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8 19:04:33 毅霖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初三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2、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3、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教学重难点

  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章,了解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对观点进行论证的。

  课堂实录

  一、复习上一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注意文章中提示性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等字眼,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1、2段)

  “第一要敬业。”(3、4段)

  “第二要乐业。”(5、6段)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7段)

  “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由此可见,本文总体论证结构为“总—分—总”式:开头阐明题眼,总起全文,主体从两个方面分而论之,结尾合拢总结,收束全篇。层次清晰,条理井然。

  二、认识本文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点。

  相同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3)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1)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三、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论点”就是作者是文章中要表述的主要观点;用来支撑、证明观点的道理和事实就是“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称之为“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证观点“”,列举了哪些具体的论据呢?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答案:

  1、事实:

  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同样神圣和可敬;

  当木匠做成一张好桌与当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

  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与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英国人做事走路专注是敬,法国人做事走路散漫是不敬。

  ——以上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名言警句:

  “主一无适便是敬”——朱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庄子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文正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以上运用的是“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这两种说法,你对这两种说法有什么认识?

  明确答案:

  前者突出了一个“敬”字,后者突出了一个“乐”字。因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工作生活的道路也就不同,有的是先“干”后“爱”,有的是先“爱”后“干”,但终究是要既“爱”又“干”的,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课后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引用经典、格言、名人事例,在主观与客观上讲述了人类生活重的“业”以及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表明了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希望同学们以文中所说的“敬业乐业”的精神去提升我们的学习,去实践生命的价值。

  课后习题

  1、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小练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初三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新单词,读好课文。

  2、理解文中的叙述顺序,想象文中描述的场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与可爱。

  3、体验作者表达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孩子们,你们见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的特点?(清澈,细细的水,顺着山势流淌),这节课老师会带领大家领略珍珠泉的美。

  第二,举例读课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

  (一)老师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并阅读。

  第三,自学课文,梳理层次。

  (1)自由阅读,将文章分成小节。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2—4个自然段)。

  第3款(自然第5—6款)。

  (2)指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

  第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的?

  (2)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一段哪一句写得好?画下来,多看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些句子写得好?它在哪里?

  2、泉水有什么特点?(青、暗、清),你能说出哪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句型?(并行)。

  3、泉水是怎么出来的?"扑哧一笑。"这是关于泉水写的什么?(人)。

  4、讨论:这个泉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四段中的这句话在这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3)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我洒了多少珍珠!”你什么意思?

  第五,总结拓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为什么作者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这么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和家乡的深爱。同学们,你爱你的家乡吗?

  第六,布置作业。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场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美景中。

  初三语文教案 3

  [教材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词,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

  3、德育目标: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自然美,让学生受到热爱自然和美的教育。

  4、创新目标:

  根据图片和文中的描述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

  【学术形势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风景的文章。文章通过描写珍珠泉的美丽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和家乡的热爱。

  2、学生分析:

  由于文字层次清晰,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想象和联想。要通俗易懂,运用多种修辞,使描写生动,语言优美。

  3、确定五点:

  焦点:通过语言了解珍珠泉的美。

  难点:通过语言和文字理解珍珠泉的美。

  创新: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

  德育:具体语言中的环境之美,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空白点:通过阅读文本,拓展自己合理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珍珠泉的图片和视觉形象。

  [教学过程]

  一、引导目标激发兴趣

  泉水是从地下流出的水。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泉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为自主参与创造条件

  1、请自由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点名读课文,告诉我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子的?

  (先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再分组交流,交流中取长补短)

  学生在读、说、讲、辩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组织研究经验发现

  1、按名字读课文,整理文章顺序。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和准确。

  2、文章中你最喜欢最美的一句话是什么?和大家一起品尝,品尝。

  (学习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的结合,以及各种修辞场景的方法)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举办一次朗读比赛,朗读并模仿一个有美好感受的场景,尽量使用修辞方法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

  动词(verb的缩写)反思总结,巩固提高

  学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学习方法、写作方法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的积极引导。

  不及物动词调查研究工作

  背诵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初三语文教案 4

  教学设计:

  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领略景美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感受人欢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解读“醉翁”

  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醉翁”醉了吗?

