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且听风吟》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且听风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且听风吟》读后感 1
《且听风吟》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这部小说作为文学文体的新颖之处主要表现它的文体或者说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爽净直快,节奏短促,切换快捷。我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创新性,近乎透明,了无阻翳,可谓开一代新风,甚至认为其文体的新颖之处意味着他对世界的理解的新颖,并非语言的新颖。
有位评委,文学评论家丸谷才一称道:“总之才华甚是了得,尤其出色的小说的流势竟无全滞重拖沓之处。二十九岁的村上春村写出这样的作品,说明今日本的文学趣味开始出现大的变化。”
我认为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距离感。美国有位作家哈斯费尔德说:“我们认识的对象和实际认识的对象之间,总是横陈着一道深渊,无论用怎样的'尺都无法完全测出其深度。”
距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
它无法捉摸,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又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崝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读了这部小说后,我才知道,村上是多么有才华。
其中还有一位著名作家古行淳之介写道:爽净轻快的感觉下有双内向的眼,而主人公又很快将这样的眼转向外界,显得那般漫不经心。能把这点不令人生厌地传达出来,可谓出乎不凡,不过,我觉得那不仅仅是技艺,也作者强调的品性融入其间,对我予以好评。
这部作品被译作之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再次,我再介绍一下这个作家。村上春树,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二日出生于日关西京都市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主要著作:《挪威的森林》、《舞!舞!舞!》、《萤》等。
《且听风吟》读后感 2
今早起床,一口气读完了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这是他的处女作,刚好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让他逐渐远离酒吧老板的生活,转而走向创作的生涯。
这部作品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假期时间在家乡度过的一段时光,故事里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出场人物不外乎,主人公的挚友鼠,酒吧的中国老板杰,还有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女子,她和作者是一种很模糊的关系,从小说开始,他们便赤身裸体在床上相识,但是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他们也没有发生过一次性关系。也许这是村上对爱情的写照。
村上的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用平淡的事诉说不平淡的生活,他写出的不光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种对人内心的挖掘。
一个作家对人内心挖掘的越深,他也就越成功,村上无疑做到了这点,因此他的书在日本也是最畅销的。
在我身边,我从没看见过有人看村上春树的作品,只有两个例外,我最开始了解他是从堂姐那里,因为她的书架上摆着一本《海边的卡夫卡》,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他的书。还有就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他跟我说《海边的卡夫卡》是他们初中,学校规定让读的东西。最让我伤心的是他跟我说,同学们最喜欢的是100页,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有性描写。
这是让我这个略微懂一点村上的人十分伤心的,因为村上的作品不是为性而写,但性绝对是村上作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他的作品在挖掘人性方面更加透彻,更加真实。
总的来说,每次读完他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同时也感到村上是在追求着什么,作品中并没有写出,这只是我感觉到的,有可能村上自己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我们活着的人,都在追求着什么。
《且听风吟》读后感 3
《且听风吟》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作。这本书是一本中篇小说,篇幅并不长,读起来比较轻松。
先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其实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可以说是十分简单的:“我”在酒吧喝酒,去卫生间时见一女孩醉倒在地,遂就其护送回家。其间,“我”和女孩发生了一些误会。但几天后,两人的关系竟逐渐亲密。但此时,也是“我”该回到东京上大学的时候了。之后,“我”寒假回来时,少女却已无处可寻。“我”只好一个人坐在原来两人坐过的.地方怅怅地望着大海……
十八天。“我”和那个女孩仅仅相处了十八天。在她的生命中,“我”像昙花般,出现了,带给她快乐与希望了,可很快又离开了;在“我”的生命中,她也是一朵昙花,美好,却在转瞬间离去了。
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想过多地谈论“我”和她之间的感情是如何的。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也并不是这场残缺、带痛的感情,而是“我”对待事物的态度。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是啊。有时候,我们总想着逝去的事物有多么美,还常常为此哀叹、惋惜。可是,我们,在那时,又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应该欣慰才对啊。因为这证明,我们,已经经历过了这样的美好——也许其他人并没有经历过的美好。
正如欣赏那朵朵一现的昙花。不要总在过后叹息它的妖娆美丽如此易逝了,多为自己曾经领略过它的美丽而欣喜些吧。
不要再因失去美好而哀叹了。
也许,昙花的美好并不在于它的美丽,而是它的转瞬即逝。
