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公开课教案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出产什么水果,哪种水果最惹人喜爱。第二自然段先讲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再讲到了秋天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最后讲那里的老乡待客热情。第三自然段先讲收下来的葡萄运到阴房,接着讲阴房的样子,再讲葡萄干的制成,最后讲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的特点。第四自然段赞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概括全文。
学情分析:
新疆对他们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好奇和向往。孩子渴望了解那里,对教材中的许多地方充满了好奇。因此要上好这堂课,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以求达到突出点、突破难点,培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因此对于本教材,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美读、品读,在读中入情入境、披景悟情,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夏天和秋天的景色美丽,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二是通过自由朗读、体验性朗读、教师引读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学习课文中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大串葡萄:
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水果呀?对,是葡萄。多么诱人的葡萄呀!都吃过葡萄吧,说说葡萄是什么味道的?
我国许多地方都出产这种水果,但是产量最多、吃起来最甜的,要数我国新疆出产的葡萄了,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参观新疆出产葡萄的一个地方,是哪儿呢?
板书:葡萄沟
2.齐读课题。(指导音变:葡萄单读时都是二声,连读时萄读得轻一点,再读一遍)[设计意图:从学生非常熟知、喜爱的葡萄入手,将新课的导入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认知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课文,学生字。
2、思考:你觉得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设计意图: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读文,自己识字,且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效。]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作者也说是个好地方。那葡萄沟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赶快去葡萄沟看一看。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选择你体会最深或最喜欢的词句,把它画下来,在小组内交流,并试着读出感情来。
学生小组内学习。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让学生画出最喜欢的语句读,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给学生以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对课文整体把握。]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课文才读了两遍,就已经弄懂了课文的大体意思,刚才,教师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画出了描写葡萄的句子,看来大家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到葡萄园里去玩一玩好不好?(好)
师描述: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在金秋九月,我们踏上了开往葡萄沟的旅游列车,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一阵新疆音乐的响起,使我们仿佛闻到了葡萄的芬芳。
师:葡萄沟到了,快看看葡萄种在哪儿?(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什么是梯田?画图理解梯田。
师:赶快登上山坡,睁大你们的眼睛,看看这儿的葡萄长得怎么样?
生: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课文是从枝叶和成熟的葡萄两个方面来写了葡萄。(板书:枝叶葡萄)谁来读一读描写葡萄枝叶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枝叶很茂密)。
师:那么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叶子的茂密呢?(四面展开一个个凉棚)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向四面展开,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前边后边左边右边,只要它能伸到的地方,它都会毫无顾忌地长过去)。
师:这山坡上茂密的葡萄架就像是什么?(凉棚)谁见过凉棚?像这样的凉棚有多少个?(数不清)这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连在一起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凉棚图)
师:看了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谈感受。
师:带着你的这种感受读读吧!
生读。
师:多美呀,在山坡的梯田上,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构成了葡萄沟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谁还想再读。
师:吐鲁番有火州之称,那里的天气非常热,温度最高达到49摄氏度。在这种天气里,钻进这样的凉棚底下,会有什么感觉?(凉爽……)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吧。[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具体的词句去体会“茂密”的意思,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并通过反复地读,有感情地读,让学生深入品味感情语言所蕴涵的意境。]师: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挡住了阳光,多舒服呀!快抬头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
生读相关句子。
听了他的介绍,你觉得葡萄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词语中听出来的?(多,一大串一大串的)(美,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师:多美呀,这么美的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再读一遍,老师相信再读时肯定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眼帘,(板书:五光十色)
师:你是怎么理解五光十色的?(颜色很多)
师:读读这些颜色的词(颜色多课文中颜色——拓展)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呢?还可能会有哪些颜色?
学生说颜色。
师:这么多颜色,多美!(用粉笔在十色下画横线)仅仅是颜色多吗?再读读这个词,看还能发现什么?(色——光)
生:还很有光泽。
师:在光下划▲,你是怎样理解“光”的?
课件出示图
师:绿的叶,五光十色的葡萄,相互映衬,不禁让我们陶醉在这葡萄的海洋里。这么美的句子,你们不想再读读吗?
