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温度的教案

温度的教案

时间:2023-02-24 14:40:25 教案 我要投稿

温度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温度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度的教案

温度的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2教材内容: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4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每杯水的温度。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三、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烫手的热水,4号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烫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干毛巾、(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时钟,冰柜。

温度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归纳:

  (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温度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找出温度计上的刻度数并进行记录。

  2.对温度变化感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ppt、数字贴、幼儿操作温度计模型、温度计实物、记录表

  经验准备

  幼儿知道一些测量仪器如:体温计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刻度,找出刻度数

  (一)分段找出刻度数

  1.出示ppt,认识温度计

  (1)这上面你看到的一条一条的是什么?这些线都一样吗?

  (2)这些线有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些长短不一样的线,有规律的排列下来就成了刻度。

  (3)了解水银柱和摄氏度符号℃

  2.幼儿找出刻度数

  过渡:在温度计上0度在这里,上面的长线是多少度?

  (1)第一次操作:从0开始记录到第一根长线。

  过渡:长线是10,再向上长线是多少呢?

  (2)第二次操作:将其他长线的刻度数贴好。

  小结:原来长线的度数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3)中长线是多少度?(引导幼儿知道中长线表示多少度,感知规律)

  (二)复习巩固刻度数

  1.引出温度计的水银柱,找出更多的`刻度数。(16度、24度等)

  2.分享快速找出相应度数的方法。

  小结:原来是在长线或者中长线的度数上接着数,这样找温度会更快。

  二、测试温度,感知变化

  (一)两人合作观察温度计测温的度数,并记录。

  三、延伸:将温度计投放自然角继续观察。

温度的教案4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的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因此,“温度计”这一节课在本章的地位可见一斑。本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力争做出一些努力,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净胜、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不断发展。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有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教学重点

  摄氏温度的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被困火焰山》,提问:视频中师徒四人到达火焰山之后,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热)接着追问他们为什么感到热?引出生活中有很多物理冷热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温度

  (二)自学

  学生自制体温计;观察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回顾长度测量的方法,自学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三)精讲

  1、温度

  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让学生举例哪些物体温度高,哪些物体温度低

  提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物理温度的高低的?(凭感觉)

  反问凭感觉是否可靠,用实验验证

  2、温度计

  感觉不可靠,用什么测量温度?引出温度计

  介绍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的由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展示自制温度计,了解自制温度计的结构原理

  观察实验室温度计结构,对比自制温度计

  3、摄氏温度

  介绍讲解摄氏度的规定原则、标准。

  练习读温度计读数

  让学生练习一些自然界中的温度的读数

  4、温度计的使用

  回顾对比长度测量,直尺的使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

  让学生动手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5、体温计

  与实验室温度计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提问:为什么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后再读数?

  因为体温计有一个缩口

  为什么用体温计之前要甩一下?

  为了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没有把学案和课堂有效的结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相对较短,讲解的过场太长,缺少对一标准大气压的解释,体温计的使用没有讲解详细,温度计读数估读与不估读的问题解释的不够清楚,在实验前没有进行预实验,导致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实验过程不够流畅。

温度的教案5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

  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 和 ;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 ;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 加热;

  (2)绝对 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 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

  (4)万一洒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 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于那种状态与 有关。

  5、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 的性质 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 温标,该温标是由 国物理学家 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

  7、0度的规定: 。

  8、100度的规定: 。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 ,只含液态成分的有 ,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 ,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 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 ,它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 、 。

  5、—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20摄氏度 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热胀冷缩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C;

  (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 。(填会或不会)

温度的教案6

  活动意图

  引导幼儿认识和使用温度表,温度表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能帮助幼儿了解温度变化的情况。本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探索温度表的特性及作用,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温度表中刻度的变化,体验温度变化与幼儿身体感觉的关系,进而理解温度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温度表的科学奥秘的兴趣。

  2、认识温度表,知道温度表是测量气温高低的仪器。

  3、初步了解空气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不一样。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温度表、空调、冰水和热水。

  活动过程

  1、探究活动:观察温度表遇到冷空气与热空气时的变化。

  (1)幼儿分别将手放在装有冰水的杯口和装有热水的`杯口。

  (2)幼儿观察温度表寻找“红线的顶端”,教师向幼儿解释红线的意义。

  (3)将温度表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让幼儿发现温度表的变化,红线遇到热气会上升,遇到冷气会下降。

  2、引导幼儿认识温度表。

  (1)幼儿观察温度表的外形:温度表上有什么?是什么意思?(刻度、水银、数字、编号、°c特殊符号。)

  (2)游戏:认度数。

  (3)幼儿将温度表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根据温度表的刻度学习如何记录温度。

  3、讨论:哪些情况需要用温度表?

