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母鸡教案

母鸡教案

时间:2024-10-31 18:09:11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母鸡教案范文锦集四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鸡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母鸡教案范文锦集四篇

母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欢的情感变化。

  2、了解鸡的生活习性和母爱的伟大。

  3、学习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结合禽流感谈谈你对鸡的看法,可以听听网络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老舍是怎样描写母鸡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理清脉络,简单说说课文讲述的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三、再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1、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默读课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重点分析一下“一向、不敢”。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具体来写对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大家自由说一说。

  (最好用上书中那些概括性的词语:随处乱叫、欺软怕硬、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

  四、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异同

  1、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

  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2、抓住动物一些特点习性,在生活中把握细节。

  六、课后读一读有关写动物母爱的文章

母鸡教案 篇2

  教学准备:1.多媒体演示。2.课前材料收集。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颤颤巍巍、如泣如诉”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全文,边读边思,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通过阅读,能发挥想象,知道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4.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母鸡(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板书:讨厌、不讨厌)(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 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 (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 (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

  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

  看看前,看看后。( )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音乐)

母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2、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舍笔下的猫犹如一个淘气又可爱的孩子,那么他眼中的母鸡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又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新授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同学思考:这只母鸡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抽生说)

  2、请你们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对母鸡情感态度的两句话,找到后在它下面划上横线,读一读。

  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板书:讨厌

  不敢讨厌)

  3、大家看,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4、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呢?同学们,请你们认真的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答案,再和你的同桌讨论商量一下。

  5、作者刚开始对母鸡的态度非常讨厌,从课文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讨厌之情,能具体地说说看吗?

  ⑴1自然段:理解“如泣如诉”(板书:无病呻吟)

  ⑵2自然段:(板书:欺软怕硬)

  ⑶3自然段:(板书:拼命炫耀)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的这种讨厌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感受老舍对母鸡的这种讨厌之情。

  6、那后来作者为什么不讨厌母鸡了呢?我们来继续交流。

  板书:这是一只(

  )的母鸡。

  预设:⑴

  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

  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

  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

  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提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7、是的,有了鸡雏后的母鸡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同学们,再读一读4—10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谁来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抽读)

  8、为什么作者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而不用“不讨厌母鸡了”呢?(抽生回答)

  9、是呀,此时作者被母鸡所表现出的母爱震撼了,他已不是简单的喜欢了,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的、神圣的尊敬了。(板书:尊敬)正如作者所说,(引读)他伟大,因为――

  10、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学习了《母鸡》这篇课文,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上一篇课文《猫》。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都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吧!

  提示: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注:以上特点,由学生比较、归纳,顺学而导,不必强求答完整。

  四、拓展延伸

  作者仅仅是在描写母鸡吗?(板书:母爱伟大)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反馈交流。

  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说出来,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板书:

  母鸡

  讨厌

  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

  勇敢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辛苦

  拼命炫耀

  尊敬

  母爱伟大

母鸡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能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儿歌。

  2.尝试用体态和语言表现儿歌,体验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乐意参与活动,熟悉儿歌并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尝试用体态和语言表现儿歌。

  △活动过程:

  1.听听、说说,初步理解儿歌含义。

  师:(模拟老母鸡声音)你们听,是谁来了?猜猜老母鸡今天来干什么?

  播放幻灯片,师:老母鸡来干什么的啊?(生蛋)它生了几个蛋?我们来数一数?老母鸡真能干啊,我们来夸夸它好吗?(一起念儿歌前面部分)

  师:老母鸡生完蛋可高兴了,这么高兴它会做什么事呢?

  师:它是怎样唱歌的?我们来唱一唱。(咯咯嗒、咯咯嗒)

  2.完整欣赏儿歌,初步学习朗诵儿歌

  师:我们把能干的老母鸡做的事编成一首儿歌好吗?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好听的儿歌好吗?

  ;师:真好听,老母鸡还想听一遍,再来一遍好吗?

  3.尝试用体态语表现儿歌,体验表演的乐趣。

  ;师:老母鸡是什么样子的啊?谁来表演一下?(请幼儿表演老母鸡的样子。)

  师:老母鸡喜欢到哪里捉虫?它是怎样捉虫子的?我们来学学老母鸡捉捉虫。

  ;师:老母鸡生蛋的时候,会躲在哪里?它是怎样蹲在鸡窝里生蛋的?(请幼儿表演母鸡生蛋的样子)

  ;师:你想不想扮演老母鸡?(请幼儿戴上头饰扮演老母鸡,边朗诵儿歌边表演。)

  师:老母鸡这么能干,我们来学学它。让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

  教学反思:

  一、思目标

  教案中所定的目标为:1.积极参与活动,能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儿歌。2.尝试用体态和语言表现儿歌,体验表演的乐趣。

  而仔细来看这两个目标,基本都定位在情感层面,缺少对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定位,且较宽泛,不够具体,由于整个活动的重点在儿歌的表演上,于是我将原目标改为了:1.能够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儿歌并根据儿歌内容表演老母鸡的各种体态。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表演老母鸡的乐趣。

