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14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今天,我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作品,我了解了穆斯林的文化,也增长了很多的知识。
这本书讲述了三代人的命运。
师傅梁亦清去世后,徒弟韩子奇独自担起责任,完成师傅没有完成的玉器,并娶了师傅的女儿梁君碧,然后他们有了韩天星。
然而,由于当时战争的混乱,韩子奇不得不带着玉和妹妹梁冰玉去了英国,但回来的时候已经多了一个叫做韩新月的小孩。姐姐看到后强迫妹妹离开,新月也成了她的女儿,而冰玉却成了新月的“小姨”。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星和新月逐渐长大。天星开始去挣钱,并且和新月的同学陈淑彦结了婚。
而新月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燕大,认识并喜欢上了他的.老师楚雁潮。这一切,应该是最好的结局。
但命运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韩子奇突然住院,家人听到消息都来了,但新月因为受不了,也生病了,而且医生说她没有多少时间,这对全家人来说是晴天霹雳,但最后又有什么办法呢?她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心脏二尖瓣闭锁!为什么命运如此残酷,要夺走一个18岁女孩的生命?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人生阶段啊!而在新月死后不久,韩子奇也离开了,“玉王”从此消失了。
几年后,冰玉回来了。不幸的是,她再也见不到她的“侄女”了……
结局发人深省,为什么主人公会陷入这种境地?通常我们总是抱怨命运,但事实上,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计划自己的生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月,皎白明亮,纯洁明净。玉,光滑圆润,令人富贵。一对恋人的生死之恋……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由回族女作家霍达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近六十年三代人的命运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
第一个爱情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生死之恋。
韩子奇因为国家局面动荡,内忧外患,随着沙蒙?亨特远走他乡,来到英国避难。没想到梁冰玉也跟着来了,在英国,却仍动荡不安,从此他们演绎了一场生死之恋。
第二个爱情是楚燕潮和韩新月之间那超越生死、超越世间世俗的爱。
楚燕潮是韩新月的老师。韩新月是楚燕潮班上最出色的学生。韩新月因为偶尔一次晕倒被发现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几次住院,楚燕潮都去看望她,从而,良好的师生之情渐渐变为了淡淡的爱情。在最后一次住院时,新月在弥留之际也要等到他的到来,但最终,她没能等到她的恋人,就先去了。而楚燕潮,他也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他对新月那永远也不便的爱。在他即将告别新月,把最后一块砖放好的那一刻,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恋人的爱是纯真的,恋人的心是脆弱的,恋人的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恋人的……
楚燕潮和韩新月的悲凉挚爱,何尝不似《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呢?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何况这只是一人之爱!这种爱,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值得,但对他们来说,却意义深重。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只对恋人有爱,对社会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真正需要爱的人。或许,我们也不用爱的深沉,因为只要人人都播撒爱的种子,就能长成爱的森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用了17个小时读完了初中一直想读却一直没有去读的书,看完之后,说实话,这本书里的角色我并不喜欢,但是书里人物的情感却是真实打动我的。结局是玉碎月落,注定了这本书就是以悲剧收场。韩子奇与梁君璧、梁冰玉两姐妹之间的感情纠葛,若韩子奇能顺从自己内心,勇敢果断地为爱远走他方,也许后代会是另外一个结局,可是这样一来却是违背了做人的道德,还有他应承担的家庭责任,也许爱的代价太大,注定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许是韩子奇爱的不如冰玉深沉,而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却造就了家庭情感的更加支离破碎。另外就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这也许是这本书里面最美好的爱情,它冲破了教条主义,打破了回汉不能相恋的传统,可是现实却很残酷地夺走了新月的性命,她是不幸的.,从小没有享受过母爱,不到二十岁却患病而离开了这个世界,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了懂她爱他的楚雁潮,他们的感情是壮烈而美好的,“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真的是太悲情了。