  4、操作活动:测量气温,幼儿到有阳光的地方和没有阳光的地方进行气温测量。

  活动延伸

  将温度表放在科学角内。让幼儿通过测量和记录,发现一天气温的规律。

  活动反思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是现代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有关温度计的粗浅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索精神。

温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温度的教案8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和测量范围以及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常识性地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摄氏温度.

  教学难点

  体温计的构造及用法.

  教学器材

  常用水银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各26支,热水、温水、冷水各一杯,挂图、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举例说明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应用;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举例说明温度跟人类的关系;

  3。演示课本第36页图4—1的实验;

  结论:温度的高低可以凭感觉来判断,但往往不可靠.

  4。过渡引入新课 温度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温度的判断和测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所以,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专用测量工具——温度计.

  新课教学

  第一节 温度计

  一、实验用温度计

  1。构造

  (让学生认真观察常用温度计,再请一名学生回答其构造、最后由教师概括)温度计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几部分组成.

  2。原理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用投影片说明其原理)

  二、摄氏温度

  要测量温度,就要先确定其单位.温度的单位跟长度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

  长度的单位 温度的单位

  常用: 尺、丈、寸、里 摄氏度

  英尺、英寸、英里 华氏度

  国际: 米 开尔文

  提问: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后再回答)

  规定:

  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100℃)度:沸水的温度:

  1度(1℃)=(100℃—0℃)/100=1摄氏度

  说明:

  (1)摄氏温度用t表示.如:t=25℃;

  (2)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

  (3)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

  零下4。7℃摄氏度.

  三、热力学温度

  1。绝对零度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为—273℃.

  2。热力学温度: T

  (1)定义: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

  (2)单位:开尔文,符号:K.

  (3)跟摄氏温度的关系:

  T=t+273K .

  如:体温为t=37℃时,T=(37+273)K=310k.

  四、体温计

  (先要求学生观察体温计,然后回答)

  1。构造特点

  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做得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水银柱上升通过缩口,但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因此,可以明确地显示人体温度.

  2。刻度范围

  35℃—42℃

  3。最小刻度

  0。。1℃

  五、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比较

  (要求学生通过看书、观察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正确地填写右边表格)

  思考题

  为什么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刻度范围是不相同的?

  作业 课本上第37页—38页的第1—4题.

  (用投影片将下表格投影到屏幕上)

  比较

  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不同点

  构造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测量范围

  —20℃~105℃

  35℃~42℃

  —20℃~50℃

  最小刻度

  1℃

  0。1℃

  1℃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相同点

  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内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原理

  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单位

  都是摄氏度

温度的教案9

  学习目标:

  1、知道是状态参量,什么是平衡态

  2、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热平衡定律,体会生活中的热平衡现象。了解热力学温度的应用

  3、理解温度的意义

  4、知道常见温度计的构造,会使用常见的温度计

  5、掌握温度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温标、热力学温标,以及热力学温度的表示。理解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转换关系。

  重点难点: 热平衡定律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导读与导思】仔细反复研读教材初步掌握本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状态参量:在研究系统的各种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磁性质等等)时需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例如,用体积描述它的几何性质,用压强描述力学性质,用温度描述热学性质,等等。这些 ,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

  2、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补充说明】

  ①在外界影响下,系统也可以处于一种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但这不是平衡态。比如:一根长铁丝,一端插入1000C的沸水中,另一端放在00C恒温源中,经过足够长时间,温度随铁丝有一定的分布,而且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不是平衡态,只是一种稳定状态,因为存在外界的`影响,当撤去外界影响,系统各部分的状态参量就会变化。

  ②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只是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而力学中的平衡是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③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任何系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是不可能的。系统处于平衡态时,由于涨落,仍可能发生偏离平衡状态的微小变化。

  3、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是指

  【说明】热平衡概念不仅适用于相互作用的系统,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因此可以说,只要两个系统在接触时他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两个系统原来是

  4、热平衡定律又叫 ,其内容表述为:

  5、温度的概念:

  6、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是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 。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

  例如:在一个绝热的系统中,有一块烧烫的铁块,还有一些较冷的沙土。使两者接触,铁块会慢慢变冷,沙土会慢慢变热,后来她们变得一样“热”了,就不再变了。这种“冷热程度相同”就是他们的“共同性质”。这个“共同性质”的物理量即为 。

  7、温度计与温标:用来测温的仪器, 第一个制造了温度计后,温度就不再是一个主观感觉,而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物理量。到目前,形形色色的温度计已经应用在各种场合。如果要想定量地描述温度,就必须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 。也就是说,为了表示出温度的数值,对温度零点、分度方法所做的规定,就是温标。

  【补充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等。不同的温标都包含三个要素:第一,选择某种具有测温属性的测温物质;第二,了解测温物质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第三,确定温度零点和分度方法。

  8、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 ,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号

  表示,单位是 ,符号是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是

  【典例1】关于热力学温标的正确说法是( )

  A、热力学温标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温标.