《且听风吟》读后感 4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尝试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伤害对方。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痛对方保持距离,不要靠得太近,更不要动辄强加于人。在这个意义上,距离就是理解,就是温情,就是关心。
问题是,如果只能以这种保持距离的方式表达关心,那未尝不可以说现代人、现代社会的一种悲剧,一种矛盾。距离产生自由,自由式最可贵的。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他作品的基调。它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有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的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心情抑郁的人只能做抑郁的梦,要是更加抑郁,连梦都不做的。较之贫瘠的真实我更爱华丽的虚伪,任何人都肯定有他的心事。死去的人一死了之而永葆青春年华。相反,苟活于世的我们却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增加着年龄。再也无须前思后想,一切岂非已然过往。世上有的事情是奈何不得的.。
没有一个家伙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大家一个样,拥有什么的家伙生怕一旦失去,一无所有的家伙担心永远一无所有,大家一个样。所以早些觉察到这一点的人应该力争使自己多少怀有自信,哪怕妆模作样也好。什么自信之人,那样的人根本没有,有的不过是能够装出自信的人。说谎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勾当。不妨说,说谎与沉默是现代人类社会中流行的两大罪过。我们实际上经常说谎,也往往沉默不语。然而,倘若我们一年四季都喋喋不休,而且喋喋不休的无不真实,那么真实的价值势必当然无存。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等到夏天回去,我便经常走那条同她一起走过的路,坐在仓库石阶上一个人放眼望大海。想哭的时候偏偏出不来眼泪,每每如此。
《且听风吟》读后感 5
几天前在书店买了《且听风吟》,以前看过这本书的电子版,但还是把书买下来了,毕竟书更有它的价值。几天下来看了一半,今天上午竟一口气看完了,大概是被小说的情绪所牵引。小说是村上春树“青春三步曲”的第一部,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写的是他20岁的青春,时期是60年代末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百废待兴。那时期的青年人深受美国文化影响:摇滚、爵士、无政府主义、酒吧、点唱机和性交。
一个词概括:“垮掉的一代”。虽然生活颓废、无聊,但也有更多的自由和真诚。在旧的秩序打破而新的秩序还没形成之前,个人难免感到迷茫,精神也因此感到空虚,但就因为空虚才会拼命寻求生的意义,小说中人物有些行为执着地有些可笑,或许是给生活赋予太多意义了吧,如果不这样,就没法生存下去了。小说也确实提到许多人的死,村上春树曾经说,“人就是不停地磨损、不停地失去”。而“死”,我想就是的失去吧。朋友的死、亲人的`死、女友的死都给小说中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我”不停地回忆感伤的过去。而死的另一可怕在于绝对的虚无。无论生前怎样地追求名、利、享乐和学识,到死的时候这些都统统与你无关,那我们干嘛还要追求这些呢?小说就是在这样矛盾的感伤情绪中展开的。上面也说过,小说的人物都像傻子一样在拼命寻求活着的意义,但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可言呢?有!答案如本小说的书名“且听风吟”。
小说里提到哈特费尔德——这位直接影响村上春树写这篇小说的作家——的一部作品,作品中火星上的风对主人公说“我们是在时间之中彷徨,从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所以我们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是风”。我们是风,且听风吟,是听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自然之声,顺应自然,顺应内心。很有道家的意味,或许也是最正确的选择吧,选择“不选择”,静观其变,感悟真理。
《且听风吟》读后感 6
村上春树29岁写出了《且听风吟》,从此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村上说“写文章并非自己诊治的手段,充其量不过是自己疗养的小小尝试”,我很认同,正是这小小的尝试村上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在我29岁时重读这篇小说,仿佛看到了一种影子,更能引起一种共鸣。
文字是一种表达,而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村上正是发现并借助了小说这种表达途径。就像小说中所说,从小得了十几年自闭症,经过三个月不眠不休的讲话突然就好了,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并坚持下去。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种迷惘。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从我们耳边呼啸而过,留下的也只是迷惘与孤独,我们无从选择。是这个时代选择了我们,而不是我们选择了这个时代,我们只能去面对,只能被这浩浩荡荡的潮流推着前进。然而生活终要继续,人也要逐渐长大,长大后我们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很喜欢乔布斯的一句话:“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唯有觉知自已,发现自己,实践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要有勇气面对自己,并下决心排除自己的岔路。
29岁的自己也想像村上一样为了理想放弃所有,但事实是人总被束缚着,家庭、社会、环境。也渴望宗教般热忱的自我奉献,也羡慕飞蛾扑火般一无反顾,但我知道我不是。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明白,我只是普普通通一个人,像世上大多数一样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我所追求过、热血过的终究熬不过时间的磨损。
我明白,我不是村上,我只是我,万千大众中的一个。
但我至少希望还能像村上一样,坚守自己的心灵。
《且听风吟》读后感 7
“别人怎么看待我是不大清楚,但如今想来,我觉得自己是将贴裹在语言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洗净汗斑冲掉污垢,使其一丝不挂,然后再排列好、抛出去。”
村上春树用其干练不多余的文字,直接而通透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青春。纵使文字简单,但当我走马观花般把整本书看完时,顿时惘然——我到底看到了什么?这本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然后又像发了疯似地,匆匆浏览了一遍全书。恐怕是水平不够!
