珠尔》,胜乐金刚佛像,班禅大法台,吉祥天女,乃穹护法等,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大经堂后是大佛殿,为白马寺的第三层,内塑大佛一座,高约10米。走进大殿须仰视才能见到佛面。大佛堂西侧有一尊石雕大佛像,藏语称“弥勒望河”。古朴浑厚,线条粗犷,佛像背依险峰,面临潢水,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挡潢水冲击,以保山寺安然。石雕佛像背后有一石窟,窟内有宋代壁画,约有8平方米,依稀可辨,为佛本身故事。

  相传九世班禅从西藏回青海塔尔寺传经说法,白马寺活佛曾派遣使者牵白马去塔尔寺邀请班禅。白马寺距塔尔寺约百十里路程,途中还要穿过乱石堆积的峡谷,翻越白雪皑皑海拔3400米的拉鸡山,但这白马往返只用了一天时间,因此被视为神马,白马寺也因此而得名。

  白马寺在藏传给佛教格鲁派的寺院中,由于一世至五世的“关嘉活佛”均任塔尔寺密宗学院的堪布,大发台,并在塔尔寺建有自己的府邸,所以白马寺很早就是塔尔寺的属寺。现任七世关嘉洛桑协主彭措尖活佛是白马寺管委会主任,为塔尔寺的四大排位活佛。目前寺里仍设有显宗学院,僧侣经40余人。每年正月十五,端午节及佛教纪念日,方圆几百里,甚至西藏,甘肃等地的各民族佛教徒都来此顶礼膜拜。该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影响却远及国内藏区,沐泽青藏高原。

  白马寺导游词 4

  白马寺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湟水北岸。古称金刚崖寺,藏语称玛藏观,建于11世纪。相传它的创建与藏传佛教史称之为“下路宏传”的复兴佛教活动的首创人喇勤·贡巴饶赛有关。寺内曾供有他的泥塑佛身像。山崖下现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语称:“弥勒望河”,雕像古朴浑厚,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佛像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消除水患的愿望。

  白马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白马寺村,寺院建在红崖子沟沟口东侧的.半崖上,隔湟水河与平安镇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过。距西宁市25公里,距互助县威远镇50公里。是互助县旅游景区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游景点。白马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又名金刚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刚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语称“玛藏观”,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寺总面积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经堂、僧舍、石窟、金刚佛像、和大佛塔组成。

  “白马寺”的来历传说较多,明万历十二年(1584),第三世xx去佑宁寺等地途经此地,传说坐骑死去,遂塑白马于寺,故名“白马寺”者为一种;该寺为安多地区首建的佛寺,类似河南的白马寺,故名者为一种。该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刚雕像,背依险峰、面向湟水、目视前方、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称“金刚窟寺”。白马寺又称“觉化寺”,取之于西藏佛教后弘鼻祖喇勤·贡巴饶赛于此地“自觉”“化众”,开启后弘法道,直到圆寂。由于白马寺历史悠久,素享盛名。后经清代、民国、“”三次被毁。

  1980年8月17日该重新得互开放,陆续修建了经堂、僧舍,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观有大经堂、金刚亭、金刚崖、金刚佛像、湟水河风光等等。

  白马寺导游词 5

  “五一”节来了,我素有登山的爱好,于是便与两三伙伴徒步去游览市郊的白马寺山。

  “白马寺山”是一个很别扭的名字。按理说,山和寺本应该各自有其名的,但因为山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而寺庙是人们后来才修建的,所以人们通常习惯以山的名字来代称山上的寺庙。如远近颇有点名气的珏山,山顶上的庙宇叫做真武庙,但人们为了方便,习惯上也称这座庙为珏山庙,却从不把珏山称作真武庙山。而白马寺山就是因为山上有一座白马寺,而被叫做白马寺山的。你说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点别扭吗?

