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课本第102--10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会用数代替字母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进一步掌握常见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
2.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发展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把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6分钟)
1.自学例题4。
(1)明确题目中图和表的意思。
(2)自学。
导学单(时间4分钟)
1.增加的三角形个数和共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有疑惑的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表。
2.如果增加a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怎么表示?
3.当a等于8时,共用多少根小棒?等于15呢?
导学要点:
增加几个三角形,共用小棒的根数就是3加几个2。
口答a等于8时,共用多少根小棒。
(3)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适当评析。
2.自学例题5。
出示:教材例5情景图。
导入: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的意思吗?
导学单(时间4分钟)
1.根据情景图用式子表示水壶里还剩多少毫升橙汁。
2.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看看谁的`式子更简捷。
3.看书本101页,自学当x等于250时,怎样算还剩多少毫升橙汁,注意写的格式。
点拨:1lOO-z-z-z这种算法是依次减去每个茶杯的毫升数,1100一3z的算法是先求出3个茶杯的总毫升数,然后从冷水壶中橙汁的总毫升数减去3个茶杯的总毫升数,求出冷水壶里剩下橙汁的毫升数。
比较:这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单?
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让学生上台讲解应该怎样书写:
当x=250时,1100-3x
=1100-3×250
=1100-750
=350
答:冷水壶里还剩350毫升橙汁。
总结:如果一些题目中的条件是用字母来表示的,我们第一步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要解决的问题,当告诉你字母的具体数值时,就按照一定的格式把数代入式子,计算出式子的数值,这时不必写单位名称。
(1.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或公式。2.代入式子计算。)
3.尝试练习例6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先写出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2.对照书本第102页例6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儿,进行改正。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钟)
(一)适应练习
1、课本第102页练一练第1、2、3、4题。
剩下的数量等于一共的量减去运走的(用去)的量。
2、课本第103页练习十八第4、5题。
提示,能简写的要简写。
长方形的周长c=2(a+b)
(二)比较练习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a度,那么顶角是多少度?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是a度,那么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提示:画个图,标出有关数据,再列式子。
(三)创编练习
一场篮球比赛中,运动员高叔叔投进了X个2分球,3分球他共得到y分。
1、用式子表示高叔叔一共得到的分数。
2、当X=12、Y=9时,求高叔叔一共得到的分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2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6+36÷3-2×4-1=47
这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想一想: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有乘除,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看下面的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86—6×810×30÷545+35÷593+26–40
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苹果图)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解决问题: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1)根据信息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第一步求什么?
列式:60—38=22(个)
22×3=66(个)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2)综合算式:60—38×3
这样可以吗?说说理由。
观察算式发现:根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知,要先算乘再算减,不符合题目的意思,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要先算减呢?
学生想办法。
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可以加上小括号。(60—38)×3,这样在计算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86-56)×89×(260+40)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3。解决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
(1)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想一想怎么解答,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算法
(43+21)÷8
说说怎么想的,括号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再订正结果。
(2)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4)÷6(72—24)÷8
独立完成,订正
4。试一试: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84÷(8—4)56÷(5+3)
学生试做,交流订正。
5。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40—(180+20)360÷(2×3)(52+12)×7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总结:混合运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40-180+2059+11×7
240-(180+20)(59+11)×7
学生计算,说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入:是不是只要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改变,得数就一定改变呢?再出示下面的题目:
360-74-26466-(65+35)
360-(74+26)466-65-35
做一做,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2、学校有6间微机室,每间有35台电脑。现在每间增加了10台电脑。现在有多少台电脑?
3、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小兰买书花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每支钢笔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上面的两道题目,订正时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题:你会计算(55—50)×(6+3)吗?
学生说说想法。像这样有两个小括号的题目,可以同时计算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2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年月日、简单的统计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42~143页第6~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经过时间。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
1、年、月、日的进率。
我们本学期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这节课先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复习年、月、日)
请同学们在下面表中括号里填上进率。(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根据公历年份来判断闰年?
2、年、月、日的练习。 ·
请同学们把期末复习第6题填在书上。
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口答练习中填的数,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二、复习简单的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分哪几个步骤?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如下:
简单的数据整理
(1)找出数据范围。
(2)把数据合理分段整理。
(3)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呢?