学生美读,体会葡萄之美。(多角度,多层次读:突出读美、读多、读颜色多、赞美地美)。
学生读句子。[设计意图: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呢?依照教师的讲,即逐段地作琐碎的内容分析,还是让学生多读熟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听懂和读懂的意义是不大一样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家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学后反复地读,在多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了解了五光十色的葡萄,感受到葡萄的美丽。]师:同学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的葡萄,连老师都忍不住想去摘下几个尝一尝。你们猜一猜:老乡们会让我们吃吗?
生: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句子: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师:多热情的老乡呀!同学们,我们就要离开葡萄园了,你们想不想再亲眼看看那儿的葡萄?
生:想看。
师:真想看假想看?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想象
师:下面同学们就运用这种读书方法再把这一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读。[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皆知襄理我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学生忙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学生感情课文内容后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师:这么多的葡萄,人们除了在收获的季节,尽情地吃之外,还想了什么好办法来享用它?
生:制成葡萄干。
师:葡萄干是在哪制成的?这里的葡萄干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交流。
读晾房句子。听了他的介绍,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晾房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课件播放葡萄干制作过程)
在这样造型奇特的晾房里,制成了我们最爱吃的葡萄干。谁能说一说这里制作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
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板书:葡萄干色鲜味甜)
想看看吗?试品尝(学生说)[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品尝葡萄干,可以形象、生动地感受到葡萄沟的葡萄干的色鲜味甜粒大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到了葡萄沟,得到了新的收获和体验,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去的好地方向你的朋友、家人介绍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美丽的葡萄沟,了解我们美丽的祖国。
五、课外拓展,激发情感。
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请孩子们回家收集都有哪些有名的地方。
【课外拓展,学生知道了我国幅员辽阔,还有许多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葡萄沟》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学习的,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葡萄沟产生喜爱之情。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学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并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好地方”。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
本文的教学中我着重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本课的遗憾之处是:文本解析的不够透彻。在本堂课中,老师说的太多,以致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时间少了一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展示热情。
公开课教案2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习重点】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学习难点】
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小组内讨论后抢答下列问题)
[问题]: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传播。
[问题]:若介质不均匀光会怎样传播呢?
二、新知识学习:
知识点一:光的折射现象
1、设疑:如果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教师演示: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每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光的传播方向是不是还是直的?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补充:折射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并且是“斜射”,当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不改变,折射现象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知识点二: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实验,此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最好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补充: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定义。(如图)
[问题]:1、折射光线是向法线偏折?还是向界面偏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样变化?(根据现象回答)
结论:讨论总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参照光的反射
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应注意:
(1)一点(入射点)、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法线的作用非常重要。
(2)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若一束光由水中沿着原来的折射光线照过去,光会怎样传播呢?
教师演示并指出: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讨论总结: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的折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光的折射的应用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有哪些?看哪组想得多。
应用举例:在岸上看到清澈的河水变浅了,为什么?
答;河底反射的光由___斜射入____时,在水面发生_______,折射光线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河底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像在河底的____方(填上或下),所以河底变浅了。
[问题]:试回答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何向上弯折了?
三、巩固提高:
1、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下列光路表示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
2、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的是______
A.树荫下地上有很多光斑 B.人在河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
C.奇妙的“海市蜃楼”景观 D.从侧面看鱼瓶中的鱼变大了
3、一束光经过一三棱镜,试完成光经过棱镜后的传播径迹
4、有经验的渔民在插鱼时,不是向着看到的鱼的方向插,而是向着看到鱼的下方插,这是为什么呢?
