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生态教案

生态教案

时间:2024-09-20 21:09:17 教案 我要投稿

生态教案模板(精选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教案模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教案模板(精选5篇)

  生态教案1

  一、 教学目标:

  1. 说出生物群落的意义,解释并推断破坏生态平衡的可能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2. 应用已学知识分析、推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二、 教学重点:

  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理。

  三、 教学难点:

  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我国北方频繁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 如果生态瓶中的环境受到人为破坏,瓶中的生物到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 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也是一样,是需要我们人类来加以好好维护的。今天老师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如何来维护生态平衡,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出示课题)

  (二)草原上的生态平衡(鹰、兔、草)

  1. 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在哪儿见过?

  2. 那你告诉同学们,草原什么样?

  【预设】草原很美。羊群,马,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部分不要!直接以图片引入。

  3. (出示草原生态图片)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草原生态的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

  4. 看了这些美丽的草原图片以后,有什么感受?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

  【预设】

  1、植物有各种各样的草、树木。

  2、动物有牛、马、兔子、鹰、羊等等。

  5. 同学们说了很多的动植物,老师给它罗列了一下,(出示草原上动植物的集锦图)第一张图片上的植物是?第二张的动物是?(介绍图片上的动植物名称)

  6. 草原上有这么多动植物,你能说出几条食物链?

  【预设】

  1、 草兔鹰

  2、草羊

  3、草昆虫小鸟鹰

  ……

  7. 这些条条的食物链交错着也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而一个个食物网也就组成了我们的生态系统。(红色句子有问题,应该是一个个食物网和非生物环境一起组成了我们的生态系统。)

  8. 我们来看看其中一条食物链,(出示草兔鹰的食物链)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

  (1) 比如鹰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如果鹰少了,兔就会因为没有天敌而快速增加,而草就会减少。(演示三者变化情况的`动态图)

  草少了,对于环境会产生什么危害?

  【预设】土地荒漠化,产生沙尘暴……

  (2) 如果兔子少了,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预设】如果兔子少了,鹰就没有了食物,就会饿死,草也会疯长。 当草疯长的时候,一定是好事吗?而且我国的北方常常比较干旱。

  【预设】 会引发草原火灾。

  (3) 那你们学着前面同学的讲法来说说,如果草少了,鹰和兔会怎么变化?

  【预设】如草少了,兔子会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兔子少了鹰也会因为没有食物而减少。

  9. 从这些情况分析看,食物链中只要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食物链就会被——(破坏)。其实不止这个食物链会被破坏,整个食物网,整个生态系统都会遭到破坏,所以自然界里的生物之间产出与消费要保持自然平衡。 (出示PPT)

  10. 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许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

  人为因素,这些动物和植物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不会)那么是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草原上鹰、兔、草的减少呢?

  【预设】

  1、破坏草原的植被。

  2、大量地养殖牛羊。

  3、还有大量地捕杀各种动物。

  …….

  11. 同学们讲了很多人类的不恰当行为,那么现在请你们把人类造成鹰、兔、草减少的行为直接在书本第19页的气泡图中写出来。

  学生填写气泡图。师巡视、帮助。

  学生汇报填写结果。

  (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1. 草原上出现的种种情形,都是人类的行为破坏的结果,这些行为会使草原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

  1、会出现草原荒漠化。

  2、会发生沙尘暴。

  2. 什么叫沙尘暴?你们见过沙尘暴没有?请你描述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

  3. 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这位同学了解的信息真

  多,我们一起去感受沙尘暴。(播放沙尘暴视频)

  4. 看了这沙尘暴的影片,你想说什么?

  【预设】

  1、沙尘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哪些不便?

  2、沙尘暴好恐怖,危害好大。

  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它已影响到我国很多地区。

  5.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沙尘暴呢?书上给我们提供了比较丰富学习资料,请阅读

  课本第20页资料。是人类的哪些干扰引发了草原的生态失去平衡、继而发生沙尘暴的?

