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书笔记>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11-02 07:04:3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2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受《论语》消极影响的社会中长大,从学习到生活,我们的行为处事的标准无一不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读了论语,更觉得是如此。

  曾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的基石和支柱,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忠贞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孔子学说中涉及到仁学、义利,礼乐智和、诚信、和谐、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学、志向、忧患、教育、德育、为政、用人、为官、饮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朋友方面的论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虽然浅显,却把朋友对于人生的意义说得很到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充分显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我非常拥护一句话:情意是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爱情是最让人觉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让人觉得快乐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损矣。这句话明确的留意到我们,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治理强调我们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儒者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为自己和家人奋斗,然而在这奋斗的投资过程中,与自己共同度过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朋友,朋友之间互相大力提倡,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会使紧邻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单,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邻居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论是什么性格的人,就有属于自己的朋友,而这种关系得以维系的就是信任与诚信。两个人的相处,如果没有信任凌驾,那么这样的互动关系是不会持久的。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不用做到的就不要随便答应。

  读孔子的《论语》,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朋友对我复杂性,也学会了如何过来交朋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句话,读《论语》,我受益匪浅!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3

  《论语》这本书悄然走进了我的生活,它告诉我许多,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感悟。通过诵读《论语》,我悟出一个字——学。

  那么学什么呢?《论语》教诲我首先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就像我吧,到了星期天就像解压的弹簧一样——松了,不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就是看动画片、连续剧,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可是作业还躺在书包里睡觉呢?偶尔在妈妈的提醒催促下,我会挑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看,玩些益智的游戏,看些经典的少儿版名著,我就觉得很充实,感觉很有收获,真要感谢孔子的这句名言哪!

  《论语》不仅教诲我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而且启发我要注重人生学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要屡次反省自己:帮别人办事,是不是做到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三国演义》中吕布以前在丁原手下,董卓为了得到吕布这员猛将,夜难安寝。这时,吕布的老乡李肃站出来献计,他要劝吕布杀害他的'义父丁原,前来投奔董卓。李肃这是“为人谋而不忠”啊,他没有忠于他的朋友。吕布见利忘义,杀害自己的义父丁原,这也是“与人交而不信”哪!因此,虽然吕布是人中虎将,可历史上从没有人提出要学习他的本领,人品太差!

  《论语》的“学”真是一字千金哪!爸爸说:“用心读《论语》,句句值千金。”

  今天是5月17日。我像往常一样在家。因为在家写完作业之后,就没有事干了。所以呢就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主要写了:刘备,孙权,曹操。三人想统一中国的大事。为此,他们互相攻打,使用计策让对方吃亏,损失兵力。想占有对方的领地为己有。曹操是兵力最强,粮草最多的一方。孙权这一方却是最想坐收渔翁之利的一方。可刘备这一方就不一样了。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4

  新学期,爸爸妈妈给我选了一本课外书,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名著丛书”——《论语》。从今天开场,我就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

  今天读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配的启蒙故事是《孔子学琴》,讲的是孔子跟鲁国的乐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让他单独练习十天后再教新曲。十天过去了,师襄子要教他新曲子,他却说自己虽然把曲谱弹熟了,但技法还很陌生!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讲可以学新曲子,可孔子却说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明白他的内容,说完继续埋头苦练。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告诉他可以学新曲子了,他说自己还没有到作者的为人,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对曲子的内容也就难以完全把握。师襄子觉得他说的有理,也就不再催他练习新曲子了,只是耐心等待着。又过了好多天,孔子还是埋头弹琴,有一天,他突然抬起头说自己知道了曲子的作者,是一个个子高大,脸色黝黑,具有王者气度的人,还说除了周文王,别人写不出这样的曲子。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仰,冲动地说这就是周文王作的曲子《文王操》。

