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时间:2024-08-13 22:04:0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美术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美术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各种泳姿的动作特点;了解游泳时头、身体及四肢的动态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展示游泳的动作,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人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初步学会画游泳时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表现人物泳姿的快乐,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发展学生对造型人物的把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游泳时各种姿态的动作特点。

  难点:抓住各种泳姿的动作特点,学会表现动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范画、教学光盘。

  学生:纸、彩笔、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水立方是我国这次奥运会特别建造的运动场馆,你们知道在水立方里面有些什么比赛吗?(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放投影,让学生感受比赛情景。)

  二、新授:

  1、想一想游泳时的各种姿态。

  2、教师请学生上台来模仿游泳时的动作,并请学生体会动作的变化。

  3、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学习游泳动作的画法。

  4、构图是完成整张作业的关键,让学生仔细思量。

  5、教师示范:学生注意游泳时人物的动作变化。

  6、布置作业:

  (1)、定位:确定画面中人物的位置关系。

  (2)、画出游泳时人物的动态。

  (3)、涂色:以表现画面主题为主。

  三、评价:

  1、引导学生讨论出优秀的作业。形象生动、构图饱满;色彩丰富、想象奇特。

  2、分组交流作业,评出优秀作品。

  3、教师讲评:同学们的画都很美丽,平时我们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把我们的身体练得棒棒的。

  教学反思:

  人物绘画一直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一个绘画本领,游泳时人物的动态变化较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竞技游泳的分类:自游泳、仰泳、蛙泳、蝶泳,让学生分清各种动作下游泳时手和脚的不同变化,掌握手、脚的基本画法。学生通过自己模仿,看别人的演示,已经对游泳的动作有所了解,再加上老师的规范演示,学生对人物绘画掌握得较好,但加上色彩后,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整个画面有所凌乱。

  多媒体的演示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比较清晰地就能看清楚人物绘画的关键地方。在作业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前面实物投影仪上作画,更能带动全体学生比较好地完成作业。

  本节课结合德育教育,让学生知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人人都来参加体育运动。

美术教案 篇2

  活动一:美术活动《彩色的汽车》(绘画)

  活动目标:

  1、认识红、橙、黄、绿四种颜色,学习使用彩色笔

  在一定的空间内涂色。

  2、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探索学习顺着一个方向细心地使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涂色。

  3、乐意使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涂色。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一盒彩色笔或蜡笔。

  活动过程:

  1、迁移使用蜡笔的经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说说:书上有什么?汽车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怎样做才能使这辆汽车变得比较漂亮呢?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可以使汽车变漂亮。我也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不同颜色的蜡笔给汽车穿上漂亮的衣服。”

  2、谈话:我喜欢的汽车。

  教师:呀,小汽车想穿漂亮的衣服了,谁来帮帮它呢?

  教师分别出示红、橙、黄、绿四种颜色的彩笔,模仿彩色笔的口吻,说:我来,我来,我来了—我想给小汽车穿上红衣服。小朋友,请你们说说,你想给汽车穿上什么颜色衣服呢?

  鼓励幼儿模仿彩色笔的口吻,大胆说说自己的意愿。

  3、幼儿操作活动。

  (1)教师提出涂色要求:

  要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涂色过程中要经常更换自己手中的蜡笔,让自己的颜色更加漂亮。注意尽量不要涂到外面。

  (2)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教师观察幼儿是否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提醒大家细心地给汽车涂色。

  4、音乐游戏:开汽车。

  大家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队长汽车,听着音乐边歌唱边向教室外开去。活动开始的环节改为了欣赏车展览,从而引起幼儿兴趣,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去创造。

美术教案 篇3

  一、教材绿色呼唤分析

  绿色呼唤森林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绿色呼唤围绕画树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本课绿色呼唤涉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学科知识技能是让学生了解色彩运用的方法,学会使用与色彩画相关的工具材料。绿色呼唤

