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反思《春》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反思《春》1
这是第二次讲《春》这一篇课文了,虽然准备得很齐全,但还是觉得有些缺憾。
第一,课堂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因为时间的关系,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
另外,在进行引导点拨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总害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学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而在九班上课时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会倾听,孩子们很积极,一个个都急于表现自己,听别人发言时显得烦躁不安,根本就没有认真听别人说的什么。这是课堂大忌,表面上看热闹异常,实际上毫无收获。我不断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在平常每一节课中不断强化倾听意识,要让学生知道有时候听也很重要,不仅是对表达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不过,发现缺憾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加油,我不断告诉自己!
语文教学反思《春》2
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自家天井的石板缝里长出的小草,引起“我” 的注意。“我” 从这嫩嫩的弱小的绿芽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表达了自己 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小生命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无穷 乐趣。 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想让学生在反复读中 理解课文。不只是学生紧张还是我的方法不得当,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 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一下,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是没有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没有给学生 学习的主动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 习的`全过程。在这节课中如果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小组交流,鼓励 他们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 我想课堂气氛会高涨, 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效果会很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把一堂语文课 活跃起来,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 40 分钟内承担起自 己的责任,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 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 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气氛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 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 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1、课题入手收益大。刚刚开课,我就写了一个大大的“芽”字,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维嘉说:“我仿佛看到种子发芽了。”晓儿说:“我想到了幼苗。”金恒说:“我想到了草芽、树芽。”为儿说:“春天来了!”“是啊,此时已是初春。虽然我们这里仍是白雪飘飘,今早来上班时我看到了道路两旁的杨树已经孕育了许许多多的芽苞。春天的确就在我们身边了。”我说。
2、润物细无声,“感恩”的种子植入心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到“天井的石板缝里,透出一条条蚯蚓似的泥土。这几天来,渐渐地有几株青青的芽冒出土来。”第二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我从心底感激播种者,是他为我的小天井里送来了春天。空间虽小,谁能说这不是小天地里的一线生机,一点青青的颜色?”我紧紧抓住“感激”一词唤醒孩子们感恩的心。“我们从心底感激值日生,为我们( );我们从心底感激生活委员,为我们( ):我们从心底感激纪律委员,为我们( )......”经过这样的点拨,孩子们深深地知道应该感激身边的每一位为我们服务的人。
3、抓住由“渴望”到“不失望”的情感线,指导孩子们写作。文中写道:“......我欢呼了,我在小天井里发现了春天。我渴望着能出现更多的青芽。我找呀,找呀,找遍了每一条蚯蚓似的泥土。可是,没有。失望吗?不,一点也不失望。我只是恨自己力气小......”原本怀着“渴望”之情找呀找,到头来没有找到,按常理应该是失望的。由此,我联系自己找丢失的钥匙时的急切心情。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骑驴找驴”的趣谈。六十多个孩子居然都跃跃欲试,课上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讲到,为了节约时间,我趁热打铁请孩子们用笔记录下来找时间读给大家听。
语文教学反思《春》3
天净沙·春
山谷回声嘹亮,青松依然英朗,清泉依山荡漾。细柳飞扬,碧空归雁南翔。 天净沙·夏 绿池香荷鸣蛙,烈日燥蝉嘻哈,落晖凉风清爽。青山绿水,南雁盘旋枝桠。
天净沙·秋
凉风落叶去雁,黄草枯枝夕阳,一架飞机飞翔。登上石岩,闭月羞花惊艳。 天净沙·冬去春来 昨夜疾风呼啸,红梅翠竹谈笑,暖日照亮清早。冬去春来,红花绿草嫩芽。
因为比较信奉“以读促写”,设计教学之前,我就在想这样的课哪儿有“写点”。左思右想,就让他们仿照《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前两行的写法仿写,理由有两点;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构思能力。
2、熟悉“名词并列组合”的写诗方法,增进孩子们与诗之间的感情。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让人高兴的事情。这节课后,我要让他们写整首的小令,更让人高兴的事情是孩子们对这事儿兴趣盎然,郑重其事地写,郑重其事地改,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是我人生写的第一首诗,怎么样?”面对此情此景,我有了一些教学诗歌的想法;
3、归类教学是不是更有效? 就如今天在学《天净沙·秋》时,我让他们继续赏析《天净沙·秋思》,孩子们应该能更好地了解以“天净沙”为曲牌名的'小令特点。而且,找到规律后,我们还能抓到写点,以读促写。 在教学前,我还出示了与“秋愁”有关的诗篇,课后,我还会让他们收集“赞秋”的诗篇进行赏析,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文人墨客眼中的秋,更好地熟记这些与秋有关的诗篇,也能促使孩子们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关注秋,训练了孩子们的发散思维。 举一反三,我在想,平时我们积累作业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条路,比如,这个单元我们积累比喻句,下个星期我们积累说明方法,这个星期我们默写送别诗,下个星期我们默写边塞诗,或是这个星期默写李白的诗,下个星期默写杜甫的诗这样做,是不是能避免有时我们教学浮于表面的弊端?
