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精选7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其运行表彰着一个社会的秩序。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制度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 1
一、强制报告制度
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情况包括:
1.未成年人的生殖器官或隐私部位遭受或疑似遭受非正常损伤的;
2.不满十四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怀孕、流产的;
3.十四周岁以上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所致怀孕、流产的;
4.未成年人身体存在多处损伤、严重营养不良、意识不清,存在或疑似存在受到家庭暴力、欺凌、虐待、殴打或者被人麻醉等情形的;
5.未成年人因自杀、自残、工伤、中毒、被人麻醉、殴打等非正常原因导致伤残、死亡情形的;
6.未成年人被遗弃或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
7.发现未成年人来源不明、失踪或者被拐卖、收买的;
8.发现未成年人被组织乞讨的;
9.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情形或未成年人正在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
学校教职工发现以上情形之一的,应当在发现24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同时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备案。
二、防性侵教育制度
各班要将预防性侵犯教育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学后、放假前等重点时段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并纳入对教职工的培训和新入学学生教育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宣传手册、微信、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要通过具体案例对学生加强警示教育,提高学生自护意识和自救能力。教育学生特别是女生提高警觉,离家时告知家人出行情况,尽量避免独自外出(尤其是夜间);教育学生牢记父母电话和报警电话,掌握基本安全常识,主动远离危险环境。各校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检察、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的人员到校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1次以上,让教职工和学生接受警示教育。学校要通过开展法治案例讨论会、法治演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有奖征文、开设法治宣传园地、学法活动月等活动,让教职工和学生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三、规范日常管理制度
一是学校建立低年级学生上下学接送交接制度。健全学生请假、销假制度,严禁学生私自离校。二是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外来人员、车辆登记制度和内部人员、车辆出入证制度。三是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制度”四防建设,重点加强“封闭式管理、配备专职保安、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机关联网”三项建设和“护学岗”设置,完善重点时段和关键部位的安全监管,如加高围墙、加固女生宿舍门窗、安装电子监控摄像头等,对女生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未经宿管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女生宿舍。四是加强对学校重点部位如楼道、厕所、宿舍的.巡逻,严防学生打架斗殴。严禁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学校每月要开展一次管制刀具清查收缴行动。严禁学生进入网吧、游戏厅、KTV等娱乐场所。
四、定期排查整改隐患制度
要定期开展摸排,掌握教职工、学生是否有异常情况,特别要关注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深入了解原因。每名班主任要注重学生心理变化,细致观察学生,开展晨午间“我有秘密告诉你”活动,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和线索,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学校每个学期要结合安全排查开展1次以上的检查活动,对教师进行谈话教育,了解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如发现性侵犯事件线索和苗头,要认真核实,迅速报警并报告上级部门。
五、加强教工管理制度
学校要落实对教职工从业资格有关规定,加强对临聘人员的准入资质审查,建立本校临聘人员台账,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岗位。将师德师风教育、法制教育纳入教职员工培训内容及考核范围,对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要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要对教职员工开展警示教育,严格规范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准在非公众场合或非在校学习时间辅导学生。要关注教职员工队伍心理状况及工作状况,防止出现极端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设立师德师风监督举报箱。
六、密切家校联系制度
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各班要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必要的预防性侵犯知识,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及时督促改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预防违法行为。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特别要做好学生离校后的监护教育工作。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家庭,及时掌握孩子情况,发现有异常表现时,家校双方要及时沟通,采取应对措施。
七、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制度
学校要积极与当地政法委、公安、司法、文旅广体市场监管、交警、城管执法等部门对接,结合“扫黑除恶”、“护校安园”、“扫黄打非”等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校园周边黑网吧、游戏厅以及校门口游商走贩的清理整顿力度,加强对损害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暴力、黄色、非法出版物的管控和治理,集中整治恶性伤害、校园欺凌、性侵等涉校违法犯罪问题,持之以恒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安全防范
八、妥善处置性侵犯事件制度
学校要建立学生性侵犯案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性侵犯,学校要立即报警,同时学校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要严格保护学生隐私,防止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信息,避免再次伤害。学校要与家庭等积极配合,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保护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防止媒体过度渲染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九、督促检查制度
学校要成立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每期要对照《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自查自纠表》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清除隐患。
十、责任追究制度
班主任、科任教师为预防性侵害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对因忽视预防性侵学生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导致发生校园性侵害案(事)件的,将倒查工作任务是否落实,视情况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在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 2
根据“一号检察建议”“强制报告制度”及有关防性侵文件要求,为预防学生受性侵害,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一条健全预防性侵害工作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成立校(园)长任组长的预防校园性侵害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第二条强化师德和法治教育。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每月至少组织教师学习一次有关防性侵害法律法规知识,如《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业十项准则》、“一号检察建议”“强制报告制度”、入职查询制度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法治意识和保护学生的自觉性。
