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北京教案

北京教案

时间:2024-08-07 17:55:0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北京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将小数化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数化成小数

  把分数化成小数: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化成小数,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注意用≈)。

  例1:4分之1=( ) 2又5分之1=( )

  10分之9=( ) 1又5分之4=( )

  二、小数化分数

  把小数化成分数:先看是几位小数,用10,100,1000……做分母写成分数,然后再约分成最简分数。

  例2:把一条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问题:你能用小数和分数分别表示出每段绳子的`长度吗?

  ①3 ÷ 10 =0.3( m )②3 ÷ 10 = 3/10( m )3 ÷ 5 = 0.6( m )3 ÷ 5 = 3/5( m )0.3=3/100.6=3/5

  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练习:

  1 、填空。

  (1) 0.7 表示()分之() , 写作 (2)0.09 表示()分之() , 写作 (3)0.125 表示()分之(),写作 。

  (2)0.3表示( )分之( ),写作 。

  2、0.07=7/( ) 0.04= 24/( )=()/( )0.123=( )/( )

  小结方法: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 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约分的要约分。

  知识点:

  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只含有2或5这两个质因数,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课堂练习:

  1、把小数和分数相等的用线连起来.

  0.1250.280.550.0711/201/87/10014/50

  2、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090.250.120.40.150.450.840.234

北京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通讯的特点

  2.说明文和记叙文作比较

  教学方法:

  注意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和交叉。

  从目的,记叙的完整性与比重,描写的程度等方面同第一课作比较;将某些代表性段落改写成说明文,达到更鲜明直接的比较目的,对于交叉,可重点分析几个代表性段落,摘取说明部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预习作业:思考题

  (1)里有哪些记叙成分?

  (2)与《石拱桥》的不同表现在哪?

  生词注意

  匝道(zā) 翌日(yì) 迥导(jiǒng) 鸟瞰(kàn) 湍急(tuān)

  老妪(yù) 并行不悖(bèi) 疏浚(jùn) 矗立(chù)

  徜徉(dnáng)(yáng) 茴蓿(mù)(xu) 豁亮(hu)

  俨然(yǎn) 姹紫嫣红(chà)(yān) 惬意(qiè)

  栓塞(shuān)(sè) 偃旗息鼓(yǎn)

  文学常识:通讯是新闻体裁,一般是记叙文,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通讯必须真实、详细、生动、文学色彩较浅。

  课文分析

  是一记事的通讯,它报道了北京立交桥的修建和建成后的情景,在给划分段落时,我们要思考以下问题:

  (1)“立交桥”这个名词最先出现于哪一节?(3节)

  (2)课文介绍立交桥时,先用什么顺序?从第几段起改换了记述顺序?(先以时间为顺序,从10节后改成空间顺序)

  (4)从哪段开始是回顾立交桥出现之前的情景?(15节)

  (3)哪些段落是带性的段落?

  (8节,从时间上总括上面几段,介绍建桥速度和数量,9节、14节,从空间上总括,介绍立交桥的造型姿态)

  (5)从第几段开始又说起立交桥了?(17节)

  弄清了上面几个问题,我们就给课文找出了几个分界处,那就是:2、3节之间;8、9节之间;14、15节之间;16、17节之间。

  是不是就应当以这四个分界处将课文分为五部分?若不是该如何合并划分呢?(见书)

  (一)十年中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

  (二)北京立交桥的多姿多彩。

  (三)北京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现在我们对这三点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请在课本上标出表示时间和桥名的词语。

  (板书)

  从图表上我们看到文章记叙了1974复兴门桥,1978以后十年间建成的共61座桥,其中点出名称的共八座,为什么1980以后的就一般不再点名了呢?

  (因为桥太多了,速度太快,不能也没必要一一列举)

  从课文中哪体现出来了?(见书5节)这些正烘托了立交桥纷纷出现的气氛。

  7节、为什么记叙完“去年一年”建桥13座后,又打乱了时间顺序,说起“1984年建成的三元桥”了呢?