5、对比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异同。
四、学后反思:
光是我们的朋友,通过本节学习,你对“光”肯定有新的认识,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说说自己还有哪些的困惑,你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公开课教案3
设计理念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意境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扮演、画图等多种手段来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同学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流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
上课起立,老师故意布置一位同学趴在课桌“呼呼”地睡觉。当其他同学感到奇怪,要去喊他(她)时,老师摇摇手,然后,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轻轻地朝他吹一口气,用柔和的声音说:“春天来了,该醒醒啦。”睡觉的同学在老师的呼唤下,睁开了眼睛,并朝四周张望。这时,老师和时引导:“呀,春风姐姐把这位同学吹醒了。现在,同学们朝窗外看看,柳树被春风姐姐吹醒了,发出了嫩芽;桃花也被春风姐姐吹醒了,开出了红花……一天,春风姐姐看到一个小池塘还结着薄冰,还在睡觉呢。春风姐姐是怎么做的呢?小池塘有什么变化呢?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赶快读一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小池塘》吧。”这样,同学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迫不急待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以同学自读为主。可让他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了解意思;画出自身喜欢的语句,对照插图,体会意境;画出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准备质疑。同学初读后,可进一步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交流一下阅读的感受,讨论一下提出的问题,探究一下不懂的地方,让每个同学都有互助学习、表示的机会。这样,通过两个层次的自主学习,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有了一定的体味,对课文的意境也有了形象性的感悟,这些都为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
三、读演结合,放飞想象
老师请那位“睡觉”的同学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再请他(她)扮演小池塘,老师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老师引导同学体会春风姐姐为什么要“轻轻”吹一口气。(体现着爱心)然后,多媒体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同学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再把景拉远,让同学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之后,请同学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一起点。(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启发同学:那么,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老师边用多媒体展示,边动情地说:“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指导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在同学有了鲜活的感受后,老师激发同学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是怎么看的呢?”老师让同学一起参与做试验:端来几盆水,让每位同学就近凑上去看一看,发现水中就会有自身的倒影,以此来理解“倒映”的意思。
接着,老师进一步启发:“小池塘看到些什么呢?它不会说话,但只要看一下它的眼睛就能知道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画下来。”老师随着同学的回答,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动态: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老师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同学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朗读,引导同学边读边想象水中倒影:白鹅在悠闲地游动,鲜红的气球似乎正要放飞;弯弯的小船在轻轻摇荡,颗颗珍珠在闪闪发亮……老师还要提示同学:前两句要读得明快而响亮,表示白昼的热烈;后两句则要读得柔和而缓慢,体现夜晚的幽静。
同学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老师再作启发:“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就倒映了这四样东西吗?”让同学充沛发挥想象,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并给它倒映更多美丽的东西。注意必需是同一时间出现的。当同学绘出了一幅幅多彩的倒影图后,老师让同学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在同学充沛描绘的基础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最后一段:“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再启发同学:“五彩就是五种颜色吗?”(是泛指有很多种颜色)“小池塘里的倒影仅仅是色彩多吗?”(事物的姿态也很多)“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多姿多彩)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
四、背诵积累,升华感情
在同学对课文有了较深的体味后,让他们朗读全文,教师再作适当指点。接着,引导同学选择背诵自身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再把它们摘录到自身的好词佳句本里,这样,从背诵、选摘两方面进行积累,有利于同学语文素养的提高。
之后,教师提示同学观察课文插图:“图中一条小鱼在池塘里游动,嘴巴也在快乐地张合着。它在说些什么呢?”引导同学积极揣测小鱼的心理,说说小鱼的心里话。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在同学充沛想象、发表见解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维护自身的眼睛那样去维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维护它们呢?”让同学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
五、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课后,老师可组织同学去郊外活动,并带好笔和纸,观察一下池塘、小河、山林、田野等等,把自身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或描写出来),还可以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和自身的感受记下来。回来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动,这样,从课堂上的描摹体味,到自然中的真实感受,同学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利于其认识的提高。
公开课教案4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体主要关节的名称及作用,知道关节能使身体弯曲,对人体活动有重要作用。(认知)
2、学会简单保护关节的方法。(技能)
3、愿意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情感)
活动重点:知道各个关节的名称以及它的作用。
活动难点:学会保护关节的方法。
活动准备:
已有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玩过木头人的游戏。
物质准备:
1、玩具娃娃;两份同样大小数量的积木若干;音乐《幸福拍手歌》。
2、图片:幼儿操场上游戏的照片三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木头人”导入活动。
(游戏调动幼儿参与兴趣)
教师:“你们玩过木头人的游戏吗?”
(教师带领幼儿游戏2-3次)
提问:“你们刚才在玩的时候身体的什么地方在动呢?怎么动的'?谁来跟大家说说!”
小结: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胳膊在动,手腕在动,膝盖在动,脚也在动。这些连接身体的地方都是关节,也就是我们的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二、出示玩具娃娃,感知关节与人体活动的关系。(重点)
1、出示玩具娃娃,请幼儿观察,找出娃娃哪里都可以活动?
小结:娃娃的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可以动,我们的关节能够弯曲,有的关节还能转动,这样我们的身体就能够灵活地活动了。
2、讨论:有了这些关节人体才能怎样?没有这些关节人体又会怎样?
