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差不多先生的教案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

时间:2024-11-02 23:13:2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差不多先生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1

  教材分析:

  作者虚构了一个凡事都差不多,不肯认真的差不多先生这个形象,用嘲讽的语言揭示一类人的某些人性弱点,反对苟且马虎的待人处事态度。本文语言浅显,条理也清晰,风格幽默却又发人深省。他指出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正式中国积弱的原因所在。作者正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作者思路、认识人物形象的特点估计问题不大。但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恐怕会流于肤浅。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最怕冷场。故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重点在于通过活动,学生能学习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去感悟作者在立意上的深远。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学生能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 概括典型事件、圈画人物描写,理解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3、 分析文章事例的叙述角度,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4、 研读差不多先生的结局,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通过多角度描绘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从含有讽刺意味的词语中,体味文中所包含的嘲讽和调侃,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故事导入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 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概括写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

  圈画能表现差不多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

  明确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三、 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

  1、课文的五个事例是怎么安排的?

  (时间的先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

  2、 明确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

  四、 深入分析,把握主题

  1、 分析开头结尾,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什么?(朗读结尾,圈画讽刺性的词语)

  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他?差不多的根源——偷懒 差不多的危害——中国变成懒人国

  2、 概括主题

  五、 赏析语言特色

  语言幽默,有讽刺意味——含泪的微笑(目的为了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六、 拓展

  你身上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吗?举出现实事例,说出差不多态度的结果危害。

  七、 布置作业(二选一):

  1、(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思考你的事例该插在文章第几段?并说明理由。

  2、以《红眼病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附板书: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买糖

  读书 共同点:差很多

  事件 记帐 态度: 差不多——根源:偷懒

  乘火车

  请人医病 危害:中国〓懒人国

  目的 唤醒国人 革除凡事差不多,不认真的陋习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简介作者胡适)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3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直隶()焦急()懒人()一撇()陕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从从容容:

  ②何必太精明呢?

  精明:

  ③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精细:

  ④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一命呜呼: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不很_____;有两只耳朵,但听不很_____;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_____。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_____,他的思想也不很_____。

  (分明精明细密清楚讲究)

  4、文学常识填空。

  《差不多先生》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5、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信奉“ ”的差不多先生的可笑形象。

  〖点击思维〗

  1、注意“撇”是多音字,有“piē”和“piě”两个读音,此处应该怎么读呢?

  2、注意体会句中“从从容容”“一命呜呼”这两个词语的讽刺意味。

  3、“精明”“细密”、“分明”“清楚”是两对含义相近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4、你知道吗?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找来读一读吧。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差不多先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相貌和个性特点

  按时间顺序记叙事迹

  死后人们称赞、效仿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入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课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特点。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他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最后竟为此丢了性命。只是,他至死也未觉悟,因为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真是愚顽至极,不可救药。这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攻克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开头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个性特点的意图是本课难点。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强调了“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细密。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者通过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言语,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

  〖质询疑点〗

  既然差不多先生所作所为这么迂腐可笑,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效仿他?

  在这部分中,作者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不仅称赞他,还向他学习。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也就成了懒人国了。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在最后一段又说“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作者这样夸张地写,目的是指出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中国人的通病;在最后一段回应前文,指出这种情况愈来愈厉害。他这样写是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

  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是一个危害很大的人,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对人们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段),记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段),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课文分析】

  本文是胡适的名篇。本文写于1924年。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读者注意。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系列表现。文章最后采用夸张和反语,写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作者这样写,是想借此唤醒国人,这种毛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代表着许多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是某些中国人的通病。这样写,目的是指出像“差不多”先生遇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认真,不求准确的处世态度,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陋习,强调影响广大,不可掉以轻心。

  2.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和表达方法?

  ①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通过逐一说明,塑造了“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平常人,肢体上没有残疾,但是他的所有的器官都是不派用场的摆设,他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个可笑可悲的人。

  ②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文章最后采用反语,写出“差不多”先生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设计这样的结局,目的是指出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相当多的中国人的通病,是可怕的社会现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具有深远的反面效果。

  ③……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用心理描写表现“差不多”先生至死不觉醒,重病在身,仍求“差不多”,愚顽至极。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用“差不多”先生一生敷衍塞责、凡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4.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以看出传记的写法有什么特殊之处?