  (2)、“醉翁”老了吗?

  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2、积累文言字词

  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 )琅玡( )林壑( )辄醉( )

  穴暝( )伛偻( )酒冽( )山肴( )

  野蔌( )觥筹( )阴翳( )

  2、通假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

  名之者谁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辄:总是,就。

  太守谓谁谓:是

  学习本文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滁ch州壑h琅琊lngy潺chn暝mng伛偻yǔlǚ山肴yo野蔌s

  弈y觥gōng阴翳y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3)太守自谓谓:命名。(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6)佳木秀而繁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7)山肴野蔌蔌:菜蔬。(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9)树林阴翳翳:遮盖。(10)太守谓谁谓:为,是。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原文填空。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课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学家。

  初三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标

  从古人身上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

  三、疏通字词并翻译全文

  1、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2、检查。

  3、要求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故事。

  4、重点语句解析。

  四、总结、扩展

  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等。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

  1、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语言特色

  二、课文分析

  1、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机智

  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

  2、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孔融:语言描写

  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

  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

  回陈韪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陈元方:语言描写

  曹操:行动描写

  使…代;自…立→令间谍问→闻之,追杀

  3、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

  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

  思考:①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

  ②本文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①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

  “远志”,出山则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

  ②语言隽永,意味深长。

  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

  三、总结、扩展

  1、《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探究活动

  一、方仲永与孔融的人生起点一样,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说:同学们先找到《伤仲永》这篇文章,搜集一些有关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迹的;然后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在班内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一定的结论。

  二、你认为陈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为什么?

  解说:可以在班内组织讨论或展开辩论。

  初三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1、给加点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觅()食:___________

  驱()除_______回应: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2、参考

  厚实:富裕。嬉闹:笑着闹着。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回应:回答。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况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初三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朗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①了解梁启超。

  补充: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亵渎、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3)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6)《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7)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8)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1)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加点字板书,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板书

  敬业与乐业

  粱启超

  初三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

  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

  (六)讨论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八)课堂小结:

  (九)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初三语文教案 9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功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初三语文教案 10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初三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的王国里,我们常常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其中,古典诗词给我们的享受尤为美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感受这些诗词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

  二、学习第一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圣。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背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听老师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齐读一遍。

  3、赏析课文

  首联中的“忽传”、“初闻”、“满”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形?(惊喜)

  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初三语文教案 12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感情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

  蘸着(zhàn)轻抚(fǔ)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3、预习质疑:读了这首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试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案】

  情境导入,目标明确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初三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教学过程:

  导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跟《诗经》有关的

  ①成语

  ②名句

  ③诗词

  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初三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透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获得人生启示和写作上的启发。

  [教学重点]

  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讨论杨修死因,记叙顺序。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激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然后导入:这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走进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多媒体展示主要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杨修是怎样死的?

  2〉文章共写了几件事?

  2、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注释。

  (实用工具书,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

  2〉请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概括每个故事。

  3〉复述故事

  要求每人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说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应,然后叫七个学生分别来复述下列故事,大家以起来作简要评价。

  鸡肋事件,改建园X,分食酥饼事件,“梦中”吴质事件教植杀吏答教事件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1要求:先用几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并说出依据。

  安排:一二组分析杨修的性格,三四组分析曹操的性格。

  2、教师小结补充说明历的曹操与小说上的曹操不一样,让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五、讨论:

  1、杨修因何而死?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六、作业

  1、如何做人:小说中的'曹操和杨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对你本人待人处世有哪些借鉴作用?

  2、如何为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叙事手法?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什么启发?

