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了解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极地考察的现状、以及和平利用极地地区的前景。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法:分析法、综合法
四、教学检测安排:本节内容安排课堂小测
五、课时安排:(共1课时)
六、教学内容:“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简单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新课导入】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两个地区都人迹罕至,但是,科学家和探险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探险两极地区的脚步,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新课学习]
(一)科学考察的宝地(矿产资源丰富、淡水资源丰富、珍贵的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环境————天然实验室)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1――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吸引科学家到极地考察的原因。
(二)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5――9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位置,让学生体会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以及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为艰难险阻的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到极地考察的最佳时间。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极地面临的问题、国际合作—————《南极条约》 、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极地面临的现状、国际国内对极地的态度以及保护环境的个人行为。
(尾声)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可以为以后学习其它地区自然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1———16题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2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农业区: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艺术之都———巴黎。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了解澳大利亚在二次大战后利用本国矿产、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业与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5.培养学生认识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较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澳大利亚挂图,特有动物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在图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陆和大陆岛。
学生:……
(讲授新课)
教师:本节课学习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其附近岛屿的澳大利亚国家。
师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与方法
教师指定一个学生在挂图上指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最后给以明确订正。
教师指图说明澳大利亚的范围。
[板书]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地图册中大洋洲图,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教师:大洋洲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
教师:大洋洲面积900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面积为768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澳大利亚约有人口1600万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请计算人口密度。
学生:每平方千米2人。
教师:澳大利亚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教师:澳大利亚在大洋洲有几个之最?
学生……
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赤道、南回归线和东经160°经线,要求学生明确澳大利亚所在半球。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所临海洋。
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课本。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并与中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约为121人)对比。
[板书]
1.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师:读地图册澳大利亚分层设色图,说明澳大利亚一般海拔高度。
学生:……
教师:全国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东部大分水岭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处有艾尔湖,地下水丰富;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师要求学生依据高度表说明广大地区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岭,并明确其一般高度;在图中读出澳大利亚最长的墨累河。教师在挂图上用指图杆明确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围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书]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平原
3.西部分布着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依据人口密度图例,说明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分布很少。
教师:为什么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别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教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有显著影响。首先看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本中“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说明哪些气候分布区最适合人类生存。
学生:……
教师: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地区,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广大内陆为草原和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居住困难较多,居民较少。
教师:经济发展来看,东南沿海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经济发展较快,工矿业、农牧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促成了人口向这里集中,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都分布在这里。
教师提示学生可按方位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
教师小结时,在黑板挂图上准确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东南沿海,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挂图。
教师问题提出后稍停顿,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议论。
读图时,可请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简述各类气候的基本特征,说明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讲解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介绍三个城市的性质及人口分布。
在将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关系讲解后,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在该问题内共讲解2个问题,①是人口分布特点,②是人口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板书]
1.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农牧业和工矿业
教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学生:……
教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很早,牧场多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参看教参)羊毛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重要生产国(简介发展条件和分布地区),因人口较少,小麦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麦重要出口国之一。
教师: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你们知道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什么矿产吗?
学生:……
教师:正确,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就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煤、铁等矿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战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很快,尤以采矿、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工矿业的出口收入已超过农牧业,成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关于经济状况讲解内容力求丰富、生动,联系生活,但应掌握的内容则要简单明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的矿产分布图”,了解澳大利亚的矿产种类和铁、煤、铝土等矿的分布。
[板书]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大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师总结]请谈谈你们印象中的澳大利亚。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是一个领土辽阔,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国家,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羊毛、小麦、铁矿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复习巩固)请同学们想想,澳大利亚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与加拿大有哪些相同点?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提示学生先说明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再说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可让学生阅读加拿大地图,帮助回忆分析比较。
【板书设计】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1.面积最大
2.人口最多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低平的平原
3.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5
初一地理教案——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习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习。通过活动练习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习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习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习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习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6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他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课
(一)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区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之为Eer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
①最北:北纬81度;最南:南纬11度
②最东:西经170度;最西:东经26度。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三)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点拨练习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是 。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一、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面积的国家。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二、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了解俄罗斯人口、民族、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四、了解俄罗斯在自然和经济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教学重点
