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4-03-07 09:56: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觉得和自己眼中的苏东坡差别甚大。印象中的苏东坡是文学才子,才高八斗;可是在林语堂先生的叙述里,苏东坡的主业是政治家。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不问鬼神的儒家,可是在林语堂先生的叙述里,苏东坡有些迷信,还炼丹给龙王写信……关于苏东坡,林语堂先生还想告诉你什么?

  《苏东坡传》是客观史料的主观剪裁,毕竟我们所见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林语堂将苏东坡的特殊地位归功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坚持原则,始终坚定不移,这和其旅美背井离乡多少有些共性。在林语堂眼中苏东坡是自由的'象征,苏东坡一生的故事,在林语堂先生的思想里,俨然也成为了一幅巍峨壮观的人生风景,“不喜亦无惧”,“人生过得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一个有趣的灵魂从来不惧世间的苦难。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英文名字是《The Gay Genius》,直译过来就是“一位愉快的天才”,可以想象苏东坡在林现身心中的光辉形象是多么的伟岸。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安德烈斯·费尔巴哈所言,宗教的本质之一就是认识到“人有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至少是人站在宗教立场上想象到、感觉到的限制,譬如说,人不能知道未来,不能长生,不能连续不断无忧无虑地幸福。”在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经历着人世间的美酒与美女,也经历着人世间的禁欲生活。也许林先生在美国的时候真的是太羡慕苏东坡先生了,羡慕苏东坡用“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驱逐对现实和政治的不满,云淡风轻的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这只是林先生想象中苏东坡,一生坎坷还算不上,只是在官场不太顺风顺水,其他方面都还好,真的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位苏东坡。林先生眼中的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乐天派的苏东坡一边面对挫折一路高歌,在文坛上留下了姹紫嫣红般的成果,还徜徉在女人和美酒美食之间。这种坦荡,这种豁达,林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才气与其所具备的性格存在天然的某种关系,借着描写苏东坡认识将自己的价值观也抒发下:“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让我们热爱生活,并享受生活,做一位愉快的天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愈发喜欢苏东坡和他的诗。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长的流放中度过,但他始终有一颗豁达的心,这最令我佩服。

  提起苏东坡,或许大家并不陌生。“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苏轼以东坡自居,所以后人又称之为苏东坡。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乌台诗案让他跌落谷底,黄州务农的辛苦,惠州的惨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总能苦中作乐。闲暇之时,游历于山水之间,广交天下有志之士,创作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欢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也喜欢《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更喜欢《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情。

  才华横溢的苏轼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贬黄州时,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做的“东坡肉”,特地把这道菜谱编成顺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们记忆,以至于现在这道菜还十分有名。他对生活的乐观,对做菜的喜爱,对此可见一斑。也正如书中所说,正是这乐观的精神,让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能抵御负面情绪的侵袭。

  书中还写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风雨对床”的约定。正是这般亲情,维系着兄弟俩,让他们同甘共苦,伴他们走过风风雨雨,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荣耀和掌声。还记得兄弟俩第一次分别时,东坡这样描述他们分别时的复杂心情: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波,独骑瘦马踏残月。以至于后来,为践行风雨对床之约,三番五次想要从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处的喜悦。

  苏东坡是一个传奇的存在,他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华章,他的豁达开朗、乐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还记得瞿boss说要读《苏东坡传》,然后我没读。这是背景。我可亲可敬的母亲到学校找班主任的时候,说她自己在读,结果被瞿boss狠狠地讽刺了一顿。所以,我就读了。

  当然,那么厚一本书,那么多章节,自然不可能一一有感而发,也许是读前半部分比较认真,就大部分谈前面的了。

  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当然,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后面还有许多的评论,我也就不一一打上去了。不说李白和杜甫的评论,苏东坡的评论我还是觉得比较不错的。一生的才华,经历坎坷,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宋代读书人的一生,这也是我们读它的'原因,当然有生动形象这一方面,也是了解宋的一个途径。

  当然,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的事情那是不得不提的。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我的老师是对苏东坡的印象不错的,当然我也是。读完这本书,当然有些累,但也感觉了解苏轼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凉风吹透扉页,萤火婉转指尖,手中的书本微微泛黄,苍劲的字氤氲着墨香。我走进历史深处,猛抬头,却看到了你。

