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2
语文园地六:太阳是大家的
学习目标
1.认识“彤、陪”2个生字,会写“彤、霞、陪、趁”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同步阅读中的诗歌《地球只有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教师导入: 你们看,这是谁?(展示:太阳的笑脸),今天太阳也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热情地和太阳打声招呼!
2. 你们还知道有关太阳的知识或者故事吗?板书课题。
反馈预习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考一考:同桌互相读 。
3.认一认: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帮一帮:四人为一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5.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朗读感悟
1.读一读:自由读文,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2.帮一帮: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
3.说一说: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并结合第二小节,启发学生说一说太阳做了哪些好事。除诗中所写的之外,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指导学生仿照诗句进行补充,如:她使庄稼茁壮成长,
4.朗读最后一节,结合插图,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a.从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等待太阳、盼望太阳的描写中,感受太阳是大家的;
b.太阳是大家的,人和人是平等的,各国人民要友好相处。
5.议一议:提出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第二课时
感情朗读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一说: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 想一想:每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练习背诵
1.练一练:用最快的速度练习背诵。
2.比一比:小组内同学互相背诵,比比准背得准确。
3.背一背:指名分小节背诵,其他同学默背。
交流感受
1.想一想:学习了这首诗以后,有什么感想。
2.谈一谈:说说自己的感想或收获。
3.说一说: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自由表述。
学习生字
1.记一记: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快速记住生字的字形,同桌之间交流。
2.教一教:请学生做小老师,教记字方法。
3.写一写:请学生自己先来观察,提出书写要点,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同步阅读中的《地球只有一个》这首诗歌,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 i、u、ü 3个单韵母和 y、w 2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 yi、wu、yu。
3、掌握 i、u、ü、yi、wu、yu 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i、u、ü 的发音方法和带调读韵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读好带调韵母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拼音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猜猜看:
(1)白鹅倒影是什么韵母?
(2)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飘。这是什么韵母?
(3)像个圆圈是什么韵母?
2、看图激趣: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认识另外几个新的字母朋友。希望每个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正确念,牢牢记。它们都是谁呢?请孩子们打开书,仔细看看书上的情景图。你们都看到些什么呢?谁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告诉给同学听呢?
3、是呀!这农家小院的确是太美了!你看,小屋周围种着茂密的小树,迷得乌鸦也赶来在树上做窝了。小屋的前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朋友正在河边给小鱼喂食呢!小朋友的.妈妈可勤劳了,她在干什么呢?(晾衣服)这几个新的字母朋友就住在这漂亮的房屋里!这些新的字母就是:(老师板书:i、u、ü、y、w)它们念什么呢?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
二、自主学习单韵母i、u、ü
1、看图说话,学习i、u、ü的发音,认识形。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3、顺口溜:牙齿对齐iii。嘴巴突出uuu。小鱼吐泡üüü。
4、指导书写i、u、ü。
5、学生练习书写。
三、巩固练习
1、看板书读准字母i、u、ü。
2、打乱次序认读6个单韵母。
3、看拼音卡片读字母i、u、ü。
4、做“摘星星”的游戏。
5、学生练习书写,注意书写的姿势。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4
一、课题:
桂林山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 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
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3.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4.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四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四节。
2.出示自学要求。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五)、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 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5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理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用动情的语言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用简明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自学课文的三个要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符合阅读规律,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习惯,尽快过好认读关]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 掏出 谎话 叮嘱 光泽 静谧 洗漱 眸子 胳膊 嗔怪
