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1
“地球的公转”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二分二至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两幅图,应对作业和考试倒没有太大的问题。多年来自己也没有深究过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引起四季交替,记不清是哪一轮的教学了,有一次学生问到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用了很长时间,手持地球仪不停的模拟地球的公转,一会拿着地球仪绕着自己转,一会单独转动地球仪,在不停的转动中,突然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在我不停的原地转动地球仪底座时,我注意到与我视线相平的.赤道在“上下移动”,使我联想到了“地球公转过程中阳光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这也同时激发了我的灵感,产生了用地球仪演示四季交替的念头。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的这一特征非常重要,而这也正是导致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中,我首先模拟一种假设情况,即“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竖直的”,当我手持被我“拨正”的地球仪围绕学生转了一圈后,学生大都得出了“阳光照射情况不变”的结论,即地球上任意地点在地球运行至任何位置时都是同样的阳光照射情况,也就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当我手持“倾斜”的地球仪并且始终保持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再次围绕学生走动时,我特意让学生注意观察前后左右四个位置的情况,大家发现其中有两个位置只能看到北极或南极,另外两个位置则同时可以看到两极。用同学们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大家“看到”则相当于地球被太阳“照射”到,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光照的情况果然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说,有时接受的太阳光照多,有时接受的少,并且太阳高度也在随之变化,这也必然导致地表热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也就出现了四季的更替。
两种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地轴是否倾斜,在相互对照之下,学生就可得出“地轴倾斜”是四季交替根本原因的结论。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2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与圆规展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通过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并在图中读出。最后,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坐公交车的问题,对整堂课做一个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处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摆放的合理,另外,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途径。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3
“地球的公转”这一节的内容包括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这些内容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就是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和地球公转的意义。
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公转示意图”和“五带划分”就可以了。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设计我的教案。
现对我的'教学活动中的环节,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
1、语言表述有时不够明白清晰,例如,在发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太阳”的时候,应该一笔带过,表述不清楚的时候学生就不容易明白老师的意图,达不到教学设想。
2、提问时问题的表述没有针对性,范围有时太大。比如:在讲到以自己的家乡为例来说明四季的形成。我就问到:为什么是春季?为什么是夏季?问题问出来了,学生都有点茫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回答。
3、在鼓励学生激励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表扬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我做得还有些欠缺。学生的回答有不少答案都能令我感到意想不到,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表扬。但我为了抢时间,抢进度,却忽略了教学中这一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环节。如学生对于四季的形成进行的归纳,说得较为全面。此时就应该及时在全班给以表扬。让学生能学得更有兴趣,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也是一个激励。
4、面对具体的课堂进度和表现,应该因势利导,要能够打破计划,对预定目标及时反思和调整,灵活性不够。因为对学生不熟悉,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对课堂内容和进度要准备地把握,及时地调整,不能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来完成,如果这样,反而起不到预定效果。
5、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做得还不够完美。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的摆放和使用,调动学生的气氛等方面,以后教学中都需要注意。
二、可取之处:
1、教具准备比较充分。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真实地观察到公转这一现象,我准备了六个地球仪,每个小组都能用到,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2、能较好地创设情境。首先每个小组发一个乒乓球作为礼物,这样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好的意境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欲望。
3、教学内容能紧紧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好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掌握知识就是要在动手,动脑,和作中得到。所以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三、课堂重建
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以及五带的划分。学生对空间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树立了科学的宇宙观。但是针对我感觉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如果让我再重新设计,我会更注重问题的设计,我要问得更加合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要注重引导。例如在联系到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明四季的变化这个问题时,可以从昼夜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气温的差别这三个方面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最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已的教学智慧,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4