文字很亲近,但总是给我一种距离感。那是青春的所特有的多疑,即使单纯无邪,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猜透的。敞开心扉,又保留秘密。和你很亲近,但似乎又畏首畏尾地离你很远。无法捕捉,但又无处不在,轻盈散淡,又扣人心弦。那种微妙的关系很难描述,但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有过这种感觉的。明明就在身边,但是琢磨不透,总是留有一种神秘感。青春是多么的焦急,多么繁忙,多么自以为是孤傲地独自安排。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很多,等到想要弥补的时候,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书中的个借唱片的女子。错过了,便是错过了。懊悔也来不及了。这个年纪,我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束缚。于是我们常常陷入寂寞,村上和他的朋友们在孤独中大肆地喝啤酒。我想这种狂欢的寂寞,也是青春所特有的吧。并不是所以的人都能享受这般梦幻迷离的青春的.。小说末尾那个得了脊椎神经症的17岁男孩的信:“从医院的窗口可以望见港口。我不禁想象:假如每天清晨我能从床上起来步行到港口,满满地吸一口海水的清香……倘能够如愿以偿——哪怕只有一次——我也会理解世界何以这般模样,我觉得。而且,如果真能够多少理解这点,那么纵使在床上终老此生,恐怕我也能忍耐。”
在不幸者面前,我们这些幸运者应该想些什么呢?
《且听风吟》读后感 8
书的序里,说这是一本不日本的书,没有看过太多日本作家的作品,无法对此作出这样那样的评价,但对于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在电视剧,电影里已经有些涉猎,确实,这本书不太想在讲日本话。作者自己说,这本书之前写了一遍,由于自己对于情节和描写方法不满意,之后不得不推倒,重新来过。第二次写作的时候,开始尝试用英语写下去,再翻译成日语,意外的发现很顺手。
文章的序很长,第一次读完,特别对于其他作家对这本书的看法那里觉得非常的术语话,令普通人难以读懂。再看完文章之后,再读一次序便又豁然开朗,而且更有钦佩之感。读完全文,最突出的感受,是一种淡淡的悲伤,但是悲从何来,又仿佛说不清楚,没有过于悲伤的事件,没有残热的杀戮,惊人的意外,一切都是平淡无奇,但那抹淡淡的忧伤读者却始终挥散不去。所以,我再重读了序,序的最后一段说,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春树作品的基调。再仔细品味一下文章的内容。主人翁没有被写到家庭,没有爱人,没有宠物,与所有事物都存在在距离,就算是于好朋友“鼠”和中国酒吧老板“杰”,给我们的`都只是那种君子之交的关系。我们在潜意识里在同情和怜悯。这种与社会保持距离甚至是逃离社会的情绪,是宣扬一种自由,而升腾出一种寂寞。
值得一说的是,村上的作品中,对性的描写是有始终有目的的侧重。有性而无爱,旨在通过赤裸裸的性,宣泄出人物那浑身满溢的孤独。那种为读性而阅读的动机,是彻底的对作品的侮辱。就好像我看过的最最忧伤的电影,《逃离拉斯维加斯》里的桥段,性对于突出这种忧伤和绝望,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对于能读到像且听风吟这样一部对于挖掘到人至深人性的作品我感到庆幸。
《且听风吟》读后感 9
《且听风吟》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说是长篇小说,但是真的不太长,也是我第一次在几天的时间就看完的长篇小说,在此记录读后的感受!
