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听语言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听语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听语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小青蛙听故事》懂得听故事的时候要安安静静的。
2、理解新词汇:静悄悄、安安静静、又蹦又跳、一声不吭。
3、在活动中愿意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准备活动】
优美、宁静的音乐磁带,背景图一幅,月亮、小鱼、青蛙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师:你喜欢听故事吗?你喜欢听谁讲故事?最喜欢听什么故事呢?
2、幼儿边看书,边听教师配乐讲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配乐讲故事。(注意语气和动作)
(2)提问:故事里有谁?(月亮婆婆、小鱼儿、小青蛙)(出示图片)
月亮婆婆在讲故事给谁听?(小鱼、小青蛙)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跟述,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1)小鱼是怎么听故事的?(安安静静)
帮助幼儿理解词汇:安安静静。(集体体验安安静静的感觉)
(2)小青蛙先是怎么听故事的?(又蹦又跳)
帮助幼儿理解词汇:又蹦又跳。(请个别幼儿表演)
(3)月亮婆婆怎样了?(生气了)
为什么会生气呢?(小青蛙呱呱呱地乱叫,又蹦又跳)
(4)后来,小青蛙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青蛙知道自己错了,连忙道歉,月亮婆婆和小鱼儿原谅他了)
又是怎么听故事的?(一声不吭)
帮助幼儿理解词汇:一声不吭。(集体体验一声不吭的感觉)
那月亮婆婆和小鱼儿出来了吗?(出来了,月亮婆婆继续讲故事给它们听)
(5)师:想一想,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听故事(安安静静)?向谁学习(小鱼)
4、鼓励幼儿给故事起名字。
师:这个好听的故事还没有名字呢,我们来想一想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吧!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讨论一下。
5、游戏“传话"
(1)现在小青蛙可好了,不管听谁说话都很认真,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青蛙。听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插嘴,听清楚每一句话,这样才能知道很多的事情,把事情做的更好。今天,我们来做个传话游戏,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一定要听仔细听清楚,人家说的话才能做游戏。
(2)讲解方法一组幼儿上来示范。
(3)幼儿游戏。
(4)简单评价游戏情况
(教师注意:幼儿传话内容从简单的较熟悉的词开始,如:天气、高兴等)
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反思:
1、导入显得散,致使学生入座位后长时间静不下来。
2、个别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仍然是静不下来
3、回答问题、简评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活跃,仍然急于表达,欠缺倾听。
4、借用游戏进行训练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训练有一定效果。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关系,学会聆听的习惯还待持续训练。
二、反思自我教学:
1、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的.引入还待进一步思考,在能尽快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幼儿亦要尽快融入学习氛围。
2、充分利用幼儿的乐于模仿,在幼儿中找出典范,极力表扬也是对别的孩子的一种隐形提示,要充分利用榜样作用激发幼儿效仿有益习惯。
3、习惯的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长期监督学习,将习惯的培养放在活动中以及活动之外。
4、进一步研究幼儿心理,对幼儿的经验水平以及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做进一步学习,让自我教学能更利于幼儿的成长。
5、学生的评价让我耳目一新,幼儿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他们眼里也是能感受到旁人的优秀和自我的优势。
三.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将把播放光碟与讲故事的环节互换,让幼儿在观看了别的孩子的听故事的方法的情况下对比自我,然后借听老师讲故事,练习自己听故事的方法是否掌握,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对比评价自我与别人的不同更清晰。
听语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懂得听故事的时候要安安静静的。
2.在活动中愿意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在集体面前发言。
活动准备:
1. 《小青蛙听故事》八张图片。
活动过程:
1.问候、热身:小朋友们早上好,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手指变变变的游戏好吗?请小朋友们伸出一对小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做手指变变变的游戏。
一根手指头呀,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呀
两根手指头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跳呀跳呀跳呀跳呀跳呀
三根手指头呀,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喵喵喵
四根手指头呀,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乌龟呀,爬呀爬呀
五根手指头呀,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鸟,飞呀飞呀飞呀,飞到哪里去,飞到幼儿园拉。
2.(1)、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你喜欢听故事吗?你喜欢听谁讲故事?最喜欢听什么故事呢听故事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呢?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小青蛙听故事》的小故事。
2.幼儿欣赏课件,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图片(1)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中有谁吗?小青蛙坐在哪里呢?
图片(2)教师提问: 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在哪个地方吗?图片中有谁呢?他们在干什么呢?图片中是白天还是黑夜呢?
图片(3)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多了谁吗?小青蛙在干什么呢?现在小鱼们都看着谁呀?
图片(4)教师提问: 小朋友,为什么小鱼们都看着小青蛙?
图片(5)教师提问:小朋友,为什么月亮婆婆扁着嘴,她是生气了吗?她又是为什么而生气呢?
图片(6)教师提问: 小朋友,现在图片中有什么呢?图片中的小鱼们游去哪里了呢?为什么突然游开了?
图片(7)教师提问:小朋友,图片中只剩下谁呢?为什么它闭着嘴巴,眼睛湿湿的呢?
图片(8)教师提问:小朋友,现在图片中都有谁呢?月亮婆婆张着嘴巴看着谁呢?小青蛙和小鱼们闭着嘴巴看着月亮妈妈干嘛呢?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并提出问题。
(1)小青蛙先是怎么听故事的?
