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十九个课题。教学安排考虑幼小衔接的内容,同时,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与需要。
教材突出艺术学习的价值;隐含学科知识技能,在低年级学段更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艺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涵,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单元主题的延伸与拓展。教材内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
教学重点、重点: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重视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激发少年儿童的活泼、朝气和对艺术的向往与憧憬。
不盲目的把艺术学科简单的叠加,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连接与互渗。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全册教学进度:
第一周欣赏《冬日戏婴图》
第二周画自己长呀长
第三周太阳
第四周漂亮的瓶子
第五周洗澡
第六周船
第七周手形的联想
第八周狮子大王
第九周可爱的动物
第十周介绍我喜欢的玩具
第十一周春天的色彩
第十二周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
第十三周我们身边的线条
第十四周下雨了
第十五周童话城堡
第十六周钓鱼
第十七周好吃的水果
第十八周伙伴
第十九周花的世界
欣赏封内作品:《冬日戏婴图》
「冬日戏婴图」是北宋末的苏汉臣所绘,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跟隨宋室,迁居钱塘。详細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中期。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征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題材最为人所赞赏。画画的人最知道人物是最难画,苏汉臣会被艺术家皇帝宋徽宗所喜爱的原因就在于苏汉臣的人物非常唯妙唯肖,连最难画的小孩童粉嫩透紅的皮肤都画的无懈可击,真正令人赞叹不已,难怪故宮每次外展,不论到哪里都带着冬日戏婴图展出,实在不愧是馆藏精品。画中毛绒绒可爱的小貓,正让一对小姐弟玩得不亦乐乎,小貓亦跳跃于其间!庭院里,梅花、山茶正开得缤纷,姐姐拿着漂亮的彩旗,弟弟拿着红线绑着的孔雀羽毛,似乎正在比賽看誰的東西能吸引小貓的注意。这下可让小貓伤透脑筋了,真不知该选谁才好?而全画铺陈,无论山石皴法,婴儿口、眼、与手皆表現的活灵活現,让驻足画前的您,剎那间,彷彿听見自己往日童婴時期嬉戏的欢愉喜悅。本画虽无款印,然观本幅笔墨,与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及其接近;无论山石皴法,婴儿口、眼、与手,皆无一不神似;而画幅尺寸大小二者亦复相若。种种的风格表現﹐应可认为是出自于同一位画家手笔,也可归为苏汉臣另一幅卓越出色的作品,今载于故宮书画录第三冊。
课题:1.画自己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业类型:绘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学生在假期中可能会画画,可能就没有拿过画笔。因此,这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方式可以生动活泼,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在表现方法上可适当作一些有关发型和五官的指导,最后让学生以观察和回忆为主,自由地表现自己。
这节课,我是从激趣、观察、探究、评说、描绘、欣赏入手进行教学的,旨在鼓励学生通过游戏找出同学的相貌特点;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特征;通过交流和表演进一步感受人物表情变化规律;通过教师的示范发现自画像的表现手法;通过自我表现体会成功的乐趣。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欣赏、观察与交流,使学生了解自画像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方法,并能在观察和回忆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用比较自由的方法进行表现活动。
隐性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与表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自我的信心,让学生通过作品的表现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并提高审美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启发学生观察和捕捉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进行
表现,教学时要注意观察方法的引导,加强学习的交互性。
教学评价:
1,是否对自画像感兴趣?能否表现出自己的形象特点和表情?
2,能否通过镜子观察并说出自己的脸部特征,能比较别人脸部的不同之处。
3,作品的构图是否基本合理?表现是否肯定、自信和流畅,较少或没有反复涂
改的现象?
4,能否参与同学间的相互观察和交流,倾听别人对自己相貌特征的描述?是否能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画,并发表对别人作品的看法。
教学具准备:教师:大画纸、课件。
学生:小镜子、彩色水笔、油画棒。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游戏“猜猜我是谁?”
课前请几位学生用硬纸遮住脸部,由老师带领依次进入教室。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你凭什么判断得这么准?(身材、个头、衣服??)
儿童参与游戏活动,心情轻松愉快,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发表质疑
1,请表演的学生下移纸板,露出头发,请学生仔细比较他们的头发有何不同之处?(长短、发型、颜色??)
2,继续露出眉、眼、耳,请学生再仔细观察比较其各自的特点。(大小、形态、位置??)3,再露出鼻、嘴至整张脸,请学生比较每个人鼻、嘴的特点。(长短、大小、肥瘦、形态??)4,比较脸型。(胖、瘦、长、短、方、圆??)
5,请学生谈谈:刚才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的特征最明显?为什么?
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脑去发现物象的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分段、分步寻找脸部特征,符合儿童注意力的广度与深度发展的规律。
三、深入探究
1,看一看: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征。(发型、五官、脸型??)
2,说一说: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脸部特征。(喜、怒、哀、乐时的五官变化)3,演一演:请几位特征明显的学生上台表演喜怒哀乐的表情。
通过看、说、演进一步捕捉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及人物表情的无穷变化。
四、感受实践
1,讲解演示作画方法:
请学生说说老师的脸部特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在大画纸上分步画自己。边画边讲作画方法:a.根据脸型勾画轮廓;b.添画头发和五官(抓特点、添表情);c.上色(可线描);d.可用夸张手法画自己(教师示范几个被夸张的自画像)
2,谁想做老师的好朋友?那么就请你把画好的自己剪下来贴在老师画像的旁边,我们共同完成一幅好朋友的大合影,好吗?
