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12 07:02: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分享。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让学生体会到老人对作者的鼓励,所以上课伊始我也鼓励我的学生充满信心。(同学们,你们都是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班级因为有了你们每一个人而更加精彩,我相信这节课上你们的表现一定会更加靓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先从首尾两段入手,因为这两段不仅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我板书到黑板上时,这一对比就越发鲜明起来。于是我顺势问学生:“面对这样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们马上就提出了本文的主题:老妇人是怎样帮助“我”的,才让我有了这样大的变化?看着学生们轻松地切入了文章的主题,我不仅轻松,也很兴奋,看来只要我们教师巧妙设计,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并不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是前人总结的,需要的技能是前人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却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在本节课上,我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关爱;另外在本节课的末尾,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得知实情后的.震撼,扮演作者想象当时的情景写小练笔,学生不仅想象合理,而且情感真切,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 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二、 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教师是引导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设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才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2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本课的重点是对老人语言和神态的体会和理解,老人对作者无声的教育技巧(即课文中三次“平静”的眼神)是本课的亮点,应让学生好好体会。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成功的地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主动、自主地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是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在学生发展之中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适当点拨,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可以看出教师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将发现的路让学生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提出阅读思维方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带来思考,引发学习兴趣和内在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出适合学生的心理情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提出的思维方向,是给学生创设出读思的广博空间,是启迪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潜心读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以“我能行!”的意愿,投入到动脑、动口、动手的读思画批的读书实践中。本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老人三次“平静”神态是在师生、生生共同探究学习了老人的语言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具体放手让学生独立体会老人“平静”神态之前,教师已经做好了铺垫,已经教给了学生阅读和发现的方法。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的思维方向:课文中究竟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这眼神中包含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和品悟。通过学生的独立发现和集体交流,肯定了学生的学法,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读思的广博空间。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立体交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把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把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思画批的读书实践中,让学生亲身品尝到发现、探索、感悟的快乐,去展示一个成功者的才能,去努力赏识他人,去感受获得多方面信息和能学、会学的幸福感。善于发现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回顾本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重点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独立发现,无论是老人“平静”神态的几次出现,还是请学生谈老人“平静”神态背后的含义,教师都能够放心放手让学生去谈,能够把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无论是学生谈到的“为作者消除紧张心理”、“对作者的信心”、“老人在用心体会作者的琴声”,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的“老人对作者的鼓励”、“老人对作者的期盼”、“老人对作者的肯定和赞许”,这些都是学生的.发现,是学生立体交流的成果,是生生互动后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可以使各类不同基础的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层引导,探求新知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尝到发现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发现、品味能力越强,就会对文章中语言文字、内在情感的认识越会向深层次发展,疑点就会越多,就会越突出。因此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恰当地把握“火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导,便于学生探求新知。回顾本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体会、品悟老人“平静”神态的时候,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将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述,充分证明了学生的理解和品悟能力在不断提升,于是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体会和品悟: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作者的呢?使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到达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平静”眼神背后无声的力量和老人那颗伟大的心。

  总之,《唯一的听众》一课,重点在于理解老人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体会和分析是读懂一篇记事写人文的阅读思路。本节课,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的环节,体现了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环境,将发现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把发现的路让学生自己走。在解读老人“平静”神态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孩子们都能够感悟真情,共同唱响心灵之歌。

  二、遗憾之处:没有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结合,未能设计小练笔

  通观本节课解读老人“平静”神态环节的设计,确有遗憾之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应当适时去挖掘孩子的潜能。本节课在老人“平静”神态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能力通过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老人“平静”眼神中所包含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孩子们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鼓励”、“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期盼”、“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肯定”、“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赞许”……这一句句话从孩子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够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合理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将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会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出老人那无声的力量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如果再讲这篇课文,在对老人“平静”神态的解读的处理上,我将在原有环节的基础上,实现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设计小练笔如下: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的时候,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都在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3