莫名其妙 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而现行的阅读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即使关注到了,也没有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会影响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写字学词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初读阶段的教学至少要拿出10分钟识字写字]
二、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需要灵活与扎实相结合,一般还是像这样务实一些的好,便于学生作业,便于检查反馈,便于学生改进提高]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诗意 弥漫 缕缕幽香 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问题浅了,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问题深了,学生会如坠云雾。这一环节围绕作者对茉莉的感受的不断变化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急于探求爱和茉莉之间如丝如缕、似断实续的联系。]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感受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妈妈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对钻字的处理,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延伸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教师的话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这样,把教师的理解评价与学生的理解结合起来,就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认识。
四、归纳提炼,它是课文精华的浓缩,压韵合辙、琅琅上口,便教利学。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l个笔画和l个偏旁“提土旁 ”。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4.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难点: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准备 :
老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录音带
学生:课前给你认识的动物、水果做名片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个家住在农村的小朋友丁丁,他非常热情,想邀请我们去他家玩。今天就让我们沿着田间的小路,穿过田野,一路欣赏两边碧绿的禾苗,一路欢唱,来到丁丁家的农家小院吧。(边说边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情境图,播放小动物的叫声)
二、识动植物名称,初步认词。
1、读带拼音的词。
小朋友,你们看,丁丁家的院子里有浓浓的树阴,绿绿的小草,真是一个美丽的农家小院呀,小院里好东西可多了,你找找,说说你最喜欢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图上相应位置出示相应名称的词(带拼音),并读词。(例:当学生说出“黄牛”这个词时,出示词“黄牛”,同时播放“黄牛”的叫声。老师说:“你想跟它交朋友吗?请你亲切地叫一下它的名字。”学生齐读名称。注意正音:特别是“子” 该读轻声。)
2、去掉图片读词。引导学生发现
①(课件演示)丁丁家的院子里东西可真多。不看图,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去掉图读词语) 你发现什么了?
②是呀!这些词宝宝可调皮了,分别是从水果之家和动物之家跑出来的,你能把他们领回去吗?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把词语分成两类。(不带拼音)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插入评价语:瞧,你那么准确地叫出苹果的名字,它高兴地出来跳舞给你看了!(点击后相关水果闪现)你是不是正确地叫出了花猫的名字呢?听听它快活的叫声,是在表扬你呢!(点击播放相关动物的叫声)如果学生拼得不正确,则说:唉呀,杏子不愿意和你见面,是不是你叫错了?哪位小朋友帮帮忙,提醒他哪儿错了?黄牛一声不吭,是不是你拼错了它的名字,它生气了?)
③连读词语,注意读得轻快、跳跃。
三、自主认字和识词
点击课件,剩下生字。这些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生字。
1、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学习小组交流:
(1)哪些字你早就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请你教教组内的同学。
(2)哪些字你现在还不认识,向你的学习小伙伴学习,并且想个好办法记住它,好吗?
2、交流汇报。
(1)哪个小朋友愿意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说说哪些字你早就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
(2)是呀!在家里不认识的字可以问爸爸妈妈,可以自己看拼音学,还可以从电视、路边的广告中学习。
还有哪些字你是今天才学会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以后见面了还能认出来呢?(学生可能会说熟字带生字的方法,画画的方法,给生字编歌谣的方法等。)
(3)小朋友可真棒!这些识字方法都是宝贝,快把它藏到你的智慧背囊里,以后可以帮你学很多字。
四、学习韵文
1、初步看图比一比。
童谣里唱的是什么啊?你听出来了吗?(比多少、大小)谁和谁在比呀?学生说说。同时在说时学习三个量词的用法,认识“提土旁”。。
2、比大小比多少还能唱歌呢!大家一定很想学了吧?别急!我们先得把歌词给记熟,其实它就在书本第90页,大家快打开课本看看。
3、学生自由朗读,读不准的可请同桌帮忙。
(1)检查读,评读。(指名一生读,其余认真听,准备评)
(2)会读了吗?来!咱们来唱拍手歌。
齐念童谣。边拍手边念。老师参与其间,和学生拍手念童谣。
(3)谁会背了?咱们来唱唱?一边唱一边表演。指名一个学生到台上示范表演。
五、巩固生字
1、开双轨火车读生字
生字宝宝要出门了,大家还认识他们吗?(认读生字卡片)
2、游戏:过关斩将
咱们该回家了,可路上设置了关卡,谁能读出词语来,才能通过,咱们快行动吧!(课件出示迷宫图)逐个认读词语。
3、生活中应用:我的日记。
终于到家了,小明回到家写了篇日记,大家来看看他写得好不好?六、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句子读:丁丁家的院子里有苹果树、红枣树。树下有黄牛、小猫。桌上放着一堆杏子、一个桃。一群鸭子回家了,一只小鸟飞来了。)
六、写字指导
1、出示"牛、羊",学生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牛、羊"的笔画顺序。学生试写一个。
3、展示学生作业,评议、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看图说动物、植物的数量、名称。
二、扩展延伸
1、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复习"颗、群、堆"三个量词。
2、强调“群和堆”两个量词。
(1)课件出示一只鸭子,说说这是什么?再出现许多只鸭子,有多少只鸭子呢?许多只鸭子在一起就可说是“一群鸭子”。还可以说“一群什么?(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大雁……)用"群"数,告诉我们什么?
