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20 10:34:46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数100以内各数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2.让学生在数物体的过程当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花生、小棒、橡皮筋若干个。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图

  1.在具体情境中复习20以内数的数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大草原看一看,你们想不想参加?那咱们就出发吧!(出示课件)瞧,蓝天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多美呀!小精灵聪聪和3个小伙伴在草原上玩耍。这时来了两群羊(20只),于是小精灵给大家提问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来了多少只羊吗?(学生数完后点名回答。)

  2.整体感知100有多少。

  出示课件:过了一会儿,草原上又来了许多群小羊。小精灵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估计一下现在草原上有多少只羊呢?

  在学生观察、估出小羊的只数后,请学生回答估的结果:

  生1:我估计有80只小羊。

  生2:我估计比20只多很多很多。

  生3:我估计有100只小羊。

  ……

  3.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估计小羊的数量。现在答案有多种,哪位同学估的较准确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只一只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教师板书课题。)

  数数量是100的物体

  1.数100颗花生(或100块糖果、100本练习本等)。

  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共同数出100颗花生等作为礼物送给“手拉手”学校的小朋友们。

  2.汇报数100颗花生的数法。

  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当中合作得好又数得准确的小组,然后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数法。

  3.通过课件展示小精灵数100根小棒的方法。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地数,10个10是一百。让学生观察之后对小精灵的做法予以评价。

  4.数100根小棒。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按小精灵的数法数出100根小棒。

  5.引导学生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小精灵提出问题:通过数数,谁知道几个一是十,几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观察数好的10捆小棒,同桌相互交流,概括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使学生在数数过程当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十”和“百”。

  教学

  1.摆出三十五根小棒。

  小组合作摆出三十五根小棒,边摆边思考: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是三十五根呢?并说说是怎样摆的。

  2.学生边摆小棒边从35数到42,当数到39时,注意让学生理解39的下一个数是40。

  3.让学生边摆小棒边接着从42根数到51根,教师巡视指导。

  4.让学生脱离小棒,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式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5.学生同桌对口令,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之后全班接着数到七十二。

  6.拍“7”游戏。

  全班学生轮流站起来报数,报到含有“7”的学生不能说出这个数,只能拍一下手,反之则违规。

  7.抢“100”的游戏

  用对口令的方式,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说下一个数,看谁说到100谁就算胜了。组织学生做这个抢100的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探索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

  两位数的组成

  1.(出示课件:35根小棒)然后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35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十三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点名学生回答后用电脑验证。

  3.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

  4.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之后请学生汇报汇报。

  课堂作业

  做练习七第二题。

  1.课件出示“百球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个球?”

  2.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数数。用小精灵聪聪的话问:“怎样数比较快?”然后点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数的方法。

  3.引导学生将数出的准确数100与自己估测的数对比。检验自己估的对不对,表扬估对的同学表扬。

  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学生较凌乱叙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数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每数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检验自己刚开始时估的对不对?

一年级数学教案2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性质和联系。”作为一个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非常接受这个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而且是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做数学,使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呢?我在学校开展的新教材研讨课中,就《桌子有多长》一课,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从中获得了点滴启发。

  教学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学校要给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买新桌子,你们高兴吗?不过想问问同学们,咱们现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体验思考

  1、估计和测量

  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或工具来量一量呢?想好后,请你动手量一量。(学生很快相出办法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量的,桌子有多长?

  生1:我是用拃量的,桌子有7拃长。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桌子有6 个半长。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个长。(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数据)

  师:你们看这些数据,发现了什么?

  生:大家测的结果都不一样。

  师;为什么你们测量的数据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为有的同学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书量,用的东西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也不同。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们的长短不同 ,所以测的结果就不同。

  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

  生:用同一个东西量。

  师:你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用尺子。

  2、认识尺子、感知1厘米

  师:(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统一的测量单位,它是人们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尺子?

  师:观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汇报:尺子上有0、1、2、3、等数字。

  尺子上有小格,每个小格都一样。(学生汇报时,并幕上显示相应的部分)

  师说明:尺子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第一条线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对着的稍长的线表示1刻度;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厘米。

  师:请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在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生:大拇指的宽。

  生:图钉的长。

  师: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手指缝之间就是1厘米。

  生;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那么,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生:0——3是3厘米。

  师:你们桌子上有一张黄色的纸条,猜一猜它是几厘米?

  生:13厘米、20厘米、5厘米……

  3、 正确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尺子,怎样用尺子测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动手测量纸条。谁愿意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对准纸条的 一端,看是15,纸条长就是15厘米。

  生:不对,得把尺子的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到几,我量的纸条长16厘米。

  师:到底谁对呢?看看笑笑是怎样量的。(出示投影,配话外音:我们测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了。)

  师:那些同学的'方法和笑笑一样?(生举手)现在,再用正确的方法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桌子上有一张绿色的纸条,谁能准确的剪下10厘米长的纸条,看谁又对又快。

  师:请把剪好的纸条举起来,说说你是怎样剪的?(请学生到前面示范)

  三、解释应用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纸条)(学生活动后汇报)

  2、蚂蚁搬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已竞赛形式出现,激发兴趣。

  3、聪明屋;(看图上的线段)师: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年组评价:

  改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做数学”的教育理念。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有多长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

  3、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15cm,然后用电脑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订正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田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自我反思: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努力努力寻找做数学的内容,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新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买新桌子入手,探讨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这整个教学过程,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便于操作,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进行猜测活动,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学生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总之,“做数学”是以学生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它需要老师引导、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机会、材料、时间和空间。我们还要对自己说“要成为点火者”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点燃的火把”。我们可可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要点燃每一支火把,并使其越烧越旺,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组织比赛

  教学目标: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并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表、学生每人一支水彩笔、空白纸。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统计

  1、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们五龙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知道都有那些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都有哪些活动?

  (生答师板书)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

  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

  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从生活情境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什么比赛,意见不一致,找寻有效的办法--统计。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实用性,必要性]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提出学习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统计。培养学生组织、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各组讨论完毕,排出先后次序)小朋友们表现得太棒了,我们先请冠军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统计结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将小组调查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小朋友觉得他们调查得怎样?

  [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合作意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在比赛之后,体验集体合作成功的快乐感,吸取成功或失败的教训,为下一次合作作好准备]

  4、小朋友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其实刚才小朋友们进行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师板书:统计)我们用来表示统计结果的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5、刚才小朋友们的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了,从这几张统计图里你能知道全班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活动吗?(不能)那该怎么办?(制一张大的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张统计图填完整,好吗?(师生一起动手填涂)

  6、我们的大统计图制成了,漂亮吗?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生自由提问,集体对每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

  (2)师补充生未提出的问题,供学生解答(出示课件)。

  三、应用实践

  1、除了举行比赛活动,还需要一些奖品,买什么奖品好呢?(出示课件)小朋友们能应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图,请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来画上自己最想要的奖品。

  3、请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做总结。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制作统计图的热情真高,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用视觉判断物体的长短(定性比较),初步构建长短的概念。

  2、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视觉对实物进行长度比较的各种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度比较的判断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口算:

  43+15= 46+33= 93-65= 43-8= 20+23=

  54-4= 76-2= 49-21= 96-33= 28-20=

  82-33= 14+31= 24+26= 81-31= 86-15=

  63-10= 87-50= 41-30= 39+10= 45+30=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 旗子图

  请学生观察一下,这些旗里哪一面最高?

  多媒体演示线段,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结论:下面对齐,看上面。

  2、比身高

  请二人比身高,(一人站在椅子)这样可以比吗?为什么?

  结论:在同一高度(同一平面),才能比高低。

  3、出示两根小棒(实物投影)

  ① 老师出示两根长短一样的.小棒,在黑板上摆成“ ”请学生看一看哪根小棒长?