  (前面以时间为序,体现出建桥速度快,而三元桥是这61座桥中较大的一座,若放到前面就无法突出这个“大”,若突出了“大”,就干扰了“快”,所以放后面合理)

  6节、连用时间词,说明建桥之快之多,而且是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要力求真实,准确,时间词的三运用,正体现了这一点。

  :同学们回想一下初一读过的'《新闻两》你以为通讯和消息有什么不同?

  1.通讯的叙述比较详尽具体;消息的叙述比较简明概括。

  2.通讯较多地报导人物(当然也有事件);消息以报导事件为主。

  3.通讯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主要表现手法叙述,但也常常有较多描写,有时也用抒情、议论等手法,描写手法上,描写占了相当大比例。

  作业:课后一二三六。

  第二课时

  课文写北京的立交桥,为什么从护城河说起?为什么要这样写护城河?

  (通过护城河桥的破败不堪,映衬立交桥的雄伟壮丽)具体分析一下对比:

  (“颤魏”:带缝的“桥板”“——”壮丽雄伟的钢筋混凝土桥

  桥下是“浊流”——车水马龙

  桥边是“乱坟岗子”“农家柴草堆”——“姹紫嫣红”立体花园)

  课文为何要连写护城河桥,五带桥、卢沟桥?

  (突出桥与水“形影不离”)

  于是作者对桥的旧有观念做了“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物”这里是为了与陆地桥区别,而引出立交桥。

  那么立交桥特点是什么?(陆地桥)

  4节、“在桥上凭栏下望”,为什么要“凭栏下望”?

  (按习惯,凭栏下望会见到水)

  文中为什么要特别用这个词呢?

  (1节写护城河桥时曾描写过“透过桥板缝就问窥见浊流”,用这个词比较就更明确了;还有一层对比意义)

  当年“窥见浊流”,如今“凭拦下望”见到的是什么呢?当然没有河,没有水,文章用“旧日的桥的概念似该修正了”进一步突出了立交桥的特点,但这只是说“没有”了什么,那见到的是什么呢?

  (车水马龙)3节做了描述性说明(见书)

  通过说明,作者又点明了立交桥路上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

  我们已经知道这一部分是按空间顺序介绍的。

  那么9节是从(一)到(二)的过渡,是从什么过渡到什么?

  (由立交桥的发展转入到立交桥的造型和姿态)

  在这部分中分四段分别介绍了四座立交桥,列图表这四座桥的特点:

  (板书)

  14节总括了桥的艺术性

  第三部分

  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交通问题确定不可忽视,课文用“动脉栓塞”形象的喻出路口堵塞给建设事业带来的巨大障碍,从而突出了立交桥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做书后练习二(区别记叙文、说明文)

  做书后练习三五(两种文体的交叉)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2. 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活动中使学生对1-20各数有初步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体会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我们先一起到校园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吧。 二、观察图,说一说

  在我们的学校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来找一找吧。

  1. 观察校门口,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2. 请你自己观察学校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数一数,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怎么观察的?学生说一说。

  3. 你还想观察什么地方?请你自己观察,说一说。 学生观察说一说,数一数。

  4. 请你观察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校园一共有19名同学,2位老师,3棵苹果树,苹果树上一共挂了14个苹果。

  5. 你是怎样指导的?