  你生活在一个承平日久,危机四伏的时代,求变图新的呼声与努力不断高涨,又不断被无法更改的制度弊端所扼杀,你怀揣着“奋厉有当世志”的儒家思想,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胸襟坦荡,正气凛然,不向任何权势低头。你想成为这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惊醒昏聩的统治者,救活苦难的国与家。然而,事与愿违,你却在这纷繁错乱的局面中碰得头破血流……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得意时,你是誉满京城的新科进士,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你是柏台肃森的狱中重囚,是啖芋饮水的南荒流人。然而“成固欣然,败亦可喜。”你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四任知州泽生民,战饥荒,驱疾疫,急民之所急,雷厉风行,政绩卓著。尽管已经年过半百,尽管已在政坛之中饱经风霜,但你对于国家和民众的`挚爱始终没有淡漠,你所淡漠的只是个人的荣辱得失,所厌倦的也只是无休无止的恩怨争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心境恬淡的你,将一切得失荣辱、升沉起伏视若浮云。你能在艰难困苦之中豪气不坠,亦能在富贵名利之中坚定自我。迫害和打击没有消磨你,致君尧舜,匡世济时的政治热情,亦没有斫伤你批判现实,敢为天下先的勇锐之气。

  我想像你一般,做奋发向上的少年,养浩然之气,携凌云之志,赴星河之约,上九天揽月;做志存高洁的少年,以蕙草为心,兰叶为质,胸怀皎月,不媚于世俗,不谗言富贵;绽放光华,为泱泱之中华再添流光溢彩。

  历史的烟云淹没不了你的音容,更无法抹去你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与风骨。

  人生不如意又如何?前途渺茫又如何?“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纵使人生多风雨,却越千难万阻,破阴霾迷雾,不畏浮云遮眼,翱翔天地间,万古流芳。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苏轼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词人!每当读到他的诗词时,都会多少有些心潮澎湃。他的词,没有婉转柔情和拐弯抹角,敢于直接坦荡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我喜爱这种豪放的气势!平时在课上,除了苏轼的词,我也对其本人的生平有了少许了解。于是正好应老师的要求,在暑假中我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想真真正正地了解这位我心中喜欢的词人。我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苏东坡转》,书中有很多对苏轼的评价,看来在林语堂的'心中,苏轼也是占有很高的地位的。

  我喜爱苏轼这个人也正是因为书中说到的这几点:

  首先他才华横溢,诗词气势磅礴,文章简洁飘逸,正如他自己评论是“行云流水”。并且除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在医药、水利以及烹饪方面都有所成就,真可谓是十项全能!

  其次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并且对世事从来都有独特的见解。在应试时,他自己杜撰的历史事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和判官梅圣俞的大力赏识。而且他与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不合,上书谈论其新法的弊端,而且敢作敢当,自请出京。

  最后就是他拥有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豁达的心态。他的人生波澜起伏,在经历了“乌台诗案”,险些被杀,然后被贬黄州之后,仍然没有唾弃这人世,写下了《定风波》和《赤壁赋》等名作,在其中将他的豁达尽显无遗,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似在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甚至在年迈之时,他被发配到儋州后依然在教书授学,展现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这是内心真正的强大!

  对于这最后一点我非常的有感触,想想苏轼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飘忽不定,但是他依然用他那豁达的心态挺了过来。不妨再想想现在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挫折就会气馁,甚至出现大学生跳楼的事件。我只能说,这些人在苏轼面前是显得那么那么的微弱和渺小。正想书中最后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他的心永远是快乐的,就好像那“一蓑烟雨任平生”!

  现在,我对苏轼已经不仅仅是喜爱,更是由衷的敬佩!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古时一位伟大的诗人,当然他的才华还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每每谈起苏轼,人们心中都会涌出一股对他个人钦羡。林语堂这样说到:“我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对苏轼开始的初步认识还是在初中;随后上了高中,由于陈校长对苏东坡的欣赏,使我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轼其人有了细致彻底的品读和学习。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对苏轼敬佩有加,从他的言语中就能体现出来。“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便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

  苏轼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在文学方面作为中学生了解最多的还是他的诗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为豪放派词人。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位大才人的波澜坎坷一生,苏东坡是一位敢于在官场上直言的人,为人坦诚直率,这也使他在官场上的跌宕起伏的根本所在。在王安石当政时期,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直言进谏,却遭贬职,不得重用;同时他又在肯定新法正确的.部分,又得罪旧党,也遭到排挤贬谪。至于王安石,能成为宰相就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是变法的失败既有其自身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王安石见不得有人说新政的问题,无法虚心纳谏有关,同时也与正如苏轼提出的新政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关。苏轼有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波折坎坷的一生也更磨练了苏轼的性格。他做官实实在在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干实事儿,无论到哪都深受百姓爱戴,这便是苏东坡正直爱民的体现。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深入走进了一位伟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使我对苏轼有了全新的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敬佩,也能使我在将来学习他的诗词时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了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如果说,这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城子 记梦》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苏轼,那么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极深的,而他笔下的东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个文学伟人的跌宕起伏。

