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
1.磁带;
2.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找几首儿歌读一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教学设计: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1.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干感动比方,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干够被感动。
2.积累20个成语。
2.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保守美德,激发同学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课时布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同学自由读对话。
师:谁愿意说说自身的发现吗?
3.同学畅谈自身的发现。
教师将同学发言归纳为:
(1)要让文章感动自身必需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
(2)要让文章感动自身必需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俺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4.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5.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方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同学出示自身平时阅读是比较喜欢的文章),老师提两点建议:
(1)朗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地读,用自身的朗读打动听者。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考虑,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的。
2.同学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同学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身会认知,让同学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发生亲近感。
3.再读课文,按自身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身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
(2)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与全班“故事大王”竞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俺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俺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考虑: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便站在门外等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学家。)
3.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
2.“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誉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5.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安排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一、教材解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3、体会祖父的爱,感悟园子在作者心中的精神意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清新自然、率真率性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读好课题,认读词串。
1、读题,介绍作者。(萧红,三十年代文坛上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
2、认读词串。出示: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花)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读,正音。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三组词串有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1)第一组:动物(昆虫)第二组:植物(谷穗是粮食)第三组:农活
(2)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过渡:那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尝试给文章分分段。
3、师生交流。
小结:读读词串,你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抓住直接写园子的两段,你们就理清了课文的段落。这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分享自己喜欢的句段。
1、多年以后,作者萧红仍用小女孩子的眼光看待童年时快乐玩耍的园子,她的笔调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处处流露出她的率真率性的性格。读着她的文字,我们似乎也走进了她幼时的园子,走近了她那段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请大家来分享她的那份率真,那么快乐,那么自由。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师生相机评价。
四、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2和第13自然段,感受园中景的特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自由和快乐的情感,领会作者特殊的表达方式的特殊效果。
2.能主动质疑,能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年的生活愉快又美好,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课文,一起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走进我和祖父的园子。
2.课文一共14个自然段,读一读,课文有两节是直接写园子的景色?找找看在哪儿?在书上做个标记。(2和13节)
二、园中景
1.自由读这两小节,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
2.质疑。注意把问题要点留在黑板上,随着课文理解的推进,可逐渐擦去问号。
3.提炼问题,小结重点: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园子?
(一)好看
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如果说这个园子带给你的感受,你会选用哪个词?(板书:好看)
4.交流:好看在哪儿?
(1)好看在各种各样的昆虫在这里生活,生机勃勃:这园子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园子里的昆虫远不止这些,从哪看出来的?(样样都有)这就是简洁。
(2)好看在色彩。白、黄、大红、金、绿……色彩真丰富,这真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园子。五彩缤纷。
(3)好看在园子里景物惹人喜爱。出示:蜂子则嗡嗡飞地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喜欢这句话吗?喜欢哪儿?(生机勃勃、形态可爱)
5.自由读一读这一段落,把好看表现出来。
老师走动的时候,听到同学们读得很美。既然作者想写园子的景好看,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这些蝴蝶极小,不大好看”呢?干脆把它删了吧,这些写是不是自相矛盾?(白蝴蝶、黄蝴蝶这些颜色我们司空见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可大红蝴蝶我们却不常见,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衬托“我家园子里”蝴蝶的好看,园子的好看,这种一种写法只是为了突出大红蝴蝶的好看)
6.羡慕这样的园子吗?想自己的家里也有这样的园子吗?让我们把它就当自己家的园子,美美地读吧。
(二)自由
1.13小节就更有意思了。请你再大声读一读13小节。读完后要求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个园子带给你什么感受?请你还用文中的一个词。(板书:自由)
2.这种自由的感受是通过怎样的句子表现出来的。这段话非常热别。请你默读这一段课文,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拟人句,比喻句、拟人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觉得它啰嗦。找找看,找到的话,把它画下来。
3.交流,出示“一切都活了……也没有人管”。
你发现这段话的结构了吗?学生自由读,试着掌握特点背下来。
我读愿意,你读背,试试看,行吗?背读:师生接背。
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反复地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地背。给你一点时间,自由读自由记,看谁背的最快!擦背。老师隐藏一句,学生背一句。
快背(读):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你还能记起园中的这些景物吗?加快点节奏,行吗?