(2)月亮怎样了?为什么会生气呢?
(3)后来,小青蛙怎么听故事的?
4.集体前讲诉:请2位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其他小朋友简单讲诉这个小故事。老师用图片或者词语引导幼儿讲诉。
教师点评: 两位小朋友的讲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5.幼儿自由讨论:让幼儿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好听的故事还有什么还听的名字呢?
6.教师总结:引进新的讲诉经验,幼儿巩固新的讲诉经验,通话游戏引进新的讲诉经验,引导幼儿善于认真聆听别人讲话。
1.教师:现在小青蛙可好了不管听谁说话都很认真,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青蛙。听人家说话时也要眼睛看着人家,不插嘴听清楚每一句话,今天,我们来做个传话游戏,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一定要听仔细听清楚,人家说的话才能做游戏。
2.讲解方法一组幼儿上来示范。
3.幼儿传话内容从简单的较熟悉的词开始。
听语言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倾听散文的配乐朗诵,理解散文诗内容,感受散文诗的美。
2.知道秋天是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能主动讲述秋天的各种变化。
3.能用绘画的方式展现秋天的雨的特点。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秋天景色的图片、散文诗录音、
活动过程:
1.“秋之美”说说我与秋天的故事。
(1)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事发生在这个季节?请你说说你在这个季节的故事吧!
(2)提问:秋天和其他的季节有什么不同?
2.欣赏散文诗。
(1)师:秋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有美丽的花和树叶,美丽的云彩,就连秋天的雨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听听秋天的雨有什么不一样。
(2)分段散文欣赏,并提问。
(3)教师在背景音乐下完整朗诵,让幼儿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3.绘画秋天的雨。
小朋友看到的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画一画。
(1)幼儿自由绘画。
(2)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活动延伸
让幼儿仔细观察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可以在班级设立秋天的博物展,培养幼儿关注环境变化的习惯。
四、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授让幼儿体会到秋天的美丽并愿意去发自内心的热爱大自然及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加以赞美。幼儿们很享受这样轻松愉悦上课氛围。
听语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听懂成人的语意,喜欢随教师指令做动作。
2、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主要形式:
集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30分钟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游戏的快乐
难点:掌握游戏的玩法
活动准备:
录有动物走得音乐节奏带,画有动作指令的卡片若干。
活动建议:
(一)教师引导幼儿跟随指令做动作。
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请你伸伸臂。”幼儿跟随指令做动作:“我就伸伸臂。”“请你拍拍肩。”“我就拍拍肩。”“请你跺跺脚。”“我就跺跺脚。”还可以拍头,拍退,做各种动作。
(二)出示录音磁带,引导幼儿听音乐做动作,如鸟飞,大象走,小兔跳等。
(三)教师出示卡片,幼儿根据卡片上的图示做动作。如:拍手,举手,弯腰等。
(四)教师利用积木,纸盒子,塑料插接等玩具摆成一个小迷宫,在迷宫的`拐弯处画上箭头,让幼儿根据箭头的方向走入迷宫再走出迷宫。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由于没有试教过,有的地方考虑得不周到,在实践活动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也设想了一些改进思路。在第一环节中,个别动物(大象)的选择不当。因为大象是我们农村小班孩子不易见到的一种动物,尤其是它的叫声一般难以听到,幼儿较难分辨得出,此时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给倾听带来一些干扰因素。同时今天的重点是倾听,不是认识动物,因此应选择一些常见的动物叫声作为小班幼儿倾听分辨的对象较适宜。
听语言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掌握倾听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学会关注别人。
2、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倾听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录像:音乐磁带;奖励用的粘贴小星;场地布置(草地,小河、荷叶)。
2、课前组织幼儿做青蛙跳,随音乐跳到座位上。
3、《幼儿习得手册》,第10—11页。
活动过程
一、组织孩子们看《习得手册》,讲诉故事,引出课题。.
小朋友学青蛙跳,跳、跳、跳的好。现在老师就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小青蛙的故事。(故事略)
二、提问。
“故事里有谁呀?”;“小鱼是怎么听故事的?”;“小青蛙怎么听故事的?”“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小鱼?”
三、看光碟,对幼儿进行点评,针对个别幼儿进行教育。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也喜欢静静听故事的小鱼。那么小朋友们听故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咱们看看
1、看录像,短评。
2、看后评议。
及时点评在观看录像中认真的小朋友,并相应给幼儿身上贴上颗小星。
3、请被奖励的孩子说说“得到小星心里觉得怎样?”“你问什么能戴上小红星呢?”“你是怎样好好听故事的?