(2)指着图上的杏子问,想想这要怎么说呢?还可以说“一堆”什么?(一堆土、一堆萝卜……用"堆"数,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老师把"堆"换成"群",行吗?为什么?
3、讨论探究:“颗”的适用对象, 与“棵”的区别。
看课件图片一颗枣。用量词颗来说说。再出示实物:一颗粉笔头、一颗糖、一颗小石子。随着出示,让学生用量词“颗”说说。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呢?(有的同学会说“一棵树”,是不是这个“颗” 字?为什么?卡片出示:一棵树。)
4、老师出示一些物品,学生说一说。
(一朵花 一本书 一件衣服 一双鞋 一把扇子 一辆汽车
一块西瓜 一个杯子 一双手 一台电视机 一幅图 一座房子
一台电脑 一双筷子 一张桌子 一座桥 一列火车 一架飞机
一排椅子 一篇文章 一本书 一杯水 一枝笔 一份报纸
一条绳子 一串香蕉 一扇窗户 一棵树 -把剪刀 一个书包 )
5、学生选择生活中自己认识的物品进行说量词比赛。
6、创编儿歌。
7、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三、写字环节
1、出示"小、少",让学生观察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老师一起书空,认识新笔画“竖钩”。
2、教师范写"小、少",学生仿写一个。
3、师生共同评议。
4、学生写字。
四、课外拓展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教学札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本课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习本课词语时,我力求引导学生“看着这些水果和动物,认认他们的名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自己试着拼一拼,读一读”、“你最喜欢哪种动物或水果,挑一个拼给大家听”。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在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中,唤起学生主动识字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处在“我想读”“我要读”的状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这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评价时,我改变单纯用语言评价的方式,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情境的特点,创设让水果闪现和动物欢叫的形式,再相机辅以童趣的语言评价,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赋予词语生命力。学生处于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自主地识字,自主地交流合作,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成功喜悦。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识字量大大增加,新课标中提出要让低年级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达成这一识字目标呢?教学本课时我尽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识字,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留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在完成识字教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学习本课时,学生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在一种情绪高涨的状态下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洁,使同学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同学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身的习作。
课前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课时布置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俺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身轻轻地说一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身童年难忘的故事。
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身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身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一起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
3.班内交流。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小学 冯琛莉)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俺们一起品味了《童年》这优美的歌曲。听了这样的歌曲,俺们想到很多,好像也看到了很多。现在让俺们一起分享同学们和老师所收集的童年影集吧!这些都是俺们童年时代捕获的特别镜头,里面珍藏着大家的美好回忆。
2.同学交流翻看影集。
3.过渡:同学们,童年的歌声还在俺们的耳边吟唱着,童年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俺们的眼前浮现,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一定回想起了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其中,有一定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自身童年最有趣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大家,好吗?