  我读了这些,感到孔子真了不起,他把经常复习知识,来了远方的朋友和别人不理解我不生气当成快乐的`事,所以他能成为那么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们作为学生,就应该象孔子一样,学习上勤奋刻苦,不仅积极学好新知识,而且对过去学过的知识也经常复习,不管学了多少遍,都不厌烦,就象孔子学琴一样,直到真正掌握,这样才能学得更多的知识。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5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

  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

  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

  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

  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

  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

  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6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伟大作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人们最熟读的经典恐怕就是《论语》了。近期,公司组织学习《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我的感悟颇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像一面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虚心学习,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同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修养。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同样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做事及本职工作中,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用心温习?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反省自己,一定会不断进步。

  我还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真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历久弥新,希望我们都能认真阅读学习,体会收获的快乐。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7

  何谓“恕”也?“恕”乃宽容之意,中国文字中有八个字可以进一步地诠释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你会说:当今社会想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那么就请把今天的社会与当时孔子的时代进行比较一下,不用翻词典,就一个时间概念可以体现——春秋战国时代……,难道我们当今的社会比那时还动荡不安吗?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就这么简简单单。

  佛家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两人出去下山化缘。走到一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地学师傅。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傅就问姑娘,说你要过河,我背你过去,于是老和尚就把姑娘背过河。姑娘向老和尚道过谢意后,老和尚领着小和尚继续走。而小和尚对师傅刚才的举止是目瞪口呆,可他又不敢问,于是走啊走啊,大概憋了有20里路,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道说:师傅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可以背那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道理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仁者不忧”嘛。当今我们很多老师,会因为生活里不开心的事,而把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再加原本对学校或领导的不满,此节课如果哪个倒霉的家伙撞到了这位老师的枪杆上,那就是自找苦吃了。学生在成长阶段他们会学习他周围的一切事物,即使他不是主动学,但周围的事、物对他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今天可以无缘无故地拿学生出气,在学生心目中,他就会认为:下次我不开心时,迁怒于别人,那也是天经地义,因为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是“言传身教”,当然这是反面教材。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过的犹如快餐,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感情,学生从小就看见的是那种缺乏人情味、没有宽容之心的社会,那我们的人类将发展到何方去?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老师这个职业,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与人类,教师欲使学生具有很好的德育意识,必先建立自己的良好德育意识,一切行为从“恕”开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必恭必敬地问道:“何谓‘仁’者”?,孔子回答道:爱人;然后樊迟又问道:“何谓‘智’者?,孔子答曰:知人。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仁”的真正核心就是做你身边的这件事,爱你身边的人,即爱亲亲,泛爱众,仁民爱物(陈新汉《哲学与智慧》P310)陶渊明,因为自己的一头耕牛之死,而伤心难过半休。为师,育德不是教德。今天的老师能否理解学生,爱学生?这是最基本的德行体现。有的老师认为师、生是两大永不相容的阵营,甚至拿出《孙子兵法》那一套研究出所谓的《班主任兵法》来“对付”学生。想想“兵法”被用于你死我活的战场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都是用“兵法”这一套来与学生相处,那么师生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未来我们熏陶出来的学生又怎么会有爱心?所以只有老师具有了永远的爱心,爱学生之所爱,能做到义、礼、智与信于一体(如不能全做到,哪怕一样也比没有好吧),这样也就达到了“不言而育”了。还需要所谓的“兵法”来“对付”学生吗?或者读者会说:你这说的这种爱是很高要求的爱,我们很难做到……。试问爱还有高低水平之分吗?要么爱,要么不爱,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许你还会说:照你这样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就没有必要了?在此笔者绝无取消学校德育教育形式的意思,而是希望学校里的德育应当搞清楚德育应以谁为中心?是不是说一切以中央的文件、地方的指示、学校的规定来进行学校的德育?是不是只有德育老师的课堂才是德育的地方?离开了所谓的德育课堂就不言德育了。是不是我们的德育老师才应谈德育其他学科教师就不用言德育了?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我想应首先建立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学校、学校本乃育人之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学校全体人员义不容辞之责任。而且,每位教师都要严于律己;因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

  以上只是笔者在读《论语》时,观今之德育工作而领会出的道理。记得一位德育老师曾在发表过文章说:在德育课堂上他教育学生要正直、诚实、守信等等,而自己、包括学校领导每天都行欺骗之为——老师应付领导、领导应付上级、上级应付上级(中央)……。如果我们的生活圈是这样的一个德育氛围,那我们未来的校将不校,国将不国?