2、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用投影出示第142页第7题,男同学的体重记录单。
(1)让学生看着记录单说一说数据整理的三个步骤。
指名学生说数据的分段,教师板书。
体重(千克)25以下25~29 30~34 34以上
(2)让学生统计各段的人数。指名口答各段的人数并集体校对。
(3)绘制统计表。
(4)看表分析第143页的两个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接着让学生说说还想到了什么。
三、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l,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该怎么样呢?学生口答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老师归纳、板书。
2、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做第8题第一行两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指出:第1题可以把乘法、除法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第2题可以把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说一说各个方面的知识要点。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8题余下4题。要求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3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10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现在钉子板上围出的多边形与它的边所经过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规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1分钟左右)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二、开展活动(25分钟左右)
1.活动一:探索内部只有1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出示教材第108页上面的四个图形
(1)观察多边形的共同特点
明确:内部只有1枚钉子。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这4个多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各有多少枚?数一数,算一算,将结果填入表中。
②观察、比较表中每组的两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时间:3分钟)
①多边形内只有1枚钉子,它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
②当多边形内只有1枚钉子时,用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用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那么S= 。
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类多边形的面积。
(4)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
强调:内部只有1枚钉子。
任意一个多边形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活动二:探索内部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如果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请按照导学单的要求开始小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每人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内部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尽量不要相同)。
②计算每个多边形的面积,数出每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
③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把发现的关系表示出来。
(2)全班交流
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比它边上钉子数的一半多1。
S=n÷2+1
3.活动三:探索内部有3枚、4枚……或没有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如果多边形内有3枚、4枚……或没有钉子呢?那它们的面积会怎样呢?
(1)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单:(时间:6分钟)
①先在小组里商量,确定你们准备验证哪个结论?
②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算一算、数一数,作好相应的记录。
③仔细观察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④把你们的发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3)全班交流
分别请不同的几个小组来汇报交流。
你们验证哪个结论的?发现的规律和猜想的一样吗?
三、课堂总结(4分钟左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与简洁,发展符号感。
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含有字母式子值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2分钟)
0.24÷0.4 1÷4 3.7+3
1.1×3.2 0.24×2.5
1-0.08 4.02÷0.1 12×0.99
1.1×3.2、0.24×2.5、12×0.99是怎样算的?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二、揭题认标(2分钟)
情境:我们学校的好人好事不少,最近学校通告栏上有一则招领启事:
一同学在学校操场主席台上拾到一个粉红色钱包,里有n元钱,请失主速到学生处认领。
20xx年12月2日
问:猜猜钱包里有多少钱?启事中用什么表示?n可以表示哪些数?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自学例1。
学习目标: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三、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交流预习单。
交流内容:
1.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里的'a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吗?可以怎么表示?
3.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汇报。
四、研究例2、例3(10分钟)
1.填表
(1)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280千米
已经行驶/千米 50 74.5 … b
还要行驶/千米 280--50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b可以表示哪些数?
2.这里的b和刚才的a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指出:a表示小棒的个数,必须是整数;b表示已经行驶的路程,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解决问题:
当b=120时,剩下多少米?
当b=200时,剩下多少米?
当b=( )时,剩下( )米。
2.研究例3
导学单:
1.我们曾经用字母表示过哪些公式?把它们写出来。
2.这些字母公式还可以怎样写?自学书本P100例3下面的一小节,把这些
公式再写一写。
集中汇报
追问:还要行驶的千米数280-b可以化简吗?为什么?
指出:在字母表示的乘法算式中,通常都要化成最简。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1.完成书本P100练一练第1题和第3题
第1题注意1×χ的省略写法,χ×χ的省略写法。
问:这样省略有什么好处?
2.完成书本P103 练习十八 第1至3题
第3题第(1)小题,追问苹果树的棵数可以用省略写法,梨树可以吗?
六、课堂总结(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5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律和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2.应用相关知识熟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估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计算、混合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3分钟左右)
知识整理单(3分钟)
1.理一理: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小数的'计算?打开书本,看看目录,再找到相关内容,仔细浏览一下。
2.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乘除法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3.本单元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4.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做个标记。
导学要点:在学生自主整理时,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第3和第4条的知识点,以便调整后面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集体梳理重难点(5分钟左右)
几位同学围绕第1、2条展示自己整理的知识点。
交流3、4条掌握不够好的知识点。
其余同学作适当的补充及答疑解惑。
导学要点:根据学生整理的知识点,在黑板上系统梳理。
三、巩固练习。(22分钟左右)
1.自主完成练习单,完成后可在小组中先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单
在探索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完成书本第111页8—14题
(说明:根据班上学生实际掌握情况,适当从中选择些题目。)
第9题追问:比较一下这几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乘除法时,分别有哪些注意点呢?