  ②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演示将小棒重叠在一起,这两根小棒是一样长的。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比较。(板书:长度比较)

  二、新课探究

  1、铅笔

  (1)同桌两个人拿出铅笔比一比,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板书: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

  归纳:将铅笔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学生齐读。

  2、比绳子

  ① 多媒体逐一出示书P44第2题的情景:

  问:你们认为小胖的话对吗?为什么不对?你们有没有办法?

  ②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演示方法。一生上来演示。

  ③ 归纳:将绳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3、比粉笔(遮住一半)

  过渡:刚才小朋友比了绳子长短,现在老师请你们来比比这两支粉笔。

  ①出示遮住一半的粉笔:哪支长,哪支短吗?为什么?

  ②总结:(不能比,因为只看见一端。)

  4、总结:在比较物体时,可以先将一端对齐,在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

  5、比长和宽。

  拿出一张纸,横长还是竖长? 怎么比?

  演示对折比。

  三、实践操作

  1、铅笔

  方法归纳:将带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

  2、自由比较

  ①要求:在你们的桌上、铅笔盒中和你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请

  你们选择其中的物体来比较它们的长短。

  ② 学生自由选材进行比较

  汇报:比的是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

  ③ 归纳:比较物体,要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出长短的。

  1、出示方格纸:

  橡皮比水彩笔长了多少?

  橡皮占了几个格子?水彩笔呢?

  归纳:可以通过数格子来比较长度,还可以知道长了多少。

  2、学生任意选择两样物体,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长短。

  四、方格纸上比较

  1、小刀和橡皮哪一个宽?

  小刀宽多少? 橡皮宽多少?

  2、比铅笔盒

  同桌合作比一比:

  (1)谁的铅笔盒长?怎么比?

  演示。(竖放对齐)

  (2)谁的铅笔盒宽?怎么比?

  演示。(横放对齐)

  (2)谁的铅笔盒厚?怎么比?

  演示。(平放)

  五、总结

  说说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与体会?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长度比较

  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

  折一折比

  数格子比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二、目标分析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困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基础上来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比较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和“=”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由于“>”和“<”比较相近,学生难以分辨,教学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辨小方法和教师讲授的顺口溜以及之后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三种关系符号。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和“<”。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和“=”。

  四、教学准备

  课件,猴子、梨、桃、香蕉图片,三种符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

  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预设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表示两边的数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主题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咪咪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作了精心的安排,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材把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二个单元进行教学。其中“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三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数数、比较和分类;“数和运算”的内容分六个单元,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认识钟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和简单的几何体;“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要教学收集、整理简单的数据,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另外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和知识的综合应用。

  2.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相应内容的策略与机智。教材还注意从学生身边选取一些有价值、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

  3.重视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本册教材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

  4.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在计算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空间,通过自主探索突出算法多样化。例如,10以内的加、减计算,不再像过去那样先复习数的组

  成,然后用数的组成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方法,而是联系实际问题的情境出现算式,让学生来探索、交流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生活经验算出结果,也可以从图画里数出结果,还可以用“分”或“合”的思想解释结果。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教材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出现多种算法,使学生在感受、体会不同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里不强调学生采用同一种算法,也不要求学生几种算法都掌握。

  教材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例如,在认数中,让学生理解所学数的意义,用涂色、画图或用学具来表示数,说出“比8小的数”、“比7大的数”,“说一说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通过游戏让学生猜数,要求学生用认识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在计算中,让学生“不计算”估计算式的结果,体会估计的方法及其合理性;让学生在探索问题时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有助于数感的培养。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本册教材还具有落实思想品德教育、落实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序扎实、图文并茂富有童趣等鲜明特点。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数一数(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光盘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

  1.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

  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

  反馈:指名数一数。

  2.谈话: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的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的个数。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如第一小组有6位同学??

  组织交流。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你们学得开心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进一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回答:说出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

  说出十位是5的数。

  开火车答:说出27后面的5个数。

  说出各位是0的数。

  2、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指名回答:

  16〇19 8〇18 15〇15

  11〇12 10〇20 9〇6

  二、新授: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图,比较左右两边图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比较呢?

  (1)根据鸡蛋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大于26。

  (2)根据数的顺序比,28在26的后面,所以28大于26。

  (3)根据数的组成比,28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所以28大于26。

  2、用计数器比较数的大小:

  39和45比较,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比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比较小,指名回答,说说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教师板书: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同理,所以用同样的方法,或用老师归纳出来的方法学习比较图。

  3、教师可多写几个数,让学生直接比较(不用计数器)。

  4、教师写出三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可先找出和最小的数,再决定中间数。

  5、教师再次总结比较数的一般方法。

  三、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

  一般方法: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一年级数学教案9

  课题:8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磁铁黑板、红花、黄花图片、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学具: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

  2.连算.

  8+( )=10

  8+( )=10

  8+( )=10

  10+4=( )

  10+3=( )

  10+7=( )

  8+2+2=( )

  8+2+5=( )

  8+2+6=( )

  8+2+8=( )

  3.口算.

  9+4=

  9+7=

  9+5=

  9+3=

  9+6=

  9+8=

  师问:9+6 9+8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8+( )=10问:8加几等于10?板书:2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了9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凑十法)

  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8加几)

  1.教学例1.

  出示例1 8+3=11

  (1)出示黄花、红花图.

  师说:根据图上黄花、红花的个数,请同学们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指名学生编出:格子里有8朵黄花,格子外面有3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师问:要求一共有几朵花,怎样列式?(板书:8+3=)

  师问:8+3这道题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说计算方法.

  (2)直观演示.

  师说: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计算8加3时,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凑十法来计算.

  老师边说边演示:格子里有8朵黄花,如果把格子里凑满10朵需要放几朵?(放2朵)那就把8和几凑成十?(8和2凑成10)把外面的3朵红花分成几朵和几朵?(分成2朵和1朵)拿走2朵放在格子里,8加2得几?(8加2得10)10朵再加几朵?(10朵再加外面剩下的1朵)10加1得几?(10加1得11)所以8加3等于11.

  (3)讲计算过程.

  请一个同学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式子上用连线表明.

  师问: ① 为什么要把3分成2和1?

  ② 计算8+3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这样想:

  ① 先把8凑成10,把3分成2和1.

  ② 8加2等于10,

  ③ 10再加1等于11.

  2.教学例2.

  出示例2 8+4= 8+7=

  (1)摆小棒,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根绿色小棒,右边摆4根红色小棒.(老师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出小棒)

  师问:谁能看图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板书:8+4=12)

  师问:8加4等于12,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移动小棒,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多少?谁来试试?

  指名上前移动磁铁小黑板上的小棒.

  师问:你们都看清楚了吗?请你们摆一摆自己的小棒,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12.引导学生这样摆:把4根红色小棒分成2和2,再把其中2根推向8根绿色小棒一边.老师连线:

  学生自己小声说计算过程.

  (2)摆圆片,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个黄圆片,右边摆7个红圆片.(指名一个同学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圆片)

  看图,自己小声说加法算式.

  指名说算式:8+7=□

  师问:8+7怎样想?请同学们边摆圆片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一个同学上前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看算式说计算过程.

  师问:8加7时,为什么要把7分成2和5?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想一想:

  8+5=□ 8+6=□ 8+8=□

  师说:刚才我们计算的这几道8加几的题都是把后面的加数分成2和几,2和8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现在老师再出几道题,不看图、不摆实物,看谁会算?

  教师出示:8+5=□ 8+6=□ 8+8=□

  两人一组说一说每道题怎样想.

  老师点题,指名口算,并说计算过程.

  4.教学例4.

  出示例4 8+9=□

  (1)师问: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归纳出两种方法:

  ① 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再加7等于17.

  ② 9+8=17调换加数位置,8+9也等于17.

