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时间:2024-10-04 05:14:1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安塞腰鼓》教案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案锦集七篇

《安塞腰鼓》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

  (1)自由读。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安塞腰鼓》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该地风土人情。

  2.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泄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

  2.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朗读导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刘成章的这篇《安塞腰鼓》。在中国呢,有很多地方有着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历史人物,或者是有着专属于他们的活动。比如说起西湖你就会想到杭州,说起傣族就会联想到泼水节。那么同学们知道安塞腰鼓是哪里的吗?(同学们说了很多地方)老师听见了好多地方,安塞腰鼓是陕西陕北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它可以由几十人或上百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震撼,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正文:

  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并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开始朗读,朗读结束)

  师:老师看大家都读完了,那老师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一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学生一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对,看来同学们都发现了。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一直在感叹,那同学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

  (同学们举手)

  师:小赵同学,你来回答。

  小赵:壮阔,还有充满力量。

  师:说的很好,请坐。还有同学想回答吗

  (小李举手)

  师:小李,你来说

  小李: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浑

  师:很好,请坐。其实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大家回到课本找一找,是哪一句话,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一齐:好一个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安塞腰鼓的真面目。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图片)

  师:我们同学们感受到的安塞腰鼓是壮阔、雄浑的,作者又说安塞腰鼓是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的'呢?这个当作小组讨论的问题,给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会我来找同学回答。开始讨论吧。

  (时间到,讨论结束)

  师:好了,时间到了,三组派一个代表回答

  三组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表达出安塞腰鼓壮阔雄浑的特点。

  师:你是从哪找到的呢?

  三组代表:从文章的第3~5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找的对吗?

  生一齐:对!

  师:还有吗?

  三组代表:还有就是描写安塞腰鼓的响声,在第7~9段,安塞腰鼓的舞姿,在第11~13段,安塞腰鼓的后生,在第15~17段。

  师:请坐,这位同学找的很好,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

  师:有人这样形容安塞腰鼓,说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冲劲,转身有股狠劲,挥锤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了一股牛劲,那么同学们,我们学习到了这里,你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这股劲了吗?

  (同学们有小声嘀咕的,有人大声说“感受到了”)

  师:我听见有同学在下边说没有呢,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能表现出安塞腰鼓这股劲的段落,就是描写响声的这几段,老师起个头“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开始。

  (朗读结束)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的有气势啊!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也能有这股冲劲和牛劲。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文中有一句话高度渲染了安塞腰鼓所渲染的生命的力量,大家都找一找是那一句呢?

  (同学举手回答)

  同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师:非常准确,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生一齐读。

  师: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作业,写一下你们家乡或者是你知道的某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事迹等等,两百字左右,下节课我们要简单交流一下。下课!

《安塞腰鼓》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句式修辞

  五、感知文章结构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安塞腰鼓》教案 篇4

  【教学思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气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导语: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

  :屏幕显示板书:

  亢奋 容不得羁绊

  好 沉重 严峻的思索 力

  震撼 释放出能量

  颤栗 浓烈的享受

  三. 朗读训练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分组自己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气势,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朗读内容为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五小节,第5-第13段,14段-17段,18段-22段,23段-24段,这四部分由各组代表朗读,25段-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播放多媒体片段腰鼓英姿,以鼓声伴读,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生命律动的感受,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同时,用比赛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安塞腰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法、教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 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 刘成章 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

  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注: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开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教师应适当提醒同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察)。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主旨。

  ①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重点讲解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讲解后请一个同学读,再全班齐读,再放录音。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

  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②出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重点讲解“搏击”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③回头看,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老师点明主旨)

  ④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讲解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同学读、全班读、录音机读。比较学习,体会情感。

  ⑤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⑥播放“忘情了,没命了”放录音,同学们齐读,体会作者情感。老师引导,适当总结。

  ⑦再看安塞腰鼓视屏。让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之美,加深同学的体会。

  ⑧回答刚开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吗?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没解决,老师引导总结)

  (三)布置作业。

  A、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B、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四)板书设计

  板书: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意蕴美 生命的力量 形式美 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美文——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3、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朗读赏析探究

  赏美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②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黄土高坡》音乐FLASH,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三。(目的: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做好《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美

  景 文 图 韵 乐

  生命力量

《安塞腰鼓》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听读,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这是一个___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

  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效果有何不一样?(原句是短句,使语言铿锵,节奏急促,气势强劲;原句喻体提前,起强调作用,突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几个句子采用反复的修辞,使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在结构上又是层次的分界点,能使脉络清晰,同时推动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