  三、数一数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数学问题,谁能找到?(你真会观察)

  四、课外延伸

  数一数你家的物品的数量。

  五、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北京教案 篇4

  一、读童谣导入

  1.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2、师: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

  3、师: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自由说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结构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预设: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全班分为12小组,每3个小组就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春节是怎样过的或说说其他地方的春节习俗。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腊八粥,腊八蒜,色味甜。

  二十三,家家户户过小年。

  除夕夜,真热闹,吃肉喝酒放鞭炮。

  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庙会逛。

  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2.作业: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写写当地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注意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腊八

  小年

  热爱 除夕 (家家热闹)

  认同 正月初一 (人人欢乐)

  正月十五 (处处红火)

  正月十九

北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感受、体会北京的色彩。

  教学准备

  搜集北京的风景名胜图片。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北京”。抽生谈谈看到“北京”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板书“色彩”。把“北京”和“色彩”两个词联系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3.今天我们将走进《北京的色彩》这篇课文,一起感受北京的美。板书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最能概括北京“色彩”的句子。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根据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8段);第三部分(9~11段)。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4~6段),写北京“自然风光”中的色彩;第二层(7~9段),写北京“人文景观”中的色彩。

  三、细读理解,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1~3段,试着把自己读懂的内容批写下来。

  2.学生交流自己从段落、句子中读出的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适时的引导。

  (1)从“北京是红色的海洋”,“全是红彤彤的”可以看出北京城在作者心中色彩的单调。

  (2)“四季常青”,“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与“处处是红色的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壮丽而辉煌”写出了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觉。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4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

  2.再读第4段,试着分出这一段的层次并交流每一层的意思。(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

  第一层(第1句):概括写出了北京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

  第二层(第2~4句):具体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千百种奇妙的色彩”时“又惊又喜”的感觉。

  第三层(5~6句):详细介绍作者漫游天坛时发现的银杏树叶的曼妙。

  3.找出这一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品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1)“征服”一词用得巧妙,既与前文的“偏见”形成对比,又准确地概括出“北京的树叶”带给“我”的感受。

  (2)“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写出了树叶色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3)“千百种奇妙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和谐”,这正是作者“又惊又喜”的原因。

  (4)第5、6句:通过准确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对北京秋天的银杏树叶“一读而生爱”。

  4.根据划分的层次及自己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试着把第4段背诵下来。

  5.自读第5段,勾画出这一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些色彩给你留下的印象。(五彩斑斓、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6.想象两处省略号里的色彩,想象香山红叶的美丽,带着被“征服”的感受读第5段。

  7.北京城彩色的秋林,让作者明白了: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这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北京秋天的自然风光是那么美,她让一个有偏见的人一下子就被征服了。北京的人文景观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自读7~8段。

  2.对比北京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思考:从

  “紧贴”车窗,“不断寻找”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会出了作者在面对北京城具有“热烈明快”色彩的现代建筑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四)学习9~11段

  1.自读9~11段,思考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的关系。(前后照应)

  2.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这种写作方法,使文章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五)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北京的色彩》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开朗自然的联想,反差鲜明的对比,准确形象的妙喻,写出了对北京的热爱。

  2.根据你对“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理解,向别人介绍“北京的色彩”。

北京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重点:

  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整理学过的面积公式,完成下表。

  (二)需要注意的地方

  1.弄清图形,选择公式。

  2.找对应的底和高。

  3.注意单位换算。

  4.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别忘了除以2。

  5.解决问题时,弄清面积与其他数量的关系。

  6.看青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找简单的解决方法。

  7.已知面积,求底或高可以用方程解。

  (三)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四)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分解成简单图形。

  (分割法)

  小明家打算装修,要给客厅(如下图)铺上瓷砖,求客厅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

  长方形。

  43+37

  =12+21

  =33(cm2)

  方法二: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6+33

  =24+9

  =33(cm2)

  第三种方法:分割成两个梯形。

  (3+7)32+(3+6)42

  =15+18

  =33

  第四种方法: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76-33

  =42-9

  =33(cm2)

  归纳:方法一、二、三是分割法;方法四是添补法

  第二课时(完成练习)

  四、作业

  复习本单元知识点及错题

北京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用碰铃和响板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1、在教师指导下将歌曲集体演唱一遍,使学生感受节奏、速度和情绪。

