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北京教案

北京教案

时间:2024-11-05 03:59:3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北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

  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幕、临”等15个生字,会写“烁、煌、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

  2、感受北京夜景的美。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一、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

  1、播放白天北京风光。

  2、当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北京就亮起来。(板题)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师范读全文,课件同步展示相关画面。

  2、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是啊,北京的夜是迷人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就是我们描述了这样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4、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

  5、同学人们都读得很认真,生字词都会读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带读?

  小老师读对了,我们跟着他读一遍。

  6、如果老师把音节去掉,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它们来吗?

  7、现在只剩下生字了,我们来玩个点灯游戏吧。请小组开火车读,每读对一个生字就能点亮一盏灯,想玩吗?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1、生字读准确了,相信能把课文读得更流畅: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老师有个要求,请同学边读边思考:你发现北京哪些地方亮起来了,用笔在课文里作上记号。

  2、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能动口、动脑又动手,这真是读书的好习惯。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课文用了一个词,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时候的北京城天已经黑了?

  3、句式:

  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亮起来了。

  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哪些地方亮起来了?你能象这样说一说吗?

  4、这么多的地方都亮起来了,让我们感受到整个北京城变成了?

  ──(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5、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来到这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会说什么呢?

  6、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全班齐读)

  四、精读课文,感悟美

  1、北京亮起来了,你想先去哪个地方看夜景呢?

  2、老师有个建议,长安街是北京的心脏,我们先去长安街看看,好吗?

  3、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从哪些词语看出长安街亮起来了?

  4、感受描写亮的词语,相机指导朗读。

  5、带着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再读第二自然段。

  五、写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长安街明亮的夜景,还学了到和“明亮”有关的词语,现在我们来写写和明亮有关的字。(烁、辉、煌)

  2、写字之前得先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地方是你们特别想提醒的吗?

  3、有哪个字,你认为很难写,想让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

  4、请同学们注意刚才的提醒,把这些字在四字格各写一遍。

  六、拓展练习

  1、结合一两个城市的夜景图片,用以下词语说话,看谁说得多:

  词语:夜幕降临、华灯高照、川流不息、从天而降

  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2、师小结。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认识》第5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互为关系的辨析(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你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存在这些关系的双方互相的关系表示为例,辨析互为关系)

  2、小结互为关系,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回顾学过学过的几类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2、揭示因数与倍数的研究范围,(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整除算式的辨别(给下面算式分类,并描述算式的特征)(出示课本P5例1)

  4、学生自我分类,小组讨论分类结果,完善分类。

  5、辨析整除的意义,自学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组内交流自学成果,议一议,辨明因数与倍数。

  6、全班交流,选择分类后的算式,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7、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P5下面的做一做(独立说、组内互相说、全班交流说) (2)判断:课本P7 T5(1) (二)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1、自学课本P6例2和例3,初步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求法。

  2、组内讨论因数与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个数、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和最大的倍数。 3、全班交流上面组内交流的知识点,适时辅导,各自完善。 4、当堂训练

  (1)完成练习二T1(独立练习、组内交流完善、选择性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二T5(独立判断、组内交流完善、全班交流)

  三、总结与分享

  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收获与感悟。

北京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知道它们在本课中都是表示数目的。

  2、掌握9种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

  3、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认识4个字,会读指定的词语。

  5、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规范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知道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认识4个生字。掌握汉字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认识田字格,能依照范字写字。会读指定的词语,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儿歌,体会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9种笔画,10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汉字了,每个字的上面都有一个音节,音节怎样读汉字就怎样读。

  2我们要学习的这些汉字都在一首一首的儿歌里面,今天开始学习“识字(一)”。儿歌是一行一行写出来的,《数星星》这首儿歌共有6行。

  3儿歌上面是题目《数星星》,题目前面的“1。”是识字的第一课。学生齐读:1.数星星

  二、学习新课

  (一)读儿歌

  1、教师范读儿歌。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同桌互读儿歌。

  4、说说你从这首儿歌中知道了什么?

  5、抽卡片读生字和认读字。

  6、齐读儿歌。

  (二)学习新笔画

  1、出示“一”,这个笔画叫做“横”。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名字,看看有没有“横”。

  3、教师范写“横”,从左往右写,要写平。

  (三)学习生字

  1、学习“一”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一”共几笔?哪一笔?

  (2)教师记字形:“一”,横“一”。

  (3)学生指名、互相、小组记字形。

  (4)“一”表示数目,我们可以用“一”说什么?(一个人、一把椅子……)

  2、学习“二”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二”共几笔?哪几笔?