  (2)师问: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小组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

  指名说讨论结果:第二种方法好.

  师问:为什么说第二种方法好?(第二种方法简便)

  师说:你们真聪明,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齐读黑板上的算式.

  5.小结.

  提问:

  (1)今天我们学的`是几加几的题?

  老师指课题:8加几

  (2)我们计算8加几时,应先把8怎么样?(把8凑成10)

  (3)凑10后再怎么办?(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分出的2和8凑成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

  (4)8+9这道题怎样想?(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教师小结:8加几,先把8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8加2等于10,10再加几就等于十几.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看图写算式.

  2.口算.

  8+2+2=

  8+2+6=

  8+2+5=

  8+2+3=

  8+4=

  8+8=

  8+7=

  8+5=

  师问:上面每组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3.移动8,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举数字卡片回答)

  4.猜一猜,花是几?

  8+3=

  8+9=

  8+5=

  8+7=

  8+6=

  8+8=

  8+10=

  8+2=

  8+4=

  板书设计

  8 加几

  教案点评: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重点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复习准备的设计都是为新课铺垫.这节课的教材共安排了四个例题.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安排的:例1,通过观察小花图,看老师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8加几的凑十法是8和2凑成10.例2、例3,老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例4,老师引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而且要面向全体,达到人人会说,人人都能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巩固练习的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是看图列式计算.第二层次是基本练习.第三层次是抢答,要求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探究活动

  加法转盘

  活动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8加几的计算.

  活动准备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活动过程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导入

  初步了解人民币课件出示主题图。

  问:老师准备到这个商场去买东西,你们知道老师必须带什么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价值。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点拨解疑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认识人民币

  认一认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提出问题:

  从这些人民币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怎样才知道?

  一张人民帛是多少呢?人民币上除了数字之外还有什么?

  人民币的兑换

  师:把1元换成1角,你们会拿多少张1角跟我换?把1角换成1分,你们会拿多少张1分的跟我换?

  师出示教材53页换一换示意图。学生逐一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有圆的,有方形的。

  生2:纸的、金属的。

  生3:我发现几分在一起,几角在一起,几元在一起

  小组活动交流讨论。

  生:有数字,在数字的后面有元、角、分。

  生:背面还有不同的图案。

  学生把现县拿出来换一换,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体会:

  1元=10角

  1角=10分

  学生读一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有效地沟通元、角、分之间的联系。

  拓展提升完成教材第53页“议一议”、“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1、本节亮点:

  待改进处:

  课题人民币单位换算主备人朱学英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讨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情感目标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换算的方法

  难点: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

  关键:用直观操作与分析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

  导入了解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情境引入:

  新店开业了,为了方便找钱,小熊决定先换一些零钱,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回答:

  1元=10角

  1角=10分情境引入,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复习了相关的知识。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点拨解疑弄清人民币单位换算的方法。例1:

  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方法。

  把4角全部换成1分的,可以换多少分呢?5元的全部换成1角的,又可换多少角呢?

  师小结:

  我们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所以几元里就有几个10角,几角里就有几个10分。

  出示题目:

  小松鼠有60角钱,她想买一个价格6元的玩具,能买到吗?

  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

  课件出示:草莓蛋糕1元5角,苹果蛋糕1元3角,小狗有13角钱,它能买哪种。

  师小结:可以把1元3角化成13角,方法是先想1元是多少角,再和3角加起来就是13角,还可以把13角化成几元几角,方法是先把13角分成10角和3角,所以13角就是1元3角学生拿出学具来的玩具人民币操作

  同桌相互操作后交流

  生1:1张1元换10角,5元就换了5次,一共可以换50角。

  生2:用1元=10角来想,我们想1元可以换10角,5元有5个1元,就可以换成50角。

  生3:1张1角换成10分,4角就换4次,一共可以换40分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小组活动交流再汇报

  拓展提升1、试一试

  14角=()元()角

  1角7分=()分

  11分=()角()分

  完成教材53页换一换

  完成教材56页练习十一的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通过练习巩固人民币的相关知识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1角=10分

  13角=10角+3角=1元3角

  1元1、本节亮点: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2.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把人民币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意识,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4.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到超市去调查一两件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价钱,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我调查到一瓶矿泉水的价钱是8角9分。 生2:一袋饼干是3元5角,一个练习本1元钱。

  生3:一条毛巾2元8角。 生4:一把牙刷3元9角。 生5:一个篮球45元。

  (评析 让学生在课前的调查活动中,积累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积累生活经验。)

  师:同学们调查得很全面!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出示学具实物)它们是同学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帮手,我们要爱护它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价钱。) 生:一块橡皮1角钱,一把尺子8角钱

  师:介绍得很清楚!那么,要买这些文具需要用什么购买呢? 生:钱!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买文具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师:我们国家用来购物的`钱币叫人民币,你还知道哪国钱币的名称?

  生1:美国的叫美元。 生2:英国的叫英镑。 生3:日本的叫日元。

  师:同学们的见识真广!看!这是老师收集的一些外国的钱币(边演示边介绍)这是哪国的钱币,叫什么?(电脑演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生:(异口同声)中国的人民币!

  (评析 教师通过展示自己收集的各国钱币,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水到渠成地引入对人民币的认识。)

  师:请你们将学具袋中的人民币分分类,并和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和同桌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分成两类,一类是纸的,另一类是钢蹦儿。

  生2:我给他纠正一下,纸的叫纸币,钢蹦儿叫硬币。

  师:(微笑)纠正得很好!(电脑演示此种分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我把几元的分一类,几角的分一类,几分的分一类,共三类。

  师:(电脑演示此分法)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计量单位。你能认出这些人民币是几元、几角、几分的吗?用什么方法辨认

  生1:(迫不及待地)我会认字,读人民币上的汉字就行了。比如(举起一张一元纸币指着)这两个字就是壹圆,所以它是1元钱。

  师:嗯!真不错!识字少的同学怎么辨认呢? 生2:我认识数字和元、角、分几个字,把数字和元、角、分连起来看就行了!

  师:(微笑)好极了!办法真不错! 生3:老师,我还可以用颜色和大小分辨。

  生4:你那样不太准确,2分钱和1角钱硬币就差不多大!我教你一个办法,人民币上有汉语拼音,可以用读拼音的方法来分辨!

  师:(带头鼓掌)哎呀!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辨。我出示一些人民币,你们能准确认出它吗?(能!电脑演示,学生抢答。)

  (评析 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巧妙地借助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新知。在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在交流中,互相倾听,逐渐让学生学会接纳、鉴赏、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

  师:认得真准!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看,猜猜我会怎样付钱!我想买一个练习本,会怎样付钱?

  生1:拿一个2角钱。 生2:还可以拿2个1角钱。

  师:我想买一把尺子呢?

  生1:拿1个5角、3个1角。 生2:拿4个2角。 生3:拿1个5角、1个2角和1个1角。

  师:我想买1枝钢笔! (同桌交流后汇报。)

  生1:拿1个1元。 生2:拿2个5角。 生3:拿5个2角。

  生4:拿1个5角,2个2角和1个1角。 生5:拿10个1角。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都得10角,也就是1元钱。

  师:对!所以我们说1元=10角。

  师:我想买一块橡皮会怎样付钱呢?

  生1:拿2个5分的。 生2:拿1个1角的。

  生3:拿2个2分、1个1分和1个5分。 生4:拿10个1分的。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都得10分,1角=10分。

  师:这就是元和角、角和分之间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运用新知

  师:了解到这些关系,在日常购物时,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付钱和怎样找钱。如果你有1元钱,会买什么学习用品呢?知道找回多少钱吗?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2人组),用学具练习现场购物。请说准要买什么,付的钱数和找回的钱数。

  师:我来扮演售货员,你们来购物,好吗?看谁表达得清楚、准确。

  生1:售货员阿姨,我想买一把尺子,给您一元钱,您找我2角钱。

  师:为什么找你2角呢? 生1:因为1元是10角,尺子8角一把,10-8=2(角)。

  师:你真棒,尺子卖给你了!谁还能像他这样棒?