  ①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②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③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④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5.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

  运用夸张的有:首段,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最后说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6.什么是反语?举例说明反语的作用。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正话反说。运用反语,可以引人深思,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讽刺,并增加文章的色彩。 把“差不多”先生毫无意义的话称作“格言”;把一事无成的“差不多”先生誉为“一位有德行的人”;把普通的“差不多”先生奉为“圆通大师”等。这种实质与美称的极度反差,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苍白、猥琐、无能的性格,写出他的下场的可笑和可悲。

  7.举例说明省略号的主要用法。

  省略号主要用法是:①表示引文或列举事例的省略。②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③表示对话中一方的静默不语的停顿。 ……)

  8.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杜绝这种陋习?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劳山道士》,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认识不肯认真从事,敷衍塞责的危害性。

  2、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体会讽刺性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很熟悉东郭先生和南郭先生的寓言故事吧。(东郭先生对狼滥讲仁慈,是个不分善恶的糊涂人: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滥竽充数,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骗子。)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差不多先生,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著名学者胡适不是只写了一件事来表现他,而给他专门立了传。(传,即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往往会用多个事例来表现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具体事例,圈划能够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语句,说说看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的人。

  三、析读课文,探究主旨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5——10小节,继续圈划最能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词语或语句。

  班级交流,教师总结并明确。

  差不多先生,凡事差不多(做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

  2、重点品读课文的9、10两段,思考差不多先生死了,他为什么会死呢?从文中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具体原因——病死

  根本原因——本性和周围凡事敷衍不肯认真的大环境。

  3、作者希望差不多先生死吗?揣摩文中的语言,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如何呢?

  体会讽刺性的语言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情感。

  不久,差不多先生就死了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他说完了这句话就死了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4、有什么办法让差不多先生避免一死吗?

  班级交流,明确:(如果)自身:认真,知错就改周围人:认真(教育;责罚;炒鱿鱼)

  5、从全文来看,有让差不多先生不死的“如果”吗?品读课文的11小节,1、2、小节。

  围绕:

  通过为虚构人物“差不多先生”立传,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的一类人,反映了当时国人凡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的通病。

  6、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介绍胡适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

  目的:警戒世人应革除弊病,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在幽默调侃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的痛恨,以及对国家成为“懒人国”的命运的担忧。

  四、作业

  1、摘抄一句运用了讽刺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依然存在?试举一例说说后果或危害。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相关文章: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通用03-24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笔记03-04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笔记优秀感触03-04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04-05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04-22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09-18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02-12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04-16

藤野先生教案04-02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差不多先生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1

  教材分析:

  作者虚构了一个凡事都差不多,不肯认真的差不多先生这个形象,用嘲讽的语言揭示一类人的某些人性弱点,反对苟且马虎的待人处事态度。本文语言浅显,条理也清晰,风格幽默却又发人深省。他指出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正式中国积弱的原因所在。作者正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作者思路、认识人物形象的特点估计问题不大。但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恐怕会流于肤浅。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最怕冷场。故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重点在于通过活动,学生能学习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去感悟作者在立意上的深远。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学生能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 概括典型事件、圈画人物描写,理解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3、 分析文章事例的叙述角度,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4、 研读差不多先生的结局,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通过多角度描绘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从含有讽刺意味的词语中,体味文中所包含的嘲讽和调侃,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故事导入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 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概括写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

  圈画能表现差不多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

  明确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三、 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

  1、课文的五个事例是怎么安排的?

  (时间的先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

  2、 明确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

  四、 深入分析,把握主题

  1、 分析开头结尾,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什么?(朗读结尾,圈画讽刺性的词语)

  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他?差不多的根源——偷懒 差不多的危害——中国变成懒人国

  2、 概括主题

  五、 赏析语言特色

  语言幽默,有讽刺意味——含泪的微笑(目的为了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六、 拓展

  你身上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吗?举出现实事例,说出差不多态度的结果危害。

  七、 布置作业(二选一):

  1、(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思考你的事例该插在文章第几段?并说明理由。

  2、以《红眼病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附板书: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买糖

  读书 共同点:差很多

  事件 记帐 态度: 差不多——根源:偷懒

  乘火车

  请人医病 危害:中国〓懒人国

  目的 唤醒国人 革除凡事差不多,不认真的陋习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简介作者胡适)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3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直隶()焦急()懒人()一撇()陕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从从容容:

  ②何必太精明呢?

  精明:

  ③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精细:

  ④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一命呜呼: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不很_____;有两只耳朵,但听不很_____;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_____。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_____,他的思想也不很_____。

  (分明精明细密清楚讲究)

  4、文学常识填空。

  《差不多先生》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5、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信奉“ ”的差不多先生的可笑形象。

  〖点击思维〗

  1、注意“撇”是多音字,有“piē”和“piě”两个读音,此处应该怎么读呢?