  【预设】草原上的人们过度放牧。大量采摘名贵中药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捕杀大量的动物,如百灵鸟、猎隼,使草原生态失去了平衡,从而引发了沙尘暴。

  (四)小结

  1. 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破坏,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我们应该

  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的家园做些什么?

  【预设】我们要保护植被、不要过度放牧、滥挖草药、大量捕杀动物……

  2.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希望同学们能从生活中的小事做事,比如节约水资源、不吃野生动植物、多种树等等,真正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生态教案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第1课时(本节共需3课时),第二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八年级下册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的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本节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本节实际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学完本节知识以后,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可以信心十足的参与社会上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讨论,例如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生物入侵的问题等。

  2、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3、教学重点: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教学难点:本节安排的各项活动。

  二、说学法

  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孩子们,虽然在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但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有许多盲点,孩子们都很活泼,感性认识能力强,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根据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每一步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加强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如分组讨论法、边学边练法、观察法、提炼总结法等,让孩子们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小老师”作用,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三、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化和发展而获得的,因此在课堂上,我着力于构建具有知识性、创造性、体验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启发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七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知识迁移

  复习: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为什么?

  2、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成分具有什么功能?

  构成生态系统需2个因素,既生物和环境,研究生物和环境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德曼曾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二)、创设情境朗诵导入

  学生朗诵林德曼描述的场景: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只彩蝶翩翩飞来落在鲜花上津津有味地吮吸花蜜,冷不防背后划过一道绿色刀影,转眼之间,蝴蝶已在螳螂的绿色大刀下奄奄一息。螳螂正要品尝美餐,蛤蟆出其不意地吐射长舌,一下子把它卷入口中。蛤蟆还没来得及吞咽螳螂,悄悄爬到近旁的长蛇猛地一窜,准确无误地一口咬住蛤蟆。正在这时,盘旋在天空中的鹰一个猛子扎下去用利爪紧紧攫住蛇。在大自然里,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场面。

  通过朗诵激发学习兴趣,适时提问:1、此场景包含了几种生物?生产者是?消费者是?(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2、各种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三)、观察思考探求新知

  (通过4个观察思考和:4个互动使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设计活动,符合认知规律。)

  1、预习课本P74-76,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写学案P21填空题

  (2)观察思考3:活动:分析草原生态系统

  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图是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中生存的部分植物和动物。仔细观察此图,讨论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几个问题。

  ①、草原上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②、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与草原的植被有什么关系?

  ③、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2、无论是捕食还是竞争关系,都是因食物而发生的关系,这就构成了食物链

  (1)记忆食物链的概念

  (2)观察思考B:以上图中的草、鼠、蛇、鹰为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食物链的写作特点。

  提示: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二是箭头方向;三是食物链的组成。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由各组推荐的代表回答,最后老师汇总出食物链的写作特点。)

  食物链写作特点:

  ①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它的起点是绿色植物,终点是消费者。

  ②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在前,捕食者在后。

  ③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没有分解者。

  知道食物链的.写作特点后,介绍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3、互动一:写出林德曼场景中的食物链

  (1)此食物链包括几个环节?介绍营养级

  (2)捕杀鹰后,蛇的数量如何变化?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最少的是?

  (3)如果在食物链中加上人的话,处于第几营养级?数量如何?

  联系实际:人类居于最顶端,数量理应最少,现实中全球约70亿人口,说明什么问题?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这也就是我国为何一直控制人口数量的原因。

  (4)某一生物所居营养级是否固定?为什么?

  4、观察思考C: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你最多能找到几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有联系吗?

  以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出食物网的概念和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对食物链有深刻的认识后再学习食物网,水道渠成。)

  互动2:我来露一手:根据文字描述绘制食物网,加深对食物网的认识。

  互动3:曾有一段时间,人们非常喜欢吃蛇,不法商人大量地捕杀野蛇,对几种生物有影响?会带来什么后果?

