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

时间:2024-03-25 07:33: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浮生六记》有感通用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浮生六记》有感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浮生六记》有感通用1

  偶得《浮生六记》一书,爱不释手,阅之已毕,已是月华初上,俯首深思,幽静闲适之情感生活、清新秀丽之山水景物、颠沛流离之人物命运,令人叹为观止、荡气回肠。

  着者沈复,字三白,乾隆年间生于苏州,江南水乡赋予其细腻柔婉之灵性。妻陈氏,名芸,字淑珍,生性聪颖洒脱,才思敏捷,幼丧双亲,其弟出亡不返,悲伤过甚,遂生血疾。

  复与芸伉俪情笃,闺房之乐尽显其体物之细腻,笔触之柔婉,叹为观止:

  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扶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芸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真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伴娘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账,不知东方之即白。

  妻之羞涩、夫之狡黠,欢情的酝酿,感觉的.颤栗,萦绕弊端,摇曳生姿。极美极艳的文字,却艳而不冶,媚而不妖。诸多隐士仿其笔触,却有其形而无其神,甚或沦为淫辞艳语。盖隐其形而弗隐其心也!

  炎炎夏日,复携芸居于太湖畔之沧浪亭,浓荫覆窗,人面俱绿,风生袖底,帘下竹席一领,几一幅,壶一具,相拥而坐,品诗论道,参禅打谜,芸添水摇扇,欢笑声与蝉鸣相和,此江南水乡之生活常态,然其恬静宁谧,似非人间之境,盖笔触由心生也。

  命运多舛,复父游宦异乡,芸为母之家信代笔,备受非议。受父之邀,为其纳妾,遂失爱与姑。

  复随其父游宦,小叔启堂借贷,求芸作保,诺之,后小叔反巫芸贷。其父信之,斥逐芸。芸本无家,幸得友人相助,复与芸居于友人之潇爽楼,虽遇艰难困苦,仍不移其情,品诗论道。

  逾两载,父渐知始末,接二人归故宅,骨肉重圆。

  芸易男妆游庙,与歌妓结为姊妹,欲为复纳为侧室,此皆常人弗敢为也!后盟妓为重金所夺,遂血疾发,一病不起,盖情痴也!老亲亦不齿芸盟妓,憎恶日甚。

  复为友人作保,友人竟亡去,债人索与门,父甚恶之,复逐之。幸得芸盟姊华氏收留,临行前,嫁女与友人之子为妇,荐子学贸易。似为后事之安排,不知,拂晓湖边送行竟成永别。

  居华氏处半载,复冒雪两赴索债,遭故人冷落,盘缠已尽,幸的获其助之人之助,不至饿死他乡。

  后经荐,得扬州文事一职,携芸前往,不月裁减,华氏所赠仆人卷逃。念此,芸病逾甚,渐无以进食,无以言语,终仙逝扬州,残泪千行,客死异乡。孤灯一盏,举目无亲,复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然祸不单行,越一载,复父病逝,至死无以原谅复,复奔丧回乡,其弟启堂疑其夺产,纠乡人前往索其父之债,实无此债。复怒而复走他乡。

  不两载,噩耗又至,其子逢森夭亡,年十八,欲哭无泪。

  中年丧妻、丧父、丧子,呜呼!何其痛哉!绵绵此恨,曷有其极!

  虽颠沛流离,艰难困苦,半生飘零。复仍不失其宁谧静雅、清新明快之笔致,尽显其景物感悟之中:

  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星澜力疲,就池边小憩。……忽闻忆香在树?,呼曰:“三白速来!此间妙境!”仰而视之,不见其人,因与星澜循声觅之。由东厢出一小门,折北,有石磴如梯数十级;于竹坞中瞥见一楼。又梯而上,八窗洞然,额曰“飞云阁”。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倚窗俯视,风动竹梢,翻如麦浪。忆香曰:“何如?”余曰:“此妙境也!”忽又闻云客于楼西呼曰:“忆香速来!此地更有妙境!”因又下楼,折而西,十馀级,忽豁然开朗,平坦如台。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环山,较阁尤畅。忆香对太湖长啸一声,则群山齐应。

  笔触快丽,细腻生动,跌宕起伏,天机与人工相济。

  其命运之悲凉系家族赖以维持之体制使之然,然情益满章,入情入景,伉俪情笃,致情品诗论道,山水景致者,性使之也,皈依自然,回归内心的宁静、祥和!