4、引导幼儿理解带小星的含义。只要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得到小红星。
四、利用游戏《小青蛙会听啦》,对幼儿进行行为训练,对有进步的'幼儿及时鼓励、表扬。
1、对个别幼儿进行行为训练。
2、全体幼儿玩游戏,强化幼儿的行为体验。
五、续讲故事,结束活动。
1、老师续讲故事,小朋友认真听清老师的话了。连原来不会认真听的小朋友也学会了。那故事里的小青蛙怎么样了?听老师接着把故事讲完。
2、老师小结: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在听别人说话时要眼睛看着他,认真地听。
六、听音乐快乐地学小青蛙跳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故事:
夜,静悄悄的,月亮来到小河边。一群小鱼儿围着月亮,听她讲故事。
小青蛙也来了,"呱呱呱"地叫个不停,小鱼儿生气地说:"别吵,听故事要安安静静。"可小青蛙不理睬,还在"呱呱呱"地又蹦又叫。
月亮生气了,躲进云朵里,小鱼儿也钻进水草里,不见了。小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坐在荷叶上一声不吭。
月亮钻出了云朵,小鱼儿也游回来了。月亮又接着给小鱼儿和小青蛙讲好听的故事了。
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反思:
1、导入显得散,致使学生入座位后长时间静不下来。
2、个别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仍然是静不下来
3、回答问题、简评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活跃,仍然急于表达,欠缺倾听。
4、借用游戏进行训练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训练有一定效果。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关系,学会聆听的习惯还待持续训练。
二、反思自我教学:
1、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的引入还待进一步思考,在能尽快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幼儿亦要尽快融入学习氛围。
2、充分利用幼儿的乐于模仿,在幼儿中找出典范,极力表扬也是对别的孩子的一种隐形提示,要充分利用榜样作用激发幼儿效仿有益习惯。
3、习惯的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长期监督学习,将习惯的培养放在活动中以及活动之外。
4、进一步研究幼儿心理,对幼儿的经验水平以及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做进一步学习,让自我教学能更利于幼儿的成长。
5、学生的评价让我耳目一新,幼儿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他们眼里也是能感受到旁人的优秀和自我的优势。
三.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将把播放光碟与讲故事的环节互换,让幼儿在观看了别的孩子的听故事的方法的情况下对比自我,然后借听老师讲故事,练习自己听故事的方法是否掌握,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对比评价自我与别人的不同更清晰。
听语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小青蛙听故事》懂得听故事的时候要安安静静的。
2、理解新词汇:静悄悄、安安静静、又蹦又跳、一声不吭。
3、在活动中愿意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优美、宁静的音乐磁带,背景图一幅,月亮、小鱼、青蛙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你喜欢听故事吗?你喜欢听谁讲故事?最喜欢听什么故事呢?
2、幼儿边看书,边听教师配乐讲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配乐讲故事。(注意语气和动作)
(2)提问:故事里有谁?(月亮婆婆、小鱼儿、小青蛙)(出示图片)
月亮婆婆在讲故事给谁听?(小鱼、小青蛙)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跟述,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1)小鱼是怎么听故事的?(安安静静)
帮助幼儿理解词汇:安安静静。(集体体验安安静静的感觉)
(2)小青蛙先是怎么听故事的?(又蹦又跳)
帮助幼儿理解词汇:又蹦又跳。(请个别幼儿表演)
(3)月亮婆婆怎样了?(生气了)
为什么会生气呢?(小青蛙呱呱呱地乱叫,又蹦又跳)
(4)后来,小青蛙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青蛙知道自己错了,连忙道歉,月亮婆婆和小鱼儿原谅他了)
又是怎么听故事的?(一声不吭)
帮助幼儿理解词汇:一声不吭。
(集体体验一声不吭的感觉)
那月亮婆婆和小鱼儿出来了吗?(出来了,月亮婆婆继续讲故事给它们听)
(5)教师:想一想,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听故事(安安静静)?向谁学习(小鱼)?
4、鼓励幼儿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这个好听的故事还没有名字呢,我们来想一想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吧!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讨论一下。
5、游戏“传话"
(1)现在小青蛙可好了,不管听谁说话都很认真,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青蛙。听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插嘴,听清楚每一句话,这样才能知道很多的事情,把事情做的更好。今天,我们来做个传话游戏,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一定要听仔细听清楚,人家说的话才能做游戏。
(2)讲解方法一组幼儿上来示范。
(3)幼儿游戏。
(4)简单评价游戏情况
(教师注意:幼儿传话内容从简单的较熟悉的词开始,如:天气、高兴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依据孩子年龄特点、已有的能力实际、知识水平及教材要求,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小青蛙和鱼儿、月亮为角色,讲述了一个小青蛙听故事是不安静、乱插嘴的.故事,特别是小青蛙认真听故事的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考虑到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故对幼儿学习、成长有很大帮助。
故事通过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让幼儿自己听故事、感受故事、自己用简短的话语表述自己听到的故事,让幼儿自己发现好的一面,同时又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又通过游戏方式来反馈学习的内容、效果。对于个别对此活动不感兴趣的幼儿,在活动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如眼神交流或手势提醒幼儿,也可以主动提问这些幼儿,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欣赏故事。
听语言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听雨》,交流表达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2、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让自己拥有好心情。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活动准备:
(PPT);幼儿对雨天感受的记录;优美的乐曲等。
活动过程:
一、说雨--感受雨与我们心情的关系说说自己喜欢下雨或不喜欢下雨的理由。
二、听雨--欣赏诗歌,交流表达对雨的经验与想象1、从"豆豆"角色引入,引出诗歌。
2、老师完整配乐朗诵诗歌《听雨》
3、老师配乐朗诵诗歌《听雨》
重点提问:妈妈教小豆豆的是什么好方法。
小豆豆听到的雨声是怎么样的。
4、朗诵诗歌的重点部分,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与情趣。(以卡片辅助)重点提问: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一句。
(一起念念或追问"有趣在哪里"等)5、老师再次配乐朗诵诗歌《听雨》。
6、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对雨的经验与想象。(个别、小组)重点提问:雨还会落在哪里呢,它在干什么呢。
三、雨趣--感知雨天所带来的快乐1、看PPT:在雨天,还能做些什么事让自己快乐呢。(推荐一些雨天的游戏)2、小结:无任晴天还是雨天,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好心情。
附:散文诗《听雨》(改编)下雨了,小豆豆不能出去玩了,她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嘟哝着:"不能出去玩了,真没意思。"妈妈慈爱地看着小豆豆,把她带到窗前:"孩子,你来听,小雨正在唱歌呢。""妈妈你说什么呀,小雨怎么会唱歌?"妈妈说:"你闭上眼睛,仔细听。"小豆豆闭上眼睛,侧着耳朵,静静地听。啊!啊!,听见了,听见了。