  正如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其实现代的我们可以比曾子过的更简单,一个字足亦——仁。因为《谈文·心部》:“恕,仁也。”“恕”属于“仁”的范畴。这个字就是希望我们人类从自己的仁心与善心去处理自己周边的情感与物质利益。在人际关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推及到当今教师的话,就是要用一颗仁慈的心去看待学生天性中“恶”的一面(记得一位西方古代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天性就是——天使加魔鬼);要通过“正己”进而影响学生,而不是采用兵法来“驯服”学生。赫尔巴特在其德育目的原初说中曾讲过:人对德性的需要是永远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道德准则只有学生主动愿意去追寻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的德育责任就是从自我德育意识培养开始,即从“仁”始亦,感染学生、激起自己然后才是学生心底的那份德育原初欲望!

  孔子已离开我们太久,他不可能今天来教导我们什么是德育?怎么来教德育,可为何孔子的思想能对我们每个后人有这么大的魅力?也许我们会说他是圣人,而圣人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孔子的思想集《论语》教给我们的就是:简单的生活、获得心灵的快乐,所以我们的教师能带给学生的也应当是他们应有的快乐,而自己也从中体会到更大的快乐。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8

  这个问题现在突然问自己,还真不好回答。快四十的人了,现在想起来读这本书,是不是太晚了?这本书可是古时候小孩子就开始读的书,甚至是倒背如流啊。

  没有办法,谁叫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五四运动和文革打到孔老二之后才长大的,原来的教育制度里,缺少聆听孔老二教诲的机会。所幸的是,现在还没有到老糊涂的时候,还是来得及把这一课补上,甚至可以说是为我们的下一代去读。

  社会上开始流行读国学,我也赶个时髦吧。

  其实至少是在15年前,我就已经读过论语,可是当时读过就过了,没有想过什么。在后来的读书生涯里,也经常碰见过孔老夫子的身影,可从来就没有往心里去,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逐渐对孔子有所兴趣。

  10几年前最先开始是老子的《道德经》,然后是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最后是《论语别裁》,突然对孔子产生了兴趣。再加上现在有些言论对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复兴的意思,我也不能落在后面,得加油啊。

  很多人对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提出了只有孔孟才可以挽救时代的危机,特别是金融风暴后,这种言论日益蔓延,我就想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是时代的救星。

  以前读历史的时候,对汉朝有些了解,这是个在中国很有特色的朝代。秦国以法治国,统一了中国,从现象上看,好像是法家战胜了儒家。可是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刚下了台。

  汉朝接替了秦朝的统治,可汉朝开始并没有采纳儒家的思想,相反,采取了另外的道家思想,这也是当年和儒家争鸣的又一大门派。只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儒家思想几经沉浮,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要不是五四运动和文革的打到孔家店,也许,我们现在的教材里会有很多的孔子言论。

  现在的中国,也是经历了100年的磨难后才新兴的国家,经过了70年的发展,国力渐渐强大,像极了汉朝。看上一个70年,我们也经历过汉初的艰苦朴素,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点积蓄,是不是就和汉朝一样,开始要搞搞孔孟思想了。

  这个问题要等我看完书才说。也许看完书也不知道。先试试吧。

  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论语,是在看完《大学》和《中庸》之后,严格按照子程子说的,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指《大学》)存,而《论》、《孟》次之。

  看完以后,有了个疑问,书里说的话我都懂,没什么难的,空洞的很,不就是一些大口号吗?什么要孝啊,忠啊,信啊,这谁都知道。这样去喊口号,我也能写《论语》,说不定我的口号比孔子的还要响,还要全面,毕竟我们还喝过洋墨水,见过美国,英国,德国啊的一些文化,地方没去过,可总见过猪跑吧,喊一句真善美,谁敢说我不对,就是和全地球的公民做对。