  (2)指名、互相记字形。

  (3)组词:三朵花、三棵树、三粒种子……

  (四)指导看笔画笔顺表

  1、红笔画是新笔画。

  2、第一栏是生字,第二栏是笔顺。

  3、右下角的数字是生字的总笔画数。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抽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一)认识田字格

  田字格中的.横虚线称作“横中线”,竖虚线称作“竖中线”,横竖两条虚线的交点称作“中心点”。4个小格分别称作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二)指导书写“一”

  1、教师范写,提问:“一”字的一笔写在哪里?两边顶不顶格?

  2、师述:“一”,起笔在左横中线,收笔在右横中线稍靠上一点,“横”要平,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三)指导书写“二”

  1、教师范写,提问:“二”字的两横写在哪里?一样长吗?

  2、师述:“二”,两个“横”分别在左横中线的上、下,相距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四)指导书写“三”

  1、教师范写,提问:“三”字中的三横长短一样长吗?中间的“横”离上下两个“横”是不是同样宽?

  2、师述:“三”,三个“横”分别落在横中线上方,横中线和横中线下方,上下两“横”距中间的“横”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儿歌和三个生字。

  课后反思:学生有主动识字的兴趣,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习惯还有待培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田字格,能依照范字写字。掌握汉字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学生有自主识字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对汉字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四的书写

  一、引入新课

  1、读儿歌:指名、小组读。

  2、抽卡片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新笔画

  竖横折撇竖弯点竖弯钩捺横折弯钩

  丨丿丶

  1、教师范写笔画,说出各笔画名称。

  2、用铁丝演示“”,帮助学生记住笔画是一笔。

  3、学生书空笔画。

  4、小组记忆笔画名称和写法。

  (二)学习生字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笔画顺序记忆字形。

  (3)利用儿歌弄懂字义,组词说句。

  2、学生自学生字:四、五、六、七、八、九、十

  3、检查自学效果,教师指导。

  (1)“四”的第三、四笔是“撇、竖弯”。

  (2)“五”的第三笔是“横折”。

  (3)“六”的最后一笔是“点”。

  (4)“八”撇低,捺高,中间留空。

  三、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从整体到笔画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1)“四”,第一笔“竖”和第二笔“横折”的右半笔都要往里收一些,且不要拉得太长,第三笔“撇”,起笔稍重,收笔要轻,要拉出笔锋。

  (2)“五”,第二笔为“竖”,由竖中线起笔稍左方向运笔。

  (3)“六”,第一笔为“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横”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为“点”。

  (4)“七”,第一笔“横”起笔在左横中线稍下,穿过中心点以后在右横中线稍上收笔。“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稍左一点。

  (5)“八”,第二笔是“捺”,起笔在左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

  (6)“九”,第一笔是“撇”稍直,不要太斜,“横折弯钩”起笔后先向右上方运笔,折后向下,稍左运笔,弯要有弧度,钩要小。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7个生字,知道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表示数目的。

  课后反思:学生第一次学习生字,兴趣很高,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多数学生书写习惯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还有待练习。

北京教案 篇5

  教学内容:P72连加连减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用具:贴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2=5+2=7+1=2+1=3+5=6+2=8+2=

  4+4=8+1=7-2=5-3=9-7=2-2=8-5

  3-2=10-3=7-2=6-1=5-2=1+3=

  一、新知

  (一)、1、出示玩具图(投影)

  2、生观察说图意,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3、一共有几个玩具?你会列式吗?

  4、指生汇报,列式。师板书:4+3+2=9

  5、小组讨论,7这个算式怎么计算?

  6、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7、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师板书:4+2+32+4+33+4+2……

  8、生说算式怎样计算?

  9、运算顺序:先用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相加,再用得数加上第三个数

  板书:连加计算

  (二)、出示买鱼图(投影)

  1、看图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式10-2-2

  3、读算式

  4、试着算一算,生尝试练习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10-3-2=5

  6、哪位同学说说这是一道什么题?板书:连减

  7、请同学们想想连加和连减题再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课间休息放音乐做操。

  二、练习

  1、把复习题中每组相关的'题合并成一道连加或连减题并计算(投影)

  1+3+2=5+2+1=2+1+5=6+2+2=

  4+4+1=7-2-3=9-7-2=8-5-2=

  10-3-2=6-1-2=

  3、先把算式补充完整,然后列式计算。

  10-3-()=()

  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填上数使横行、竖行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

