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4-06-21 12:49: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们仨》读后感15篇【经典】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15篇【经典】

《我们仨》读后感1

  遗憾是常常,孤独是常常的,生来是品尝苦味,生来便是看尽变幻无常。

  历史的剧变,社会的动荡,让杨绛一家长期居无定所、四处奔波。然而,不管处境多么落魄,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斥欢声笑语——三人因下乡、出差、访问而分开时,会将所见所闻记为“石子”,聚在一起时,就拿出大把的“石子”欣赏把玩,日子有滋有味。即使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他们也不抱怨、不气馁,活得乐观而从容。人活一辈子,难免会遇到沟沟壑壑,但决定生活状态好坏的`,不是所处的环境,而是自己的心境。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经得起波折,熬得过困境,笑对眼前的山重水复,终会遇见柳暗花明。

  杨绛自己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大道至简,真正灵魂丰盈的人,往往都活得很简单。1990年,钱钟书因小说《围城》一夜成名。各界人士慕名而来,要求一睹风采。夫妻俩并不享受众星捧月的风光,而是若恼无法安心读书。“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他们这一生低调朴素,却活得比谁都满足。世间浮躁而喧嚣,但越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越要做一个简单而淡然的人。欲望越多,烦恼就越多,最终于俗世中挣扎不得。懂得删繁就简,保持心平气和,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1997年,1998年,面对双亲的先后离去,她没有被“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人间也没有永远”的凄苦孤寂击垮,笔耕不辍,翻译《斐多篇》,寻觅归途。人这一生,像一场无法预料的冒险,有太多无能为力的时刻。用平常心对待无常事,以豁达胸怀包容世间险恶,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等岁月揉碎了苦难,时间带走了伤痛,你会发现自己早已比从前更强大。

  失意时不抱怨,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甘甜;复杂中不浮躁;再多的干扰也能守住初心;无常间不屈服,再长的寒夜也能等到黎明。失意时要释然,复杂里应淡然,无常间需坦然。活着,就是一场未知的修行。

《我们仨》读后感2

  近日,工作不忙,于是拿起才到的《我们仨》看了起来。

  这书不厚,不算附录,共165页。封面是浅褐色的格纹纸,书名是深褐色的字体,一眼看去,内心顿时平静了许多。

  作者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被其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位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变迁的奇女子,却在晚年受到重创,接连失去爱女和丈夫。但杨绛老人强忍悲痛,整理丈夫生前的手稿,并在92岁高龄时提笔完成女儿未写完的作品《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由梦引发,虚实结合,写了女儿和丈夫相继生病离世,第三部分是作者回忆三人相处的生活点滴,文笔朴实,字里行间是对亲人满满的`怀念,又透出淡淡的哀伤。看到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的快结尾处,眼泪没有断过,想尽力忍住,还是从眼角溢出。我悲懂事辛勤的钱瑗全身病痛,我哀才华横溢的钱钟书缠绵病榻,我更伤强打精神,奔波于两人之间的杨绛,心中苦楚无处说!

  第三部分钱氏夫妇出国留学,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开始,出门散步探险,博览图书馆的藏书,尝试做中国美食。女儿的出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战火四起之际,毅然回国,那时的生活虽苦,却有继续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活变动的2位老人,不离不弃坚守彼此。钱钟书和杨绛是众多恩爱夫妻的典范,杨绛的一句“不要紧”就让慌乱的他安心不已。就这样,你需要时,我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你老去,我陪你双鬓染霜。你走后,我完成你未了的心愿,相濡以沫,平淡相守是他们的真实的写照。

  杨绛,优雅的老去,饱经风霜的你在20xx年与世长辞,终于去见你心爱的丈夫和女儿了。

  我猜在生命的最后那刻,她嘴角或许含笑,心想着“我们仨,又在一起了,真好。”

《我们仨》读后感3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题记

  杨绛,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们仨》是她的著作之一,当然,我认识她还是从钱锺书先生那句“最美的妻,最才的女”开始的。而我所推荐的这本书正是《我们仨》。