  B、热力学温标的零度为—273.150C。叫绝对零度.

  C、气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期体积为零

  D、在绝对零度附近气体已经液化.

  【导练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绝对零度永远达不到. B、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

  C、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K D、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150C.

  【典例2】关于热力学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30C=240.15K.B、温度变化10C,也就是温度变化1K.

  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D、温度由t0C升至2t0C,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273.15K+t

  【导练2】关于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力学温标中每1K与摄氏温标中每10C大小相等.

  B、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大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C、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D、某物体摄氏温度100C,即热力学温度10K

  【典例3】“在测定某金属块的比热容时,先把质量已知的金属块放在沸水中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把它迅速放进质量、温度均已知的水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根据实验数据就可以计算出金属块的比热容”。以上叙述中,哪个地方涉及了“平衡态”和“热平衡”的概念

  【点拨】金属块在沸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二者就达到了“热平衡”,此时的沸水和金属块就处于“平衡态”;将金属块放入质量、温度已知的水之前,金属块和水处于各自的“平衡态”,当放入金属块后水温不再上升时,金属块和水均处于“热平衡”,此时温度计的读数就是水和金属块的共同温度。

温度的教案10

  活动目标:

  1、对情绪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人的情绪会变化,会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

  2、懂得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好处。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气温温度计一个

  2、脸谱图:兴奋、高兴、伤心。

  3、可调式情绪温度计若干。

  4、磁带:《快乐舞》、《小熊的葬礼》音乐

  活动过程:

  1、提问:“气温的变化用什么表示?”教师出示气温温度计,让幼儿知道气温的变化可以用温度计来表示。

  2、认识情绪,知道人的情绪也会变化。

  (1)请幼儿分别欣赏《快乐舞》和《小熊的葬礼》的音乐,感受自己的情绪的变化。

  (2)出示不同的情绪脸谱并认识:兴奋、高兴、伤心,让幼儿说说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情绪。

  (3)认识情绪温度计:知道情绪同气温一样会变化,可以用情绪温度计来记录自己的情绪。

  ①幼儿操作自己的情绪温度计,并同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情绪。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情绪温度计给大家看,猜一猜他的情绪是怎样?使幼儿懂得情绪温度计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了解别人现在的情绪。

  3、通过故事,了解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1)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什么样的情绪最让人舒服,对身体最有益。

  (2)讲故事《小兔过生日》、《长颈鹿丢了花帽子》,让幼儿懂得过分高兴和过分伤心对身体不利,最让人舒服、最利于健康的情绪就是“高兴”

  鼓励幼儿平时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天天都有“高兴、开心”的情绪,这样本另会学得更好,身体会更健康。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讲述了自己的情绪,有喜有悲,让我很感触。我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开心与不开心的时候,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情绪,温度计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冷的时候温度下降,热的时候,急剧上升。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开心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我给孩子看了一些情绪图片,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园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我和孩子一起看图片学习怎样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如:在愤怒的时候,不妨跑跑步、打球来释放;在悲伤时,不妨大哭一场等。只有驾驭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健康的孩子。

温度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了解温度计的外形及用途。

  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的温度计 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谜语——玻璃身体直伸长,一根红线在中央,有时上来有时下,人们生活需要它。

  请幼儿猜猜谜底。

  幼儿:电梯……老师在大屏幕中出示谜底——温度计,请幼儿说一说平常在哪里见过?(每次洗澡的时候)

  2、大屏幕中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说一说为什么要用温度计测量奶瓶或浴缸里水的温度?(看看谁热不热,凉不凉)

  3、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用到的.是什么?,(体温表)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36度——37度之间)

  4、观察大屏幕,让幼儿说一说再用温度计测量什么?出示图片(食物 汽车 植物 鱼)

  5、老师出示自制的温度计,让幼儿观察:

  (1)温度计上最大的数字50,最小的数字0。

  (2)水银

  (3)长短不一的3种线,长短不一的线代表什么?(一小格代表一度)

  (4)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可以从下往上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数)

  三:让幼儿从凳子底下取出温度计,说一说温度计上面的温度提问:你们的温度计是一样的,为什么温度不一样呢?

  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温度计测量的地方(阳光晒的地方温度高,阴凉的地方温度低)

  四:活动延伸让幼儿去了解一下在同样的地方为什么测量出来的温度不一样?为什么温度计还有测量动物?还有测量植物的?

  教学反思: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是现代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有关温度计的粗浅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索精神。

温度的教案12

  一、教材简析:

  本课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做个“温度计”研究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部分:表达交流,归纳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和阻力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二)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 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使液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初步运用热胀冷缩”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四、教具准备:

  带胶塞的烧瓶、细塑料管、热水、冷水、烧杯、酱油、橘子、水槽、酒精、温度计。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出示一杯温水)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杯水的温度?