  活动一学习内容绿色呼唤是画树,树的外形是由树干、树枝、树叶三个部分具体组织而成,虽然树千姿百态,绿色呼唤但都可以用近似的几何形体如锥形或圆球形来概括或理解(参见教材单棵树图例)。树叶一般分针叶、阔叶两大类,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生长规律,我们列举了三种常见叶丛的画法给学生以提示,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观察、想像,选择教材中的小训练囹添画叶丛。树枝长在树干上,形成前、后、左、右相互穿插关系,画时一定要注意其形态变化。在色彩处理上,要把握住水分、用笔、调色三大要点:1.水分。不同湿度的色彩连接,效果不同;笔上的含水量不同,效果不同;不同时间的色彩连接,效果不同;运用纸张的质地不同,效果不同。2.用笔。笔的形状软硬不同。效果不同;用笔方法不同,效果不同;用笔的方向不同,效果不同;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不同,效果不同。3.调色。加水使一种颜色变浅;给一种颜色混合少许黑色、灰色或互补色使色彩饱和度降低。教师应适当让学生掌握调出更多色彩的方法,在了解浓淡色的基础上,发现色彩的深浅变化和倾向性,如教学定位是画一片树林应突出前面的树,再逐层推远。作画步骤建议先勾线,再涂上较淡薄的色彩,也可复勾。活动二是活动一的情感延续,为学生的手工制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问。

  二、教学目标

  了解树的外形结构及其特征,并能用流畅的线条勾画树的特征和动势,层次要分明。

  初步了解一点调色知识,能适当地掌握色彩运用的方法,表现出树的色彩美。

  能围绕主题构思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小树领养卡片,适当了解一棵树的生活习性、特征,并形成文字作简单介绍。

  以领养小树的实际行动体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是解决美术学科中的以线造型和色彩处理两个问题,因此可分为两大环节,让学生逐步掌握。设置一些体验活动或巧妙的问题,并结合教师示范来渗透学科的技术知识。

  活动一教学过程建议为:明确学习日标一解决以线造型问题一解决色彩处理问题一学生创作表现一作业评析交流。开门见山提出学习主题,让几个学生尝试用线画一棵大树,针对尝试作业,分析树的外形结构。出示一些范图,或以改画添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步骤、方法,先画树干,再画主枝,最后画树叶,注意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不同树叶的`特征。涂色前可让学生做一些调色游戏,或结合教师示范,感受色彩的深浅层次变化。可采用个体或集体作业的形式完成作业。

  活动二教学过程建议为:收集资料一讨论方法一自主表现一拓展活动。

  四、教学选择

  1.课时目标定位可以不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可确定画一棵树或画一片树林,后者目标要求稍高些,画面色彩将表现出空间的前后深浅、鲜灰关系。

  2.作业要求可以不同。根据当地的学习条件及学生发展水平采用临摹或写生的方法进行作业,也可适当地加以想像补充。

  3.作业表现形式可以不同。学生

  准备的材料是水彩或水粉,因此可以画铅笔淡彩、钢笔淡彩或者是涂色后用小毛笔蘸墨复勾。

  五、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调色以一个主色为例:加入水产生了什么变化;此色加邻近色产生什么变化;此色加入对比色产生什么变化;此色加入两种色产生什么变化。教师可抓住教材右上角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

  2.画面的树不可太多.作业的构图应以树林的局部景为宜。指导学生构图以少胜多。并表现前后层次感。前后层次在形的处理上主要表现为主次关系和空问大小关系,在色彩处理上主要为色彩的变化区别和强弱关系。

  3.指导学生自始至终把握住画面的一种主色调进行绘画,在涂色时别把颜色涂得太均匀,色彩既要清淡又要富于变化,水分控制应适时恰当,用笔以顺着树叶、树干、地面等各自的趋向为宜。


美术教案 篇4

教 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出表现空间感的両,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情感与态度目标:大胆尝试运用错视原理进行空间创意。

  教学重难 点

  物体的体积感以及画面的空间感。

  处理画面的空间感觉。

  教 法学 法

  欣赏、分析、归纳、表现

  一、导入课题

  1、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这幅画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提出了质疑。

  2、问题: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

  3、结论:画布上的风景——窗外风景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艺术家按照一定规律运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塑造画面空间的结果。画面纵深感是怎样形成的?