  七、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资料,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等等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初三语文教案 15

  目标:

  1、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2、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的能力。

  重点:

  写自己想说的话。

  难点:

  如何选材、组材。

  教法:

  谈话法、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周同学们写了一篇文章《走进初三》。大家都写升入三年级之后半年多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

  大部分同学敢于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发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体现了当今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学生向往新奇、敢于创新的思想,同时也突出了初三学生紧张、丰富多彩、充满竞争、充满情趣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对上次的作文进行讲评。

  二、讲评内容:

  1、立意:积极向上,充满豪情。同学们大多数写初三生活紧张但又富有乐趣,愿意努力学习,争取考上理想的学校。

  反映了当今中学生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2、选材与组材:大部分学生能够选典型事例来反映初三生活,或写老师、或写同学、或既写老师有写同学也写家庭里发生的变化。有重点中心突出。

  金佳:写了三位老师上课的不同表现,突出了新老师的特征。

  王迪:集中写代数老师上课时的场面,幽默和谐。

  魏新达:写自己进入初三的苦与乐。

  徐正家:从自我感受的角度来写初三生活。

  刘丹:着重同学们的'表现。

  3、文章结构:多数同学能做到首尾呼应,过渡自然,段与段之间注意照应,部分同学运用小标题的形式

  新颖同时使文章内容巧妙过渡,又节省了笔墨。

  魏新达:列了三个小标题

  明星的生活

  书海里的纤夫

  一群唐吉诃德

  王双同学列的小标题是神出鬼没的班主任

  与众不同的语文老师

  风趣幽默的代数老师

  4、关于表达方式:一部分同学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人物进行必要的描写,重点突出。多数同学则是以自己的口吻来叙述,平淡的很,更不用说生动了。

  王乐、杨斐佩:场面描写好。

  李广洁:开头;踏入学校大门,我伸了个懒腰走进教室,拖着沉重的书包一步两摇的来到座位,把书包丢在桌子上,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刚进入三年级的那股高兴劲早已跑到九霄云外了。

  三、存在问题:

  1、材料组织不当。有的同学全篇象记流水帐,或者是写成了决心书,无具体内容,空洞无物,中心就更不突出了。如:

  2、语言贫乏;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重三叠四,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错别字多,病句现象严重。

  4、书写不规范,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走进初三

  写作指导:立意:积极向上,充满豪情

  选材与组材:围绕中心

  文章结构新颖巧妙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初三语文教案(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三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教案模板10-17

初三语文教案优秀09-22

初三语文教案《愚公移山》11-07

初三语文的教学反思03-24

初三语文工作总结(精选)10-21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4-17

语文初三教学反思03-27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06-13

初三语文工作计划03-0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三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初三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2、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3、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教学重难点

  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章,了解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对观点进行论证的。

  课堂实录

  一、复习上一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注意文章中提示性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等字眼,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1、2段)

  “第一要敬业。”(3、4段)

  “第二要乐业。”(5、6段)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7段)

  “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由此可见,本文总体论证结构为“总—分—总”式:开头阐明题眼,总起全文,主体从两个方面分而论之,结尾合拢总结,收束全篇。层次清晰,条理井然。

  二、认识本文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点。

  相同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3)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1)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三、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论点”就是作者是文章中要表述的主要观点;用来支撑、证明观点的道理和事实就是“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称之为“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证观点“”,列举了哪些具体的论据呢?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答案:

  1、事实:

  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同样神圣和可敬;

  当木匠做成一张好桌与当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

  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与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英国人做事走路专注是敬,法国人做事走路散漫是不敬。

  ——以上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名言警句:

  “主一无适便是敬”——朱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庄子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文正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以上运用的是“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这两种说法,你对这两种说法有什么认识?

  明确答案:

  前者突出了一个“敬”字,后者突出了一个“乐”字。因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工作生活的道路也就不同,有的是先“干”后“爱”,有的是先“爱”后“干”,但终究是要既“爱”又“干”的,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课后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引用经典、格言、名人事例,在主观与客观上讲述了人类生活重的“业”以及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表明了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希望同学们以文中所说的“敬业乐业”的精神去提升我们的学习,去实践生命的价值。

  课后习题

  1、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小练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初三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新单词,读好课文。

  2、理解文中的叙述顺序,想象文中描述的场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与可爱。

  3、体验作者表达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孩子们,你们见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的特点?(清澈,细细的水,顺着山势流淌),这节课老师会带领大家领略珍珠泉的美。

  第二,举例读课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

  (一)老师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并阅读。

  第三,自学课文,梳理层次。

  (1)自由阅读,将文章分成小节。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2—4个自然段)。

  第3款(自然第5—6款)。

  (2)指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

  第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的?