  故事的开头,“我”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梦里我和锺书一同散步,可忽然他不见踪影,我醒了,是一场梦。一次来了个电话,叫锺书去开会,我和阿媛便去古驿道找他,在船上看见锺书侧身卧着,“简直像在医院里”,其实此时的锺书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而后来每晚梦中陪伴的,也正是脊髓癌晚期的阿媛,阿媛是在沉睡中去的,带着满面鲜花一般的笑。阿媛回“家”了,不久之后,锺书也回“家”了,而这三里河的家,于我而言,只是我的客栈了。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因而我写了这本书来重温我们的'过往岁月。

  杨绛写这本书的时候已是92岁高龄,鲐背之年痛失双亲,这苦是想想都觉得痛心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要懂得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中的慨叹。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对父母发脾气了吗?帮父母做家务了吗?认真学习了吗中的自省。要明白父母不会陪你一辈子,但真正的离别不是桃花潭水,不是长亭古道,而是遗忘。到最后,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你便是真正的消失了。

  我想“我们仨”永远不会离别,也许在20xx年5月25日的凌晨,杨绛所感到的不是孤独,不是痛苦,而是终于可以团聚,可以回“家”的满足。

  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能够照亮你一点,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

《我们仨》读后感4

  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

  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不,确切地说,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们从前,和同桌争论着题目的对错,即使上一秒面红耳赤,下一秒脸上便是晴空万里。但是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个机会了,我们只有回忆,回忆着回忆,笑着笑着,哭了。

  我们总希望我们当下的某个时间会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眼前的时光都是可贵的,无论是与谁度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所以为的永恒,会是后人的历史。

  《我们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之家的生活,更让我们明白,何人都畏惧别离,伟人也好,平民也罢。我们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将我们以后会怀念的现在的寻常日子,在以后怀念。

《我们仨》读后感5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我们仨》读后感6

  一九九八年,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去世,一生的伴侣,疼爱的女儿都相继离世,杨绛的晚年情景非常让人难以体会。在人世的伴侣去世后四年后,结成了回忆录《我们仨》。

  我从前也阅读过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书,对他们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书中的《老王》,导致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这些写作大家的生活离我是很遥远很遥远的,可当我偶然阅读的时候,我认为杨绛更像是一个亲切、和蔼的奶奶,她笔下的语言温馨地描绘了他们一家三口,但更多的笔触间我还是读出了千辛万苦,读出了无可奈何,更读出来深恶痛绝,看这段:“但我没有意识到,悲痛只能啼哭,还有钟书的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老人的眼是干枯的,只会为心上人流泪”。现在她的悲痛欲绝,她的无助,却没人劝慰,她的钟书先生不在了,老人的眼睛连泪都流不出来。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从书中,我读出来中国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它诠释了幸福原来,原来最美好的样子,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幸福。看看杨绛、钟书先生的风风雨雨,不论怎样的苦难,怎样的逆境中,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离别,我会心酸;读到家常,我会感同身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吧!

  杨绛被钱钟书先生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们生活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依旧过着幸福的人生,体味着生活的快乐,他们三个的普通,跟现在的许多家庭一样,一家三口,粗茶淡饭,温馨简单。

  我们处在这个安定的时期,更要创造像他们一样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7

  倒一杯清茶,开始读这本书

  杨绛先生从在英国和钱先生开始回忆起,一个家两个人,慢慢磨合着生活,好在两个人合得来,有着相同的爱好,后来有了女儿钱媛,三个人互相在尘世里搀扶着过活。

  生活不易,那些浓墨重彩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笔下也能晃晃悠悠地过去了,没有细致入微的写实,也没有刻意夸大的艰苦岁月,寥寥几笔,勾勒事情的大致面貌,少了许多惊心动魄,多了些质朴平淡,我没有那个年代,也没办法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从细枝末节也能体会到当时的生活,只是觉得他们在一起就是件顶幸福的事情。

  音乐,书籍,天真总是我们渴求的东西。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动乱,他们三个人总在学习,在读书,像毛姆说的那样,把书籍当做避难所,在兵荒马乱的日子也能让心守一处安宁。在看到最后附录钱媛写给父母亲的信时我看到她画的大头像,在我看来幼稚的`笔迹,像小孩子一样,在信里和妈妈讲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我觉得很是触动,六十几岁一如孩童,难能可贵。