村上春树的一系列书一直是我特别想看的,以前零零碎碎的看过很多精彩的片段,也没有完整的看过其中的一本,村上的文风和笔触是轻盈散淡的,读起来少有晦涩难懂的感觉,就我现在完整看完的《且听风吟》这本书来说,除了描绘的一些海港,街巷,地名具有明显的日式特征外,其他的字里字外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读着读着像是在读中国作者写的文章,也带着西方国家的调调,总之,读起来很轻松,非常日常化但是又带着轻盈与恍然大悟的感觉。
就是这几万字的《且听风吟》让村上春树从默默无闻的爵士乐酒吧小老板成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所以特意先看这一本。
当然了,这篇文章序言里提到了,写这本小说的动机,建造一个能使自己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房间———为了救助自己,同时想到,但愿也能成为使别人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场所。确实,读起来觉得像是再看随意记下的回忆录,但是呢,又好像挺轻松,稍微有点绕的那种感觉,就是有几处要反复的`看,才可以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也有可能我的直观理解能力存在偏差,所以有的地方一遍并不能体会深刻含义。
从我看完的现在脑子里留存的《且听风吟》来讲,是讲述了“我”这个还在读大学的年轻人放假在家,经历的一些故事,还有遇到的人,以及过往的一些事情,重要的场景离不开酒吧,多次出现的人物有“我”,朋友“鼠”,酒吧炸薯条,倒酒的“杰”,还有一个初次见面晕倒在酒吧厕所的右手只有四根手指的女孩。
在这些简单的人物里,穿插着简单的日常生活对话,作者真的是把简洁明快,爽净直白,节奏短促,切换快捷的语言风格发挥的淋漓精致。
《且听风吟》读后感 10
虽然许久不读小说,但听“村上春树”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所以时隔许多年来再到图书馆时,就借回了他的成名小说《且听风吟》。
《且听风吟》以第一人称着笔,小说不是很长,如同一个人,一边品着酒、喝着茶,用不带太多感情色彩语气,途述着一段回忆。
那是一次很普通的邂逅,女孩子喝醒了,不省人事,男主角把她送回住处。然后带出相处的这一小段故事。没有明朗、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刻骨铭心、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有一点感悟,一点感受,还有对人生、对周围环境的一点领悟。或者生活那个环境中的日子是平淡如水的,也是让人困惑的`。小说中的“我”在平凡的日子中沉思,在酒吧中打发多余的时间。没有丰功伟绩,也没有你哝我哝,不清晰的故事情节,只有一种感受贯穿其中,那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或者还很迷惘,或者在思考之后还不能明确方向与其中的含义,但不管过程是什么样子,所有的一切都将在时间的偏移中,淡了,甚至是忘了。只要生命还在延续,日子就还在过下去,相对于其他人,大家仅仅是对方的过客,一起走过的日子,终将只剩下一段或清晰,或模糊的记忆。
或者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着笔细腻的,故事情节清晰的故事,对于《且听风吟》此类小说还有待去了解,去习惯。读《且听风吟》,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像似听一段来自心的低吟,在作者吟说中,渗透。
《且听风吟》读后感 11
今早起床,一口气读完了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刚好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让他逐渐远离酒吧老板的生活,转而走向创作的生涯。
村上的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平淡的事诉说不平淡的生活,他写出的不光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种对人内心的挖掘。
一个作家对人内心挖掘的越深,他也就越成功,村上无疑做到了这点,因此他的书在日本也是最畅销的。
在我身边,我从没看见过有人看村上春树的作品,只有两个例外,我最开始了解他是从堂姐那里,因为她的书架上摆着一本《海边的卡夫卡》,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他的书。还有就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他跟我说《海边的卡夫卡》是他们初中,学校规定让读的东西。最让我伤心的是他跟我说,同学们最喜欢的是1__页,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有性描写。
这是让我这个略微懂一点村上的人十分伤心的,因为村上的.作品不是为性而写,但性绝对是村上作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他的作品在挖掘人性方面更加透彻,更加真实。
总的来说,每次读完他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同时也感到村上是在追求着什么,作品中并没有写出,这只是我感觉到的,有可能村上自己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我们活着的人,都在追求着什么。
《且听风吟》读后感 12
我坐在书房,窗外,刮着风。
我手里捧着一本书--《且听风吟》,作为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处女作,这本书用朴素的语言,记述了大学时代的“我”与鼠,以及杰氏酒吧的杰发生的一系列十分平凡的往事。而我,却从这平凡的事情里,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不平凡。