  互动4:是分析思考,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保护生物的意识。自然界的生命是普遍联系的,在这张生命的大网中,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这其实是尊重人类自己。

  (四)、经过“交流互动、自主探究”和“4个互动环节”能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的重点。

  (五)、总结提升构建整体

  通过畅所欲言这一环节构建整体,由学生总结本节的重点,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完整;回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把知识进行延伸,提高兴趣,最后教师总结本节和下一节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本节是下一节的基础,下一节是本节的提升。

  (六)、作业:

  ①、学案P23

  ②、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要求,动手制作生态瓶,为第三节课做准备。(老师提供3条小鱼和水草)

  (七)、板书设计

  §23.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1)定义:

  (2)写法:草→兔→狐

  2.食物网

  生态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抒情地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课。

  二、自学提出问题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实施探究

  1、首先观察描述。通过CAI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1)通过CAI课件,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

  ①看到了什么?

  ②想到了什么?

  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

  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3)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

  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

  ②箭头指向取食者。

  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4)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

  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

  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5)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5、环节过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就到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内容,请打开课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小结为主,让他们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课所学埋下伏笔。

  五、达标自测

  1、学生用鼠标连出食物链,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类型的填空和判断题,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课后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调查报告。本学期末,在班级内评出"最佳环保小卫士"。

  生态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性,以及空气被污染后的各种危害。

  2、能防止空气被污染,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3、对身边的生态环境感兴趣,能关心和探索。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经了解了关于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4、幼儿和教师一同有关空气被污染的资料。

  5、配班老师与别的班的幼儿情景表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地球仪,引起幼儿谈话兴趣:

  1、出示地球仪。

  (1)师: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什么?(教师揭开布帘出示地球仪)

  对了,这个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地球上都有哪些生物呢?(幼儿自由讲述)

  (2)为什么我们要生活在地球上呢?而不是生活在月球上、星星上呢?(幼儿自由讲述)

  (3):原来地球上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2、幼儿做简单的小游戏。

  (1)师: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我们试一试不呼吸会怎么样?(幼儿用手捏住鼻子)

  (2)不呼吸会很难受,时间长了会闷死,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看看讲讲,了解新鲜空气的来源。

  1、师: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请幼儿相互交流)

  2、观看录像。

  师:我们来看一段录像,一起去发现空气来源的奥秘。

  教师解说:这里是一片大森林,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植物,这些植物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在他们的身上有许多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小嘴巴,这些小嘴巴一张一合的'把脏空气都吸到肚子里去,经过消化以后,再吐出干净的空气来。这回你们知道新鲜空气是怎么来的了吧。

  6、:植物的绿叶能制造出新鲜空气来。

  三、情景表演,引出长期吸进不干净的空气身体会不健康。

  1、师:新鲜的空气能使人身体健康,那么要是吸进了不干净的空气会怎么样?(情景表演)

  小猴:熊猫医生,熊猫医生,你给我看看病吧。

  熊猫医生:小猴,你怎么了?

  小猴:我这几天老是咳嗽,胸口还闷的很,你快给我看看吧!

  熊猫医生:好!你别动,我给你检查一下,啊,张嘴。

  小猴:怎么样?熊猫医生?

  熊猫医生:你最好还是拍一张X光片子吧!

  小猴:好,只要能治好我的病,叫我干什么都行!

  熊猫医生:那你站好了,别动!(熊猫医生给小猴拍片子)

  熊猫医生:好了。哎呀!小猴,不得了了,你看你的肺!

  小猴:哎呀!怎么会这样呢?我的肺怎么会变成黑的了呢?

  2、提出置疑,幼儿讨论小猴的肺为什么会变成黑色的?(幼儿讨论)

  3、继续表演:

  小猴:熊猫医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熊猫医生:这有多种原因了,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你吸进了许多的受到污染的空气。

  小猴:啊~可能是我经常吸进工厂排出的烟造成的吧!那我该怎么办啊?