4.小结:园子里的植物,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么动物呢?出示蝴蝶的句子。指名读,哪个词突出了自由?(随意)
5.在作者的`笔下,园子里的所有植物都是快乐的,自由的,倭瓜、黄瓜、玉米,它们的心情“我”是怎么知道的?难道去问了吗?倭瓜,你快乐吗?蝴蝶,你自由吗?
三、园中事
1.要弄懂这个话题,咱们还得回到这个园子里,看看园子里的“我”和在园子里做的“事”。现在请同学们去读读课文其他的段落,用上“在这个园子里,我愿意……就……”说说我是怎么自由的?同桌可以对说,等会我们看看哪一组同桌对得最多。(指名说)同学们捕捉了许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画面,你觉得最最有趣的什么呢?
2. (重点学习5—10)我在园中瞎闹、乱勾,玩得那么自由快乐,和园子里的一个人有关?是谁呢?请你读一读我和祖父的对话,自由读读,祖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 小结:不管是瞎闹,还是淘气,即使是越帮越忙,或者是闯出点小祸,在萧红的记忆中,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我能够在园子里这样自由,这是因为……
是啊,正因为祖父的勤劳、他的宽容、他的爱,给萧红这么多的自由。所以,我眼中看出来的一切也是——自由的。
5.当我们走进园子,看到了我发生的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现在你明白刚才的问题了吗?倭瓜、黄瓜、玉米,它们的心情“我”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再来看看园中的景。出示: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太阳为什么只有在园中显得特别大呢?回应上文园中的景,园中的我。
特别大的太阳,特别多的温暖。
特别自由的心灵,特别高远的天空。
小结:原来,境有心生。我的心是快乐的,自由的,我眼中的倭瓜啊,玉米啊,蚂蚱啊,都是快乐的,自由的。
四、园中人
1.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别的问题吗?(机智处理)
2.打开课本,读第一句话。师引疑:.出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板书:人
偌大一个呼兰河,为什么偏偏只写我的祖父呢?
(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欢乐,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个很冷酷的人,娶了后母。萧红的童年过得十分不幸。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宽容、慈爱,给她无限自由的祖父。在萧红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而是萧红童年生活的乐园,这个园子,使萧红感受了温暖和爱,板书:温暖和爱(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
回读课题:不是祖父的园子,也不是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3.事隔二十多年,萧红心中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园子?因为在她心中,这还是一个精神家园。
4.这个园子,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小结:正是怀着对“爱”与“温暖”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无论在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萧红永远怀念着这个园子,让我们一同怀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次吟唱起这支抒写心灵自由的歌。(出示第十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爱自由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介绍托尔斯泰)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4)结果怎样?
(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二、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1、孩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客观上: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主观上:孩子在气急了的情况下,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
2、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是船长果断逼孩子跳水;
(2)是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往下一纵身”跳到了水里;
(3)是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中里就把孩子救上了甲板。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遇到危险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的采取措施。
2、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意识生气而不顾危险。
3、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等。
四、写一写读后感
1、说说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3、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
作业设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2、感情朗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
3.能恰当地运用文中的语句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叙利亚”。简介叙利亚的地理位置。今天,我们将随新加坡女作者尤今一起去那儿领略一下异域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3节,用直线找出文中介绍叙利亚的有关语句。
交流:到位于沙漠地带的叙利亚去旅行,最不能忍受的,是它气候的干燥与闷热。因为这样,叙利亚境内,不论大街小巷,不论白天晚上,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卖水人。 最常见的,有橙水、柠檬水和萝卜水。这些新鲜果汁,价格便宜得叫人难以相信。 这些都是叙利亚盛产的水果,因为生产得多,价格也就低了。
2.你能否用上恰当的关联词将这些语句连起来说一说?