本节主要学习四个问题:一、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知识,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四季的更替。
下面我将较好的教和学的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教材插图,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方法,积极分析总结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通过演示获取结论的方法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不太好,后来的几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21页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目前我认为我的上述方法对于学生理解这节课的难点效果很好,学生也通过以上掌握了演示法、观察法、分析法、总结法、读图法等学习方法。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5
本节讲四个问题:
一、地球的公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用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图1-3-3,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交不好,后来的`两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上,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教学似乎没有好的心得,基本还是老套路老办法,略去。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图1-3-9的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第四个问题,也没有好心得,故同样略去。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6
昨天,我在我们综合组就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学法指导上了一节研讨课,通过我们组成员的评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些想法谈一谈: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能看到白天和黑夜,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而我们在道镇能够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我又接着质疑“地球公转是怎么转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探究。他们通过观看演示,自行绘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性比较好,回答问题积极,每位同学都想急着回答问题,能给他们组加分,充分体现了小组评价的制度,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都的兴趣和信心。
3、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图和地图,直观且一目了然,能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中,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尤其表现在后面对知识巩固的环节中,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课堂练习题设计典型,学生必须清楚地观察课件展示地图,进行准确观察、判断,才能实现有效作答。及时地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演示地球公转时,如果可以模拟两种情形,一种“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竖直的”,另外一种是“地轴是倾斜的”,分别演示让学生观察,相互对照之下,学生就可以得出“地轴倾斜”是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这是我们组老师给我提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彻底弄清了四季产生的原因,真是特别好。
2、个别学困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应该采取更好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3、学生回答问题后,对于微小的错误没有予以指出纠正。课堂上要讲究严谨,尤其对这种理论性强课程,要注意点点滴滴。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7
从教参上看,人类认识地球在公转经历了长期而有艰难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学生多数通过阅读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是到底人们是怎么发现地球在公转?有哪些证据能够说明地球在公转?学生知道的只是一个纯粹的结论,而不知道该结论从何而来,这也正是本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要让学生经历人类发现地球公转的过程,寻求地球公转的证据,又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公转的历史,让他们知道任何科学发现都需要漫长的过程,科学结论的得出切实可靠的有效证据,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结论的得出可能有多种形式和证据。
在这节课前,我问你认为地球在公转吗?几乎90%的学生都认为地球在公转,他们的知识多数来源于科普书籍或家庭教育,但这种先前知识中几乎不存在提供科学证据证明地球公转,更多地在描述地球公转的特征(我从一些科普书上看到一般包括包括轨道、方向、周期等等)知识信息,既然学生多数已经知道该问题的`结论了。因此重点也就放在寻找科学证据上证明上,体验科学家探索的历程。
在处理模拟实验这个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了第一副图中在不同位置观察星星会有哪些不同?在充分讨论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看书尝试说说这个模拟实验该如何操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老师在这里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如用什么代替星星比较合适?模拟地球公转时怎么站位?为什么要被对着太阳?观察几次比较合适等等,更要提示学生及时做好记录。这个环节里面,我觉得实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两颗星星的位置间距多少比较合理?离地球公转轨道的距离多少?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观察到的星星之间形成的偏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距离太远的话,学生观察到的数据都是自己估计出来的,误差比较大。当然实验后,学生都能观察到星星之间的视差,并且随着星星距离我们位置的不同,视差也发生变化。
只是我自己还有些疑问:恒星周年视差的现象是所有星星都会产生的吗?我们对多数恒星自身的运行情况并不知情,有学生问如果有些恒星的运行情况和地球公转轨道和速度差不多,还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当然这种建立模型构建事实的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从这个实验中学到这种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在运用这个方法解释天体运行现象时,不知道对学生本身知识认知情况是否有一个先行了解。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这样一个事实吗?并且恒星的周年视差对多数老师来说也应该是一个新概念,书本确解释的如此简单。既然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法,能够轻易地看到恒星的周年视差,那么科学家(如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这个观点时,怎么就不能证明地球在公转呢?