  2、教师给出节奏卡片。

  学生分组按节奏拍手练习。

  3、每两人一组发给碰铃和响板,按卡片上的节奏练习。

  4、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分组为歌曲伴奏。

  (二)欣赏木琴独奏的《我爱北京天安门》

  1、观看图片北京天安门

  2、讲解打击乐器:木琴

  3、边欣赏乐曲,边拍手

  4、跟着乐曲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三)歌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歌曲的录音。

  2、学生四人为一组学习蒙古族族集体舞的基本舞步。

  3、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随歌曲跳简单的蒙古族集体舞。

  4、教师请出跳得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和自己一起跳,以鼓励其他学生。

  5、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所学的蒙古族族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大方地跳给爸爸和妈妈看,并能在家里寻找一件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件,制作打击乐器。

  教学评价

  1、能否正确地使用打击乐器并按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2、能否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舞表演。

  3、能否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草原就是我的家》

北京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了解体会北京的美。

  2、初步掌握、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段的方法,了解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好处。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有条理地表述;感受首都北京的美。

  4、理解、积累生字新词。

  教学内容:

  二、三、四自然段。

  支持环境:

  校园网络,二人一台电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北京图片资料等)

  第一课时安排: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初步感受北京的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回顾

  1、创设情境。

  愿意做宣传北京的使者吗?要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北京宣传使者,需要全面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心中要有一张地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北京》这一课,然后来比一比,谁是合格、优秀的北京宣传使者。

  2、复习:(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北京的?

  (2)、介绍时,我们应当让听者感受到北京的什么特点?

  二、引入情境、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讨论:你们认为最有把握介绍清楚、具体的是这三方面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

  2、学生进行天安门广场的介绍准备。

  (1)、学生读课文,看看哪些景物是要进行介绍的?在有关景物上做标记。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老师按照他们说的顺序在.课件上出示相应的.图片,散乱放置。

  (3)、讨论:怎么才能又快又好地把这些景物放到它们该放的位置上去呢?

  (找方位词,学生分小组摆放,教师巡视帮助。等大部分小组摆好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摆放。)

  (4)、小结:看来按方位顺序介绍真是一种好办法。它使我们一读就明白了。下面我们就用课文中按方位顺序介绍的方法,试着通过朗读来介绍天安门广场吧!(三人小组练习介绍,教师巡视帮助。)

  (5)、学生介绍天安门广场。学生相互评价(重点落在有没有介绍出天安门广场的美。)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讨论:怎么才能介绍好北京的大街、立交桥,名胜古迹和公园?

  2、请两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两方面的美体现在哪些词语和句子上。

  (学生汇报找出的词语)

  3、教师提供资料库,学生自行选择小组讨论,结合浏览和课文阅读进行介绍练习。

  4、学生介绍,互相评价。(评价标准:有没有让听者感受到北京的美?)

  四、小结全课,回应情境创设,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最后一节,表达爱北京的感情。

  2、选择作业:

  (1)、回家当宣传北京的小使者。

  (2)、到网上查阅资料,在假日小队活动中当宣传北京的小使者。

北京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探索测量线段的方法。

  2、初步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3、感受不同地方到北京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回形针、长短不同的长条积木、各种不同的尺、小棒、长条纸等材料。

  2、每组一张世界地图:选择5―6个不同的国家,并标出各个国家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国旗、象征性建筑物、服饰等),从这些国家到北京之间的距离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直线画出。一张记录单、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材料,猜测活动内容。

  我们的活动室里、桌子上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呢?