  二、讲授新课:

  1、体积:引导分析《楔形浪》和《完全》两幅作品。形状的远近变化和体积的塑造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

  2、遮挡:《层峦叠嶂》的近、中、远景形成层叠关系。

  3、近大远小:《风景》中田野上的草垛的大小、明暗变化等透视关系、前后遮挡关系表现了纵深感。比较《宁静的小镇》,它们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同样,《阿赛斯的马路》和《圣.塞维翰N.3》两幅画就是近大远小的不同形式。

  三、结论

  点、线、面、体积的组合能够制造画面纵深感。三组圆点呈现出远近关系的视觉感受,你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吗?

  结论:除重叠关系以外,还体现了大小、色彩纯度、明暗差异等关系。线是点的延续,长短、粗细、疏密、方向等变化也能构成前后纵深空间。

  《桥》作品中桥上纵横交错的桁梁编织了一幅丰富的空间画面。桁梁近粗远细变化、间隔近宽远窄变化向远方消失,形成透视现象。

  《色彩构成A》用抽象的几何形进行位置、重叠关系的排列,营造悬浮、行进的动感空间。

  四、作业

  模仿《色彩构成A》的构成,选择简单图形或几何形做组合排列,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并标示主题。

  五、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归纳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2、 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活动过程:

  1、 风景画欣赏导入。(复习构图、透视知识)

  2、 分组活动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3、 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总结。

  引课:

  1、课堂内。

  老师:同学们好,老师近日画了一张风景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学生(齐声):想。 (老师展示风景画。) (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

  老师:请用你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行评析。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复习了透视、构图知识。)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肯定。)

  老师: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 (老师继续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

  学生(边议论边发言):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此时,学生探索美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2、课堂外 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教师循环指导)

  3、课堂内 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

  课后简析:

  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校园写生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导入课题生动自然,学生兴趣高涨,分组写生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高,课堂小结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使我感到初一新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课堂教学,课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

美术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学习领域

  本课属于“造型●表示”领域,着重介绍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对比色等等,这些都是以原色为基础。同学对于色彩是不陌生的,但要使其理解色彩理论知识,并准确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根据课程规范、教学内容、同学认知特点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2.让同学通过了解三原色、三间色在艺术品中的运用,认识其独特艺术魅力。

  3.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同学学会将学到的色彩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

  使同学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和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捕获艺术作品中是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运用,并能把这些色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教学方式

  本课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小同学来讲较为枯燥。应当注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应围绕课题,设计游戏环节并结合多媒体,把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使同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和同学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彩色卡纸、数码相机等。

  四.教学特色

  在教学《五彩斑斓》一课时,结合课题,利用游戏,以这种同学喜闻乐见形式促进教学的开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作业环节,抛弃在纸面绘画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成员的服装,搭配色彩主题服饰,并通过数码相机记录下来,做一个“小小摄影师”。然后师生一起评价搭配出的视觉效果。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安宁情绪,检查同学用具准备情况。

  2.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同学想想看,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那些?

  同学:有红、黄、蓝、绿、紫、黑、白等等。

  教师:是啊。色彩就像个魔术师,把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充溢乐趣。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色彩的知识

  板书课题。

  3.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水粉吗?谁能说说把两种不同的颜料混合回怎么样?

  同学根据自身的认识回答。

  教师:那么我们现在来做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拿出水粉笔,把任意不同的两种颜色调在一起,然后画在纸上,看看发生了什么?

  同学:变成了另一种颜色。

  教师:但老师知道有三种颜色它们脾气很奇怪,是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而成的,它们叫做原色。

  板书原色。

  (2)认识三原色

  原色是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和成的,下面老师请它们出来,听听颜色自身是怎么讲的。

  播放课件。

  教师:看了动画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颜色在说话吗?

  同学:红、黄、蓝。

  教师:它们说了什么?