  熊猫医生:我看你还是动一个手术吧,换一个干净的肺,记得换好肺后要多注意保护,不要再吸烟了!

  4、:新鲜的空气能使人身体健康,长期吸进受污染的空气会导致人生病,危害人的健康。

  四、通过录像知道空气被污染后的危害性。

  出示图片等资料,幼儿讲述空气被污染的各种危害。

  五、运用已有的经验,讨论。

  1、教师:空气被污染了,我们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胁,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空气不被污染呢?(幼儿分组讨论并回答)

  2、结束:我们回去再找找看,有没有保护空气的办法和资料,下一次我们继续讨论。

  生态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增强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式教学。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一个水族箱或制作一个生态小瓶,里面有小鱼、小虾、水草、假山等。一段可以反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录像片。以及森林遭到砍伐、草原因过度放牧而沙漠化的多媒体或图片。

  2.准备学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的名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质疑引入)

  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展示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鱼、小虾、水草、假山。

  教师:很好,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我们看不到的一些物质和能量。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

  学生甲:还有空气、光照。

  学生乙:还有水。

  学生丁:还有水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教师:非常正确。就像水族箱这样,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我们从这个小水族箱感受到了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呢?

  [讲授新课]

  一、布置自学,交流提高

  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请大家来仔细阅读,思考书中22页中的两段文字,认真读图(书中23页的资料分析)并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教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甲: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学生乙: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学生丙: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的造体和造物分解,所以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教师:非常好!我有一个提议,一组的同学扮演植物,二组的同学扮演动物,三组的同学扮演细菌、真菌,四组的同学扮演非生物因素。每一个扮演者展示出所扮演对象的特点,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分配角色并讨论台词:扮演成动物的同学说,我们动物家族可庞大了,我们的食物可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青草和甜美的果实,还有香喷喷的肉,别以为我们只知道吃,我们还能捎带为植物传播种子呢。

  扮演植物的同学说:我们的数量最多,我们形态各异,没有我们就没有绿色的大自然,没有甜美的果实和好闻的花香。虽然动物们要把我们吃掉,可是不要紧,我们有扎在地下的根,有到处传播的种子,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又郁郁葱葱的了。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呀;

  扮演真菌的同学说:自然界中每天都有许多垃圾,比如: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它们将堆积如山,想想看那将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只有我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它们健康地生长。

  扮演非生物因素的同学说:你们都说自己很重要,但是没有我们给你们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矿物质、还有氧气你们能生存下来吗?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大家表演得非常好,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的场所;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的传播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当然这里的泥巴指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泥巴,而是一个水生的微小生物,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师:很好。像这样,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我们用箭头把它们连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下面我们就来把书中25页这幅图连接一下,看谁连的快。

  学生:(连图)

  教师:大家在连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教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学说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近日所吃的食物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动物还要标明它们所吃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连起来,你们能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吗?

  学生:(做练习)我们发现自己处于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教师:现在你看到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了吧。由此可见,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级的消费者,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如果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作物。谁还能举这方面的例子?

  学生:人们大量捕鸟,就会导致害虫增加,使树木受到毁坏。

  教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教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学生:(热烈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草的数量就会减少,兔由于缺乏食物也会减少。兔子减少了,草的数量又会增加。如此循环反复,所以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增加。

  教师: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动调控能力。

  教师: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在草原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甲:草场被破坏,草不等长出来就被牛羊吃光了,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学生乙: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动调节范围,破坏生态平衡。

  教师:非常好!那么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呢?