  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第一个看的已并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苏东坡的美名能够流传至今,自然也与他的人格魅力无不关系。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作者概括他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家,一个新派画家,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一个酿酒的实验者,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修炼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士大夫,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饮酒成癖者,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下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远不是这几个词能够概括的。林语堂老先生也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却又“望尘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那应该是充满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你有没有浩然之气,就决定了你有没有成就,他会在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的。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牌》中说的:“浩然之气,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顾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总共读了两个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方,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没有完整的想象出过苏东坡的相貌,只有一个高大的`背影。或许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那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的作品中,他讲述了几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他是一个豁达乐观的智者,才华横溢,是一个乐观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多才多艺。他有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聪明而优秀,但他的心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于诗歌、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能。苏轼位列散文中的“唐宋八大家”。宋词中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抹《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绘画是文人绘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了“诗画一致”的概念。林语堂评论道:“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主张和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是因为他的诗歌、文学、绘画和艺术之美。”

  从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苏东坡的经历坎坷、磨难深重,也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次新凉”。33岁时,苏东坡曾经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治分歧,他开始了大部分时间的流离失所,但他一生都无法逃脱危险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处于盛年,被贬到杭州任通判。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一种梦幻般的堕落和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安排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英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张路线图的总体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离李敏无耻政客的中伤、谣言、攻击和陷害。他不屑于反驳和反击,只是笑了笑,然后收拾行李去下一个流放的地方。

  在惠州松风阁漫步时,他想到的是“这里有什么不能休息的地方”。他能放下的是个人的恩怨和名利。然而,人民的忧虑总是挂在他的心里。修水利、救灾、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人民请命......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因此,林语堂称他为“人民之友”。他把任何流放的地方都当作文化交流的场所。

  杭州西湖因东坡而聪明,“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大风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黄州建成了一个文化高地,“东坡赤壁”闻名世界。惠州的“玉塔微蓝”、徐州“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无不渗透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提起多面才子苏东坡,大家会冒出很多标签“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工程师”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处事的态度,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对于一切无所无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欢乐的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诗便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少年的苏东坡,文章是如同野马脱缰般的豪迈,像长江三峡那势如奔马的狂波,水花飞溅,年纪轻轻,便闻名天下。他本来有顺畅的官途,能够名利双收,可是,他因为与当权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可是,他并没有所以而一蹶不振,贬到那玩到哪里。他洋洋洒洒的写诗,热衷于酿酒、品酒,“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风”。对朝政的失望渐渐融入酒香之中,他并无遗憾,而是十分乐观的写诗,恍若还是当年那个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苏东坡那样,应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依然乐观。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才华,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极具天赋,考上了牛津大学,研究宇宙学。可惜,意外总是潜伏于生活中。在研学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名叫卢伽雷氏症,这种使霍金行动十分笨拙,并渐渐恶化,最终被禁锢在轮椅上,仅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在经过一场手术后,他彻底的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只能依靠语言合成器演讲。

  可是,他没有因为疾病踌躇不前,而是乐观的应对自我的疾病。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他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学说。霍金并没有止步于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人类史上不朽的奇迹。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逃避现实,要学会乐观的应对问题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将困难作为人生中的垫脚石,才能够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巅峰!一蓑烟雨任平生,微笑应对人生的沉浮。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接触过这人们口中鼎鼎有名的《苏东坡传》,当时可谓是惊鸿一瞥,感言不知如何下笔。而如今长大了些,有幸跟着老师再次拜读东坡传,辗转间仍觉下笔艰涩,真怕自己笔下的文字不够美好,表达不出内心对苏轼的敬意。

  阅此传前,苏轼这个有名的名字,对我来说仅仅是文采出众、逸兴遄飞的大文豪罢了。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固然精彩,而他潇洒的文笔凝结的字符更令人折服。苏轼的文学成就众人有目共睹,自不必多说,然而若只局限于此未免过于狭隘!多才多艺的他为历史文化的贡献除了延续百年的华夏诗词源流,更于书画上有过人的造诣;于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是日常繁琐的工作,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不仅是中华文坛上光照古今的恒星,还是一名评述价值观的导师。

  在他的生平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广阔胸怀,更有“人间如梦,一尊还泪江月”的人生觉悟。苏轼的一生坎坷,受王安石“新政”的影响,苏轼屡遭贬官。即使宿命于此,苏轼仍然不肯屈服。他大胆指出新政的不足之处,将其呈现与纸笔之中。他明知自己的这些举措得不到任何回应,只会给自己招致祸端,却仍然执着于自己的志向。他这么做不是由于他冥顽不化,更不是因为他贪图功名,而是为了黎明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是沧海一粟,苏东坡也要以正直率性的心态,面对这些崎岖不平的道路,竭尽所能去纠正这些谬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东坡那份年少轻狂的作为也逐渐收敛起来。他开始感悟人生爱好广泛,擅长厨艺,也会制药,他身为官吏,却心向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概说的就是他这样心境超然的伟人吧!