  生2:我来!阿姨,我想买1枝铅笔,2个练习本,还有一块橡皮。(思考片刻)不用找我钱了,正好是1元。

  师:同学们,能卖给她吗?(能)

  师:怎么没有人买小刀呢? 生1:因为小刀1元2角一把,钱不够啊!

  师:那怎么办呢?

  生1:再找爸爸要2角钱。 生2:我再存2角钱,存够了再买。

  师:你们真棒!不但会购买小件物品,还知道钱不够时,可以自己存钱,我们都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成为理财小能手。

  (评析 在买文具活动中,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交流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应体现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

  第二,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单地说,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再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则利用社会调查活动这一形式,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积累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提供时空。

  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而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进率后,又设计购物的实践活动

  正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都知道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因此,动手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及了解元、角、分之间进率这个环节时,分别设计动手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直观观察,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完善彼此的结论,使学生认知更充分,提高合作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说一说盘子、杯子、勺子谁最多,谁最少吗?

  观看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 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 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4、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游戏教学法。

  3、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33+6

  20+60

  83+5

  50+5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 、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你们看通过观察课本P8中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看见有四个班是2-1班35人,2-2班32人 ,2-3班37人,2-4班34人,有两辆车,每辆车只能乘 坐70人。)

  师:好的,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2、通过提问,引入方法。

  师:现在谁能帮老师一个忙?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通过学生说板书:

  1班和2班 2班和3班

  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你们看这样行不行?1班和3班,3班和4班。

  生1: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生说:因为加起来就超过70了。)对,这样就超载,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生2:可以。

  师:那你说说怎么分配的?(生:1班和2班,2班和3班)那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师:如果把1班和3班安排到一辆车那1班加3班的人数加起来就超过70人了。

  3、验证方案,列出算式并板书。

  大家想出了这种方法,(指示黑板)这个办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把两个班的人数相加看是否超过70人),我们来列个算式行吗?你打算怎么列?

1班和2班2班和3班
35+3232+37

  4、总结得数的算法。

  这些得数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小组交流)

  ①生1:口算。30+30=60,60+8=68。

  ②摆小棒:并投影。请学生上台展示并摆小棒。说明一捆小棒是十根。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生摆小棒并说先摆第一个加数十位上的三捆和个位数上的8根,再摆第二个加数十位上的三捆,这些加起来就是六捆8根,所以是68。)

  ③竖式:你是怎么列竖式计算的?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1班和2班3班和2班
35+3237+32

  3 5

  + 3 2

  -

  6 7

  3 7

  + 3 2

  -

  6 9

  师:个位上的得数写在个位下面,个位上是5加2等于7;十位上的得数写在十位下面,十位上是3加3等于6。

  5、竖式解决第二个问题。

  你们能不能自己列竖式计算这道题? 37+32= (生写在练习本上,一生板演)

  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竖式做的吗?(生说)

  6、学生说出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①师:那在写竖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强调:个位和各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横式得数别忘写。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②请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生说)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获得经验。重视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人交流数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小马虎做的几道练习题,你们谁能帮他找找错误。(出示课件)

  32+6= 92

  59+4= 99

  2+67= 87

  (这一环节给出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找错误,主动发现错误,同时避免以后自己出现同样的错误。)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小明和小红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礼物请看:出示练习二第一题图。

  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各用了多少钱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横式和竖式进行计算。(学生练习本上写)

鞋:45元球:34元小明
上衣:54元裤子:33元小红

  2、用竖式计算(拯救动物大行动)

  我听说动物园的动物们面临危险了,所以需要我们去拯救它们。(出示课件)

  24+3

  52+36

  37+42

  59+40

  3、时间允许练习二第2题 可以任意选择几道题。

  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3页,练习二的2题。请你选择几道题进行笔算。现在开始!

  (这一环节练习的设计遵循多样性、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开放性练习,既联系了已有知识,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那同学们想一想在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个位和各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横式得数别忘写。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横线用尺子比着写。)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第一课时:

  买铅笔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3页。

  学习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

  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

  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凑十”儿歌。

  2、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8=6+4=9+6=10—8=15—5=+

  8+7=4+9=16—5=8+8=5+9=

  3、填一填

  9+()=13()+9=1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

  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试试看?(可多抽两个孩子)(师板书:有15枝铅笔,我买9枝铅笔,还剩几枝铅笔?)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3、根据学生回答,

  师:

  板书:15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2.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长“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用含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单项式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现实情景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单项式及相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奔驰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列车照片,并配上歌曲《天路》,边欣赏边向学生介绍青藏铁路所创造的历史之最。

  情境问题:

  青藏铁路西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伟大成就,激发

  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一次情感教育。

  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

  3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3=300(千米)

  t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t=100t(千米)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若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 · ”或省略不写。

  如:100×a可以写成100a或100a。

  代数式: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代数式整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路程=速度×时间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观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

  思考:用含字母的式子填空(独立完成),并观察列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可交流讨论)。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体积是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2.5倍,则圆珠笔的单价是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

  解:(1)6a2、 a3 (2)2.5x (3) vt (4)-n

  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a 2=6·a·a a3=a·a·a 2.5x=2.5·x vt=v·t -n=-1·n

  单项式: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火眼金睛

  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1)a (2) 0 (3) a2

  (4) 6a (5)

  (6)

  (7)3a+2b (8)xy2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

  解剖单项式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如:-3x的系数是 ,-ab的系数是 , 的系数是 。

  次数:一个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如:-3x的次数是 ,ab的次数是 。

  小试身手

  单项式 2a 2 -1.2h xy2 -t2 -32x2y

  系数

  次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是否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概念。

  单项式的注意点:

  (1)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的___,且乘号可_________;

  (2)带分数作为系数时,应改写成_______的形式;

  (3)式子中若出现相除时,应把除号写成____的形式;

  (4)把“1”或“-1”作为项的系数时,“1”可以__不写。

  行家看门道

  ①1x ②-1x

  ③a×3 ④a÷2

  ⑤ ⑥m的系数为1,次数为0

  ⑦ 的系数为2,次数为2

  设计意图:单项式的书写和表示有其特有的格式和注意点,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注意点。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 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

  为 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解:(1)12n,它的系数是12,次数是1

  (2) ,它的系数是 , 次数是2;

  (3)a2h,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4)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5)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试一试

  你还能赋予0.9a一个含义吗?

  设计意图: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式子更具有一般性,而且发散学生思维。

  大胆尝试

  写出一个单项式,使它的系数是2,次数是3.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提高

  尝试应用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48%,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

  (2)一辆长途汽车从杨柳村出发,3小时后到达相距s千米的溪河镇,这辆长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

  (3)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 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单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能力提升

  1、已知-xay是关于x、y的三次单项式,那么a= ,b= .

  2、若-ax2yb+1是关于x、y的五次单项式,且系数为-3,则a= ,b= .