  (出示不同温度的水)分组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二)学习新课:

  2、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水的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

  (1)提问:在测量中你会发现哪些问题?

  (2)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可以随时变化?

  (3)由学生提出假设

  (4)怎样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

  (5)组织讨论:你准备用哪些材料?怎样进行探究?(填写观察记录)

  (6)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出示探究提示卡。

  (7)各组设计实验方案。

  (8)组织交流。

  (9)各组开始实验。

  (10) 各组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论。

  ①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等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金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指导学生填写问题的结论。

  (11) 教师小结:水、酱油、酒精都会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

  (板书:水

  酱油 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

  酒精

  第二课时

  3、自制温度计学习测量物体的温度

  制作过程:

  (1) 提问:你准备怎样标上刻度?

  (2) 小组讨论

  (3) 各组汇报制作方法。

  (4) 合组制作

  (5) 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三)扩展知识:

  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七、布置作业:

  观察周围还有那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八、板书设计:

  6、温度计的秘密

  水

  酱油 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

  酒精

温度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佤族的服饰、民居、饮食等风俗习惯,感受佤族的风土人情。

  2、激发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佤族舞蹈的粗犷与柔美。

  3、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阿佤人是什么样的”的理解与感受,具有一定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幼儿喜欢佤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阿佤人家(木鼓、牛头、自制崖画、葫芦、烟

  锅、草房、服饰)等。

  2、手工材料: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橡皮泥、白浮胶、各色彩纸等。

  3、风味小吃:鸡肉烂饭、牛干巴、米酒、烧浮猪等。

  4、录音机、音乐带。

  活动一:观察与体验:“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阿佤人家”去做客,你们想去吗?

  二、授课教师以“月嘎姐姐”的身份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体验与感受积淀着厚重文化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1、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观察与发现崖画、生活物品、房屋、服饰等。

  2、幼儿自由参观阿佤人家,体验和感受佤族文化。

  3、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佤族人的'葫芦、牛头、木鼓、烟锅等用品、从中感受佤族的一些风土人情。

  4、欣赏佤族舞蹈,引导幼儿模仿“月嘎姐姐”随音乐一起跳佤族舞,感受佤族舞的粗犷与柔美。

  5、品尝可口的佤族风味小吃,初步了解佤族的饮食文化。

  三、与佤族人共渡佤族最大的节日“新米节”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活动。

  活动二:表达与创造:“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活动过程

  一、师幼讨论:佤族人是什么样的?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说。

  如:

  (1)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2)佤族的崖画很有名。

  (3)佤族的鸡肉烂饭很好吃。

  二、操作活动

  1、分组活动:幼儿自主地分成3组:绘画、剪贴、泥塑,合作表现“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2、引导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来表现与创造。

  三、展示与交流

  1、鼓励幼儿把自己小组所表现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图文对应的表达出来。

  2、激发幼儿喜欢佤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温度的教案14

  活动目标

  1.知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初步感知温度计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

  2.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记录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测量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气温计、体温计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请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两杯水的温度

  1.第一次比较: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

  看一看、摸一摸,从而发现热水杯和冷水杯摸上去能明显感觉到冷热温度不同,且热水杯口冒有热气。

  2.第二次比较:两杯温水。

  发现:两杯温水无法通过观察和触摸等直观测量的方法比较温度的不同。

  (二)认识水温计,观察它的结构,并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1.思考: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出两杯水的确切温度?

  出示水温计,并知道它可以测量水的温度。

  2.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结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提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

  讲解:玻璃管子上的数字是刻度,红柱子叫液柱,液柱指示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温度单位“℃”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教师出示标有℃的卡片)。

  (三)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教师用水温计示范测量,并记录水温。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水温表红色的一端放进水中,观察红色液柱的变化,当液柱停止上升时,才可以读出温度数。注意,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与液柱持平,也不可以把水温计从测量的液体中取出再读数,这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2.指导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泠水温度并记录。

  (1)在测量前教师提醒幼儿注意: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了什么困难?是否想到解决办法?