俄罗斯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一、俄罗斯气候成因。
二、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媒体
挂图、幻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读书,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讲叙了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范围和国家,今天我们介绍这个地区最主要的国家俄罗斯。请同学看附表“欧洲东部和北亚国家概况”,从面积和人口上可见俄罗斯是该区、人口最多的国家,不仅是该区也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板书】一、世界面积的国家
①在此可从经度跨170°,是世界跨经度最多,东西长1万多千米,与中国5 000千米相比是世界东西最长的国家等方面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面积广大,世界第一的特征。
②找14位同学让每人代表俄罗斯的一个邻国,然后按方位顺序向其他学生报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得出结论:俄罗斯是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
③教师最后总结概括。
【板书】1.面积1 70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2.人口居世界第六位,l.5亿人。
3.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人占总人口81%。
【板书】二、俄罗斯自然及经济特征
该部分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上给予的文字和图自己进行概括总结。在总结中要注意进行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对比。教师也可列下表带领同学边总结边填表。
俄罗斯总体特征 欧洲部分 亚洲部分
面积 世界第一,1 700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1/4 占全国3/4
人口 世界第六,1.5亿 占总人口3/4 占总人口1/4
地形 较为平坦,平原、高原面积广大,乌拉尔山、高加索山为欧亚界线 东欧平原
自西向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东西差异较大 受大西洋影响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 典
型的大陆性气候,北冰洋沿岸极地气候
河湖 河湖众多 河湖少,主要河流伏尔加河,欧洲最长,俄罗斯人称为“母亲伏尔加” 多大河湖泊,流向自南往北注入北冰洋,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
资源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有色金属储量产量在世
界上名列前茅 占全国20% 占全国80%
工业 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
核工业、宇航业
(工业发达)以莫斯科为中心,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机械、化工、多种轻工业中心和以乌拉尔
为中心的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工业较落后)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
农业 不稳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主要农作物小麦、马铃薯、向日葵、亚麻 伏尔加河与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区(农业发达) 世界针叶林带南部有部分农耕区(农业不发达)
交通 欧洲东部发达,西伯利亚大铁路贯穿东西 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铁路网,伏尔加河航运(交通发达) 横贯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单一)城市 多而集中,莫斯科、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 少而稀疏,伊尔库茨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对自然及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中国东西差异及经济发展的战略有关知识,让学生根据俄罗斯东西差异的国情为其设计发展规划,最后教师再介绍东部开发的状况及开发的条件和前景。
【板书】三、东部地区的开发
最后可设置以下反馈题:
1.经过欧洲东部和北亚各方面的对比,你说说为什么俄罗斯是欧洲国家?
2.对俄罗斯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发展条件及主要工业部门进行列表分析。
3.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1.1 700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2.1.5亿人——世界第六
3.多民族的国家(100多个民族)
二、俄罗斯自然、经济特征及东西差异
(教师提供对比以下方面)
面积 人口 地形 气候 河湖 工业 农业 城市
三、东部地区的开发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0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1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习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课前热身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习。
2、四边互动
互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
(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
(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
(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
(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
互动2:要学好地理,我们单靠坐在教室里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
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学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识。
四、达标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近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习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学习。
六、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3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和在各过中的经济地位,以及锡、适宜两种矿产的分布。
2.掌握东南亚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的繁荣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 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2.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读图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如果我们在广西或云南越过我国的国界线,就来到了一片极具热带风情的地区,”揶风海韵”是这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东南亚地区。
一、 位置和范围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1,指出东南亚的范围: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并介绍中南半岛得名的由来。
2. 结合世界政区图,由学生分析东南亚的海陆位置特征:亚洲东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二、 中南半岛的地形与河流
1. 引导学生找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河流,并设问:a这些河流都发源与哪国?
b大致是什么流向?为什么?
C 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着什么地形区?它们在分布上与河流有什么关系?(山河相间)。
D 这些河流的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E 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因此,这里河流的 什么资源丰富?
F 中南半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对+东南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D 学生讨论完成P36活动4题。
2. 教师以手作比,小结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令列分布。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引导学生找到马来群岛,并设问:
A 从整体上看,马来群岛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什么位置?
B 这些河流的长度与流速与中南半岛相比,有什么特点?
C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思考:马来群岛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根据板快构造学说理论,马来群岛有什么特点?
2.小结马来群岛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是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各是什么?对农作物的生产各有什么影响?
4.结合教材,重点突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对东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5.学生做P35活动3题,小结。
[课堂总结、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第 一 节 东南亚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亚洲的东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2.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二、中南半岛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间、众列分布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上游: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
(2)下游:流速慢,冲积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围
三、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1. 地势崎岖,山岭崎岖
2. 平原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气候与农业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南半岛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农作物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随时播种,随时收获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 东南亚的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各有怎样的影响?
五、主要国家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查找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分布着哪些国家?
2.提问:东南亚各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唯一的内陆国是哪个?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哪些?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有哪些?(学生识记东南亚的国家)突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地位。
3.引导学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强调: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并提问:
(1) 东南亚处于哪两大洲和哪两大洋之间?
(2) 东南亚处于这两大洲、两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郑和下西洋的典故,说明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马六甲海峡
1.讨论:从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线,该怎样走?(引入马六甲海峡,突出其位置特点: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并提问:马六甲海峡联系着哪两大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航线向西向东,可以分别到达哪些地区?
3.结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动2题,小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过渡)东南亚因地处赤道,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平原铸就了东南亚丰富的物产。
七、富饶的物产
1. 引导学生观察图2-6,熟悉图例,了解东南亚的主要物产,并指出:东南亚有丰富的矿产和种类繁多的热带经济作物。
2.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国,教师小结:
天然橡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油棕——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水稻——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锡——马来西亚、缅甸;石油——印度尼西亚、文莱。
3.结合教材P39活动1、2题,理解泰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国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并设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学生自度思考:东南亚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东南亚的居民组成有什么特点?