  吴言声老先生曾题《浮生六记》一首,借以作结:

  鹧鸪天

  烂漫性灵绝代稀

  天涯携手访幽奇

  浮生哀乐花经眼

  尘世悲欢只自知

  情已忏

  意犹痴

  秋风红叶独眠时

  他生若续此生梦

  踏遍烟霞慰所思

读《浮生六记》有感通用2

  最近在翻看沈复的《浮生六记》,读到"闲情记趣"时才恍然初中时学的那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出自这里。现在想想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盖一癞虾蟆也",因为当时考试经常会考这句里"盖"的意思,一直到高中每每提到"盖"表原因,翻译为"原来是"时,都会用这句话举例。

  再往后读,发现当时课本里的节选只到"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却没有了后文"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焉?"许是考虑到初中生年纪太小,不宜接触这些字眼吧。

  还有再下一段作者被蚯蚓咬到,肿不能便,捉鸭子来吮的事情也没有收录,原文是这样的:

  贪此生涯(鸟兽虫鱼),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

  只是单论幼时这些事情的描写,读来还是蛮有趣的,如果沈复在知乎答"你有哪些尴尬到死的操作?"之类的题,单捉鸭子这个操作应该就会有不少赞。

  《浮生六记》的开卷篇是"闺房记乐",沈复因想到《关雎》是《诗经》三百篇的开篇,故也将夫妇之卷列于首。这应该是全书写得最轻松的一卷了,沈复回忆了与妻子芸的相识以及婚后相伴的点滴,两人探讨李杜诗之别、戏称茉莉为香中小人、吃臭腐乳;也同游太湖,感叹天地之宽;还曾女扮男装游庙会。这些都透露着沈复和芸的情投意合,伉俪情深。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读罢第一卷我也觉芸既聪慧又体贴,既坚毅也温柔,这些都是褒义词。可是除去这些,在芸身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很贤惠,而我是不喜欢她的这种贤惠的。

  这种贤惠是在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作为一个正妻该有的规范和大度,芸终其一生都想做一个合格的妻子,所以她会每日一见晨光印上窗棂便马上披衣起床,恐公婆说她懒惰;会在内心和行为上均和丈夫恭敬有礼,丈夫偶为她披衣整袖必连声"得罪";会在沈复出门完成学业时寄来两封信往往只回一封,且多半是勉励之语,余下则是些浮泛的套话;甚至于为自己的丈夫张罗娶妾,且直到死都为此事没能如愿而耿耿于怀。

  我不知道林语堂先生语中芸的"可爱"包不包括为丈夫纳妾这些事,但从他的《京华烟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支持纳妾的,"正妻的地位只有在侧室的陪衬下才愈加巩固,好比总统的职位只有配上两位副总统才显得尊贵而难得。"

  也许这种论点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是站得住脚的,但它彻底暴露了旧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的女性观。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像芸这种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女子,在她的眼中为丈夫纳妾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该做的事情。我恶意一些去揣测,如果这种理论在当时是成立的,那么能通过纳妾上讨好公婆,下巩固自己的婚姻地位,于芸来说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芸是爱沈复的,这点毋庸置疑。无论从一开始便是主动的喜爱,还是抱着古代女子"出嫁随夫"心态的爱慕,芸都发自内心的爱着沈复。而爱情往往是狭隘的,我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爱,就会想对方只属于自己,芸的内心深处该也是这般希望的吧,只是可能每当有如此念头,便会有一个叫做礼教的小人跳出来告诉她:不可以这样,你的丈夫出去学习,你不应该过多写信打扰他,信中更不要有缱绻之语使他分心。而沈复却不知这些,所以在收到芸写着浮泛套话的信时才会怏怏不快。

  这大概就是尽管爱,芸却仍旧可以为了表现贤惠和稳固地位而分享自己的爱情的原因了吧,如果是这样,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芸深受传统礼教的洗礼,这些已经根深蒂固到成为了一种固有思维,她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悲哀。

  跳出时代局限这个想法,沈复和芸的相遇相知于他二人来说都是幸运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芸自小聪慧,牙牙学语之时口授《琵琶行》,马上便能背诵,看着《琵琶行》挨个字来认,便学会了识字;她精于女红,靠一己之力支撑母亲和弟弟的生活,这样聪敏且坚韧不拔的女子如若换一个时代,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创造,而不仅仅是在沈复笔下充当闺房之乐的主人公了。

  沈复的一些细节也让人喜欢,除去本身的一些才气,他会自己动手养花、寻石、布置园林;也会怂恿妻子女扮男装然后带着妻子去逛庙会;在芸要给他纳妾时也会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这种想法对古代的男子来说应是难得的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匆匆浮生中,能得此一人相伴几十年的时光,哪怕半生坎坷仍彼此相依,也是此生有幸。

《读《浮生六记》有感通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浮生六记》有感】相关文章:

读《浮生六记》有感04-19

读浮生六记有感04-20

关于浮生六记读书心得06-08

《浮生六记》读后感02-21

浮生六记读后感02-14

浮生六记读后感04-17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03-11

《浮生六记》书评02-20

【集合】《浮生六记》读后感01-10

读《浮生六记》有感通用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浮生六记》有感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浮生六记》有感通用1

  偶得《浮生六记》一书,爱不释手,阅之已毕,已是月华初上,俯首深思,幽静闲适之情感生活、清新秀丽之山水景物、颠沛流离之人物命运,令人叹为观止、荡气回肠。

  着者沈复,字三白,乾隆年间生于苏州,江南水乡赋予其细腻柔婉之灵性。妻陈氏,名芸,字淑珍,生性聪颖洒脱,才思敏捷,幼丧双亲,其弟出亡不返,悲伤过甚,遂生血疾。

  复与芸伉俪情笃,闺房之乐尽显其体物之细腻,笔触之柔婉,叹为观止:

  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扶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芸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真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伴娘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账,不知东方之即白。

  妻之羞涩、夫之狡黠,欢情的酝酿,感觉的.颤栗,萦绕弊端,摇曳生姿。极美极艳的文字,却艳而不冶,媚而不妖。诸多隐士仿其笔触,却有其形而无其神,甚或沦为淫辞艳语。盖隐其形而弗隐其心也!

  炎炎夏日,复携芸居于太湖畔之沧浪亭,浓荫覆窗,人面俱绿,风生袖底,帘下竹席一领,几一幅,壶一具,相拥而坐,品诗论道,参禅打谜,芸添水摇扇,欢笑声与蝉鸣相和,此江南水乡之生活常态,然其恬静宁谧,似非人间之境,盖笔触由心生也。

  命运多舛,复父游宦异乡,芸为母之家信代笔,备受非议。受父之邀,为其纳妾,遂失爱与姑。

  复随其父游宦,小叔启堂借贷,求芸作保,诺之,后小叔反巫芸贷。其父信之,斥逐芸。芸本无家,幸得友人相助,复与芸居于友人之潇爽楼,虽遇艰难困苦,仍不移其情,品诗论道。

  逾两载,父渐知始末,接二人归故宅,骨肉重圆。

  芸易男妆游庙,与歌妓结为姊妹,欲为复纳为侧室,此皆常人弗敢为也!后盟妓为重金所夺,遂血疾发,一病不起,盖情痴也!老亲亦不齿芸盟妓,憎恶日甚。

  复为友人作保,友人竟亡去,债人索与门,父甚恶之,复逐之。幸得芸盟姊华氏收留,临行前,嫁女与友人之子为妇,荐子学贸易。似为后事之安排,不知,拂晓湖边送行竟成永别。

  居华氏处半载,复冒雪两赴索债,遭故人冷落,盘缠已尽,幸的获其助之人之助,不至饿死他乡。

  后经荐,得扬州文事一职,携芸前往,不月裁减,华氏所赠仆人卷逃。念此,芸病逾甚,渐无以进食,无以言语,终仙逝扬州,残泪千行,客死异乡。孤灯一盏,举目无亲,复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然祸不单行,越一载,复父病逝,至死无以原谅复,复奔丧回乡,其弟启堂疑其夺产,纠乡人前往索其父之债,实无此债。复怒而复走他乡。

  不两载,噩耗又至,其子逢森夭亡,年十八,欲哭无泪。

  中年丧妻、丧父、丧子,呜呼!何其痛哉!绵绵此恨,曷有其极!

  虽颠沛流离,艰难困苦,半生飘零。复仍不失其宁谧静雅、清新明快之笔致,尽显其景物感悟之中:

  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星澜力疲,就池边小憩。……忽闻忆香在树?,呼曰:“三白速来!此间妙境!”仰而视之,不见其人,因与星澜循声觅之。由东厢出一小门,折北,有石磴如梯数十级;于竹坞中瞥见一楼。又梯而上,八窗洞然,额曰“飞云阁”。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倚窗俯视,风动竹梢,翻如麦浪。忆香曰:“何如?”余曰:“此妙境也!”忽又闻云客于楼西呼曰:“忆香速来!此地更有妙境!”因又下楼,折而西,十馀级,忽豁然开朗,平坦如台。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环山,较阁尤畅。忆香对太湖长啸一声,则群山齐应。

  笔触快丽,细腻生动,跌宕起伏,天机与人工相济。

  其命运之悲凉系家族赖以维持之体制使之然,然情益满章,入情入景,伉俪情笃,致情品诗论道,山水景致者,性使之也,皈依自然,回归内心的宁静、祥和!