第13、14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其中13题要引导用不
同的方法思考。
二、创编题
圣诞树圣诞帽圣诞风铃圣诞蜡烛
32元2.2元10.6元1.8元
(1)猜一猜:
老师买了两件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单价大约是另一件的3倍。你知道老师买了()和()。
(2)选一选:
如果用10元钱买圣诞帽,最多能买()顶。
(3)做一做:
如果买3顶圣诞帽和3个圣诞蜡烛一共需要多少元?
(时间15分钟)
四、课堂总结。(9分钟左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第78~79页“练习与应用”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
2、第2题
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师计时,并巡视指导,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改写方法,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熟悉的问题。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和应用意识。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卡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题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转化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曹冲先把大象运上船,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再做上相同的记号,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也就是说,曹冲是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曹冲所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为转化。 转化是我们平时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转化)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4.提问:
(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肯定学生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
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
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交流。 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
②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③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容易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理解单位1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联系实际说出具体情境中的分数的意义。
2、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每个分数都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对策: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自主探索,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和启迪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12枝粉笔、6本练习本;学生四人一组,每小组准备材料:一块饼干,一张正方形纸,一分米长的纸条,10根小棒。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关于分数的知识,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一些,你了解多少关于分数的知识,能举例说一说吗?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1)谈话: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请你选择一种学具,表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并说说你表示的分数的含义。
(2)学生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教师巡视。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1)提问:你利用学具表示了哪一个分数?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集体交流,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下:
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2份表示1份1/2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3份3/4
把一分米平均分成5份表示2份2/5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表示1份1/2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表示3份3/4
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表示2份2/3
------
(2)点拨、引导:刚才我们把一块饼干、一张纸、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同样我们也把一些小棒放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单位1。(教师边讲边板书,使学生对单位1加深印象。)
(3)设疑启思:刚才通过操作,我们得到了许多分数,这些分数含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本质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4)归纳小结: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3、深化理解,概括意义
(1)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来概括一下分数的意义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分数的意义并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3)想一想:这里的单位1是指什么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追问: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举例说明,教师适时点拨,加深理解1的含义)
小结:这里的单位1表示的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4)提问:用分数表示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强调:平均分)
三、自学课本,认识分数单位
1、过渡: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追问:那么分数的计数单位又是多少呢?
3、自学:请自学课本第36页有关内容,在书上找答案。
4、试一试:在小组里说说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反馈:指名说出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教师板书。
6、思考:分数单位在书写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7、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因此分数单位在书写时,分子都是1。
四、巧妙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请几位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学生先自己读分数,把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所含单位的个数说给同桌听。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涂色,然后交流涂色的方法,追问:这里的3个2/3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组织交流:相同之处是都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不同之处是单位1不同,因此每一份所表示的桃的个数也不一样,其中的2份表示的数量也不一样。
小结:这里的分数都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多少与整体的数量的多少密切有关。
4、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后两题中分数的意义。
追问:你是怎样确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5、完成练习六第4题。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用带有箭头的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在这样的直线上,也可以找出点来表示分数。如果要用一个点表示1/2,怎么办?谁来介绍一下?如果要表示1/4和3/4,又该怎么办?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这一题,然后投影个别学生的书,共同评议。
6、完成练习六第5题。
(1)学生各自在书上的括号里填上答案,然后交流,说说在填写这两个分数时是怎样想的。
(2)提问:这里有12枝粉笔,让学生取出其中的1/4,再取出剩下的1/3。
(3)出示6本练习本,告诉学生这些本子占总数的1/4,让学生说出本子的总数。如果这些本子占总数的2/5呢?3/4呢?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球队比赛的不同安排,感受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从而能更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预设1分钟)
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7分钟)
1.学习例题2:
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导入: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
(1)理解题意,“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你能写出所有的比赛吗?先试一试。再与同桌交流。
(3)解决这各问题时选择怎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列举出各场比赛时,要注意些什么?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画图,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列举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列举时有哪些注意点?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2分钟)
说说可以从哪儿想起,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尽可能说清楚,说全面。
四、分层练习,巩固内化。(预设10分钟)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
(3)交流方法。
教师提问:你能列举出答案吗?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七第4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纠错
提问:“每两人之间通一次电话”和“两人互寄一张贺卡”有什么不同?
交流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需全面有序。
3.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想一想,有序列举,小组说一说。
(3)集体交流。
4.练习十一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投中2次的可能几种,怎样计算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5练习十一第7题
展示各种涂法,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56()
我们的学校占地面积大约()
2.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3.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a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呢?请同学们猜一猜可能是多大呢?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西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东西长大约50米,南北长大约120米。计算:
120×50=6000平方米
大约要有两个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1公顷到底有多大啊?
