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书笔记>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读书笔记

时间:2023-11-08 07:09:5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边城读书笔记(实用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读书笔记(实用4篇)

边城读书笔记1

  《边城》是沈从文于1943年完成的一部小说。在沈老先生的眼里,“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为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乡下古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当走进《边城》时,那种最本真的自然文明将冲击着当代这种物欲横流的物质文明,当走进那个湘西小镇时,那种情不自禁的感叹将顺着这湘西的水慢慢延伸着,然而当走进那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而宁静的人生时,那种表面上的平静将随着翠翠、老船夫、黄狗的一言一行而澎湃着,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翠翠是其母亲和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老船夫)、渡船、黄狗。在这简单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小镇的原始、淳朴、自然环境的中,孕育着翠翠的单纯、老船夫的和善、黄狗的温顺,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老船夫,每天为要渡河的人守候着,与相邻四射和谐的相处着,为翠翠的终生大事打点着,虽然所用的方式简单而纯粹最终也葬送了翠翠的爱情,但那种一开始希望翠翠幸福的本意却让人潸然泪下,也许这就是《边城》中的爱。

  翠翠,每天帮着爷爷摆渡,静静地听着人们谈话,黄狗忠诚的陪伴,对热闹的向往,对邻家女孩的羡慕,少女的心被山那头一晚的歌声弄得蠢蠢欲动,与大老从未开始却早已结束的爱情,等待着二老没有归期的爱情,以及爷爷的撒手人寰,这一切所编制出的翠翠人生,都让我们想象着《边城》中的爱。

  黄狗,陪着爷爷,陪着翠翠,陪着翠翠去看赛龙舟,保护着翠翠,亲近这《边城》里的人们,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这些让人躁动的内心而倏然平静的景与人的和谐,会让你产生对自然的感怀、会让你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以及和谐宁静的理想境界充满想象;这些让人平静的内心怦然心动的爱,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难以想象,但当你渐渐走近时,你会有一种灵魂的洗礼,你会感到一种精神世界的充实,你会不选择这样的爱但同时也跟着享受着这种爱。

  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然而当我们感恩着这种体验,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如何变迁,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们虽然逃避也勇敢,虽然感伤而欣慰,始终坚守着那种像《边城》中的爱一样纯洁与自然,为心中的秘密花园浇灌着更多的养料。

边城读书笔记2

  《边城》这本书读过好多遍了,第一本《边城》是生日的时候同学送的,封面还有祝语,第一次看完用铅笔在书上留了很多记号,写了很多深刻的句子,直到毕业我才拿出来看第二次,发现了那些画过的痕迹。后来断断续续看过几次,在深圳的时候还买了一本新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再也找不到了,前段时间又买了一本,原本也没有打算再看,连塑料膜都没有撕开就带回家去了,那天在家准备收好,顺手拿起来,也就开了个头,既然已经开始看了,总要看完的。

  《边城》并不长,很薄一本,字数不多,但是故事却回味无穷。我最早看的时候觉得湘西的茶洞真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景那么美人又是那么朴实,在那里生活似乎很惬意,不需要想很多,大家都那么和睦那么坦诚。大概我以前是不懂爷爷的`那份心思的,只是觉得爷爷想太多,又不够坦诚,只会旁敲侧击试探翠翠和二老,很像不招人待见的老头。

  现在似乎能明白一点了,他是怕了,他害怕翠翠会像她母亲那样,再丢一个曾孙给他,他老了,已经没有办法承受住这样的打击,也不可能再抚养一个小翠翠了,他不得不害怕啊。他有足够的爱,可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岁月了,他硬朗了一辈子,终究还是赢不了天,他不得不变成这样的小老头,他需要变成这样。我不止理解,甚至开始同情他了,老天没能让他看到翠翠的好结局,我也觉得挺难过。

  大老和二老,不止顺顺偏心二老,连作者也这样偏心他的,大老实在,二老更多带着浪漫情怀,他有很多的闪光点,就像电视剧里的男主角,相貌堂堂且身手不凡,又那样有情趣,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磨坊”,确实是正宗的男主角了。