  同学: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和成。

  得出定义:红、黄、蓝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成,那么它们就是原色,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把三原色的色纸贴在课板上。

  (3)认识三间色

  教师:红、黄、蓝都是好朋友,我们试一试把它们两两混合,看看直接由原色调和而成的是什么颜色。

  教师演示:把红色水和蓝色水到在一个杯子里,摇一摇,让同学说出颜色。

  同学:绿色。贴出绿色纸。

  依次演示,贴出橙色和紫色。

  得出定义:由三原色中任两种相调得出的是绿、橙、紫,我们把它们叫做三间色。

  (4)通过游戏巩固知识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寻宝探险——我们要去寻宝,可是占据宝物的妖怪给我们弄了一个关卡,同学们看。

  展示游戏。

  教师:妖怪说,它在宝物箱上了放了两个一组的`三原色或一个间色,在这组颜色后面是钥匙孔,同学们必需把这两个原色调和那种间色或这一个间色由那两种原色调和而成的正确颜色放在钥匙孔上,才干打开宝箱。

  同学游戏。在此过程中巩固色彩知识。

  4.展开

  欣赏中国民间艺术品和绘画大师的作品,从中感受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色彩运用,体会通过不同的配色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和情感体验。请同学们来谈谈,喜欢那一幅作品和其感受。教师引导。

  红色主调——温暖、热烈、豪放的感觉。

  黄色主调——活泼、愉悦的感觉。

  蓝色主调——清凉、冷静、稳定的感觉。

  三原色与三间色结合——眩彩夺目的感觉。

  5.课堂作业

  做一位“小小摄影师”。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成员的服装,确定作品名称,搭配色彩主题服饰,并通过数码相记录下来。

  6.评价

  作品完成后,通过数码相机在电脑中展开。请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解自身小组的作品设计思路。

  (1)什么样的主题?

  例:春天。跳动的红。

  (2)这样搭配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例:使人显得活泼可爱。

  教师在同学评价时加入自身的看法,来引导同学。

  7.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间色(绿、橙、紫),知道了它们的特性。我们的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多彩世界,我们要多关注生活,把学到的色彩知识装点美好的人生。

《实用的美术教案模板集锦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精选】07-20

美术教案[经典]08-24

美术教案【经典】07-22

美术教案(精选)08-02

美术教案(经典)07-31

[精选]美术教案08-16

《美术》教案02-17

美术的教案02-05

美术教案(经典)09-10

美术教案01-19

实用的美术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美术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各种泳姿的动作特点;了解游泳时头、身体及四肢的动态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展示游泳的动作,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人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初步学会画游泳时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表现人物泳姿的快乐,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发展学生对造型人物的把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游泳时各种姿态的动作特点。

  难点:抓住各种泳姿的动作特点,学会表现动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范画、教学光盘。

  学生:纸、彩笔、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水立方是我国这次奥运会特别建造的运动场馆,你们知道在水立方里面有些什么比赛吗?(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放投影,让学生感受比赛情景。)

  二、新授:

  1、想一想游泳时的各种姿态。

  2、教师请学生上台来模仿游泳时的动作,并请学生体会动作的变化。

  3、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学习游泳动作的画法。

  4、构图是完成整张作业的关键,让学生仔细思量。

  5、教师示范:学生注意游泳时人物的动作变化。

  6、布置作业:

  (1)、定位:确定画面中人物的位置关系。

  (2)、画出游泳时人物的动态。

  (3)、涂色:以表现画面主题为主。

  三、评价:

  1、引导学生讨论出优秀的作业。形象生动、构图饱满;色彩丰富、想象奇特。

  2、分组交流作业,评出优秀作品。

  3、教师讲评:同学们的画都很美丽,平时我们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把我们的身体练得棒棒的。

  教学反思:

  人物绘画一直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一个绘画本领,游泳时人物的动态变化较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竞技游泳的分类:自游泳、仰泳、蛙泳、蝶泳,让学生分清各种动作下游泳时手和脚的不同变化,掌握手、脚的基本画法。学生通过自己模仿,看别人的演示,已经对游泳的动作有所了解,再加上老师的规范演示,学生对人物绘画掌握得较好,但加上色彩后,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整个画面有所凌乱。

  多媒体的演示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比较清晰地就能看清楚人物绘画的关键地方。在作业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前面实物投影仪上作画,更能带动全体学生比较好地完成作业。