  总之,林先生的这部《苏东坡传》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他的诗词散文,也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情感,让我手不释卷。同样的,我也敬佩苏轼这样文采斐然而又胸襟宽广的灵魂,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如同教科书一般在指点着我们为人处事之时该做出怎样的抉择。他教会了我们“是造物者之无进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读完《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他的一生——自然而然。

  苏东坡的一生历尽坎坷,大起大落——1057年中进士,1080年谪居黄州,1094年被贬惠州,1097年南迁海南儋州。子瞻遭贬,如美玉入泥。黄州湫隘,惠州山高,儋州地僻。以常人眼光看来,这些地方怎能安得下大才?而苏东坡则不然。他在黄州开垦为农,曰“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在惠州饱啖荔枝,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哪怕在穷山恶水的儋州,他都有食生蚝之兴。处境不堪,他就顺其自然,寻找其中的美好,而不因处境艰难而忧烦。

  苏东坡濒死的时候,钱世雄叫他想来生,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他一生自然而然,只做真实的自己。

  曾经认为苏东坡乐观,读完此传,愚以为“乐观”不如“自然”形容得贴切。乐观,是把不美好的事物看得美好;而自然,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从心所欲,不为外物所扰。倘若失掉了那份自然,他恐怕写不下“此事古难全”,道不出“鸿飞那复计东西”。失去了自然,他便不是我们所喜爱,所津津乐道的苏东坡了。

  无论身在何时何地,“自然”永远是一个人最真挚,最不可舍弃的秉性,自然使人安详,满足,并且永远拥有生活的兴味。人本是自然的'子女,自然而然,本就是人骨子里的天性。赤子之心永远让人羡慕,不就是因为其自然、本真吗?

  我们每日行色匆匆地奔走着,工作着,学习着,很多时候繁多的任务占据了我们整个生活。我们可曾停下手中的活计,思考生活的真谛呢?不知不觉间,我们变得烦躁,焦灼,怨天尤人。这时不妨停下工作,给自己一段时间,做想做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吧。纵然生活一地鸡毛,也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2

  曾几何时,苏轼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读书人,胸中满含着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无限憧憬,踏上了前方未知的旅途。然而,光阴荏苒,飞鸿归去,当初弱冠之年的青年才俊转眼间就变成了体弱多病的暮年老人。在这其中,一代不朽文豪究竟经历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呢?

  在北宋仁宗年间的一天,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他只因那满腹的诗书和一支生花妙笔就使当时的许多大儒拊掌称赞,难以忘怀。从始至终,苏东坡的仕途就与诗词歌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被贬黄州,是他后半生历经磨难的开始。无论是“大江东去”里散发出来的英豪之气,还是“寂寞沙洲冷”中流露出的凄清哀婉,无一不透出他高洁不屈的铮铮傲骨。

  再至惠州,似乎是上天嫉妒东坡居士的无尽英才带给他的又一次考验。可命运的`狂风骤雨并没有击败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灯前红袖早已离他而去,独留子瞻一人笑傲长空,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内心独白。可在那豪放不羁的文字背后,又隐藏了多少难言的辛酸?

  又至儋州,或许他已经看淡了那些风霜雨雪,生活中的辗转流离在苏东坡的心里或许已经只是过眼云烟。与其自怨自艾,还不如静下心来,细细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美好。“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历尽沧桑变化,一代文豪不朽的灵魂中可能仍有几丝对命运的不甘,但他却早已不是年少时青春勃发的苏子瞻了。或许回过头来,他对自己初入仕途时的仗义执言和好友佳人依旧难以忘却,可那些毕竟也只是过眼云烟,一段回忆罢了。

  历尽磨难,最放不下的还是弟弟苏辙。无论荣华还是落难,那不屈的灵魂依旧回归自然,回归兄弟二人的携手同行。

  合上书本,静静地思考着当今的生活。没错,我们有了比东坡先生幸福快乐千百倍的生活,又有什么理由因为几次考试就轻易放弃?愈挫愈勇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体会,也是困境中的激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3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01-11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01-27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通用10-07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3篇05-24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3篇)06-12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01-13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03-27

苏东坡传读后感02-20

《苏东坡传》读后感02-09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觉得和自己眼中的苏东坡差别甚大。印象中的苏东坡是文学才子,才高八斗;可是在林语堂先生的叙述里,苏东坡的主业是政治家。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不问鬼神的儒家,可是在林语堂先生的叙述里,苏东坡有些迷信,还炼丹给龙王写信……关于苏东坡,林语堂先生还想告诉你什么?