  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句话采用排比的修辞使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指导学生品读这段话时可采用想象法,让学生想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打腰鼓时的场景。

  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采用两重读,即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当第一组的同学读到第一句话最后两个字的时候第二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二句,当第二组的同学读到第二句的末两个字的时候第三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三句,这样就能产生此起彼伏的效果,犹如一个个念头在脑海浮现。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个别读、齐读、两重读、叠加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并综合运用句式比较法、字词替换法等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短句的运用使显得气势非凡,从而使学生明白安塞腰鼓的内容与语言相一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圈点勾画法。我在这里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环节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

  三、默读,探究主题

  1.默读后,请生回答作者借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什么?

  (的主题可以多角度去理解,如: “歌颂阳刚之美”;“歌颂民族艺术”;“表现西北人想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2.那么这篇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交流后师打出自己对此文的感悟:

  人,活得要有一股劲!

  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

  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

  有劲的生活,才是最有希望的生活!

  四、延伸课外,创意展示

  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

  “安塞腰鼓”将成注册保护品牌。

  闻名国内外的腰鼓之乡安塞县,近日向有关部门申报注册“安塞腰鼓”的知识产权。

  届时,“安塞腰鼓”将成为安塞县新的经济产业。安塞县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安塞腰鼓更是闻名天下。全县有5万多农民会打腰鼓,有20xx多农民靠外出打腰鼓赚了钱,年创收入百万余元。为了将这项民间产业做强,安塞县政府投资将腰鼓这项艺术在国际互联网上滚动宣传,提高知名度。目前该县已准备好有关材料,近日内将上北京申报注册知识产权。

  (看后)为了提高安塞腰鼓的知名度,能成功注册知识产权,请同学们为“安塞腰鼓”拟一则广告词为其做宣传,如果你的创意被采纳,我想,安塞县文化局将会发给你请柬,特邀你亲临黄土高原,现场观看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把本小组内最有实力的一则作品在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描写声音的文字。

  2、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选做,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安塞腰鼓》教案锦集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安塞腰鼓》教案】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案01-09

安塞腰鼓的教案04-17

《安塞腰鼓》教案01-11

安塞腰鼓教案01-04

《安塞腰鼓》的教案03-03

关于安塞腰鼓的教案09-25

初中《安塞腰鼓》的教案02-27

人教版安塞腰鼓教案03-10

[合集]《安塞腰鼓》教案12-27

关于《安塞腰鼓》教案10-17

《安塞腰鼓》教案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案锦集七篇

《安塞腰鼓》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

  (1)自由读。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安塞腰鼓》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该地风土人情。

  2.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泄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

  2.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朗读导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刘成章的这篇《安塞腰鼓》。在中国呢,有很多地方有着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历史人物,或者是有着专属于他们的活动。比如说起西湖你就会想到杭州,说起傣族就会联想到泼水节。那么同学们知道安塞腰鼓是哪里的吗?(同学们说了很多地方)老师听见了好多地方,安塞腰鼓是陕西陕北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它可以由几十人或上百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震撼,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正文:

  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并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开始朗读,朗读结束)

  师:老师看大家都读完了,那老师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一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学生一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对,看来同学们都发现了。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一直在感叹,那同学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

  (同学们举手)

  师:小赵同学,你来回答。

  小赵:壮阔,还有充满力量。

  师:说的很好,请坐。还有同学想回答吗

  (小李举手)

  师:小李,你来说

  小李: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浑

  师:很好,请坐。其实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大家回到课本找一找,是哪一句话,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一齐:好一个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安塞腰鼓的真面目。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图片)

  师:我们同学们感受到的安塞腰鼓是壮阔、雄浑的,作者又说安塞腰鼓是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的'呢?这个当作小组讨论的问题,给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会我来找同学回答。开始讨论吧。

  (时间到,讨论结束)

  师:好了,时间到了,三组派一个代表回答

  三组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表达出安塞腰鼓壮阔雄浑的特点。

  师:你是从哪找到的呢?

  三组代表:从文章的第3~5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找的对吗?

  生一齐:对!

  师:还有吗?

  三组代表:还有就是描写安塞腰鼓的响声,在第7~9段,安塞腰鼓的舞姿,在第11~13段,安塞腰鼓的后生,在第15~17段。

  师:请坐,这位同学找的很好,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

  师:有人这样形容安塞腰鼓,说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冲劲,转身有股狠劲,挥锤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了一股牛劲,那么同学们,我们学习到了这里,你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这股劲了吗?