  2、注意体会句中“从从容容”“一命呜呼”这两个词语的讽刺意味。

  3、“精明”“细密”、“分明”“清楚”是两对含义相近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4、你知道吗?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找来读一读吧。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差不多先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相貌和个性特点

  按时间顺序记叙事迹

  死后人们称赞、效仿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入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课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特点。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他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最后竟为此丢了性命。只是,他至死也未觉悟,因为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真是愚顽至极,不可救药。这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攻克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开头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个性特点的意图是本课难点。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强调了“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细密。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者通过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言语,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

  〖质询疑点〗

  既然差不多先生所作所为这么迂腐可笑,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效仿他?

  在这部分中,作者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不仅称赞他,还向他学习。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也就成了懒人国了。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在最后一段又说“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作者这样夸张地写,目的是指出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中国人的通病;在最后一段回应前文,指出这种情况愈来愈厉害。他这样写是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

  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是一个危害很大的人,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对人们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段),记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段),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课文分析】

  本文是胡适的名篇。本文写于1924年。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读者注意。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系列表现。文章最后采用夸张和反语,写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作者这样写,是想借此唤醒国人,这种毛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代表着许多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是某些中国人的通病。这样写,目的是指出像“差不多”先生遇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认真,不求准确的处世态度,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陋习,强调影响广大,不可掉以轻心。

  2.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和表达方法?

  ①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通过逐一说明,塑造了“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平常人,肢体上没有残疾,但是他的所有的器官都是不派用场的摆设,他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个可笑可悲的人。

  ②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文章最后采用反语,写出“差不多”先生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设计这样的结局,目的是指出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相当多的中国人的通病,是可怕的社会现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具有深远的反面效果。

  ③……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用心理描写表现“差不多”先生至死不觉醒,重病在身,仍求“差不多”,愚顽至极。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用“差不多”先生一生敷衍塞责、凡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4.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以看出传记的写法有什么特殊之处?

  ①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②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③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④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5.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

  运用夸张的有:首段,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最后说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6.什么是反语?举例说明反语的作用。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正话反说。运用反语,可以引人深思,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讽刺,并增加文章的色彩。 把“差不多”先生毫无意义的话称作“格言”;把一事无成的“差不多”先生誉为“一位有德行的人”;把普通的“差不多”先生奉为“圆通大师”等。这种实质与美称的极度反差,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苍白、猥琐、无能的性格,写出他的下场的可笑和可悲。

  7.举例说明省略号的主要用法。

  省略号主要用法是:①表示引文或列举事例的省略。②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③表示对话中一方的静默不语的停顿。 ……)

  8.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杜绝这种陋习?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劳山道士》,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认识不肯认真从事,敷衍塞责的危害性。

  2、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体会讽刺性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很熟悉东郭先生和南郭先生的寓言故事吧。(东郭先生对狼滥讲仁慈,是个不分善恶的糊涂人: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滥竽充数,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骗子。)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差不多先生,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著名学者胡适不是只写了一件事来表现他,而给他专门立了传。(传,即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往往会用多个事例来表现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具体事例,圈划能够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语句,说说看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的人。

  三、析读课文,探究主旨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5——10小节,继续圈划最能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词语或语句。

  班级交流,教师总结并明确。

  差不多先生,凡事差不多(做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

  2、重点品读课文的9、10两段,思考差不多先生死了,他为什么会死呢?从文中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具体原因——病死

  根本原因——本性和周围凡事敷衍不肯认真的大环境。

  3、作者希望差不多先生死吗?揣摩文中的语言,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如何呢?

  体会讽刺性的语言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情感。

  不久,差不多先生就死了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他说完了这句话就死了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4、有什么办法让差不多先生避免一死吗?

  班级交流,明确:(如果)自身:认真,知错就改周围人:认真(教育;责罚;炒鱿鱼)

  5、从全文来看,有让差不多先生不死的“如果”吗?品读课文的11小节,1、2、小节。

  围绕:

  通过为虚构人物“差不多先生”立传,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的一类人,反映了当时国人凡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的通病。

  6、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介绍胡适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

  目的:警戒世人应革除弊病,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在幽默调侃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的痛恨,以及对国家成为“懒人国”的命运的担忧。

  四、作业

  1、摘抄一句运用了讽刺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依然存在?试举一例说说后果或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