  本节课结合德育教育,让学生知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人人都来参加体育运动。

美术教案 篇2

  活动一:美术活动《彩色的汽车》(绘画)

  活动目标:

  1、认识红、橙、黄、绿四种颜色,学习使用彩色笔

  在一定的空间内涂色。

  2、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探索学习顺着一个方向细心地使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涂色。

  3、乐意使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涂色。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一盒彩色笔或蜡笔。

  活动过程:

  1、迁移使用蜡笔的经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说说:书上有什么?汽车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怎样做才能使这辆汽车变得比较漂亮呢?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可以使汽车变漂亮。我也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不同颜色的蜡笔给汽车穿上漂亮的衣服。”

  2、谈话:我喜欢的汽车。

  教师:呀,小汽车想穿漂亮的衣服了,谁来帮帮它呢?

  教师分别出示红、橙、黄、绿四种颜色的彩笔,模仿彩色笔的口吻,说:我来,我来,我来了—我想给小汽车穿上红衣服。小朋友,请你们说说,你想给汽车穿上什么颜色衣服呢?

  鼓励幼儿模仿彩色笔的口吻,大胆说说自己的意愿。

  3、幼儿操作活动。

  (1)教师提出涂色要求:

  要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涂色过程中要经常更换自己手中的蜡笔,让自己的颜色更加漂亮。注意尽量不要涂到外面。

  (2)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教师观察幼儿是否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提醒大家细心地给汽车涂色。

  4、音乐游戏:开汽车。

  大家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队长汽车,听着音乐边歌唱边向教室外开去。活动开始的环节改为了欣赏车展览,从而引起幼儿兴趣,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去创造。

美术教案 篇3

  一、教材绿色呼唤分析

  绿色呼唤森林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绿色呼唤围绕画树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本课绿色呼唤涉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学科知识技能是让学生了解色彩运用的方法,学会使用与色彩画相关的工具材料。绿色呼唤

  活动一学习内容绿色呼唤是画树,树的外形是由树干、树枝、树叶三个部分具体组织而成,虽然树千姿百态,绿色呼唤但都可以用近似的几何形体如锥形或圆球形来概括或理解(参见教材单棵树图例)。树叶一般分针叶、阔叶两大类,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生长规律,我们列举了三种常见叶丛的画法给学生以提示,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观察、想像,选择教材中的小训练囹添画叶丛。树枝长在树干上,形成前、后、左、右相互穿插关系,画时一定要注意其形态变化。在色彩处理上,要把握住水分、用笔、调色三大要点:1.水分。不同湿度的色彩连接,效果不同;笔上的含水量不同,效果不同;不同时间的色彩连接,效果不同;运用纸张的质地不同,效果不同。2.用笔。笔的形状软硬不同。效果不同;用笔方法不同,效果不同;用笔的方向不同,效果不同;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不同,效果不同。3.调色。加水使一种颜色变浅;给一种颜色混合少许黑色、灰色或互补色使色彩饱和度降低。教师应适当让学生掌握调出更多色彩的方法,在了解浓淡色的基础上,发现色彩的深浅变化和倾向性,如教学定位是画一片树林应突出前面的树,再逐层推远。作画步骤建议先勾线,再涂上较淡薄的色彩,也可复勾。活动二是活动一的情感延续,为学生的手工制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问。

  二、教学目标

  了解树的外形结构及其特征,并能用流畅的线条勾画树的特征和动势,层次要分明。

  初步了解一点调色知识,能适当地掌握色彩运用的方法,表现出树的色彩美。

  能围绕主题构思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小树领养卡片,适当了解一棵树的生活习性、特征,并形成文字作简单介绍。

  以领养小树的实际行动体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是解决美术学科中的以线造型和色彩处理两个问题,因此可分为两大环节,让学生逐步掌握。设置一些体验活动或巧妙的问题,并结合教师示范来渗透学科的技术知识。