3,作画要求:再仔细观察自己面部的特征,大胆地画出自己的相貌。(对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画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表情)
由学生先找出老师的面部特征,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提示,画出自画像。通过这样的示范,无疑给学生的描绘提供了“拐杖”,进一步帮助学生将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具象化。
五、巡视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只要能描绘出自己的某一个特征,就是好的。
2,让学生避免面面俱到,也就是眉毛、胡子样样都描绘得太细巧,反而增加了难度。3,可用些夸张的手法,如:胖脸更胖;瘦脸更瘦;爱笑的嘴更大、更弯;爱哭的没了眼;??
-
学生放假后的第一幅画,难免缩手缩脚,教师的鼓励在此时最管用。
进行个别针对性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六、欣赏评价
1,作业展示:请大家一起欣赏“大合影”。
2,自评互评:从“大合影”中你能找到谁?谁的脸部特征最明显?
3欣赏大师们的“自画像”:艺术大师们在表现自己时,特别重视面部神情的刻画(课件欣赏徐悲鸿、凡?高等画家的自画像)。透过他们的神情,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增加美术文化含量,提高修养。
七、课后延伸
1,老师打算将这张“大合影”扫描进电脑,作为你们教室电脑的桌面背景,你们同意吗?2,这张“大合影”是由许多长相不一,个性不同,但都聪明、可爱、充满自信的你们组成,老师希望你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向上的集体、一个互助的集体。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集体主意识。
课后记:这节课在带领学生分析完后我在黑板上将几种常见小孩的发型画出来,让同学们找找哪个像自己,先在作业纸上画下来,再添画有个性特征的五官。这就避免了学生只着眼于五官的特征,而不整体观察的现象。
课题:2.长呀长
教材分析: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都有过种植小植物的体验,所以本课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植物是怎样长大的并画出成长的样子并不是太困难,但可以提前一周要求学生回去种大蒜等速生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回忆与想象植物生长的生长情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从环境、生长过程或片段、情节等多方面展开联想生活,激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教学难点:表现的自由性与流畅性,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各种种子(植物、庄稼、水果等都可);找有关种子发芽的童话故事(文字、影视都可);水彩笔、油画棒。
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带领学生两周前在透明的器皿中种下种子,待上课时观察种子的生根——发芽——长出的小叶等。(注意:植物的根最好紧贴器皿边缘便于观察种子长的根。)学生的作品。
2.教学器材:电脑、实物投影等。
3.教学课件:记录片(植物生长的过程)、《绿拇指》动画。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教学
1.教师带领学生两周前在透明的器皿中种下种子。
2.请学生每日观察并记下种子的成长记录。(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学生种种子,每日做记录。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汇报自己两周来观察记录下的种子的生长情况。
2.教师播放影片课件:总结、观察、欣赏种子成长的过程。
(种子在适合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下,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且在每一个生长时期色彩、形状都会有所不同。)
学生回忆汇报
学生观看。
三、讲授新课(观察与想象)
1.教师出示一粒种子:
你们认识这是什么种子吗?这是一粒豌豆(或花)的种子。如果老师现在将它种在土里,几秒钟后它有什么反映吗?
我们看,“绿拇指”也在此刻种下了一粒种子,顷刻间会怎样呢?(多么神奇呀!这粒种子顷刻间生根发芽、越长越高,冲破了城堡的窗户,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2.观察想象:
面对着我们眼前这一棵棵刚刚发芽、长叶的小苗,想象一下你想把它移栽到什么地方?(出示课题)长呀长,它将长成什么样子?在它的生长过程中你将会做些什么?它在成长中会碰到谁?它会开花吗?会开什么样子的花?会结果吗?会结什么样的果?(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想象。)
3.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指名个别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给其他学生以启示。)
4.动画欣赏再次启迪学生的想象。
让我们来看看“绿拇指”种下的这种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吧?
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呢?
5.请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象,在指名将自己的想象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回答:这么短的时间,种子不会有什么反映。
学生看动画片。
学生独自想象思考。
学生边汇报边用肢体语言形容。
学生欣赏动画片,再次进行联想。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象,汇报自己的想法。
四、作业要求:
1.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的画一幅植物生长的画。
2.展示范画(水彩笔画的、油画棒画的、二者相结合的。)给学生以绘画的启迪。
五、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绘画,解决学生绘画中的问题。学生绘画
六、小结评价:1.学生介绍自己的画面。
2.颁发“勤劳种植”奖。
3.颁发“种植创意”奖。学生介绍自己画面和互相评价。
札记:
让学生面对眼前这一棵棵刚刚发芽、长叶的幼苗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入想象的空间,将现实中的植物与想象中的植物结合起来,使情景具体、丰富。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从植物的环境、生长过程或片段、情节等多方面展开联想生活,激励创新,生动、自由、流畅的表现画面。在第一次想象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有趣的图画方式,丰富表现手段。
2.画一副画中画,获得一次记忆与想象的训练。
3.在充满情意的学习中受到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究怎样从小画不断拓展成一幅大画。
教学难点: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相关连。
教学程序: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
1、邀请小画家参加“画中画作品展”。——什么是画中画?怎么画呢?