3.结合教材重点突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并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华人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开发所做的贡献。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作业: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五、主要国家
1.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2. 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六、富饶的物产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美国的自然地理概况
2.在美国农业分布图上说出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名称、位置,并能综合分析每个农业带的成因。
能力目标:
通过“农业地区专业化”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认识美国农业的特点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科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美国农业地区生产专业化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美国农业地区生产专业化原因。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美国是西半球北美地区的一个移民国家。它的领土由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三部分组成,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和种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
板书: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讲授新课]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3阅读材料“1998年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其在世界的位次”图表。
抢答:1.美国的主要农产品中产量居世界第一的有哪些?(玉米、大豆、棉花、牛奶、鸡蛋)
2.美国的主要农产品中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的有哪些?(玉米、小麦、大豆、棉花、肉类)
分析:让学生确认主要农产品在美国的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后明确美国农业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世界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通过阅读分析统计资料,使学生能够看懂日常生活中的统计资料。
设疑: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呢?
观察:课本P83图9.6和图9.7.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这两张代表性的图片总结出美国农业的生产过程都已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是典型的现代农业。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大规模地使用机械化手段和专业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美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高居世界前列。同时意识到美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的必然原因--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专业化生产。
板书:1.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2.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
设问:什么是农业地区专业化?
读图:课本P85图9.9“美国农业带的分布”,配合阅读以下材料,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农业地区专业化,并记住各农业带的名称。
阅读材料:农业地区专业化主要是指:美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农业区,在每个农业区内,以生产一两种主要农产品为主。如乳畜带内拥有全国奶牛的1/3,生产全国牛奶、乳制品的1/2;玉米带生产的玉米占全国的3/4、大豆的60%,这里利用玉米作饲料,饲养占全国2/3的生猪和1/4的肉用牛。
板书:3.农业带的名称和分布
提问: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那么美国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地形、气候(气温、降水)、河流等主要自然要素有何特点呢?
读图:课本P82图9.5“美国的地形”和P84图9.8“美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让学生找出太平洋、大西洋、墨西哥湾,看看它们位于美国本土的哪个方位,说明美国本土的海陆位置--三面临海,航运便利。
2.让学生观察美国本土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哪一带?说明本土的纬度位置--处于温带,有利于农业生产。然后再看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哪一带?(寒带)夏威夷位于哪一带?(热带)
3.让学生找出落基山脉、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说明美国地形分布的特点--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平原面积广大,耕地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然后让学生读图指出世界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指导学生读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说明五大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河流,世界第四长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湖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灌溉水源,而且为河湖联运、河海联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让学生观察“美国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美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降水量大致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中部和东部地区降水比较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小结:通过上述的读图分析可知,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美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美国的各个农业带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例析:1.读乳畜带的地理位置B,引导学生了解影响乳畜带的`主要因素后,教师补充:由于这里的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乳、肉、禽、蛋的市场需求量大,而且这些产品不宜保存和长途运输,就近生产还可以降低成本。
2.读玉米带的地理位置A,让学生根据玉米生长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分析玉米带为什么要分布在该地区。然后教师补充说明:该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而且这里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很好,适合玉米生长。同时提示学生: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作物,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玉米有多种用途,但是大部分作为饲料。美国畜牧业十分发达,所以玉米带和畜牧带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
3.读棉花带的地理位置C,让学生了解棉花带现在的状况。教师可以补充说明过去的情景,该地区地势低平,纬度位置较低,热量充足,很适合棉花生长,美国棉花的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2%.
小结:通过上述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是受到地形、气候(气温、降水)、土壤、人口(市场、劳动力)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实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参照A、B、C三个农业带的分析思路和注释的方式,结合课本图9.5和图9. 8,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综合地形、气温、降水等多种因素,分析出小麦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和亚热带作物带的形成原因。在此教师要强调对自然条件的综合利用。
点拨:在各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进行点拨,让学生边把各农业带的影响因素填写到课本P85图9.9中D、E、F的说明窗口内。
D.小麦区分布在美国中部平原的中部和北部。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黑土肥沃,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冬冷夏热,适合小麦的生长。
E.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分布在美国西部高山地区,由于这里地势较高、降水较少,只能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而且这里的畜牧业主要是用于牧畜,一方面向美国其他地区提供瘦的畜类,如将瘦的牛卖到玉米带再育肥后出售;一方面还提供其他畜产品如皮毛。
F.亚热带作物带分布在美国东南的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和佛罗里达半岛地带。主要是因为这里纬度位置较低,属于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地势低平,适合亚热带作物的生长。
扩展:组织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
1.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有什么好处?(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大规模进行机械化生产,更广泛地使用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等)
2.美国农业的发展对中国有什么启示?请为中国农业发展提出建议。(美国农业的发展为中国指明了一个方向,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少,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的极大丰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也要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建立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商品粮和其他经济作物基地等)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所体现的地理学思想和观点: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要本着全面综合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去对待。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
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读图2-3回答:
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
【探究结论】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
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
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
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习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
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
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
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
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总结地形地势与河流间的关系。
(总结)河流的流向与流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1-16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1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02-07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5篇03-15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1-07
(优)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5篇11-08
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12-16
七年级地理教案04-26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04-05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