我觉得教材在建立模型时已经将有一个模型――科学现象的联系过程,为什么这样的模型能够解释科学事实或现象,而先前的许多科学家却没有认识?如果科学结论真的这么容易产生的话,我们为何教的如此费力?可以说这个将模型与科学现象建立联系的过程这种先前知识在广大学生脑海里是不存在的,而这个模拟实验恰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将两者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实已经跨越了重大的一步。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未知自然现象,到知道这是怎样一个事实,再到如何解释这个现象(有哪些事实),当我们无法用事实来解释时,只能通过模拟实验,而在这课模拟实验的方法和设计我觉得是很有难度的。就像目前科学家多数认为:宇宙是由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表示最近就表示用模拟一次“宇宙大爆炸”,来探索宇宙的奥秘。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投资额达60亿美圆。这次模拟“宇宙大爆炸”,将对此前提出的科学理论和假说进行验证,并最终解答一些与宇宙相关的根本问题,如:宇宙的形成及其构成;此外,科学家还希望在对撞过程中能够产生其它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黑洞”。现在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将我们设计的模型和地球公转建立联系,并且适应学生的先前知识。
书本在介绍恒星的周年视差时,提出:为什么人们长期不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有些本末倒置,前面我们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已经发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在这里怎么又可以说,科学家怎么没发现呢?这在逻辑上没有明显问题吗?这段补充资料的介绍很好,只是对于角秒这个单位认识还不到位,这是一个距离单位还是一个角度单位,最好能给出一定的解释。
最后这个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是顺利的,在介绍完科学家发现恒星周年视差的过程后,学生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公转的过程有了更多更丰富的了解,只是不知道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学生掌握寻找地球公转的证据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8
九月二十日,我在七年级一班上了一节地理课,授课内容是“地球的公转”。在此,我进行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课前分析:地球的公转,是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同时,地理也是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课,学生们对地理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尤其是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属于自然地理,需要学生们有良好的空间立体思维的.想象力,“地球的公转”中,四季的形成特别是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更需要学生加以理解,本节课难度较大。
课后反思:优点:课堂引入贴近生活;知识点能够依靠板图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在地球公转图中给出夏至日在公转图中的位置,提问如何分辨春分和秋分;课堂中关注对C、D类同学进行提问;能够有效运用加分鼓励政策,注重小组合作探究。
不足:首先,本节课心态上不够平缓,在处理学生不会的问题时,过于急躁,反复讲解同一个问题,打乱了原本的备课内容及时间的设定,出现有的知识点没有进行再一次的结论强调,而是直接讲完之后展示结论,导致同学们听清了原理却不懂得结论,反馈过程中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使本节课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出现教学事故。其次,本节课知识点之间存在衔接不连贯问题,教学设计的知识点之间应存在递进性或因果关系,使学生具体掌握所讲知识的系统性。第三,小组讨论时没有提出纪律性的要求,导致这一环节课堂秩序较为混乱,不易控制。第四,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划分中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讲解中,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导致学生们听不懂,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第五,学生回答问题后,对于微小的错误没有予以指出纠正。第六,教态方面,表现过于紧张,乃至给人一种慌张的感觉。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第一,应深入了解初中地理教学标准,了解天津市地理会考的考试范围及考试题型,使教学内容符合标准要求,避免教学内容偏难和复杂化;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应明确强调,必要的话应反复强调,反复检测,达到学生能课上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第三,课前应做好详细备课,做好知识点的衔接转承,让地理教学系统化,地理知识体系化,使学生具体掌握所讲知识的系统性;第四,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想好解决措施;第五,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之前,应明确小组需要完成的内容和规则纪律,用加分鼓励小组遵守纪律,保证课堂秩序;讲解地理知识时,语言应尽量简单易懂,太过复杂的专业术语会扰乱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第六,教学心态方面还需要进行训练,要有耐心同时不紧张,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平和、值得尊敬的教师形象。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10-05
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02-14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09-02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9-17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04-15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4-15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04-15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03-06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