  为什么那样好的人又都钟情于翠翠呢?除了美,总有别的其他原因吧,是啊,这样的翠翠又有谁会不喜欢呢?那样美那样天真那样可爱又那样质朴,就像一朵长在深山里一尘不染的洁白的花,谁能不爱?作者自然是爱的,大老二老自然是爱的,你也爱,我也会爱,这就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有人甚至会怀疑,是否当真会存在翠翠这样的人,可是要是没有,作者怎就想象得出来这么美好的一个形象呢?我不知道翠翠的结局当是如何,或者作者也不知道,但是我们都希望二老在“明天”就出现在翠翠的门前,为她唱那未完的歌。

边城读书笔记3

  读罢《边城》,脑海里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绿色,那种绿不同于油画家笔下沉稳厚重的墨绿,也不同于水墨画中轻描淡写的石青;而是一种纯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发亮,翠得莹润,翠得仿佛能凭空沁出芬芳的水气,翠得仿佛草木间所含的天地灵气都劈面扑来。

  想必是沈老先生难以忘怀故乡的葱翠,所以他赋予女主角同样秀丽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条灵巧绣丝,乌黑油亮的`发辫透露出青春的气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她一笑,白绢上就现出了一座玲珑的吊脚楼;她走得越远,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当她拿起那支古旧的船桨时,一座湘西边城的全景便跃然展示在读者眼前。

  发乎情,止乎礼。翠翠的爱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复一年的渡船上何时才会重现当年那个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筑起一道看不见的桥梁,被桥梁生生分开的爱人可还能重聚?年复一年执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终允准这段姻缘的顺顺也不知道。若是回来,便是爱情战胜了死亡;若是没有,那么伦理终究高于情感;无论结局如何,茶峒里的人们都真诚地活着,他们不愧于天地,无悔于自己,淳朴而高贵。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兵荒马乱的时代之殇仍然在中华大地延续,古老的中国在外来侵略下被迫经历着一场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形态的变革,传统的伦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溃的边缘。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继承的部分也在分崩离析,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开始模糊。

  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个人的存在几乎没有意义,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无情的碾压。沈从文岁出身在民风剽悍的湘西,性格却脆弱敏感。他清醒地意识到在革命狂热背后的隐忧,并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难以适应的情绪。所以他以笔代画,“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可谓命运坎坷。沈从文自建国以后,饱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证据就是以《边城》为代表的“颓废色情”作品;然而身后,《边城》又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世事反复无常,再对照着《边城》里宿命式的爱情悲剧,令人喟叹。

边城读书笔记4

  刚刚读完了沈从文的《边城》,感触颇深。

  小说并不长,却把我带入了长长的思考当中。小说以川湘边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当时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基本,以渡船人的孙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而展开。

  小说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其父母迫于内心的道德压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与老人相依为命。虽然身世有些许凄惨,但也许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长大的原因,触目为青山绿水,翠翠却依然长得天真活泼,单纯害羞,惹人怜爱。她不谙世事,只懂得乖巧地尽力帮忙爷爷守好渡船。就是这种朴素的美丽,也使得当地船总的两少爷都喜欢上了翠翠。

  爱情是美好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够轻易拥有的。大少爷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傩送与翠翠,但却不幸溺死,在原本有发展机会的翠翠与傩送之间形成了隐形的障碍。守船老人因操心孙女的幸福而不断的向人试探,更加深了船总顺顺与傩送对他的误会,使得傩送好几次见面都表现冷漠。翠翠的羞涩,本应是翠翠美丽的一面,但却让傩送错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冲倒了白塔,爷爷的死让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许真的'再也听不到曾触动她的歌声了,也许美丽的爱情终究注定在悲剧中让人留下遗憾。原本只要说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这样在读者眼前生生地错过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乐,却就这样在现实中硬生生地被错过了。

  这似乎也在启示我们,很多时候,该勇敢时候就千万不要懦弱。

  之前我听有些同学说过“《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主义的幻灭’”,我做不出如此深奥的评价,但我却能深刻感受到沈对他自己笔下世界的向往。那里的人民善良热情,淳朴勤劳,人与人之间没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帮助与理解。

  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把钱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后从腰间拿一小束草烟扎到渡客包袱里的场景;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善意的勒迫过路人使用他的药方,喝那一碗解暑的凉茶;我仿佛可以听到竹篁里黄鸟与杜鹃的叫声,和回荡在山间如竹雀叫声一般的傩送的歌声;我仿佛能感受到满眼碧绿,流水潺潺的惬意与悠闲。这是一个美丽而难以寻得的世界。

《边城读书笔记(实用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边城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边城读书笔记02-17