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太湖水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
225000公顷比2250000000平方米方便的多了。
练习十四第1、2、3、4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75%。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基本笔算方法,初步掌握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用竖式计算:
0.57×23 = 2.5×44=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 × 12=156,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 × 12=
13 × 1.2=
1.3 × 1.2=
说说你的想法?(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如:因为13 × 12=156,而1.3× 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3.明确课题。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1.3 × 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学例7。(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7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问题。
导入: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1)(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怎么估算的?
(2)哪种答案正确,说说理由。
(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导学要点:
把两个小数看作整数后,再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得数的多少。
三、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2.思考:
(1)让学生说说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2)小数乘乘法应该怎么计算?
小结方法:第一,先要把小数乘小数当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看乘法中几位小数,就从乘得的积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第二,当乘得的积的末尾有0时,要先点上小数点,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
3.(1)解决1.3×1.2=1.56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练一练1、2。
学生独立完成。
怎么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提示:在积里点上小数点之后,要去小数末尾的0.
(二)专项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交流突出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过程。
2.练习十二第2题。
找出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三)整合练习。
练习十二第3题。
提示:估算方法可以不同。
可以把58.5元看成60元,5.2米看成5米,估算到大约300元;或者58.5看成60元,60× 5.2=312,估算到最多312元。还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比较计算和估算结果,以更好的感受估算的价值。
(四)创编练习。
根据48×67=3216,你能填一填吗?
( )×( )=0.3216
( )×( )=0.3216
( )×( )=0.3216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P1~3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式。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写有温度的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做一个游戏:对着干!
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和老师对着干,说一句相反的话!
"向前看!""向左走!""我要向学校的东南方走!""起立!""我坐电梯向上到二楼!""我炒股赚了100元钱!""今天气温比昨天下降了2℃!"
一,教学例1
1、由台湾水果引入。
出示几幅台湾水果的图片。
看到这些水果有什么感觉你们知道这些美味的水果产自哪里吗
师介绍:近两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日趋频繁,台湾地产水果也逐渐进入了祖国大陆,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来自宝岛的美食。
看着这些图片你就觉得这些水果怎么样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台湾的水果会长的这么好
师介绍:台湾雨水充沛,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所以台湾的水果特别可口。老师统计了台北市冬季的一天的最低气温,你们能知道什么
2、依次出示几个城市某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学生观察台北图示时向学生介绍温度计的读法。在科学课上同学们已学过了温度计的用法,这里老师给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在温度计上有两个计量温度的单位,左边是℃,右边是℉,我们一般计量温度时都用℃,所以我们只要看左边的刻度就可以了。它是0℃为分界线,一大格表示10℃,一小格就表示2℃。液面上升指在10℃以上四格半位置处就表示19℃。
老师还统计了另外几个城市冬季同一天的最低气温,想不想看一下
出示例1图片,仔细读题,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与0摄氏度进行比较)
北京气温和上海气温一样吗(零上和零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板书:0℃)
你们知道在数学上我们是怎样区分和表示零上4℃和零下4℃的呢(板书:+4℃ —4℃)
学生回答。你们在哪见过的(天气预报中常出现)
那你知道北京和上海这一天相差了多少摄氏度吗
3、师小结正负数的读写法
为了方便表示,我们把零上4℃可记做+4℃,读作正4℃,也可记做4℃;把零下4℃记作—4℃,读作负4℃。写的时候只要在4前面加个正号(在黑板上板书写法),+4也写做4,这个数读作负4,只要在4前面加个负号就可以了,写的时候先写负号再写数。
(板书:+4读作正四,也可写成4 —4读作负四)
4、现在看着图中的温度计能不能很迅速的知道那儿的温度了来个比赛好不好,看谁是个合格的气象员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小纸片,老师出示几个城市冬季同一天的最低温度,一说开始就迅速的举起合适的纸片,看谁又对又快!