  物质生活发展的速度早已超过我们的精神财富的积累速度,难免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就像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经历几件不好的事情就开始怀疑人生,由于几个评论开始拒绝相信人心,这是我自己的写照。现在想来,着实可笑,就像我没有到过远方,就不相信会有天堂。

  这本书文笔说不上多好,更像是偶然碰到的老妇人给你在一个悠闲的午后和你一起饮茶时絮絮叨叨地给你讲的家事,里面关于家的记忆里总是让人温情四溢,明明质朴平淡,但读到最后一句“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逝琉璃脆”就湿了眼眶。

《我们仨》读后感8

  知道杨绛,是因为钱钟书,熟悉钱钟书,是因为《围城》

  ,有人说钱钟书是因为《围城》“一定江山”,我想若没有杨绛,钱钟书即是有了这“江山”,也无味了。

  《我们仨》是杨绛的回忆录之一,记录的是她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钱瑗的生活琐事。

  很细微的生活,很琐碎的小事,却很动人。这位百岁老人用她平实细腻的文字,浅浅淡淡地写着。她的女儿与丈夫分别于1997年、1998年相继去世,留她独自一人在这时间,她说,如今她曾经当做家的寓所,现在于他而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是啊,没了至亲的人,家与客栈何异。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第二个部分开始读的时候,会有些“意识流”的感觉,不知所云,但往后,一个孤独的老人,相继失去至亲的酸楚与无奈便跃然纸上,是那种令人忍不住大哭却又只能无声哭泣的感觉。但她写回忆的时候,格调还是很轻松的,甚至写“某某某”,写“文化运动”,写被被冤枉,都是在轻描淡写,似乎磨难在她心里并没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记,大概因为至少那时,身边还有钟书,还有圆圆。再苦也不算什么的。

  她的文字让人觉得简单却深刻,其中有一段,她说:一九七六年,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山地震,余震不断,使我们觉得伟人去世,震荡大地,老百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三两句就描绘了当时的时局与老百姓的处境,简洁有力。

  我不知道杨绛先生那深沉苦痛是如何在孤独与思念中排解的。在那之后,她继续她的文学之路,继续为后人翻译着优秀的外国文学经典。如今,她作为一个百岁老人,在她平静如水的面庞下,我清楚地看到了力量和希望,如此令我动容。

  她说: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但我想,在她的万里长梦里,路,是没有尽头的。

《我们仨》读后感9

  《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资料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资料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齐走过的最终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一样,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我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

  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能够把它们串在一齐,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这本书的资料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资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境,所以异常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

  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可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我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我们仨》读后感10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们仨》读后感1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抚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无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沉着容才是真"。

《我们仨》读后感12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杨绛

  杨绛的《我们仨》这本书主要是对“我们仨”的回忆。这本书的开头写了钱锺书和钱媛生病住院,最后去世了。杨绛开始对“我们仨”那个家的重温和回忆,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起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专心写作业,突然听到老爸“啊”的一声惨叫,来不及多想我就冲了过去。原来,正在给老爸拔白头发的老妈,忽然发现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脑门上,于是就条件反射地一巴掌挥了过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怜的老爸被打出了“脑震荡”。于是我们全家开始了灭蚊行动,一番努力过后,终于歼灭了飞蚊大军。我们数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这时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妈面前说:“这些蚊子给你熬汤吧。”老爸原来是想捉弄一下老妈的,谁知道老妈幽幽地说:“你要知道,我熬出来的汤可都是给你们二位喝的哦。”吓的老爸立马躲进了书房,把我和老妈笑歪了。

  《我们仨》里,作者提到他们一家三口给对方起了很多名字,随便叫。其实我们家也是。我那个“无敌老妈”也给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号,高兴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说我吧:儿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兴的时候叫“亲爱的”,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大声叫我“臭小子”!我想,我应该是世界上别称最多的人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绘了一家三口温暖的生活画面,而如今,这个“我们仨”已经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伤。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过的每一天。