小结:没有这些关节身体就是僵硬的,不能灵活的活动。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
三、游戏“机器人与小精灵”,感知关节的作用。
(游戏前应让幼儿学一学机器人和小精灵工作。幼儿分成两队,一队幼儿扮机器人一队幼儿扮小精灵,教师扮“工程师”发出口令。两队分别取放积木盖建房子,比赛看哪队先将房子盖好,两队互换角色重复游戏。)
讨论:为什么小精灵队盖的快,机器人队盖的慢?
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人体如果没有关节行动起来很困难,有了关节活动起来很灵活方便。关节对人体活动和运动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感知保护关节的重要性。
(结合幼儿生活经验,通过讨论解决难点)
图一:幼儿互相推拉。提问:“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会怎么样?”
图二:幼儿奔跑。提问:“奔跑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容易怎么样?”
图三:幼儿玩老鹰捉小鸡的画面。提问:“玩的时候容易发生什么问题?”
讨论:“这些现象会使小朋友怎样?容易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关节,避免伤害?”
小结:活动时注意不硬拉、拽同伴的胳膊,不推撞同伴;体育活动中注意互相躲闪避免摔伤;跳跃或提拿重物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关节,不使关节拉伤或扭伤。
五、随音乐《幸福拍手歌》离开活动场地。
总结:我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关节和身体,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做个健康、快乐的小朋友。
公开课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怪或趣”下的的“真与痴”),体会作者汪曾祺对他的崇敬之情。
2.强化抓住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品味汪曾祺散文冲淡隽永(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魅力。
4.感受学者风格与联大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4
三、教学方法
品读法、朗读法、探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幅漫画。
说说你看到这幅漫画时的第一印象或第一感觉?(请两三位学生回答,简要提炼、评价)
预设:严肃、苍老、怪异……
2、大家知道这是谁吗?(金岳霖)
过渡到正文:金岳霖先生是否正如这幅漫画所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
(二)整体感知
任务:速读全文(约3分钟),然后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形容金岳霖先生给你的感觉。(在读的过程中标好自然段,便于交流)
(三)研读赏析
怪、童趣、幽默、率真、重情义
规范:从……读出……(总结发言格式)
1、怪
(1)样子有点怪——常年戴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脑袋总是微微仰着,眼镜镜片一只白一只黑,经常穿一件皮夹克,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从帽子、姿态、眼镜、穿着方面读出了他的怪。)
(2)提问方式别出心裁——请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从回答问题读出了他的怪。)
我们今天也效仿一次金岳霖先生的提问方式,当然看衣服的颜色在我们这里是行不通的,下面请一位穿( )色鞋子的同学来回答一下:
金岳霖先生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回答
2、幽默
(1)幽默的答问——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林国达古怪的提问。(从林国达之问读出了他的怪。)
3、童趣
(1)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2)同教授小孩比水果大小— — 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3)坐三轮车“接触社会”——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4、率真
(1)捉跳蚤——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里看看,甚为得意。
(2)我觉得它很好玩。
5、重情义
(1)对林国达死亡的反应——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内心的沉重、悲恸)
(2)给已死的林徽因过生日——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四)主题深化
平淡的文字需要仔细的挖掘仔细的品味。文学语言需要大家读进去,静静地聆听品味。
大家现在重新品读全文,包括刚才我们已经读过的文字,你还能读出金岳霖的……?
(1) 林国达之死:对生命的尊重
(2) 平板三轮车:热爱生活
(3) 林徽因:重情
(4)还有一个“斗鸡”的场面大家觉得好玩。除此还有什么?他宁愿和天真的孩子一起,也不愿接触复杂的社会。老师读出了阴冷,读出了孤独……
他孤独,他落寞,他纯粹……这个人是大爱,是大真,是大趣。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好好地写一写金岳霖先生了。
6、问:作者是怎样好好写金岳霖先生的?
(1)有这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头发花白,背微微有点驼,喜欢抽烟、喜欢下棋……你知道他是谁吗?