  (3)组织幼儿交流: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3.指导幼儿第二次操作,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4.比较两次测量结果,感知水温计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分别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进一步讨论:液柱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老师小结:这就是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发明的。

  (四)游戏——热胀冷缩,进一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学习的快乐。

  师: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师幼一起设计“热胀”“冷缩”的有趣动作,做一做、玩一玩。

  (五)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练习测量室温、体温和记录天气温度,开展“我是小医生”等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温度的教案15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温度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温度的教案】相关文章:

《温度》教案03-02

温度的测量教案12-29

《变化的温度》大班教案08-25

《温度》教案15篇03-02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03-12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03-12

《测量水的温度》教案02-17

《神奇的温度计》教案03-12

中班科学教案:温度计和温度测量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

温度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温度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度的教案

温度的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2教材内容: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4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每杯水的温度。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三、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烫手的热水,4号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烫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干毛巾、(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时钟,冰柜。

温度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归纳:

  (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温度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找出温度计上的刻度数并进行记录。

  2.对温度变化感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ppt、数字贴、幼儿操作温度计模型、温度计实物、记录表

  经验准备

  幼儿知道一些测量仪器如:体温计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刻度,找出刻度数

  (一)分段找出刻度数

  1.出示ppt,认识温度计

  (1)这上面你看到的一条一条的是什么?这些线都一样吗?

  (2)这些线有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些长短不一样的线,有规律的排列下来就成了刻度。

  (3)了解水银柱和摄氏度符号℃

  2.幼儿找出刻度数

  过渡:在温度计上0度在这里,上面的长线是多少度?

  (1)第一次操作:从0开始记录到第一根长线。

  过渡:长线是10,再向上长线是多少呢?

  (2)第二次操作:将其他长线的刻度数贴好。

  小结:原来长线的度数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3)中长线是多少度?(引导幼儿知道中长线表示多少度,感知规律)

  (二)复习巩固刻度数

  1.引出温度计的水银柱,找出更多的`刻度数。(16度、24度等)

  2.分享快速找出相应度数的方法。

  小结:原来是在长线或者中长线的度数上接着数,这样找温度会更快。

  二、测试温度,感知变化

  (一)两人合作观察温度计测温的度数,并记录。

  三、延伸:将温度计投放自然角继续观察。

温度的教案4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的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因此,“温度计”这一节课在本章的地位可见一斑。本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力争做出一些努力,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净胜、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不断发展。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有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教学重点

  摄氏温度的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被困火焰山》,提问:视频中师徒四人到达火焰山之后,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热)接着追问他们为什么感到热?引出生活中有很多物理冷热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温度

  (二)自学

  学生自制体温计;观察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回顾长度测量的方法,自学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三)精讲

  1、温度

  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让学生举例哪些物体温度高,哪些物体温度低

  提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物理温度的高低的?(凭感觉)

  反问凭感觉是否可靠,用实验验证

  2、温度计

  感觉不可靠,用什么测量温度?引出温度计

  介绍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的由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展示自制温度计,了解自制温度计的结构原理

  观察实验室温度计结构,对比自制温度计

  3、摄氏温度

  介绍讲解摄氏度的规定原则、标准。

  练习读温度计读数

  让学生练习一些自然界中的温度的读数

  4、温度计的使用

  回顾对比长度测量,直尺的使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

  让学生动手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5、体温计

  与实验室温度计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提问:为什么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后再读数?

  因为体温计有一个缩口

  为什么用体温计之前要甩一下?

  为了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没有把学案和课堂有效的结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相对较短,讲解的过场太长,缺少对一标准大气压的解释,体温计的使用没有讲解详细,温度计读数估读与不估读的问题解释的不够清楚,在实验前没有进行预实验,导致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实验过程不够流畅。

温度的教案5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

  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 和 ;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 ;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 加热;

  (2)绝对 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 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

  (4)万一洒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 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于那种状态与 有关。

  5、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 的性质 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 温标,该温标是由 国物理学家 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

  7、0度的规定: 。

  8、100度的规定: 。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 ,只含液态成分的有 ,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 ,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 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 ,它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 、 。

  5、—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20摄氏度 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热胀冷缩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C;

  (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 。(填会或不会)

温度的教案6

  活动意图

  引导幼儿认识和使用温度表,温度表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能帮助幼儿了解温度变化的情况。本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探索温度表的特性及作用,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温度表中刻度的变化,体验温度变化与幼儿身体感觉的关系,进而理解温度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温度表的科学奥秘的兴趣。

  2、认识温度表,知道温度表是测量气温高低的仪器。

  3、初步了解空气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不一样。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温度表、空调、冰水和热水。

  活动过程

  1、探究活动:观察温度表遇到冷空气与热空气时的变化。

  (1)幼儿分别将手放在装有冰水的杯口和装有热水的`杯口。

  (2)幼儿观察温度表寻找“红线的顶端”,教师向幼儿解释红线的意义。

  (3)将温度表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让幼儿发现温度表的变化,红线遇到热气会上升,遇到冷气会下降。

  2、引导幼儿认识温度表。

  (1)幼儿观察温度表的外形:温度表上有什么?是什么意思?(刻度、水银、数字、编号、°c特殊符号。)

  (2)游戏:认度数。

  (3)幼儿将温度表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根据温度表的刻度学习如何记录温度。

  3、讨论:哪些情况需要用温度表?