3.齐读课文1—3节
4.在叙利亚,最令作者难忘的,倒不是这些又便宜有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出示课题
三、深入研读 他们出尽奇招装饰摊位。
1.学生自由读课文5—8节
他们可爱。
2.完成练习:“我”难忘叙利亚的`卖水人是因为他们富有人情味。
3.再读课文5—8节,叙利亚的卖水人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并说说理由。
4.交流
第五节 “出尽奇招”中的“奇”为何意?出尽奇招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师生配合读有关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个例子。
他们为何要在摊位的布置上大做文章呢?
“这一观”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何“破财而饮”上打引号?
第六节 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最可爱的是那些吹笛子的卖水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他们的可爱?
(他们的装束,他们的眼神,善解人意)
理解句子:
1)……“咿咿呜呜”地吹出一支又一支幽幽怨怨的曲子。
2)……他会不由自主地说:“再来一杯。”
指导朗读:他会用眼睛向你说话:“来吧,来吧,这么热的天气,来喝一杯吧!”
第七节 “他竟对我们说‘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反正,我也要收摊了!’”句中的“竟”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你是如何理解第八节的内容?
四、拓展练习
如果有机会去叙利亚,你会怎么做?
【课堂板书】
出尽奇招装饰摊位
叙利亚的卖水人 可爱
富有人情味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把上学期同学们有关理想的文章引入课堂,引发对梦想的谈话。
二、学习《我的写作梦》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我们班级墙报上的《理想》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抒发童年梦想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自学儿童诗,读通、读顺、把体会和不懂得地方作上记号。
回忆学习方法,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含义的批注。
(三)同学们在下面自由交流。
1、老师巡回,参与讨论。
2、重点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一起思考。
3、对学习优秀的同学,注意提高要求。
(四)全班交流。
可以代表讨论小组,也可以代表个人。
(五)老师检测生字词学习情况。
注意区别形近字,重点解释“铅字”的意思。
(六)认真朗读课文。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
(一)指名上台,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和解释。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沉甸甸的信,就像是放飞的翅膀?
(2)“我”为什么决的邮筒像一只大大的储蓄罐,存进去的又是梦想?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梦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三、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选择真实朴素的写作材料。
2、展开想象,用心理活动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3、充满童趣,充满生活气息。
四、你也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1、我的写作梦
作品——放飞()
邮筒——秘密大吃一惊
一天天等待
储蓄罐——一个梦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
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理解题目意思。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音。特别是“坞”,它读“wù”,不读“wū”。强调多音字“吓”的读音,在课文中读“hè”。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3.语言运用
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方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生感悟侧面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用国方兵士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
课件出示
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那么方志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自由谈对方志敏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方志敏的资料)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无私奉献、舍己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清贫)
3.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比清贫”。这句话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经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初步理解课文题目,为深入理解课题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2.《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这篇文章。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4.文章读完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5.这篇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方志敏和两个国方兵士)我们既要找出描写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还要找出描写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6.全班汇报交流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生交流,师相机点拨:从第2自然段对两个国方士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两个国方士兵对钱财十分贪婪。
(1)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你从文中的哪个词中发现的?(热望)“热望”是什么意思?(热切希望)
(2)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请同学们把这句话中的动词圈出来。(摸、捏、搜)两个国方兵士搜遍了方志敏的全身,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这说明什么?(说明方志敏十分清贫)这句话明明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描写,却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这是什么手法?(反衬)
7.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1)圈出这些句子中的动词,指名学生回答。(拿、拉、抛掷、盯、威吓、吼、说、弓、捏、搜、低头、注目、搜寻、塞、转、抢夺、望、命令)
(2)把两个国方兵士说的话画上横线。
(3)圈出描写他们神态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激怒、凶恶、企望、失望、怀疑而又惊异)
(4)找出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描写,指名学生回答。(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5)从对两个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两个兵士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们想:方志敏是共产党里当大官的人,肯定有很多钱,他一定是把钱藏起来了,不肯拿出来。我们用炸弹威胁他,看他是要钱还是要命。)
(6)你觉得这两个国方兵士是什么样的人?(贪婪、卑鄙无耻之徒)
(7)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们的贪婪的?(作者通过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他们的贪婪。)
8.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的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板块三品读重点,感悟精神
1.我们从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两个国方兵士,在整个搜身的'过程中,方志敏有怎样的表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方志敏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方志敏的心理活动。
2.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1)从对方志敏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方志敏的从容不迫和清贫,以及他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