沙沙沙,小雨落在树叶上,它在和树叶玩耍呢。
叮叮叮,小雨落在屋顶上,它在屋顶上翻跟斗。
滋滋滋,小雨落在花朵上,轻轻地钻进花蕊里。
嗒嗒嗒,小雨落在窗户上,拍着窗玻璃在跟自己打招呼呢。
小豆豆高兴地说:"小雨在唱一支多么有趣、多么好听的歌啊。"窗外,小雨在轻轻地唱,屋子里,小豆豆在静静地听。
活动反思
《听雨》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诗,以听雨为线索,将听雨的画面描写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了感受雨美的情景。语言文字的美感染了每一个幼儿,他们从文字中的确也感受到了雨声的美。
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的意境,我重复的给孩子看课件,让他们找一找下雨时的景色,丰富知识经验。有了知识经验的丰富,在第一环节中我就进行了提问“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然后通过欣赏散文——提问、讨论的形式理解散文——幼儿说一说,演一演——朗读散文。
综合本次欣赏活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幼儿在动静交替中充分感受到了雨声的美。
通过这一次的散文欣赏活动,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1.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雨声,孩子在欣赏散文时就有了直观的经验,能更好的`理解散文。
2.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活动中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散文内容,以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我以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想把幼儿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幼儿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的人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而幼儿本身没有具备欣赏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了解散文的情感、情绪、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幼儿,以美的姿态去感染他们。
3.在宽松的环境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学习散文也需要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样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能更为生动,也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感知散文。
听语言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别装着硬币、木珠、纸屑、米。
2.打击乐器若干。
3.四张桌子分别布置成小狗、小兔、小鸡、小鸭家。
4.录音机一台及有关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小动物家去做客,做客时要怎么样?(交代要求: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米、木珠、小纸片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操作活动一:听辨硬币在旺仔牛奶瓶中发出的声音。
(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刚、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里面装的是不是旺仔牛奶呢,请小朋友们不要打开盖子,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操作。摇旺仔牛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出来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回答,证实正确答案后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2.操作活动二:听辨米在胖大海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
提问:小兔家里有什么?(胖大海饮料瓶子)里面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辨米发出的声音。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集体练习:这是米发出来的声音)
3.操作活动三:听辨木珠在八宝粥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师:小朋友快来,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木珠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个别回答,请一名幼儿证实,集体练习:这是木珠发出来的声音)
4.操作活动四:听辨纸片在可乐罐中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鸭家”。(提醒幼儿向小鸭问好)
师:前面是谁的家呀?(小鸭家)小鸭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我们再来听一听,里面是什么?
(2)幼儿操作。听一听纸片在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里面有没有东西?会是什么? (幼儿如一时难以听出,教师视情况适当加以引导、提示)
三、第二次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1.导语: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2.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3.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四、第三次尝试,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用饮料瓶)
3.幼儿每人到小动物家拿两个饮料瓶,跟老师一起为曲子伴奏一次,伴奏两次后,跟老师边摇瓶子边出活动室。
小班语言活动课后反思:水果谜语
在《水果谜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没有我预想的好,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了三个谜语,在猜第一个时,“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猜一种水果的名字,一开始幼儿能有兴趣的乱猜,不是水果的也猜了进去,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进行了引导而在与幼儿一起分析谜面的时候,发现多是我在讲,给我的感觉是幼儿听不懂,而且兴趣也没一开始好了,因此我也急于把答案说了出来。而在猜第二个谜语时,“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在一起,少时喜欢穿绿衣,老来都穿黄衣裳。”听完谜面后,发现幼儿不是很积极的参与其中,幼儿的表现还是不会猜谜语,但是我还是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答案。可是还是没有我预想的那样。因此再一次的对谜面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出示了准备好的实物,边讲边让幼儿观察,发现幼儿对实物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我也发现幼儿还是不会猜谜,兴趣没有故事的高。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小班的幼儿对猜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他们还不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谜底应是幼儿熟悉的,谜面描述事物特征是明显而生动的,用的比喻应和谜底实物相似的。 再次,教给幼儿解谜技巧,即让幼儿仔细听谜面所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要求他们对每一句描述应引起联想与分析,从事物特点上去猜。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猜谜活动之前,对于小班的幼儿教材的选择很重要,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水果,而且要形象,这样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当然猜谜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学会的,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我也将在延伸活动中,饭后散步时以及教学活动开展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猜谜的游戏,相信,猜谜会让我们的孩子们愈来愈聪明!