4.指名发言。
5.听完同学的有趣事,大家一定会发现,在俺们的童年时代里,有许多有趣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今天老师要大家把自身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说出来,让大家相互分享。(同时亮出小黑板,上面写着:童年趣事)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1.过渡:现在,咱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在童年时代的有趣的事情。所说内容不限,可以写童年时代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等。只要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就行。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的童年趣事,到底有趣在哪里。(老师随时参与各小组中,分享大家的趣事,并认真观察,适当、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大组交流,评价指导
1.让四人小组推荐代表,说说他那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同学展开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四、草拟片断,渗透写法
让同学把的童年故事写下来,让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先让同学写一个自身认为最有掌握写好的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教师选择典型的例子,组织全体同学展开评价,可以欣赏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指出缺乏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眼前出现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童年往事,如梦如画,丰富多采,充溢着天真无比的童趣……。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写完,下课后继续写完,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让老师分享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展示典型,组织讲评
1.教师事先从同学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2.导语: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大家童年的纯洁和美好。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让作者朗读。
4.生一起评议。
导语:刚才听了这位同学朗读了他的习作,大家看看,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师生评价)
导语: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5.展示中等的习作,让组织同学评价。肯定优点,指出缺乏。注意不挫伤同学的积极性。
6.展示教师杜撰而同学习作中普遍存在同样问题的“病文”(也可以从外引进),组织评价。
二、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让同学在小组内读自身的习作,先指出自身习作的优点和缺乏,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总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大家的思路应该更加宽阔了吧!为了使大家的童年趣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回去把文章认真改一改,把童年趣事写得具体,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9
在约20万平方公里的柴达木盆地中,有一种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这就是星罗棋布的盐湖。这些盐湖,有的与雪山为邻,把绵延的山峦和皑皑的白雪倒映湖中;有的静卧在荒漠里,四周围绕着白色的盐带,宛若戴上皓玉似的'项圈;有的表面已干涸,结为坚硬的盐石,铁路公路从上面通过。盐石千姿百态,大有云南石林的风采。盐湖水中有多种化学元素,蕴藏着巨大的无机盐矿产资源。
万丈盐桥是青海格尔木至甘肃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厚达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全长3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称其为“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滑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双”。玉带似的盐桥(路),旁无护栏,下无桥墩,更无流水。整个路面平滑光洁,坦荡笔直。盐桥(路)将盐湖从中间劈成两半,使人惊叹不已,我们不得不臣服于人类的聪明和智慧。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10
在上学期,我在六(1)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课的内容是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知道寓言就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浅显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二是明白自作聪明的人是愚蠢的。
我的整个课堂是这样设计的:以回顾我们曾学过的寓言故事来导入,小组四人合作从字面来理解“掩耳盗铃”的意思,然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他偷到了铃吗?他为什么要掩着耳朵去偷铃呢?)要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去读课文。(第一遍朗朗地读,找生字;第二遍默默地读,看看明白了什么,是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明白的。)读完课文让大家讨论:这个人可笑在哪里?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最后分小组来表演这个故事。
课上完后,我感觉不成功。最后的'故事表演没有时间,很遗憾,原因是下午一节课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学生没有完全明白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主要原因在我。通过我的这堂课和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我对语文课堂有这样一些教训、体会和感悟。
一、语文课上应该书声朗朗。
课后,我在《新课标解读》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讲风盛行,忽视学生自读体验,忽视培养语感;分析之分盛行,忽视整体感知和把握。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流弊,是违背学习和运用语文规律的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是的,我们往往把孩子当成了大人,甚至当成了中文系的学生,把一首小小的,明白如话的诗歌或一个小故事首先拆成句,然后拆成字,在那里分析,甚至追问,老师累得气喘吁吁,学生搞的糊里糊涂,而一堂课下来,听不到孩子的读书声。其实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北师大版的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朗朗上口的、极富音韵节奏的文章,是很适合孩子们去朗读的。孩子们没有去读,是没有给他们时间,是没有去引导他们,是我们不相信他们能自读自悟,他们是可以悟的。书声朗朗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我校园书声朗朗是语文老师应该马上去做的事情。
二、语文课上应该七嘴八舌。
我们大可不必要只是在口语交际课上才让学生和学生交流,学生和老师交流,只要 是语文课堂,只要是语文学习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与老师据理力争,与自己的同学相互讨论,甚至提出疑问。可我有时不能做到真正放手,总是喜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不是让自己蹲下身子踏着学生的思维线来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生怕学生会提出一个怪怪的问题,打乱了原来的教案上的设计思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让课堂更加开放,要更加灵活,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说、能说、乐说。
三、语文课上应该想入菲菲。
听了张雪老师上的《家》这一课,给我印象很深,也很出彩的地方是老师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学生回答的非常精彩:“因为小鸟飞累了要到树林里休息。”“ 因为鸟妈妈要进去给小鸟喂吃的。”“因为大树可以为小鸟遮风挡雨。”老师又问:“树林还可以说是谁的家?”学生又展开了想象:是猴子的家,是蛇的家,是松鼠的家,是豹子的家,是蚂蚁的家,还是我们人类的家,还有学生马上说,我们要保护树木。看看,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丰富呀!她在上《大家都说普通话》这一课时,问:“小鸟们唧唧喳喳都在说些什么呀?”一下又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是的,教材是死的,可孩子们的想象是鲜活的,为什么我们的课上的乏味,听者也昏昏,就是我们不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要时刻警醒我自己:不要让学生的想象力丧失在我的手里。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大家蔡襄的作品及风格。
2、了解福建的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
3、让学生充分领略福建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
课前准备:
搜集“蔡襄”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蔡襄(1012-1067) ,字君谟,汉族,仙游人,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 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 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 赠礼部侍郎, 谥号忠。 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 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 自成一体。
二、阅读资料,感受柳永。
1、阅读书本资料“书法大家蔡襄” 。
2、文中介绍了蔡襄,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3、蔡襄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其风格是什么?
