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3 02:37:4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7教时备课日期8月31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二、 巩固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解答应用题。

  学校舞蹈队有32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合唱队有多少人?

  一人板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2、引入新课

  1、教学例3

  (1)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题里哪个月份的产量与呢个月份的比?要先画哪个月份产量的线段?(画线段图)表示五月份产量的线段要怎样画?(画线段图)增加的台数是哪个数量的1/5?要求什么问题?指的线段上那一部分?(在线段上表示)

  (1)讨论:这道题例哪个数量是单位1?为什么?哪个台数是四月份台数的.1/5?

  要求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可以怎样想?

  (学生看着线段图,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述。

  (2)按照这样想的过程,列式计算。

  (3)小结。

  2、教学试一试

  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现在的价钱比原来降低了是指降低的价钱是哪个数量的?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

  解答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学生练习。

  问:数量关系式什么?为什么用原价乘就是降低的价钱?

  从上面解题的过程可以看出,解题学习的应用题也和前一节课一样,关键式先确定单位1的数量,接着要弄清与题里几分之几对应的式什么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与它对应的数量。

  1、练一练1

  2、练习三7说出单位1的量

  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3、练一练2

  口述思考过程。提问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练习三10

  口答算式和结果。

  为什么用求枣子比栗子多的吨数?

  5、练习三12

  练习三8、9、10

  板书: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

  课后感受

  充分借助线段图使学生理解此类应用题也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个别同学要加小灶.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初步学会口算除法的过程和方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尤其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每捆10根,9根单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快速说得数,最后一组说说是怎样想的.)

  84 355 402

  93 246 5006

  2.填空:

  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动画口算除法(导入)(农村学校可口述情境):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

  2.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

  (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

  (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

  (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请学生口述列式并板书:

  603、 602、606 、604(说明:604以后再学)

  设问:以上各题结果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出示课题)

  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 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①计算603=20可能有以下算法:

  想法一: 3= =20

  想法二: 203=60 所以 603=20

  想法三: 20+20+20=60 所以 603=20

  (以上题目汇报时,先后顺序不定.突出算法多样化.)

  ②算法比较: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 3= , 就是20.(教师用红笔标出,指名学生说几遍.)

  (3)学生试算 602、 606,订正得数.

  (4)引导学生初步小结算法.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 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就是20.同样口算60除以2因为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所以602=30;口算60除以6因为6个十除以6得1个十,所以606=10.

  (5)初步练习:804= 903= 802= (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6)教学读法:603可以读作60除以3,也可以读作:3除60.

  (7)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谁能用两种方法读出算式.

  (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教师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行口算.

  (8)提高练习:第30页的做一做.

  402,让学生先用两种读法读出算式,再说一说口算方法.

  5005、80002,让学生快速写出得数,并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

  2.教学例2.

  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让学生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先分的什么?(整捆的)每份分得几捆?(2捆)再分什么?(单根的)把单根的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分得几根?(3根)分完后每份共有多少根(23根)

  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明计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6个十和9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 3= );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 + =23)就是所求的结果.结合讲解,可以把分小棒的过程做简单注释,然后列式计算.

  在讲完之后,可再让两名同学把分小棒的过程叙述一遍.注意在教师引导下叙述,不必对学生的表达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小组汇报

  问: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计算时应怎样想?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进行小结.

  693=23 想: 3=

  3=

  + =23

  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82= 363= 555=

  可直接让学生写在书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每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

  72除以9_________ 4除48__________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303 402 804

  393 482 844

  独立完成,观察每组上下两题寻找联系和区别.集体订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简单的讨论.

  问:你有更快的方法口算吗?

  明确:如303和393.算303只要算十位上33,然后在个位上添一个0就可以了;而393,要先算十位上的33=1,1写在商的十位上,再算个位上的93,3写在商的个位上,结果得13.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本节课内容,计算中注意的问题.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六、作业:

  1. 602 5005 60003

  822 963 777

  2.(1)82除以2得多少? (2)3除900得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近?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内容:教材第94~96页三角形、四边形、圆、轴对称图形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6~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三角板、圆规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圆的纸片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线和角的知识,线和角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掌握一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能画出一些图形。

  二、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用线段来围出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用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三角形并画一个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三角形可以狡什么来分类?(板书:按角分: 按边分: )出示第94页的分类图,让学生说说各是按什么分类的,各分为哪几类三角形。(接按角分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接按边分板书: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提问:谁来根据左边的图,说说这三类三角形各自的特征?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这三类三角形,同时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三角形。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板书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拿出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说明两条边相等和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吗?试一试。

  3.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在黑板图上板书。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6.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四边形

  1.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边形并画一个四边形)

  2.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第95页四边形的图。指名学生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指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是梯形。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3.做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的高。提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四、复习圆

  1.复习圆的特征。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圆,井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在圆里画出几条表示这样的距离的线段)为什么?