听语言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听故事时应安安静静的,不能大声说话。
2、理解词语:安安静静、又蹦又叫。
3、愿意大声的.在集体中发言。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图书、角色图片(月亮、小鱼儿、小青蛙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今天杨老师请来了我的一位朋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是谁?小(出示课件小青蛙)我的这位朋友它最喜欢听故事,那它是听谁讲故事呢?
2、教师分段讲述(图书1-2页),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注意语气和动作),幼儿倾听。
(2)提问:小青蛙和小鱼儿是听谁讲故事?
小鱼儿是怎样听故事的?(安安静静,集体体验安安静静的感觉。)
小青蛙是怎样听故事的?(又蹦又叫,幼儿学一学青蛙又蹦又叫的样子)
3、幼儿观察课件画面3。
提问:月亮和小鱼儿哪儿去了?它们怎么了?它们为什么要躲起来?
4、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课件画面3。
提问:你知道月亮为什么躲到云朵里吗?
小鱼儿为什么钻进水草里吗?小鱼儿和月亮它们会出来吗?
月亮和小鱼儿究竟有没出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5、教师有感情地讲述课件画面4。
提问:现在小青蛙是怎样听故事的?
小青蛙安静听故事了,月亮和小鱼儿出来了吗?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这个故事吗?你们听故事时候应该怎么样?
6、完整欣赏故事(幼儿边听故事教师边操作课件)。
提问:小朋友你喜欢故事中的谁?
7、幼儿自主选择小动物,师幼一起表演。
听语言教案 篇10
设计思路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讲有一明显的特点即“自我为中心”。在游戏中也是以“自说自话”的个体活动为主,还不习惯于听他人的指令集体行动。因而让孩子通过游戏活动积累有关“只有听得清,才能做得对,玩得开心”的经验和体会是很有必要的、从情感人手,培养孩子逐步养成注意倾听的态度、习惯也是可行的。
本活动设计的内容编排思路是:指令的语句从短到长,语速有快有慢,指令所包含的 信息 量由少到多:要求孩子完成的.动作由小到大,游戏时的环境干扰因素由少到多。这样的编排意图旨在使孩子的有意控制时间增加,有意记忆的 信息 量不断扩大。
本活动设计的过程是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激发孩子倾听的兴趣,并在游戏中体会儿歌的意义,乐意跟着学念。同时结合 体育 活动、认识秋季的活动,及相关的数活动开展游戏,综合地完成教育目标。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体验按指令活动的愉快。
2、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态度和习惯。
活动重难点
听清完整的指令才能行动。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草地、 路。(山洞、蚂蚁洞)。
2、录音“小鸟的叫声”、“树叶”、沙袋等。
活动过程
室内听指令动作――室外听指令动作
(一)室内听指令动作。
1、引发倾听兴趣。
放录音:“小鸟的叫声”
设问:听听是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来听的?
说明:主要是突出耳朵能听的主题,并提出以听为要求的游戏规则。强调听得清楚,听完整游戏会玩得开心。
2、听指令动作。
(1)脸部动作。
A翘起嘴巴,做只小猪。
B捏下鼻子,做只。
C一眼睁,一眼闭,做只调皮的小猴子。
说明:一开始语速可慢些,接下来可快一些并变换指令例:“拉拉小耳朵,捏捏小鼻子,梳梳黑头发,拍拍小嘴巴。”
小结:玩得开心吗?为什么开心?因为你们听得仔细做得对。老师念儿歌:“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开心。”
(2)手指动作。
A变把手 枪“嗒嗒嗒”,
B变个相机“喀嚓,喀嚓”,
C变把小??头,修修小椅子,“叮咚,叮咚”。
小结: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齐心。
(3)身体动作。
A站起来,转个圈,
B做只母鸡,拍拍翘膀,下个蛋。
C做只青蛙,呱呱跳,去抓花蝴蝶,
D打鼓,敲锣,吹嗽叭,放鞭炮。
说明:要求听完指令,并把每一个指令用动作表现,教师可以示范,并视实际情况,指令可以反复。用儿歌小结,并引导幼儿跟着念。
(二)室外听指令动作。
1.小兔子捡树叶。
教师可先念儿歌例:小兔子,蹦蹦跳,跳到树下捡树叶,一只小兔捡一片,许多小兔捡许多。
说明:孩子捡了以后可检查一下是否捡一片,渗透“1”和“许多”数概念。
2、小蚂蚁搬豆。
可以布置场景,有草地,有“蚂蚁洞”,有房子等。
听指令动作
(1)小蚂蚁,快快爬
(2)小蚂蚁,慢慢爬
(3)小蚂蚁,去搬豆,一只蚂蚁搬一粒,搬进洞里放放好。
说明:游戏可变换指令重复进行。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还不习惯于听他人的指令集体行动,因而让孩子通过游戏活动积累有关“只有听得清,才能做得对,玩得开心”的经验是必要的。从情感入手,培养孩子养成注意倾听的态度、习惯也是可行的。
听语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天的六个节气。
2、学唱歌曲《报春》,用有朝气、愉快的声音表现歌曲。
3、听赏春天的音乐《春风》、《春》、《春野》、《春之祭》,感受春天的美好、朝气蓬勃。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引导幼儿在音乐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
1、立春:(进教室用喜庆的春节音乐《春节序曲》)
(1)师:小朋友们,进教室时听到的音乐给你们什么感受?适合什么节日?