  回头一想,如果真的这么简单,这本书就应该早就被中国文人烧掉了,怎么会成为官方的教材。中国古文人一点的不笨,比现在的人聪明,中国的古文化中的东西,现代人都不一定搞得懂。看来是我没有搞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看了看什么朱子的注啊,郑玄的注,程子的解啊,还有一些大师们的解啊,说实在的有些地方也没有完全明白,总觉得这本前言不搭后语的语录,太杂,太乱,不知道该怎么去把它联系起来。

  看样子还是没有弄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这一次又翻看了很多人的论语的理解,渐渐的开始有些体会了。可是体会这个东西,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当时想得好好的,过了几天,就忘了。看来,功夫下得不够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把读书的体会都写下来,以后读着写着,说不定就有那么一天,来个豁然贯通呢。

  自古书生指点江山,多半是胡扯,只有是学到位的人,才可以看清楚世间的恩恩怨怨,我就把这当作一个目标吧,希望自己能有那么一天。如果到不了,就当是多学点,自娱自乐做个秀才吧,在家里教教儿子,和老婆吹吹牛,以供笑谈。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9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作为理科生的我,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理解得挺透彻得。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1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

  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越来越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无定论。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关键在于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先父能够帮助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串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次出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刻苦钻研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深藏故纸堆中去搜寻疑问的解答。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一个自然的推论,在《道纪》第五章中有相应的论述。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实践的,孔子说:“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样是子贡关于这个行为准则与孔子的一番对话很值得研究,这段对话出现在《论语》第五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释就是:子贡想要做的“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子贡的能力不及,无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就是这样解释的:“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开《论语集注》,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还是来源于朱熹。朱熹认为子贡做不到,还解释了子贡为什么做不到。朱熹认为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也就是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强能做的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子贡能力所能达到的。熟悉《论语》的朋友应该对子贡有所了解,他热情、聪明、好学、能举一反三。《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往往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个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因此,我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们平常的对话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某甲阐述了一种设想,某乙可能会说:“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质疑甲的能力,而是质疑甲的`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同样,在孔子和子贡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质疑的并不是子贡的能力,而是子贡所说的这句话的可行性。孔子认为“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设想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它自相矛盾!不是吗?“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这样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强加给别人了。因此,可以付诸实施的只能是“我不强加给别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可以终身实践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第五章汇集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类似于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如果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那么这一章中所列内容的思想价值就不大,因为,那是针对个人的。但是,我们只要细细的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内容都是孔子借弟子们的言行,在阐述适用于所有人的宏观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装饰,对宰予又能指责什么呢?”孔子接着说:“以前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从宰予这里改变的。”借批评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就说:“申伥就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伥有欲望,怎么能刚强呢?”借着对申伥的评价,孔子在说明“无欲则刚”和“世上根本就没有无欲之人”这两个论点。可见《论语》第五章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是以小见大、由浅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弟子的操行评语。因此,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探讨也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生实践准则的一个宏观阐述。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3

  听了黄部长关于论语的讲解后,真是受益匪浅,给我以心灵上的震撼!黄部长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诲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有同事问我《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很斩钉截铁回复他!能“绝对能”他从如今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举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经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读之精妙,文学功底之深厚,无不叫人连连称绝。我决定去买一本养心、交友、处世、有利于工作的好书来苦心修读希望我们都有启迪和收获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有权财的诱惑,如何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又怎么样回绝诱惑,黄部长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

  在孔子老人家这句话的根底上我想在现代人,将其意思改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呢?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社会多美妙!我们现代的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上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符合自然”。又有谁会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要宽容别人,“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却,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他还说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个人的生命(命运)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符合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懊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听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要常读更深入的读,以理论指导我的行动。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语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02-08