  设计意图: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

  五、小结:

  本节课你感受到了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1、单项式的概念: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系数:单项中的数字因数;

  次数:单项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3、会用单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注意列式时式子要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束寄语

  悟性的高低取决于有无悟“心”,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去思考,去发现!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盼,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六、板书设计

  2.1 整式

  单项式概念 探究 例1 多

  单项式的系数概念 观察交流 尝试应用 媒

  单项式的次数概念 能力提升 体

  七、作业:

  1.作业本(必做)。

  2. 请下面图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要求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单项式表示,并且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选做)。

  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让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11-28

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11-08

高一年级数学教案07-1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2-15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0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1-08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热]09-2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数100以内各数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2.让学生在数物体的过程当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花生、小棒、橡皮筋若干个。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图

  1.在具体情境中复习20以内数的数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大草原看一看,你们想不想参加?那咱们就出发吧!(出示课件)瞧,蓝天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多美呀!小精灵聪聪和3个小伙伴在草原上玩耍。这时来了两群羊(20只),于是小精灵给大家提问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来了多少只羊吗?(学生数完后点名回答。)

  2.整体感知100有多少。

  出示课件:过了一会儿,草原上又来了许多群小羊。小精灵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估计一下现在草原上有多少只羊呢?

  在学生观察、估出小羊的只数后,请学生回答估的结果:

  生1:我估计有80只小羊。

  生2:我估计比20只多很多很多。

  生3:我估计有100只小羊。

  ……

  3.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估计小羊的数量。现在答案有多种,哪位同学估的较准确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只一只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教师板书课题。)

  数数量是100的物体

  1.数100颗花生(或100块糖果、100本练习本等)。

  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共同数出100颗花生等作为礼物送给“手拉手”学校的小朋友们。

  2.汇报数100颗花生的数法。

  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当中合作得好又数得准确的小组,然后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数法。

  3.通过课件展示小精灵数100根小棒的方法。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地数,10个10是一百。让学生观察之后对小精灵的做法予以评价。

  4.数100根小棒。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按小精灵的数法数出100根小棒。

  5.引导学生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小精灵提出问题:通过数数,谁知道几个一是十,几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观察数好的10捆小棒,同桌相互交流,概括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使学生在数数过程当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十”和“百”。

  教学

  1.摆出三十五根小棒。

  小组合作摆出三十五根小棒,边摆边思考: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是三十五根呢?并说说是怎样摆的。

  2.学生边摆小棒边从35数到42,当数到39时,注意让学生理解39的下一个数是40。

  3.让学生边摆小棒边接着从42根数到51根,教师巡视指导。

  4.让学生脱离小棒,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式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5.学生同桌对口令,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之后全班接着数到七十二。

  6.拍“7”游戏。

  全班学生轮流站起来报数,报到含有“7”的学生不能说出这个数,只能拍一下手,反之则违规。

  7.抢“100”的游戏

  用对口令的方式,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说下一个数,看谁说到100谁就算胜了。组织学生做这个抢100的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探索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

  两位数的组成

  1.(出示课件:35根小棒)然后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35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十三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点名学生回答后用电脑验证。

  3.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

  4.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之后请学生汇报汇报。

  课堂作业

  做练习七第二题。

  1.课件出示“百球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个球?”

  2.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数数。用小精灵聪聪的话问:“怎样数比较快?”然后点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数的方法。

  3.引导学生将数出的准确数100与自己估测的数对比。检验自己估的对不对,表扬估对的同学表扬。

  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学生较凌乱叙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数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每数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检验自己刚开始时估的对不对?

一年级数学教案2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性质和联系。”作为一个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非常接受这个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而且是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做数学,使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呢?我在学校开展的新教材研讨课中,就《桌子有多长》一课,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从中获得了点滴启发。

  教学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学校要给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买新桌子,你们高兴吗?不过想问问同学们,咱们现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体验思考

  1、估计和测量

  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或工具来量一量呢?想好后,请你动手量一量。(学生很快相出办法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量的,桌子有多长?

  生1:我是用拃量的,桌子有7拃长。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桌子有6 个半长。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个长。(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数据)

  师:你们看这些数据,发现了什么?

  生:大家测的结果都不一样。

  师;为什么你们测量的数据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为有的同学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书量,用的东西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也不同。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们的长短不同 ,所以测的结果就不同。

  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

  生:用同一个东西量。

  师:你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用尺子。

  2、认识尺子、感知1厘米

  师:(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统一的测量单位,它是人们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尺子?

  师:观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汇报:尺子上有0、1、2、3、等数字。

  尺子上有小格,每个小格都一样。(学生汇报时,并幕上显示相应的部分)

  师说明:尺子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第一条线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对着的稍长的线表示1刻度;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厘米。

  师:请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在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生:大拇指的宽。

  生:图钉的长。

  师: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手指缝之间就是1厘米。

  生;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那么,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生:0——3是3厘米。

  师:你们桌子上有一张黄色的纸条,猜一猜它是几厘米?

  生:13厘米、20厘米、5厘米……

  3、 正确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尺子,怎样用尺子测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动手测量纸条。谁愿意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对准纸条的 一端,看是15,纸条长就是15厘米。

  生:不对,得把尺子的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到几,我量的纸条长16厘米。

  师:到底谁对呢?看看笑笑是怎样量的。(出示投影,配话外音:我们测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了。)

  师:那些同学的'方法和笑笑一样?(生举手)现在,再用正确的方法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桌子上有一张绿色的纸条,谁能准确的剪下10厘米长的纸条,看谁又对又快。

  师:请把剪好的纸条举起来,说说你是怎样剪的?(请学生到前面示范)

  三、解释应用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纸条)(学生活动后汇报)

  2、蚂蚁搬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已竞赛形式出现,激发兴趣。

  3、聪明屋;(看图上的线段)师: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年组评价:

  改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做数学”的教育理念。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有多长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

  3、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15cm,然后用电脑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订正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田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自我反思: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努力努力寻找做数学的内容,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新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买新桌子入手,探讨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这整个教学过程,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便于操作,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进行猜测活动,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学生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总之,“做数学”是以学生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它需要老师引导、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机会、材料、时间和空间。我们还要对自己说“要成为点火者”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点燃的火把”。我们可可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要点燃每一支火把,并使其越烧越旺,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组织比赛

  教学目标: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并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表、学生每人一支水彩笔、空白纸。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统计

  1、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们五龙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知道都有那些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都有哪些活动?

  (生答师板书)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

  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

  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从生活情境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什么比赛,意见不一致,找寻有效的办法--统计。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实用性,必要性]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提出学习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统计。培养学生组织、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各组讨论完毕,排出先后次序)小朋友们表现得太棒了,我们先请冠军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统计结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将小组调查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小朋友觉得他们调查得怎样?

  [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合作意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在比赛之后,体验集体合作成功的快乐感,吸取成功或失败的教训,为下一次合作作好准备]

  4、小朋友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其实刚才小朋友们进行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师板书:统计)我们用来表示统计结果的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5、刚才小朋友们的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了,从这几张统计图里你能知道全班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活动吗?(不能)那该怎么办?(制一张大的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张统计图填完整,好吗?(师生一起动手填涂)

  6、我们的大统计图制成了,漂亮吗?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生自由提问,集体对每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

  (2)师补充生未提出的问题,供学生解答(出示课件)。

  三、应用实践

  1、除了举行比赛活动,还需要一些奖品,买什么奖品好呢?(出示课件)小朋友们能应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图,请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来画上自己最想要的奖品。

  3、请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做总结。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制作统计图的热情真高,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用视觉判断物体的长短(定性比较),初步构建长短的概念。

  2、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视觉对实物进行长度比较的各种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度比较的判断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口算:

  43+15= 46+33= 93-65= 43-8= 20+23=

  54-4= 76-2= 49-21= 96-33= 28-20=

  82-33= 14+31= 24+26= 81-31= 86-15=

  63-10= 87-50= 41-30= 39+10= 45+30=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 旗子图

  请学生观察一下,这些旗里哪一面最高?

  多媒体演示线段,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结论:下面对齐,看上面。

  2、比身高

  请二人比身高,(一人站在椅子)这样可以比吗?为什么?

  结论:在同一高度(同一平面),才能比高低。

  3、出示两根小棒(实物投影)

  ① 老师出示两根长短一样的.小棒,在黑板上摆成“ ”请学生看一看哪根小棒长?