2、出示儿歌《画中画》——画好老鼠,画好老鼠;再画猫,再画猫;画张大床,猫儿睡啊;画中画,画中画。(师生拍手唱儿歌,教师提示认真看、仔细听)
二、师生探讨添画方法
1、问:画中画了什么?先画了什么?
2、先画好老鼠后,为什么画只猫呀?怎么想到画张大床?
3、“画中画”找朋友。
问:“画中画”会找哪一张画做朋友?(提示:画中的老鼠画在哪了?猫画在哪了?)板书:包围添画
4、你发现“画中画”的奥妙了吗?(小结:由小变大,层层关联,包围添画。)
三、创设情境引导联想
1、由小青虫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所联想到的相关形象。)
2、请你帮老师出出主意,是添画树叶呢?还是树枝?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边讲故事边分步出示范画,学生欣赏“小胖虫”的'故事。
四、启发想象明确要求
1、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情趣,明确要求。
2、出示作业要求:先画一个较小的简单形象,然后层层包围添画相关联的形象,画一幅“由小变大”的想象画。
五、学生创作体验情趣
1、学生创作,教师行间个别辅导。
2、学生粘贴作品,布置画展;教师提示:让“作品”有秩序的登上“画展小列车”
六、作品展评拓展延伸
1、观看“画中画”作品展,说说画中的故事。
2、出示三组作品,学生在“寻找画中画”活动中,发现“画中画”奇妙无穷。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船的基本常识及用途,运用基本形组合的方法,以绘画、制作的形式大胆表现想象中的船。
2、能力目标:
能抓住船的结构特点,能用形状组合的方法进行表现,大胆地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大船。
3、情意目标:
通过探究、表现等活动,使学生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和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
4、思想品德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船的结构特点,运用形状组合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大船。
2、教学难点:结合生活中的船及其用途,大胆进行想象并表现新颖而美观的船。
三、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船的图片及图像资料,查找有关船的发展及科技方面的'故事。
学生:绘画工具。
教师:代表大海的蓝色大纸。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猜一猜:金属铁皮身,讲话呜呜声。谁叫也不理,只帮人渡河。----(船)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回答图片中展示的是什么。(瓷器与丝绸)
教师总结:瓷器与丝绸起源于我国,在古代它们早已驰名海外。
教师利用课件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域上画一个大问号。
你们知道它们是靠什么交通工具运输到国外的吗?(船)
引出课题。
在古时,我国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名叫郑和。今天,郑和进入时空隧道和我们一起乘船去探险和寻宝。
收集来的有关船的图片和资料,并选择小组集体认为最好的图片资料向全班展示。
二、了解功能,掌握特征。
找一找: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船。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船。(帆船、游船、军舰、轮船、汽艇、龙舟、摆渡船等)
请学生从教材中为郑和船长找一找适合探险寻宝的船,并说明理由。
小帆船:
客轮:
军舰:
古帆船:
教师总结:生活中的船由于用途不同,它们各自的特征和造型也各具特色。
三、感知结构,拼摆形状。
我们现在要为郑和船长建造一艘探险的宝船。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老师出示:梯形、半圆形、倒梯形、三角形、长方形……让学生挑选,哪个形状适合做船身。
教师质疑:为什么不选择梯形呢?船上其他部分可以用什么形状概括?
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摆出自己心中郑和宝船的样子。
四、表现细节,进行添画。(窗户、雷达、船的装饰图案等)
五、欣赏范画,拓宽思路。
欣赏书上学生作品,根据教师起的名字《大力士号》、《悠闲度假号》、《会飞的帆船》对号入座。
六、艺术实践,体验感受:以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心中的大船。
教师巡视辅导。
七、本节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艺术实践,体验感受。
继续完成上节课未完成的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并表现新颖而美观的船。
二、作品展示,欣赏评价。
三、游戏:
1、折纸船。
同学们,你们会折纸船吗?下面我们就用桌上的彩纸来折一只好看的纸船。
2、玩纸船。
不知你们的船能航行吗?现在我们将它们放入水盆中试一试。
玩法指导:
①用各种方式让纸船在水中前进。
②可以在船身边放置物品,检测纸船的承载能力。
四、研究:
1、问:为什么纸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水有浮力)什么是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就叫浮力)
师:那么除了纸外,还有哪些材料能浮在水中?(请学生将收集的废品放入手中试试)
2、小结:除了纸张外,有塑料类的物品,如塑料瓶、碗、袋、盖子、乒乓球、脸盆、玩具等,还有泡沫板、树叶、气球、水果皮……都能浮在水面上。
五、进行环保教育。
六、板书设计:
第1课.
船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4
教学目标:
1.观察春天的小雨,学习春雨不同的画法。
2.能想象画出雨中小草小花小动物的可爱摸样。
3.了解简单的自然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
想象小花小草喝雨水的样子。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线画出春雨的感觉。
教学程序:
一、播放下雨的视频
1、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小雨沙沙。
2、 2、师:沙沙沙,沙沙沙,小雨落在田野里,花儿开,草儿长,沉睡的大地醒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雨的温柔与可爱 吧。
3、 板书课题:小雨沙沙
二、学习用点和线画雨
1、欣赏雨的图片
师:雨是什么样子的?回忆一下,你还看到过什么样的小雨,有什么感受?你对小雨的印象是怎样的?