论语读书笔记02-09

论语的读书笔记02-23

[合集]论语读书笔记12-21

论语学而读书笔记11-16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07-11

论语的读书笔记(精华)09-27

有关《论语》的读书笔记08-09

【优】论语读书笔记07-19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2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受《论语》消极影响的社会中长大,从学习到生活,我们的行为处事的标准无一不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读了论语,更觉得是如此。

  曾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的基石和支柱,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忠贞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孔子学说中涉及到仁学、义利,礼乐智和、诚信、和谐、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学、志向、忧患、教育、德育、为政、用人、为官、饮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朋友方面的论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虽然浅显,却把朋友对于人生的意义说得很到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充分显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我非常拥护一句话:情意是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爱情是最让人觉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让人觉得快乐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损矣。这句话明确的留意到我们,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治理强调我们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儒者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为自己和家人奋斗,然而在这奋斗的投资过程中,与自己共同度过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朋友,朋友之间互相大力提倡,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会使紧邻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单,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邻居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论是什么性格的人,就有属于自己的朋友,而这种关系得以维系的就是信任与诚信。两个人的相处,如果没有信任凌驾,那么这样的互动关系是不会持久的。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不用做到的就不要随便答应。

  读孔子的《论语》,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朋友对我复杂性,也学会了如何过来交朋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句话,读《论语》,我受益匪浅!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3

  《论语》这本书悄然走进了我的生活,它告诉我许多,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感悟。通过诵读《论语》,我悟出一个字——学。

  那么学什么呢?《论语》教诲我首先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就像我吧,到了星期天就像解压的弹簧一样——松了,不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就是看动画片、连续剧,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可是作业还躺在书包里睡觉呢?偶尔在妈妈的提醒催促下,我会挑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看,玩些益智的游戏,看些经典的少儿版名著,我就觉得很充实,感觉很有收获,真要感谢孔子的这句名言哪!

  《论语》不仅教诲我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而且启发我要注重人生学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要屡次反省自己:帮别人办事,是不是做到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三国演义》中吕布以前在丁原手下,董卓为了得到吕布这员猛将,夜难安寝。这时,吕布的老乡李肃站出来献计,他要劝吕布杀害他的'义父丁原,前来投奔董卓。李肃这是“为人谋而不忠”啊,他没有忠于他的朋友。吕布见利忘义,杀害自己的义父丁原,这也是“与人交而不信”哪!因此,虽然吕布是人中虎将,可历史上从没有人提出要学习他的本领,人品太差!

  《论语》的“学”真是一字千金哪!爸爸说:“用心读《论语》,句句值千金。”

  今天是5月17日。我像往常一样在家。因为在家写完作业之后,就没有事干了。所以呢就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主要写了:刘备,孙权,曹操。三人想统一中国的大事。为此,他们互相攻打,使用计策让对方吃亏,损失兵力。想占有对方的领地为己有。曹操是兵力最强,粮草最多的一方。孙权这一方却是最想坐收渔翁之利的一方。可刘备这一方就不一样了。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4

  新学期,爸爸妈妈给我选了一本课外书,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名著丛书”——《论语》。从今天开场,我就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

  今天读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配的启蒙故事是《孔子学琴》,讲的是孔子跟鲁国的乐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让他单独练习十天后再教新曲。十天过去了,师襄子要教他新曲子,他却说自己虽然把曲谱弹熟了,但技法还很陌生!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讲可以学新曲子,可孔子却说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明白他的内容,说完继续埋头苦练。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告诉他可以学新曲子了,他说自己还没有到作者的为人,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对曲子的内容也就难以完全把握。师襄子觉得他说的有理,也就不再催他练习新曲子了,只是耐心等待着。又过了好多天,孔子还是埋头弹琴,有一天,他突然抬起头说自己知道了曲子的作者,是一个个子高大,脸色黝黑,具有王者气度的人,还说除了周文王,别人写不出这样的曲子。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仰,冲动地说这就是周文王作的曲子《文王操》。

