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窦娥冤》优秀获奖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窦娥冤》优秀获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优秀获奖教案 1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元杂剧知识
1、构成要素:唱词:①宫调、曲牌。②韵文
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
净(大花脸。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啬卑鄙。)
[二]、点拨——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元代大都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卒于十三世纪末,比莎士比亚早出生三个世纪。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比莎士比亚多出将近一倍。关汉卿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悲剧,写得一腔怨气喷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他的喜剧,写得嘻笑怒骂多辛辣,妙趣横生满屋春;他的历史剧,写得历史人物如再现,豪气逼人真雄健。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概括情节
1、了解全剧剧情
2、概括情节(先读后议)
《窦娥冤》优秀获奖教案 2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2、 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3、 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 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窦娥冤》优秀获奖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疏通一段文意,分析一段)
重点段落
【滚绣球】一段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性格?
窦娥被绑赴刑场,无情的事实轰垮了她的幻想,她从自己的奇冤大屈中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她不甘心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去,她要控诉这人间的不平,她要诅咒这封建统治的神圣支柱──天地神祗!在这支曲词中,窦娥断然否定了所谓掌握着人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天地如果确实是公正的,为什么现实中总是那样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呢?天地不也是期侮善良者而庇护那些有权有势的`坏人么?关汉卿在这里让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受害者通过窦娥的嘴巴把满腔怨恨火一般喷射出来。激烈控诉那迫害她和千千万万善良人民的黑暗现实。她对于天地神祗和命运的怀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开始写窦娥在拥挤中走向法场时的情景。当刽子手问她可有亲眷要见面时,窦娥的一段唱在结构上与刻划人物上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照应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伏下第四折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②刻划人物: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遭受千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下。窦娥估计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心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刑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她以最大的牺牲替代婆婆承受了一切,临死之前她当然十分渴望跟这个“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会上一面。可是为了不致于“枉将他气杀”,窦娥又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情愿让自己的伤口上流着鲜血,而不愿在这时候让婆婆来见她的面。这是何等善良的心地,又是何等崇高的品德!关汉卿在这里他极细腻的笔触,把他的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关汉卿就是如此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悲剧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窦娥不想见婆婆而婆婆偏偏来了,情节发生了波折,于是窦娥向婆婆诉原委,表心迹,提请求。这中间的一大段科白,既是戏剧情节发展必要的过渡,又有强调窦娥冤情委实不浅的作用。《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唱出了窦娥的冤情比天大,关心婆婆的感情比海深。她的自我牺牲这么巨大,而临死前的要求却如此微小。关汉卿把女主人公对于不公平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写,这样人物的性格丰富饱满了。然而这样美好的人将要被毁灭了,观众的心也被揪住了,这就充分显示出关汉卿艺术手腕的高明。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表现了也纯朴善良的性格。
《窦娥冤》优秀获奖教案 4
[教学目的]
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析法
[重难点突破]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导入
1、导语设计:
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
①元杂剧知识 ②典故掌握 ③古白话理解
三、讲解新课
㈠作者与背景
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
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
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
㈤鉴赏分析
1、整体把握
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
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
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
2、具体赏析
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
(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
(生答):略
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
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
(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答):略
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⑵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
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
⑶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
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色阴暗,寒风刺骨,提刑官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其冤案,一家人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得团圆”。
比较《金锁记》与《窦娥冤》的结尾,你更喜欢哪一个?谈谈你的感想。
四、总结
1、窦娥形象及意义(作品主题),学习其美好品质。
2、语言特点
3、艺术手法
4、读书、写作指导
五、作业
1、背默[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思考讨论
作者在第一场面安排窦娥指天骂地,为何又在第三场面靠天地来显示其冤情?谈一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窦娥冤
关汉卿
冤
怨 悲 恨
(反抗) (善良) (反抗)
现实 ← → 浪漫
控诉、歌颂、表达愿望
课堂练习:
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中几段唱词,回答下面问题。
《窦娥冤》: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西厢记》: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烛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思考:
1、元曲作家素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通过唱词分析,关汉卿与王实甫各属哪一流派?
2、试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各自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优秀获奖教案】相关文章:
《窦娥冤》教案02-13
窦娥冤教案11-03
《掌声》获奖优秀教案08-25
窦娥冤教案14篇03-14
《窦娥冤》教案(15篇)03-01
窦娥冤教案15篇01-31
窦娥冤教案(15篇)02-02
《窦娥冤》教案15篇02-15
《窦娥冤》教案(集合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