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说“屏”》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屏”》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口技》中的屏导入。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三、整体感知:
1、“问学生最想听谁朗读”的方式推选一学生配乐朗读。
2、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 cāng tuī qì
帷 伧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4、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四、研读与赏析:
1、导读课文,梳理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2、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朗读这篇介绍器物的知识性小品文,我们都觉得它结构灵巧,文笔优雅,文味十足,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与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六、作业: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2、阅读《中国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说“屏”》教案2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说“屏”》提高作业练习
1.理解屏风中所含的情思
2.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3.把握屏风的诗意美
一、基础部分
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ɡ) 纳凉(nà) B.流莹(yínɡ) 惟幕(wéi)
C.伧俗(chèn) 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ɡ) 缓冲(huǎn)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2)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9题。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 倚 膝
5.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6.“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7.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8.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9.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
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
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
10.“敲竹杠”一词现在一般是指什么?它表达怎样的感情色彩?
11.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是针对什么说的?
12.“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句中的“从此”指代的'是什么?
13.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
14.“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形象地说明种竹的一条宝贵经验,请用两个单句表达。
三、试一试
15.下列句子因太长而不清晰,请修改。
我们班的外语经学校研究决定从9月6号开始分快慢两个小班上课。
参考答案:
1.BC(C.cānɡ、yí;B.萤、帷)
2.(1)粗俗鄙陋。
(2)恰当,恰如其分。
(3)果真像这样;无益地耗费劳力。
(4)味道;休息,在此有让人觉得有趣、悠闲、似观光消遣的意思。
3.(1)作比较 (2)作诠释 (3)分类别 (4)引用
4.tuī yǐ xī
5.举例子
6.总领下文。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
7.屏的分类及雅俗之别。
8.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9.作者介绍了一些屏风知识,并提出了屏风要轻巧,要富有诗意,要有文化休闲作用。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和情思。
二、10.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贬义。
11.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
12.那个僧侣贵族丈量佛身,意识到“佛法无边”,丢下竹杖走了之后。
13.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 说明竹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14.四年以上的竹要除去,三年以下的竹要保留。
三、15.经学校研究决定,从9月6日开始,我们班的外语分快慢两个小班上课。
《说“屏”》同步练习
一、写作活动设计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些东西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它们都曾在历史中留下剪影,请选择一两件东西,写一篇文章,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功用。
2.请写一个片断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用词简洁、生动。
二、课外收集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或者相关的材料,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07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参考答案:
1.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说“屏”》教案3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教案4
《说“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重点把握作者对“屏”的感情和分析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
wéi cāng tuī 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起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只是积累,给“屏”作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4、合作讨论回答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把握文中关键句)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同时还有对未来屏风发展的期盼之情。(齐读1、5两自然段)
5、探究理解文中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C.“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闲倚画屏”悠闲地靠着屏,写出了悠闲之意。
“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三、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 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四、课后作业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二、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屏风(Píng fēng):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常有字画。
纳凉(nà liāng)乘凉。
帷幕(wéi 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缓冲(huǎn chōng):减缓冲击力。
伧俗(cāng sú):粗俗鄙陋。
雅俗之别(yǎ sú zhī bié):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二)了解关于屏风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堂活动
(一)、导入:
1、介绍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屏”的知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说说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说明:什么是“屏” ;“屏”特点、作用 ;“屏”的分类 ;和写“屏”的目的)
(2)划出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的词语。
2、句段品读:
(1)文中开头写母亲纳凉时总有背诵唐诗有什么作用?(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作者对屏的感情)
(2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探究质疑:
(1)根据课文内容,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即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屏障的用具。
(从文中“屏” 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既是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和“屏者,障。也可以概括)
(2)文中为什么说“进来我也注意到了,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是勾不起我的注意。”?
(因为餐厅、宾馆中的“屏”造型不够轻巧,色彩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我写这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想一想:怎样做才能让作者不徒劳?
(制作者和使用者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说“屏”》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汇,正确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味说明语言,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体味文中三处引用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听说过屏这种家具吗?还记不记得咱们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经读到过屏。《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屏吗?有的人在医院里见过,在饭店里见过,在茶楼里见过。老师这里也找到了几副屏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屏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很美,上面都有图画,书法。我们不难看出,屏风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特色的家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白居易《长歌行》里有一句“揽衣推枕起徘徊,株箔银屏迤俪开”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解决生字,并给文章分层次。
明确:纳凉 帷幕 伧俗忒
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屏的特点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微妙的东西。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是什么结构?属于说明文中的那种顺序?