  《苏东坡传》是客观史料的主观剪裁,毕竟我们所见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林语堂将苏东坡的特殊地位归功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坚持原则,始终坚定不移,这和其旅美背井离乡多少有些共性。在林语堂眼中苏东坡是自由的'象征,苏东坡一生的故事,在林语堂先生的思想里,俨然也成为了一幅巍峨壮观的人生风景,“不喜亦无惧”,“人生过得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一个有趣的灵魂从来不惧世间的苦难。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英文名字是《The Gay Genius》,直译过来就是“一位愉快的天才”,可以想象苏东坡在林现身心中的光辉形象是多么的伟岸。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安德烈斯·费尔巴哈所言,宗教的本质之一就是认识到“人有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至少是人站在宗教立场上想象到、感觉到的限制,譬如说,人不能知道未来,不能长生,不能连续不断无忧无虑地幸福。”在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经历着人世间的美酒与美女,也经历着人世间的禁欲生活。也许林先生在美国的时候真的是太羡慕苏东坡先生了,羡慕苏东坡用“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驱逐对现实和政治的不满,云淡风轻的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这只是林先生想象中苏东坡,一生坎坷还算不上,只是在官场不太顺风顺水,其他方面都还好,真的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位苏东坡。林先生眼中的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乐天派的苏东坡一边面对挫折一路高歌,在文坛上留下了姹紫嫣红般的成果,还徜徉在女人和美酒美食之间。这种坦荡,这种豁达,林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才气与其所具备的性格存在天然的某种关系,借着描写苏东坡认识将自己的价值观也抒发下:“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让我们热爱生活,并享受生活,做一位愉快的天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愈发喜欢苏东坡和他的诗。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长的流放中度过,但他始终有一颗豁达的心,这最令我佩服。

  提起苏东坡,或许大家并不陌生。“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苏轼以东坡自居,所以后人又称之为苏东坡。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乌台诗案让他跌落谷底,黄州务农的辛苦,惠州的惨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总能苦中作乐。闲暇之时,游历于山水之间,广交天下有志之士,创作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欢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也喜欢《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更喜欢《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情。

  才华横溢的苏轼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贬黄州时,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做的“东坡肉”,特地把这道菜谱编成顺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们记忆,以至于现在这道菜还十分有名。他对生活的乐观,对做菜的喜爱,对此可见一斑。也正如书中所说,正是这乐观的精神,让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能抵御负面情绪的侵袭。

  书中还写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风雨对床”的约定。正是这般亲情,维系着兄弟俩,让他们同甘共苦,伴他们走过风风雨雨,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荣耀和掌声。还记得兄弟俩第一次分别时,东坡这样描述他们分别时的复杂心情: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波,独骑瘦马踏残月。以至于后来,为践行风雨对床之约,三番五次想要从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处的喜悦。

  苏东坡是一个传奇的存在,他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华章,他的豁达开朗、乐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还记得瞿boss说要读《苏东坡传》,然后我没读。这是背景。我可亲可敬的母亲到学校找班主任的时候,说她自己在读,结果被瞿boss狠狠地讽刺了一顿。所以,我就读了。

  当然,那么厚一本书,那么多章节,自然不可能一一有感而发,也许是读前半部分比较认真,就大部分谈前面的了。

  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当然,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后面还有许多的评论,我也就不一一打上去了。不说李白和杜甫的评论,苏东坡的评论我还是觉得比较不错的。一生的才华,经历坎坷,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宋代读书人的一生,这也是我们读它的'原因,当然有生动形象这一方面,也是了解宋的一个途径。

  当然,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的事情那是不得不提的。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我的老师是对苏东坡的印象不错的,当然我也是。读完这本书,当然有些累,但也感觉了解苏轼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凉风吹透扉页,萤火婉转指尖,手中的书本微微泛黄,苍劲的字氤氲着墨香。我走进历史深处,猛抬头,却看到了你。