最后就是天星与陈淑彦的感情,这两个人可能就是书中唯一的好结局了,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只是因为合适而结婚,但是两人能相互扶持,平淡地度日,虽然缺少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可能对于现实来说,这样的感情更长久,能有更好的结局。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最早看是初中,当时一晚上没睡觉看完了,哭的眼睛都肿了,后面又一直看了好多遍。呃,隔了这么久又看感觉好像变味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女主角,一个外面整整齐齐,里面乱乱糟糟的家庭,一个娶了自己不爱女人,忍辱负重的哥哥。放到现在让各种流量小花一演,就是一部电视剧。各种人物的出现都很生硬,特别是最完美无缺的女主角存在感最差,最没感觉。书里各种堆砌的大量华丽的词藻,真的是看不下去(初中还一直以这个为美)。主角张嘴说话就像诗朗诵,特别是看见楚雁潮和韩新月两个人的对话都觉得各种尬,真的有个男的要是在我面前这么说话,我可能抽两坨棉花把耳朵塞满。两个人绕不开的“爱呀,情啦”诶。情节的安排也没什么新意,后面都能猜出来该怎么演了。也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天星早早辍学,诶,还有这个梁冰玉吧,仿佛跟一个出世的仙女似的,明明自己就是插足了姐姐姐夫的婚姻,还标榜“这就是爱”。我我我…也是不知道要说点什么好。是不是还有待考究,这个韩子奇的人物设定也是相当之别扭,执念太深,什么都放不下,看不开,对不起梁君璧又觉得对不起梁冰玉,为啥不能痛痛快快地像个男人一样做个了结,也是搞不清俩人为啥带着新月又回家了,明知道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嘛……这个韩太太算是书里塑造的挺不错的.女人了。吹的好不如写得好,盛名难负。只是自从第一遍看起就深深地记住了拜伦的那首《我们不再一起漫游》。一个制作不精良的玛丽苏剧,整体感觉还不如琼瑶奶奶。吐槽完毕……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禁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终于翻开《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过去的和现在的,两条主线并行描述,到最终汇合,揭开所有的谜底,感叹作者的巧妙构思,令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乏精美文句,光是读这些文字就已然享受了,更别说情节扣人心弦,果然是本好书呀。
再说说剧中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所以看的过程,心情略显沉重。
最大的悲剧人物是碧儿,她是所有角色中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严格恪守着穆斯林的教规。早年丧父,为了家业,嫁给了父亲的徒弟韩子奇,碧儿不懂爱情,她认为教规最大,祖业最大,但是现实生活却跟她开了天大的玩笑。因为时事的变迁,韩子奇娶了玉儿,并生下了新月,新月生活在她的身边,时刻提醒着她曾经的痛苦,但又不能恨新月,毕竟是胞妹的孩子,有着同样的血脉,既爱又恨,复杂的情感,令新月对这个妈妈时常琢磨不定。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却原来嫁给了一个汉人。她最在意的儿子天星,因为她的从中作梗,拆散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鸳鸯,非但没有得到儿子的爱,却只有儿子的怨恨。胞妹玉儿,因为她的不宽容,远走他乡,唯一的亲人从此天涯两隔。祖业"奇珍斋"因她的猜忌,葬送在她的手里——她不仅自己不幸,也给别人制造了很多不幸,她是故事情节的起因,一切因她展开。玉儿的远走他乡;天星没有娶到真爱;当年管家老侯受冤致死,老侯的子孙得以抄家,抄走了韩子奇的毕生收藏,致韩子奇抱憾离开人世;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随着新月的离去成为最大的遗憾,令人唏嘘不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6
《穆斯林的葬礼》这是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对我们来说比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习性,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
进入师范读书后,文选老师布置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那时的我是从乡下中学刚考入师范的,中学时代对所谓的文学作品是知之甚少,所以一些文学名著我是非常的陌生。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穆斯林的葬礼》。