  二、思过程

  (1)活动内容的导入

  在教授儿歌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往往会这样想,“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这首儿歌?”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也通过不同的方式,想要让孩子来“学会”这首儿歌。而这样,活动就显得较呆板、单一,没有亮点,如果在导入的部分就与后面的表演环节做好一定铺垫,将后面原表演环节的部分问题提上来,有意识的前后呼应,也许能让孩子更潜移默化的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有趣。

  (2)活动材料的出示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会思考许许多多的教学方式,其中,材料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活动中,我在活动的导入部分,先请孩子听声音,猜一猜是谁来了。而随即我又出示了一张母鸡图片,本来原意是想让孩子体验听声音猜动物的乐趣,但是,在活动的开展中却发现这个环节十分的牵强,显得很突兀。教学的手段是多了,但是一定合适吗?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会忽略的问题,教学手段的量不在多,而在于“质”,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学习。

  另外,在活动中,我一边念儿歌一边出示图片,而这样仅仅的老师讲,孩子听,便忽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其实,在语言活动中,图片可稍微晚一点在出示,教师可先完整的念一遍儿歌,让孩子不受图片等材料的干扰,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在完整倾听后,便可抛出问题——“刚刚在儿歌里你听到了什么?”,在鼓励、引导孩子大胆讲述儿歌内容时,可根据孩子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然后再次完整的看图倾听儿歌,在两次的感受儿歌内容中,孩子潜移默化的习得了耐心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3)活动问题的量

  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孩子理解儿歌内容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较多且杂,有些“拐弯抹角”,让孩子有些摸不着头脑。因此,在提问时,可再直接一些,问题不要太多,但一定要问在点上,语言要精炼,切忌繁琐。

  (4)游戏部分的引导

  由于教室较小,我让孩子们在最后的表演部分将椅子搬到了四周,而这样,就像把整个活动截断了一样,不利于活动的完整开展。

  另外,在表演环节我创设了老母鸡出去找食吃的情境,孩子们很感兴趣,但过程中基本都是教师做动作,孩子只是单纯的模仿,教师可引导孩子自己做动作,问一问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而教师还可丰富表演情境,如母鸡找食的不同地点不光光可以是草地,还可以是河边、鸡窝边等。

  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怎样在活动中为孩子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怎样运用生动的语言,发挥老师的魅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长远问题,让孩子真正的在玩中学做中学

《关于母鸡教案范文锦集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母鸡教案】相关文章:

《母鸡》教案02-10

母鸡的教案01-20

《母鸡》教案03-18

《母鸡下蛋》教案02-24

课文母鸡的教案04-02

语文母鸡教案02-22

《母鸡孵蛋》教案03-07

关于母鸡的教案02-23

关于母鸡教案01-09

母鸡教案范文03-28

关于母鸡教案范文锦集四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鸡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母鸡教案范文锦集四篇

母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欢的情感变化。

  2、了解鸡的生活习性和母爱的伟大。

  3、学习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结合禽流感谈谈你对鸡的看法,可以听听网络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老舍是怎样描写母鸡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理清脉络,简单说说课文讲述的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三、再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1、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默读课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重点分析一下“一向、不敢”。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具体来写对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大家自由说一说。

  (最好用上书中那些概括性的词语:随处乱叫、欺软怕硬、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

  四、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异同

  1、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

  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2、抓住动物一些特点习性,在生活中把握细节。

  六、课后读一读有关写动物母爱的文章

母鸡教案 篇2

  教学准备:1.多媒体演示。2.课前材料收集。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颤颤巍巍、如泣如诉”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全文,边读边思,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通过阅读,能发挥想象,知道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4.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母鸡(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板书:讨厌、不讨厌)(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 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 (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 (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

  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

  看看前,看看后。( )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音乐)

母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2、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舍笔下的猫犹如一个淘气又可爱的孩子,那么他眼中的母鸡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又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新授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同学思考:这只母鸡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抽生说)

  2、请你们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对母鸡情感态度的两句话,找到后在它下面划上横线,读一读。

  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板书:讨厌

  不敢讨厌)

  3、大家看,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4、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呢?同学们,请你们认真的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答案,再和你的同桌讨论商量一下。

  5、作者刚开始对母鸡的态度非常讨厌,从课文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讨厌之情,能具体地说说看吗?

  ⑴1自然段:理解“如泣如诉”(板书:无病呻吟)

  ⑵2自然段:(板书:欺软怕硬)

  ⑶3自然段:(板书:拼命炫耀)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的这种讨厌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感受老舍对母鸡的这种讨厌之情。

  6、那后来作者为什么不讨厌母鸡了呢?我们来继续交流。

  板书:这是一只(

  )的母鸡。

  预设:⑴

  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

  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

  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

  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提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7、是的,有了鸡雏后的母鸡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同学们,再读一读4—10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谁来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抽读)

  8、为什么作者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而不用“不讨厌母鸡了”呢?(抽生回答)

  9、是呀,此时作者被母鸡所表现出的母爱震撼了,他已不是简单的喜欢了,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的、神圣的尊敬了。(板书:尊敬)正如作者所说,(引读)他伟大,因为――

  10、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学习了《母鸡》这篇课文,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上一篇课文《猫》。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都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吧!