(2)但是现在如果我说:
有这么一个老人,他的眼镜是一只黑一只白的,他吃饭时会有一只斗鸡从桌子底下窜出来跟他一同就餐,他会在别人面前讲着讲着,忽然将后手伸进脖颈里,抓出一个跳蚤,捏在手里细细把玩,还甚为得意。
他是谁?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你一定会脱口而出:金岳霖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结语:西南联大的生活是艰辛的,物质是匮乏的,但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守着那一片大后方的“精神圣地”。
而正如本文开头的第一句所写到: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岳霖先生只是那一朵“花”,他的身后是“西南联大”所象征着的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世界。
也正因此,本文的作者汪曾祺在他七十多岁所写的这篇散文中,不停的提到“好好地写一写”。
(五)作业布置
选取你身边的一个人,可以是你的父母、你的同学、你的室友、你的同桌……选取独属于他的一个细节来写,200字左右。
公开课教案6
第一课时
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中学过的计量单位,准确掌握每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和不同量的计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进一步培养同学的空间观念。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经常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自身的计量单位,我国现在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板书课题)
复习各种量的计量单位以和各自的进率。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复习。
举例说说什么叫相邻单位?
以上三种单位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见教材118页三种量的图示,用尺量一量然后说说各表示什么?(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进率。
小段练习填空(说说局部空的根据)
重量单位的复习
常用的重单位有哪些?
填写教材118页的表。说说它们的进率关系。
练习:6000千克=()吨
2千克=()克
时间单位的复习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时间单位。
分、时、秒、月、日、年、世纪
填写教材119页的.时间单位表。说说各自的进率。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
(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名数的改写复习
看教材119页“名数”的示意图,举例说说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看书自学有关内容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先填写教材119页例题的空。再结合教材120页说说填空的过程。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20页的“做一做”
全课总结(略)
公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 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 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诵读法:强调音读、意读、情读,对词作意境和作者思想情感有总体印象
(2)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
(3) 讨论法:对词作中疑难点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
(2) 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3)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别离的痛苦,可这种痛苦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 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找了一些描写别情的诗(大家齐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孟郊
离情别绪已成为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透过这些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眉愁,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体会以下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作者及背景(学案提前下发已让学生预习,采取提问方式)
1 导入:诗歌鉴赏中有一个重要方法叫“知人论世”法,为了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我们先了解作者与背景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改名永,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2)对北宋词坛的贡献:大力发展了慢词;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3)《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预习)
(4)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 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导入:让我们先来整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情感,体会这份离情别意
(2)诵读:①教师范读(配乐)
②学生读:音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意读(弄清诗节中关键的的诗句,整首诗的意义核心)。
情读: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这里的情指作者在词中寄寓的情和读者对词领悟后散发的情)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理解的《雨霖铃》。
③齐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学案第1题)
上片:一个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情景。
(4)这首词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下面大家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发挥想象在脑中形成两幅画面,把画面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① 大家描述的非常好,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上片的`场景?长亭送别
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意境的?
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兰舟、烟波、暮霭,这些都是作者亲眼所见是什么景? 对,是实景。
②谁来描述一下下片的情景?描述的也非常好,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下片的场景?
羁旅长愁 这幅画面中又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
杨柳、晓风、残月。 这些景和上片所描写的景相同吗?不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是虚景。
③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