  这座山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别扭的名字呢?难道他本来没有名字吗?不然,这座山原来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马山。明代万历年间编修的《泽州志》记载:“司马山,城北十里。”引《风土记》曰:“司马山在晋城。”清代雍正年间编修的《泽州府志》记载:“司马山,县北十里。魏司马懿封长平侯,尝登此山。”又引《初学记》曰:“晋代祠此,因以为名。”这里告诉了我们两个事实:第一,三国魏的司马懿被封为长平侯,曾登过这座山;第二,司马氏建立晋朝,做了皇帝,人们于是为皇帝的祖宗司马懿在这座山上建了祠庙,当时这座山就被叫做司马山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既然司马山的名字在晋代就有了,又见于《风土记》、《初学记》这些古代著名的文献典籍,明万历《泽州志》和清雍正《泽州府志》又有明确记载,为什么现在这座山不叫做司马山,而别出心裁地用了“白马寺山”这样一个别扭的名字呢?我想,这个问题有点太深奥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为什么要叫“白马寺山”,完全可以不问,但写文章是比较严谨的'事,却不能草率,因此我在这里要声明一点,既然这座山本来的名字叫做司马山,又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在以下的叙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马寺山”这个别扭的名字,而直接写作司马山了。

  这天,天气好晴朗,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儿云彩。当我们来到司马山麓,仰望山颠,却见山与天相接之处挂着一片白云,起初并没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里是什么白云呀,是一件硕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们从雕塑的大致轮廓和“白马寺山”的名字判断出这是一匹腾飞的白马。马首高昂,后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飞扑下来一般。这时,一个同伴大声说:“这哪儿是马,你看马头,分明就是鸟嘴嘛!”我仔细一看,可不,马脖子很粗壮,马头却又细又尖,很像是一个长着细长嘴巴的鸟头。唉!不知是哪位蹩脚的雕塑家弄出这么一幅马身鸟首的糟糕作品,让人越看越觉得别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却不能不谈,因为这座雕塑标志着所谓“白马寺山”的文化呀!在晋城,曾经盛传着“南有孔子回车,北有白马拖缰”这样两句话,“孔子回车”不必说了,晋城人几乎家喻户晓,“白马拖缰”却令人费解。于是一些有心人便围绕着“白马拖缰”这个词望文生义,附会出许多关于“白马王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来,说得煞有介事,绘声绘色。然而,这些所谓“民间传说故事”一看就知道并非来自民间,而是现代文人的即兴创作。因为“白马王子”一词是舶来品,不是国产,难以混入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难以对“白马拖缰”作出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合理解释。那么“白马”究竟为何在此“拖缰”,其中有什么含意呢?我们只能求助于历史文献了。

  明代成化年间编修的《山西通志》说:“白马寺在泽州城东北十里司马山上,因白马驮经过此,故以名寺。”这儿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原来根本就不是什么“白马拖缰”,而是“白马驮经”。“驮经”一词,经过口耳相传,逐渐讹为“拖缰”,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却不知道因此误了多少人。说真的,“拖缰”拖得习惯了,一下子要改为“驮经”,还真是转不过弯来。话又说回来了,转得过弯来也好,转不过弯来也罢,历史的本来面目是这样,不由你不转。等你转过弯来,再来看这一座被称作白马的雕塑,它正高昂着那古怪的鸟头在拖缰呢,根本没有一点“驮经”的意味,你说可笑不!