《我们仨》读后感13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陌上花开情,君可缓缓行。

  初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惊叹先生朴实无华的文字间涌动出的感人心怀的深情挚意。

  这番深情寄托在她对往事的无限眷恋之中,寄托在她对女儿及丈夫的殷殷关切之中,寄托在她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之中。因为深情,所以真挚;因为真挚,所以动人。

  老人淡然叙述"我们仨"看似平常的生命旅程,然而语淡却情浓。若非情浓,亲人相处间的一言一行又如何能在她的脑海中留下如此清晰的.烙印?如何能在她的心海上泛起一圈圈永不消逝的涟漪?如何能在一次次苦难中绽放生命绝美的花环?

  再读《我们仨》,我惊叹于杨绛与钱钟书两位先生及他们女儿钱媛淡泊名利,潜心为学的高风亮节。

  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归国致学,他们对学问的探究总是怀有极大的好奇与一丝不苟的精神。沉浸于快乐的求知之旅,他们无视空间的狭小;无视环境的险恶;无视社会的动荡;静心为学,留下《管锥编》、《围城》、《唐吉诃德》翻译本等等闪烁智慧之花的鸿篇巨著。

  学问涵养身心,他们即使在辗转流离的岁月中依然保持着对生命本真最执着的探索。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处表达是,杨绛先生视户外散步为"探险",无论是在异国他乡还是在熟悉的家乡园林,先生总称她与钱先生的午后散步为"生活探险"。可否认为,正因为有此等对待生活的赤子之心,两位先生才会于平淡无奇的生命中觅得几分诗意与甜蜜;他们对待生活中的逆境才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缅怀大师,致敬大师,不仅仅因为学问,更因为他们崇高的境界与超脱的心性!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大师的《我们仨》业已落幕,千千万万"我们仨"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就让我们一起深情体味人间烟火气的温暖,满怀好奇地探寻生命下一站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14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1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们仨》读后感15篇【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们仨》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后感02-17

我们仨的读后感01-16

我们仨读后感02-06

《我们仨》的读后感04-28

我们仨读后感03-02

《我们仨》读后感02-06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09-16

我们仨读书笔记02-13

《我们仨》读书笔记01-05

《我们仨》读后感(合集)08-31

《我们仨》读后感15篇【经典】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15篇【经典】

《我们仨》读后感1

  遗憾是常常,孤独是常常的,生来是品尝苦味,生来便是看尽变幻无常。

  历史的剧变,社会的动荡,让杨绛一家长期居无定所、四处奔波。然而,不管处境多么落魄,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斥欢声笑语——三人因下乡、出差、访问而分开时,会将所见所闻记为“石子”,聚在一起时,就拿出大把的“石子”欣赏把玩,日子有滋有味。即使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他们也不抱怨、不气馁,活得乐观而从容。人活一辈子,难免会遇到沟沟壑壑,但决定生活状态好坏的`,不是所处的环境,而是自己的心境。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经得起波折,熬得过困境,笑对眼前的山重水复,终会遇见柳暗花明。

  杨绛自己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大道至简,真正灵魂丰盈的人,往往都活得很简单。1990年,钱钟书因小说《围城》一夜成名。各界人士慕名而来,要求一睹风采。夫妻俩并不享受众星捧月的风光,而是若恼无法安心读书。“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他们这一生低调朴素,却活得比谁都满足。世间浮躁而喧嚣,但越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越要做一个简单而淡然的人。欲望越多,烦恼就越多,最终于俗世中挣扎不得。懂得删繁就简,保持心平气和,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1997年,1998年,面对双亲的先后离去,她没有被“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人间也没有永远”的凄苦孤寂击垮,笔耕不辍,翻译《斐多篇》,寻觅归途。人这一生,像一场无法预料的冒险,有太多无能为力的时刻。用平常心对待无常事,以豁达胸怀包容世间险恶,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等岁月揉碎了苦难,时间带走了伤痛,你会发现自己早已比从前更强大。

  失意时不抱怨,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甘甜;复杂中不浮躁;再多的干扰也能守住初心;无常间不屈服,再长的寒夜也能等到黎明。失意时要释然,复杂里应淡然,无常间需坦然。活着,就是一场未知的修行。