凄凉、悲切的离别之情,而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助这些景物表达了伤离别之情,是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我们就从重点的词句中体会这种艺术手法(学案第3题)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江面上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如我们刚学完的《虞美人》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1)“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
(2)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情。
五.小结:(1)生用一句话概括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收获、感想、发现
(2)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再想想词中的画面,给认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3)学生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齐背《雨霖铃》。
六.内化训练:赏析柳永的词
望海潮⑴
东南形胜⑵,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⑷。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⑸。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⑺,菱歌泛夜⑻,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⑼。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⑽。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⑾。
[注]⑴此词是柳永年轻时由福建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就试,路过钱塘时所作。罗大经 《鹤林玉露》 云:“孙何(按:当是孙沔)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断江之志。”陈振孙评云:“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题辞》)
⑵形胜:《荀子·强国》谓秦国:“其四塞险,形势便,山森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⑶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今浙江杭州,旧属吴郡。
⑷参差:高低、长短不齐。这里指楼阁高低不齐。十万人家:《梦梁录》卷十九谓是元丰前户口数,南渡后已“近百家余家”。 ⑸天堑:指钱塘江。 ⑹重湖:西湖中白堤将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故称。叠巘(yǎn ):重叠的山峰,指葛岭、南北高峰等。清嘉:清秀美好。 ⑺羌管:笛子。笛子原出羌中,故称。 ⑻菱歌:采菱歌。 ⑼高牙:大将的牙旗。此处指孙沔的仪仗。
⑽烟霞:指山风光。 ⑾凤池:凤凰池,中书省(中央最高政务机构)的美称。
七.板书:
长亭送别: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
雨霖铃 (实) 兰舟、烟波、暮霭、楚天 伤离别
柳永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 (情景交融)
(虚)
八.反思:
1、团队使用没有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多给些时间,并且不应干涉提示
3、情感渗透不够,应借学生的话更突出情感教育(正确对待爱情,避免早恋等)
公开课教案8
主题课程:梨子树的四季
班级:中二执教:xx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不同的四季
2、初步了解季节对自己和大自然的影响。
3、认读字词:“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和暖的”
4、了解春天的特征
活动准备:
春夏秋冬的图片,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和暖的。树木四季图片,教学用书1~6页,画纸,蜡笔,画好的树干和剪好的树叶和小花,固体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啊?(老师和小朋友谈话),那老师这里有2幅图片你们来看一看哪个是秋天的?,老师出示秋天和冬天的图片请幼儿说出哪个是秋天,另一个是什么季节的(老师大概讲述一下秋天和冬天的基本特征)
2、出示字卡秋天和冬天让幼儿认读。
3、提问:一年中除了秋天和冬天还有什么季节?让幼儿回答(老师大概讲述一下夏天和春天的`基本特征)
4、出示字卡:春天和夏天,让幼儿认读
2、接着出示树木四季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图片中的树木有什么区别?请幼儿想想图片中的树木分别属于什么季节的,然后请幼儿把相应的字卡贴到图片上去。
3、导入主题,请幼儿观察图书第一页画面,中有什么?
4、老师讲述图片中的故事,然后向小朋友们提问”
——这棵树叫什么名字?
——青青是是一颗什么树?
——青青有什么愿望?
——猜一猜青青的愿望能否实现?
5、请观察图书第二页,请小朋友们说出是什么季节?图片中有几个小动物?提问:春天的天气有什么特征?
6、出示字卡“和暖的”和春天,让幼儿认读,请幼儿以字卡组成“和暖的春天”。
7、与幼儿讨论:春天有什么常见的小动物?为什么他们喜欢在春天活动?为什么青青觉得全身痒痒?青青的绿芽会变成什么?小动物有什么愿望?
8、你有没有见过春天树木生长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老师出示图片进行介绍)
结束:老师拿出画好的梨子树的树干,树叶和小白花,告诉幼儿春天来了,要给梨子树穿上衣服,请幼儿给梨子树贴上绿叶和白花。
请幼儿绘画(春天)。
公开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3、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4、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5、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写出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教学要求:
1、通过“观鸟”“咏鸟”、“读鸟”环节,使学生在观察中亲近鸟,获得美的启示;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2、通过“议鸟”、“写鸟”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以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
朗读、提问、问题、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设计及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专题鸟》相关的诗文。
2、收集并整理有关“鸟”的成语、俗语、谚语、诗歌、歌曲等。
3、回忆并准备讲述你知道的与“鸟”相关的故事。
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鸟”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导语:
随着屏幕上盘旋飞舞的白鸽的身影,伴着婉转清脆的鸟鸣声,我们将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鸟的世界。开始这一节综合实践专题课:鸟。(展示屏幕)
(请学生主持人上场)
一、 观鸟——展示台
引语:(略写)
设题:
1、说说观鸟之美的感受。
2、展示并介绍收集的有关鸟的图片、观鸟所作绘画作品等。(由学生自由上台介绍、展示。)
3、演唱有关“鸟”的歌曲。(可小组合作完成)
二、 咏鸟——积累库
引语:(略写)
设题:
1、咏诗《闻雁》、《迎燕》(男、女生分别朗诵),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自由发言)
2、朗诵收集的咏鸟诗。
3、汇总收集的有关鸟的成语、谚语等(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三、 读鸟——阅览室
引语:(略写)
设题:
1、讲有关“鸟”的故事。(学生自愿讲述)
2、辩论题:《古鸟化石》中,作者赞美日本民族是个注重美与文化的民族,而认为“国人”普遍欣赏品位不高,你同意这中看法吗?(正、反双方辩论,主持人小结)
四、 议鸟——问题屋
引语:(略写)
设题:
1、你知道“鸟”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2、你认为现在“鸟”的生存环境怎样?
