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时间:2022-12-27 08:07:1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奇松》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

  不知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出示课件2)

  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板书:黄山)

  你对黄山了解多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黄山,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二、交流预习。

  1、认读生词。(出示课件3)

  2、交流预习收获:(出示课件4)

  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

  黄山的松到底"奇"在哪些地方?

  三、细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1、细读课文,画出描写黄山松"奇美"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优美语句,选择一句谈谈你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出示课件5)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1)找一找黄山称"天下第一奇山"的原因是什么?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有感情?(出示课件6)

  (2)用多种方式读。

  句子二: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出示课件7)

  (1)"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2)"枝干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3)"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4)"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

  (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同样,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句子三: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出示课件8)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2)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3)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假如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

  学生表演。

  (4)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5)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6)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让我们来欣赏迎客松的图片(出示课件9)

  再次将它的奇美读出来。

  老师带来了一首诗来赞美迎客松,(出示课件10)齐读。

  句子四:(出示课件11)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1)想想陪客送的样子。

  (2)交流。

  (3)欣赏(出示课件12)指名读。

  句子五: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出示课件13)

  (1)送客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

  (2)(出示课件14)怎样读好这句话?

  4、小结:(迎客松,枝干斜伸,如同迎宾;陪客松,如同巨人,陪同观赏;送客松,伸出长臂,好像告别。这是多么神奇的黄山松啊!

  让我们再来朗读黄山松的奇美吧。(出示课件15)

  5、黄山除了三大名松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它们(出示课件16)…引读。这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松树呢,欣赏图片(出示课件17)。

  边观察边想想他们像什么。

  (出示课件24)完成想象说话。

  四、总结:

  是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它们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同学们,"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我们去争当小导游吧。(出示课件25)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读词

  陡崖潇洒屹立玉屏楼宾客蟠曲

  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充满生机

  2、安徽黄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出示“徐霞客诗句”课件

  3、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打开课本,齐读第一段、理解。

  4、情有独钟什么意思?(感情专一,特别偏爱)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老师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PPT出示图片),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生答,师板书:迎客、陪客、送客)

  过渡: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3、文中是怎么写迎客松的奇的?(PPT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指读。

  (1)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2)“姿态优美”,具体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同”就是“好象”,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学生做动作、读课文)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从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3)“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枝干苍劲有力)

  (4)“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郁郁苍苍”什么意思?

  这么高大的迎客松,经历了多少年的烈日暴晒,风吹雨打?(800多年)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学生读)谁来读好它。

  (5)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我们一起读好这一句话。

  指导朗读:

  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6)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

  (PPT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赞一赞?

  4、看图猜松:(PPT出示送客松图片)

  (1)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猜,它是哪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2)送客松奇在哪里?谁能读出对它的赞美和惊叹。

  点拨: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通过猜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5、除了这两棵奇松,作者还介绍了哪一棵奇松?

  想看真的陪客松吗?(PPT出示)齐读这段话。

  学生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结合“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6、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

  7、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

  (1)(PPT出示: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通过应聘导游的活动,强化学生对黄山松的认识,熟悉、背诵课文]

  学生准备一分钟,可只介绍一棵松,导语也可自己设计。

  (PPT设计超链接,学生介绍的同时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指名说。

  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3、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PPT出示)

  [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看到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赞叹一下你看到的景色吗?

  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2、以一首歌曲结束今天的课

  四、作业设计

  想象写话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背诵第二自然段或争当小导游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它以什么闻名于世?(课件出示“四绝”),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说一说,也可以写在书的空白处。(课件出示要求)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样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一奇在姿态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二奇在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奇松。

  8、指导学生说话:请选自己喜欢的一棵,试着说两三句话。

  三、总结

  四、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情有独钟的意思吗?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出示投影)同学们看图,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这样的?(指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其实,岂只是黄山的象征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啊!你能用读来表现它的奇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生读)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吗?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不写又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教后记: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读书成了重头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引导学生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美。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文章之情动学生之心,使学生在动情、动心、入情、入境的状态下受到感染,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黄山奇松教案02-13

《黄山奇松》教案02-26

《黄山奇松》教案(15篇)03-01

《黄山奇松》教案15篇02-26

《黄山奇松》说课稿03-14

《黄山奇松》公开课教案03-02

《黄山奇松》教案(汇编15篇)03-13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04-07

黄山奇松导游词04-19

黄山四绝奇松导游词_黄山奇松导游词05-17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奇松》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

  不知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出示课件2)

  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板书:黄山)

  你对黄山了解多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黄山,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二、交流预习。

  1、认读生词。(出示课件3)

  2、交流预习收获:(出示课件4)

  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

  黄山的松到底"奇"在哪些地方?