《我们仨》读后感2

  近日,工作不忙,于是拿起才到的《我们仨》看了起来。

  这书不厚,不算附录,共165页。封面是浅褐色的格纹纸,书名是深褐色的字体,一眼看去,内心顿时平静了许多。

  作者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被其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位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变迁的奇女子,却在晚年受到重创,接连失去爱女和丈夫。但杨绛老人强忍悲痛,整理丈夫生前的手稿,并在92岁高龄时提笔完成女儿未写完的作品《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由梦引发,虚实结合,写了女儿和丈夫相继生病离世,第三部分是作者回忆三人相处的生活点滴,文笔朴实,字里行间是对亲人满满的`怀念,又透出淡淡的哀伤。看到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的快结尾处,眼泪没有断过,想尽力忍住,还是从眼角溢出。我悲懂事辛勤的钱瑗全身病痛,我哀才华横溢的钱钟书缠绵病榻,我更伤强打精神,奔波于两人之间的杨绛,心中苦楚无处说!

  第三部分钱氏夫妇出国留学,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开始,出门散步探险,博览图书馆的藏书,尝试做中国美食。女儿的出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战火四起之际,毅然回国,那时的生活虽苦,却有继续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活变动的2位老人,不离不弃坚守彼此。钱钟书和杨绛是众多恩爱夫妻的典范,杨绛的一句“不要紧”就让慌乱的他安心不已。就这样,你需要时,我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你老去,我陪你双鬓染霜。你走后,我完成你未了的心愿,相濡以沫,平淡相守是他们的真实的写照。

  杨绛,优雅的老去,饱经风霜的你在20xx年与世长辞,终于去见你心爱的丈夫和女儿了。

  我猜在生命的最后那刻,她嘴角或许含笑,心想着“我们仨,又在一起了,真好。”

《我们仨》读后感3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题记

  杨绛,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们仨》是她的著作之一,当然,我认识她还是从钱锺书先生那句“最美的妻,最才的女”开始的。而我所推荐的这本书正是《我们仨》。

  故事的开头,“我”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梦里我和锺书一同散步,可忽然他不见踪影,我醒了,是一场梦。一次来了个电话,叫锺书去开会,我和阿媛便去古驿道找他,在船上看见锺书侧身卧着,“简直像在医院里”,其实此时的锺书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而后来每晚梦中陪伴的,也正是脊髓癌晚期的阿媛,阿媛是在沉睡中去的,带着满面鲜花一般的笑。阿媛回“家”了,不久之后,锺书也回“家”了,而这三里河的家,于我而言,只是我的客栈了。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因而我写了这本书来重温我们的'过往岁月。

  杨绛写这本书的时候已是92岁高龄,鲐背之年痛失双亲,这苦是想想都觉得痛心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要懂得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中的慨叹。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对父母发脾气了吗?帮父母做家务了吗?认真学习了吗中的自省。要明白父母不会陪你一辈子,但真正的离别不是桃花潭水,不是长亭古道,而是遗忘。到最后,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你便是真正的消失了。

  我想“我们仨”永远不会离别,也许在20xx年5月25日的凌晨,杨绛所感到的不是孤独,不是痛苦,而是终于可以团聚,可以回“家”的满足。

  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能够照亮你一点,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

《我们仨》读后感4

  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

  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不,确切地说,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们从前,和同桌争论着题目的对错,即使上一秒面红耳赤,下一秒脸上便是晴空万里。但是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个机会了,我们只有回忆,回忆着回忆,笑着笑着,哭了。

  我们总希望我们当下的某个时间会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眼前的时光都是可贵的,无论是与谁度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所以为的永恒,会是后人的历史。

  《我们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之家的生活,更让我们明白,何人都畏惧别离,伟人也好,平民也罢。我们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将我们以后会怀念的现在的寻常日子,在以后怀念。

《我们仨》读后感5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我们仨》读后感6

  一九九八年,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去世,一生的伴侣,疼爱的女儿都相继离世,杨绛的晚年情景非常让人难以体会。在人世的伴侣去世后四年后,结成了回忆录《我们仨》。