三、了解蔡襄,分享体验。
1、阅读书本中的`“相关链接” ,了解唐宋闽籍书法大家。
2、福建历史上还有很多的著名书法大家,你知道他们是谁?
四、总结课题,课后延伸。
1、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可以向亲戚朋友们介绍你所了解的福建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让更多 的人了解福建的历史文化。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12
反思(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两块内容。在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发现探索,在自主实践中积累运用。
在“我的发现”,我尽量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发现,在总结规律时,我再适当地给予孩子们一定的帮助,主要让学生自已能把这种“合一合”的识字方法自学而会。
在“日积月累”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让学生我一找每组字的异同点,让他们选填出正确答案,并让学生自己尽量给这些形近,同音字口头组词比赛,比一比哪组最正确、最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积极主动,有兴趣,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这课的教学还有些不足之处:有些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这字词他们无法区分,所以我在让他们自已组成词。但他们并无兴趣,只是低头做自己的事。我本想请会读的学生带读这些词语,这样差生也会有兴趣点,但是由于时间不够,也就没有让学生跟读了。在以后教学中,我想我也应该多多为差生设计一些好的学习环节。
反思(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学会游泳的基本理念。因此,对于《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更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设计重点运用了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自我建构。经历曲折是为了丰富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反复尝试中收获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快乐。
另外,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心理学指出,能力的形成需要的是规律性的知识和循序地训练,小学生要想真正获取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那首先就要经历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即通过反复地训练,归纳掌握其中的规律。这些规律要通过学生自己反复地练习而获得,且熟记于心,以形成自己的素养。然而,再经历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总结规律,然后自己去发现或在老师引导下去拓展,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把语文的学习过程系统地展现出来。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13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我们受益终生。进入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努力培养的第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板书)认真写好钢笔字。
二、认识钢笔,指导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钢笔,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教师讲解钢笔的组成。)
教师过渡:认识了钢笔,你们知道怎样使用它么?
1.观察第一页插图。
怎样写钢笔字呢?钢笔的握笔姿势和坐姿跟我们先前写铅笔字有啥相同和不同?
学生观察图上同学们的坐姿,拿笔的样子。自己模仿握笔坐姿,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纠正。 教师指点:钢笔与铅笔的握笔姿势
基本一样,需要注意的是钢笔的笔尖要对着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正中位置,笔尖如果歪了,会导致笔画不流畅并损伤钢笔。
2、看二页插图,欣赏钢笔作品,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学生学着写写,比较书上作品后,说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过渡:钢笔从今以后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好伙伴,会伴随我们走过小学,走到中学、大学,直至社会。那么,该怎样照顾它呢?
3.看第三页六幅小图
你对钢笔的保护了解了什么?
三、总结
我们对这个小伙伴想说点什么吗?