《且听风吟》中一句台词“再也无须前思后想,一切岂非已然过往。”世界万物不都是如此吗?人在走,光阴在流。那沿途的风景,无论是否美好,终将走过去,它们就变成了回忆,一种永恒的回忆。只有它们变成回忆,才会让你懂得过去的美好。
当“我”在面对大海,回忆往事之时,鼠在旁边说:“忘记好了,已消失在往昔。”万物终是要逝去,但从属于生命的'事物,一定会永远记忆着生命的内容,想终止它,必须走完人生之路,那才是真正的“一切岂非已然过往。”
杰氏酒吧的日历上有一句格言:慷慨的付出的,便是经常得到的。简单来说,就是付出多少,才能收获多少。我们最想收获的是什么?自然是人生的理想。
韩寒曾说:“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而大多数人,都拖延着不出生活,总希望它会给你一个机会,叫做明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仍然原地踏步,无法离梦想更近一步。
有人抱怨:“这条路上的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此之多,该怎么办呢?”正因经历的太少,才把挫折看得很重要。但不要忘记,在你未达到终点前,谁也不知道你是否能成功。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众所周知,“昼”与“夜”是相对存在的,但两者互相衬托,才使昼夜更加美丽。虽然,白天永不知黑夜,黑夜也不知白天。
正如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序言中说的一样,它无法捕捉,又无处不在,轻盈散淡,又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这时,风停。
《且听风吟》读后感 13
第一次听说村上春树是从一个学长那听到的,当时只觉得这个名字听上去很老,便没有去读读他的作品。在老师的推荐下,决定去读一本他的书。挑了很多,却不知到底要读哪本,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读读他的成名作《且听风吟》。
和其它小说一样,这本书讲的也是一个爱情故事,因为,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有爱,我们也总是在挖掘关于爱的一些事。这本书讲了主人公在酒吧喝酒时遇到一个酒醉少女,并与她发生的爱情故事,没有像其它爱情故事的完美结局一样,最后,醉酒少女离开了他,自始至终,两人并没有发生什么关系,或许作者是在探索着关于爱情的一些什么。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研究着爱情,人性,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挖掘出关于爱情和人性的内在本质,因为,有时候人连自己想的什么都不知道。爱情的本真到底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在我们看来,人总是在爱情里受伤害,也是在彼此的伤害中不断成长。在我看来,爱真的能使人成长,有爱就有伤害,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越痛越爱”,事实上,也真的是这样。让世界充满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或许,对于爱情,我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认为只要真心付出就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对于人生,我也没有什么过好的建议,只认为只要坚持自己的本真,每天过的开开心心心就是最重要的!
《且听风吟》读后感 14
这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也是村上青春三部曲的第一部。
这又是一本看不懂的小说,幸好篇幅不长凑凑活活能读完。后来,还是看豆瓣和知乎上的书评,才大概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
我觉得,与其说这是一故事,不如说这是一篇散文。或者说,作者的情绪,作者的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作者对青春的缅怀……若是读者有共鸣,可以通过作者的文字,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
举个例子,也是很多书评中都提到的一段话:“等我注意到,她早已哭了。我用手背上下抚摸她泪水涟涟的脸颊,搂过她的肩。好久没有感觉出夏日的气息了。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飘渺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无需任何解读,读到这段文字,相信有些年纪的读者,都能回到年轻时的某个夏天,感觉那时的夏日气息。
虽然,感怀过去,但是真的再回到过去的地方,看过去的风景:“等到夏天回去,我便常常做那条同她一起走过的路,坐在仓库石阶上一个人眼望大海。想哭的'时候却派那篇出不来眼泪,每每如此。”
在《且听风吟》中,我最喜欢鼠与女孩的故事。鼠和女孩都掉到海里,鼠决定原地等待救援,女孩向小岛的方向求生。鼠等待到了救援,女孩也顺利登上小岛。后来,他们在酒吧相遇了。后来,鼠很难过。
少年不知愁滋味,却又在矫情的无病呻吟着……“想哭,但偏偏流不出眼泪,因为能够肆意欢笑和哭泣的少年已经走远,能够倾述共鸣的对象也消失了。好像渗入沙滩里的海水,沉下去就再也流不出。”
“如果有人问:幸福吗?我只能回答:或许。因为所谓的理想到头来就是这么回事。”
最后,这本书翻译得很好,尤其是书名。
《且听风吟》读后感 15
