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一、导语设计(1)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导语设计(2)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 种新的诗体。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 )想 隐( )秘( )
凝( )成 诱( )惑
喧( )腾 瞬( )间
几( )乎
痴想: 入迷的想。
隐秘: 隐藏,不外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1、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时间不同了,长大前与长大后
——没找到海/找到了海
2、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3、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1)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 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 第二节写 我长大以后
(3)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 第二节写我的感悟与信念
(4)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 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5)从写作角度上看: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是实写;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是虚写。
4、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来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请描述出来。
惊涛骇浪、风平浪静、碧水红花、水天一色
6、作者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2、 诗中“山”、“海”的 象征(蕴含)意义。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吗?
山:
巍峨、高大、雄伟、沉稳――成熟、稳健
曲折陡峭、封闭堵塞――愚昧狭隘、贫穷落后
海:
海纳百川而不言――大度、宽容、谦虚、渊博
动荡莫测、狂暴不驯――残暴、凶恶
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请尝试找出来。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即能体现出文章中心的词或句子. 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认为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范例1: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幻想破灭
范例2: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飘来”是说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也并非确指理想;“种子”比喻信念。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说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范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强调失望次数多。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诱惑”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强调 “我”的努力,不灰心。
范例4: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指总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干的心灵 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动了成长的你,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七、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划分诗的节奏:
所谓诗,是指借助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1)古代诗歌的节奏划分可以从音节和意义的角度来划分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
(2)自由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或停于主谓之间,或停于谓宾之间,或停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灵活性较大。
如:父亲的/身影,像个/问号,多少年/一直把什么/寻找;紧弯的/腰身,弓成了/小桥,
驮着儿女/走向 明朝……
2、比较两首诗在写法与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处:都表达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追求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抒发了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心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预感 王家新
此诗以第二人称的口吻,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显示了诗人与时间与生命抗争的冷静和沉着,同时包含了作者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一夜风吹 风哐哐地扑打门窗
风从远方而来,
转瞬把一座座城市裹进宇宙的大气流里
这时房子在漂流,你的灵魂开始漂流
你干脆熄了灯,
不再写诗 回到黑暗中 让诗来写你
让风把你随便带到一个什么地方
你听到无数声音,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最后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处,
听到风在拔着树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开了
秋天终于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来
推门见满地簌簌的落叶
你已形同老人。
(1)风 象征了时间飞逝。
落叶随风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风”象征了什么?“落叶”喻示了什么?
(2)诗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诗中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诗人用一个“夜晚”和一个“早晨”,预演了整个生命的历程。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2题。
山 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为加点字注音。
疲倦: 遥远: 遗憾:
(2)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却没有付诸行动。
(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扩写句子
例: 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树在风中向我点头→ 我看到树挺立在风中向我点头.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困难)
海 (理想)
取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俗世奇人”——“泥人张”、“杨巴”的高超技艺及过人智慧。
2.品味本文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 培养学生爱护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找一些民间奇人的故事。
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师适时点评)今天,让我们进入第20课的学习,来见识见识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俗世奇人。(板书课题)
(展示教学目标)
二、简介作者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他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生字抢答 词语解释抢答,小组竞赛
三、解题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有18篇作品,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四、自由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
2.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五、把握人物形象
1.分析“泥人张”奇人之“奇”
把握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技艺高超、有智慧、有个性)
(1)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分析这些句子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他与海张五的较量的智慧,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泥人张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
2.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外貌、语言)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
六、品味文章语言
1.文中的语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运用强烈的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找”体现出海张五无端挑衅,无赖的丑态;换成其他的动词“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找”字还与后面的句子中“全找回来了”的“找”字相得益彰,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3)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明事物,既可以从肯定方面说明,也可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3、阅读语文故事《语言的魅力》以及短文《猫》。 4、习作:介绍一种熟悉的动物或者植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
2、难点:在介绍动物或植物时能够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语海拾贝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明事物,既可以从肯定方面说明,也可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学生自由读一读,思考:今天的“金钥匙”又给了我们一把学习语文的什么钥匙?
2、指名反馈:(说明事物,为了让人认识更全全面,除了从肯定方面说明,还可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3、指名反馈:文中列举了什么事例对这一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介绍呢?
4、教师:你能不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5、拓展练习:(1)猫十分喜欢吃鱼,从来不吃。(2)妈妈性情温和,从不生气。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无论大家从哪个角度出发,只要表达合理,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语文故事
1、学生自由阅读故事,思考: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反馈: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出示:(1)我什么也看不见!(2)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4、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5、师导:这两句话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老人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可是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6、指名反馈:师导:当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时,人们。 师导:当加上“春天来了,可是”时,人们。
7、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
8、集体反馈,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语言的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猫》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猫的性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猫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一)看图片,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2、教师:我们班有谁喜欢猫呢?为什么?