4、选择“兴趣写点”是不是更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写古诗、儿童诗,甚至写古文,我猜想学生应该是感兴趣的吧!至少这些题材不限字数或字数少。我们可不可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系列积累,找到感觉,学着创作,编辑成册,互相赏析,培养兴趣,继续积累。形成“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继承发扬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良性循环。 应该强调的是,我开篇说到的“必须呵护”,是呀,“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诗?”真的必须呵护,以鼓励赞赏为主!
想法好不好,还得用行动来验证。但愿孩子们的手中能开出灿烂的花儿!
语文教学反思《春》4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⒈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⒉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⒊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语文教学反思《春》5
设计思想: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
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
“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㈦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㈧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语文教学反思《春》6
教学《春》这一课时,我在品读环节设计了品味几幅描绘春的图案,要求学生如此完成:请仔细品读几幅绘春图,分别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修饰语(前后位置自选),并简要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同学举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图,艳丽春花竞芳图,春风和悦图,蒙蒙细雨图,举手的同学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后来,又有同学举手,他用询问的口吻说:“老师,我能不能用几句诗概括?”我开心地回答:“当然可以。”于是,他就给每一幅图配上了一句诗,等他说完,其他同学在下面欢快地笑,原来他用的诗句都是我们学案上有的。但我还是对;他表示了赞许,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种收获。
或许是受这位同学的启发,后面就接着有同学开始尝试着用自创的诗句给每一段配诗,最后语文课代表晓雅站起来说:“我给每段都写了一句,我来说说。”她说完几幅后,听着还真像模像样的有诗的味道,同学们纷纷赞赏。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春雨图她没有想好,我一想,这是个机会,于是马上号召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她完成最后的春雨图,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很高,不一会工夫,有好几个同学就已经写好了,虽然有些稚嫩,但无论从语言还是形式上都可圈可点,只可惜下课以后我没有及时记录,课堂上也没有进步一组织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修改提升。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实在是遗憾,引以为鉴。
教学是人与书,人与人的对话,无论怎样的精心设计,都不可能预知课堂的所有将要发生的`情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任务。这节课,我本来要通过词语填空,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学生完成对作者描绘春景的理解。没想到学生受到以诗句注解的启发,来了兴致,纷纷写诗句。我认为这个时机不能错过,于是组织了上面的尝试和交流,既是实践新课程观念,又关注课堂变化,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从学生的学切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只是自我感觉遗憾的是,如果当时组织学生继续依照文本修改诗句,也许学生的收益会更多。不知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成长呢?
语文教学反思《春》7
核心提示:本课语言朗朗上口,我首先指导学生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顺序。...