  学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四、环保教育

  教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幅图片(书中26页),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积累,如果人吃了大豆的话,会中毒更深危害人的健康。

  教师:非常棒,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工厂排放的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废物被丢入水中……

  教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健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

《生态教案模板(精选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态教案】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教案02-18

生态文明教案01-24

生态文明的教案(精选7篇)06-25

生态环境教育教案11-28

《生态系统》教案01-08

生态文明实践教案(精选11篇)01-27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教案06-25

生态文明建设教案3篇03-10

生态文明教案9篇03-10

生态教案模板(精选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教案模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教案模板(精选5篇)

  生态教案1

  一、 教学目标:

  1. 说出生物群落的意义,解释并推断破坏生态平衡的可能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2. 应用已学知识分析、推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二、 教学重点:

  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理。

  三、 教学难点:

  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我国北方频繁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 如果生态瓶中的环境受到人为破坏,瓶中的生物到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 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也是一样,是需要我们人类来加以好好维护的。今天老师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如何来维护生态平衡,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出示课题)

  (二)草原上的生态平衡(鹰、兔、草)

  1. 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在哪儿见过?

  2. 那你告诉同学们,草原什么样?

  【预设】草原很美。羊群,马,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部分不要!直接以图片引入。

  3. (出示草原生态图片)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草原生态的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

  4. 看了这些美丽的草原图片以后,有什么感受?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

  【预设】

  1、植物有各种各样的草、树木。

  2、动物有牛、马、兔子、鹰、羊等等。

  5. 同学们说了很多的动植物,老师给它罗列了一下,(出示草原上动植物的集锦图)第一张图片上的植物是?第二张的动物是?(介绍图片上的动植物名称)

  6. 草原上有这么多动植物,你能说出几条食物链?

  【预设】

  1、 草兔鹰

  2、草羊

  3、草昆虫小鸟鹰

  ……

  7. 这些条条的食物链交错着也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而一个个食物网也就组成了我们的生态系统。(红色句子有问题,应该是一个个食物网和非生物环境一起组成了我们的生态系统。)

  8. 我们来看看其中一条食物链,(出示草兔鹰的食物链)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

  (1) 比如鹰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如果鹰少了,兔就会因为没有天敌而快速增加,而草就会减少。(演示三者变化情况的`动态图)

  草少了,对于环境会产生什么危害?

  【预设】土地荒漠化,产生沙尘暴……

  (2) 如果兔子少了,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预设】如果兔子少了,鹰就没有了食物,就会饿死,草也会疯长。 当草疯长的时候,一定是好事吗?而且我国的北方常常比较干旱。

  【预设】 会引发草原火灾。

  (3) 那你们学着前面同学的讲法来说说,如果草少了,鹰和兔会怎么变化?

  【预设】如草少了,兔子会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兔子少了鹰也会因为没有食物而减少。

  9. 从这些情况分析看,食物链中只要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食物链就会被——(破坏)。其实不止这个食物链会被破坏,整个食物网,整个生态系统都会遭到破坏,所以自然界里的生物之间产出与消费要保持自然平衡。 (出示PPT)

  10. 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许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

  人为因素,这些动物和植物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不会)那么是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草原上鹰、兔、草的减少呢?

  【预设】

  1、破坏草原的植被。

  2、大量地养殖牛羊。

  3、还有大量地捕杀各种动物。

  …….

  11. 同学们讲了很多人类的不恰当行为,那么现在请你们把人类造成鹰、兔、草减少的行为直接在书本第19页的气泡图中写出来。

  学生填写气泡图。师巡视、帮助。

  学生汇报填写结果。

  (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1. 草原上出现的种种情形,都是人类的行为破坏的结果,这些行为会使草原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

  1、会出现草原荒漠化。

  2、会发生沙尘暴。

  2. 什么叫沙尘暴?你们见过沙尘暴没有?请你描述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

  3. 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这位同学了解的信息真

  多,我们一起去感受沙尘暴。(播放沙尘暴视频)

  4. 看了这沙尘暴的影片,你想说什么?

  【预设】

  1、沙尘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哪些不便?