  ②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演示将小棒重叠在一起,这两根小棒是一样长的。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比较。(板书:长度比较)

  二、新课探究

  1、铅笔

  (1)同桌两个人拿出铅笔比一比,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板书: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

  归纳:将铅笔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学生齐读。

  2、比绳子

  ① 多媒体逐一出示书P44第2题的情景:

  问:你们认为小胖的话对吗?为什么不对?你们有没有办法?

  ②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演示方法。一生上来演示。

  ③ 归纳:将绳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3、比粉笔(遮住一半)

  过渡:刚才小朋友比了绳子长短,现在老师请你们来比比这两支粉笔。

  ①出示遮住一半的粉笔:哪支长,哪支短吗?为什么?

  ②总结:(不能比,因为只看见一端。)

  4、总结:在比较物体时,可以先将一端对齐,在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

  5、比长和宽。

  拿出一张纸,横长还是竖长? 怎么比?

  演示对折比。

  三、实践操作

  1、铅笔

  方法归纳:将带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

  2、自由比较

  ①要求:在你们的桌上、铅笔盒中和你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请

  你们选择其中的物体来比较它们的长短。

  ② 学生自由选材进行比较

  汇报:比的是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

  ③ 归纳:比较物体,要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出长短的。

  1、出示方格纸:

  橡皮比水彩笔长了多少?

  橡皮占了几个格子?水彩笔呢?

  归纳:可以通过数格子来比较长度,还可以知道长了多少。

  2、学生任意选择两样物体,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长短。

  四、方格纸上比较

  1、小刀和橡皮哪一个宽?

  小刀宽多少? 橡皮宽多少?

  2、比铅笔盒

  同桌合作比一比:

  (1)谁的铅笔盒长?怎么比?

  演示。(竖放对齐)

  (2)谁的铅笔盒宽?怎么比?

  演示。(横放对齐)

  (2)谁的铅笔盒厚?怎么比?

  演示。(平放)

  五、总结

  说说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与体会?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长度比较

  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

  折一折比

  数格子比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二、目标分析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困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基础上来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比较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和“=”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由于“>”和“<”比较相近,学生难以分辨,教学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辨小方法和教师讲授的顺口溜以及之后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三种关系符号。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和“<”。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和“=”。

  四、教学准备

  课件,猴子、梨、桃、香蕉图片,三种符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

  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预设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表示两边的数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主题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咪咪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作了精心的安排,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材把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二个单元进行教学。其中“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三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数数、比较和分类;“数和运算”的内容分六个单元,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认识钟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和简单的几何体;“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要教学收集、整理简单的数据,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另外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和知识的综合应用。

  2.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相应内容的策略与机智。教材还注意从学生身边选取一些有价值、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

  3.重视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本册教材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

  4.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在计算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空间,通过自主探索突出算法多样化。例如,10以内的加、减计算,不再像过去那样先复习数的组

  成,然后用数的组成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方法,而是联系实际问题的情境出现算式,让学生来探索、交流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生活经验算出结果,也可以从图画里数出结果,还可以用“分”或“合”的思想解释结果。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教材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出现多种算法,使学生在感受、体会不同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里不强调学生采用同一种算法,也不要求学生几种算法都掌握。

  教材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例如,在认数中,让学生理解所学数的意义,用涂色、画图或用学具来表示数,说出“比8小的数”、“比7大的数”,“说一说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通过游戏让学生猜数,要求学生用认识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在计算中,让学生“不计算”估计算式的结果,体会估计的方法及其合理性;让学生在探索问题时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有助于数感的培养。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本册教材还具有落实思想品德教育、落实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序扎实、图文并茂富有童趣等鲜明特点。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数一数(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光盘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

  1.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

  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

  反馈:指名数一数。

  2.谈话: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的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的个数。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如第一小组有6位同学??

  组织交流。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你们学得开心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进一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回答:说出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

  说出十位是5的数。

  开火车答:说出27后面的5个数。

  说出各位是0的数。

  2、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指名回答:

  16〇19 8〇18 15〇15

  11〇12 10〇20 9〇6

  二、新授: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图,比较左右两边图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比较呢?

  (1)根据鸡蛋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大于26。

  (2)根据数的顺序比,28在26的后面,所以28大于26。

  (3)根据数的组成比,28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所以28大于26。

  2、用计数器比较数的大小:

  39和45比较,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比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比较小,指名回答,说说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教师板书: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同理,所以用同样的方法,或用老师归纳出来的方法学习比较图。

  3、教师可多写几个数,让学生直接比较(不用计数器)。

  4、教师写出三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可先找出和最小的数,再决定中间数。

  5、教师再次总结比较数的一般方法。

  三、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

  一般方法: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一年级数学教案9

  课题:8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磁铁黑板、红花、黄花图片、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学具: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

  2.连算.

  8+( )=10

  8+( )=10

  8+( )=10

  10+4=( )

  10+3=( )

  10+7=( )

  8+2+2=( )

  8+2+5=( )

  8+2+6=( )

  8+2+8=( )

  3.口算.

  9+4=

  9+7=

  9+5=

  9+3=

  9+6=

  9+8=

  师问:9+6 9+8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8+( )=10问:8加几等于10?板书:2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了9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凑十法)

  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8加几)

  1.教学例1.

  出示例1 8+3=11

  (1)出示黄花、红花图.

  师说:根据图上黄花、红花的个数,请同学们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指名学生编出:格子里有8朵黄花,格子外面有3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师问:要求一共有几朵花,怎样列式?(板书:8+3=)

  师问:8+3这道题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说计算方法.

  (2)直观演示.

  师说: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计算8加3时,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凑十法来计算.

  老师边说边演示:格子里有8朵黄花,如果把格子里凑满10朵需要放几朵?(放2朵)那就把8和几凑成十?(8和2凑成10)把外面的3朵红花分成几朵和几朵?(分成2朵和1朵)拿走2朵放在格子里,8加2得几?(8加2得10)10朵再加几朵?(10朵再加外面剩下的1朵)10加1得几?(10加1得11)所以8加3等于11.

  (3)讲计算过程.

  请一个同学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式子上用连线表明.

  师问: ① 为什么要把3分成2和1?

  ② 计算8+3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这样想:

  ① 先把8凑成10,把3分成2和1.

  ② 8加2等于10,

  ③ 10再加1等于11.

  2.教学例2.

  出示例2 8+4= 8+7=

  (1)摆小棒,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根绿色小棒,右边摆4根红色小棒.(老师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出小棒)

  师问:谁能看图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板书:8+4=12)

  师问:8加4等于12,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移动小棒,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多少?谁来试试?

  指名上前移动磁铁小黑板上的小棒.

  师问:你们都看清楚了吗?请你们摆一摆自己的小棒,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12.引导学生这样摆:把4根红色小棒分成2和2,再把其中2根推向8根绿色小棒一边.老师连线:

  学生自己小声说计算过程.

  (2)摆圆片,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个黄圆片,右边摆7个红圆片.(指名一个同学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圆片)

  看图,自己小声说加法算式.

  指名说算式:8+7=□

  师问:8+7怎样想?请同学们边摆圆片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一个同学上前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看算式说计算过程.

  师问:8加7时,为什么要把7分成2和5?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想一想:

  8+5=□ 8+6=□ 8+8=□

  师说:刚才我们计算的这几道8加几的题都是把后面的加数分成2和几,2和8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现在老师再出几道题,不看图、不摆实物,看谁会算?

  教师出示:8+5=□ 8+6=□ 8+8=□

  两人一组说一说每道题怎样想.

  老师点题,指名口算,并说计算过程.

  4.教学例4.

  出示例4 8+9=□

  (1)师问: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归纳出两种方法:

  ① 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再加7等于17.