2、画雨 师:请3个小朋友来画一画毛毛雨、小雨和小雨点。师点评学生的作业:说说你画的`毛毛雨是什么样子?
3、小结:雨有不同的形态,用点和线能画出雨不同的样子。
三、欣赏雨中植物的图片
1、师:春雨落在田野里,神奇的事情发生啦!
生:小竹笋冒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师:小雨给了它什么呀?小结:生命雨露
2、师:如果你是一朵花儿,能表演一下喝雨水的动作吗? 教师从头、手、身体和面部动作进行引导。 四、画一画花儿喝的动态
( 1)、出示教材步骤图1
师:添画面部表情,花的身体和手。
( 2)、比较学生的练习作业 .
师:添画面部表情时,你们发现了几种画法?
你认为哪一幅表现出了喝水的动态?
五、展开联想
师:小动物、小植物们可聪明啦,你们知道它们还用什么方法来吮吸雨露呢?
六、作业指导,师生互评
1、欣赏优秀的学生作业。
2、作业点评,互评。
总结:春风细雨温暖了大地,滋润了万物。我们要更亲近自然,保护大自然。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想象泡泡飞起来的时候,透过泡泡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并通过讨论相互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引导学生试着用各种材料表现泡泡的特征、及泡泡与人、建筑、动物等各种物体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是否能大胆的想象和表现自己的想法。
2、是否能开动脑筋,在使用新材料中有创意。
3、是否在泡泡装饰上能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新颖的特征。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只可以吹泡泡的物品,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塑料袋。
2、老师准备色彩纸,图钉、气球等。
教时数 :1教时
授课人: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组织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观察泡泡飞动的情景。边玩吹泡泡游戏边观察:你在飞起的泡泡中看到了什么?
三、新授
风儿把泡泡抱在了怀里,泡泡把我们抱在了怀里。有的小朋友觉得泡泡是五颜六色的,泡泡是透明的,泡泡飞到哪里,就会有景色在泡泡里,就像凸透镜一样。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泡泡被风吹起来了,它吹到了哪里,你希望它里面有什么景色呢?
假如泡泡飞到了我们常州,你最希望里面是什么景色?
我最希望里面有我们常州美丽的景色,恐龙园,红梅公园,文化宫广场……
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欣赏书中图例1、2、3除了用绘画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呢?可以用气球、塑料袋、图钉等材料来表现泡泡的特征,还可以在这些物体上装饰、美化,表现泡泡新颖有趣的特点。欣赏图例4、5、6
四、布置作业
先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泡泡的特征。
注意点:表现出泡泡里面的景色。颜色要丰富。构图要饱满。
五、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
七、小结
教后小结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回忆生活中各种奇闻趣事,体验生活中点滴乐趣。
2、指导学生创作一幅《生活的趣事》的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
1、是否把生活中的趣事表现清楚。
2、是否突出了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3、是否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儿童画作品、各种颜色的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水彩笔。
教时数 :1教时
授课人: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几天你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新授
出示一幅学生的绘画作品,启发学生看看说说画上所表现的故事。
欣赏书中图例,谈谈你的感受。
并指导创作方法:明确主题,确定人物,添画相应的背景。
比较欣赏:每组发一幅儿童画作品,学生分析与讨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三、布置作业
创作一幅《生活中的趣事》的绘画作品
创作要求:
1、可以画有趣的课外活动,节日中发生的有趣的事,看到好玩的节目……
2、画面主体突出,层次清晰,人物要刻画仔细,颜色鲜艳。
3、添画相应的背景。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作品完成后,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同学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后随感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有趣的图画方式,丰富表现手段。
2.画一幅较有趣味的变大的画,获得一次记忆与想象的训练。
3.在充满情意的学习中受到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究怎样从小画不断拓展成一幅大画。
教学难点: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相关连。
教学程序:
一、初步感知
1.看老师这有一幅画,都画了什么呢?
2.老师想把这幅画变大,怎么变呢?老师有秘诀,出示教材中的儿歌:加一加,添一添,画完这边画那边。看一看,连一连,小景变作大画面。
3.老师播放儿歌并展示小画变大的过程。提问,小画变大了吗?
4.板书课题:由小变大的画
二、激发联想
1.老师出示一张小画。提问,这张小画往上、下、左、右方向发展可以添画些什么内容呢?
2.老师示范在这张小画一旁添画,提问同学们还可以添画其他的内容吗?
3.请几位同学上台添画,教师点评。
4.小结:大胆联想,扩大场景。
三、观察分析
1.老师与同学一起完成找一找的游戏。把已经画好的大画中的几块小画移出。请学生将他们复原并说出理由。
2.找一找哪个是有小变大的'画。
3.小结:合理联想,扩大场景。
四、总结方法
1.介绍两种基本绘画形式。在拆开的小纸盒上添画及在多张小纸片上添画。
2.总结绘画步骤:从其中一小块开始,逐渐添画变大。
五、自主表现
1.可以以个人的形式在自带的小纸片或纸盒的反面进行绘画。
2.也可以几个同学为一小组,共同完成。
3.教师巡回指导。
六、交流评述
1.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怎样添画的?你觉得自己画得怎么样?