(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廉洁奉公,被俘时表现得正义凛然)
3.本文主要写方志敏的清贫,可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方志敏的清贫。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4.我们只学习了课文中的一桩趣事,课文中还写了其他的内容来体现方志敏的清贫。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5.教师小结:“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比较,突出共产党员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的品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文章特殊的表达方法。
板块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传世宝”指什么。(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1)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了怎样的语气?(讽刺)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
(3)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方志敏的清贫、朴素)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明主题和中心)
3.学完课文后,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
(1)清贫是节俭朴素、高洁朴实、克己奉公、秉公无私,更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浩然正气。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品质。
(2)我们现代社会也需要这种清贫的美德,现代的人奢侈浪费太严重,我们要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优秀品质。
(3)清贫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学了这篇课文,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朴素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
5.教师小结: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我们在《清贫》中体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加以运用,成长为有骨气的新一代的中国人。
6.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是指什么呢?(他们有着崇高的精神品质)
7.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气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不用像革命先烈那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也要学习方志敏同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深入理解题目的意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朴素的人。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重情趣。
所谓的“情”,就是感情。语文课讲得动情,学生动情其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导入部分就简要介绍方志敏。了解故事主人公和故事背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趣”就是尽量将课上得富有趣味,比如让学生表演读国方兵士与方志敏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探究热情。
2.重感悟。
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重点词句去体味、感悟。比如理解国方兵士的贪得无厌,理解方志敏甘于清贫的精神,老师只用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去朗读和感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领会。
3.重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找到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读、品、议、思,明白到将人物写具体的方法是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学习完课文,使学生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学到写作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清贫》教学反思
《清贫》这课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革命年代革命志士的壮志情怀,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方志敏生活的贫入手,接着讲方志敏贫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明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先从“趣事”中让学生感受一个真正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的共产党人身边却“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接着在方志敏的“传家宝”一事进一步重申,再通过和国民党士兵丑恶嘴脸的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共产党人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并通过对文本的勾画、默读、分角色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目的:
1、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我们筹划活动和与同龄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了解书信的写作要求,能在信中有条理地、具体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出正确建议,加强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3、能按书信的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对自己的书信进行认真修改。
教学重点:
营造氛围激发活动热情,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活动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渲染氛围。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深感无比的自豪!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寻找联系对象。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土人情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交流方式: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电话、网络……
(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三、集思广益,开展交往活动。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交际方法,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全班交流各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多姿多彩,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你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都蕴涵着你们的想法和思想。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4.学生分组交流,最后形成共识,做到“六个一”:
A.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
B.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信中主要介绍自己的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的情况,并表达对远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写信寄信全要由小伙伴自己独立完成,表达真情实感。当孩子们接到远方朋友的回信时,要提醒他们保持联系,持之以恒,使友谊不断加深,成为真正的好朋友。要提倡互相学习,教给孩子们怎样交友收获大。让孩子们从一封封信件这个小窗口中去找大世界,去了解对方小伙伴们的生活,珍惜今天,更加奋发努力。使孩子们通过信件从对比中找到自身的责任,找到助人的快乐);
C.给小伙伴送一本好书(将优秀图书送给小伙伴,使少年儿童通过读书、读报更新观念,获取真知,更茁壮成长);
D.给小伙伴赠送一件当地的土特产品;
E.向小伙伴学一种新知识(或新本领);
F.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