《边城》读书笔记01-06

沈从文边城读书笔记08-01

(合集)《边城》读书笔记11-12

《边城》读书笔记(荐)07-07

(优)边城读书笔记07-06

关于边城读书笔记06-10

《边城》读书笔记通用09-06

边城读书笔记(精选15篇)02-23

边城读书笔记15篇02-20

边城读书笔记(实用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读书笔记(实用4篇)

边城读书笔记1

  《边城》是沈从文于1943年完成的一部小说。在沈老先生的眼里,“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为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乡下古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当走进《边城》时,那种最本真的自然文明将冲击着当代这种物欲横流的物质文明,当走进那个湘西小镇时,那种情不自禁的感叹将顺着这湘西的水慢慢延伸着,然而当走进那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而宁静的人生时,那种表面上的平静将随着翠翠、老船夫、黄狗的一言一行而澎湃着,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翠翠是其母亲和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老船夫)、渡船、黄狗。在这简单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小镇的原始、淳朴、自然环境的中,孕育着翠翠的单纯、老船夫的和善、黄狗的温顺,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老船夫,每天为要渡河的人守候着,与相邻四射和谐的相处着,为翠翠的终生大事打点着,虽然所用的方式简单而纯粹最终也葬送了翠翠的爱情,但那种一开始希望翠翠幸福的本意却让人潸然泪下,也许这就是《边城》中的爱。

  翠翠,每天帮着爷爷摆渡,静静地听着人们谈话,黄狗忠诚的陪伴,对热闹的向往,对邻家女孩的羡慕,少女的心被山那头一晚的歌声弄得蠢蠢欲动,与大老从未开始却早已结束的爱情,等待着二老没有归期的爱情,以及爷爷的撒手人寰,这一切所编制出的翠翠人生,都让我们想象着《边城》中的爱。

  黄狗,陪着爷爷,陪着翠翠,陪着翠翠去看赛龙舟,保护着翠翠,亲近这《边城》里的人们,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这些让人躁动的内心而倏然平静的景与人的和谐,会让你产生对自然的感怀、会让你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以及和谐宁静的理想境界充满想象;这些让人平静的内心怦然心动的爱,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难以想象,但当你渐渐走近时,你会有一种灵魂的洗礼,你会感到一种精神世界的充实,你会不选择这样的爱但同时也跟着享受着这种爱。

  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然而当我们感恩着这种体验,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如何变迁,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们虽然逃避也勇敢,虽然感伤而欣慰,始终坚守着那种像《边城》中的爱一样纯洁与自然,为心中的秘密花园浇灌着更多的养料。

边城读书笔记2

  《边城》这本书读过好多遍了,第一本《边城》是生日的时候同学送的,封面还有祝语,第一次看完用铅笔在书上留了很多记号,写了很多深刻的句子,直到毕业我才拿出来看第二次,发现了那些画过的痕迹。后来断断续续看过几次,在深圳的时候还买了一本新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再也找不到了,前段时间又买了一本,原本也没有打算再看,连塑料膜都没有撕开就带回家去了,那天在家准备收好,顺手拿起来,也就开了个头,既然已经开始看了,总要看完的。

  《边城》并不长,很薄一本,字数不多,但是故事却回味无穷。我最早看的时候觉得湘西的茶洞真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景那么美人又是那么朴实,在那里生活似乎很惬意,不需要想很多,大家都那么和睦那么坦诚。大概我以前是不懂爷爷的`那份心思的,只是觉得爷爷想太多,又不够坦诚,只会旁敲侧击试探翠翠和二老,很像不招人待见的老头。

  现在似乎能明白一点了,他是怕了,他害怕翠翠会像她母亲那样,再丢一个曾孙给他,他老了,已经没有办法承受住这样的打击,也不可能再抚养一个小翠翠了,他不得不害怕啊。他有足够的爱,可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岁月了,他硬朗了一辈子,终究还是赢不了天,他不得不变成这样的小老头,他需要变成这样。我不止理解,甚至开始同情他了,老天没能让他看到翠翠的好结局,我也觉得挺难过。

  大老和二老,不止顺顺偏心二老,连作者也这样偏心他的,大老实在,二老更多带着浪漫情怀,他有很多的闪光点,就像电视剧里的男主角,相貌堂堂且身手不凡,又那样有情趣,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磨坊”,确实是正宗的男主角了。