  我读了这些,感到孔子真了不起,他把经常复习知识,来了远方的朋友和别人不理解我不生气当成快乐的`事,所以他能成为那么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们作为学生,就应该象孔子一样,学习上勤奋刻苦,不仅积极学好新知识,而且对过去学过的知识也经常复习,不管学了多少遍,都不厌烦,就象孔子学琴一样,直到真正掌握,这样才能学得更多的知识。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5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

  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

  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

  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

  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

  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

  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6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伟大作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人们最熟读的经典恐怕就是《论语》了。近期,公司组织学习《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我的感悟颇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像一面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虚心学习,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同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修养。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同样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做事及本职工作中,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用心温习?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反省自己,一定会不断进步。

  我还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真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历久弥新,希望我们都能认真阅读学习,体会收获的快乐。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7

  何谓“恕”也?“恕”乃宽容之意,中国文字中有八个字可以进一步地诠释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你会说:当今社会想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那么就请把今天的社会与当时孔子的时代进行比较一下,不用翻词典,就一个时间概念可以体现——春秋战国时代……,难道我们当今的社会比那时还动荡不安吗?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就这么简简单单。

  佛家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两人出去下山化缘。走到一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地学师傅。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傅就问姑娘,说你要过河,我背你过去,于是老和尚就把姑娘背过河。姑娘向老和尚道过谢意后,老和尚领着小和尚继续走。而小和尚对师傅刚才的举止是目瞪口呆,可他又不敢问,于是走啊走啊,大概憋了有20里路,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道说:师傅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可以背那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道理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仁者不忧”嘛。当今我们很多老师,会因为生活里不开心的事,而把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再加原本对学校或领导的不满,此节课如果哪个倒霉的家伙撞到了这位老师的枪杆上,那就是自找苦吃了。学生在成长阶段他们会学习他周围的一切事物,即使他不是主动学,但周围的事、物对他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今天可以无缘无故地拿学生出气,在学生心目中,他就会认为:下次我不开心时,迁怒于别人,那也是天经地义,因为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是“言传身教”,当然这是反面教材。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过的犹如快餐,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感情,学生从小就看见的是那种缺乏人情味、没有宽容之心的社会,那我们的人类将发展到何方去?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老师这个职业,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与人类,教师欲使学生具有很好的德育意识,必先建立自己的良好德育意识,一切行为从“恕”开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必恭必敬地问道:“何谓‘仁’者”?,孔子回答道:爱人;然后樊迟又问道:“何谓‘智’者?,孔子答曰:知人。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仁”的真正核心就是做你身边的这件事,爱你身边的人,即爱亲亲,泛爱众,仁民爱物(陈新汉《哲学与智慧》P310)陶渊明,因为自己的一头耕牛之死,而伤心难过半休。为师,育德不是教德。今天的老师能否理解学生,爱学生?这是最基本的德行体现。有的老师认为师、生是两大永不相容的阵营,甚至拿出《孙子兵法》那一套研究出所谓的《班主任兵法》来“对付”学生。想想“兵法”被用于你死我活的战场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都是用“兵法”这一套来与学生相处,那么师生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未来我们熏陶出来的学生又怎么会有爱心?所以只有老师具有了永远的爱心,爱学生之所爱,能做到义、礼、智与信于一体(如不能全做到,哪怕一样也比没有好吧),这样也就达到了“不言而育”了。还需要所谓的“兵法”来“对付”学生吗?或者读者会说:你这说的这种爱是很高要求的爱,我们很难做到……。试问爱还有高低水平之分吗?要么爱,要么不爱,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许你还会说:照你这样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就没有必要了?在此笔者绝无取消学校德育教育形式的意思,而是希望学校里的德育应当搞清楚德育应以谁为中心?是不是说一切以中央的文件、地方的指示、学校的规定来进行学校的德育?是不是只有德育老师的课堂才是德育的地方?离开了所谓的德育课堂就不言德育了。是不是我们的德育老师才应谈德育其他学科教师就不用言德育了?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我想应首先建立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学校、学校本乃育人之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学校全体人员义不容辞之责任。而且,每位教师都要严于律己;因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

  以上只是笔者在读《论语》时,观今之德育工作而领会出的道理。记得一位德育老师曾在发表过文章说:在德育课堂上他教育学生要正直、诚实、守信等等,而自己、包括学校领导每天都行欺骗之为——老师应付领导、领导应付上级、上级应付上级(中央)……。如果我们的生活圈是这样的一个德育氛围,那我们未来的校将不校,国将不国?

