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观后感>《十二公民》观后感

《十二公民》观后感

时间:2023-11-16 16:27:3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十二公民》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二公民》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二公民》观后感

《十二公民》观后感1

  这部电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个职业的人对整个定案的看法及观点,从一开始的几乎所有人都轻易相信证人的证言,而对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动机,到最后通过辩论,怀疑,争执,尽量还原场景,以及对证人证言的验证,到最后全员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整个过程是对案件的辩论,也是对人性,法律以及逻辑的辩论。在电影的最后,8号陪审员,也就是整个过程坚持认为嫌疑人无罪,对整个讨论的进行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检察官证。电影结束的时候有几行字:在公安机关提出复议后,检察院依然维持存疑不起诉的决定,一个月后真凶落网。

  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想想假设这位检察官也和别人一样,相信证人证言,相信物证,那么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会被认定是有罪的,毫无疑问,有一件冤假错案出炉。是的,电影中有一位陪审员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时候被告知我们判错了。当他在再次步入社会的时候,别人是怎么想的,我管你冤枉还是不冤枉,总之你都是蹲过大狱的人。是啊!

  就是因为整个案件审查程序的不严谨,就因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纰漏,造成了别人百分之百的伤害。

《十二公民》观后感2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杀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这部电影正是唤醒人们对待生命的尊重,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的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请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12个陪审,11个人认为有罪,只有一个人觉得有疑点不怕所有人指责和埋怨,敢于站出来说话,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尊重,从只有他一个人认为无罪,到挨个疑点一一排除最后所有人都投无罪票,最后到一个月后真凶落网,这部电影没有很炫的特效没有大成本的制作,有的是对人内心呐喊的和灵魂的唤醒。因为即便是陪审们模拟讨论,也要对自己的举手表决权负责,因为那真的可能会关乎一个人的生死。

《十二公民》观后感3

  刻才揭晓——人民检察官!正是他的坚持,案子一步步抽丝剥茧,最后戏剧性反转,十一个人终被他一个人说服。面对其他陪审员一致意见的压力,他不为所动,坚持法律,体现了维护法律尊严的精神,给荧幕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意识启蒙课,也引发我们深深的反思。

  在当今一个法治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的时代,网络却异常发达的国家,公民往往更愿意利用自己朴素的价值观来对当事人进行舆论宣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网络陪审员',仅仅凭借媒体或者其他人口口相传的.一些片段,就轻易的给当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机关严密的调查和专业的判断。这部电影就给了我们理性的洗礼,让我深深地知道何为‘理’,又该(转 载 于:w :十二公民观后感)如何做到‘理’。

  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目前社会和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希望促使民众反思现状,进而提倡法治精神、回归人性的美好。这或许就是电影《十二公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十二公民》观后感4

  十二公民,十二怒汉,这个电影有很多版本,我最早看过美国的,觉得拍的很好,然后看了俄罗斯的,有人说还有日本的,但是我没有看过,因为觉得电影题材很好,因此方式国内也拍类似的电影的时候,虽然当时拍片比较少,我还是很走心的去电影院看了。

  作为一个家庭是一直放电影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来说,我一直对电影有很大的容忍度,毕竟题材很多,感悟很多,甚至表现手法也是不胜枚举。因此我打分一般比较高,但毕竟还是很有个人好恶在里面掺杂影响判断,我对这部电影打三分,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令人作呕的浪费资源之作。

  从电影的立意和最终的结局,不得不说,中国特色的臭味熏天。中国离开对于人民是不信任态度的,对于精英崇拜特性的,对于领导是阿谀奉承的,因此在现实中,正如一位前人说,我们觉得身居高位的人天赋异禀,其实他们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居于高位,而是居于高位后,才会被认为有才能。法律和道德,竟然也都是如此,法律觉得不守法的更是无知的人,道德也更体现在教育学历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优劣。

  在假设定普通民众民智未开的.情况下,未受到专业训练对于事件判断缺乏逻辑性情况下,我国法律系统不采用陪审团制度,三个庭长决定有罪与否。而正是这样制度的国家却要拍十二公民。为了让人感觉合理一些,说是大学的模拟法庭。最后的结局还是情绪化的民众还需要公安干警的敏锐观察缜密思考悲天悯人挽救了冤案~