(2)对,它充满了喜庆的节日气氛,是刚刚过去的春节里常常响起的音乐,春节预示着什么季节来到我们身边了?
(3)春天!农历年的“立春”来到了。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导入)
(1)师:古人有许多吟诵春天的诗句,你会吟诵吗?请小朋友读出诗歌的情感和韵律。
(2)师:你了解杜甫的《春夜喜雨》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里的什么?“雨水”,小朋友一听这个节气名,就应知道随着“雨水”这一节气的到来,降雨开始。
(3)师:请小朋友们跟老师学几个动作:双臂上举,左右摇摆——双臂横于胸前,左右摇摆——双手在头顶捻指,口中打舌——搓手——双手不断击打腿面,可强可弱。
老师面向哪一组,这组的小朋友就随着老师一起表演,老师到下一组时,你们的动作保持不变,只有老师再次来到你们面前换动作时,你们才可以变化动作。
3、惊蛰:
(1)师:春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春雨播洒她滋润水滴的同时,谁也不甘寂寞地锤着锣鼓来到了?(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
(2)雷公用他轰隆隆的雷声唤醒万物。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蛰是藏的意思,那些在严寒冬天时躲进土壤內或在石洞裡蟄伏起來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也開始苏醒、活动,迎接春天的來临。
(3)师:听,是谁在用它的歌声迎接春天的来临?(播放《杜鹃圆舞曲》引子)
(4)师:你了解布谷鸟吗?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对,它的学名叫杜鹃鸟,因为它的叫声,所以人们又亲切地称呼它:布谷。
(5)师:请小朋友们继续欣赏音乐,把你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春天说一说。(播放《杜鹃圆舞曲》)
生:(畅谈)
(6)师:请小朋友随着音乐演一演春天的各种角色。
a、先说说你想扮演春天里的什么角色?
b、全体起立,一起随着音乐表演春天。
(7)师:小朋友们有的扮演春雨、有的扮演春风、有的表演小动物和各种植物在快乐地生长玩耍……春天不但美丽还很快乐啊!
(8)师:远在德国的小朋友和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他们演唱了一首春天、布谷的歌。
(9)师:歌曲里唱到了什么?
a、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报春》,先请小朋友们随着琴声感受三拍子的强弱
b、请小朋友用“lu”哼唱旋律
c、你们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唱出旋律音高吗?
(10)师:(读歌词,并贴上图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读一读歌词。
生:(跟琴演唱)
(11)师:还有什么地方自己感觉唱得不是太好,需要老师和小朋友帮忙?
师:老师想请一部分小朋友表演大树,一部分小朋友表演在枝头上唱歌、表演的小布谷,大树用什么动作表演呢?小布谷呢?
4、春分:
(1)师:(欣赏学生活动:蔬菜园)你们在干什么?
(2)师:“春分”是劳作的时节,农夫们忙著除草、施肥,小朋友们的蔬菜园也开张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太阳光和热也更多,温度升高,天气变暖。此时,鸟语花香的春天才真正来到了人间。
5、清明:
(1)师:杜牧的《清明》中是如何吟唱春天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师:清明节你们会做些什么?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出游的好时候,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所以又叫踏青节,你们知道什么是踏青吗?(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春游”。
(3)师:王老师将用音乐带领小朋友去郊外,体验春天里的美好景色,告诉老师,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春天和心情?
a、《春风》:音乐描绘了春天里的什么?萨克司吹出了春风的温柔、连绵,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春天的故事。请小朋友一起表演、感受春风。
b、《春》:著名歌剧大师维瓦尔第《四季》中的第一首《春》,春天里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那么令人喜悦。
c、《春野》:这首乐曲名叫《春野》。春天的原野也许很杂乱,没有公园里的花草那么次序井然,却显出了一种自然的、和谐的美,让人感到悠闲自得。
d、《春之祭》:(师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别等春天悄悄的溜走以后才要青春再回头,别等夏天炎热的烈阳展露才明白春光的温柔,别等秋天叶色都变黄以后才想到变天会怒吼,别等冬天来到的冰冷感受才了解光阴的哀愁。”你们能理解歌词的含义吗?师:春的诗、情、画、意让我们陶醉,在流连春的同时,小朋友也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好好把握春天!
6、谷雨:
(1)师:在歌声中我们走到了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农作物能茁壮成长。希望小朋友们在春天的滋润下,更加茁壮地成长,去迎接未来每一个美丽的春天。
(2)师:让我们一起唱着好听的《报春》离开教室,走到大自然中去拥抱春天、告别春天吧!