  4、操作活动:测量气温,幼儿到有阳光的地方和没有阳光的地方进行气温测量。

  活动延伸

  将温度表放在科学角内。让幼儿通过测量和记录,发现一天气温的规律。

  活动反思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是现代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有关温度计的粗浅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索精神。

温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温度的教案8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和测量范围以及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常识性地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摄氏温度.

  教学难点

  体温计的构造及用法.

  教学器材

  常用水银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各26支,热水、温水、冷水各一杯,挂图、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举例说明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应用;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举例说明温度跟人类的关系;

  3。演示课本第36页图4—1的实验;

  结论:温度的高低可以凭感觉来判断,但往往不可靠.

  4。过渡引入新课 温度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温度的判断和测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所以,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专用测量工具——温度计.

  新课教学

  第一节 温度计

  一、实验用温度计

  1。构造

  (让学生认真观察常用温度计,再请一名学生回答其构造、最后由教师概括)温度计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几部分组成.

  2。原理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用投影片说明其原理)

  二、摄氏温度

  要测量温度,就要先确定其单位.温度的单位跟长度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

  长度的单位 温度的单位

  常用: 尺、丈、寸、里 摄氏度

  英尺、英寸、英里 华氏度

  国际: 米 开尔文

  提问: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后再回答)

  规定:

  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100℃)度:沸水的温度:

  1度(1℃)=(100℃—0℃)/100=1摄氏度

  说明:

  (1)摄氏温度用t表示.如:t=25℃;

  (2)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

  (3)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

  零下4。7℃摄氏度.

  三、热力学温度

  1。绝对零度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为—273℃.

  2。热力学温度: T

  (1)定义: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

  (2)单位:开尔文,符号:K.

  (3)跟摄氏温度的关系:

  T=t+273K .

  如:体温为t=37℃时,T=(37+273)K=310k.

  四、体温计

  (先要求学生观察体温计,然后回答)

  1。构造特点

  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做得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水银柱上升通过缩口,但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因此,可以明确地显示人体温度.

  2。刻度范围

  35℃—42℃

  3。最小刻度

  0。。1℃

  五、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比较

  (要求学生通过看书、观察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正确地填写右边表格)

  思考题

  为什么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刻度范围是不相同的?

  作业 课本上第37页—38页的第1—4题.

  (用投影片将下表格投影到屏幕上)

  比较

  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不同点

  构造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测量范围

  —20℃~105℃

  35℃~42℃

  —20℃~50℃

  最小刻度

  1℃

  0。1℃

  1℃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相同点

  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内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原理

  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单位

  都是摄氏度

温度的教案9

  学习目标:

  1、知道是状态参量,什么是平衡态

  2、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热平衡定律,体会生活中的热平衡现象。了解热力学温度的应用

  3、理解温度的意义

  4、知道常见温度计的构造,会使用常见的温度计

  5、掌握温度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温标、热力学温标,以及热力学温度的表示。理解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转换关系。

  重点难点: 热平衡定律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导读与导思】仔细反复研读教材初步掌握本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状态参量:在研究系统的各种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磁性质等等)时需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例如,用体积描述它的几何性质,用压强描述力学性质,用温度描述热学性质,等等。这些 ,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

  2、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补充说明】

  ①在外界影响下,系统也可以处于一种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但这不是平衡态。比如:一根长铁丝,一端插入1000C的沸水中,另一端放在00C恒温源中,经过足够长时间,温度随铁丝有一定的分布,而且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不是平衡态,只是一种稳定状态,因为存在外界的`影响,当撤去外界影响,系统各部分的状态参量就会变化。

  ②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只是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而力学中的平衡是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③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任何系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是不可能的。系统处于平衡态时,由于涨落,仍可能发生偏离平衡状态的微小变化。

  3、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是指

  【说明】热平衡概念不仅适用于相互作用的系统,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因此可以说,只要两个系统在接触时他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两个系统原来是

  4、热平衡定律又叫 ,其内容表述为:

  5、温度的概念:

  6、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是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 。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

  例如:在一个绝热的系统中,有一块烧烫的铁块,还有一些较冷的沙土。使两者接触,铁块会慢慢变冷,沙土会慢慢变热,后来她们变得一样“热”了,就不再变了。这种“冷热程度相同”就是他们的“共同性质”。这个“共同性质”的物理量即为 。

  7、温度计与温标:用来测温的仪器, 第一个制造了温度计后,温度就不再是一个主观感觉,而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物理量。到目前,形形色色的温度计已经应用在各种场合。如果要想定量地描述温度,就必须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 。也就是说,为了表示出温度的数值,对温度零点、分度方法所做的规定,就是温标。

  【补充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等。不同的温标都包含三个要素:第一,选择某种具有测温属性的测温物质;第二,了解测温物质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第三,确定温度零点和分度方法。

  8、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 ,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号

  表示,单位是 ,符号是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是

  【典例1】关于热力学温标的正确说法是( )

  A、热力学温标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温标.