  《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的教学完了,走下讲台的我想谈谈本次教学的得失成败。

  在语文课标中有提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所以我在课堂中极力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不仅在这堂课中,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体会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并学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探究体会批注,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一课时,我用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唯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这位老人对主人翁的重要性。

  在第二课时,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

  本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虽有这些可喜的之处,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方法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阅读要让学生亲力亲为,与文本对话,我由于过于急切,将自己的阅读代替了学生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来探讨课文的时间较少。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比如,“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这样?在这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是不足的。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展开想象,你想对老人说什么?学生进行了简单述说。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经过这次的教学,我想在往日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多积累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4

  这节公开课我自己做了精心的准备,按照课标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我们在集体备课后,决定抓住了“唯一的听众”对作者说的四段话,了解这个老人一直默默关怀、真诚的关爱作者,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让学生明白:默默的关怀,真诚地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成功。反思自己有一些好的做法,现总结如下:

  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到小组内读议解决问题。能充分转变学生的角色,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自始至终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读中悟情,使文中事活化、物活现。

  其次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想得以解放、思维得以活跃、潜能得以发挥,不但学会了思考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习。

  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组织学生在超文本上展开大胆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展示了才华,还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塑造了孩子完美的人格。

  当然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对文中重点的语句还是没有深挖,学生还是理解得不够。喜欢重复学生的答案,朗读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会虚心接受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批评指正,不断努力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5

  《唯一的听众》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述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学时,我努力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述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述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地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经过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可是由于铺垫不够对主角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使学生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可是教师自我挖掘太深入,心中没有学生,并且以教师为本,做为五年的教师,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属不应当。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如导入环节用时过长、学生在课上通读课文时间过长、教师的话过多等等,这些环节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方面受到了影响。

  四、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向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可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如果再讲这篇课文我将以“文中的老妇人哪里让你感动?”这一问题让学生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来感受。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抓住一点让学生多分析,说透,这样一处一处的.分析。最终教师总结时分别从语言和神态入手。体会欣赏和鼓励是小伙子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期望同学们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6

  进度有点儿慢,赶紧的节奏。今天下午走进第三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聚焦人物描写展开教学,就这节课自我总结点评如下。

  1.读题,揭示"主角"。

  2.读文,串联"内容"。

  3.读句,品悟"形象"。

  4.读法,迁移"写人"。

  从1说起,课题你会怎么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唯一"说疑惑,一是为什么说是"唯一",二是这个唯一的听众指谁?自然从课题导入学文。

  第2点的.读文,指的是默读全文,延续前两课的方法,聚焦主要人物串联情节说内容,学生给了两个答案,其实也是两种方法,一是记叙文要素串联法,二是主要人物串联法,各有道理,学生能接受。

  第3点是本课的主要板块,先快速扫描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再聚焦片段找到"证据",我以"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作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采取找句,有感情朗读的策略,分角色读,铺垫情感,难点部分采取找句,想象练笔的策略,走进内心,层层剥笋般体会"平静"表情下"老教授"那份对"我"的关切和鼓励,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以及对"我"更高的要求,从而突破"像深深的潭水……的理解。

  学到这儿,一节课走近尾声,回顾最近的学习文本内容,结合板书上的人物描写方法,我作出小结并布置作业,一个人,一件事,与"我"相关联,想想朝夕相处的同学或老师,试着用上以上方法,写一片段,表现人物品质,表达作者情感。复习课文内容后晚上"唯一"的作业,不知是否拔高了些?期待明早学生的作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7

  上一周,我上了一节第三单元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设计的“生词听写”、“串词连句”、“根据板书提出问题”、“读写结合”、“朗读欣赏”等环节的精巧特别、独具匠心,教学语言优美给人美的享受,教学流程清晰流畅,自然连贯。但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