  (2)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一段哪一句写得好?画下来,多看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些句子写得好?它在哪里?

  2、泉水有什么特点?(青、暗、清),你能说出哪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句型?(并行)。

  3、泉水是怎么出来的?"扑哧一笑。"这是关于泉水写的什么?(人)。

  4、讨论:这个泉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四段中的这句话在这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3)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我洒了多少珍珠!”你什么意思?

  第五,总结拓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为什么作者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这么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和家乡的深爱。同学们,你爱你的家乡吗?

  第六,布置作业。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场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美景中。

  初三语文教案 3

  [教材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词,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

  3、德育目标: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自然美,让学生受到热爱自然和美的教育。

  4、创新目标:

  根据图片和文中的描述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

  【学术形势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风景的文章。文章通过描写珍珠泉的美丽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和家乡的热爱。

  2、学生分析:

  由于文字层次清晰,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想象和联想。要通俗易懂,运用多种修辞,使描写生动,语言优美。

  3、确定五点:

  焦点:通过语言了解珍珠泉的美。

  难点:通过语言和文字理解珍珠泉的美。

  创新: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

  德育:具体语言中的环境之美,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空白点:通过阅读文本,拓展自己合理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珍珠泉的图片和视觉形象。

  [教学过程]

  一、引导目标激发兴趣

  泉水是从地下流出的水。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泉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为自主参与创造条件

  1、请自由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点名读课文,告诉我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子的?

  (先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再分组交流,交流中取长补短)

  学生在读、说、讲、辩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组织研究经验发现

  1、按名字读课文,整理文章顺序。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和准确。

  2、文章中你最喜欢最美的一句话是什么?和大家一起品尝,品尝。

  (学习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的结合,以及各种修辞场景的方法)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举办一次朗读比赛,朗读并模仿一个有美好感受的场景,尽量使用修辞方法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

  动词(verb的缩写)反思总结,巩固提高

  学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学习方法、写作方法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的积极引导。

  不及物动词调查研究工作

  背诵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初三语文教案 4

  教学设计:

  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领略景美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感受人欢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解读“醉翁”

  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醉翁”醉了吗?

  (2)、“醉翁”老了吗?

  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2、积累文言字词

  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 )琅玡( )林壑( )辄醉( )

  穴暝( )伛偻( )酒冽( )山肴( )

  野蔌( )觥筹( )阴翳( )

  2、通假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

  名之者谁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辄:总是,就。

  太守谓谁谓:是

  学习本文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滁ch州壑h琅琊lngy潺chn暝mng伛偻yǔlǚ山肴yo野蔌s

  弈y觥gōng阴翳y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3)太守自谓谓:命名。(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6)佳木秀而繁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7)山肴野蔌蔌:菜蔬。(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9)树林阴翳翳:遮盖。(10)太守谓谁谓:为,是。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原文填空。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课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学家。

  初三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标

  从古人身上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

  三、疏通字词并翻译全文

  1、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2、检查。

  3、要求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故事。

  4、重点语句解析。

  四、总结、扩展

  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等。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

  1、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语言特色

  二、课文分析

  1、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机智

  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

  2、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孔融:语言描写

  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

  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

  回陈韪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陈元方:语言描写

  曹操:行动描写

  使…代;自…立→令间谍问→闻之,追杀

  3、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

  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

  思考:①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

  ②本文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①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

  “远志”,出山则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

  ②语言隽永,意味深长。

  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

  三、总结、扩展

  1、《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探究活动

  一、方仲永与孔融的人生起点一样,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说:同学们先找到《伤仲永》这篇文章,搜集一些有关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迹的;然后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在班内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一定的结论。

  二、你认为陈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为什么?