《十二公民》观后感5

  影片的表现层面可以说做的不错,从比较废旧的老式板楼教室或者说会堂,四周陈旧的暗色系桌椅台阶管道,这里就是一个最没有压力的环境,而且只有十二个人没有任何围观,可以尽情畅所欲言,也全靠团体自知,为之后的冲突也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随着剧情的发展,天气由晴转雷阵雨,随之而来的是案情的'扑朔迷离和激烈的冲突,音乐沉重,深邃,剧情开始反转。案情逐步走向光明的结局,天气由雨转晴,伴随的也是舒缓的钢琴曲。但是,从剧情的发展来说还是避免不了尴尬。各自的冲突都起的有点突兀,从案件本身到陪审的个人故事之间的衔接也算不上完美,总有种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为了洗白而洗白的感觉。

  从影片的内容来讲,深层次反应的是人权的保护和法律的公允。每个人都有权做有罪怀疑,同样每个人也有追求真相的权利。但是对于生命的判定绝不能马虎大意,是值得吹毛求疵的事情。因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误判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灾难。这也是法律讲究的疑罪从无,无罪推定原则。同时,法律是人类社会最底线的保护制度,法律是无情的,但却是公允的。带感情,带偏见,带歧视的态度去解读法律世界,是对法律最大的不尊重。所以,我可以不说话,但是我保留说话的权利,法律上也可以不起诉,但是可以保留合理的怀疑。

《十二公民》观后感6

  在知乎上看到,说《十二公民》是一部很好的普法电影,又说是国外的翻拍版,这2个原因成了我观看的动力。

  整个故事更可以看作是话剧版的电影。

  在一个固定的空间,由对这个案子的`讨论贯穿始终,外衍出这十二个人各自的身份背景及遭遇,最后大家相互理解,变和谐社会。

  一开始看,是有点闷的,十二个完全不想干的人在一起讨论一个案件。而且这个案子有显而易见的证据、证人,按照常规的流程,可以直接进入定案阶段了的。

  十一个人,投了有罪。只有一个人,投了无罪。

  大家的矛头都指向这个人,觉得他是在浪费大家时间,因为这十二个人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离开,矛盾也就就此开始。

  在逐层深剖质疑案情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得以曝光,是在拨开迷雾,也是在展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引发对人性的深层次的思考。

  电影开始变得好玩起来,大大丰富了剧情的内容,不再像之前单调,干巴巴。

  最后当然是圆满的结局。

  大家最后对案情分析的认真,让人感动:认真的对待每个生命,不轻言放弃,尽到每个人的本分责任,美好的结局是可期的。

《十二公民》观后感7

  第 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于2015年06月20 日举行,颁奖礼第一次全面公开评审全过程,最终《十二公民》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五项大奖,成为大赢家。

  一部伟大的电影,无需大制作、大场景,亦无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反思现有的生活。《十二公民》成功了。

  影片开始,用几个简洁的'镜头陈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最后产生的结果也与一开始举手表决的局面大相径庭。

《十二公民》观后感8

  严格的说,十二公民更像是舞台剧,话剧,密室剧,虽然没有《狗镇》来得更彻底,连房屋都简化成了透明的几何体。

  导演似乎急于突出呈现这种特殊的舞台效果,上来还没等观众缓过神,长桌会议已展开阵势。决议也基本出奇的一致,十一比一,哈哈,剧透一点吧,—————这一点,没法不吐槽,否则还真的.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以一敌十一的居然是个检察官,以其身份扭转乾坤,实在是造势造大了点。结尾何大检捡起工作证时那故作奥妙深沉的一笑,笑出人间几多悲欢,几多惺惺作态,是为了展示我泱泱天朝公检法不但不仅绝不冤枉一个好人,而且普法普到春雨润无声的境界,还是为了天朝某局奇妙的审查制度,算是神来之笔,还是画蛇添足,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情绪推进的虽然捉急了点,但想以基本单一的场景,十二名演员,让观众基本没打盹,十二公民其实是成功的,虽然有很强的模仿的痕迹,但编剧是用了力的。呵呵,窃以为,开篇可以适当地虚以委蛇,互相察言观色,模棱两可,似乎更符合天朝百姓众生态。当然这可能又偏移了编剧颂歌的宗旨。

  其实就案情的有罪与否恐怕只是第一层意思,编剧更多地是想反映对同一事件的世间百态。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代入感,人与人的疏离感,有罪其实并不是嫌疑人有罪,而是评判者认为他有罪,而可怕地是,评判者评判的标准往往是评判者不自觉地代入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以为客观地时候,其实已经带上了有色眼镜。

【《十二公民》观后感】相关文章:

(优选)《十二公民》观后感11-17

观看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10-23

公民的义务教案03-31

公民的义务教学反思04-13

自我评价道德与公民05-03

文明公民倡议书02-20

公民赠与合同11-27

公民代理委托书11-09

道德与公民高中自我评价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