明确:
总——分——总 逻辑顺序。
3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二层,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都学到了那些屏的知识?
明确:
屏的'作用: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还可以挡风。
屏的类别:按建筑材料和装饰华丽程度不同,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在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适,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要有诗意。
4文章介绍屏的知识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明确:
举例,“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
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5引用诗文典籍的作用?
《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年时对屏风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引起读者兴趣。
《牡丹亭》中的引用放在屏风定义后面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文章结尾两处引用,点出屏风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屏风的愿望。
6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屏怎样的感情?
明确:
向往,喜爱。文中有表现“这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他实在微妙”
7作者很喜欢屏,那么这篇说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
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8为什么要用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屏”呢?
明确:
首先:作者对屏是情有独钟的是喜爱向往的。
其次:屏风是一种古代传统的家具,引用诗文典籍可以体现屏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遍,
再次:屏风本身就是一种很神秘,很微妙的似隔非隔的家具,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人有着无限的暇思,所以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有韵味的语言来写屏。
小结:
综上所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都是为着说明对象服务的。
总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其实和屏风一样,咱们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散发出不朽的魅力,也翘首期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在今天流芳溢彩!
《说“屏”》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练习册
《说“屏”》教案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思考:
A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B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并找出屏的特点)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例: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
作者结尾引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现代屏风的演变(媒体展示)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活动
展示自己制作的屏风,并配上精彩的解说。
《说“屏”》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教案10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
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
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教案11
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情感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重难点分析:
这个教学重难点的提出,是基于学生语文底子薄,对屏风的了解甚少提出的,侧重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语言感悟力的培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走进“屏世界”:
1、同学们,老师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可是把学习的地方和休息的地方安排在一间房子里有很多的不便,而且也很不雅观。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将我这间小房子里的学习和休息的地方处理一下,以便让我的生活空间更舒心更方便呢。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评说,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屏”)
3、教师课件展示几幅屏风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深情欣赏说说屏:
(一)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课文录音,学生留意思考下列的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后自主回答感知到的内容。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静听录音)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该如何用自己的'话给“屏”下个定义呢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学生自学探究后,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答案要点略。
三、用心感悟作者情:
(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课文语句和文中作者引用的语句,并分组研讨)
过度: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科学小品文。为了更透彻的了解这篇文章,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1、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清楚关于屏的各方面的知识,都采用的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四、探究理解诗意浓。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课堂实践介绍屏
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
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说“屏”》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教师就势完成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
①记得童年与家人……
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
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
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板书设计:
说“屏”
一(1)深情总引屏
作用
二(2—4)分说:种类
设置
三(5)写作意图
《说“屏”》教案13
【课前所思】
《说“屏”》这篇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中有明白的交代。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说屏。出示屏风图片.这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屏幕上的"屏".(训练说话能力)
2、教师说屏。画面流动。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激发兴趣)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读出作者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感情——“喜爱和向往。”