美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这本书也是的,一个那么好的姑娘,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为了她的长辈犯下的错误(如果可以说是错误的话)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就这样没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真的爱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无论是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天星和容桂芳,还有他们的.长辈们,韩子奇和他的小姨子(也是他的妻子)梁冰玉,读完以后,被书中的细腻的感情实在感动了,其实我这人本来就有点感情丰富,所以很能够理解作者以及书中的人物的心情,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教义;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事不能完美,人格的扭曲还有现实的不如意让人有种既想反抗又没有力气的感觉,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人物是韩天星,是条汉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妹妹幸福,即使牺牲掉自己都没有怨言,正因为这样,他和容桂芳分开了,但是他的妹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没有!家里有韩太太这样的家长,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她,她没有什么文化,刚开始的光景也很凄惨,父亲的惨死,家境的败坏,都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性,可以想象,在梁子奇转头蒲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7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的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文章的内容真是深深吸引着我,说他是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作品确不为过。
穆斯林,这三个字,在没有碰及此书时,你或许会认为它是一个人的名字吧,那你错了,穆斯林是一个民族,这本书便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作者在文中也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书,则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轻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爱情悲剧。
韩子奇因战乱而带着他那些珍宝似的"玉"逃到英国,并和冰玉莫名在了一起,而因思乡,平息后带着两岁的新月回到″博雅居"韩子奇向妻子坦白了一切,梁君 壁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穆斯丽女性听后,崩溃不已。梁冰玉是一个拥有新文化教育代表的女性,她一直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娜敢于真脱一切只为爱自己想爱的人,可谓是大胆,奔放。韩子奇别无选择,只得抛弃自己与冰玉与的感情,所以冰玉选择了毅然离去。终究,韩子奇带着愧疚过终身,并将自己与女儿送进了穆斯林葬礼,新月长期受君壁的穆斯林教育的影响,且最终被君壁影响得已至她与楚燕潮才会生出那么凄惨的爱情故事。穆斯林家族,随着新月的死亡便衰败了。
我为处处透漏现代女孩特点的韩新月和有才华的楚燕潮的悲惨爱情而深深的感到惋惜。也为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这三人的身世经历感到惋惜, 最可怜的还是梁冰玉,只能一个人孤独终老。
看完整本书后,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理智对待一切,并勇敢顽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8
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深深的沉痛在心头久久地萦绕……
“玉”与“月”,宛若两条清澈的河流,相融相会,娓娓地诉说着两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串起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几代的盛衰,最终汇成一条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悲壮淋漓,催人泪下。围绕这条长河,一个个虔诚的穆斯林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独特的内心世界:韩子奇一生为玉所倾倒,他因玉而飞黄腾达,名噪一时,也因玉变得一贫如洗;梁君璧虽然表面上有股压人的威势,内心却有说不尽的.悲痛……然而,最感动我的人物是新月。
新月纯洁善良,美丽聪颖,考上了北大,而且在班里成绩是第一名,但出人意料的是,心脏病的突发使这个纯真的少女一下子跌入人生的劫难,不再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当梁君璧拒绝楚雁潮时又波澜突起,新月的心碎了,再加上偶然了解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真正的母亲,思念与绝望彻底摧垮了她的身体。临死前,她还盼着天明,天明了,她却看不见了,最终,她在绝望中死去,多么令人痛心呀!她纯洁、美丽,却偏偏有着最痛楚的命运,这种悲剧的美与力量震撼着我,牵动着我的心。我想:这种纯洁与美,不仅属于新月的灵魂,更是穆斯林的灵魂,全书的灵魂,悲剧的灵魂。这种美,是最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它使读者在悲痛凄美的情节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洗涤,感悟人生的真谛,而新月这个形象的感人肺腑之处不正在于此吗?