  1、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对于这点,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做得不错的,因为在这点上我经常地提醒着自己要贴近学生,话语要亲切,态度要和蔼,方法要以生为本,循而导学,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要忽视每个学生的存在。但是细想这一节课,课上虽不曾高高在上,却也不经意地流露出师者的姿态,话语似乎总是比学生要高明一些,要出彩一些,于是学生便多少多了一份敬意,多了一份依赖与冗懒,少了一份严谨治学与批判的精神去参与学习,因此当老师出现了过失也浑然没有察觉。

  有一点不足我自己也是很清楚的,课上,为了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少生枝节,内心会情不自禁地希望学生能顺利解决问题便过了,缺少了对更多的学生足够的关注:其他的同学都会了吗?他们参与学习的活跃度、专注度够了吗?我有没有更为明智的,能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的教学手段,像魏书生式的,如叙家常般的平等、自然的对话,调侃,拉进与他们的距离,从而消融内心存在的那些许的或紧张、羞涩,或事不关我,由他人言说的倦意?我觉得自己在这点组织管理,心理调适方面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发现描写老人神态的三个句子中都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我布置学生自由朗读完后,仅有5、6个学生举起手表示有所发现,看来情况还不够理想,我又让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把三个句子读了一遍,这次发现的有十几个了,这样我便满足了。事实上还可以让个别有感受的孩子再把句子好好读一读,用他们的感受去感染更多的孩子,这样下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会有所发现的。不仅如此,事实上在这过程中,体现的是老师对还没有发现的同学的期待、耐心与信任,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课堂的投入度会得到极大的焕发,可惜我错过了这个机会,张老师的提醒,让我意外的发现了这其中的一点奥秘。

  2、教学用语还需推敲,使准确明了,指向明确

  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为了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了解老人,感受老人对“我”的真诚无私的爱护和帮助。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提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一段“人物简介”。当时只是考虑到这样概括简单扼要,只要学生读懂了课文,抓住自己所了解的人物特点去写就可以了,不给具体的要求也就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新名词却一下子把学生给弄糊涂了,因为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没有出现过“人物简介”,反而造成了思维的障碍。在巡视中,发现不少同学不知从何下笔,我做了一些补充说明才恍然大悟。这个环节如果这样设计会更直截了当一些:默读课文,了解老人,写写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可以从老人的外貌、性格、品质等方面去写。

  还有一个地方,我在让学生朗读了关于老人说的话后,提出:“老人的这些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本是希望学生读了这些话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是比较开放性的一个提问,是希望学生能各抒己见的。可事实上是学生一下子无语言对。现在反思一下,若这个问题问我自己,我会怎样应对呢?确实会有思维一下子找不到落脚点的感觉。因为老人说的四次话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说的,那么听了老人的每一次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合在一起发问:“老人的这些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那就不好说了。可以改为:假如你就是那位拉小提琴的,当你觉得自己拉床脚般的琴声干扰了老人的时候,老人的话给你怎样的感觉?当你信心不足的时候,老人的话给你怎样的感觉?当你的坚持,琴技有了一点进步的时候,听到老人的话,你又会想些什么呢?然后也不急于让学生马上作答,而是代入角色再次读读课文,体会体会。然后才让学生有所选择地谈感受,这样谈感受就着边了。

  二

  1、教材解读还需全面深刻

  一篇文章要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运用,《唯一的听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行为心理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抓住老人这条线索展开的,从课题“唯一的听众”入手,走进了这位老人,然后以写促读,认识这位老人,接着抓住描写老人语言和神态的句子,边读边体会,进一步体会老人无私相助的品质。这样的教学固然条理清晰、流畅,但深度不够,发展性不强。表现在这样处理使得“我”与老人之间的关系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我”如何在老人言行态度的影响下,在情感、行为上产生微妙的变化的?课文用了独特,含蓄的句子去表现,例如;“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他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教学中若把描写老人的语言神态的语句与体现我内心变化的这些句子结合起来,会更能表现老人为什么在我心中是如此可亲可敬,如此难忘的“唯一的听众”。