  正如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其实现代的我们可以比曾子过的更简单,一个字足亦——仁。因为《谈文·心部》:“恕,仁也。”“恕”属于“仁”的范畴。这个字就是希望我们人类从自己的仁心与善心去处理自己周边的情感与物质利益。在人际关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推及到当今教师的话,就是要用一颗仁慈的心去看待学生天性中“恶”的一面(记得一位西方古代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天性就是——天使加魔鬼);要通过“正己”进而影响学生,而不是采用兵法来“驯服”学生。赫尔巴特在其德育目的原初说中曾讲过:人对德性的需要是永远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道德准则只有学生主动愿意去追寻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的德育责任就是从自我德育意识培养开始,即从“仁”始亦,感染学生、激起自己然后才是学生心底的那份德育原初欲望!

  孔子已离开我们太久,他不可能今天来教导我们什么是德育?怎么来教德育,可为何孔子的思想能对我们每个后人有这么大的魅力?也许我们会说他是圣人,而圣人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孔子的思想集《论语》教给我们的就是:简单的生活、获得心灵的快乐,所以我们的教师能带给学生的也应当是他们应有的快乐,而自己也从中体会到更大的快乐。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8

  这个问题现在突然问自己,还真不好回答。快四十的人了,现在想起来读这本书,是不是太晚了?这本书可是古时候小孩子就开始读的书,甚至是倒背如流啊。

  没有办法,谁叫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五四运动和文革打到孔老二之后才长大的,原来的教育制度里,缺少聆听孔老二教诲的机会。所幸的是,现在还没有到老糊涂的时候,还是来得及把这一课补上,甚至可以说是为我们的下一代去读。

  社会上开始流行读国学,我也赶个时髦吧。

  其实至少是在15年前,我就已经读过论语,可是当时读过就过了,没有想过什么。在后来的读书生涯里,也经常碰见过孔老夫子的身影,可从来就没有往心里去,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逐渐对孔子有所兴趣。

  10几年前最先开始是老子的《道德经》,然后是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最后是《论语别裁》,突然对孔子产生了兴趣。再加上现在有些言论对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复兴的意思,我也不能落在后面,得加油啊。

  很多人对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提出了只有孔孟才可以挽救时代的危机,特别是金融风暴后,这种言论日益蔓延,我就想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是时代的救星。

  以前读历史的时候,对汉朝有些了解,这是个在中国很有特色的朝代。秦国以法治国,统一了中国,从现象上看,好像是法家战胜了儒家。可是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刚下了台。

  汉朝接替了秦朝的统治,可汉朝开始并没有采纳儒家的思想,相反,采取了另外的道家思想,这也是当年和儒家争鸣的又一大门派。只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儒家思想几经沉浮,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要不是五四运动和文革的打到孔家店,也许,我们现在的教材里会有很多的孔子言论。

  现在的中国,也是经历了100年的磨难后才新兴的国家,经过了70年的发展,国力渐渐强大,像极了汉朝。看上一个70年,我们也经历过汉初的艰苦朴素,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点积蓄,是不是就和汉朝一样,开始要搞搞孔孟思想了。

  这个问题要等我看完书才说。也许看完书也不知道。先试试吧。

  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论语,是在看完《大学》和《中庸》之后,严格按照子程子说的,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指《大学》)存,而《论》、《孟》次之。