  观察自己小组的地图,尝试从国旗、象征性建筑物,服饰等特征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猜一猜哪个国家离我们的首都北京最近。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个国家离我们的首都北京最近。

  通过讨论确定测量时需选用相同的测量工具。

  二、尝试进行测量活动。

  提出测量要求:如何使用工具使自己的测量结果准确。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总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北京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教案04-02

《北京》的教案03-01

北京优秀教案02-25

北京教案范文02-27

舞动的北京教案03-29

有关北京的教案03-29

《北京的胡同》教案04-02

关于北京的教案03-10

北京的色彩教案03-09

《北京》教案【荐】03-02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北京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将小数化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数化成小数

  把分数化成小数: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化成小数,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注意用≈)。

  例1:4分之1=( ) 2又5分之1=( )

  10分之9=( ) 1又5分之4=( )

  二、小数化分数

  把小数化成分数:先看是几位小数,用10,100,1000……做分母写成分数,然后再约分成最简分数。

  例2:把一条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问题:你能用小数和分数分别表示出每段绳子的`长度吗?

  ①3 ÷ 10 =0.3( m )②3 ÷ 10 = 3/10( m )3 ÷ 5 = 0.6( m )3 ÷ 5 = 3/5( m )0.3=3/100.6=3/5

  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练习:

  1 、填空。

  (1) 0.7 表示()分之() , 写作 (2)0.09 表示()分之() , 写作 (3)0.125 表示()分之(),写作 。

  (2)0.3表示( )分之( ),写作 。

  2、0.07=7/( ) 0.04= 24/( )=()/( )0.123=( )/( )

  小结方法: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 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约分的要约分。

  知识点:

  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只含有2或5这两个质因数,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课堂练习:

  1、把小数和分数相等的用线连起来.

  0.1250.280.550.0711/201/87/10014/50

  2、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090.250.120.40.150.450.840.234

北京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通讯的特点

  2.说明文和记叙文作比较

  教学方法:

  注意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和交叉。

  从目的,记叙的完整性与比重,描写的程度等方面同第一课作比较;将某些代表性段落改写成说明文,达到更鲜明直接的比较目的,对于交叉,可重点分析几个代表性段落,摘取说明部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预习作业:思考题

  (1)里有哪些记叙成分?

  (2)与《石拱桥》的不同表现在哪?

  生词注意

  匝道(zā) 翌日(yì) 迥导(jiǒng) 鸟瞰(kàn) 湍急(tuān)

  老妪(yù) 并行不悖(bèi) 疏浚(jùn) 矗立(chù)

  徜徉(dnáng)(yáng) 茴蓿(mù)(xu) 豁亮(hu)

  俨然(yǎn) 姹紫嫣红(chà)(yān) 惬意(qiè)

  栓塞(shuān)(sè) 偃旗息鼓(yǎn)

  文学常识:通讯是新闻体裁,一般是记叙文,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通讯必须真实、详细、生动、文学色彩较浅。

  课文分析

  是一记事的通讯,它报道了北京立交桥的修建和建成后的情景,在给划分段落时,我们要思考以下问题:

  (1)“立交桥”这个名词最先出现于哪一节?(3节)

  (2)课文介绍立交桥时,先用什么顺序?从第几段起改换了记述顺序?(先以时间为顺序,从10节后改成空间顺序)

  (4)从哪段开始是回顾立交桥出现之前的情景?(15节)

  (3)哪些段落是带性的段落?

  (8节,从时间上总括上面几段,介绍建桥速度和数量,9节、14节,从空间上总括,介绍立交桥的造型姿态)

  (5)从第几段开始又说起立交桥了?(17节)

  弄清了上面几个问题,我们就给课文找出了几个分界处,那就是:2、3节之间;8、9节之间;14、15节之间;16、17节之间。

  是不是就应当以这四个分界处将课文分为五部分?若不是该如何合并划分呢?(见书)

  (一)十年中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

  (二)北京立交桥的多姿多彩。

  (三)北京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现在我们对这三点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请在课本上标出表示时间和桥名的词语。

  (板书)

  从图表上我们看到文章记叙了1974复兴门桥,1978以后十年间建成的共61座桥,其中点出名称的共八座,为什么1980以后的就一般不再点名了呢?