  2、语文味不足

  我认为这堂课最欠缺的还是语文味,作为高年级的语文课,要加强语文元素的教学,要有构篇技能的训练,例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伏笔照应等表现手法。语文的内容要比低年级丰富,教师解读教材时不要只看到文章所承载的内涵(即思想情感),没有看到文章的本体。

  应该说在我的这节课上也还是有这方面的训练的,例如由题目的分析比较感受到悬念的作用;串词连句进行了造句训练;小练笔的插入把读写结合在一起了;抓住重点语句的朗读,抓关键词的品读、品味培养了语感;在朗读老人的话时渗透了直接表述和间接表述的表达方式的复习??这些应该是语文味的啊!那为什么还会语文味不足呢?

  我想,不是没有,而是表现得还不够充分和到位,现在想想,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例如,虽然有小练笔的插入,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它提升学生的

  写作能力,这个写的作用仅达到理解老人的作用。可以在评点小练笔时,不仅评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准确了没有,是否认识独特,还应该评价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个小练笔的结构如何?抓住了什么典型的事例?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用词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评价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有导向作用的。还有就是:在出示老人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前,可以透过教师的过度语去强化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上的认识。可以这样说:“从同学们的小练笔中,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位真诚、无私帮助青年人的可敬的老人。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去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然后再引出老人的语言和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的句子开展朗读、品味。这样强调相信更能引起学生对文章写法的重视。

  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情感体会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语文工具性的具体表现落到实处,还需要今后好好研究。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还欠充分

  我的这节课总的来说还处于导读课的状态,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欠缺充分。这点我也感觉到,虽然课堂上也不乏学生的举手,回答者也尚属精彩。但是这个参与面确实还不够大,除了因为未能充分关注学生外,与自己的教学行为习惯和教学的设计是有关系的。老师发表的见解多了,学生讲一句老师可能就评价了好些,似乎不讲便体现不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教学中只有师生的互动对话,却没有生生间的交流,没有唤起多维多层的互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应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实践、体验、理解、感悟、积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思、多问。

  课后,我特意再上网学习了什么叫语文味,当然关于语文味的理解,语文界莫衷一是,我对以下这两段话比较赞同:

  1、 “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2、“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这么看来,“语文味”要求教学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城县,需要有机地融合,还需要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本次反思,促进了我的自我剖析和学习,把语文课上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味”是我努力的方向。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8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可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可是对主角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主角.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必须的障碍,所以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欢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当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向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可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朗读的量还不够,朗读的质还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善老人,可是对主角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9

  《唯一的听众》写一个小男孩从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帮助他成长的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课上,我通过适当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主要通过两条线索,即老人鼓励的话语和老人平静的眼神的解读,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

  首先,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直奔首尾段,对照变化,设置悬念。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

  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丧,

  生:后来,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

  生:后来,他成功的变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就带着强烈探究欲望进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精读重点段落,潜心研读,品味语境,体验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渐进的鼓励,我让学生找出并反复诵读老人的四处语言描写和三处神态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鼓励“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励学生体会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还设计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1)当“我”拉出像在锯床腿的声音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3)当“我”渐渐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同是“平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思路理清了,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更加深刻了。

  虽然这堂课上我的朗读形式多,抓住主要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感悟反复读,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学生的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上的练习不够。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结合,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有点走过场了。

  四、评价语言不多。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我的评价语言略显单薄,我觉得这也是今后要努力改正的。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0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文章有两条线索交替行文: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和神态及对作者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走个来回,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仰之情。

  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质不够深入。课堂上,注重朗读,有默读、引读、齐读等,但由于平日的训练不够,感情朗读的效果较差。