  看完以后,有了个疑问,书里说的话我都懂,没什么难的,空洞的很,不就是一些大口号吗?什么要孝啊,忠啊,信啊,这谁都知道。这样去喊口号,我也能写《论语》,说不定我的口号比孔子的还要响,还要全面,毕竟我们还喝过洋墨水,见过美国,英国,德国啊的一些文化,地方没去过,可总见过猪跑吧,喊一句真善美,谁敢说我不对,就是和全地球的公民做对。

  回头一想,如果真的这么简单,这本书就应该早就被中国文人烧掉了,怎么会成为官方的教材。中国古文人一点的不笨,比现在的人聪明,中国的古文化中的东西,现代人都不一定搞得懂。看来是我没有搞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看了看什么朱子的注啊,郑玄的注,程子的解啊,还有一些大师们的解啊,说实在的有些地方也没有完全明白,总觉得这本前言不搭后语的语录,太杂,太乱,不知道该怎么去把它联系起来。

  看样子还是没有弄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这一次又翻看了很多人的论语的理解,渐渐的开始有些体会了。可是体会这个东西,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当时想得好好的,过了几天,就忘了。看来,功夫下得不够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把读书的体会都写下来,以后读着写着,说不定就有那么一天,来个豁然贯通呢。

  自古书生指点江山,多半是胡扯,只有是学到位的人,才可以看清楚世间的恩恩怨怨,我就把这当作一个目标吧,希望自己能有那么一天。如果到不了,就当是多学点,自娱自乐做个秀才吧,在家里教教儿子,和老婆吹吹牛,以供笑谈。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9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作为理科生的我,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理解得挺透彻得。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1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

  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越来越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无定论。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关键在于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先父能够帮助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串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次出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刻苦钻研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深藏故纸堆中去搜寻疑问的解答。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一个自然的推论,在《道纪》第五章中有相应的论述。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实践的,孔子说:“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样是子贡关于这个行为准则与孔子的一番对话很值得研究,这段对话出现在《论语》第五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释就是:子贡想要做的“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子贡的能力不及,无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就是这样解释的:“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开《论语集注》,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还是来源于朱熹。朱熹认为子贡做不到,还解释了子贡为什么做不到。朱熹认为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也就是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强能做的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子贡能力所能达到的。熟悉《论语》的朋友应该对子贡有所了解,他热情、聪明、好学、能举一反三。《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往往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个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因此,我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们平常的对话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某甲阐述了一种设想,某乙可能会说:“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质疑甲的能力,而是质疑甲的`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同样,在孔子和子贡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质疑的并不是子贡的能力,而是子贡所说的这句话的可行性。孔子认为“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设想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它自相矛盾!不是吗?“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这样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强加给别人了。因此,可以付诸实施的只能是“我不强加给别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可以终身实践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第五章汇集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类似于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如果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那么这一章中所列内容的思想价值就不大,因为,那是针对个人的。但是,我们只要细细的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内容都是孔子借弟子们的言行,在阐述适用于所有人的宏观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装饰,对宰予又能指责什么呢?”孔子接着说:“以前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从宰予这里改变的。”借批评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就说:“申伥就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伥有欲望,怎么能刚强呢?”借着对申伥的评价,孔子在说明“无欲则刚”和“世上根本就没有无欲之人”这两个论点。可见《论语》第五章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是以小见大、由浅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弟子的操行评语。因此,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探讨也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生实践准则的一个宏观阐述。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篇13

  听了黄部长关于论语的讲解后,真是受益匪浅,给我以心灵上的震撼!黄部长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诲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有同事问我《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很斩钉截铁回复他!能“绝对能”他从如今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举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经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读之精妙,文学功底之深厚,无不叫人连连称绝。我决定去买一本养心、交友、处世、有利于工作的好书来苦心修读希望我们都有启迪和收获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有权财的诱惑,如何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又怎么样回绝诱惑,黄部长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

  在孔子老人家这句话的根底上我想在现代人,将其意思改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呢?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社会多美妙!我们现代的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上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符合自然”。又有谁会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要宽容别人,“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却,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他还说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个人的生命(命运)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符合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懊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听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要常读更深入的读,以理论指导我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