四、深入探讨,课外实践交往。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与对象: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5年级2班 朱珩尧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小学5年级2班 王笃行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20xx级1班 余楚萌
甘肃省兰州市实验小学5年级 汤洋
江苏省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6年级 潘晟威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4年级12班 陈奕骁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5年级4班 文雯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5年级 张文博
广东省佛冈县第一小学4年级1班 邓先飞
……
3.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异地的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共筑美好未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对如何运用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将事物之间的规律阐述清楚还不太清楚。因此本课我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想象,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理解“ 渗透 ”、“挣扎”、“澎湃” 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为了落实本科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教学难点定为:体会科学家的合理想象。
教法与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可以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品悟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品、悟”(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本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
为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更好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产生共鸣,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所以开课伊始,上课伊始,我将采用多媒体出示两块不同的琥珀图片,再让学生观察二者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问学生为什么第二块琥珀里会有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得痕迹,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顺势揭示课题并板书,以此设计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的欲望。
二、整体把握,感知全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有些什么价值。然后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琥珀的形成经过。
三、细读品味悟,理解感悟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这一认识,我将根据上一环节学生的反馈交流,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将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些自然段是写松脂球形成的条件和化石形成的条件,然后进行汇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王老师是一位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产生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意思,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懂得人与人文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知道王老师是个体贴关心学生,工作耐心细致,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脚上的鞋,如果你一只脚有6个脚趾,你最怕什么?(被别人看到)可是这位老师却穿上了露脚趾的蓝凉鞋,作者认为这是美丽的蓝凉鞋。为什么认为是美丽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板书课题:7、一双美丽的蓝凉鞋
二、检查预习
1、指生读词语 尴尬 时髦 左撇子 嘟囔 难堪 战战兢兢 哄堂大笑 不知所措 趾头 独一无二 似懂非懂 愚蠢
2、指生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一)出示自学提示
1、事情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2、通过这件事,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默读边抓住人物特点在书上进行简单的批注。
(二)学生自学
(三)集体交流
1、起因:我特殊的打扮让自己感到尴尬。同学陶子不愿意和我同桌,说的话极大的伤害了我的自尊心。由于我英语发音带着带着浓重的四川腔调,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2、现实意义: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等原因,许多原本生活在农村的非城市居民来到了城市生活、工作、,他们的子女也随着他们来到了城市读书。如何使城市子女和莱城务工人员子女和谐相处,是一些班级遇到的实际问题。文中写的就是一个在乡村生活多年的小女孩来城里读书时候的'遭遇。
3、王老师是一位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产生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指生读读自己批注的句子如:王老师看了看我们,平静地说------ 王老师很快让大家安静下来------ 王老师递给我------王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我给你看一样东西------微笑着说-----独特不是可耻的事------追问: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 随着学生回答板书:一心为学生着想 工作耐心细心幻灯出示“因为我们的独特,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自豪。” 谈谈自己的理解那是我们与别人不同的一面,也是我们的特点,应该自豪。那怎么读呢? 指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师:对于自己独特的一面,我们应该怎样看?(我们也要看一看这独特的一面是优点还是缺点??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 那么对于别人独特的地方呢?(我们应该给予尊重。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和借鉴。对于别人独特不好的地方,要勇于指正,引导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道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用欣赏的眼光来读读,来对待别人的独特之处。
4、因为我们的独特,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自豪。”
这是王老师说的话,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王老师)
(四)总结课文
1、根据课文意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一)、《一双美丽的蓝凉鞋》一文中的王老师是个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老师。
(二)、读了《一双美丽的蓝凉鞋》这篇课文,我懂得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说说为什么说这是一双美丽的蓝凉鞋?
四、作业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想想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自己以前是怎么看待的,现在又是怎样看待的。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的内容为选题作文。教材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段说明了本次习作的主题范围。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本次习作的两方面选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方面,展开来写。第四段讲明了要联系实际生活,写清楚,并有真情实感。第五段是对题目的要求,学生可以自拟题目,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自己的实际具体事例,写出真实的心理感受。
2.初步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要点、联系实际具体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习作教材,准备要写的内容。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指导。
⑴理解题意,明确习作主旨,弄清写什么。
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认真思考:
①什么是选题作文?