  2.学生口答。

  请大家看第96页想一想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学生填充,然后口答。

  五、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板书:对称轴)追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4.做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画出对称轴。指名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说明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六、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6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判断,然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在课本上选择,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11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4.做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然后说明各有几条对称轴。

  5.讨论练习十八第13题和第14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组成

  设计说明

  直观、形象的思维是一年级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主要方式。怎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是本节课要处理好的问题。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下两点:

  1.突出教学的直观性。

  数的组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纸上谈兵终究收效不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70根小棒是怎样变成7捆的,从而直观地感受到7个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安排无需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了然于心。

  2.突出练习的趣味性。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固有的练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使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地参与练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生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数数,导入新课

  1.数数: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有多少张笑脸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手中的题卡上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预设

  生:我先数出10个圈在一起,再十个十个地数,能很快地数出图中有50张笑脸。

  2.师:有“十”来帮忙,我们数数才能又快又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和这位老朋友一起学习新的知识。

  ⊙操作实践,学习新知

  1.学习整十数的组成。

  (1)师拿来70根小棒,杂乱地放在一起。

  问:谁能估一估这些小棒有多少根?

  生回答后继续追问:如果想一眼看出这些小棒有多少根,得请谁来帮忙?

  引导学生说出要请“十”来帮忙。

  (2)师将70根小棒整理成7捆:现在你能一眼看出有多少根小棒了吗?7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3)请学生说一说40、50、60、80的组成。

  (4)小结:几十就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2.学习一般数的组成。

  (1)师摆出4捆小棒,再摆出6根小棒。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棒表示哪个数?

  生回答出四十六之后师提问:四十六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预设

  生:4捆小棒表示4个十,6根小棒表示6个一,四十六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2)说出35、58、63、72各数的组成。

  3.小结: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的,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将杂乱的小棒变成整捆的小棒的过程,亲眼看到整十数的组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计数单位“十”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5

小学数学教案06-2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小学数学教案11-11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7教时备课日期8月31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二、 巩固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解答应用题。

  学校舞蹈队有32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合唱队有多少人?

  一人板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2、引入新课

  1、教学例3

  (1)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题里哪个月份的产量与呢个月份的比?要先画哪个月份产量的线段?(画线段图)表示五月份产量的线段要怎样画?(画线段图)增加的台数是哪个数量的1/5?要求什么问题?指的线段上那一部分?(在线段上表示)

  (1)讨论:这道题例哪个数量是单位1?为什么?哪个台数是四月份台数的.1/5?

  要求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可以怎样想?

  (学生看着线段图,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述。

  (2)按照这样想的过程,列式计算。

  (3)小结。

  2、教学试一试

  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现在的价钱比原来降低了是指降低的价钱是哪个数量的?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

  解答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学生练习。

  问:数量关系式什么?为什么用原价乘就是降低的价钱?

  从上面解题的过程可以看出,解题学习的应用题也和前一节课一样,关键式先确定单位1的数量,接着要弄清与题里几分之几对应的式什么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与它对应的数量。

  1、练一练1

  2、练习三7说出单位1的量

  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3、练一练2

  口述思考过程。提问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练习三10

  口答算式和结果。

  为什么用求枣子比栗子多的吨数?

  5、练习三12

  练习三8、9、10

  板书: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

  课后感受

  充分借助线段图使学生理解此类应用题也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个别同学要加小灶.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初步学会口算除法的过程和方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尤其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每捆10根,9根单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快速说得数,最后一组说说是怎样想的.)

  84 355 402

  93 246 5006

  2.填空:

  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动画口算除法(导入)(农村学校可口述情境):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

  2.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

  (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

  (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

  (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请学生口述列式并板书:

  603、 602、606 、604(说明:604以后再学)

  设问:以上各题结果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出示课题)

  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 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①计算603=20可能有以下算法:

  想法一: 3= =20

  想法二: 203=60 所以 603=20

  想法三: 20+20+20=60 所以 603=20

  (以上题目汇报时,先后顺序不定.突出算法多样化.)

  ②算法比较: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 3= , 就是20.(教师用红笔标出,指名学生说几遍.)

  (3)学生试算 602、 606,订正得数.