香港18℃,哈尔滨—12℃,西宁—8℃,漠河—30℃,曾母暗沙30℃(或+30℃)。介绍漠河,曾母暗沙地理位置。
那你们看在同一天我国最南部和最北部相差了多少摄氏度有什么想法
先做一个合格的气象记录员还不够,看着图示能很快地把气温写下来才是一个优秀的小小气象员,想不想试一试
出示赤道40℃,北极—34℃,南极—40℃的图片。(南极是全球温度最低的地区)
二,教学例2
1、从上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了同一天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温差,而有的地方一天以内也存在着巨大的温差,想不想了解一下。
出示1:哈蜜瓜和葡萄的图片。
这个地方的水果特别有名,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出示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是新疆的一个地方,这儿的气候特点也非常奇特。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介绍:新疆特别是吐鲁番盆地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之说。以盆地西缘的托克逊为例,9月份中,午后最高气温平均27.5℃经常可升到30℃以上(最高曾达36.8℃)确实可以穿"纱";但清晨最低气温平均仅9.3℃,经常可以降到0℃~5℃(最低曾降到零下5.1℃),不穿棉就会很冷了。当地人在春秋季节中,一天之内衣服更换之频,大概也是世上少有。而那里的气候干燥,当地居民要多吃瓜果来补充水份。所以有此一说!)
师介绍吐鲁番盆地的气候特点:早晚很冷要裹着皮袄,而到了正午却很热只能穿件纱衣。那儿的水果因为白天日照非常充沛产生了很多甜分,到了夜间很冷这些甜分得以在水果内保存下来,所以吐鲁番的水果特别的香甜。
你们知道为什么吐鲁番盆地一天之内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吗
这和它独特的地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方,老师带来了一幅图。
出示例2的图片。
介绍海平面:图中的这条红线就表示海平面。你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那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板书:海平面),比海平面高8844.43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记作+8844.43(板书+8843.43);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记作—155米(板书:—155)。看来用这样的数还能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介绍珠峰最新高度。(今年3—5月,我国的科考队员,登上珠峰,通过先进的技术为这世界最高峰重新测量了身高,10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新高度,向全世界展示我国严谨认真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2、下面这个地区的海拔高度你会表示吗
我国最大的'湖——青海湖高于海平面3193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南京市的最高点——紫金山顶峰高于海平面448米。
3、从下面给你的数据中你能知道这个地区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呢
世界上最大的湖是亚洲北部的里海,它的海拔高度是—28米,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它的海拔高度是—11034米。
三,教学正负数的意义
1、刚才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你们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
出示:+4 —4 40 +8844.43 —155 448 —28 0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板书:正数负数)
师结合温度和海拔高度来总结正数和负数。"0"怎么办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练习
(1)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5 +26 8 —40 —120 +103
(2)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吗
请学生上台有投影仪上演示,再同桌互相读一读。你们为什么不写零啊
3、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老师这有些负数的小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
四,总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那你今天学习了那些负数的知识了。
那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负数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电梯里的正负数,股市中的正负数,存折中的负数等。
五,练习
1、做练习一第4题。
2、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1)水沸腾的温度是0℃。水结冰的温度是100℃
(2)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介绍月球表面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3)我国刚刚成功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我国的神舟六号飞船从发射到昨天的成功返回,虽然只经过短短的五天时间,但却凝聚了我国的最尖端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希望同学们也能从小就学好知识,长大后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更进一步做为贡献。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沟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价值。
2.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的基本计算,熟练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验算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沟通方法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认标,举例梳理。(预设5分钟)
1.明确课题。
本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整理与练习。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知识整理单。
小结:计算小数乘小数以及求一个数除以小数时,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整数乘、除法来计算,只不过需要另外考虑积或商的小数点位置。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23分钟)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与应用”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专项练习
2、笔算“练习与应用”第2 题。
分组完成,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
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的计算过程,说说你的发现。
提问:比较每组三道题的计算过程,说说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左边一组题的相同点是:都是先当作86×7来计算;不同点是:因为乘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也不同。右边一组题的相同点可以表达为:都要先算117÷36;不同点是:后两题都要先进行转化,而且转化时除数、被除数小数点右移的位数不同。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 题。
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说说计算方法。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四人板演。
交流订正,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商的近似值。
强调:第一,通常都要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第二,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要算出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的商。
(三)整合练习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认真读题,说说题目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6、独立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7、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
读题,根据题目要求解答。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第26 — 27页校园的绿化面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少复杂的'图形面积。
2、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量,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想想算算:
1、出示右图,要求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1)小组交流:你准备怎样计算?
(2)学生报:
①可以看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
②从一个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梯形
(3)任选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二、巩固练习: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三、画一画:(第27页画画算算)
学校准备建一个新的花圃,在方格纸上划出花圃的形状并计算出面积。
四、实地测量:(第27页量量算算)
在校园里找出一块合适的空地,参照上面画出的形状进行实地测量。
课后札记: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少复杂的图形面积。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量,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数学教案11-26
五年级数学教案通分04-03
五年级数学教案容积04-04
五年级数学教案:约分04-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五年级数学教案【荐】04-0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1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26
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范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