  B、热力学温标的零度为—273.150C。叫绝对零度.

  C、气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期体积为零

  D、在绝对零度附近气体已经液化.

  【导练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绝对零度永远达不到. B、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

  C、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K D、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150C.

  【典例2】关于热力学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30C=240.15K.B、温度变化10C,也就是温度变化1K.

  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D、温度由t0C升至2t0C,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273.15K+t

  【导练2】关于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力学温标中每1K与摄氏温标中每10C大小相等.

  B、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大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C、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D、某物体摄氏温度100C,即热力学温度10K

  【典例3】“在测定某金属块的比热容时,先把质量已知的金属块放在沸水中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把它迅速放进质量、温度均已知的水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根据实验数据就可以计算出金属块的比热容”。以上叙述中,哪个地方涉及了“平衡态”和“热平衡”的概念

  【点拨】金属块在沸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二者就达到了“热平衡”,此时的沸水和金属块就处于“平衡态”;将金属块放入质量、温度已知的水之前,金属块和水处于各自的“平衡态”,当放入金属块后水温不再上升时,金属块和水均处于“热平衡”,此时温度计的读数就是水和金属块的共同温度。

温度的教案10

  活动目标:

  1、对情绪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人的情绪会变化,会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

  2、懂得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好处。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气温温度计一个

  2、脸谱图:兴奋、高兴、伤心。

  3、可调式情绪温度计若干。

  4、磁带:《快乐舞》、《小熊的葬礼》音乐

  活动过程:

  1、提问:“气温的变化用什么表示?”教师出示气温温度计,让幼儿知道气温的变化可以用温度计来表示。

  2、认识情绪,知道人的情绪也会变化。

  (1)请幼儿分别欣赏《快乐舞》和《小熊的葬礼》的音乐,感受自己的情绪的变化。

  (2)出示不同的情绪脸谱并认识:兴奋、高兴、伤心,让幼儿说说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情绪。

  (3)认识情绪温度计:知道情绪同气温一样会变化,可以用情绪温度计来记录自己的情绪。

  ①幼儿操作自己的情绪温度计,并同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情绪。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情绪温度计给大家看,猜一猜他的情绪是怎样?使幼儿懂得情绪温度计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了解别人现在的情绪。

  3、通过故事,了解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1)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什么样的情绪最让人舒服,对身体最有益。

  (2)讲故事《小兔过生日》、《长颈鹿丢了花帽子》,让幼儿懂得过分高兴和过分伤心对身体不利,最让人舒服、最利于健康的情绪就是“高兴”

  鼓励幼儿平时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天天都有“高兴、开心”的情绪,这样本另会学得更好,身体会更健康。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讲述了自己的情绪,有喜有悲,让我很感触。我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开心与不开心的时候,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情绪,温度计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冷的时候温度下降,热的时候,急剧上升。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开心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我给孩子看了一些情绪图片,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园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我和孩子一起看图片学习怎样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如:在愤怒的时候,不妨跑跑步、打球来释放;在悲伤时,不妨大哭一场等。只有驾驭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健康的孩子。

温度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了解温度计的外形及用途。

  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的温度计 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谜语——玻璃身体直伸长,一根红线在中央,有时上来有时下,人们生活需要它。

  请幼儿猜猜谜底。

  幼儿:电梯……老师在大屏幕中出示谜底——温度计,请幼儿说一说平常在哪里见过?(每次洗澡的时候)

  2、大屏幕中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说一说为什么要用温度计测量奶瓶或浴缸里水的温度?(看看谁热不热,凉不凉)

  3、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用到的.是什么?,(体温表)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36度——37度之间)

  4、观察大屏幕,让幼儿说一说再用温度计测量什么?出示图片(食物 汽车 植物 鱼)

  5、老师出示自制的温度计,让幼儿观察:

  (1)温度计上最大的数字50,最小的数字0。

  (2)水银

  (3)长短不一的3种线,长短不一的线代表什么?(一小格代表一度)

  (4)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可以从下往上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数)

  三:让幼儿从凳子底下取出温度计,说一说温度计上面的温度提问:你们的温度计是一样的,为什么温度不一样呢?

  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温度计测量的地方(阳光晒的地方温度高,阴凉的地方温度低)

  四:活动延伸让幼儿去了解一下在同样的地方为什么测量出来的温度不一样?为什么温度计还有测量动物?还有测量植物的?