②这次作文写什么?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之后会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和体会。在明确写作目标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这次作文是以写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和感受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要把真实的事例具体地写出来,然后分析这个事例,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⑵指导写作。
学生在理解习作要求后,组织学生选择话题,并在小组内讨论。以某个学生的具体事例为讨论内容,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个人的心得体会。这些个人感受可以不同,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欲望、开扩写作思路,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习作。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对一些在认识上有偏激的学生加以正面的指导,使学生都能对本次的习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写法上注意在记事的同时写出各阶段的心理想法。
2.学生动笔打草稿。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遇到不会的字要及时查字典。在学生写作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及时进行解答。
3.讲评。
首先要综合评述本次习作情况,着重评述两点:⑴是否按照习作训练要求去写。⑵重点部分是否写详细了。
具体讲评可采用“对比式讲评”或“开放式讲评”。“对比式讲评”即选择一至两篇优秀的文章在班级朗读、让学生评价,说出它们的主要优点及不足之处,再出示个别较差的片段,师生共同进行评改。然后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找出问题,认真修改。“开放式讲评”即引导学生相互品评,自由交流,让学生在自我修改中进一步感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知道水乡的桥多、桥美。
2、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字体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我们上海在江南,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极富有特色的水乡小镇,老师先带你们去看一看。
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
2、有一位作家,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了,总也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家乡的桥。
出示: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自己轻声读。
老师引读:我的故乡在江南。江南的小河很多很多小河长桥随处可见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据说在一座水乡小镇上,竟有287座各式各样的小桥,那么多的桥,让作者难以忘记,他说
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读
3、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
二、初识家乡的桥:
1、自己轻声读课文,看一看,你对家乡的桥了解了些什么?呆会儿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2、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板书:
造型千姿百态
桥名充满情趣
孩子们的乐园
家乡的桥造型而且桥名更是,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桥的。
3、再次引读描写桥多的句子。
三、欣赏家乡的桥:
1、家乡的桥很多很多,那么多的桥,造型却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瞧,这是过户桥,这是元宝桥,这是单拱桥,这也是单拱桥
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出示: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引读
自己轻声读一读,把这种姿态各异的感觉读出来,等会儿我们来进行一个朗读比赛。
指名读
进了月亮婆婆的家,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感觉呀?请你读读上文想一想。(很大很大的圆饼和夜里泛红)
引读:天上一个圆圆的月亮,水里一个再加上圆圆的,难怪,当小船穿梭其间,会让人怀疑
再指名读
配上音乐读。
多美的桥啊,怎不让人长相忆!
2、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多的桥就有那么多各不相同的名字来,默读第四小节,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桥名充满了情趣,用浪线划下来。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引读,并重点理解对字体的描写句子:
出示:有趣的是,在青石板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名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指名读通顺。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各不相同的桥名字体吧!
出示:各种字体写的桥名
师:这是草书写的这是隶书写的这是篆书写的这是楷书写的
出示:草隶篆楷
所以文中说或篆或隶或楷或草,这里的或就是有的意思。
问: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字体,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在交流中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并积累词语
板书: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秀丽端庄苍劲有力)
问:你觉得这样的字体配这样的桥名吗?