2.学生互评。
3.总结。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8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使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安排了四个新的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即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设计、应用”(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梅花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组部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这些课程内容新颖,版面美观,贴近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培养了观察习惯,对于想象画、命题画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描绘。
完成作业的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完成,少数同学形象表达能力还比较弱。
三、基本情况:
本年级有21人,学生美术知识掌握得较牢固,上期美术考核人人合格。同学们普遍提高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该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大胆,敢表现自己想法,表现自己想表现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上课课堂气氛活跃。
存在问题:
1、学生作品缺乏表现力(特别是工艺),使作品生命力和震撼力不强。
2、部分学生作业上交或做作业方面速度比较慢。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要点
1、感知各种随意形。
2、各种基本平面形和常用色的认识与运用。
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4、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方法,培养正确的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5、欣赏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二)能力培养要点
6、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儿童从无意想象过度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度到创造想象。
7、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
(三)审美教育要点
8、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9、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五、教学措施
1、运用现代教学设施及教学仪器进行课堂教学。
2、喻教与乐、喻教于美术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个人展望: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第1课 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观察春天的小雨,学习春雨不同的画法。
2.能想象画出雨中小草小花小动物的可爱摸样。
3.了解简单的`自然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想象小花小草喝雨水的样子。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线画出春雨的感觉。 教学程序:
一、播放下雨的视频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小雨沙沙。
2、沙沙沙,沙沙沙,小雨落在田野里,花儿开,草儿长,沉睡的大地醒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雨的温柔与可爱吧。板书课题:小雨沙沙
二、学习用点和线画雨
1、欣赏雨的图片
雨是什么样子的?回忆一下,你还看到过什么样的小雨,有什么感受?你对小雨的印象是怎样的?
2、画雨
请3个小朋友来画一画毛毛雨、小雨和小雨点。
师点评学生的作业:说说你画的毛毛雨是什么样子?
小结:雨有不同的形态,用点和线能画出雨不同的样子。
三、欣赏雨中植物的图片
1、春雨落在田野里,神奇的事情发生啦!
生:小竹笋冒出了可爱的小脑袋。
师:小雨给了它什么呀? 小结:生命雨露
2、如果你是一朵花儿,能表演一下喝雨水的动作吗?
教师从头、手、身体和面部动作进行引导。
四、画一画花儿喝的动态
1、出示教材步骤图1
添画面部表情,花的身体和手。
2、比较学生的练习作业
添画面部表情时,你们发现了几种画法? 你认为哪一幅表现出了喝水的动态?
五、展开联想 师:小动物、小植物们可聪明啦,你们知道它们还用什么方法来吮吸雨露呢?
六、作业指导,师生互评
1、欣赏优秀的学生作业。
2、作业点评,互评。
总结:春风细雨温暖了大地,滋润了万物。我们要更亲近自然,保护大自然。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材料特性。
2、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3、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色、动态之美。
教具学具:
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授:
(一)导入:(播放描绘动物的音乐《野蜂飞舞》)
师说:同学们听这是描绘什么的音乐?
生答:蜜蜂。
师说:在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它们的颜色和纹样真漂亮。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动物、植物。
(二)新授
1、播放课件(有着漂亮颜色或纹样的动物、植物)
(1)我省的省花是月季花,低矮直立落叶灌木,茎有尖刺;叶面平滑有光泽,花冠肥大,花瓣很密,有的是重瓣,有的是单瓣;花的颜色大部分是红色,深浅不同。
(2)斑马:是非洲大陆的特产动物,主要产于埃塞俄比亚南部和东部、索马里、肯尼亚北部。斑马的外形与一般的马相似,是马的近亲,各种斑马都有深色的条纹遍布在较浅色的身体上。这些光滑的'条纹,看上去很像一幅抽象派绘画,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色彩斑斓,格外耀眼。这些条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衍化出来的保护色。因为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反射光线各不相同,起到了模糊或分散斑马身体轮廓的作用,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
(3)向日葵:圆形的花盘外长着黄色的花瓣,花盘上有密密麻麻的籽。
(4)蝴蝶:翅上布满绚丽的花纹,优美的飞舞姿态倍受人们的喜爱。
(5)大狮子:雄狮体貌雄伟,体长约3米,头大脸阔,从头部到颈部有鬃毛,毛通常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尾端有长的毛束。
(6)蒲公英:叶子肥厚,叶子中伸出一直长长的茎,茎上顶着一朵黄色的花,花瓣落后变成圆圆的绒球,轻轻一吹随风飘荡。
(7)长颈鹿:是现今世界上的动物。它的头颈和腿都非常长,站起来能达到6米高,就像一座高高的瞭望台。长颈鹿的长颈长腿,使得它站得高,看得远,容易发现敌情,便于及时拔起长腿快速逃离险境。
(8)虎:属于大型猫科动物,浅黄色的皮毛上布满黑色横纹。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对小耳朵,耳朵背面的毛色呈黑色,中央有一明显的白斑十分醒目。虎四肢健壮有力,尾巴又粗又长上面布满了黑色的条纹。
(9)大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鸟儿。有雄健勇猛的山鹰,有小巧玲珑的异蜜鸟,有美丽多姿的孔雀,有歌声优美的黄鹂,有勤劳灵巧的缝叶鸟鸟儿以它们婉转悦耳的啼声,艳丽丰美的羽毛,给人们带来愉悦,带来美的享受。
2、学生分小组共同欣赏每人带来的动物、植物的图片资料、实物或标本,仔细观察它们的漂亮颜色与纹样,展开自由的联想与想象。
3、选择几幅图片让学生用简短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播放描绘动物与植物的音乐)
孔雀、企鹅、长颈鹿、熊猫、斑马
牡丹、樱花、荷花、茉莉花、菊花
4、赏析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的艺术家的作品,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评价。
(1)欣赏卢梭作品
师说:画家卢梭在他的画中画了什么?你喜欢他的画吗?