望望宙外,一弯新月出现在天际,轻盈、美好,我不禁思绪万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9
高中的时候看的这本书,好多东西都不记得了,但是当时窝在被窝里哭的一塌糊涂,我不知道谁错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幸福,每个人都不是坏人,每个人都那么不幸。
梁俊碧错了吗?她很不讨人喜欢,但是她没错,丈夫跟妹妹生了女儿,她无奈之下抚养成人,确给不了她母爱,这个立场,换谁能给爱呢,她有着中国妇女根深蒂固的东西,这让她不可能跟丈夫离婚,那个年代也非常非常少人离婚,他只是一个守卫自己东西的传统妇女,不可爱甚至讨人厌,但是她不是坏人。
梁冰玉错了吗?她有着那个年代的热血和无知,孤身在国外,身边唯一熟悉的'就是姐夫,是人都会想依靠吧,在绝望的时候人往往会做出很多丧失人性的事情,她就是在那样绝望的时候成了姐夫的女人,何况那个年代绝对的男权还没有崩塌,二女一夫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她无知不够坚强但是她也不是坏人。
韩子奇这个倒插门女婿,在强势妻子的淫威下本就软弱,他既保护不了爱情也保护不了女儿,做的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他软弱不男人,但是也不是坏人。
韩天星隐忍 安静 朴实,也因为他的隐忍安静毁了自己的爱情,娶了别的女人,他给不了那个女人爱情,但是他懂得他的好,他总是默默的,他知道新月不是他亲妹妹,母亲不爱新月,但他默默的对妹妹好,他不勇敢 不爷们,但是他很好。
没有一个坏人,但是悲剧就那么不可阻挡的发生了,因为没有一个坏人,不知道把气撒在谁身上,不知道该怎样做能够阻挡这一切,没有一个人做过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每件事都有理可依,所以悲剧才那样的不可逆转,让人有心无力。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里,两条轨迹穿插着前行——“月”与“玉”。两代人,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又何其地相似,是悲字溢满心头的苦涩,抑或是被感动良久的悲楚?命运无情,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这白纸黑字,这无尽的爱。
正义,何以才能让你生,抑或是灭呢?正义站在了新月身边,但同时死神也同时降临。正义,有时候是那么脆弱,连同脆弱的生命,一并离去,为什么?为什么?复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悲剧,一个宿命,又轮回到下一代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能理解这样的`家庭。逃离战火,梁冰玉猛地发现:比战争更可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六十年的兴衰,那么无力地控诉着人生,那么有力地诠释着生命。
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韩子奇啊韩子奇,就这样被命运捉弄!新月与子奇,父女间有着无尽的爱,但这也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或许,新月从一开始,便是一个错误。韩新月与楚雁潮,更是一个错误,在那战火纷争的年代,容不下浪漫——即使是在北大园内,未名湖畔!
她的师生之恋只能走向死亡,生命在宿命面前是那么的无力,即使有楚老师深情的召唤,点燃她生的希望,也不能改变现实,冷酷的“母亲”!韩子奇投入仇人门下,我只是深感佩服,而一丝哀之情也飘然入心,直到读到新月之死,已禁不住泪流满面,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1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合上封面,指尖划过封面上“穆斯林的葬礼”五个字,眼睛仍是湿润的,心中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怎样的一本奇书啊,回族女作家霍达用独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洋洋洒洒五十万字,把近代中国穆斯林的艰辛历程以及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精彩的情节竟驱使我在在一天之内看完了这本鸿篇巨制,掩卷之余,顿觉荡气回肠,唏嘘嗟叹。
玉和月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两条线,代表过去的梁冰玉与代表现在的韩新月分别作为两个独立又交织的故事的主人公,尾章中两线合一,曲终文罢。这样富有创造力的双线叙事结构和两个悲剧故事,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女人的命运天衣无缝的契合在一起,可见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绝不亚于故事本身的精彩。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2
这几天在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以前听到过“回回”这个民族,但是没有把它和穆斯林联系起来,读了小说后,我才知道了我们中国56个民族中有十个民族属于穆斯林。
小说写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母女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内结果却又相互交错的爱情悲剧。使我感受到穆斯林们一千多年来漫长而以艰难的足迹。同时也为人们那
种长期以来的民族意识,种族歧视而感到悲哀。