教学反思:
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万树萌绿、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生机蓬勃的季节。它给大自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幼儿语言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观察、了解、欣赏春的气息、春的风采,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初步训练观察的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记忆和表现能力。
听语言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诗歌中表现的“雨滴唱歌”的优美意境。
2.复述描述雨声的句子,掌握象声词:吱吱吱、沙沙沙、嗒嗒嗒、叮叮叮等。
3.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能简单复述散文诗。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在户外观察小雨的情景,在雨中走一走、听一听,小雨落在各个地方上的声音;看一看、踩一踩地上的雨水,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2.拍摄真实的雨声。
3.配乐朗诵《听雨》,背景音乐用《秋日私语》。
4.蝴蝶魔术棒一支,代表雨声的四张云朵状小图谱:树叶、铁皮屋、荷花、窗玻璃。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感受诗歌中的表现的“雨滴唱歌”的优美意境。
2.活动难点:复述描述雨声的四个句子。
3.指导要点:通过欣赏、说说演演等方式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活动过程
1.引入。
教师: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初步欣赏散文。
教师有表情地朗读散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用舒缓、平和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温柔、抒情的情怀。
提问:下雨了,小花蝴蝶心里感觉怎样?妈妈对她说了什么?
3.再一次欣赏散文。
提问:
(1)小雨是怎样唱歌的?
(2)小雨跟谁玩的时候发生了沙沙沙、叮叮叮、吱吱吱、嗒嗒嗒这些好听的声音?
4.说一说,演一演。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1)提问:
听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感受?小花蝴蝶听了小雨唱歌心情有什么变化?
描写小雨唱歌四句话里有什么共同地方?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一句?
(2)集体朗读。
5.闭上眼睛欣赏配乐朗诵,感受诗歌优美意境。
6.引导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感受。
(1)让幼儿听配乐散文自由地朗读,表现自己的感受。
(2)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配乐散文自由的朗读。
注:本案例参考教师指导用书。
教学反思:
《听雨》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诗,以听雨为线索,将听雨的画面描写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了感受雨美的情景。语言文字的美感染了每一个幼儿,他们从文字中的确也感受到了雨声的.美。
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的意境,我重复的给孩子看课件,让他们找一找下雨时的景色,丰富知识经验。有了知识经验的丰富,在第一环节中我就进行了提问“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然后通过欣赏散文——提问、讨论的形式理解散文——幼儿说一说,演一演——朗读散文。
综合本次欣赏活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幼儿在动静交替中充分感受到了雨声的美。
通过这一次的散文欣赏活动,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1.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雨声,孩子在欣赏散文时就有了直观的经验,能更好的理解散文。
2.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活动中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散文内容,以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我以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想把幼儿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幼儿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的人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而幼儿本身没有具备欣赏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了解散文的情感、情绪、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幼儿,以美的姿态去感染他们。
3.在宽松的环境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学习散文也需要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样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能更为生动,也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感知散文。
听语言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掌握倾听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学会关注别人。
2、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倾听的方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音乐,奖励用的粘贴小星;场地布置(草地,小河、荷叶)。
2、课前组织幼儿做青蛙跳,随音乐跳到座位上。
活动过程:
一、老师给幼儿讲诉故事,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一起学青蛙跳,跳、跳、跳,现在老师就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小青蛙的故事。
二、提问。
“故事里有谁呀?”
“小鱼是怎么听故事的?”
“小青蛙怎么听故事的?”
“你喜欢谁?”
“为什么喜欢小鱼?”
三、看PPT,对幼儿进行点评,针对个别幼儿进行教育。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也喜欢静静听故事的小鱼。那么小朋友们听故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咱们看看。
1、看PPT图片(出示一些不认真听讲,听故事的幼儿图片),短评。
2、看后评议。
及时点评在听故事中认真的小朋友,并相应给幼儿身上贴上颗小星。
3、请被奖励的孩子说说“得到小星心里觉得怎样?”“你问什么能戴上小红星呢?”“你是怎样好好听故事的”
4、引导幼儿理解带小星的含义。只要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得到小红星。
四、通过讲故事《小青蛙听故事》,对幼儿进行行为训练,对有进步的幼儿及时鼓励、表扬。
1、对个别幼儿进行行为训练。
2、全体幼儿玩游戏,强化幼儿的行为体验。
故事:
夜,静悄悄的,月亮来到小河边。一群小鱼儿围着月亮,听她讲故事。
小青蛙也来了,"呱呱呱"地叫个不停,小鱼儿生气地说:"别吵,听故事要安安静静。"可小青蛙不理睬,还在"呱呱呱"地又蹦又叫。
月亮生气了,躲进云朵里,小鱼儿也钻进水草里,不见了。"小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坐在荷叶上一声不吭。
月亮钻出了云朵,小鱼儿也游回来了。月亮又接着给小鱼儿和小青蛙讲好听的故事了。
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反思:
1、导入显得散,致使学生入座位后长时间静不下来。
2、个别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仍然是静不下来
3、回答问题、简评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活跃,仍然急于表达,欠缺倾听。