  (因为桥太多了,速度太快,不能也没必要一一列举)

  从课文中哪体现出来了?(见书5节)这些正烘托了立交桥纷纷出现的气氛。

  7节、为什么记叙完“去年一年”建桥13座后,又打乱了时间顺序,说起“1984年建成的三元桥”了呢?

  (前面以时间为序,体现出建桥速度快,而三元桥是这61座桥中较大的一座,若放到前面就无法突出这个“大”,若突出了“大”,就干扰了“快”,所以放后面合理)

  6节、连用时间词,说明建桥之快之多,而且是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要力求真实,准确,时间词的三运用,正体现了这一点。

  :同学们回想一下初一读过的'《新闻两》你以为通讯和消息有什么不同?

  1.通讯的叙述比较详尽具体;消息的叙述比较简明概括。

  2.通讯较多地报导人物(当然也有事件);消息以报导事件为主。

  3.通讯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主要表现手法叙述,但也常常有较多描写,有时也用抒情、议论等手法,描写手法上,描写占了相当大比例。

  作业:课后一二三六。

  第二课时

  课文写北京的立交桥,为什么从护城河说起?为什么要这样写护城河?

  (通过护城河桥的破败不堪,映衬立交桥的雄伟壮丽)具体分析一下对比:

  (“颤魏”:带缝的“桥板”“——”壮丽雄伟的钢筋混凝土桥

  桥下是“浊流”——车水马龙

  桥边是“乱坟岗子”“农家柴草堆”——“姹紫嫣红”立体花园)

  课文为何要连写护城河桥,五带桥、卢沟桥?

  (突出桥与水“形影不离”)

  于是作者对桥的旧有观念做了“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物”这里是为了与陆地桥区别,而引出立交桥。

  那么立交桥特点是什么?(陆地桥)

  4节、“在桥上凭栏下望”,为什么要“凭栏下望”?

  (按习惯,凭栏下望会见到水)

  文中为什么要特别用这个词呢?

  (1节写护城河桥时曾描写过“透过桥板缝就问窥见浊流”,用这个词比较就更明确了;还有一层对比意义)

  当年“窥见浊流”,如今“凭拦下望”见到的是什么呢?当然没有河,没有水,文章用“旧日的桥的概念似该修正了”进一步突出了立交桥的特点,但这只是说“没有”了什么,那见到的是什么呢?

  (车水马龙)3节做了描述性说明(见书)

  通过说明,作者又点明了立交桥路上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

  我们已经知道这一部分是按空间顺序介绍的。

  那么9节是从(一)到(二)的过渡,是从什么过渡到什么?

  (由立交桥的发展转入到立交桥的造型和姿态)

  在这部分中分四段分别介绍了四座立交桥,列图表这四座桥的特点:

  (板书)

  14节总括了桥的艺术性

  第三部分

  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交通问题确定不可忽视,课文用“动脉栓塞”形象的喻出路口堵塞给建设事业带来的巨大障碍,从而突出了立交桥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做书后练习二(区别记叙文、说明文)

  做书后练习三五(两种文体的交叉)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2. 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活动中使学生对1-20各数有初步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体会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我们先一起到校园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吧。 二、观察图,说一说

  在我们的学校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来找一找吧。

  1. 观察校门口,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2. 请你自己观察学校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数一数,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怎么观察的?学生说一说。

  3. 你还想观察什么地方?请你自己观察,说一说。 学生观察说一说,数一数。

  4. 请你观察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校园一共有19名同学,2位老师,3棵苹果树,苹果树上一共挂了14个苹果。

  5. 你是怎样指导的?