  ② 9+8=17调换加数位置,8+9也等于17.

  (2)师问: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小组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

  指名说讨论结果:第二种方法好.

  师问:为什么说第二种方法好?(第二种方法简便)

  师说:你们真聪明,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齐读黑板上的算式.

  5.小结.

  提问:

  (1)今天我们学的`是几加几的题?

  老师指课题:8加几

  (2)我们计算8加几时,应先把8怎么样?(把8凑成10)

  (3)凑10后再怎么办?(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分出的2和8凑成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

  (4)8+9这道题怎样想?(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教师小结:8加几,先把8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8加2等于10,10再加几就等于十几.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看图写算式.

  2.口算.

  8+2+2=

  8+2+6=

  8+2+5=

  8+2+3=

  8+4=

  8+8=

  8+7=

  8+5=

  师问:上面每组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3.移动8,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举数字卡片回答)

  4.猜一猜,花是几?

  8+3=

  8+9=

  8+5=

  8+7=

  8+6=

  8+8=

  8+10=

  8+2=

  8+4=

  板书设计

  8 加几

  教案点评: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重点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复习准备的设计都是为新课铺垫.这节课的教材共安排了四个例题.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安排的:例1,通过观察小花图,看老师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8加几的凑十法是8和2凑成10.例2、例3,老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例4,老师引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而且要面向全体,达到人人会说,人人都能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巩固练习的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是看图列式计算.第二层次是基本练习.第三层次是抢答,要求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探究活动

  加法转盘

  活动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8加几的计算.

  活动准备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活动过程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导入

  初步了解人民币课件出示主题图。

  问:老师准备到这个商场去买东西,你们知道老师必须带什么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价值。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点拨解疑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认识人民币

  认一认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提出问题:

  从这些人民币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怎样才知道?

  一张人民帛是多少呢?人民币上除了数字之外还有什么?

  人民币的兑换

  师:把1元换成1角,你们会拿多少张1角跟我换?把1角换成1分,你们会拿多少张1分的跟我换?

  师出示教材53页换一换示意图。学生逐一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有圆的,有方形的。

  生2:纸的、金属的。

  生3:我发现几分在一起,几角在一起,几元在一起

  小组活动交流讨论。

  生:有数字,在数字的后面有元、角、分。

  生:背面还有不同的图案。

  学生把现县拿出来换一换,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体会:

  1元=10角

  1角=10分

  学生读一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有效地沟通元、角、分之间的联系。

  拓展提升完成教材第53页“议一议”、“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1、本节亮点:

  待改进处:

  课题人民币单位换算主备人朱学英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讨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情感目标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换算的方法

  难点: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

  关键:用直观操作与分析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

  导入了解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情境引入:

  新店开业了,为了方便找钱,小熊决定先换一些零钱,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回答:

  1元=10角

  1角=10分情境引入,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复习了相关的知识。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点拨解疑弄清人民币单位换算的方法。例1:

  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方法。

  把4角全部换成1分的,可以换多少分呢?5元的全部换成1角的,又可换多少角呢?

  师小结:

  我们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所以几元里就有几个10角,几角里就有几个10分。

  出示题目:

  小松鼠有60角钱,她想买一个价格6元的玩具,能买到吗?

  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

  课件出示:草莓蛋糕1元5角,苹果蛋糕1元3角,小狗有13角钱,它能买哪种。

  师小结:可以把1元3角化成13角,方法是先想1元是多少角,再和3角加起来就是13角,还可以把13角化成几元几角,方法是先把13角分成10角和3角,所以13角就是1元3角学生拿出学具来的玩具人民币操作

  同桌相互操作后交流

  生1:1张1元换10角,5元就换了5次,一共可以换50角。

  生2:用1元=10角来想,我们想1元可以换10角,5元有5个1元,就可以换成50角。

  生3:1张1角换成10分,4角就换4次,一共可以换40分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小组活动交流再汇报

  拓展提升1、试一试

  14角=()元()角

  1角7分=()分

  11分=()角()分

  完成教材53页换一换

  完成教材56页练习十一的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通过练习巩固人民币的相关知识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1角=10分

  13角=10角+3角=1元3角

  1元1、本节亮点: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2.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把人民币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意识,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4.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到超市去调查一两件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价钱,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我调查到一瓶矿泉水的价钱是8角9分。 生2:一袋饼干是3元5角,一个练习本1元钱。

  生3:一条毛巾2元8角。 生4:一把牙刷3元9角。 生5:一个篮球45元。

  (评析 让学生在课前的调查活动中,积累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积累生活经验。)

  师:同学们调查得很全面!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出示学具实物)它们是同学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帮手,我们要爱护它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价钱。) 生:一块橡皮1角钱,一把尺子8角钱

  师:介绍得很清楚!那么,要买这些文具需要用什么购买呢? 生:钱!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买文具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师:我们国家用来购物的`钱币叫人民币,你还知道哪国钱币的名称?

  生1:美国的叫美元。 生2:英国的叫英镑。 生3:日本的叫日元。

  师:同学们的见识真广!看!这是老师收集的一些外国的钱币(边演示边介绍)这是哪国的钱币,叫什么?(电脑演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生:(异口同声)中国的人民币!

  (评析 教师通过展示自己收集的各国钱币,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水到渠成地引入对人民币的认识。)

  师:请你们将学具袋中的人民币分分类,并和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和同桌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分成两类,一类是纸的,另一类是钢蹦儿。

  生2:我给他纠正一下,纸的叫纸币,钢蹦儿叫硬币。

  师:(微笑)纠正得很好!(电脑演示此种分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我把几元的分一类,几角的分一类,几分的分一类,共三类。

  师:(电脑演示此分法)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计量单位。你能认出这些人民币是几元、几角、几分的吗?用什么方法辨认

  生1:(迫不及待地)我会认字,读人民币上的汉字就行了。比如(举起一张一元纸币指着)这两个字就是壹圆,所以它是1元钱。

  师:嗯!真不错!识字少的同学怎么辨认呢? 生2:我认识数字和元、角、分几个字,把数字和元、角、分连起来看就行了!

  师:(微笑)好极了!办法真不错! 生3:老师,我还可以用颜色和大小分辨。

  生4:你那样不太准确,2分钱和1角钱硬币就差不多大!我教你一个办法,人民币上有汉语拼音,可以用读拼音的方法来分辨!

  师:(带头鼓掌)哎呀!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辨。我出示一些人民币,你们能准确认出它吗?(能!电脑演示,学生抢答。)

  (评析 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巧妙地借助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新知。在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在交流中,互相倾听,逐渐让学生学会接纳、鉴赏、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

  师:认得真准!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看,猜猜我会怎样付钱!我想买一个练习本,会怎样付钱?

  生1:拿一个2角钱。 生2:还可以拿2个1角钱。

  师:我想买一把尺子呢?

  生1:拿1个5角、3个1角。 生2:拿4个2角。 生3:拿1个5角、1个2角和1个1角。

  师:我想买1枝钢笔! (同桌交流后汇报。)

  生1:拿1个1元。 生2:拿2个5角。 生3:拿5个2角。

  生4:拿1个5角,2个2角和1个1角。 生5:拿10个1角。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都得10角,也就是1元钱。

  师:对!所以我们说1元=10角。

  师:我想买一块橡皮会怎样付钱呢?

  生1:拿2个5分的。 生2:拿1个1角的。

  生3:拿2个2分、1个1分和1个5分。 生4:拿10个1分的。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都得10分,1角=10分。

  师:这就是元和角、角和分之间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运用新知

  师:了解到这些关系,在日常购物时,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付钱和怎样找钱。如果你有1元钱,会买什么学习用品呢?知道找回多少钱吗?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2人组),用学具练习现场购物。请说准要买什么,付的钱数和找回的钱数。

  师:我来扮演售货员,你们来购物,好吗?看谁表达得清楚、准确。

  生1:售货员阿姨,我想买一把尺子,给您一元钱,您找我2角钱。

  师:为什么找你2角呢? 生1:因为1元是10角,尺子8角一把,10-8=2(角)。

  师:你真棒,尺子卖给你了!谁还能像他这样棒?