书中的燕京大学让我羡慕让我向往,韩子奇生命坎坷,他的一生都在为他的“玉”而奋斗,让人钦佩让人心痛,可是他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让人叹息!就如同在他死时作者对他一生的总结:他自己,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什么也不能带走,只有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饶恕的深重的罪孽……。韩新月,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那样早早的'结束了,没来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没来得及展开她理想的翅膀,就那样悄悄的走了,最让我动容的就是新月和她的老师楚雁潮了,在他们相识两年来,共同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搏斗,执著的追求生命的价值,可最终还是逃不过疾病的魔掌。而这一切与新月的“父母”韩子奇和梁冰玉有一定的关系。梁冰璧则是一个让人有点同情有点恨有点厌的人,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悲剧人物。
故事的结局让人回味无长,最后那个情节也很感人,梁冰玉和楚雁潮两个人在墓地相遇,这两个都是新月爱着的人,他们也都是最爱着新月的人,那种相对无语却是无声胜有声。天地之间那久久回荡的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3
《穆斯林的葬礼》通篇笼罩着肃穆深沉的气氛,一方面出于穆斯林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本质,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几乎都是悲剧,他们走向悲剧的原因不同,却又都被束缚在一张巨大的.文化背景之网中,他们经历的时代处在穆斯林与汉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动态融通必然要经历碰撞,在文明碰撞的大网中,个人就像飞蛾,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网中挣扎,覆灭。
正是因为如此,才更令我们对书中人物的结局感到扼腕悲痛,作者霍达在书的后记中写到: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心绞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吞药。我甚至担心自己的葬礼先于书中的葬礼而举行。可见作者已深入故事中,她与书中人物共同经历着喜怒哀乐,也比我们读者更感同身受着悲剧的锥心之痛。
别林斯基说:没有一种诗像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这句话道出了悲剧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作用。
悲剧作品是最具吸引力和情绪感染力的,伟大的悲剧就像一把尖刀刺进读者的心中,给读者带来强烈无比的心灵震撼与情感升华。我相信她之所以坚持写完这部悲剧,是因为悲剧才能将穆斯林的艰辛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也只有悲剧能唤醒我们心底的共鸣,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拥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4
夜深了,坐在寝室的床上,漫步在昏暗的操场上,站在下沉式音乐广场中央,趴在沫若园门外的石凳上,抬头,看不见星星,心中平添了一分惆怅。
回想起沫若园外那一棵金黄的银杏和遍地的落叶总让我想起什么。难道落叶真的容易让人惆怅。
喜欢《穆斯林的葬礼》,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单纯的喜欢。
因为《穆斯林的葬礼》,我恋上了未名湖,恋上了燕园,那一袭澄澈的湖水,碧波荡漾,塔影桨声,我一次次地幻想备斋,幻想湖边的一草一木。也因此,喜欢上了未央这个名字,既是汉武雄风时那运筹帷幄的未央宫,也是在那未名湖的中央触草戏水,小舟荡漾。
也许真的只有亲身去感受才能写出好的作品,霍达写《穆斯林的.葬礼》的艰辛,我想象不出,每一个字都滴着一滴血,每一个章节都铺设在逝去的朋友之上。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它能让看书从不流泪的我滴下泪水,男女平等,宗教平等,在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实现了吗?
《穆斯林的葬礼》,给我展现的是另一种生存状态,它提醒我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闹,它告诉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简单的是两个字,而是一种我赖以生存的生活状态。那份亲情,那份生命不是可以弥补的。
未名湖畔,备斋房内,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至纯玉雕,哈姆雷特,一切的一切,我感动。
水上新月,归雁退潮,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02-02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02-13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4篇02-27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2-26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2-13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3-13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3篇03-08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2-04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5-16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