本课语言朗朗上口,我首先指导学生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顺序。
在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春风唤醒的大地”的相关段落,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了解,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深入学习。
第二自然段我抓住2、3、4、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找“鲜绿的新衣、点点头、弯弯腰、活力、不甘示弱、艳丽的衣裳”等把植物当成人来写的词语,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想象大地上各种植物发芽吐枝的景象,体会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
第三自然段中,抓住“歌唱、翩翩起舞、探访、不愿离去”等词,想象枝头上、花丛中鸟儿鸣唱、蜂蝶飞舞的情景。
第四自然段中指导读好第二句话,找出描写鱼儿、蝌蚪心中充满欢喜的词语,体会他们的'顽皮可爱。第五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归纳。全文是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写的。通过学习,孩子们从春天的各种景物身上感受到春天的活力。
语文教学反思《春》8
我听了杨老师讲授《春》一文,感触很深。杨老师先通过课堂激趣,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赏析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杨老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行文的结构以后说:你最欣赏哪一段?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雨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风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读,并说出你为什么喜欢?有的说当天空下着细雨时,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说我以前观察不细,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写,我今天看到作者写小草,说他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多么形象,多么充满生机,简直把小草写活了。更有一个同学被课文中写声音的一段所感动,竟情不自禁的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玩具,仅摹仿起春天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于是教室里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润,哪大自然的神韵,人的灵性,天籁人籁,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最喜欢的段后,杨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了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有了写作的冲动,此时老师叫学生起来和他们开始对话。泉水叮咚叮咚说:来吧,你看这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蛙咕咕着说:快来参加我们的电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鲜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语文教学反思《春》9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反思《春》1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杜工部的《春夜喜雨》,那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我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联想——儿童的生命成长多么需要“喜雨”的滋润呀!
种庄稼不能误了农时。“春种一粒黍,秋收万颗子”。那么,儿童的阅读更不能耽误了最佳吸收发展期。脑科学研究表明,7至12岁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段。小学生年龄恰在6至12岁,花季年龄,生命的成长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润!我们广大教师要抓住这有利时节,广布“祥云”。“喜雨”如期而至,及时而珍贵,娇嫩的花朵定会娇艳绽放。
“喜雨”解花语。“喜雨”能催生出儿童对阅读的热爱与渴望之情。我们知道,儿童文学是诗性的、童话的、梦幻的。儿童时代,没有儿童文学滋养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儿童文学润泽的童年是暗淡的,没有儿童文学的语文学习注定是失败的。我们要努力寻找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所在,力求推荐给他们的是经典的、儿童化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学会甄别和摆脱,从劣质书籍的荆棘丛中走出来,走向优质书籍的世界——那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参天大树。”这样,儿童才会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去吸收生命成长必需的营养。“喜雨”润万物。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哪怕是纤弱的小草,“喜雨”也会不加选择地用丝丝甘霖去抚慰。儿童时期是学生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广大教师担负着教他们读书与给他们未来的双重任务。阅读,自然成为儿童在步入成年之前的一个重要“加油站”。
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我们要善于引领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与“小精灵”嬉戏,把阅读变为“悦读”,做到目随文走,情随文流,与之对话,与之交流,一遍一遍、含情脉脉地朗诵它,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理、读出神。让儿童像春笋迎接春天一样,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阅读,儿童生命成长中的“喜雨”!吉姆·崔利斯说得好:“你读得越多,理解得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阅读,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意义都很重大,她能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深度与广度。我们要让儿童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创造,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愿每一个儿童在生命成长的进程中都能享受“春雨”的滋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杜工部的《春夜喜雨》,那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我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联想——儿童的生命成长多么需要“喜雨”的滋润呀!