(2)播放课件(播放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的艺术家的作品)
(3)你知道动物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4)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5)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好多的动物与植物,感受到它们的颜色与纹样的美丽,并能用简单的话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课后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用绘画与拼贴等方法来表现出漂亮的动物与植物。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0
教材分析
《阿姨叔叔真忙》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自己生活的周围辛苦工作的劳动者,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苦与乐;基于此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真真切切感受到劳动者的辛劳与奉献精神,以绘画表现形式记录人物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辛勤的劳动者产生感激之情,懂得敬重他们,学会并内化形成尊重他人的道德品性,实现美术教学对生活回归的终极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活动及场景的观察、回忆,学画简单的人物动态和场景。
2.通过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捕捉人物服饰、动态、场景等进行造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描绘人物的兴趣和热爱、喜爱叔叔阿姨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人物服饰、简单的动态及相应的场景描绘方法。
教学难点:描绘出人物动态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叔叔阿姨形象特征、16开画纸、常用的绘画工具
(教师)多种美术工具一套、人物肖像范作
教学过程
1.交流作业,出示课题,趣味导课。
(1)教师出示范作和课题《叔叔阿姨》,介绍自己的叔叔阿姨,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介绍自己的叔叔阿姨,讲讲叔叔阿姨的故事。
(3)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一步交流。
2.表演体验,感受观察。
(1)教师表演一些忙碌样子的动作,请学生猜一猜。
(2)学生表演叔叔阿姨忙碌的样子。感受观察并说说忙碌的动作特征。
(3)教师演示用线条快速记录人物动态的方法,请学生尝试画一画动态线。
3.小组讨论,探究怎样表现主题。
(1)出示课题:《叔叔阿姨真忙》。
(2)探究怎样表现主题:4人小组讨论,说说探讨表现主题的方法。
(3)汇总大家讨论的意见,教师小结:可重点抓住叔叔阿姨的动作、外形(尤其是服饰特征)、工作或生活场景特征,表现出叔叔阿姨从事什么工作或正在干什么。
(4)欣赏学生、画家的作品,着重感受动态线,进一步启发学生怎样表现“叔叔阿姨真忙”的主题。
(5)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创意。
4.自由创作。
(1)趣味创作,以添画练习或用拼接纸画画的方法描绘叔叔阿姨真忙的动态。
(2)根据人物动态画好外形,尤其是服饰,再添画环境特征进行直接创作。
(3)学生创作绘画时,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5.作品展示,交流拓展。
可自评、互评,将作业带回家赠送给叔叔或阿姨。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结构、外形和种类等知识。
2.运用绘画、拼贴的形式来表现所观察到的树的特点,并进行添加、想象的训练。
3.培养热爱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树,是自然界最具魅力与韧性的精灵,它姿态万千,随季节起舞,演绎着不同季节的万般风情。树的种类繁多,由根、干、枝、梢、叶五部分组成,其中树枝有互生、轮生、对生之别,有前后左右的穿插,树冠有伞状、球状、宝塔状等,显示出树的非凡魅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借树抒情、托树言志,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章,创造出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同时,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扎根土壤、防风固沙、平衡生态、绿化地球……人们目睹了它的伟大,有了树神的传说,于是对它更加崇拜。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树,就不会有自由灵动的动物,也就不会有充满智慧的人类,更不会有我们这个生机蓬勃的世界。
本课以《各种各样的树》为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教材以大幅迎客松的照片为示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树的知识,如树的结构、外形和种类;还提供了春夏秋冬四季树的不同色彩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中树的语言及魅力;此外,又呈现了画家的白桦、木棉作品,以及数幅学生作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及激发其对艺术美感的体验与追求。最后,教材通过讲述如何保护树木及开展有关活动,拓宽了本课的主题。
2.重点、难点。
重点:表现树的特点。
难点:表现不同季节中的树所具有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不同的树的特点,准备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1.交流认识。
(1)师生交流有关树的知识(如树的结构、外形、种类、色彩等)。
(2)播放课件:大森林。提问:课件中的哪些树是你认识的或喜欢的?请为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展示树的结构图(抢答激趣)。
2.树的变化。
(1)播放课件:不同季节中的同一组树。要求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
(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
3.欣赏范作。
(1)播放课件:画家眼中的树。思考:这幅画哪里画得最好?
(2)教师小结:强调画面中艺术家的情感处理和树的.精神品质。
4.学生创作。
(1)创造主题:各种各样的树。可以画一棵树或一组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变化,也可以画树的生长过程,还可以画各种各样的树。
(2)学生说说创作思路。
(3)教师提供创作意见:注意树的形状、特点、色彩、肌理,可以结合速写等形式,加入自己的想象也行。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师生互评作业(从树的特点、形状、色彩、肌理、构图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讲)。
(2)课外调查树的作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颜色的布和纸、剪刀等工具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
(1)播放课件:树的作用。思考:树有哪些作用?