随机出示:相称相映平添情趣
再读句子,感受桥名字体带给我们的情趣。
这些各不相同又充满情趣的桥名字体也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
3、最让作者难忘的是桥给他的童年带来的无穷乐趣。
出示: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的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引读: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我们把桥我们在桥边碰得巧
课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表示兴奋的心情,其实,我们还可以用省略号来体现乐趣无穷。
出示:
想象一下,我们在桥这个乐园里还可以玩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出示: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
交流
瞧,玩得多开心啊!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快乐的感觉。
四、感悟乡情:
1、是啊!家乡的桥是那么千姿百态,富有情趣,它给孩子带来快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桥,童年的回忆就是对桥的回忆。难怪作者说:
2、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那么,说起家乡的桥,他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
一说起家乡的桥
我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先轻声地说一说,说一个也可以,说两个更好,能说三个的真了不起。
看,你们都成小诗人了,老师也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了一首诗。
3、出示配乐诗:《家乡的桥》
4、时间可以让人淡忘许多东西,但对家乡的感情,对童年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这就是
板书:乡情
因此行文至最后,作者所有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教材理解】《与象共舞》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略读课文,它饶有趣味的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现了泰国人独特的地域文化。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单独成段,围绕这泰国人与大象关系亲密展开。第一自然段概述在泰国遇到大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第二自然段讲述在泰国象是国宝,第三自然段讲述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第四自然段讲述在泰国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在泰国最使“我”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作者用“与象共舞”为题,体现了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密切,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抓住主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朗读、思考和探索了解泰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并加以运用,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人与大象的亲密、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学情简介】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也能初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学习状况,在设计本课时本着“尊重学生,放手自学”的原则,从学习目标的制订就开始放手,逐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感受自我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1.认识“睹、驰、摩”等8个生字,熟记“松弛、按摩、尴尬、绅士、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来品读课文,领悟课文段落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3.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神游泰国,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泰国神游一番(播放图片)。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万象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平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辇市举行盛大的象节。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板书课题:强调“象”与“舞”的写法)
二、词语引路,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组:松弛(chí)按摩(mó)尴(ɡān)尬(ɡà)绅(shēn)士气氛(fēn)
第二组: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
词语朗读指导。
2、以课件展示如下句子:
① 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
② 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
③ 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
④ 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⑤ 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
3、引发质疑
师:当你读到泰国有着这样独特风情时,你心中有什么问题想冒出来问问自己,也问问大家?
三、紧抓中心,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如果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将更好!组织交流,概括段意。根据学生反馈
依次出示:
在泰国,遇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情。
象是泰国的国宝。
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2、师小结:当一段话中的几句话都是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的时候,我们在总结段意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中心句来概括。利用中心句总结段意时,首先要找准中心句,然后考虑能否直接使用,不能直接使用的'要修改提炼,使段意更加准确,语言更加简单,明了。中心句一般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可以在段中。
3、五个自然段,五个中心句,句句写到了大象。正是这五个中心句把咱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来,我们捋一捋这篇课文的内容,一起读读这五个句子。
四、依托重点,升华意蕴
1、读着读着,老师也有个问题: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也是课前导读中的问题。板书:人 象 (和谐 亲密)
2、说到人象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我想你们脑海里面一定会有一幅印象特别深刻的画面特别深刻的场景,哪一个,在脑海里面迅速搜索一下,哪个画面哪个场景让你一下想到最能体现人象之间和谐亲密关系?
预设1:
大象为游客表演,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作按摩,(信任大象。)
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多么可爱顽皮的大象,给游客带来多大的快乐呀,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人和大象是多么亲密和谐)
预设2: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3、好,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一段。课件出示这一段句子: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指名读。
4、 角色置换
多么欢快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如果你就在泰国、就在东巴乐园,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个观众吗?愿意的,你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多么欢快的舞蹈!多少热烈的气氛!如果你就在泰国、就在动巴乐园,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头大象吗?愿意的,就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毫无疑问,他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这时,他们在音乐声中翩翩舞蹈,是多么的快乐,
这时,他们的心中没有人与象的区别,有的是相互之间的信赖,
这时,他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那么和谐,