  教学反思: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是现代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有关温度计的粗浅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索精神。

温度的教案12

  一、教材简析:

  本课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做个“温度计”研究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部分:表达交流,归纳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和阻力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二)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 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使液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初步运用热胀冷缩”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四、教具准备:

  带胶塞的烧瓶、细塑料管、热水、冷水、烧杯、酱油、橘子、水槽、酒精、温度计。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出示一杯温水)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杯水的温度?

  (出示不同温度的水)分组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二)学习新课:

  2、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水的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

  (1)提问:在测量中你会发现哪些问题?

  (2)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可以随时变化?

  (3)由学生提出假设

  (4)怎样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

  (5)组织讨论:你准备用哪些材料?怎样进行探究?(填写观察记录)

  (6)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出示探究提示卡。

  (7)各组设计实验方案。

  (8)组织交流。

  (9)各组开始实验。

  (10) 各组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论。

  ①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等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金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指导学生填写问题的结论。

  (11) 教师小结:水、酱油、酒精都会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

  (板书:水

  酱油 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

  酒精

  第二课时

  3、自制温度计学习测量物体的温度

  制作过程:

  (1) 提问:你准备怎样标上刻度?

  (2) 小组讨论

  (3) 各组汇报制作方法。

  (4) 合组制作

  (5) 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三)扩展知识:

  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七、布置作业:

  观察周围还有那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八、板书设计:

  6、温度计的秘密

  水

  酱油 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

  酒精

温度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佤族的服饰、民居、饮食等风俗习惯,感受佤族的风土人情。

  2、激发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佤族舞蹈的粗犷与柔美。

  3、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阿佤人是什么样的”的理解与感受,具有一定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幼儿喜欢佤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阿佤人家(木鼓、牛头、自制崖画、葫芦、烟

  锅、草房、服饰)等。

  2、手工材料: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橡皮泥、白浮胶、各色彩纸等。

  3、风味小吃:鸡肉烂饭、牛干巴、米酒、烧浮猪等。

  4、录音机、音乐带。

  活动一:观察与体验:“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阿佤人家”去做客,你们想去吗?

  二、授课教师以“月嘎姐姐”的身份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体验与感受积淀着厚重文化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1、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观察与发现崖画、生活物品、房屋、服饰等。

  2、幼儿自由参观阿佤人家,体验和感受佤族文化。

  3、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佤族人的'葫芦、牛头、木鼓、烟锅等用品、从中感受佤族的一些风土人情。

  4、欣赏佤族舞蹈,引导幼儿模仿“月嘎姐姐”随音乐一起跳佤族舞,感受佤族舞的粗犷与柔美。

  5、品尝可口的佤族风味小吃,初步了解佤族的饮食文化。

  三、与佤族人共渡佤族最大的节日“新米节”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活动。

  活动二:表达与创造:“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活动过程

  一、师幼讨论:佤族人是什么样的?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说。

  如:

  (1)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2)佤族的崖画很有名。

  (3)佤族的鸡肉烂饭很好吃。

  二、操作活动

  1、分组活动:幼儿自主地分成3组:绘画、剪贴、泥塑,合作表现“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2、引导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来表现与创造。

  三、展示与交流

  1、鼓励幼儿把自己小组所表现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图文对应的表达出来。

  2、激发幼儿喜欢佤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温度的教案14

  活动目标

  1.知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初步感知温度计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

  2.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记录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测量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气温计、体温计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请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两杯水的温度

  1.第一次比较: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

  看一看、摸一摸,从而发现热水杯和冷水杯摸上去能明显感觉到冷热温度不同,且热水杯口冒有热气。

  2.第二次比较:两杯温水。

  发现:两杯温水无法通过观察和触摸等直观测量的方法比较温度的不同。

  (二)认识水温计,观察它的结构,并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1.思考: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出两杯水的确切温度?

  出示水温计,并知道它可以测量水的温度。

  2.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结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提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

  讲解:玻璃管子上的数字是刻度,红柱子叫液柱,液柱指示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温度单位“℃”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教师出示标有℃的卡片)。

  (三)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教师用水温计示范测量,并记录水温。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水温表红色的一端放进水中,观察红色液柱的变化,当液柱停止上升时,才可以读出温度数。注意,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与液柱持平,也不可以把水温计从测量的液体中取出再读数,这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2.指导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泠水温度并记录。

  (1)在测量前教师提醒幼儿注意: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了什么困难?是否想到解决办法?

  (3)组织幼儿交流: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3.指导幼儿第二次操作,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4.比较两次测量结果,感知水温计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分别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进一步讨论:液柱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老师小结:这就是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发明的。

  (四)游戏——热胀冷缩,进一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学习的快乐。

  师: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师幼一起设计“热胀”“冷缩”的有趣动作,做一做、玩一玩。

  (五)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练习测量室温、体温和记录天气温度,开展“我是小医生”等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温度的教案15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