  2、沙尘暴好恐怖,危害好大。

  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它已影响到我国很多地区。

  5.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沙尘暴呢?书上给我们提供了比较丰富学习资料,请阅读

  课本第20页资料。是人类的哪些干扰引发了草原的生态失去平衡、继而发生沙尘暴的?

  【预设】草原上的人们过度放牧。大量采摘名贵中药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捕杀大量的动物,如百灵鸟、猎隼,使草原生态失去了平衡,从而引发了沙尘暴。

  (四)小结

  1. 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破坏,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我们应该

  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的家园做些什么?

  【预设】我们要保护植被、不要过度放牧、滥挖草药、大量捕杀动物……

  2.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希望同学们能从生活中的小事做事,比如节约水资源、不吃野生动植物、多种树等等,真正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生态教案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第1课时(本节共需3课时),第二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八年级下册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的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本节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本节实际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学完本节知识以后,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可以信心十足的参与社会上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讨论,例如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生物入侵的问题等。

  2、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3、教学重点: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教学难点:本节安排的各项活动。

  二、说学法

  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孩子们,虽然在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但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有许多盲点,孩子们都很活泼,感性认识能力强,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根据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每一步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加强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如分组讨论法、边学边练法、观察法、提炼总结法等,让孩子们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小老师”作用,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三、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化和发展而获得的,因此在课堂上,我着力于构建具有知识性、创造性、体验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启发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七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知识迁移

  复习: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为什么?

  2、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成分具有什么功能?

  构成生态系统需2个因素,既生物和环境,研究生物和环境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德曼曾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二)、创设情境朗诵导入

  学生朗诵林德曼描述的场景: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只彩蝶翩翩飞来落在鲜花上津津有味地吮吸花蜜,冷不防背后划过一道绿色刀影,转眼之间,蝴蝶已在螳螂的绿色大刀下奄奄一息。螳螂正要品尝美餐,蛤蟆出其不意地吐射长舌,一下子把它卷入口中。蛤蟆还没来得及吞咽螳螂,悄悄爬到近旁的长蛇猛地一窜,准确无误地一口咬住蛤蟆。正在这时,盘旋在天空中的鹰一个猛子扎下去用利爪紧紧攫住蛇。在大自然里,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场面。

  通过朗诵激发学习兴趣,适时提问:1、此场景包含了几种生物?生产者是?消费者是?(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2、各种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三)、观察思考探求新知

  (通过4个观察思考和:4个互动使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设计活动,符合认知规律。)

  1、预习课本P74-76,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写学案P21填空题

  (2)观察思考3:活动:分析草原生态系统

  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图是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中生存的部分植物和动物。仔细观察此图,讨论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几个问题。

  ①、草原上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②、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与草原的植被有什么关系?

  ③、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2、无论是捕食还是竞争关系,都是因食物而发生的关系,这就构成了食物链

  (1)记忆食物链的概念

  (2)观察思考B:以上图中的草、鼠、蛇、鹰为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食物链的写作特点。

  提示: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二是箭头方向;三是食物链的组成。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由各组推荐的代表回答,最后老师汇总出食物链的写作特点。)

  食物链写作特点:

  ①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它的起点是绿色植物,终点是消费者。

  ②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在前,捕食者在后。

  ③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没有分解者。

  知道食物链的.写作特点后,介绍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3、互动一:写出林德曼场景中的食物链

  (1)此食物链包括几个环节?介绍营养级

  (2)捕杀鹰后,蛇的数量如何变化?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最少的是?

  (3)如果在食物链中加上人的话,处于第几营养级?数量如何?

  联系实际:人类居于最顶端,数量理应最少,现实中全球约70亿人口,说明什么问题?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这也就是我国为何一直控制人口数量的原因。

  (4)某一生物所居营养级是否固定?为什么?

  4、观察思考C: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你最多能找到几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有联系吗?

  以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出食物网的概念和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对食物链有深刻的认识后再学习食物网,水道渠成。)

  互动2:我来露一手:根据文字描述绘制食物网,加深对食物网的认识。

  互动3:曾有一段时间,人们非常喜欢吃蛇,不法商人大量地捕杀野蛇,对几种生物有影响?会带来什么后果?