  239

  1

  9

  五、

  说说你是怎样填出口里的数的。

  今天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

  连加、连减计算

  4+3+2=910-3-2=5

  77

  3+4+2=9

  2+3+4=9

  2+4+3=9

北京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北京的春节》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份我自拍的画面,想让大家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播放影片,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看过后你都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了吧。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画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出示幻灯片3)

  3.现在,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这篇文章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其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出示问题-课件)

  3.交流汇报,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以及课文的详、略)

  4.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说说老北京京味十足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问题及重点词语)

  三、交流探讨,感受北京独特的民俗文化。

  同学们,详写的这些内容你最喜欢那部分的内容?咱们就先来分析那一部分。

  腊八

  (1)学生齐读本段。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出示重点句子及理解-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他的腊八节完了,大家还愿意阅读那一部分。)

  除夕在春节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热闹)对!

  就让我们抓住除夕真热闹来体会。首先从人们的活动来体会除夕的热闹。(人们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出示重点词语

  接着让我们从味、色、音来体会。

  味:酒肉的香味

  色:各色的年画、红红的对联(出示重点词语)

  音:鞭炮声不断

  小结:短短的一段话,就足以见到老舍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描写手法的细腻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配着音乐来朗读这段话。(放音乐)

  3、正月初一

  读一读该段内容看一看北京春节初一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最吸引你的活动是什么?(出示问题)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逛庙会、拜年、所有店铺关门--人们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

  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作家写元宵节抓住一个灯字做足了文章,突出了灯的什么特点呢?(找出相关联的语句读一读并概括出来)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重点是一个又字)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积累好词好句

  (这课中有很多好词好句,老师也积累了好多,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把他们读一下。)

  (出示词句):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年更新

  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娴熟技能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日夜不绝。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本课小结:

  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作为纬线结构全文。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

  在内容上安排的详略得当,整体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这四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上更是幽默风趣,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2、用你搜集到的资料作为素材,办一期以春节习俗为主题的手抄报。(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附:板书设计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

  详略详详

  农业展览会最热闹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详略

  春节的又一高潮

北京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 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北京教案 篇8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

  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

  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

  2)这样写说明什么?

  除夕:

  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

  2)除夕有什么风俗?

  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

  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

  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课后写下来。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不足之处是我没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不高。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编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北京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教案04-02

《北京》的教案03-01

北京优秀教案02-25

北京教案范文02-27

舞动的北京教案03-29

有关北京的教案03-29

《北京的胡同》教案04-02

关于北京的教案03-10

北京的色彩教案03-09

《北京》教案【荐】03-02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北京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北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

  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幕、临”等15个生字,会写“烁、煌、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

  2、感受北京夜景的美。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一、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

  1、播放白天北京风光。

  2、当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北京就亮起来。(板题)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师范读全文,课件同步展示相关画面。

  2、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是啊,北京的夜是迷人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就是我们描述了这样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4、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

  5、同学人们都读得很认真,生字词都会读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带读?

  小老师读对了,我们跟着他读一遍。

  6、如果老师把音节去掉,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它们来吗?

  7、现在只剩下生字了,我们来玩个点灯游戏吧。请小组开火车读,每读对一个生字就能点亮一盏灯,想玩吗?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1、生字读准确了,相信能把课文读得更流畅: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老师有个要求,请同学边读边思考:你发现北京哪些地方亮起来了,用笔在课文里作上记号。

  2、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能动口、动脑又动手,这真是读书的好习惯。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课文用了一个词,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时候的北京城天已经黑了?

  3、句式:

  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亮起来了。

  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哪些地方亮起来了?你能象这样说一说吗?

  4、这么多的地方都亮起来了,让我们感受到整个北京城变成了?

  ──(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5、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来到这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会说什么呢?

  6、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全班齐读)

  四、精读课文,感悟美

  1、北京亮起来了,你想先去哪个地方看夜景呢?

  2、老师有个建议,长安街是北京的心脏,我们先去长安街看看,好吗?

  3、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从哪些词语看出长安街亮起来了?

  4、感受描写亮的词语,相机指导朗读。

  5、带着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再读第二自然段。

  五、写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长安街明亮的夜景,还学了到和“明亮”有关的词语,现在我们来写写和明亮有关的字。(烁、辉、煌)

  2、写字之前得先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地方是你们特别想提醒的吗?