3、你认为在“爱鸟”、“护鸟”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小结:(教师完成)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鸟、咏鸟、读鸟、议鸟几个环节学习活动,欣赏到了鸟的美丽、体会到了鸟蕴涵的情感、领略到了鸟文化的内涵,关注鸟的命运。而其中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关注化做成爱鸟、护鸟的行动。
结束语:
同学们:要让我们的家园处处莺歌燕舞,让这个世界五彩缤纷,就让我们关爱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吧!正如那首歌所唱:关爱生命,用我们的良知;善待地球,用我们的行动。
最后:让我们在《善待地球》的歌声中结束这节活动课。
(学生齐唱歌曲《善待地球》)
(展示屏幕:布置作业)
作业:
1、写一份“爱鸟行动”倡议书。
2、写鸟(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观鸟-欣赏其美
咏鸟-体会其情
读鸟-悟其内涵
议鸟-关其命运
公开课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观察图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图片,你们看课件上出示的是什么?见过它们吗?仔细的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各有什么特点?
2、大家回答的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㈡、整体感悟课文
1、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听课文的朗读。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个故事好听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老师小结
㈢、精读课文深入探讨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陶罐和铁罐它们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发生的呢?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a、铁罐为什么会瞧不起陶罐?
b、什么叫做“奚落”?
2、铁罐用了哪些话来数说陶罐的呢?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2-9)自然段
3、读完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那么从对话中你看出了它们各自的什么特点呢?
铁罐:傲慢、狂妄、目中无人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4、现在我们就把它们的这些性格特征带入到句子中来分析:
a、请两位同学模仿陶罐和铁罐读出其傲慢、谦虚的`语气
b、铁罐除了傲慢还有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轻蔑)
C、思考:陶罐在面对铁罐的轻蔑时内心是怎么想的?
5、陶罐的宽容平和是否感化了铁罐呢?此时铁罐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恼怒)
6、陶罐在面对铁罐越来越傲慢无理的数说是内心又是怎么想的呢?
7、分角色朗读
㈣、
1、时间在不停的流逝,许多年后的陶罐到底碎了吗?它们各自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请大家朗读(10-17)自然段
陶罐: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
铁罐:氧化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读出高兴、惊讶的语气
3、面对许多年前傲慢无理的铁罐,今天当人们挖掘出自己时,陶罐又是怎样面对铁罐的呢?
4、从陶罐的这句话中我们又能体会到陶罐的什么品质呢?
(不计较、善良、友好、宽容)
5、文章第15自然段中说:"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为什么陶罐被当作了无价之宝?仅仅是因为它价值连城吗?(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探究其品质
6、此时此刻我想大家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它们说,假如陶罐和铁罐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课堂你想给他们说些什么呢?
7、谈收获
8、不明白的地方
9.课外作业: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公开课教案11
【活动目标】
1、了解过马路的一些交通规则,知道安全过马路的方法。
2、过马路时能注意安全,初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事先观察马路,认识人行横道线、行人红绿灯。
2、在户外大型运动器械旁的空地上布置马路情景。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观察事先布置好的`马路情景。
请幼儿说说马路上有快慢车道、人行横道线、行人红绿灯,讨论他们的用处。
二、组织幼儿讨论安全过马路的方法。
师:除了从斑马线过马路还可以从哪里过马路?为什么?
教师和幼儿选择一种方法过马路,巩固练习过马路的方法。
三、教师扮演交警,学习遵守交通规则。
“交警”出示红绿灯,幼儿做行人,练习看信号过马路的正确方法。
请部分幼儿扮演开汽车的司机,幼儿继续练习看信号安全过马路的正确方法。
四、看表演讨论,巩固对交通规则的认识。
教师请幼儿看表演,讨论: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会怎样?
