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时间:2024-09-17 07:46: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

  书的封面印着这句鼓舞人心的话: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在毫无胜算的基础上,仍然殚精竭虑,一遍遍地在困境和绝望中寻找出一线生机。不断地研究、计算、实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改进。

  他希望即使最终失败了,也不是因为自己怠惰之故。别人问他,没胜算的事,干吗还干?他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那疲惫到极点的神情,反让他眉宇间挤出一丝坚毅。”

  这个小人物就是凭着这一股勇气和硬气,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这些困难不仅有资金上的`,技术上的,还有管理上的,职场上的等等,他个人甚至因此残废了一条腿,最终才完成了这项艰苦的任务。

  凭着这股大勇气,他硬生生地在一场必败的战役中扭转乾坤,获得成功。如果没有这股勇气和韧劲,一个小小的人物要办成这样一件大事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正如鲁迅所说,路是人走出来的。

  他靠自己的坚毅,硬是创出了一条转运荔枝的可行之道。

  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成功是垂手可得的。只有拼尽全力,你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即使不能到达,我们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虽然不是每次努力都有结果,但是如果不尝试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者从杜牧的一句诗延展出一个普通基层公务员的故事。时代的尘埃压到一个普通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史书从来只有大人物的记录,何时有这些小人物的栖身之地。

  马伯庸在后记中写到写作缘由是因为在一份材料里看到一个叫周德文的歙县人的经历。周德文作为负责物资调度的基层小吏之一,因为太过劳碌,病死在了宛平县德胜关。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让他每次读史书总会想起他。他说:“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光是模拟想象一下,头发都会一把一把地掉。”

  但却是这样一个个无数的小人物,才推动了历史洪流的前进。“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事功成,也是万头皆秃”。无数的大工程背后,是多少个《长安的荔枝》中的李善德在辛苦奔走。

  李善德是司农寺上林署的监事,某天,他被上司和同事联手设局灌酒,在迷糊间,接下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的差事。当他清醒之后,知道这是一个必死之局。他准备和妻子和离,但在杜甫的劝说下决定放手一博。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基层公务员,只得只身踏上了前往岭南的路途。不说在路途的千辛万苦,因为这些辛苦比起他运行荔枝遭受的磨难简直不值一提。就是这样的基层小人物,在大唐这个大时代中,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件当时在所有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大事件。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09-20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09-13

(经典)《长安的荔枝》读后感07-06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03-24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热)06-11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精华]11-14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精选[3篇]11-16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5篇(精品)06-09

《荔枝图序》教案03-05

《荔枝》读后感04-21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

  书的封面印着这句鼓舞人心的话: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在毫无胜算的基础上,仍然殚精竭虑,一遍遍地在困境和绝望中寻找出一线生机。不断地研究、计算、实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改进。

  他希望即使最终失败了,也不是因为自己怠惰之故。别人问他,没胜算的事,干吗还干?他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那疲惫到极点的神情,反让他眉宇间挤出一丝坚毅。”

  这个小人物就是凭着这一股勇气和硬气,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这些困难不仅有资金上的`,技术上的,还有管理上的,职场上的等等,他个人甚至因此残废了一条腿,最终才完成了这项艰苦的任务。

  凭着这股大勇气,他硬生生地在一场必败的战役中扭转乾坤,获得成功。如果没有这股勇气和韧劲,一个小小的人物要办成这样一件大事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正如鲁迅所说,路是人走出来的。

  他靠自己的坚毅,硬是创出了一条转运荔枝的可行之道。

  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成功是垂手可得的。只有拼尽全力,你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即使不能到达,我们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虽然不是每次努力都有结果,但是如果不尝试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者从杜牧的一句诗延展出一个普通基层公务员的故事。时代的尘埃压到一个普通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史书从来只有大人物的记录,何时有这些小人物的栖身之地。

  马伯庸在后记中写到写作缘由是因为在一份材料里看到一个叫周德文的歙县人的经历。周德文作为负责物资调度的基层小吏之一,因为太过劳碌,病死在了宛平县德胜关。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让他每次读史书总会想起他。他说:“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光是模拟想象一下,头发都会一把一把地掉。”

  但却是这样一个个无数的小人物,才推动了历史洪流的前进。“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事功成,也是万头皆秃”。无数的大工程背后,是多少个《长安的荔枝》中的李善德在辛苦奔走。

  李善德是司农寺上林署的监事,某天,他被上司和同事联手设局灌酒,在迷糊间,接下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的差事。当他清醒之后,知道这是一个必死之局。他准备和妻子和离,但在杜甫的劝说下决定放手一博。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基层公务员,只得只身踏上了前往岭南的路途。不说在路途的千辛万苦,因为这些辛苦比起他运行荔枝遭受的磨难简直不值一提。就是这样的基层小人物,在大唐这个大时代中,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件当时在所有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大事件。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09-20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09-13

(经典)《长安的荔枝》读后感07-06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03-24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热)06-11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精华]11-14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精选[3篇]11-16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5篇(精品)06-09

《荔枝图序》教案03-05

《荔枝》读后感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