  你生活在一个承平日久,危机四伏的时代,求变图新的呼声与努力不断高涨,又不断被无法更改的制度弊端所扼杀,你怀揣着“奋厉有当世志”的儒家思想,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胸襟坦荡,正气凛然,不向任何权势低头。你想成为这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惊醒昏聩的统治者,救活苦难的国与家。然而,事与愿违,你却在这纷繁错乱的局面中碰得头破血流……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得意时,你是誉满京城的新科进士,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你是柏台肃森的狱中重囚,是啖芋饮水的南荒流人。然而“成固欣然,败亦可喜。”你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四任知州泽生民,战饥荒,驱疾疫,急民之所急,雷厉风行,政绩卓著。尽管已经年过半百,尽管已在政坛之中饱经风霜,但你对于国家和民众的`挚爱始终没有淡漠,你所淡漠的只是个人的荣辱得失,所厌倦的也只是无休无止的恩怨争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心境恬淡的你,将一切得失荣辱、升沉起伏视若浮云。你能在艰难困苦之中豪气不坠,亦能在富贵名利之中坚定自我。迫害和打击没有消磨你,致君尧舜,匡世济时的政治热情,亦没有斫伤你批判现实,敢为天下先的勇锐之气。

  我想像你一般,做奋发向上的少年,养浩然之气,携凌云之志,赴星河之约,上九天揽月;做志存高洁的少年,以蕙草为心,兰叶为质,胸怀皎月,不媚于世俗,不谗言富贵;绽放光华,为泱泱之中华再添流光溢彩。

  历史的烟云淹没不了你的音容,更无法抹去你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与风骨。

  人生不如意又如何?前途渺茫又如何?“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纵使人生多风雨,却越千难万阻,破阴霾迷雾,不畏浮云遮眼,翱翔天地间,万古流芳。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苏轼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词人!每当读到他的诗词时,都会多少有些心潮澎湃。他的词,没有婉转柔情和拐弯抹角,敢于直接坦荡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我喜爱这种豪放的气势!平时在课上,除了苏轼的词,我也对其本人的生平有了少许了解。于是正好应老师的要求,在暑假中我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想真真正正地了解这位我心中喜欢的词人。我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苏东坡转》,书中有很多对苏轼的评价,看来在林语堂的'心中,苏轼也是占有很高的地位的。

  我喜爱苏轼这个人也正是因为书中说到的这几点:

  首先他才华横溢,诗词气势磅礴,文章简洁飘逸,正如他自己评论是“行云流水”。并且除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在医药、水利以及烹饪方面都有所成就,真可谓是十项全能!

  其次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并且对世事从来都有独特的见解。在应试时,他自己杜撰的历史事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和判官梅圣俞的大力赏识。而且他与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不合,上书谈论其新法的弊端,而且敢作敢当,自请出京。

  最后就是他拥有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豁达的心态。他的人生波澜起伏,在经历了“乌台诗案”,险些被杀,然后被贬黄州之后,仍然没有唾弃这人世,写下了《定风波》和《赤壁赋》等名作,在其中将他的豁达尽显无遗,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似在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甚至在年迈之时,他被发配到儋州后依然在教书授学,展现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这是内心真正的强大!

  对于这最后一点我非常的有感触,想想苏轼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飘忽不定,但是他依然用他那豁达的心态挺了过来。不妨再想想现在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挫折就会气馁,甚至出现大学生跳楼的事件。我只能说,这些人在苏轼面前是显得那么那么的微弱和渺小。正想书中最后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他的心永远是快乐的,就好像那“一蓑烟雨任平生”!

  现在,我对苏轼已经不仅仅是喜爱,更是由衷的敬佩!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古时一位伟大的诗人,当然他的才华还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每每谈起苏轼,人们心中都会涌出一股对他个人钦羡。林语堂这样说到:“我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对苏轼开始的初步认识还是在初中;随后上了高中,由于陈校长对苏东坡的欣赏,使我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轼其人有了细致彻底的品读和学习。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对苏轼敬佩有加,从他的言语中就能体现出来。“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便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

  苏轼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在文学方面作为中学生了解最多的还是他的诗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为豪放派词人。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位大才人的波澜坎坷一生,苏东坡是一位敢于在官场上直言的人,为人坦诚直率,这也使他在官场上的跌宕起伏的根本所在。在王安石当政时期,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直言进谏,却遭贬职,不得重用;同时他又在肯定新法正确的.部分,又得罪旧党,也遭到排挤贬谪。至于王安石,能成为宰相就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是变法的失败既有其自身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王安石见不得有人说新政的问题,无法虚心纳谏有关,同时也与正如苏轼提出的新政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关。苏轼有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波折坎坷的一生也更磨练了苏轼的性格。他做官实实在在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干实事儿,无论到哪都深受百姓爱戴,这便是苏东坡正直爱民的体现。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深入走进了一位伟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使我对苏轼有了全新的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敬佩,也能使我在将来学习他的诗词时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了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如果说,这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城子 记梦》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苏轼,那么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极深的,而他笔下的东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个文学伟人的跌宕起伏。