  三、数一数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数学问题,谁能找到?(你真会观察)

  四、课外延伸

  数一数你家的物品的数量。

  五、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北京教案 篇4

  一、读童谣导入

  1.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2、师: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

  3、师: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自由说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结构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预设: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全班分为12小组,每3个小组就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春节是怎样过的或说说其他地方的春节习俗。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腊八粥,腊八蒜,色味甜。

  二十三,家家户户过小年。

  除夕夜,真热闹,吃肉喝酒放鞭炮。

  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庙会逛。

  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2.作业: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写写当地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注意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腊八

  小年

  热爱 除夕 (家家热闹)

  认同 正月初一 (人人欢乐)

  正月十五 (处处红火)

  正月十九

北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感受、体会北京的色彩。

  教学准备

  搜集北京的风景名胜图片。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北京”。抽生谈谈看到“北京”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板书“色彩”。把“北京”和“色彩”两个词联系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3.今天我们将走进《北京的色彩》这篇课文,一起感受北京的美。板书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最能概括北京“色彩”的句子。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根据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8段);第三部分(9~11段)。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4~6段),写北京“自然风光”中的色彩;第二层(7~9段),写北京“人文景观”中的色彩。

  三、细读理解,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1~3段,试着把自己读懂的内容批写下来。

  2.学生交流自己从段落、句子中读出的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适时的引导。

  (1)从“北京是红色的海洋”,“全是红彤彤的”可以看出北京城在作者心中色彩的单调。

  (2)“四季常青”,“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与“处处是红色的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壮丽而辉煌”写出了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觉。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4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

  2.再读第4段,试着分出这一段的层次并交流每一层的意思。(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

  第一层(第1句):概括写出了北京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

  第二层(第2~4句):具体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千百种奇妙的色彩”时“又惊又喜”的感觉。

  第三层(5~6句):详细介绍作者漫游天坛时发现的银杏树叶的曼妙。

  3.找出这一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品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1)“征服”一词用得巧妙,既与前文的“偏见”形成对比,又准确地概括出“北京的树叶”带给“我”的感受。

  (2)“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写出了树叶色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3)“千百种奇妙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和谐”,这正是作者“又惊又喜”的原因。

  (4)第5、6句:通过准确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对北京秋天的银杏树叶“一读而生爱”。

  4.根据划分的层次及自己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试着把第4段背诵下来。

  5.自读第5段,勾画出这一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些色彩给你留下的印象。(五彩斑斓、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6.想象两处省略号里的色彩,想象香山红叶的美丽,带着被“征服”的感受读第5段。

  7.北京城彩色的秋林,让作者明白了: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这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北京秋天的自然风光是那么美,她让一个有偏见的人一下子就被征服了。北京的人文景观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自读7~8段。

  2.对比北京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思考:从

  “紧贴”车窗,“不断寻找”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会出了作者在面对北京城具有“热烈明快”色彩的现代建筑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四)学习9~11段

  1.自读9~11段,思考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的关系。(前后照应)

  2.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这种写作方法,使文章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五)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北京的色彩》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开朗自然的联想,反差鲜明的对比,准确形象的妙喻,写出了对北京的热爱。

  2.根据你对“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理解,向别人介绍“北京的色彩”。

北京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重点:

  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整理学过的面积公式,完成下表。

  (二)需要注意的地方

  1.弄清图形,选择公式。

  2.找对应的底和高。

  3.注意单位换算。

  4.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别忘了除以2。

  5.解决问题时,弄清面积与其他数量的关系。

  6.看青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找简单的解决方法。

  7.已知面积,求底或高可以用方程解。

  (三)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四)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分解成简单图形。

  (分割法)

  小明家打算装修,要给客厅(如下图)铺上瓷砖,求客厅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

  长方形。

  43+37

  =12+21

  =33(cm2)

  方法二: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6+33

  =24+9

  =33(cm2)

  第三种方法:分割成两个梯形。

  (3+7)32+(3+6)42

  =15+18

  =33

  第四种方法: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76-33

  =42-9

  =33(cm2)

  归纳:方法一、二、三是分割法;方法四是添补法

  第二课时(完成练习)

  四、作业

  复习本单元知识点及错题

北京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用碰铃和响板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1、在教师指导下将歌曲集体演唱一遍,使学生感受节奏、速度和情绪。