四、练习
学生拿出钢笔和一张方格纸练习用钢笔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14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儿童诗《太阳是大家的》、叙事性文章《一面五星红旗》和《卖木雕的少年》,一篇略读课文是新闻报道《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语文园地包含“口语交际”、“我的发现”、“习作”、“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应该加强自身朗读能力的培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学会和作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达到领会意境,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从而培养语感。
三、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会写31个生字,会认30个生字。
2.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2.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友好。
25.太阳是大家的
学习目标:
1.认识“彤、陪”2个生字,会写“彤、霞、陪、趁”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同步阅读中的诗歌《地球只有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入: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来说一条谜语,大家可要认真听,动脑筋猜啊!有位长寿老公公,天亮从东来出工。他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要问公公在哪里,请你仔细看画中。
2.学生猜谜,教师引导。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
3.认一认: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帮一帮:四人为一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5.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读一读:自由读文,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2.帮一帮: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
3.说一说: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并结合第二小节,启发学生说一说太阳做了哪些好事。除诗中所写的之外,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指导学生仿照诗句进行补充,如:
她使庄稼茁壮成长,
她使动物有了温暖的家;
她陪着小朋友在学校学习,
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4.朗读最后一节,结合插图,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a.从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等待太阳、盼望太阳的描写中,感受太阳是大家的;
b.太阳是大家的,人和人是平等的,各国人民要友好相处。
5.议一议:提出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一说: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评一评: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4.想一想:每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练习背诵
1.练一练:用最快的速度练习背诵。
2.比一比:小组内同学互相背诵,比比准背得准确。
3.背一背:指名分小节背诵,其他同学默背。
三、交流感受
1.想一想:学习了这首诗以后,有什么感想。
2.谈一谈:说说自己的感想或收获。
3.说一说: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自由表述。
四、学习生字
1.记一记: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快速记住生字的字形,同桌之间交流。
2.教一教:请学生做小老师,教记字方法。
3.写一写:请学生自己先来观察,提出书写要点,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五、拓展阅读
太阳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共同的光明使者;地球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共同的生活家园。地球上的人民应和睦相处,让世界充满爱。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同步阅读中的《地球只有一个》这首诗歌,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
26 一面五星红旗
教学目标:
1.认识“摊、奈”等5个生字,会写“窄、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背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课前准备:
1.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升国旗仪式录像。
2.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3.心灵对话: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感想。
4.导引课题:是呀,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生字及所在词语,多读几遍。(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读书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
a.拿出小组自制的词语卡片进行认读,说说自己认识哪些字,怎么认识的。互相教读不认识的字词,并想办法快速记住。
b.轮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帮助释疑解难。
3.集体交流反馈。
a.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快速认读。为生字再找些新朋友组成词语,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b.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议。
c.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全班讨论。(有些需要深入读书方能解决的问题可写在黑板上,暂不讨论)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请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想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美观。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范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如“窄、摔”等字。
3.练习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反思:
一、识字,重在识字方法的传授、运用。
教学中以自主识字为主,小组交流分享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
字理识字——
象:象形字。甲骨文似大象的形体。突出了大象的长鼻和大耳。金文变形,头、鼻、耳的形象已不清晰,躯干部分也轮廓化。象是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又假借为景象、模拟、仿效。
归类识字——
“吵、叹”口字旁的字。
“胳膊”月字旁的字。
编故事(歌诀)识字——
“疼”:冬天生了一场病,觉得浑身都疼。
“歪”:不正不正有点歪。歪歪斜斜,歪歪扭扭。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重在方法的传授、运用。为学生中高年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让每个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了解汉字的.故事,走进汉字的历史,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识字的过程中品味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识字时注意音形义的结合,能辨析形近字,正确使用汉字,尽量避免写错别字。
二、朗读,重在情感的熏陶,情境的创设。
由于本课文本的特殊性,朗读和表演的结合显得很重要。教学中边做动作边理解“扯、推、搡”等词语。理解词语的同时揣摩当事人的心情和感受,然后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表现出来。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逐渐深入文本,将小猴前后情绪的变化读出来、演出来;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
不同的文本承载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文本性格。朗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能够在编者、教者、读者和作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彼此了解,产生共鸣。
学生对儿童话剧《小猴脸红了》很感兴趣,积极参与,与伙伴合作表演话剧,虽说未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却也在这一方面勇敢地迈出了一大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8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22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3
小学语文教案11-06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02-0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07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