3、教师导读: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很喜欢猫,他笔下的猫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把握课文条理
1、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
2、教师:从“阅读提示”中,我们知道了作者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做下面两件事情。 (1)找出介绍大猫和小猫的相关段落。 (2)想一想: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里?小猫的可爱又表现在哪里?
3、集体反馈。 (1)指名反馈:哪些自然段介绍大猫?哪些自然段介绍小猫?大猫:第1-5自然段。小猫:第6-7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短文。
(三)再读感悟,体会猫的性格
1、引导学生把刚才自读的情况和同学交流: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里?小猫的可爱又表现在哪里?
2、集体反馈。大猫的古怪:既怪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的时候对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也不出;既胆小又勇敢,母猫对小猫很尽责,公猫则毫不关心。小猫的可爱:腿脚还不稳,就学会淘气;贪玩,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抱着花枝打秋千。
(四)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教师导读: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猫的古怪和可爱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好好地品味一下老舍的语言特点。
2、指名反馈:你们发现了老舍先生语言上的什么表达特点? (1)通过性格的截然相反比较突出猫的古怪。 (2)处处流露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教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 (1)学生反馈语句。 (2)教师根据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体会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课外阅读描写小动物的文章3篇,思考每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异同,做简单的`纪录。 2、抄写文中划记得词语。
(七)教学后记: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介绍一种熟悉的动物或者植物。
教学重点:把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在介绍动物或植物时能够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读了《松鼠》和《猫》,你们一定喜欢上这两种动物了吧。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2、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谈到动物和植物就滔滔不绝、喜形于色,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
二、读提示,明确要点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1)抓住特点写。(2)写动物可以写它的外形、动作、习性等。(3)写植物可以写它各部分的样子、习性、生长过程、用处等。(4)可以写自己和动物或植物之间的小故事。
三、指导表达
(一)怎样写植物
1、写好植物的形态。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3、可介绍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
4、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植物,可使植物更加形象、生动,语言更加鲜明活泼。
5、要真实地抒发感情。
(二)怎样写动物
1、要抓住动物的特征。
2、要表达自己的感情。
3、语言要准确、生动。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浏览”马观花”造句。
2.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还记得吗?
(《“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读一篇新课文——《精读和泛读》。(板书课题)什么是精读?什么是泛读?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二、初读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5个生字,要做到会读会写。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浩如烟海精读梗概走马观花泛读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梗”要读准后鼻音,“浏”的声母是边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大略地看。
梗概:大略的内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要积累知识,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
(2)要学会泛读。
(3)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书刊,同时又是精读的基础。
(4)泛读的一般方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5)精读和泛读结合,就能获得最佳读书效果。
5.讨论:全文可分几段?各段讲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说明读书的重要和“精读”的方法。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介绍“泛读”的`常识和方法。
第三段(第8自然段):说明只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就能取得最佳读书效果。
四、指导书写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逐个临写,提示:
浏:左中右三部分。
籍:笔画较多,左下“耒”字旁的第一笔是横。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什么是精读?朗读第一段,用横线画出。
出示: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平时我们学课文,就是这样读的。
①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要在下面加圆点呢?也就是说哪些是关键词语?
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确定。
(认真、反复、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透彻理解)
②朗读这两句话,注意关键词语。
(2)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什么是泛读?(大略地读)
(2)既然精读这么重要,为什么还需要具有泛读能力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不可能……更不可能……为了……又必
须……因此……”,课文用这些词语巧妙地起承转合,将要表达的意思论说得清楚明白。课文后面的叙述中还有类似的用法,大家要注意学习。
3.泛读有什么作用?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关键词语。
交流:“通过泛读,可以……从而……获得……”
朗读第3自然段。
(4)怎样进行泛读?默读第5自然段。
四人小组讨论: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泛读?
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泛读?
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泛读的方法。
(5)泛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要注意什么?(读第6、7自然段)
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段。
引读,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三、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做了记号?
(精彩词画图,如浩如烟海、走马观花)
(有疑问处画问号)
2.小结:这篇课文侧重介绍了泛读,泛读的意义、方法、方式、注意点等几方面的内容。
四、作业指导
1.课后作业5:同学们,今天语文课外活动时先泛读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然后交流。交流时先介绍所采用的泛读方法,再说说书的大概内容。
2.课后作业3:“浏览”是什么意思?(大略地看)可用在看书,看市容等。
指名造句。
“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可用在观察事物,如参观工厂览等。
指名造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宋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中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录像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配以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但如果在教学中作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本教案将录像、图片都用上了,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媒体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母鸡教案02-22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下册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