依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读出自己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这个句子,他出自_______,喜欢它是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你认为作者嵌入这些句子对这篇说明文起何作用?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研读课文,说说评评。
1、找喜欢的字句,品味写法。
点拨: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2、作者意图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希望建筑师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五、思维迁移:
1、收集添加有“屏‘的诗句。
例如: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2、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力)
备注: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语言又不能规划为一般说明文。根据学生的学情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学生读懂文本上,没作过多迁移训练。
《说“屏”》教案14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的城市是一方民间艺术颇为繁荣的热土,有让我们十分自豪的(嘉兴的民间艺术)。
放眼华夏,我们更会惊奇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瑰丽多姿的中国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请同学说说这些艺术形式的名称。
这是扇来徐徐清风,让生活诗意无比的折扇;
这是历经水与火的考验,荡漾着浓郁生活气息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陶器;
这是将智慧与灵气凝聚,将愿望与生活浓缩,美仑美奂巧妙绝伦的剪纸。
今天我们不说折扇、陶器,也不说剪纸,单来说“屏”。(2分钟)
“屏”有什么好说的呢?假如是你,你会说说“屏”的什么?(屏的作用,屏的种类等) 那么英雄是否所见略同呢?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走进“屏”的世界,去感受中国屏风的无穷魅力。
(二)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1.快速阅读(800字文章90秒速读)、把握内容
这是一篇散文,也可以当成一篇说明文来读。我们不妨先当做说明文来读。说明文主要给人以知识,阅读说明文我们要培养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这种能力特别需要着力培养。下面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①什么是“屏”(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
屏者,障也。
补充了解“屏”的意思:
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屏——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②排序梳理要点,把握课文内容、结构、顺序。
生活中诵诗研究觉屏有味( ); 总说:引出对象,点出特点
功能上实用装饰结合并重( ); 作用
分类里材料装饰雅俗有别( ); 分说:种类 逻辑顺序
设置时风格位置得体才是( ); 设置
结尾处畅想期望超越前人( )。 总结:强调作用,点明用途
(三)精读课文(800字文章60秒细读)、赏析美点
这篇文章,它的语言太美了,用词用语非常的雅致,词汇很丰富。
本环节的主要内容:
(1)选一组词儿读一读;(积累词语) (5分钟)
示例: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称道:赞许,夸奖。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得体:恰当,恰如其分。休憩:休息。
这个“休憩”和“休息”一比,那种很雅致的色彩就出来了,它就比“休息”漂亮。你看“造型”这个词,我们常说这个学校的大门模样很好看,就不如说“造型很别致”。再比如我们可以说有的同学“擅长”做什么。所以说,书面语用在口语的表达上就能显示这个人的文化修养较高。再读。
(2)选几个句子说一说;(理解诗词) (5分钟)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明确: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的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明确:
《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这里引得实在有味了——引用之前有一句话很关键,“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屏者,障也”,障什么?障视线!NO!障风!NO!看一下引用的原文,你就会品出引用之妙——“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封建礼教阻碍了杜丽娘对美好事物包好青春、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韵味无穷。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③“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明确:
“愁多转觉心闲。纸窗竹户屋三间,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真是引得妙!闲来无事,摆一张小椅,优哉游哉,摇啊摇,视线转到屏风处,这里有天光云影,有风云人物,有世间稀奇怪事,天下间凡所应有都可以无所不有地呈现在那小小的一方屏风上,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④补充: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3)选几个美段品一品。(体悟情感) (10分钟)
体会对屏的感情要抓角度,可以抓时间角度,分别从“小时候,研究时,现在生活中”三个角度找出相关句子,认真品味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其间的情感表达。
①小时候:“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心生向往之情”。
销魂——为什么销魂?向往什么?
明确:对一个小孩来说,诗中描绘的情景不能不让人“销魂”(形容人极度兴奋、欢乐或极度悲伤、苦恼时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银烛、秋光、画屏”多么美妙的景象,还有“轻罗小扇扑流萤”这种让儿童着迷的事情,更诱人的还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的神话传说相伴,这不销魂都不能。
向往有屏相伴,向往见到更多的屏,向往长大后能够研究屏。
②研究时:“神秘作用”,“实在微妙”。
神秘、微妙——功能多多;阻隔人际;遮挡隐私。
直接称赞: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侧面烘托: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③现在生活中: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缺少诗意的屏风制作和审美素质的下降,深感遗憾。期盼改变现实,超越前人。
④穿插介绍陈从周: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著有《说园》、《苏州园林》。
⑤总结:
小时候:喜爱、向往; 研究后:痴迷、赞赏; 生活中:遗憾、期盼。
课文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四)铺排拓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大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如:尺牍、茶具、漆盒、根雕、木雕、竹雕、瓷雕、篆刻、石绘、匾、佛像、塑像、国画、盆景、刺绣、剪纸、景泰蓝等。
(五)精彩总结
网上有句流行语: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而今天我们品的不是物,是文化!
《说“屏”》教案1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3、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7、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8、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0、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1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12、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说“屏”》教案】相关文章:
《说“屏”》教案11-14
《说“屏”》教案(15篇)02-22
《说“屏”》教案集合15篇02-22
说屏七年级语文教案01-02
《说勤奋》教案08-26
说新闻教案08-26
说勤奋教案04-12
《马说》的教案02-23
说颠倒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