  2、教师给出节奏卡片。

  学生分组按节奏拍手练习。

  3、每两人一组发给碰铃和响板,按卡片上的节奏练习。

  4、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分组为歌曲伴奏。

  (二)欣赏木琴独奏的《我爱北京天安门》

  1、观看图片北京天安门

  2、讲解打击乐器:木琴

  3、边欣赏乐曲,边拍手

  4、跟着乐曲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三)歌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歌曲的录音。

  2、学生四人为一组学习蒙古族族集体舞的基本舞步。

  3、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随歌曲跳简单的蒙古族集体舞。

  4、教师请出跳得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和自己一起跳,以鼓励其他学生。

  5、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所学的蒙古族族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大方地跳给爸爸和妈妈看,并能在家里寻找一件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件,制作打击乐器。

  教学评价

  1、能否正确地使用打击乐器并按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2、能否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舞表演。

  3、能否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草原就是我的家》

北京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了解体会北京的美。

  2、初步掌握、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段的方法,了解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好处。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有条理地表述;感受首都北京的美。

  4、理解、积累生字新词。

  教学内容:

  二、三、四自然段。

  支持环境:

  校园网络,二人一台电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北京图片资料等)

  第一课时安排: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初步感受北京的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回顾

  1、创设情境。

  愿意做宣传北京的使者吗?要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北京宣传使者,需要全面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心中要有一张地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北京》这一课,然后来比一比,谁是合格、优秀的北京宣传使者。

  2、复习:(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北京的?

  (2)、介绍时,我们应当让听者感受到北京的什么特点?

  二、引入情境、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讨论:你们认为最有把握介绍清楚、具体的是这三方面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

  2、学生进行天安门广场的介绍准备。

  (1)、学生读课文,看看哪些景物是要进行介绍的?在有关景物上做标记。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老师按照他们说的顺序在.课件上出示相应的.图片,散乱放置。

  (3)、讨论:怎么才能又快又好地把这些景物放到它们该放的位置上去呢?

  (找方位词,学生分小组摆放,教师巡视帮助。等大部分小组摆好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摆放。)

  (4)、小结:看来按方位顺序介绍真是一种好办法。它使我们一读就明白了。下面我们就用课文中按方位顺序介绍的方法,试着通过朗读来介绍天安门广场吧!(三人小组练习介绍,教师巡视帮助。)

  (5)、学生介绍天安门广场。学生相互评价(重点落在有没有介绍出天安门广场的美。)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讨论:怎么才能介绍好北京的大街、立交桥,名胜古迹和公园?

  2、请两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两方面的美体现在哪些词语和句子上。

  (学生汇报找出的词语)

  3、教师提供资料库,学生自行选择小组讨论,结合浏览和课文阅读进行介绍练习。

  4、学生介绍,互相评价。(评价标准:有没有让听者感受到北京的美?)

  四、小结全课,回应情境创设,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最后一节,表达爱北京的感情。

  2、选择作业:

  (1)、回家当宣传北京的小使者。

  (2)、到网上查阅资料,在假日小队活动中当宣传北京的小使者。

北京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探索测量线段的方法。

  2、初步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3、感受不同地方到北京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回形针、长短不同的长条积木、各种不同的尺、小棒、长条纸等材料。

  2、每组一张世界地图:选择5―6个不同的国家,并标出各个国家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国旗、象征性建筑物、服饰等),从这些国家到北京之间的距离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直线画出。一张记录单、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材料,猜测活动内容。

  我们的活动室里、桌子上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呢?

  观察自己小组的地图,尝试从国旗、象征性建筑物,服饰等特征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猜一猜哪个国家离我们的首都北京最近。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个国家离我们的首都北京最近。

  通过讨论确定测量时需选用相同的测量工具。

  二、尝试进行测量活动。

  提出测量要求:如何使用工具使自己的测量结果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