  3、有哪个字,你认为很难写,想让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

  4、请同学们注意刚才的提醒,把这些字在四字格各写一遍。

  六、拓展练习

  1、结合一两个城市的夜景图片,用以下词语说话,看谁说得多:

  词语:夜幕降临、华灯高照、川流不息、从天而降

  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2、师小结。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认识》第5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互为关系的辨析(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你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存在这些关系的双方互相的关系表示为例,辨析互为关系)

  2、小结互为关系,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回顾学过学过的几类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2、揭示因数与倍数的研究范围,(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整除算式的辨别(给下面算式分类,并描述算式的特征)(出示课本P5例1)

  4、学生自我分类,小组讨论分类结果,完善分类。

  5、辨析整除的意义,自学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组内交流自学成果,议一议,辨明因数与倍数。

  6、全班交流,选择分类后的算式,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7、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P5下面的做一做(独立说、组内互相说、全班交流说) (2)判断:课本P7 T5(1) (二)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1、自学课本P6例2和例3,初步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求法。

  2、组内讨论因数与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个数、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和最大的倍数。 3、全班交流上面组内交流的知识点,适时辅导,各自完善。 4、当堂训练

  (1)完成练习二T1(独立练习、组内交流完善、选择性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二T5(独立判断、组内交流完善、全班交流)

  三、总结与分享

  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收获与感悟。

北京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知道它们在本课中都是表示数目的。

  2、掌握9种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

  3、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认识4个字,会读指定的词语。

  5、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规范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知道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认识4个生字。掌握汉字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认识田字格,能依照范字写字。会读指定的词语,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儿歌,体会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9种笔画,10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汉字了,每个字的上面都有一个音节,音节怎样读汉字就怎样读。

  2我们要学习的这些汉字都在一首一首的儿歌里面,今天开始学习“识字(一)”。儿歌是一行一行写出来的,《数星星》这首儿歌共有6行。

  3儿歌上面是题目《数星星》,题目前面的“1。”是识字的第一课。学生齐读:1.数星星

  二、学习新课

  (一)读儿歌

  1、教师范读儿歌。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同桌互读儿歌。

  4、说说你从这首儿歌中知道了什么?

  5、抽卡片读生字和认读字。

  6、齐读儿歌。

  (二)学习新笔画

  1、出示“一”,这个笔画叫做“横”。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名字,看看有没有“横”。

  3、教师范写“横”,从左往右写,要写平。

  (三)学习生字

  1、学习“一”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一”共几笔?哪一笔?

  (2)教师记字形:“一”,横“一”。

  (3)学生指名、互相、小组记字形。

  (4)“一”表示数目,我们可以用“一”说什么?(一个人、一把椅子……)

  2、学习“二”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二”共几笔?哪几笔?

  (2)指名、互相记字形。

  (3)组词:三朵花、三棵树、三粒种子……

  (四)指导看笔画笔顺表

  1、红笔画是新笔画。

  2、第一栏是生字,第二栏是笔顺。

  3、右下角的数字是生字的总笔画数。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抽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一)认识田字格

  田字格中的.横虚线称作“横中线”,竖虚线称作“竖中线”,横竖两条虚线的交点称作“中心点”。4个小格分别称作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二)指导书写“一”

  1、教师范写,提问:“一”字的一笔写在哪里?两边顶不顶格?

  2、师述:“一”,起笔在左横中线,收笔在右横中线稍靠上一点,“横”要平,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三)指导书写“二”

  1、教师范写,提问:“二”字的两横写在哪里?一样长吗?

  2、师述:“二”,两个“横”分别在左横中线的上、下,相距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四)指导书写“三”

  1、教师范写,提问:“三”字中的三横长短一样长吗?中间的“横”离上下两个“横”是不是同样宽?

  2、师述:“三”,三个“横”分别落在横中线上方,横中线和横中线下方,上下两“横”距中间的“横”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儿歌和三个生字。

  课后反思:学生有主动识字的兴趣,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习惯还有待培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田字格,能依照范字写字。掌握汉字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学生有自主识字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对汉字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四的书写

  一、引入新课

  1、读儿歌:指名、小组读。

  2、抽卡片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新笔画

  竖横折撇竖弯点竖弯钩捺横折弯钩

  丨丿丶

  1、教师范写笔画,说出各笔画名称。

  2、用铁丝演示“”,帮助学生记住笔画是一笔。

  3、学生书空笔画。

  4、小组记忆笔画名称和写法。

  (二)学习生字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笔画顺序记忆字形。

  (3)利用儿歌弄懂字义,组词说句。

  2、学生自学生字:四、五、六、七、八、九、十

  3、检查自学效果,教师指导。

  (1)“四”的第三、四笔是“撇、竖弯”。

  (2)“五”的第三笔是“横折”。

  (3)“六”的最后一笔是“点”。

  (4)“八”撇低,捺高,中间留空。

  三、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从整体到笔画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1)“四”,第一笔“竖”和第二笔“横折”的右半笔都要往里收一些,且不要拉得太长,第三笔“撇”,起笔稍重,收笔要轻,要拉出笔锋。