  为什么那样好的人又都钟情于翠翠呢?除了美,总有别的其他原因吧,是啊,这样的翠翠又有谁会不喜欢呢?那样美那样天真那样可爱又那样质朴,就像一朵长在深山里一尘不染的洁白的花,谁能不爱?作者自然是爱的,大老二老自然是爱的,你也爱,我也会爱,这就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有人甚至会怀疑,是否当真会存在翠翠这样的人,可是要是没有,作者怎就想象得出来这么美好的一个形象呢?我不知道翠翠的结局当是如何,或者作者也不知道,但是我们都希望二老在“明天”就出现在翠翠的门前,为她唱那未完的歌。

边城读书笔记3

  读罢《边城》,脑海里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绿色,那种绿不同于油画家笔下沉稳厚重的墨绿,也不同于水墨画中轻描淡写的石青;而是一种纯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发亮,翠得莹润,翠得仿佛能凭空沁出芬芳的水气,翠得仿佛草木间所含的天地灵气都劈面扑来。

  想必是沈老先生难以忘怀故乡的葱翠,所以他赋予女主角同样秀丽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条灵巧绣丝,乌黑油亮的`发辫透露出青春的气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她一笑,白绢上就现出了一座玲珑的吊脚楼;她走得越远,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当她拿起那支古旧的船桨时,一座湘西边城的全景便跃然展示在读者眼前。

  发乎情,止乎礼。翠翠的爱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复一年的渡船上何时才会重现当年那个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筑起一道看不见的桥梁,被桥梁生生分开的爱人可还能重聚?年复一年执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终允准这段姻缘的顺顺也不知道。若是回来,便是爱情战胜了死亡;若是没有,那么伦理终究高于情感;无论结局如何,茶峒里的人们都真诚地活着,他们不愧于天地,无悔于自己,淳朴而高贵。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兵荒马乱的时代之殇仍然在中华大地延续,古老的中国在外来侵略下被迫经历着一场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形态的变革,传统的伦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溃的边缘。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继承的部分也在分崩离析,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开始模糊。

  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个人的存在几乎没有意义,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无情的碾压。沈从文岁出身在民风剽悍的湘西,性格却脆弱敏感。他清醒地意识到在革命狂热背后的隐忧,并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难以适应的情绪。所以他以笔代画,“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可谓命运坎坷。沈从文自建国以后,饱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证据就是以《边城》为代表的“颓废色情”作品;然而身后,《边城》又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世事反复无常,再对照着《边城》里宿命式的爱情悲剧,令人喟叹。

边城读书笔记4

  刚刚读完了沈从文的《边城》,感触颇深。

  小说并不长,却把我带入了长长的思考当中。小说以川湘边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当时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基本,以渡船人的孙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而展开。

  小说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其父母迫于内心的道德压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与老人相依为命。虽然身世有些许凄惨,但也许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长大的原因,触目为青山绿水,翠翠却依然长得天真活泼,单纯害羞,惹人怜爱。她不谙世事,只懂得乖巧地尽力帮忙爷爷守好渡船。就是这种朴素的美丽,也使得当地船总的两少爷都喜欢上了翠翠。

  爱情是美好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够轻易拥有的。大少爷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傩送与翠翠,但却不幸溺死,在原本有发展机会的翠翠与傩送之间形成了隐形的障碍。守船老人因操心孙女的幸福而不断的向人试探,更加深了船总顺顺与傩送对他的误会,使得傩送好几次见面都表现冷漠。翠翠的羞涩,本应是翠翠美丽的一面,但却让傩送错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冲倒了白塔,爷爷的死让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许真的'再也听不到曾触动她的歌声了,也许美丽的爱情终究注定在悲剧中让人留下遗憾。原本只要说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这样在读者眼前生生地错过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乐,却就这样在现实中硬生生地被错过了。

  这似乎也在启示我们,很多时候,该勇敢时候就千万不要懦弱。

  之前我听有些同学说过“《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主义的幻灭’”,我做不出如此深奥的评价,但我却能深刻感受到沈对他自己笔下世界的向往。那里的人民善良热情,淳朴勤劳,人与人之间没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帮助与理解。

  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把钱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后从腰间拿一小束草烟扎到渡客包袱里的场景;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善意的勒迫过路人使用他的药方,喝那一碗解暑的凉茶;我仿佛可以听到竹篁里黄鸟与杜鹃的叫声,和回荡在山间如竹雀叫声一般的傩送的歌声;我仿佛能感受到满眼碧绿,流水潺潺的惬意与悠闲。这是一个美丽而难以寻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