  活动一教学过程建议为:明确学习日标一解决以线造型问题一解决色彩处理问题一学生创作表现一作业评析交流。开门见山提出学习主题,让几个学生尝试用线画一棵大树,针对尝试作业,分析树的外形结构。出示一些范图,或以改画添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步骤、方法,先画树干,再画主枝,最后画树叶,注意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不同树叶的`特征。涂色前可让学生做一些调色游戏,或结合教师示范,感受色彩的深浅层次变化。可采用个体或集体作业的形式完成作业。

  活动二教学过程建议为:收集资料一讨论方法一自主表现一拓展活动。

  四、教学选择

  1.课时目标定位可以不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可确定画一棵树或画一片树林,后者目标要求稍高些,画面色彩将表现出空间的前后深浅、鲜灰关系。

  2.作业要求可以不同。根据当地的学习条件及学生发展水平采用临摹或写生的方法进行作业,也可适当地加以想像补充。

  3.作业表现形式可以不同。学生

  准备的材料是水彩或水粉,因此可以画铅笔淡彩、钢笔淡彩或者是涂色后用小毛笔蘸墨复勾。

  五、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调色以一个主色为例:加入水产生了什么变化;此色加邻近色产生什么变化;此色加入对比色产生什么变化;此色加入两种色产生什么变化。教师可抓住教材右上角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

  2.画面的树不可太多.作业的构图应以树林的局部景为宜。指导学生构图以少胜多。并表现前后层次感。前后层次在形的处理上主要表现为主次关系和空问大小关系,在色彩处理上主要为色彩的变化区别和强弱关系。

  3.指导学生自始至终把握住画面的一种主色调进行绘画,在涂色时别把颜色涂得太均匀,色彩既要清淡又要富于变化,水分控制应适时恰当,用笔以顺着树叶、树干、地面等各自的趋向为宜。


美术教案 篇4

教 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出表现空间感的両,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情感与态度目标:大胆尝试运用错视原理进行空间创意。

  教学重难 点

  物体的体积感以及画面的空间感。

  处理画面的空间感觉。

  教 法学 法

  欣赏、分析、归纳、表现

  一、导入课题

  1、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这幅画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提出了质疑。

  2、问题: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

  3、结论:画布上的风景——窗外风景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艺术家按照一定规律运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塑造画面空间的结果。画面纵深感是怎样形成的?

  二、讲授新课:

  1、体积:引导分析《楔形浪》和《完全》两幅作品。形状的远近变化和体积的塑造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

  2、遮挡:《层峦叠嶂》的近、中、远景形成层叠关系。

  3、近大远小:《风景》中田野上的草垛的大小、明暗变化等透视关系、前后遮挡关系表现了纵深感。比较《宁静的小镇》,它们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同样,《阿赛斯的马路》和《圣.塞维翰N.3》两幅画就是近大远小的不同形式。

  三、结论

  点、线、面、体积的组合能够制造画面纵深感。三组圆点呈现出远近关系的视觉感受,你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吗?

  结论:除重叠关系以外,还体现了大小、色彩纯度、明暗差异等关系。线是点的延续,长短、粗细、疏密、方向等变化也能构成前后纵深空间。

  《桥》作品中桥上纵横交错的桁梁编织了一幅丰富的空间画面。桁梁近粗远细变化、间隔近宽远窄变化向远方消失,形成透视现象。

  《色彩构成A》用抽象的几何形进行位置、重叠关系的排列,营造悬浮、行进的动感空间。

  四、作业

  模仿《色彩构成A》的构成,选择简单图形或几何形做组合排列,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并标示主题。

  五、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归纳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2、 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活动过程:

  1、 风景画欣赏导入。(复习构图、透视知识)

  2、 分组活动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3、 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总结。

  引课:

  1、课堂内。

  老师:同学们好,老师近日画了一张风景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学生(齐声):想。 (老师展示风景画。) (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

  老师:请用你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行评析。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复习了透视、构图知识。)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肯定。)

  老师: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 (老师继续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

  学生(边议论边发言):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此时,学生探索美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2、课堂外 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教师循环指导)

  3、课堂内 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

  课后简析:

  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校园写生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导入课题生动自然,学生兴趣高涨,分组写生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高,课堂小结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使我感到初一新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课堂教学,课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