  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学到最后,孩子们也随同文中的.“我”,多了一份对老人的敬仰之情,但读起来时,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时间上前松后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1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人们“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诺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无私的.帮助。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像,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中,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倾向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入手,缺少整体性把握,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发言面较窄,而且理解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2

  《唯一的听众》一课讲述了”我“在学拉小提琴时,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忙。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研究许久,我把重点放在体会老教授的言行,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让孩子经过老人的语言、经过老教授的眼神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

  教学中,我从课文资料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唯一的.听众指谁,为什么称她是唯一的听众?从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重点:老人是怎样鼓励我,让我今日能够应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学生对课文资料有了整体感知之后,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老人的语言、神态等语句,弄清楚她是在什么情景下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向同伴汇报……理解老人的真诚、无私。可是,在理解文中老教授三次”平静的眼神“的含义,学生还只停留在表面,对老教授这个人物的认识还没到达必须的高度,反思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如果适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地体验感悟,最终让学生对老教授的认识从善良、真诚到用心良苦、德高望重。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但从读的效果上还能够有提升,如果借助一些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游历于文中,感受老教授的高尚人格,让学生在用心聆听中去揣摩我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转换主角,怀着同样的心境读一读,在读中去感悟我的心境变化,然后抓住重点词进行反复地诵读。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有感情朗读,老教授的真诚无私就会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终和作者产生共鸣。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3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册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它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课文写了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接到学校给我的上课任务时,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对教材熟悉不够,不用说新教材的六年级,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级也没接触过,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环,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产生了断层,这样的断层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学习补上来的';二是对学生不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本理解能力?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己感悟的?什么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的?什么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延伸?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把握不好,两次试教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就像课文里那位小伙子,沮丧到了极点,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半途而废毕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一次一次的试教,虽然每次都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一样,感觉总是很糟糕,但是凭着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也还是有点进步了。 都说教学是门艺术,看来我缺少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回顾自己的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问题缺少深度。好的问题总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我的问题提出较细碎,这

  就造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模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观点,常常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我的课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课件和教案,不会俯下身看学生。因此当我再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互动的真实性,学会去关注学生学习反馈,看看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服务,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

  二、朗读品读缺少层次和有效地引导,有时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且读的方式单一,没有层次,朗读中缺乏个性的评价。都说词不离句,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并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回读句子,虽然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处理上总缺乏艺术和技巧。

  三、课堂节奏过于快,总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感悟,抓着课堂的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时课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这堂课的同时,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课堂,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台下”的功夫没练好,所以“上台”时,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是我今后必须做的功课。

  课上得不成功,但是收获很大,特别是关于略读教学的,以前总认为略读教学等同于选学课文,有时间就上多一点,没时间就让学生

  自己看看。听了阙老师的评课,才明白略读的含义,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读课文应该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就像阙老师说的是学生学习的训练场,从这个角度讲,略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师对略读教学存在很多的误解,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家课务多,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没来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很必要在学校开展一次略读课文的专题教研活动,一来是为了使培训面更广,二是为了使自己对略读教学有更深刻的教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磨练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长。教学就像是永无止境的攀登过程,在这个过程也许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这个过程我也领略到别人所没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动。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4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在教学的思路上、方法上给了我启发。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逐词逐句分析,多少节课也不够。在和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我抓住文中的主线:“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展开研究,学生既能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又能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就使整个教学不琐碎,较为完整,也有利于保持文章的完整性,也能培养学生从全局上把握文章,分清主次、重点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避免了把教学内容肢解得破碎不堪,使学生形成只抓细、抓小的意识,而没有整体意识,不利于学生今后形成较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5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我这堂实验课的`探索方向。通过查一查、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练一练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觉得还是得到了点滴收获: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揭题以后,就要求同学们自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再次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在后面的发言中看出也取得一定效果。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边思边在老教授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抓主线,明确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三、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4-11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7-15

《唯一的听众》优秀教学反思04-19

[优秀]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7-09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必备)07-08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06-22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06-23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04-11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