  吴言声老先生曾题《浮生六记》一首,借以作结:

  鹧鸪天

  烂漫性灵绝代稀

  天涯携手访幽奇

  浮生哀乐花经眼

  尘世悲欢只自知

  情已忏

  意犹痴

  秋风红叶独眠时

  他生若续此生梦

  踏遍烟霞慰所思

读《浮生六记》有感通用2

  最近在翻看沈复的《浮生六记》,读到"闲情记趣"时才恍然初中时学的那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出自这里。现在想想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盖一癞虾蟆也",因为当时考试经常会考这句里"盖"的意思,一直到高中每每提到"盖"表原因,翻译为"原来是"时,都会用这句话举例。

  再往后读,发现当时课本里的节选只到"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却没有了后文"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焉?"许是考虑到初中生年纪太小,不宜接触这些字眼吧。

  还有再下一段作者被蚯蚓咬到,肿不能便,捉鸭子来吮的事情也没有收录,原文是这样的:

  贪此生涯(鸟兽虫鱼),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

  只是单论幼时这些事情的描写,读来还是蛮有趣的,如果沈复在知乎答"你有哪些尴尬到死的操作?"之类的题,单捉鸭子这个操作应该就会有不少赞。

  《浮生六记》的开卷篇是"闺房记乐",沈复因想到《关雎》是《诗经》三百篇的开篇,故也将夫妇之卷列于首。这应该是全书写得最轻松的一卷了,沈复回忆了与妻子芸的相识以及婚后相伴的点滴,两人探讨李杜诗之别、戏称茉莉为香中小人、吃臭腐乳;也同游太湖,感叹天地之宽;还曾女扮男装游庙会。这些都透露着沈复和芸的情投意合,伉俪情深。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读罢第一卷我也觉芸既聪慧又体贴,既坚毅也温柔,这些都是褒义词。可是除去这些,在芸身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很贤惠,而我是不喜欢她的这种贤惠的。

  这种贤惠是在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作为一个正妻该有的规范和大度,芸终其一生都想做一个合格的妻子,所以她会每日一见晨光印上窗棂便马上披衣起床,恐公婆说她懒惰;会在内心和行为上均和丈夫恭敬有礼,丈夫偶为她披衣整袖必连声"得罪";会在沈复出门完成学业时寄来两封信往往只回一封,且多半是勉励之语,余下则是些浮泛的套话;甚至于为自己的丈夫张罗娶妾,且直到死都为此事没能如愿而耿耿于怀。

  我不知道林语堂先生语中芸的"可爱"包不包括为丈夫纳妾这些事,但从他的《京华烟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支持纳妾的,"正妻的地位只有在侧室的陪衬下才愈加巩固,好比总统的职位只有配上两位副总统才显得尊贵而难得。"

  也许这种论点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是站得住脚的,但它彻底暴露了旧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的女性观。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像芸这种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女子,在她的眼中为丈夫纳妾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该做的事情。我恶意一些去揣测,如果这种理论在当时是成立的,那么能通过纳妾上讨好公婆,下巩固自己的婚姻地位,于芸来说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芸是爱沈复的,这点毋庸置疑。无论从一开始便是主动的喜爱,还是抱着古代女子"出嫁随夫"心态的爱慕,芸都发自内心的爱着沈复。而爱情往往是狭隘的,我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爱,就会想对方只属于自己,芸的内心深处该也是这般希望的吧,只是可能每当有如此念头,便会有一个叫做礼教的小人跳出来告诉她:不可以这样,你的丈夫出去学习,你不应该过多写信打扰他,信中更不要有缱绻之语使他分心。而沈复却不知这些,所以在收到芸写着浮泛套话的信时才会怏怏不快。

  这大概就是尽管爱,芸却仍旧可以为了表现贤惠和稳固地位而分享自己的爱情的原因了吧,如果是这样,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芸深受传统礼教的洗礼,这些已经根深蒂固到成为了一种固有思维,她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悲哀。

  跳出时代局限这个想法,沈复和芸的相遇相知于他二人来说都是幸运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芸自小聪慧,牙牙学语之时口授《琵琶行》,马上便能背诵,看着《琵琶行》挨个字来认,便学会了识字;她精于女红,靠一己之力支撑母亲和弟弟的生活,这样聪敏且坚韧不拔的女子如若换一个时代,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创造,而不仅仅是在沈复笔下充当闺房之乐的主人公了。

  沈复的一些细节也让人喜欢,除去本身的一些才气,他会自己动手养花、寻石、布置园林;也会怂恿妻子女扮男装然后带着妻子去逛庙会;在芸要给他纳妾时也会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这种想法对古代的男子来说应是难得的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匆匆浮生中,能得此一人相伴几十年的时光,哪怕半生坎坷仍彼此相依,也是此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