同学们,这就是——读题:与象共舞
5师:这一舞,舞出了快乐,舞出了信任,舞出了和谐,舞出了融洽。
带着各种感受,有滋有味地配乐齐读这一段。
同学们,此时人是那么高兴,象也那么快乐,实际上就是人和象之间的一份和谐,达到了人象亲密无间的境界。
五、总结课文,迁移写法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一句话直接概括了主要意思?课件显示句子。你发现这个段落的结构特点了吗?先总后分。(板书:总分结构)先概括地写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再具体地写大象怎样跳舞,人和大象怎样共舞。这就是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我们回到上文看看哪些段落也是总分结构的?找出来
2、这节课我们细细研读了课文,深深感受到了泰国独特的风情:人象共舞,和谐融洽的场面。还想看看大象与人们和谐相处的其他画面吗?老师也找了几张,让我们细细地欣赏,静静地感受着。可能你对人和大象的和谐亲密会有更深的感受。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泰国的大象是出色的画家。……
4、课堂交流。
六、回扣全文,总结提升
人们尊重大象,大象信任人们,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世界!这种彼此的信赖足以让我们看到与象共舞的和谐画面。也能看到——呈现一组组大自然和谐的画面,升华主题——冰心老人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七、推荐阅读 拓展延伸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泰国大象的知识么?那你可以课后去做一做:
1.读一读《泰国自由行》、《动物百科全书》中介绍大象的部分。
2.上网查资料也可:百度搜索——泰国象(图片、视频等)
3.《与象共舞》作者:赵丽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定价:10.00元
【板书设计】 27 *与象共舞
↓
和谐 亲密
人←———→象 总分结构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3、认识7个生字,读写“矗立、凝结、凝固、黯然失色、晴天霹雳、欢呼雀跃、讹诈”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策略
利用谈话法引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自学课文,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用演示法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有关国防科技的知识,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搜集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载人航天飞船等科研成果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蘑菇云吗?45年前的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所有的中国人为之自豪,中华民族又一次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出自豪的语气。
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认读文中的生字词“矗立、凝结、凝固、黯然失色、晴天霹雳、欢呼雀跃、讹诈”
3、默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所得,说说各自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集体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背景资料。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思考: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
(1)画出描写原子弹爆炸时情景的语句,读一读。
(2)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了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用“。”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按照顺序说一说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
随着(),接着()。很快(),紧接着(),()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蘑菇状烟云。
(4)读一读描写人们欢呼雀跃的语句。
(5)想象一下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3、学生自由读最后二个自然段。思考:我国研制原子弹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1)说一说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2)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读一读。
四、课外延伸
(1)说一说现在的中国在国防科技方面还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2)看图片,说一说如今的中国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推荐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合办一期“巨龙在腾飞”为主题的版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评价、探讨,深入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积累歇后语,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
教学重点:
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时语言的形象生动是交流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评价人物
1.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以及忠厚老实的鲁肃,顽皮勇敢的美猴王。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或者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①小组合作评价人物,互相完善。
②选派代表发表本组对人物的评价。
③评一评哪个小组的表达的最生动、精彩,更有独到的见解。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同桌交流、讨论。
②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扩展阅读,鼓励记录
1.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
2.俗话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记录下你的感受,你对人物的评价,做好读书卡片。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巧对歇后语
1.“歇后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听说过这些歇后语吗?现在老师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对出下半句。
三个臭皮匠——
周瑜打黄盖——
关公面前耍大刀——
2.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
【语文是母语,学习的机会无所不在,学生课外的积累是超乎想象的。】
二、学习“歇后语”,合作交流
1.出示文中歇后语,准确流利朗读。
2.交流对歇后语的理解,讲一讲背后的'典故。
3、多种形式的读,鼓励背诵。
三、联系生活,鼓励运用
1.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人们运用歇后语,课文中这六个歇后语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场合用到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
2.学生交流,对运用恰当的语言环境给予表扬。
四、课外扩展,鼓励搜集
1.有关于古代名著的歇后语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出上半句,让大家猜一猜下半句。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并试着明白这个歇后语的出处。
五、自学“课外书屋”,鼓励读原著
1.自读课外书屋相关提示,谈一谈你的感受。
2.《西游记》的电视剧,动画片同学们看得已经很多了,可老师觉得只有品读原文,感受原汁原味的《西游记》才能真正读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请同学们找来《西游记》原著来读一读,感受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01-31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的教案08-14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24
五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04-2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29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2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2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01-09
五年级语文下册《梦想的力量》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