(2)学生交流,代表汇报,教师小结。
2.保护树。
(1)播放课件:人类对树木的保护。提问:你还知道人类为了保护树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教师小结:强调要保护树,学习树的精神。
3.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主题:保护树木,保护我们的家园。
(2)提出创作建议:可以运用拼贴的方法,可以全体制作,可以手工与绘画结合(小组合作和个体创作结合也可以)。
(3)学生创作,讲评作业。
4.课外拓展。
(1)课外收集有关树的诗歌、散文、故事等。
(2)说说我们要如何保护树。
(3)在教室里布置绿色家园,宣传有关保护树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
2、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是否能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
2、能否采用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运用。
3、是否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并激发出想象、创新的热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表示身体触觉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2、学生准备铅笔、蜡笔、彩色水笔、绒线、棉花、石头、木片、胶水、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
教时数 :1教时 时间:20xx-3-21
授课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我要请你闭上眼睛来摸一摸,看你摸到的是什么?摸上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提供哟粗燥、光滑、坚硬、柔软、震动的物品)
三、讲授新课
画画就是表达你内心的感受的,刚才我们都摸了一下桌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是光滑的,坚硬的,有棱角的,冰冷的,这些感受我们可以怎样来表达呢?
我们可以选择线条、颜色、不同的笔触、用点、面、或其他材料来表现。现在就请用你最自由、最舒服的方式来表现你刚才的感觉。
(学生自由用点、线、面、颜色来表现)
四、欣赏范画
表现不同的触觉似乎很难,其实并非如此,关键在于掌握笔触、色彩的不同运用,快速流畅的运笔可以造成光滑的触觉,短促凌乱的色点可以产生粗燥的触觉,坚挺的直线结构易产生硬朗的触觉,蓬松的曲线组合会有柔软的触觉。
《梅里特大道》 威廉-德库宁 (美国) 狂乱粗犷、丑陋怪异是德库宁抽象绘画的特征。
《睡莲》 莫奈(法国) 灵动的'笔触,奇特的构图、境界的高远都美妙无比。
《1968年5月》 米罗 (西班牙) 自由偶然中产生,使人觉得它表达的是什么生存现实相关的寓意。黑色的线条,红色、黄色、绿色的暗示,体现出超现实的因素。几只黑色的手脚,意味着狂乱与恐怖,答案是不确切的。
《呐喊》 蒙克 (挪威) 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呼喊。
《嘉布遣会林荫大道》 莫奈(法国) 画家从城市风景的变化诡异的光线中,捕捉着色彩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选用学生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通过画、拼贴等造型手段表达自己不同触觉的感受。
六、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七、讲评
八、小结
教后随感
本课很抽像,应引导学生感受线条,感受色彩,能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大体表现的还可以。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形的变化。
2.能用绘画或者剪贴的形式制作一面小彩旗,并能用制作的彩旗美化环境。
3.在了解彩旗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对形的联想能力和基本的设计制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在生活中彩旗很常见,用途不同,其形式也很多。在节日、假日、庆典、集会、演出时,广场、商场、楼道、房顶到处可见彩旗飘飘的场面,其色彩鲜艳、形式多样,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和喜气。
而在商家的眼里,这些迎风飘舞的彩旗,更是推销自己的广告资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彩旗的`样式设计有了新的变化,同时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课编排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形的认识,通过小彩旗的制作了解彩旗的作用与形式。在制作中进行形的变化练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从教材介绍的彩旗来看,作业为剪贴的形式(彩旗的图案也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现),重点是彩旗形的选择与装饰。我们希望旗的形状多样化,根据彩旗的不同用途,尽可能创造出更多形态的彩旗,并能与同学们一起用彩旗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2.重点、难点。
重点:彩旗形状的变化、美化及设计制作。
难点:各种形的认识及组合、表现。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旧画报纸、旧挂历纸(或各色彩纸)、筷子(或小木棒)、常规画具
(教师)课件、各式彩旗的范作、剪刀、胶水、彩纸等,在教室的上方拉好线(挂彩旗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说说在生活中、电视电影里、画报图书资料上见到过的古今中外的各式各样的彩旗。
(2)说说你见过的旗子有哪些形状和颜色。
(3)说说这些彩旗的用途。
2.观察比较,欣赏评述。
(1)播放课件,展示古今中外的各式彩旗。
(2)展示教师范作,分组讨论后,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
3.分析特点,学做彩旗。
提问(供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
(1)彩旗由哪些部分组成?(一般由旗面、旗穗、旗套等部分组成。)
(2)旗面的形状特点是什么?
(3)形状与用途有什么联系?
(4)旗面图案设计与用途有什么关系?
4.交流讨论,创作表现。
(1)提问:彩旗的形状还可以有哪些变化?