4、借用游戏进行训练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训练有一定效果。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关系,学会聆听的习惯还待持续训练。
二、反思自我教学:
1、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的引入还待进一步思考,在能尽快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幼儿亦要尽快融入学习氛围。
2、充分利用幼儿的乐于模仿,在幼儿中找出典范,极力表扬也是对别的孩子的一种隐形提示,要充分利用榜样作用激发幼儿效仿有益习惯。
3、习惯的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长期监督学习,将习惯的培养放在活动中以及活动之外。
4、进一步研究幼儿心理,对幼儿的经验水平以及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做进一步学习,让自我教学能更利于幼儿的成长。
5、学生的评价让我耳目一新,幼儿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他们眼里也是能感受到旁人的优秀和自我的优势。
三、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将把播放光碟与讲故事的环节互换,让幼儿在观看了别的孩子的听故事的方法的情况下对比自我,然后借听老师讲故事,练习自己听故事的方法是否掌握,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对比评价自我与别人的不同更清晰。
听语言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乐于关注关注周围事物,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让自己拥有一个好心情。
2.能够大胆表达对雨声的经验和想象。
3.理解散文,丰富象声词:沙沙沙、叮叮叮、滋滋滋、嗒嗒嗒。
4.领会散文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理解故事散文,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有关雨的记录表,各种声音的音频文件,《听雨》的录音,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小雨点、房子、树叶、花朵的折叠图片。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散文内容,丰富象声词“沙沙沙”“叮叮叮”“滋滋滋”“嗒嗒嗒”。
大胆表达对雨声的经验和想象,感知散文句式的特点和情趣。
活动过程
(一)利用“分享交流”情境,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1.听生活中各种声音,激发幼儿想象
师:小朋友,我搜集了很好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大自然也带给我们很多好听的声音。小朋友听到的最后一种声音是什么声音?(雨声)
2.说说对雨的感受(小朋友喜欢下雨吗?指着自己的记录表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小结: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下雨是自然界的天气变化。今天有一个叫豆豆的小朋友也像有的小朋友一样不喜欢下雨,妈妈教给了她一个好方法,她就便得喜欢下雨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利用“快乐倾听”情境,倾听散文录音,初步感知散文内容
1.倾听录音第一段。
(1)小豆豆为什么不喜欢下雨?
(2)妈妈教给了小豆豆什么好方法?
(3)学学小豆豆的方法,听一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2.倾听散文第二段,丰富象声词“沙沙沙”“叮叮叮”“滋滋滋”“嗒嗒嗒”。
师:豆豆听到了雨点落在了哪里?发出了哪些好听的声音?
小结:雨的大小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会不同,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利用“唯美欣赏”情境,完整欣赏散文,感受雨天的情趣
师:孩子们,你最喜欢散文里的哪一句?
(四)利用“句式感知”情境,初步了解句式的结构特点
1.师幼一起根据折叠图谱朗诵散文。
师:小雨滴唱的歌可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2.感知句式的.结构特点。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四段话中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小结:原来这四段话都是先说雨点的声音,再说雨点落在哪里,最后说它在干什么。
3.情感提升,引导幼儿学者让自己拥有一份好心情
师:孩子们,你们猜豆豆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小结:其实下雨天也有一种特别的趣味,我们无论在什么天气,什么时候,都要想办法让自己和同伴快乐起来,做一个快乐的宝贝!
(五)活动延伸
1.将小雨点的手偶和树叶、花朵、屋顶、玻璃的图片投放到表演区,供幼儿自主表演。
2.可生成第二节散文仿编活动,仿编散文的中间部分。
3.继续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声音,开展分享交流活动。
附: 散文《听雨》
下雨了,小豆豆不能出去玩了,她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嘟哝着:"不能出去玩了,真没意思。"妈妈慈爱地看着小豆豆,把她带到窗前:"孩子,你来听,小雨正在唱歌呢。""妈妈你说什么呀,小雨怎么会唱歌?"妈妈说:"你闭上眼睛,仔细听。"小豆豆闭上眼睛,侧着耳朵,静静地听。啊!啊!,听见了,听见了。
沙沙沙,小雨落在树叶上,它在和树叶玩耍呢。
叮叮叮,小雨落在屋顶上,它在屋顶上翻跟斗。
滋滋滋,小雨落在花朵上,轻轻地钻进花蕊里。
嗒嗒嗒,小雨落在窗户上,拍着窗玻璃在跟自己打招呼呢。
小豆豆高兴地说:"小雨在唱一支多么有趣、多么好听的歌啊。"窗外,小雨在轻轻地唱,屋子里,小豆豆在静静地听。
教学反思:
《听雨》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诗,以听雨为线索,将听雨的画面描写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了感受雨美的情景。语言文字的美感染了每一个幼儿,他们从文字中的确也感受到了雨声的美。
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的意境,我重复的给孩子看课件,让他们找一找下雨时的景色,丰富知识经验。有了知识经验的丰富,在第一环节中我就进行了提问“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然后通过欣赏散文——提问、讨论的形式理解散文——幼儿说一说,演一演——朗读散文。
综合本次欣赏活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幼儿在动静交替中充分感受到了雨声的美。
活动中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散文内容,以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我以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想把幼儿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幼儿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的人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而幼儿本身没有具备欣赏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了解散文的情感、情绪、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幼儿,以美的姿态去感染他们。
在宽松的环境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学习散文也需要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样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能更为生动,也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感知散文。
【听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听雨教案03-18
听指挥小班语言教案02-29
大班语言教案:听雨03-16
听雨大班语言教案02-22
大班语言听雨教案14篇04-01
小班语言小青蛙听故事教案03-18
大班语言听雨教案15篇03-18
大班语言听雨教案(15篇)03-20
小青蛙听故事语言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