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里程表二》教案

《里程表二》教案

时间:2023-02-20 14:34:3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里程表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里程表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里程表二》教案

《里程表二》教案1

  教学内容: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弄清里程表中的信息与形成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与行车路程有关的信息。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探究展示】

  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二、达标训练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里程表二》教案2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经验和用减法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只要学生能理解题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出租车里程表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理解题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读懂里程表,理解每个数据的含意,然后再通过画图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

  2.关注学生的交流学习。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之间分享思考的成果,发现他人的长处,体会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出租车里程表教学过程⊙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解决有关里程表的问题的?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里程表(一)”这一节课的经过,回忆利用路线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设计意图:

  学习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相关内容及学习过程,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观察里程表,获取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26页的情境图。

  师: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读题,说一说从里程表中了解到的信息。预设

  生1: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里程表中的数逐渐变大。

  生2:里程表中的数表示的是这辆车每天收车时行驶过的.总里程数,既包括当天行驶的里程,也包括以前行驶的里程。

  生3:比如160不仅包括星期一这天行驶的里程,还包括之前行驶的35千米。

  2.观察线段图,理解题意。

  (1)出示淘气根据题意画出的线段图,提问: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讨论交流,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交流,理解线段图。

  师:线段图的起点是几?表示什么意思?哪一段表示的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160千米表示什么意思?星期一实际上行驶了多少千米?预设

  生1:线段图的起点是35千米,35千米表示的是星期一之前车所行驶的里程。

  生2:35千米到160千米这一段表示的是星期一的里程,160千米既包括星期一之前行驶的里程35千米,也包括星期一当天行驶的里程。

  生3:星期一实际上行驶的里程应该是160千米与35千米的差。

  师:555千米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星期三实际上行驶了多少千米?你是怎样算的?

《《里程表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里程表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里程表教案06-12

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一》教案03-31

《练习二》教案03-15

《回顾●拓展二》教案02-26

观察物体二教案04-03

悯农二教案04-08

《观察物体二》教案04-08

圆的认识二教案04-08

寓言二则教案12-09

《里程表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里程表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里程表二》教案

《里程表二》教案1

  教学内容: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弄清里程表中的信息与形成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与行车路程有关的信息。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探究展示】

  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二、达标训练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里程表二》教案2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经验和用减法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只要学生能理解题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出租车里程表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理解题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读懂里程表,理解每个数据的含意,然后再通过画图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

  2.关注学生的交流学习。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之间分享思考的成果,发现他人的长处,体会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出租车里程表教学过程⊙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解决有关里程表的问题的?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里程表(一)”这一节课的经过,回忆利用路线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设计意图:

  学习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相关内容及学习过程,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观察里程表,获取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26页的情境图。

  师: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读题,说一说从里程表中了解到的信息。预设

  生1: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里程表中的数逐渐变大。

  生2:里程表中的数表示的是这辆车每天收车时行驶过的.总里程数,既包括当天行驶的里程,也包括以前行驶的里程。

  生3:比如160不仅包括星期一这天行驶的里程,还包括之前行驶的35千米。

  2.观察线段图,理解题意。

  (1)出示淘气根据题意画出的线段图,提问: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讨论交流,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交流,理解线段图。

  师:线段图的起点是几?表示什么意思?哪一段表示的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160千米表示什么意思?星期一实际上行驶了多少千米?预设

  生1:线段图的起点是35千米,35千米表示的是星期一之前车所行驶的里程。

  生2:35千米到160千米这一段表示的是星期一的里程,160千米既包括星期一之前行驶的里程35千米,也包括星期一当天行驶的里程。

  生3:星期一实际上行驶的里程应该是160千米与35千米的差。

  师:555千米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星期三实际上行驶了多少千米?你是怎样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