  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第一个看的已并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苏东坡的美名能够流传至今,自然也与他的人格魅力无不关系。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作者概括他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家,一个新派画家,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一个酿酒的实验者,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修炼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士大夫,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饮酒成癖者,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下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远不是这几个词能够概括的。林语堂老先生也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却又“望尘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那应该是充满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你有没有浩然之气,就决定了你有没有成就,他会在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的。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牌》中说的:“浩然之气,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顾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总共读了两个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方,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没有完整的想象出过苏东坡的相貌,只有一个高大的`背影。或许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那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的作品中,他讲述了几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他是一个豁达乐观的智者,才华横溢,是一个乐观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多才多艺。他有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聪明而优秀,但他的心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于诗歌、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能。苏轼位列散文中的“唐宋八大家”。宋词中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抹《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绘画是文人绘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了“诗画一致”的概念。林语堂评论道:“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主张和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是因为他的诗歌、文学、绘画和艺术之美。”

  从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苏东坡的经历坎坷、磨难深重,也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次新凉”。33岁时,苏东坡曾经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治分歧,他开始了大部分时间的流离失所,但他一生都无法逃脱危险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处于盛年,被贬到杭州任通判。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一种梦幻般的堕落和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安排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英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张路线图的总体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离李敏无耻政客的中伤、谣言、攻击和陷害。他不屑于反驳和反击,只是笑了笑,然后收拾行李去下一个流放的地方。

  在惠州松风阁漫步时,他想到的是“这里有什么不能休息的地方”。他能放下的是个人的恩怨和名利。然而,人民的忧虑总是挂在他的心里。修水利、救灾、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人民请命......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因此,林语堂称他为“人民之友”。他把任何流放的地方都当作文化交流的场所。

  杭州西湖因东坡而聪明,“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大风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黄州建成了一个文化高地,“东坡赤壁”闻名世界。惠州的“玉塔微蓝”、徐州“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无不渗透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提起多面才子苏东坡,大家会冒出很多标签“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工程师”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处事的态度,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对于一切无所无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欢乐的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诗便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少年的苏东坡,文章是如同野马脱缰般的豪迈,像长江三峡那势如奔马的狂波,水花飞溅,年纪轻轻,便闻名天下。他本来有顺畅的官途,能够名利双收,可是,他因为与当权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可是,他并没有所以而一蹶不振,贬到那玩到哪里。他洋洋洒洒的写诗,热衷于酿酒、品酒,“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风”。对朝政的失望渐渐融入酒香之中,他并无遗憾,而是十分乐观的写诗,恍若还是当年那个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苏东坡那样,应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依然乐观。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才华,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极具天赋,考上了牛津大学,研究宇宙学。可惜,意外总是潜伏于生活中。在研学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名叫卢伽雷氏症,这种使霍金行动十分笨拙,并渐渐恶化,最终被禁锢在轮椅上,仅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在经过一场手术后,他彻底的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只能依靠语言合成器演讲。

  可是,他没有因为疾病踌躇不前,而是乐观的应对自我的疾病。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他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学说。霍金并没有止步于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人类史上不朽的奇迹。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逃避现实,要学会乐观的应对问题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将困难作为人生中的垫脚石,才能够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巅峰!一蓑烟雨任平生,微笑应对人生的沉浮。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接触过这人们口中鼎鼎有名的《苏东坡传》,当时可谓是惊鸿一瞥,感言不知如何下笔。而如今长大了些,有幸跟着老师再次拜读东坡传,辗转间仍觉下笔艰涩,真怕自己笔下的文字不够美好,表达不出内心对苏轼的敬意。

  阅此传前,苏轼这个有名的名字,对我来说仅仅是文采出众、逸兴遄飞的大文豪罢了。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固然精彩,而他潇洒的文笔凝结的字符更令人折服。苏轼的文学成就众人有目共睹,自不必多说,然而若只局限于此未免过于狭隘!多才多艺的他为历史文化的贡献除了延续百年的华夏诗词源流,更于书画上有过人的造诣;于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是日常繁琐的工作,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不仅是中华文坛上光照古今的恒星,还是一名评述价值观的导师。

  在他的生平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广阔胸怀,更有“人间如梦,一尊还泪江月”的人生觉悟。苏轼的一生坎坷,受王安石“新政”的影响,苏轼屡遭贬官。即使宿命于此,苏轼仍然不肯屈服。他大胆指出新政的不足之处,将其呈现与纸笔之中。他明知自己的这些举措得不到任何回应,只会给自己招致祸端,却仍然执着于自己的志向。他这么做不是由于他冥顽不化,更不是因为他贪图功名,而是为了黎明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是沧海一粟,苏东坡也要以正直率性的心态,面对这些崎岖不平的道路,竭尽所能去纠正这些谬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东坡那份年少轻狂的作为也逐渐收敛起来。他开始感悟人生爱好广泛,擅长厨艺,也会制药,他身为官吏,却心向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概说的就是他这样心境超然的伟人吧!