美术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学习领域

  本课属于“造型●表示”领域,着重介绍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对比色等等,这些都是以原色为基础。同学对于色彩是不陌生的,但要使其理解色彩理论知识,并准确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根据课程规范、教学内容、同学认知特点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2.让同学通过了解三原色、三间色在艺术品中的运用,认识其独特艺术魅力。

  3.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同学学会将学到的色彩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

  使同学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和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捕获艺术作品中是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运用,并能把这些色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教学方式

  本课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小同学来讲较为枯燥。应当注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应围绕课题,设计游戏环节并结合多媒体,把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使同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和同学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彩色卡纸、数码相机等。

  四.教学特色

  在教学《五彩斑斓》一课时,结合课题,利用游戏,以这种同学喜闻乐见形式促进教学的开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作业环节,抛弃在纸面绘画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成员的服装,搭配色彩主题服饰,并通过数码相机记录下来,做一个“小小摄影师”。然后师生一起评价搭配出的视觉效果。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安宁情绪,检查同学用具准备情况。

  2.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同学想想看,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那些?

  同学:有红、黄、蓝、绿、紫、黑、白等等。

  教师:是啊。色彩就像个魔术师,把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充溢乐趣。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色彩的知识

  板书课题。

  3.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水粉吗?谁能说说把两种不同的颜料混合回怎么样?

  同学根据自身的认识回答。

  教师:那么我们现在来做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拿出水粉笔,把任意不同的两种颜色调在一起,然后画在纸上,看看发生了什么?

  同学:变成了另一种颜色。

  教师:但老师知道有三种颜色它们脾气很奇怪,是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而成的,它们叫做原色。

  板书原色。

  (2)认识三原色

  原色是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和成的,下面老师请它们出来,听听颜色自身是怎么讲的。

  播放课件。

  教师:看了动画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颜色在说话吗?

  同学:红、黄、蓝。

  教师:它们说了什么?

  同学: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和成。

  得出定义:红、黄、蓝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成,那么它们就是原色,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把三原色的色纸贴在课板上。

  (3)认识三间色

  教师:红、黄、蓝都是好朋友,我们试一试把它们两两混合,看看直接由原色调和而成的是什么颜色。

  教师演示:把红色水和蓝色水到在一个杯子里,摇一摇,让同学说出颜色。

  同学:绿色。贴出绿色纸。

  依次演示,贴出橙色和紫色。

  得出定义:由三原色中任两种相调得出的是绿、橙、紫,我们把它们叫做三间色。

  (4)通过游戏巩固知识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寻宝探险——我们要去寻宝,可是占据宝物的妖怪给我们弄了一个关卡,同学们看。

  展示游戏。

  教师:妖怪说,它在宝物箱上了放了两个一组的`三原色或一个间色,在这组颜色后面是钥匙孔,同学们必需把这两个原色调和那种间色或这一个间色由那两种原色调和而成的正确颜色放在钥匙孔上,才干打开宝箱。

  同学游戏。在此过程中巩固色彩知识。

  4.展开

  欣赏中国民间艺术品和绘画大师的作品,从中感受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色彩运用,体会通过不同的配色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和情感体验。请同学们来谈谈,喜欢那一幅作品和其感受。教师引导。

  红色主调——温暖、热烈、豪放的感觉。

  黄色主调——活泼、愉悦的感觉。

  蓝色主调——清凉、冷静、稳定的感觉。

  三原色与三间色结合——眩彩夺目的感觉。

  5.课堂作业

  做一位“小小摄影师”。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成员的服装,确定作品名称,搭配色彩主题服饰,并通过数码相记录下来。

  6.评价

  作品完成后,通过数码相机在电脑中展开。请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解自身小组的作品设计思路。

  (1)什么样的主题?

  例:春天。跳动的红。

  (2)这样搭配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例:使人显得活泼可爱。

  教师在同学评价时加入自身的看法,来引导同学。

  7.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间色(绿、橙、紫),知道了它们的特性。我们的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多彩世界,我们要多关注生活,把学到的色彩知识装点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