  白马寺导游词 6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导游词 7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能够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久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这座古刹始建于公元68年。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很多壮观的建筑物。而且,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还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据记载,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寺东还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齐云塔。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古寺,还是一个有许多生动传神的佛像和宏伟建筑的地方。

  白马寺导游词 8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白马寺导游词 9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白马寺,这座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的佛教圣地。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是一处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于一体的胜地。

  白马寺,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因此,白马寺被尊称为“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华大地的繁荣与发展,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走进白马寺,你会被它的布局和建筑所吸引。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这些大殿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充满了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而在山门前,那两匹石马更是引人注目。它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仿佛在诉说着白马寺的悠久历史。关于这两匹石马,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那就是“白马驮经”。据记载,东汉时期,汉明帝夜梦金人,遂派使者西行求法,当使者们带着佛经返回洛阳时,就是骑着白马进入此地的,于是,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此地便被命名为白马寺。

  在白马寺的东面不远处,你还可以看到蒿榛丛莽的古城垣,那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它静静地躺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白马寺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体验白马寺的历史与文化,感受那份宁静与庄严。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背靠邙山,面临洛水,环境优雅,历史悠久。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自此以后,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白马寺也因此被誉为“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白马寺的存在,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白马寺的建筑布局规整,主要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每一座大殿都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大雄殿前,你可以看到两匹形象温驯、雕工圆润的石马,它们就是传说中的“白马驮经”故事的.见证者。

  说到“白马驮经”,那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汉明帝夜梦金人,遂派使者蔡音、秦景等人西行求法。使者们历尽艰辛,终于从西域带回佛经和佛像。当他们骑着白马,驮着经书回到洛阳时,汉明帝非常高兴,于是就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以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此外,白马寺还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古籍书画,这些都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你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白马寺的东侧,你还可以看到一片古城垣的遗迹,那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站在这里,你可以想象出那个时代的繁华景象,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最后,我要说的是,白马寺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佛教寺院,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佛教文化,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1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白马寺。这里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也是我们探寻历史、品味文化的重要场所。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它不仅是佛教的圣地,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站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先人的足迹。

  白马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融合了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建筑艺术。从南向北,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依次排列,殿堂楼阁错落有致,气势磅礴。每一座殿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故事,每一块砖瓦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白马寺,我们还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佛教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华。看着这些文物,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辉煌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风采。

  此外,白马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白马驮经”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艰辛历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

  最后,我想说的是,白马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让这次旅行成为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2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白马寺,这座承载着深厚佛教文化的历史圣地。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将带领大家一同领略白马寺的魅力和底蕴。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北,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这里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于宗教信仰的深厚情感。

  走进白马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典雅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从天王殿到大佛殿,再到大雄殿和毗卢阁,每一座殿堂都充满了庄重与神圣的气息。

  在白马寺内,你还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古籍书画。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敬畏。看着这些文物,你会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祥和。

  此外,白马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白马驮经”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描绘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在游览白马寺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氛围。这里的僧侣们修行严谨,信徒们虔诚礼拜,形成一种独特的宗教氛围。在这里,你可以放下尘世的喧嚣,静心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想说的是,白马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和文化长卷。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让这次旅行成为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3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古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被誉为“释源”,同时它也是“祖庭”,即祖师之庭院,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遂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使者们最终带回佛经和佛像,并用白马驮回洛阳。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汉明帝下诏在洛阳建寺,并以白马命名,这就是今天的白马寺。

  走进白马寺,你会被它的古朴与宁静所吸引。寺院内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雄宝殿,它是白马寺的主殿,供奉着佛像。佛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

  此外,白马寺还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古籍书画。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白马寺游览,你不仅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与深远。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请尊重寺院的规章制度,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触摸文物,共同维护这片神圣的土地。

  谢谢大家!

  白马寺导游词 1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白马寺,这座承载着深厚佛教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刹。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因此被誉为“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汉明帝因夜梦金人,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最终带回佛经和佛像,并用白马驮回洛阳。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汉明帝下诏在洛阳建寺,并以白马命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白马寺。

  白马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寺院内的主要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

  在白马寺内,你还可以欣赏到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古籍书画。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佛教的发展历程,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白马寺周边的环境也十分优美。寺院背靠邙山,面临洛水,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一份宁静与祥和。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请尊重寺院的规章制度,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触摸文物。同时,也请大家珍惜这片神圣的土地,共同维护它的宁静与和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