当看到第“37”次印刷后,不禁睁大眼睛又看了一遍。嗯,确认是37次。印刷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书的受欢迎程度。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第一部为人知晓的作品,也是其成名作。其语言模仿美国作家又有自己的.风格,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其一经投稿,便斩获“新人奖”,一时声名鹊起,甚至这个意义大过它的内容。
然而,第一部作品通常意味着“不成熟”。通篇作品笼罩在忧郁之中,读来甚感压抑,《挪威的森林》也有淡淡的忧郁,但有疏通的出口,比如“敢死队”,比如绿子。
对景物描写详尽,但不如《挪威的森林》那般深入人心,似乎缺少一股精气神。文中对话有些语焉不详,给人“只说一半话”的感觉。诸多倒叙和插叙,来回跳跃又重重叠叠,读起来有些费力。比较起来还是《挪威的森林》更胜一筹,《挪》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毫无阻滞之感。主要内容是主人公的四段感情经历和其朋友“鼠”的厌世生活。故事情节很少跌宕起伏,相对《挪》平淡很多。
其中心思想大抵是讲述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及生存方式。就中心思想而言,并不像《挪》那么突出。
读过《挪》再来读《且》,《且》相形见绌不少。
《且听风吟》读后感 16
知道村上是从大学开始的,不过继承我一贯的读书坏习惯,几本村上读下来,根本没有记住他的风格,词句,甚至情节。
这本《且听风吟》扉页我竟然没有标记,于是返回当当网上寻找了一遍,是去年十二月份买的,让村上孤单了快半年真是该当何罪,笑。
吃过午饭回来忙里偷闲,看了看这本书的序“人生旅途中的风吟”,译者林少华大体的介绍了一下由这本书可以看出的村上的风格,以及由这本“第一”所带来的村上的写作人生。
顺便说一句,翻译很难,所以我对于译者一定是抱着崇拜敬仰的态度的,有一部分时候,甚至可以上升到和作者平齐的高度,林少华我不甚了解,但他翻译过来的语言甚是流畅轻松,不晦涩,私以为很好。
再顺便说一句,也许是我还没有真正融进这个网络的世界,我看的书一定是纸张的实体书,一定是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笔在上面写写画画的,一定是可以记录当时心情的。
序写得很详细,有六页纸,倒是语气颇为推崇,也顺带提到了村上的其他几本书,或是恰好看过的,或者根本没有注意过的,因为调整了自己把这本村上的第一本书也当做自己看的村上的第一本书,所以发现了一些没有发现的东西。
《且听风吟》的文体给村上以后的文字做了铺垫是因为从写《风》中“尝到了甜头”:“别人怎么看待我是不大清楚,但如今想来,我觉得自己是将贴裹在语言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洗去汗斑冲掉污垢,使其一丝不挂,然后再排列好,抛出去”。这是林少华在序中引用的村上的话,大致是后来在采访或是交谈中提及到这本书时村上有的感想吧,特地把这段话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是因为我自己看文章时刚好是不在乎语言的,而私以为这对于一个读者实在是最要不得的行为,作为作者可以洗净铅华,用自己认为最平实的语言把所思所感写出来,作为读者却应该细细的研究这种平实的语言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的效果从而给自己写作的时候“不需要在乎语言”打下一定的基础。
至于序中提到的距离感,家庭,语言风格,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了解的事了,深入的去看去品味才行,所以暂时也没有办法发挥多少了。
另外摘录一些序中的的文字吧:
1、深夜工作完后,一个人坐在厨房餐桌旁写小说,也就是说,独自以不成熟的手势一点一点做我自己的“房间”。那时我没有写伟大小说的打算(没以为写得出),也没有写让人感动的东西的愿望。我只是想在哪里建造一个能是自己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房间---为了救助自己。同时想道,但愿也能成为使别人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场所。这样,我写了《且听风吟》这部不长的小说,并成为了小说家。
这是序中提到村上应林少华的要求给中国读者写的信中的一段话,听起来,读这部小说会很舒服不是么,有小小的期待。
2、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它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又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这是序的结尾,林少华总结的一段文字,是我喜欢的风格,却觉得给原本穿着纯白色衣服的序添加了一条过分花哨的丝巾,整体感觉有些微的下降,然而这不失为一段漂亮的话,对村上的文字也是一种总结。
序写于“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一日于窥海斋时青岛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林先生可爱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三年之后读到,不禁有些怀想,三年之前的那个四月十一日,认识村上了么?
【《且听风吟》读后感】相关文章:
且听风吟读后感04-30
《且听风吟》读后感(9篇)04-12
《且听风吟》读后感2篇04-22
《且听风吟》读后感9篇03-24
《且听风吟》读后感4篇03-15
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11-27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高中11-27
金锁记读后感范文 琐记读后感11-21
读后感精选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