(2)选择合适的表现方法(绘画或拼贴)制作一面小彩旗。
(3)小组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创作一组或一面彩旗。提示:一组彩旗可以是一个活动主题的内容,如2008北京奥运会、国际服装节等;一面彩旗指可以四人创作一面旗帜,如小队旗、小组旗、童话王国旗等,旗帜可稍大些。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点评布置。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把彩旗挂在吊绳上或粘在小木棒(或筷子)上,全班评,教师小结。
(3)创作小队旗的小组,还可举行简单的升旗仪式。
提出评价建议:彩旗的形状是否别致,图案设计是否新颖以及色彩是否鲜艳、协调、有变化;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联系用途或创作主题展开评价);彩旗的悬挂效果及小组合作的愉快程度等。
(4)整理场地,保存学生作品。
6.课外拓展,探求新知。
(1)收集、观察生活中的小彩旗。
(2)了解中国国旗的含义及其他国家的国旗图案等。
(3)考证一下古代旗子的种类和作用。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改变事物比例造成视觉差异,改变画面效果。
2、说说小人国的故事,画画小人国的场景。
3、感受创作和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画小人国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大小对比画出小人国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营造情境
1、播放影片:小男孩卢卡斯被神奇的缩小枪击中后,身体变成只有蚂蚁那么大,他们和蚂蚁们在一起开始历险。变小后的他发现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竟然如此神奇。
2、师:想跟卢卡斯一样变小了去冒险吗?那我们一起进入小人国吧。
二、尝试添画总结方法
1、尝试添画。师:现在我们都变得和蚂蚁一样大了,咱们结伴而行来到了不同的地方。(边说边给每组同学发一张大的绘画作品,分别画了不同的场景。草地上有花朵、落叶、蜗牛等,餐桌上有餐具、食物、花瓶等,超市货架上各种商品等)尝试着把自己添画到画中去吧。先想好你们在干什么?表情怎样?动作怎样?并且注意自己的大小比例哦。
2、分析总结。展示添画作品,先请小组长介绍本组作品,然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进行赏析分析。①谁的想法妙,还有新的想法吗?②谁添的人物最生动?(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大小比例动态和表情来看,教师适时在作品上进行修改添画。)
3、反例点评。出示几张有问题的作品,学生分析作品的缺陷。
第一张:人物画得太大,周围环境物品画得太小,没有小人国的'特点。(点击课件,画面各物体大小发生变化)
第二张:画面内容比较单调。(点击课件,出现一些作为背景的景和物,使画面变得充实)
三、创意交流拓宽思路
1、创作设想。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一次集体历险,还总结了这么多经验,下面我们单独行动,你变小了想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呢?(表扬鼓励想法奇特的同学)
2、欣赏教材以及老师收集的优秀作品,拓宽学生思路。(在电脑主板上进行维修的小工人们、骑着蜻蜓到荷花上玩耍的小姑娘等)
独立创作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集体赏评
1、将所有作品粘贴在写有“小人国历险记”长幅上。
2、学生离开座位自由欣赏。
3、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或点评别人的作品。
4、教师总结,抓住大小对比、造型生动、情境活泼等方法的突出表现和不足进入讲评。
五、学习延伸
展示一张作品:《巨人脚下的城堡》。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5
教材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过剪纸、折纸,所以一般都能通过自己的意图来剪。本课的纸拉花是由剪、撕、拉、贴为主的综合课。用各种纸片分别剪出各种形态的拉花,突出形态的特点。本课的剪拉方法较为简单,难度不大,可以留给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却很大,是剪拉与玩乐融为一体的学习课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愉悦和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纸材和剪制手段表现不同的拉花,并能用拉花美化环境。
难点:剪刀的使用与控制(薄纸剪时要细心,做到不剪断),拉花的不同表现方法,以及在剪制彩练时对于纸张及色彩的选择与排列
教学目标
1.学习拉花的制作方法,体验纸材的特性并能够剪制一种以上的拉花。
2.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能用制作的拉花、彩练设计出多种用途并进行环境美化。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联想、自主学习、与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及各色彩纸
(教师)若干种拉花范作、剪刀、胶水、订书机、一根橡皮筋及各色彩纸等
教学过程
1.演示学具,引发探究。
出示一根橡皮筋和一张纸。拉一拉橡皮筋。
(1)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剪的方法使一张纸变得可以像橡皮筋一样能伸缩呢?
(2)学生自主研究,寻找方法,得出结果,交流演示。
2.揭示课题,欣赏范作。
(1)板书课题:《剪拉花》。
(2)欣赏书本上或教师的范作。
(3)分组讨论后,指导学生说说拉花的用途。
3.选材取料,学剪拉花。
(1)裁纸,叠纸。
①提问:怎样才能把纸做成拉花?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制作拉花首先要把纸裁开。
②提问:用什么方法把纸裁开?裁成什么样的形状?叠成几叠?怎么折?
③小组讨论,确定合适的方法。(教师要强调使用一些工具的注意事项,指出用不同方法构思拉花)。
④动手操作:先画样稿,再剪制。
(2)连纸的方法。
①讨论:使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把纸连起来?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尝试练习:把纸条连成环,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
④小结:说说连接的方法以及使用到的工具。
⑤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
4.观察拉花,启发想象。
(1)欣赏拉花的形状,说说与其相似的物品。
(2)欣赏范作,提问:利用拉花做成了鱼的哪一部分?还能用拉花表现别的东西吗?你有与书中不同的表现手法吗?
5.集体创作,美化教室。
(1)提出作业主题:把所有的拉花和彩练连起来,装饰和美化教室。
(2)提出创作建议:用恰当的方法和纸材来表现拉花,注意连接要牢固。
6.师生评价,反思体会。
(1)分组展示表演,共享成功的乐趣。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7.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继续探究裁纸、连纸的方法,从而了解更多的制作拉花的方法,并用拉花制作各种装饰物。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0-27
二年级美术下册美术教案04-18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05-16
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04-15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05-16
一年级美术教案03-01
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08-26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16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