  互动4:是分析思考,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保护生物的意识。自然界的生命是普遍联系的,在这张生命的大网中,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这其实是尊重人类自己。

  (四)、经过“交流互动、自主探究”和“4个互动环节”能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的重点。

  (五)、总结提升构建整体

  通过畅所欲言这一环节构建整体,由学生总结本节的重点,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完整;回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把知识进行延伸,提高兴趣,最后教师总结本节和下一节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本节是下一节的基础,下一节是本节的提升。

  (六)、作业:

  ①、学案P23

  ②、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要求,动手制作生态瓶,为第三节课做准备。(老师提供3条小鱼和水草)

  (七)、板书设计

  §23.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1)定义:

  (2)写法:草→兔→狐

  2.食物网

  生态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抒情地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课。

  二、自学提出问题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实施探究

  1、首先观察描述。通过CAI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1)通过CAI课件,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

  ①看到了什么?

  ②想到了什么?

  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

  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3)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

  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

  ②箭头指向取食者。

  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4)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

  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

  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5)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5、环节过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就到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内容,请打开课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小结为主,让他们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课所学埋下伏笔。

  五、达标自测

  1、学生用鼠标连出食物链,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类型的填空和判断题,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课后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调查报告。本学期末,在班级内评出"最佳环保小卫士"。

  生态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性,以及空气被污染后的各种危害。

  2、能防止空气被污染,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3、对身边的生态环境感兴趣,能关心和探索。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经了解了关于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4、幼儿和教师一同有关空气被污染的资料。

  5、配班老师与别的班的幼儿情景表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地球仪,引起幼儿谈话兴趣:

  1、出示地球仪。

  (1)师: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什么?(教师揭开布帘出示地球仪)

  对了,这个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地球上都有哪些生物呢?(幼儿自由讲述)

  (2)为什么我们要生活在地球上呢?而不是生活在月球上、星星上呢?(幼儿自由讲述)

  (3):原来地球上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2、幼儿做简单的小游戏。

  (1)师: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我们试一试不呼吸会怎么样?(幼儿用手捏住鼻子)

  (2)不呼吸会很难受,时间长了会闷死,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看看讲讲,了解新鲜空气的来源。

  1、师: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请幼儿相互交流)

  2、观看录像。

  师:我们来看一段录像,一起去发现空气来源的奥秘。

  教师解说:这里是一片大森林,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植物,这些植物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在他们的身上有许多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小嘴巴,这些小嘴巴一张一合的'把脏空气都吸到肚子里去,经过消化以后,再吐出干净的空气来。这回你们知道新鲜空气是怎么来的了吧。

  6、:植物的绿叶能制造出新鲜空气来。

  三、情景表演,引出长期吸进不干净的空气身体会不健康。

  1、师:新鲜的空气能使人身体健康,那么要是吸进了不干净的空气会怎么样?(情景表演)

  小猴:熊猫医生,熊猫医生,你给我看看病吧。

  熊猫医生:小猴,你怎么了?

  小猴:我这几天老是咳嗽,胸口还闷的很,你快给我看看吧!

  熊猫医生:好!你别动,我给你检查一下,啊,张嘴。

  小猴:怎么样?熊猫医生?

  熊猫医生:你最好还是拍一张X光片子吧!

  小猴:好,只要能治好我的病,叫我干什么都行!

  熊猫医生:那你站好了,别动!(熊猫医生给小猴拍片子)

  熊猫医生:好了。哎呀!小猴,不得了了,你看你的肺!

  小猴:哎呀!怎么会这样呢?我的肺怎么会变成黑的了呢?