  (同学们有小声嘀咕的,有人大声说“感受到了”)

  师:我听见有同学在下边说没有呢,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能表现出安塞腰鼓这股劲的段落,就是描写响声的这几段,老师起个头“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开始。

  (朗读结束)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的有气势啊!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也能有这股冲劲和牛劲。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文中有一句话高度渲染了安塞腰鼓所渲染的生命的力量,大家都找一找是那一句呢?

  (同学举手回答)

  同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师:非常准确,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生一齐读。

  师: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作业,写一下你们家乡或者是你知道的某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事迹等等,两百字左右,下节课我们要简单交流一下。下课!

《安塞腰鼓》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句式修辞

  五、感知文章结构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安塞腰鼓》教案 篇4

  【教学思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气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导语: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

  :屏幕显示板书:

  亢奋 容不得羁绊

  好 沉重 严峻的思索 力

  震撼 释放出能量

  颤栗 浓烈的享受

  三. 朗读训练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分组自己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气势,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朗读内容为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五小节,第5-第13段,14段-17段,18段-22段,23段-24段,这四部分由各组代表朗读,25段-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播放多媒体片段腰鼓英姿,以鼓声伴读,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生命律动的感受,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同时,用比赛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安塞腰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法、教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 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 刘成章 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

  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注: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开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教师应适当提醒同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察)。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主旨。

  ①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重点讲解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讲解后请一个同学读,再全班齐读,再放录音。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

  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②出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重点讲解“搏击”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③回头看,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老师点明主旨)

  ④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讲解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同学读、全班读、录音机读。比较学习,体会情感。

  ⑤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⑥播放“忘情了,没命了”放录音,同学们齐读,体会作者情感。老师引导,适当总结。

  ⑦再看安塞腰鼓视屏。让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之美,加深同学的体会。

  ⑧回答刚开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吗?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没解决,老师引导总结)

  (三)布置作业。

  A、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B、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四)板书设计

  板书: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意蕴美 生命的力量 形式美 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美文——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3、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朗读赏析探究

  赏美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②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黄土高坡》音乐FLASH,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三。(目的: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做好《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美

  景 文 图 韵 乐

  生命力量

《安塞腰鼓》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听读,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这是一个___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

  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效果有何不一样?(原句是短句,使语言铿锵,节奏急促,气势强劲;原句喻体提前,起强调作用,突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几个句子采用反复的修辞,使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在结构上又是层次的分界点,能使脉络清晰,同时推动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

  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句话采用排比的修辞使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指导学生品读这段话时可采用想象法,让学生想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打腰鼓时的场景。

  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采用两重读,即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当第一组的同学读到第一句话最后两个字的时候第二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二句,当第二组的同学读到第二句的末两个字的时候第三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三句,这样就能产生此起彼伏的效果,犹如一个个念头在脑海浮现。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个别读、齐读、两重读、叠加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并综合运用句式比较法、字词替换法等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短句的运用使显得气势非凡,从而使学生明白安塞腰鼓的内容与语言相一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圈点勾画法。我在这里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环节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

  三、默读,探究主题

  1.默读后,请生回答作者借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什么?

  (的主题可以多角度去理解,如: “歌颂阳刚之美”;“歌颂民族艺术”;“表现西北人想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2.那么这篇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交流后师打出自己对此文的感悟:

  人,活得要有一股劲!

  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

  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

  有劲的生活,才是最有希望的生活!

  四、延伸课外,创意展示

  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

  “安塞腰鼓”将成注册保护品牌。

  闻名国内外的腰鼓之乡安塞县,近日向有关部门申报注册“安塞腰鼓”的知识产权。

  届时,“安塞腰鼓”将成为安塞县新的经济产业。安塞县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安塞腰鼓更是闻名天下。全县有5万多农民会打腰鼓,有20xx多农民靠外出打腰鼓赚了钱,年创收入百万余元。为了将这项民间产业做强,安塞县政府投资将腰鼓这项艺术在国际互联网上滚动宣传,提高知名度。目前该县已准备好有关材料,近日内将上北京申报注册知识产权。

  (看后)为了提高安塞腰鼓的知名度,能成功注册知识产权,请同学们为“安塞腰鼓”拟一则广告词为其做宣传,如果你的创意被采纳,我想,安塞县文化局将会发给你请柬,特邀你亲临黄土高原,现场观看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把本小组内最有实力的一则作品在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描写声音的文字。

  2、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选做,体现作业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