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 1
一、教学设想
1.朗读作为基础;
2.品析欣赏作为难点;
3.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一、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讨论思考:
1.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3.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二、悟(讨论)
过渡: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其实我们学过《陋室铭》,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对称整齐,。我们能不能用对称的`句式将本文的意境再写一写。
三、写
下面是一同学习作: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过渡:我们知道学诗不仅要学会读、悟,其实背诵默写也不可忽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篇课文背诵默写?(单独背,一人上台默写。其余的用本子默写。)
四、说
过渡:《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其实酒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观贵人,下至贫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那么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故事?
(请同学说故事)
酒虽然闻起来香,喝起来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吞噬灵魂,危机生命那么你可不可说一句有以“酒”为话题的或格言,或俗语或听到的歌词来让我们一起或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或从中吸取教训。
请争先恐后继续按以上的句式说话。
小结:不管是写,还是说,我感觉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有刻意从书本中学来的,有无意从茶余饭后听来的。总之,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语言就会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是否从《饮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兴了不要失态,忧愁了不要乱饮。因为生活给予每个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幸福的含义却相同,谁接受了生活的给予,谁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饮酒》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意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分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渊明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深入剖析“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内涵,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田园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出《饮酒》组诗的背景。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停顿,教师纠正发音,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精读解析:
分组讨论,每组负责解析一联或一句,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及其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深入解析“心远地自偏”的哲理,探讨诗人如何在纷扰尘世中寻求心灵的宁静。
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美,体会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学习陶渊明的精神,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背诵与默写:全班齐背诗歌,鼓励学生尝试默写,加深记忆。
作业布置:撰写一篇短文,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反思:
在本次《饮酒》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诗歌的解读与鉴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中深层次的'哲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引导时更加细致入微,多举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其次,虽然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对古诗词兴趣不浓或基础薄弱所致,未来教学中需采取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节奏。此外,在情感升华环节,学生的回答虽然多样,但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这提示我在日常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古诗词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启迪,作为教师,我们需不断探索、创新,让古诗词的魅力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特色及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宁静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培养高洁的志趣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或简短介绍陶渊明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饮酒》其五的学习。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教师纠正发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精读解析: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意象(如“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等),讨论这些意象如何构建诗歌的.意境。
情感探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情感,探讨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态度。
哲理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句中的哲理,理解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陶渊明的其他田园诗,如《归园田居》,进一步体会其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归纳: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饮酒》其五,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心远地自偏”这一哲理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拓展阅读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饮酒》其五这首诗歌的理解。特别是在意象分析和情感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准确捕捉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哲理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具体的引导。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同时,我也会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手段,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古典文学之美。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理解诗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如“菊”、“南山”、“心远地自偏”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读、诗歌鉴赏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真谛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内涵,以及诗人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和时代背景,引出其归隐田园、追求自然与心灵和谐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韵律,教师纠正发音,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精读赏析: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诗中一联或几句进行赏析,探讨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宁静闲适画面,以及“心远地自偏”的深刻哲理。
情感共鸣:结合个人经历或生活体验,讨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像陶渊明一样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背诵与总结:全班齐诵诗歌,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强调诗歌的文学价值及人生启示。
教学反思:
在本节《饮酒》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师生共读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对诗歌中“菊”、“南山”等意象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美。然而,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心远地自偏”这一哲理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惑,这提醒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此外,虽然学生普遍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宁静与自由,但在将这一情感共鸣转化为实际行动,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态度时,学生的表达略显单薄。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文学阅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动能力,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操,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隐逸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引出《饮酒》组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精读解析:
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等),分析它们的含义及在诗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解释诗歌中的难解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其他隐逸诗人的作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探讨不同诗人隐逸思想的异同。
总结归纳:回顾本课所学,总结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饮酒》其五,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古诗词教学的魅力与挑战并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饮酒》,不仅让他们领略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还促进了他们对诗人情感世界的理解和共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引导。其次,课堂互动环节虽然活跃,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未来应设计更多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全体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此外,如何更好地将古诗词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价值,也是我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之,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更加明确了古诗词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特色及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内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激发学生兴趣,引入《饮酒》其五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停顿。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齐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三、精读品味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菊”、“南山”、“心远”等),分析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及在诗中的作用。
情感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人生追求。
哲理领悟:深入理解“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心灵自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其他表现隐逸情怀的文学作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加深对隐逸文化的理解。
讨论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五、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美、情感深、哲理远。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饮酒》其五,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感受诗歌的魅力。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部分学生在分析意象和领悟哲理时显得较为吃力,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更多层次的`问题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虽然通过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环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但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课堂管理中更加细致入微,及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最后,我深刻认识到,诗歌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真谛。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特色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陶渊明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生活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难点:深入理解“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内涵,以及诗歌所体现的隐逸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陶渊明生平故事或引用相关诗词名句,激发学生兴趣,引入《饮酒》其五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停顿。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纠正发音,体会诗歌韵律美。
三、精读解析
解读意象: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自然意象(如菊、南山、鸟等),分析它们如何构成诗歌的意境。
探讨情感:讨论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追求,重点理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深刻含义。
语言特色: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平实质朴、含蓄隽永,以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理解和实践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分享学生自己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及《饮酒》其五的艺术特色。
布置作业:背诵全诗,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本次《饮酒》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分析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讨论诗歌意象和情感时,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心远地自偏”这一哲理时,部分学生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未能完全领悟其深层次的含义。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培养,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精髓。
此外,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长和收获。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需要教师用心去感受、去引导。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饮酒》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分析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陶渊明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超脱世俗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难点:深入体会诗歌中“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内涵,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处的时代氛围,为理解诗歌情感铺垫。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停顿。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
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精读品味
解读诗歌意象:分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句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如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品味语言艺术: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精炼、含蓄、富有哲理等。
四、拓展延伸
学生分组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理解并实践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鼓励学生创作短诗或散文,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自然之美,鼓励学生多阅读古典诗词,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饮酒》一诗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魅力与挑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诗歌,不仅让他们领略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自然之美,还激发了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参与度: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仍有少数学生显得较为被动。未来教学中,需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活动,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深度理解:部分学生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哲理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有关。因此,在课前可以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
语言运用: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时,可以更多地结合现代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语言美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本次《饮酒》教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知识,也让我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加高效、生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年级下册《饮酒》教案】相关文章:
《饮酒》教案02-19
饮酒的教案05-18
陶渊明饮酒教案06-29
《饮酒》 其五教案10-19
饮酒的教案15篇03-06
饮酒的教案14篇03-07
《饮酒》其五教案最新12-11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06-07
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