种庄稼不能误了农时。“春种一粒黍,秋收万颗子”。那么,儿童的阅读更不能耽误了最佳吸收发展期。脑科学研究表明,7至12岁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段。小学生年龄恰在6至12岁,花季年龄,生命的成长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润!我们广大教师要抓住这有利时节,广布“祥云”。“喜雨”如期而至,及时而珍贵,娇嫩的花朵定会娇艳绽放。
“喜雨”解花语。“喜雨”能催生出儿童对阅读的热爱与渴望之情。我们知道,儿童文学是诗性的、童话的、梦幻的。儿童时代,没有儿童文学滋养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儿童文学润泽的童年是暗淡的,没有儿童文学的
语文教学反思《春》11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7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于《春》一文,粗略想一下,从自己上班起,已经交了5、6遍了。回想以前的课堂: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等一拥而上,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不是”满堂问”,就是”满堂练”,一篇课文化作几十道阅读题,搞”碎尸万段”,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不灵单。原因是传统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过于强调了学科本位。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既然如此,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本学期的课改实验班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甚至让学生用雕塑动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语文教学反思《春》12
我以前上《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这一次再教《春》这篇课文,我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任何一堂课的导入都很重要,这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率。在《春》这堂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的心灵,我采用了生活感悟导入法。让学生说说当春天来临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我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也很有感染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活,更多的体现了新课标的“主动、自觉”学习,并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七年级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力比较薄弱,缺乏深刻的体会。为此,在整体感知中我配合了视频朗读,让优美的音乐、流动的文字、清晰的画面(“春风杨柳、春花灿烂、春雨润物、春草绿茵、春暖人勤”等)来提升对课文的感知,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作品的语言美,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
二、反复阅读文本,让学生与作品对话。
一篇优美的散文,总是很讲究词藻的,细细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美。《春》这堂课上,我注重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视频朗读,有学生齐读,整体把握课文;有细读,深入作者情感;有精读,品尝作品的语言之美味。只有在阅读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灵,主动地参与并进入文章的情感领域和艺术世界,才会发现作家正向我们走来,和我们倾心交谈。
阅读的重点是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阅读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线的,发现作者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的艺术境界。在《春》这篇课文教学中我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讨论以下四个问题:(1)、我最喜欢的是哪一幅画,描写的对象是什么?(2)、在这幅画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春天的气息?(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这一春天气息?(4)、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对话,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打破墨守成规的框架式教学,让学生思想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三、向课外拓展,引领学生温故。
一篇课文读完常常不是阅读的结果,而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之后,又让学生说出关于描写春的古诗句,小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将新知与旧知进行了紧密的相连。
总之,这节课按照预设,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不论你是教了多少年的教师,也不论你对某篇课文讲了多少次,每每过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正所谓“学海无涯”“山外青山”!前进的道路漫长而悠远,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反思与总结,才能使自己前进的步子迈的更稳健,走的更潇洒。《初中语文《春》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
语文教学反思《春》13
《春到梅花山》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课文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词句值得学生细细去品味,教学时我借助图片紧扣词句,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
在读到“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句中有一个动词“挨”,“挨”是什么意思呢?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让同桌小朋友做“挨”的动作,只见学生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晶莹透亮”一词是本篇课文理解上的难点,我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以理解:“你们看到过什么东西是晶莹透亮的?”大家的思维一下就活跃了“露珠是晶莹透亮的。”“冰花是晶莹透亮的。”“小雨点也是晶莹透的。”“钻石也是晶莹透亮的。”于是,我趁热打铁:“是啊,这一朵一朵的梅花就像清晨的小露珠,美丽的冰花,闪亮的钻石一样晶莹透亮,美得无法说出来。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有了对“晶莹透亮“这一词语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课文最后写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欢乐的'海洋”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时我结合上面“看花的人流”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在干什么?有的说“人们在看粉红色的梅花。”有的说“人们在闻淡淡的花香”“人们在梅花旁拍照”“有人在画梅花”“人们在看一片片的梅花”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读到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听“梅花真美啊!”“我真想现在就去梅花山看梅花。”“我真想在梅花树下拍一张照啊!”此时我总结到:是啊,梅花山上的梅花那么多、那么美、那么香,才吸引了那么多看花的人,就连我们小朋友也吸引过来了,所以梅花山成了——学生马上接到“欢乐的海洋”。相信此时学生心中那欢乐的海洋景象一定是丰满的,那里有花、有人、也有自己了。
我想,理解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词语有一定的困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
语文教学反思《春》14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
语文教学反思《春》15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因此在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当然,这首诗上得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全诗的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这些都是我在诗歌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语文教学反思《春》】相关文章:
《春》的语文教学反思03-30
《春》教学反思10-11
《春》的教学反思02-11
《武陵春》教学反思04-22
《江南春》教学反思12-22
《春》的教学反思15篇02-18
《春》教学反思15篇02-18
红楼春趣教学反思02-10
《春》教学反思 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