  我从前也阅读过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书,对他们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书中的《老王》,导致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这些写作大家的生活离我是很遥远很遥远的,可当我偶然阅读的时候,我认为杨绛更像是一个亲切、和蔼的奶奶,她笔下的语言温馨地描绘了他们一家三口,但更多的笔触间我还是读出了千辛万苦,读出了无可奈何,更读出来深恶痛绝,看这段:“但我没有意识到,悲痛只能啼哭,还有钟书的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老人的眼是干枯的,只会为心上人流泪”。现在她的悲痛欲绝,她的无助,却没人劝慰,她的钟书先生不在了,老人的眼睛连泪都流不出来。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从书中,我读出来中国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它诠释了幸福原来,原来最美好的样子,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幸福。看看杨绛、钟书先生的风风雨雨,不论怎样的苦难,怎样的逆境中,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离别,我会心酸;读到家常,我会感同身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吧!

  杨绛被钱钟书先生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们生活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依旧过着幸福的人生,体味着生活的快乐,他们三个的普通,跟现在的许多家庭一样,一家三口,粗茶淡饭,温馨简单。

  我们处在这个安定的时期,更要创造像他们一样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7

  倒一杯清茶,开始读这本书

  杨绛先生从在英国和钱先生开始回忆起,一个家两个人,慢慢磨合着生活,好在两个人合得来,有着相同的爱好,后来有了女儿钱媛,三个人互相在尘世里搀扶着过活。

  生活不易,那些浓墨重彩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笔下也能晃晃悠悠地过去了,没有细致入微的写实,也没有刻意夸大的艰苦岁月,寥寥几笔,勾勒事情的大致面貌,少了许多惊心动魄,多了些质朴平淡,我没有那个年代,也没办法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从细枝末节也能体会到当时的生活,只是觉得他们在一起就是件顶幸福的事情。

  音乐,书籍,天真总是我们渴求的东西。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动乱,他们三个人总在学习,在读书,像毛姆说的那样,把书籍当做避难所,在兵荒马乱的日子也能让心守一处安宁。在看到最后附录钱媛写给父母亲的信时我看到她画的大头像,在我看来幼稚的`笔迹,像小孩子一样,在信里和妈妈讲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我觉得很是触动,六十几岁一如孩童,难能可贵。

  物质生活发展的速度早已超过我们的精神财富的积累速度,难免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就像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经历几件不好的事情就开始怀疑人生,由于几个评论开始拒绝相信人心,这是我自己的写照。现在想来,着实可笑,就像我没有到过远方,就不相信会有天堂。

  这本书文笔说不上多好,更像是偶然碰到的老妇人给你在一个悠闲的午后和你一起饮茶时絮絮叨叨地给你讲的家事,里面关于家的记忆里总是让人温情四溢,明明质朴平淡,但读到最后一句“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逝琉璃脆”就湿了眼眶。

《我们仨》读后感8

  知道杨绛,是因为钱钟书,熟悉钱钟书,是因为《围城》

  ,有人说钱钟书是因为《围城》“一定江山”,我想若没有杨绛,钱钟书即是有了这“江山”,也无味了。

  《我们仨》是杨绛的回忆录之一,记录的是她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钱瑗的生活琐事。

  很细微的生活,很琐碎的小事,却很动人。这位百岁老人用她平实细腻的文字,浅浅淡淡地写着。她的女儿与丈夫分别于1997年、1998年相继去世,留她独自一人在这时间,她说,如今她曾经当做家的寓所,现在于他而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是啊,没了至亲的人,家与客栈何异。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第二个部分开始读的时候,会有些“意识流”的感觉,不知所云,但往后,一个孤独的老人,相继失去至亲的酸楚与无奈便跃然纸上,是那种令人忍不住大哭却又只能无声哭泣的感觉。但她写回忆的时候,格调还是很轻松的,甚至写“某某某”,写“文化运动”,写被被冤枉,都是在轻描淡写,似乎磨难在她心里并没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记,大概因为至少那时,身边还有钟书,还有圆圆。再苦也不算什么的。