  2、提出置疑,幼儿讨论小猴的肺为什么会变成黑色的?(幼儿讨论)

  3、继续表演:

  小猴:熊猫医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熊猫医生:这有多种原因了,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你吸进了许多的受到污染的空气。

  小猴:啊~可能是我经常吸进工厂排出的烟造成的吧!那我该怎么办啊?

  熊猫医生:我看你还是动一个手术吧,换一个干净的肺,记得换好肺后要多注意保护,不要再吸烟了!

  4、:新鲜的空气能使人身体健康,长期吸进受污染的空气会导致人生病,危害人的健康。

  四、通过录像知道空气被污染后的危害性。

  出示图片等资料,幼儿讲述空气被污染的各种危害。

  五、运用已有的经验,讨论。

  1、教师:空气被污染了,我们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胁,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空气不被污染呢?(幼儿分组讨论并回答)

  2、结束:我们回去再找找看,有没有保护空气的办法和资料,下一次我们继续讨论。

  生态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增强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式教学。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一个水族箱或制作一个生态小瓶,里面有小鱼、小虾、水草、假山等。一段可以反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录像片。以及森林遭到砍伐、草原因过度放牧而沙漠化的多媒体或图片。

  2.准备学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的名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质疑引入)

  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展示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鱼、小虾、水草、假山。

  教师:很好,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我们看不到的一些物质和能量。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

  学生甲:还有空气、光照。

  学生乙:还有水。

  学生丁:还有水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教师:非常正确。就像水族箱这样,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我们从这个小水族箱感受到了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呢?

  [讲授新课]

  一、布置自学,交流提高

  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请大家来仔细阅读,思考书中22页中的两段文字,认真读图(书中23页的资料分析)并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教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甲: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学生乙: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学生丙: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的造体和造物分解,所以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教师:非常好!我有一个提议,一组的同学扮演植物,二组的同学扮演动物,三组的同学扮演细菌、真菌,四组的同学扮演非生物因素。每一个扮演者展示出所扮演对象的特点,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分配角色并讨论台词:扮演成动物的同学说,我们动物家族可庞大了,我们的食物可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青草和甜美的果实,还有香喷喷的肉,别以为我们只知道吃,我们还能捎带为植物传播种子呢。

  扮演植物的同学说:我们的数量最多,我们形态各异,没有我们就没有绿色的大自然,没有甜美的果实和好闻的花香。虽然动物们要把我们吃掉,可是不要紧,我们有扎在地下的根,有到处传播的种子,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又郁郁葱葱的了。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呀;

  扮演真菌的同学说:自然界中每天都有许多垃圾,比如: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它们将堆积如山,想想看那将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只有我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它们健康地生长。

  扮演非生物因素的同学说:你们都说自己很重要,但是没有我们给你们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矿物质、还有氧气你们能生存下来吗?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大家表演得非常好,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的场所;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的传播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当然这里的泥巴指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泥巴,而是一个水生的微小生物,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师:很好。像这样,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我们用箭头把它们连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下面我们就来把书中25页这幅图连接一下,看谁连的快。

  学生:(连图)

  教师:大家在连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教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学说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近日所吃的食物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动物还要标明它们所吃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连起来,你们能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吗?

  学生:(做练习)我们发现自己处于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教师:现在你看到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了吧。由此可见,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级的消费者,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如果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作物。谁还能举这方面的例子?

  学生:人们大量捕鸟,就会导致害虫增加,使树木受到毁坏。

  教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教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学生:(热烈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草的数量就会减少,兔由于缺乏食物也会减少。兔子减少了,草的数量又会增加。如此循环反复,所以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增加。

  教师: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动调控能力。

  教师: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在草原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甲:草场被破坏,草不等长出来就被牛羊吃光了,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学生乙: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动调节范围,破坏生态平衡。

  教师:非常好!那么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呢?

  学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四、环保教育

  教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幅图片(书中26页),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积累,如果人吃了大豆的话,会中毒更深危害人的健康。

  教师:非常棒,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工厂排放的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废物被丢入水中……

  教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健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