  总之,林先生的这部《苏东坡传》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他的诗词散文,也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情感,让我手不释卷。同样的,我也敬佩苏轼这样文采斐然而又胸襟宽广的灵魂,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如同教科书一般在指点着我们为人处事之时该做出怎样的抉择。他教会了我们“是造物者之无进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读完《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他的一生——自然而然。

  苏东坡的一生历尽坎坷,大起大落——1057年中进士,1080年谪居黄州,1094年被贬惠州,1097年南迁海南儋州。子瞻遭贬,如美玉入泥。黄州湫隘,惠州山高,儋州地僻。以常人眼光看来,这些地方怎能安得下大才?而苏东坡则不然。他在黄州开垦为农,曰“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在惠州饱啖荔枝,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哪怕在穷山恶水的儋州,他都有食生蚝之兴。处境不堪,他就顺其自然,寻找其中的美好,而不因处境艰难而忧烦。

  苏东坡濒死的时候,钱世雄叫他想来生,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他一生自然而然,只做真实的自己。

  曾经认为苏东坡乐观,读完此传,愚以为“乐观”不如“自然”形容得贴切。乐观,是把不美好的事物看得美好;而自然,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从心所欲,不为外物所扰。倘若失掉了那份自然,他恐怕写不下“此事古难全”,道不出“鸿飞那复计东西”。失去了自然,他便不是我们所喜爱,所津津乐道的苏东坡了。

  无论身在何时何地,“自然”永远是一个人最真挚,最不可舍弃的秉性,自然使人安详,满足,并且永远拥有生活的兴味。人本是自然的'子女,自然而然,本就是人骨子里的天性。赤子之心永远让人羡慕,不就是因为其自然、本真吗?

  我们每日行色匆匆地奔走着,工作着,学习着,很多时候繁多的任务占据了我们整个生活。我们可曾停下手中的活计,思考生活的真谛呢?不知不觉间,我们变得烦躁,焦灼,怨天尤人。这时不妨停下工作,给自己一段时间,做想做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吧。纵然生活一地鸡毛,也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2

  曾几何时,苏轼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读书人,胸中满含着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无限憧憬,踏上了前方未知的旅途。然而,光阴荏苒,飞鸿归去,当初弱冠之年的青年才俊转眼间就变成了体弱多病的暮年老人。在这其中,一代不朽文豪究竟经历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呢?

  在北宋仁宗年间的一天,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他只因那满腹的诗书和一支生花妙笔就使当时的许多大儒拊掌称赞,难以忘怀。从始至终,苏东坡的仕途就与诗词歌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被贬黄州,是他后半生历经磨难的开始。无论是“大江东去”里散发出来的英豪之气,还是“寂寞沙洲冷”中流露出的凄清哀婉,无一不透出他高洁不屈的铮铮傲骨。

  再至惠州,似乎是上天嫉妒东坡居士的无尽英才带给他的又一次考验。可命运的`狂风骤雨并没有击败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灯前红袖早已离他而去,独留子瞻一人笑傲长空,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内心独白。可在那豪放不羁的文字背后,又隐藏了多少难言的辛酸?

  又至儋州,或许他已经看淡了那些风霜雨雪,生活中的辗转流离在苏东坡的心里或许已经只是过眼云烟。与其自怨自艾,还不如静下心来,细细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美好。“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历尽沧桑变化,一代文豪不朽的灵魂中可能仍有几丝对命运的不甘,但他却早已不是年少时青春勃发的苏子瞻了。或许回过头来,他对自己初入仕途时的仗义执言和好友佳人依旧难以忘却,可那些毕竟也只是过眼云烟,一段回忆罢了。

  历尽磨难,最放不下的还是弟弟苏辙。无论荣华还是落难,那不屈的灵魂依旧回归自然,回归兄弟二人的携手同行。

  合上书本,静静地思考着当今的生活。没错,我们有了比东坡先生幸福快乐千百倍的生活,又有什么理由因为几次考试就轻易放弃?愈挫愈勇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体会,也是困境中的激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3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