  提示: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注:以上特点,由学生比较、归纳,顺学而导,不必强求答完整。

  四、拓展延伸

  作者仅仅是在描写母鸡吗?(板书:母爱伟大)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反馈交流。

  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说出来,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板书:

  母鸡

  讨厌

  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

  勇敢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辛苦

  拼命炫耀

  尊敬

  母爱伟大

母鸡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能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儿歌。

  2.尝试用体态和语言表现儿歌,体验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乐意参与活动,熟悉儿歌并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尝试用体态和语言表现儿歌。

  △活动过程:

  1.听听、说说,初步理解儿歌含义。

  师:(模拟老母鸡声音)你们听,是谁来了?猜猜老母鸡今天来干什么?

  播放幻灯片,师:老母鸡来干什么的啊?(生蛋)它生了几个蛋?我们来数一数?老母鸡真能干啊,我们来夸夸它好吗?(一起念儿歌前面部分)

  师:老母鸡生完蛋可高兴了,这么高兴它会做什么事呢?

  师:它是怎样唱歌的?我们来唱一唱。(咯咯嗒、咯咯嗒)

  2.完整欣赏儿歌,初步学习朗诵儿歌

  师:我们把能干的老母鸡做的事编成一首儿歌好吗?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好听的儿歌好吗?

  ;师:真好听,老母鸡还想听一遍,再来一遍好吗?

  3.尝试用体态语表现儿歌,体验表演的乐趣。

  ;师:老母鸡是什么样子的啊?谁来表演一下?(请幼儿表演老母鸡的样子。)

  师:老母鸡喜欢到哪里捉虫?它是怎样捉虫子的?我们来学学老母鸡捉捉虫。

  ;师:老母鸡生蛋的时候,会躲在哪里?它是怎样蹲在鸡窝里生蛋的?(请幼儿表演母鸡生蛋的样子)

  ;师:你想不想扮演老母鸡?(请幼儿戴上头饰扮演老母鸡,边朗诵儿歌边表演。)

  师:老母鸡这么能干,我们来学学它。让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

  教学反思:

  一、思目标

  教案中所定的目标为:1.积极参与活动,能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儿歌。2.尝试用体态和语言表现儿歌,体验表演的乐趣。

  而仔细来看这两个目标,基本都定位在情感层面,缺少对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定位,且较宽泛,不够具体,由于整个活动的重点在儿歌的表演上,于是我将原目标改为了:1.能够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儿歌并根据儿歌内容表演老母鸡的各种体态。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表演老母鸡的乐趣。

  二、思过程

  (1)活动内容的导入

  在教授儿歌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往往会这样想,“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这首儿歌?”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也通过不同的方式,想要让孩子来“学会”这首儿歌。而这样,活动就显得较呆板、单一,没有亮点,如果在导入的部分就与后面的表演环节做好一定铺垫,将后面原表演环节的部分问题提上来,有意识的前后呼应,也许能让孩子更潜移默化的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有趣。

  (2)活动材料的出示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会思考许许多多的教学方式,其中,材料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活动中,我在活动的导入部分,先请孩子听声音,猜一猜是谁来了。而随即我又出示了一张母鸡图片,本来原意是想让孩子体验听声音猜动物的乐趣,但是,在活动的开展中却发现这个环节十分的牵强,显得很突兀。教学的手段是多了,但是一定合适吗?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会忽略的问题,教学手段的量不在多,而在于“质”,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学习。

  另外,在活动中,我一边念儿歌一边出示图片,而这样仅仅的老师讲,孩子听,便忽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其实,在语言活动中,图片可稍微晚一点在出示,教师可先完整的念一遍儿歌,让孩子不受图片等材料的干扰,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在完整倾听后,便可抛出问题——“刚刚在儿歌里你听到了什么?”,在鼓励、引导孩子大胆讲述儿歌内容时,可根据孩子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然后再次完整的看图倾听儿歌,在两次的感受儿歌内容中,孩子潜移默化的习得了耐心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3)活动问题的量

  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孩子理解儿歌内容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较多且杂,有些“拐弯抹角”,让孩子有些摸不着头脑。因此,在提问时,可再直接一些,问题不要太多,但一定要问在点上,语言要精炼,切忌繁琐。

  (4)游戏部分的引导

  由于教室较小,我让孩子们在最后的表演部分将椅子搬到了四周,而这样,就像把整个活动截断了一样,不利于活动的完整开展。

  另外,在表演环节我创设了老母鸡出去找食吃的情境,孩子们很感兴趣,但过程中基本都是教师做动作,孩子只是单纯的模仿,教师可引导孩子自己做动作,问一问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而教师还可丰富表演情境,如母鸡找食的不同地点不光光可以是草地,还可以是河边、鸡窝边等。

  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怎样在活动中为孩子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怎样运用生动的语言,发挥老师的魅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长远问题,让孩子真正的在玩中学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