  (2)“五”,第二笔为“竖”,由竖中线起笔稍左方向运笔。

  (3)“六”,第一笔为“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横”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为“点”。

  (4)“七”,第一笔“横”起笔在左横中线稍下,穿过中心点以后在右横中线稍上收笔。“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稍左一点。

  (5)“八”,第二笔是“捺”,起笔在左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

  (6)“九”,第一笔是“撇”稍直,不要太斜,“横折弯钩”起笔后先向右上方运笔,折后向下,稍左运笔,弯要有弧度,钩要小。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7个生字,知道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表示数目的。

  课后反思:学生第一次学习生字,兴趣很高,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多数学生书写习惯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还有待练习。

北京教案 篇5

  教学内容:P72连加连减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用具:贴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2=5+2=7+1=2+1=3+5=6+2=8+2=

  4+4=8+1=7-2=5-3=9-7=2-2=8-5

  3-2=10-3=7-2=6-1=5-2=1+3=

  一、新知

  (一)、1、出示玩具图(投影)

  2、生观察说图意,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3、一共有几个玩具?你会列式吗?

  4、指生汇报,列式。师板书:4+3+2=9

  5、小组讨论,7这个算式怎么计算?

  6、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7、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师板书:4+2+32+4+33+4+2……

  8、生说算式怎样计算?

  9、运算顺序:先用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相加,再用得数加上第三个数

  板书:连加计算

  (二)、出示买鱼图(投影)

  1、看图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式10-2-2

  3、读算式

  4、试着算一算,生尝试练习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10-3-2=5

  6、哪位同学说说这是一道什么题?板书:连减

  7、请同学们想想连加和连减题再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课间休息放音乐做操。

  二、练习

  1、把复习题中每组相关的'题合并成一道连加或连减题并计算(投影)

  1+3+2=5+2+1=2+1+5=6+2+2=

  4+4+1=7-2-3=9-7-2=8-5-2=

  10-3-2=6-1-2=

  3、先把算式补充完整,然后列式计算。

  10-3-()=()

  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填上数使横行、竖行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

  239

  1

  9

  五、

  说说你是怎样填出口里的数的。

  今天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

  连加、连减计算

  4+3+2=910-3-2=5

  77

  3+4+2=9

  2+3+4=9

  2+4+3=9

北京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北京的春节》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份我自拍的画面,想让大家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播放影片,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看过后你都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了吧。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画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出示幻灯片3)

  3.现在,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这篇文章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其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出示问题-课件)

  3.交流汇报,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以及课文的详、略)

  4.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说说老北京京味十足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问题及重点词语)

  三、交流探讨,感受北京独特的民俗文化。

  同学们,详写的这些内容你最喜欢那部分的内容?咱们就先来分析那一部分。

  腊八

  (1)学生齐读本段。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出示重点句子及理解-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他的腊八节完了,大家还愿意阅读那一部分。)

  除夕在春节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热闹)对!

  就让我们抓住除夕真热闹来体会。首先从人们的活动来体会除夕的热闹。(人们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出示重点词语

  接着让我们从味、色、音来体会。

  味:酒肉的香味

  色:各色的年画、红红的对联(出示重点词语)

  音:鞭炮声不断

  小结:短短的一段话,就足以见到老舍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描写手法的细腻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配着音乐来朗读这段话。(放音乐)

  3、正月初一

  读一读该段内容看一看北京春节初一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最吸引你的活动是什么?(出示问题)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逛庙会、拜年、所有店铺关门--人们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

  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作家写元宵节抓住一个灯字做足了文章,突出了灯的什么特点呢?(找出相关联的语句读一读并概括出来)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重点是一个又字)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积累好词好句

  (这课中有很多好词好句,老师也积累了好多,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把他们读一下。)

  (出示词句):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年更新

  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娴熟技能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日夜不绝。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本课小结:

  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作为纬线结构全文。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

  在内容上安排的详略得当,整体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这四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上更是幽默风趣,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2、用你搜集到的资料作为素材,办一期以春节习俗为主题的手抄报。(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附:板书设计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

  详略详详

  农业展览会最热闹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详略

  春节的又一高潮

北京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 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北京教案 篇8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

  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

  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

  2)这样写说明什么?

  除夕:

  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

  2)除夕有什么风俗?

  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

  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

  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课后写下来。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不足之处是我没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