如:两个小朋友在马路边踢球,一个小朋友在马路上骑车,一个大人带着小孩闯红绿灯过马路。
请幼儿说说在马路上还有哪些事情不能做。
公开课教案12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 1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2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平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 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3、诗词
板书设计
所行 孤山寺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对春的西湖春景图 所见 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公开课教案13
活动目标
1.能够快速侧身钻过60厘米以下高度的皮筋。
2.能够双脚跳过20厘米以上高度的皮筋。
活动准备
皮筋6根,椅子6把,节奏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幼儿随音乐做热身运动,主要活动头颈部、上肢、胸部、腰部、膝盖和腿部,重点练习侧伸腿、弯腰。
2.请幼儿练习侧身钻。
(1)将皮筋系在椅子把上,距离地面大约60厘米,围成一圈。请幼儿围在外围,就近依次侧身钻过皮筋到圈内,绕过下一把椅子再侧身钻出去。要求身体不碰皮筋。
(2)皮筋降低5厘米,请幼儿再次侧身钻,交流不碰皮筋的做法。
小结动作要领:低头、弯腰、缩身。
(3)皮筋再次降低5厘米,请幼儿再次侧身钻,要求手不能扶地。幼儿交流办法,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
师生共同总结动作要领:伸腿、低头、弯腰钻过去、收腿。
(4)放松活动,围绕小椅子外围小跑步一圈,并做放松动作。
3.请幼儿跳过距地20厘米的皮筋。
(1)请幼儿自由练习双脚跳过20厘米高的.皮筋。
(2)根据幼儿情况,逐步提高皮筋高度,请幼儿原地双脚跳过。
4.放松运动。幼儿跟随音乐自由做放松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十分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动作的发展需要。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皮筋,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感兴趣,而且对提高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颇有帮助,在注重身体锻炼,发展能力,都符合总的教育目标。
公开课教案14
题目:《小白船》
授课对象:小学
教师:教学
内容:
1、学习歌曲《小白船》
2、根据情境创编情景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以快乐的情绪歌唱歌曲
2、难点:创编情景剧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
现在雨过天晴,空气非常清新,老师啊,有个主意:让我们全体起立,闭上眼放松来深呼吸,好吗?
全体起立,一起深呼吸!
好,大自然是美好的,我们要以最开心的笑容面对生活,对不对?
接下来,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
说:蓝蓝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游客桂花树,白兔在游玩,浆儿浆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飘呀,飘呀!飘向那西天!
…….同学们,根据这段词的描述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啊?
回答:月亮
对,大家非常聪明,是月亮!其实这段词呢,是一首歌曲的歌词,叫做《小白船》,小白船是…….大家说这首歌歌词写的好不好,(好)
你们想不想学?(想)
好,接下来呢老师给你们看看这个小朋友唱的《小白船》
放《小白船》视频!
这个小朋友唱的好不好?(好)
那么在学唱之前呢,大家再听一遍这个首歌,这次一定要根据他的意境,看看这首歌表达了什么?
放音乐!
好,告诉老师歌曲表达了什么呢?(……..)
好,那么老师又问了,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快乐、难过、还是别的啊?(快乐)
接下来啊,小歌手快乐的唱着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深深打动了老师,老师也带着这种情绪给你们唱一遍好不好?(好)
教师范唱!(用《小白船》伴奏)
老师唱的好不好听啊?(好听)接下来就到你们唱喽!第一次大家可以用“啦”来模唱。
放伴奏模唱!
大家非常聪明,这次呢,大家带着快乐的情绪,想象着意境来轻声跟唱!
放伴奏跟唱!
好,我们接下来做个游戏,老师来打指挥,你们分两组进行接力!老师手势给哪组哪组就唱,好不好!
教师指挥,分组接力唱!
好,同学们非常聪明!学的很快!
接下来呢,老师要求你们好好看看这段词,自己根据歌词描述的'情境,分组创编一个情景剧,5分钟后上台表演!要求小组每个人都要参加,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5分钟后上台表演!
好,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通过今天的学习呢,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是美好的,在天空里我们还有太多的秘密,今后呢,你们要更加努力学习,热爱生活,开心快乐每一天!
好,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微笑5秒!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
公开课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
舆yú
生xìng蛟jiāo跬kuǐ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镂lu
螯áo鳝shàn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②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5.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五.小结全文
【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公开课教案05-24
亲子公开课教案09-10
泉水公开课教案03-29
优质公开课教案03-29
足球公开课教案11-23
劝学公开课教案11-06
中班公开课教案01-02
《金子》公开课教案08-25
寓言公开课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