  三、细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1、细读课文,画出描写黄山松"奇美"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优美语句,选择一句谈谈你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出示课件5)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1)找一找黄山称"天下第一奇山"的原因是什么?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有感情?(出示课件6)

  (2)用多种方式读。

  句子二: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出示课件7)

  (1)"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2)"枝干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3)"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4)"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

  (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同样,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句子三: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出示课件8)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2)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3)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假如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

  学生表演。

  (4)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5)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6)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让我们来欣赏迎客松的图片(出示课件9)

  再次将它的奇美读出来。

  老师带来了一首诗来赞美迎客松,(出示课件10)齐读。

  句子四:(出示课件11)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1)想想陪客送的样子。

  (2)交流。

  (3)欣赏(出示课件12)指名读。

  句子五: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出示课件13)

  (1)送客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

  (2)(出示课件14)怎样读好这句话?

  4、小结:(迎客松,枝干斜伸,如同迎宾;陪客松,如同巨人,陪同观赏;送客松,伸出长臂,好像告别。这是多么神奇的黄山松啊!

  让我们再来朗读黄山松的奇美吧。(出示课件15)

  5、黄山除了三大名松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它们(出示课件16)…引读。这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松树呢,欣赏图片(出示课件17)。

  边观察边想想他们像什么。

  (出示课件24)完成想象说话。

  四、总结:

  是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它们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同学们,"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我们去争当小导游吧。(出示课件25)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读词

  陡崖潇洒屹立玉屏楼宾客蟠曲

  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充满生机

  2、安徽黄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出示“徐霞客诗句”课件

  3、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打开课本,齐读第一段、理解。

  4、情有独钟什么意思?(感情专一,特别偏爱)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老师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PPT出示图片),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生答,师板书:迎客、陪客、送客)

  过渡: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3、文中是怎么写迎客松的奇的?(PPT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指读。

  (1)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2)“姿态优美”,具体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同”就是“好象”,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学生做动作、读课文)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从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3)“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枝干苍劲有力)

  (4)“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郁郁苍苍”什么意思?

  这么高大的迎客松,经历了多少年的烈日暴晒,风吹雨打?(800多年)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学生读)谁来读好它。

  (5)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我们一起读好这一句话。

  指导朗读:

  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6)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

  (PPT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赞一赞?

  4、看图猜松:(PPT出示送客松图片)

  (1)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猜,它是哪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2)送客松奇在哪里?谁能读出对它的赞美和惊叹。

  点拨: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通过猜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5、除了这两棵奇松,作者还介绍了哪一棵奇松?

  想看真的陪客松吗?(PPT出示)齐读这段话。

  学生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结合“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6、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

  7、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

  (1)(PPT出示: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通过应聘导游的活动,强化学生对黄山松的认识,熟悉、背诵课文]

  学生准备一分钟,可只介绍一棵松,导语也可自己设计。

  (PPT设计超链接,学生介绍的同时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指名说。

  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3、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PPT出示)

  [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看到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赞叹一下你看到的景色吗?

  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2、以一首歌曲结束今天的课

  四、作业设计

  想象写话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背诵第二自然段或争当小导游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它以什么闻名于世?(课件出示“四绝”),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说一说,也可以写在书的空白处。(课件出示要求)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样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一奇在姿态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二奇在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奇松。

  8、指导学生说话:请选自己喜欢的一棵,试着说两三句话。

  三、总结

  四、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情有独钟的意思吗?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出示投影)同学们看图,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这样的?(指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其实,岂只是黄山的象征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啊!你能用读来表现它的奇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生读)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吗?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不写又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教后记: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读书成了重头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引导学生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美。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文章之情动学生之心,使学生在动情、动心、入情、入境的状态下受到感染,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