  解说:可以在班内组织讨论或展开辩论。

  初三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1、给加点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觅()食:___________

  驱()除_______回应: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2、参考

  厚实:富裕。嬉闹:笑着闹着。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回应:回答。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况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初三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朗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①了解梁启超。

  补充: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亵渎、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3)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6)《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7)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8)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1)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加点字板书,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板书

  敬业与乐业

  粱启超

  初三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

  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

  (六)讨论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八)课堂小结:

  (九)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初三语文教案 9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功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初三语文教案 10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初三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的王国里,我们常常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其中,古典诗词给我们的享受尤为美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感受这些诗词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

  二、学习第一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圣。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背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听老师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齐读一遍。

  3、赏析课文

  首联中的“忽传”、“初闻”、“满”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形?(惊喜)

  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初三语文教案 12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感情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

  蘸着(zhàn)轻抚(fǔ)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3、预习质疑:读了这首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试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案】

  情境导入,目标明确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初三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教学过程:

  导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跟《诗经》有关的

  ①成语

  ②名句

  ③诗词

  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初三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透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获得人生启示和写作上的启发。

  [教学重点]

  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讨论杨修死因,记叙顺序。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激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然后导入:这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走进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多媒体展示主要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杨修是怎样死的?

  2〉文章共写了几件事?

  2、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注释。

  (实用工具书,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

  2〉请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概括每个故事。

  3〉复述故事

  要求每人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说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应,然后叫七个学生分别来复述下列故事,大家以起来作简要评价。

  鸡肋事件,改建园X,分食酥饼事件,“梦中”吴质事件教植杀吏答教事件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1要求:先用几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并说出依据。

  安排:一二组分析杨修的性格,三四组分析曹操的性格。

  2、教师小结补充说明历的曹操与小说上的曹操不一样,让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五、讨论:

  1、杨修因何而死?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六、作业

  1、如何做人:小说中的'曹操和杨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对你本人待人处世有哪些借鉴作用?

  2、如何为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叙事手法?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什么启发?

  七、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资料,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等等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初三语文教案 15

  目标:

  1、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2、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的能力。

  重点:

  写自己想说的话。

  难点:

  如何选材、组材。

  教法:

  谈话法、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周同学们写了一篇文章《走进初三》。大家都写升入三年级之后半年多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

  大部分同学敢于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发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体现了当今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学生向往新奇、敢于创新的思想,同时也突出了初三学生紧张、丰富多彩、充满竞争、充满情趣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对上次的作文进行讲评。

  二、讲评内容:

  1、立意:积极向上,充满豪情。同学们大多数写初三生活紧张但又富有乐趣,愿意努力学习,争取考上理想的学校。

  反映了当今中学生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2、选材与组材:大部分学生能够选典型事例来反映初三生活,或写老师、或写同学、或既写老师有写同学也写家庭里发生的变化。有重点中心突出。

  金佳:写了三位老师上课的不同表现,突出了新老师的特征。

  王迪:集中写代数老师上课时的场面,幽默和谐。

  魏新达:写自己进入初三的苦与乐。

  徐正家:从自我感受的角度来写初三生活。

  刘丹:着重同学们的'表现。

  3、文章结构:多数同学能做到首尾呼应,过渡自然,段与段之间注意照应,部分同学运用小标题的形式

  新颖同时使文章内容巧妙过渡,又节省了笔墨。

  魏新达:列了三个小标题

  明星的生活

  书海里的纤夫

  一群唐吉诃德

  王双同学列的小标题是神出鬼没的班主任

  与众不同的语文老师

  风趣幽默的代数老师

  4、关于表达方式:一部分同学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人物进行必要的描写,重点突出。多数同学则是以自己的口吻来叙述,平淡的很,更不用说生动了。

  王乐、杨斐佩:场面描写好。

  李广洁:开头;踏入学校大门,我伸了个懒腰走进教室,拖着沉重的书包一步两摇的来到座位,把书包丢在桌子上,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刚进入三年级的那股高兴劲早已跑到九霄云外了。

  三、存在问题:

  1、材料组织不当。有的同学全篇象记流水帐,或者是写成了决心书,无具体内容,空洞无物,中心就更不突出了。如:

  2、语言贫乏;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重三叠四,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错别字多,病句现象严重。

  4、书写不规范,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走进初三

  写作指导:立意:积极向上,充满豪情

  选材与组材:围绕中心

  文章结构新颖巧妙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