  (4)引导学生初步小结算法.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 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就是20.同样口算60除以2因为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所以602=30;口算60除以6因为6个十除以6得1个十,所以606=10.

  (5)初步练习:804= 903= 802= (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6)教学读法:603可以读作60除以3,也可以读作:3除60.

  (7)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谁能用两种方法读出算式.

  (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教师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行口算.

  (8)提高练习:第30页的做一做.

  402,让学生先用两种读法读出算式,再说一说口算方法.

  5005、80002,让学生快速写出得数,并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

  2.教学例2.

  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让学生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先分的什么?(整捆的)每份分得几捆?(2捆)再分什么?(单根的)把单根的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分得几根?(3根)分完后每份共有多少根(23根)

  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明计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6个十和9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 3= );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 + =23)就是所求的结果.结合讲解,可以把分小棒的过程做简单注释,然后列式计算.

  在讲完之后,可再让两名同学把分小棒的过程叙述一遍.注意在教师引导下叙述,不必对学生的表达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小组汇报

  问: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计算时应怎样想?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进行小结.

  693=23 想: 3=

  3=

  + =23

  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82= 363= 555=

  可直接让学生写在书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每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

  72除以9_________ 4除48__________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303 402 804

  393 482 844

  独立完成,观察每组上下两题寻找联系和区别.集体订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简单的讨论.

  问:你有更快的方法口算吗?

  明确:如303和393.算303只要算十位上33,然后在个位上添一个0就可以了;而393,要先算十位上的33=1,1写在商的十位上,再算个位上的93,3写在商的个位上,结果得13.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本节课内容,计算中注意的问题.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六、作业:

  1. 602 5005 60003

  822 963 777

  2.(1)82除以2得多少? (2)3除900得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近?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内容:教材第94~96页三角形、四边形、圆、轴对称图形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6~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三角板、圆规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圆的纸片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线和角的知识,线和角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掌握一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能画出一些图形。

  二、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用线段来围出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用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三角形并画一个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三角形可以狡什么来分类?(板书:按角分: 按边分: )出示第94页的分类图,让学生说说各是按什么分类的,各分为哪几类三角形。(接按角分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接按边分板书: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提问:谁来根据左边的图,说说这三类三角形各自的特征?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这三类三角形,同时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三角形。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板书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拿出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说明两条边相等和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吗?试一试。

  3.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在黑板图上板书。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6.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四边形

  1.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边形并画一个四边形)

  2.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第95页四边形的图。指名学生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指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是梯形。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3.做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的高。提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四、复习圆

  1.复习圆的特征。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圆,井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在圆里画出几条表示这样的距离的线段)为什么?

  2.学生口答。

  请大家看第96页想一想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学生填充,然后口答。

  五、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板书:对称轴)追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4.做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画出对称轴。指名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说明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六、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6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判断,然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在课本上选择,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11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4.做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然后说明各有几条对称轴。

  5.讨论练习十八第13题和第14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组成

  设计说明

  直观、形象的思维是一年级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主要方式。怎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是本节课要处理好的问题。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下两点:

  1.突出教学的直观性。

  数的组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纸上谈兵终究收效不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70根小棒是怎样变成7捆的,从而直观地感受到7个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安排无需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了然于心。

  2.突出练习的趣味性。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固有的练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使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地参与练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生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数数,导入新课

  1.数数: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有多少张笑脸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手中的题卡上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预设

  生:我先数出10个圈在一起,再十个十个地数,能很快地数出图中有50张笑脸。

  2.师:有“十”来帮忙,我们数数才能又快又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和这位老朋友一起学习新的知识。

  ⊙操作实践,学习新知

  1.学习整十数的组成。

  (1)师拿来70根小棒,杂乱地放在一起。

  问:谁能估一估这些小棒有多少根?

  生回答后继续追问:如果想一眼看出这些小棒有多少根,得请谁来帮忙?

  引导学生说出要请“十”来帮忙。

  (2)师将70根小棒整理成7捆:现在你能一眼看出有多少根小棒了吗?7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3)请学生说一说40、50、60、80的组成。

  (4)小结:几十就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2.学习一般数的组成。

  (1)师摆出4捆小棒,再摆出6根小棒。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棒表示哪个数?

  生回答出四十六之后师提问:四十六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预设

  生:4捆小棒表示4个十,6根小棒表示6个一,四十六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2)说出35、58、63、72各数的组成。

  3.小结: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的,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将杂乱的小棒变成整捆的小棒的过程,亲眼看到整十数的组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计数单位“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