  生2:我来!阿姨,我想买1枝铅笔,2个练习本,还有一块橡皮。(思考片刻)不用找我钱了,正好是1元。

  师:同学们,能卖给她吗?(能)

  师:怎么没有人买小刀呢? 生1:因为小刀1元2角一把,钱不够啊!

  师:那怎么办呢?

  生1:再找爸爸要2角钱。 生2:我再存2角钱,存够了再买。

  师:你们真棒!不但会购买小件物品,还知道钱不够时,可以自己存钱,我们都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成为理财小能手。

  (评析 在买文具活动中,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交流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应体现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

  第二,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单地说,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再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则利用社会调查活动这一形式,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积累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提供时空。

  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而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进率后,又设计购物的实践活动

  正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都知道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因此,动手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及了解元、角、分之间进率这个环节时,分别设计动手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直观观察,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完善彼此的结论,使学生认知更充分,提高合作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说一说盘子、杯子、勺子谁最多,谁最少吗?

  观看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 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 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4、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游戏教学法。

  3、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33+6

  20+60

  83+5

  50+5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 、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你们看通过观察课本P8中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看见有四个班是2-1班35人,2-2班32人 ,2-3班37人,2-4班34人,有两辆车,每辆车只能乘 坐70人。)

  师:好的,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2、通过提问,引入方法。

  师:现在谁能帮老师一个忙?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通过学生说板书:

  1班和2班 2班和3班

  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你们看这样行不行?1班和3班,3班和4班。

  生1: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生说:因为加起来就超过70了。)对,这样就超载,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生2:可以。

  师:那你说说怎么分配的?(生:1班和2班,2班和3班)那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师:如果把1班和3班安排到一辆车那1班加3班的人数加起来就超过70人了。

  3、验证方案,列出算式并板书。

  大家想出了这种方法,(指示黑板)这个办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把两个班的人数相加看是否超过70人),我们来列个算式行吗?你打算怎么列?

1班和2班2班和3班
35+3232+37

  4、总结得数的算法。

  这些得数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小组交流)

  ①生1:口算。30+30=60,60+8=68。

  ②摆小棒:并投影。请学生上台展示并摆小棒。说明一捆小棒是十根。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生摆小棒并说先摆第一个加数十位上的三捆和个位数上的8根,再摆第二个加数十位上的三捆,这些加起来就是六捆8根,所以是68。)

  ③竖式:你是怎么列竖式计算的?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1班和2班3班和2班
35+3237+32

  3 5

  + 3 2

  -

  6 7

  3 7

  + 3 2

  -

  6 9

  师:个位上的得数写在个位下面,个位上是5加2等于7;十位上的得数写在十位下面,十位上是3加3等于6。

  5、竖式解决第二个问题。

  你们能不能自己列竖式计算这道题? 37+32= (生写在练习本上,一生板演)

  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竖式做的吗?(生说)

  6、学生说出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①师:那在写竖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强调:个位和各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横式得数别忘写。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②请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生说)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获得经验。重视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人交流数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小马虎做的几道练习题,你们谁能帮他找找错误。(出示课件)

  32+6= 92

  59+4= 99

  2+67= 87

  (这一环节给出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找错误,主动发现错误,同时避免以后自己出现同样的错误。)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小明和小红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礼物请看:出示练习二第一题图。

  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各用了多少钱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横式和竖式进行计算。(学生练习本上写)

鞋:45元球:34元小明
上衣:54元裤子:33元小红

  2、用竖式计算(拯救动物大行动)

  我听说动物园的动物们面临危险了,所以需要我们去拯救它们。(出示课件)

  24+3

  52+36

  37+42

  59+40

  3、时间允许练习二第2题 可以任意选择几道题。

  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3页,练习二的2题。请你选择几道题进行笔算。现在开始!

  (这一环节练习的设计遵循多样性、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开放性练习,既联系了已有知识,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那同学们想一想在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个位和各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横式得数别忘写。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横线用尺子比着写。)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第一课时:

  买铅笔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3页。

  学习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

  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

  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凑十”儿歌。

  2、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8=6+4=9+6=10—8=15—5=+

  8+7=4+9=16—5=8+8=5+9=

  3、填一填

  9+()=13()+9=1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

  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试试看?(可多抽两个孩子)(师板书:有15枝铅笔,我买9枝铅笔,还剩几枝铅笔?)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3、根据学生回答,

  师:

  板书:15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2.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长“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用含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单项式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现实情景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单项式及相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奔驰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列车照片,并配上歌曲《天路》,边欣赏边向学生介绍青藏铁路所创造的历史之最。

  情境问题:

  青藏铁路西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伟大成就,激发

  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一次情感教育。

  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

  3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3=300(千米)

  t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t=100t(千米)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若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 · ”或省略不写。

  如:100×a可以写成100a或100a。

  代数式: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代数式整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路程=速度×时间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观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

  思考:用含字母的式子填空(独立完成),并观察列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可交流讨论)。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体积是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2.5倍,则圆珠笔的单价是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

  解:(1)6a2、 a3 (2)2.5x (3) vt (4)-n

  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a 2=6·a·a a3=a·a·a 2.5x=2.5·x vt=v·t -n=-1·n

  单项式: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火眼金睛

  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1)a (2) 0 (3) a2

  (4) 6a (5)

  (6)

  (7)3a+2b (8)xy2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

  解剖单项式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如:-3x的系数是 ,-ab的系数是 , 的系数是 。

  次数:一个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如:-3x的次数是 ,ab的次数是 。

  小试身手

  单项式 2a 2 -1.2h xy2 -t2 -32x2y

  系数

  次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是否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概念。

  单项式的注意点:

  (1)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的___,且乘号可_________;

  (2)带分数作为系数时,应改写成_______的形式;

  (3)式子中若出现相除时,应把除号写成____的形式;

  (4)把“1”或“-1”作为项的系数时,“1”可以__不写。

  行家看门道

  ①1x ②-1x

  ③a×3 ④a÷2

  ⑤ ⑥m的系数为1,次数为0

  ⑦ 的系数为2,次数为2

  设计意图:单项式的书写和表示有其特有的格式和注意点,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注意点。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 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

  为 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解:(1)12n,它的系数是12,次数是1

  (2) ,它的系数是 , 次数是2;

  (3)a2h,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4)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5)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试一试

  你还能赋予0.9a一个含义吗?

  设计意图: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式子更具有一般性,而且发散学生思维。

  大胆尝试

  写出一个单项式,使它的系数是2,次数是3.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提高

  尝试应用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48%,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

  (2)一辆长途汽车从杨柳村出发,3小时后到达相距s千米的溪河镇,这辆长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

  (3)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 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单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能力提升

  1、已知-xay是关于x、y的三次单项式,那么a= ,b= .

  2、若-ax2yb+1是关于x、y的五次单项式,且系数为-3,则a= ,b= .

  设计意图: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

  五、小结:

  本节课你感受到了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1、单项式的概念: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系数:单项中的数字因数;

  次数:单项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3、会用单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注意列式时式子要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束寄语

  悟性的高低取决于有无悟“心”,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去思考,去发现!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盼,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六、板书设计

  2.1 整式

  单项式概念 探究 例1 多

  单项式的系数概念 观察交流 尝试应用 媒

  单项式的次数概念 能力提升 体

  七、作业:

  1.作业本(必做)。

  2. 请下面图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要求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单项式表示,并且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选做)。

  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让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