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虞美人优秀教案 推荐度:
- 虞美人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虞美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2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弃,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的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二、 作者介绍
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国事,而是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耽于享乐。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
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是无能的,以致国破家亡。但他在文艺上,却是经史诗文样样精通,擅长书画,对音律有着独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词和作曲。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词充满亡国之恨。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前人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三、 初步感知:
1 听录音,正字正音
2 指名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 再听朗读。思考:这首词抒发什么情感?请用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
4 品味语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夸张。
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四、 研习探讨:“愁”的具体内容,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写。“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对“春花秋月”的吟咏歌唱,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但论起悲凉深沉,则莫过于李煜。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月”在古诗词中的涵义是什么?——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故国”指什么?——已亡之国。
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故国”——旧地。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3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遥望金陵的想象与慨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当年在阑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4 小结
解说一: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相承,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解说二: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5 “愁”的内容:
亡国之恨(自我悲情)——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五、 朗读全词,体悟情感
1 再次听读
2 总结: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方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最终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成人类悲情。
六、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u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u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u 鉴赏内容(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
七、迁移训练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就这首词的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方面选择一点进行赏析。字数不少于100字。
这首词写于降宋以后。
无言 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理解自己?
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晴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锁”字表明自己的身份。
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这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愁,千千万万无形的感情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八、板书
虞美人
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亡国之恨(自我悲情)
又东风 不堪回首 愁
应犹在 朱颜改 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虞美人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浓如春水的愁绪。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学习重点:
1、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2、体会词中三度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导读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导学、导思
诗歌鉴赏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为什么而愁?
3、“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5、“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
7、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
虚写: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将自己深厚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些意象上,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③三度对比,隔句相承
对比:
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
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短暂无常。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④发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一唱三叹,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致。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①
②
导练
1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2背诵这首词。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虞美人》配餐作业(22)
组题康建英时间3月30日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虞美人(yù)窈窕(yǎo)惊蛰(zhé)
B、漫溯(sù)庐冢(zhǒng)雕栏玉砌(qiè)
C、羯鼓(jié)青荇(xìng)愀然(qiǎo)
D、滂沱(pāng)瑰怪(guǐ)深思慎取(s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辨别筹码颠簸雕阑玉砌
B、忽略题词肄业疼心疾首
C、联手召唤惆怅屈意逢迎
D、朱颜伏法寂寥对薄公堂
3、对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结,终止
B、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
C、只是朱颜改朱颜:指诗人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君:你
4、下面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B、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都是由虚到实。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二、课内阅读
阅读《虞美人》,完成下面1---2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2、“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三、课外阅读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下列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虞美人教案 篇3
一、情景导入
上节语文课我们具体分析了“20xx年高考新课标二试卷”的诗歌《残春旅舍》,里面有一个题目是这样问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具体分析巧在哪里”。在诗歌鉴赏题里重点分析某个字某句诗的这种题型,我们称之为炼字炼句。今天我们以炼字炼句作为解读突破口,具体赏析有着双重身份的词人李煜流传千古的名词《虞美人》。
二、 简析作者
1、身世 2、爱好 (PPT展示)
3、词风特点 :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爱情生活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4、语言特点: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记笔记)
三、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四、 诵读指导
1、 找出每一句你认为需要重读的字词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自己试着读,明确读出的感情基调——低沉凄迷
2、 思考关键字词有哪些?
五、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作者的愁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华清中学第二届教学新秀第一轮赛教语文课堂实录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东风 故国明月
雕栏玉砌 朱颜
六、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4、 “朱颜”的含义是什么?
后宫佳丽的容颜,
词人的容颜,
国家的容颜。
5、 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改”
朱颜 (貌美如花到容颜衰老) 地位 (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 心情 (欢乐自由到愁思绵延)
6、前六句里,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明确:不变的“外物”巨变的“人事”物是人非之痛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觉得这句话写的好吗,好在哪里?明确: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昼夜不舍,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七:写法鉴赏——“以水喻愁”
李煜之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不如李煜词境界阔大,气象超迈。李煜之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不如李煜词流畅自然、明白如话、眼界阔达八、小结本课
法国作家缪塞: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虞美人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虞美人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习: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4、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3、通过对比,探讨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完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以《相见欢》引出新课(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并板书名句,然后板书新课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降宋后所写,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抓住一个“愁”字即可,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必须说明原因)最喜欢哪一句?(也必须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四、既然词眼是“愁”,就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作者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作者的背景和词中的内容提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李煜的“愁”:(学生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
师:这些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而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借什么来把抽象的“愁情”写得如此生动呢?
1: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次出现了“月”,而“月”又常常表现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等主题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
2: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3: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我看除了对比(“雕栏玉砌”的“在”和“朱颜”的“改”作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板书: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宇宙的永恒不变”和“人生之短暂无常”作对比)
④发问
其实,全文除了“愁”字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字眼,那就是“改”字。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总结:这首词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五、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六、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这是一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否则的话,它就无法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他的读者。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陈毅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七、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写愁的诗词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愁的无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状(或体积)
八、评价李煜(或我看李煜)
(一)从职业上看,他既是国主,又是词人
1、成功的词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败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华、沉浸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从他作
品的内容可体现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后期主要表现他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种“情”,这种“恨”又主要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二)勾践与李煜
同是亡国之君,他们两人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勾 践:反省自己,制定策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李 煜:留念过去,纵情声色,胸无大志,被赐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践还想当国王,李煜选错了职业。这是由人生观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
九、课堂作业:
⑴熟读、背诵。
⑵找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愁”的意象,写一篇作文(课堂上如有时间就先谈谈自己的构思)
十、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用勾践的事例,主要是想教会学生对待生活须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事业的失败,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像李煜那样,只会借梧桐,借江水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而要学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夺回天下,永远把生活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手上,做生活的强者。
【虞美人教案】相关文章:
《虞美人》教案04-02
李煜虞美人教案06-05
《虞美人》教案15篇03-07
《虞美人》教案精选15篇03-22
《虞美人》教案(15篇)03-13
《虞美人》教案(集锦15篇)03-13
《虞美人》教案集合15篇07-25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合五篇04-06
虞美人教案范文锦集7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