第三条防性侵害风险研判和隐患排查治理。
(一)学校必须明确一名防性侵害哨兵女教师,负责组织防性侵害排查、教育,组织落实学生防性侵害主动报告,监督教职工不良行为,发现教职工和学生异常情况要报告校园长。
(二)每个班级明确一名生活女教师(女教师不够的学校由中心校委派其他学校女教师兼任),负责开展学生生理卫生、预防性侵害宣传教育,观察学生异常情况,监督教师教育管理行为,向哨兵女教师报告学生疑似遭受性侵害或教师不良行为等线索问题。
(三)学校每个班级至少设置一名信息员,信息员一般为女学生,负责向生活女教师或班主任报告学生异常情况或教师不规范行为。
(四)以班级为网格每周开展一次防性侵害排查,校园长每周要开展防性侵害风险隐患研判。
(五)教职工言行不规范,要及时进行警示或戒勉谈话,情节严重的,将线索移送司法机关。
(六)学校要公示学生防性侵害投诉电话和举报箱,并明确专人负责处置。
(七)学校要拓宽线索收集渠道,重点关注留守女童和单亲家庭女童,如果留守女童和单亲家庭女童有被性侵害的隐患,要及时给社区(村居)或网格长报告备案。
第四条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肢体接触;禁止教师以辅导作业的名义接触学生身体,禁止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写作业。
(二)禁止教师在教室、办公室、宿舍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学生进行谈话或辅导。
(三)禁止将家长未能按时接送的`学生单独滞留在门卫室或其他无监管措施的地点。
(四)禁止教师以任何理由让学生进入教师公寓(周转房),禁止男教师单独进入女生宿舍。
(五)严禁教职工对学生使用黄色言语或性暗示的话语。
(六)培养学生文明言行和相互尊重的习惯,禁止学生相互骚扰,拍(摸)隐私部位。
(七)禁止幼儿园男教师在睡房守学生午睡,禁止男教师给女学生换衣服、裤子、尿片等。
第五条严格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学校在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同时,必须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备。杜绝知情不报、隐瞒不报、私自组织调解等违法现象。
第六条重视教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对教职工开展心理辅导,及时对个别心理有异常或言行不当的教职工开展约谈或访谈,防止出现极端心理问题。
第七条实行学生防性侵害主动报告预警机制。制定学生防性侵害主动报告单,组织学生学习报告单内容和报告渠道,知道受害风险等级,主动报告,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学校防性侵害哨兵女教师每月不定期对每个班级至少抽5名学生开展调查,养成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报告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第八条开展学生防护知识和法治宣传教育。
(一)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讲座、主题活动、宣传栏、微信等线上线下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防性侵害主题教育。
(二)加强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通过防性侵害案例加强警示教育,让学生了解隐私权、身体自由权、性侵害的含义,了解防性侵害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规范自己言行。
(三)开展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让未成年学生了解身体隐私部位,提高学生自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教育学生学会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不早恋,不和无关人员尤其是网友约会,不经家长同意不和陌生人接触。
(五)大力开展家庭预防教育。学校(幼儿园)每学期要将防性侵害知识纳入家长会内容和日常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内容,要让学生家长了解防性侵害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监护常识,落实监护和教育责任,与学校形成监管合力。
第九条严肃保密纪律。做好防性侵害保密工作,妥善保管防性侵害工作材料。发生校园性侵害案件,要做好受害学生心理疏导和保护工作,防止其受二次伤害。
第十条责任追究。对发生校园性侵害并未落实校园防性侵害工作制度的校园长实行“一票否决”,并实行“一岗双查”。取消先进集体评选资格,取消有关责任人的评优评模、职称晋升资格。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 3
目的:建立健全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适用范围:全体在校学生、教职员工。
工作原则:预防为主、教育先行、保护隐私、严格管理。
具体措施:
宣传教育:定期开展性安全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 [X] 课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
日常管理:建立学生宿舍巡查制度,宿管人员每晚巡查不少于 [X] 次;加强校园监控系统维护,确保无监控死角。
应急处理:一旦发现疑似性侵害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护现场,及时通知家长和公安机关。
监督与问责:成立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对失职人员严肃问责。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 4
目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预防学生遭受性侵害。
适用范围: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
工作原则:家校联动、信息共享、协同保护。
具体措施:
宣传教育:每学期举办 [X] 次家长学校活动,普及预防性侵害知识;发放宣传手册,确保家长知晓相关信息。
日常管理:建立学生请假、离校登记制度,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排查。
应急处理: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监督与问责: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对隐瞒不报、处理不当的人员严肃处理。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 5
目的:规范教职员工管理,防范内部人员性侵害学生事件发生。
适用范围:全体教职员工。
工作原则:严格审查、定期排查、严肃处理。
具体措施:
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教职员工参加师德师风培训,每学期不少于 [X] 次;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日常管理:建立教职员工入职审查制度,对有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坚决不予录用;定期对教职员工进行背景调查。
应急处理:发现教职员工有性侵害嫌疑,立即停止其工作,配合调查处理。
监督与问责:成立审查小组,对教职员工进行监督;对违规违纪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 6
目的: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保护,预防其遭受性侵害。
适用范围: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
工作原则:精准关爱、重点保护、个性化辅导。
具体措施:
宣传教育: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开展一对一的性安全教育,每月不少于 [X] 次;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
日常管理: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关爱;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情况。
应急处理:对遭受性侵害的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支持,包括心理治疗、法律援助等。
监督与问责:定期检查特殊学生关爱工作落实情况;对工作不到位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 7
目的: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减少性侵害事件发生的风险。
适用范围:整个校园及周边环境。
工作原则:综合治理、消除隐患、加强防范。
具体措施:
宣传教育:在校园内张贴预防性侵害宣传海报,每学期更新 [X] 次;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宣传。
日常管理:加强校园门禁管理,严格登记外来人员;定期对校园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安全。
应急处理:发生性侵害事件后,及时封锁现场,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对校园环境进行全面排查整改。
监督与问责: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对校园安全进行检查;对工作不力的人员进行问责。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相关文章:
学校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制度(优)06-02
学校调解工作制度|工作制度01-06
学校工作制度07-25
学校例会工作制度09-03
学校体育工作制度11-07
学校卫生工作制度02-28
学校考勤工作制度04-08
学校安全工作制度09-27
学校应急值班工作制度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