  她的文字让人觉得简单却深刻,其中有一段,她说:一九七六年,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山地震,余震不断,使我们觉得伟人去世,震荡大地,老百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三两句就描绘了当时的时局与老百姓的处境,简洁有力。

  我不知道杨绛先生那深沉苦痛是如何在孤独与思念中排解的。在那之后,她继续她的文学之路,继续为后人翻译着优秀的外国文学经典。如今,她作为一个百岁老人,在她平静如水的面庞下,我清楚地看到了力量和希望,如此令我动容。

  她说: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但我想,在她的万里长梦里,路,是没有尽头的。

《我们仨》读后感9

  《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资料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资料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齐走过的最终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一样,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我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

  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能够把它们串在一齐,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这本书的资料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资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境,所以异常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

  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可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我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我们仨》读后感10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们仨》读后感1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抚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无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沉着容才是真"。

《我们仨》读后感12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杨绛

  杨绛的《我们仨》这本书主要是对“我们仨”的回忆。这本书的开头写了钱锺书和钱媛生病住院,最后去世了。杨绛开始对“我们仨”那个家的重温和回忆,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起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专心写作业,突然听到老爸“啊”的一声惨叫,来不及多想我就冲了过去。原来,正在给老爸拔白头发的老妈,忽然发现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脑门上,于是就条件反射地一巴掌挥了过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怜的老爸被打出了“脑震荡”。于是我们全家开始了灭蚊行动,一番努力过后,终于歼灭了飞蚊大军。我们数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这时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妈面前说:“这些蚊子给你熬汤吧。”老爸原来是想捉弄一下老妈的,谁知道老妈幽幽地说:“你要知道,我熬出来的汤可都是给你们二位喝的哦。”吓的老爸立马躲进了书房,把我和老妈笑歪了。

  《我们仨》里,作者提到他们一家三口给对方起了很多名字,随便叫。其实我们家也是。我那个“无敌老妈”也给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号,高兴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说我吧:儿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兴的时候叫“亲爱的”,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大声叫我“臭小子”!我想,我应该是世界上别称最多的人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绘了一家三口温暖的生活画面,而如今,这个“我们仨”已经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伤。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过的每一天。

《我们仨》读后感13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陌上花开情,君可缓缓行。

  初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惊叹先生朴实无华的文字间涌动出的感人心怀的深情挚意。

  这番深情寄托在她对往事的无限眷恋之中,寄托在她对女儿及丈夫的殷殷关切之中,寄托在她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之中。因为深情,所以真挚;因为真挚,所以动人。

  老人淡然叙述"我们仨"看似平常的生命旅程,然而语淡却情浓。若非情浓,亲人相处间的一言一行又如何能在她的脑海中留下如此清晰的.烙印?如何能在她的心海上泛起一圈圈永不消逝的涟漪?如何能在一次次苦难中绽放生命绝美的花环?

  再读《我们仨》,我惊叹于杨绛与钱钟书两位先生及他们女儿钱媛淡泊名利,潜心为学的高风亮节。

  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归国致学,他们对学问的探究总是怀有极大的好奇与一丝不苟的精神。沉浸于快乐的求知之旅,他们无视空间的狭小;无视环境的险恶;无视社会的动荡;静心为学,留下《管锥编》、《围城》、《唐吉诃德》翻译本等等闪烁智慧之花的鸿篇巨著。

  学问涵养身心,他们即使在辗转流离的岁月中依然保持着对生命本真最执着的探索。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处表达是,杨绛先生视户外散步为"探险",无论是在异国他乡还是在熟悉的家乡园林,先生总称她与钱先生的午后散步为"生活探险"。可否认为,正因为有此等对待生活的赤子之心,两位先生才会于平淡无奇的生命中觅得几分诗意与甜蜜;他们对待生活中的逆境才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缅怀大师,致敬大师,不仅仅因为学问,更因为他们崇高的境界与超脱的心性!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大师的《我们仨》业已落幕,千千万万"我们仨"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就让我们一起深情体味人间烟火气的温暖,满怀好奇地探寻生命下一站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14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1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