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1-04 16:22:0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我们机关一幼和设计院相邻,这是非常有利的社区资源,而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往往能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我带孩子们参观了设计院,并请设计师叔叔阿姨们介绍他们是如何设计房子的,又要牢固,又要美观,通过这次参观活动,孩子们对各种建筑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和家长共同收集世界著名建筑物的图片,我们开展了一次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活动目标:

  1、了解多多样的建筑物,初步理解建筑物的概念。

  2、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和欣赏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幼儿一起收集世界著名建筑物以及各类建筑物图片和卡片。

  2、活动前带孩子们参观设计院。

  3、纸、彩笔。每人一个小红星。

  活动过程:

  一、理解建筑物的.概念

  出示三张挂图:高楼、宝塔、亭阁。让幼儿观察,并找出共同点:有顶、有室,都是用泥、石、木、钢筋、砖瓦等材料建成。他们都叫建筑物。

  二、我最喜欢的建筑物

  幼儿自由观看建筑物图片,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建筑物,并在图边上贴上红星。

  三、幼儿评价

  教师选出红星最多的建筑物三幅,由幼儿来分析评价。

  四、教师小结

  建筑物有多重多样,多重风格,也有多种用处。出示挂图,介绍法国的凯旋门、中国长城、古代宫殿、美国的摩天大楼等有代表性的著名建筑物。让幼儿知道古今中外好多有名的建筑都是建筑设计师设计,建筑工人建造的,建筑物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五、小小设计师

  1、请幼儿来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房子。

  2、请幼儿作画,教师指导、评价。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黄豆的主要特征,初步知道黄豆能变成许多好吃的东西。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块毛巾。

  2.豆浆机、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

  3.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2. 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

  (1)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做豆浆前首先得把黄豆宝宝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

  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黄豆泡在水里,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2) 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

  ②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煮豆浆。

  3.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说一说,黄豆除了可以做豆浆不可以做什么。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们还吃过什么用黄豆做的东西?”。

  ②“你们说的都很好,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用黄豆做成的东西,你们看看都有什么?”

  ③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

  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2)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四)活动延伸:

  分组种黄豆,看看过几天后黄豆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对米产生探究的兴趣。

  2、认识几种常见的米,感受科技日新月异下的米的多样性。

  3、懂得农民种粮食的辛苦,知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1、米的生长过程图片

  2、布置好的米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对米的了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米)

  你们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自由讨论、猜想)

  (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米到底从哪里来的。(幼儿观看录象)

  师:通过刚才的录象,你们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逐一出示小图标)

  稻子——秧苗——成熟的稻穗——收割——脱粒——去壳(起米)

  师:从稻子到我们手中的米,这中间要经过很多复杂的工序,是由农民伯伯半年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因此小朋友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想到农民伯伯的劳动,我们要爱惜粮食,决不能浪费!

  (三)、参观“米店”,初步了解米的多样性

  师:小朋友除了了今天看到的`白米,你还见过或者吃过那些米呢?

  (幼儿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出示幼儿讲出的米的图片如:黑米、小米、糯米等

  师:除了小朋友说的这些米我们生活中还有青米、泰国香米、糙米等,现在商店里

  卖的一些米还有一些保健功能,因为科学家在种植过程中添加了一些营养成分。

  (四)、游戏:逛米店

  幼儿角色游戏:请个别幼儿担任米店营业员,其他幼儿买米,买米的幼儿要把自己买的

  米的名字和特征讲述清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们主题活动开始,通过这个活动,引起了幼儿的注意。“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米的种植生产过程还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对米的整个种植生产过程有个初步了解。同时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了一些跟平常吃的不一样的米,先从在幼儿园吃的黑米粥、小米粥到后来教师的青米、香米等,幼儿了解到米的多样性同时又有继续想参与以后的活动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感知物体长短量的差异。

  2、能从三个长短不用的物体中,找出最长的、最短的,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3、感知生活中物体的长短不同。

  活动重点:通过比较,感知物体长短量的差异。

  活动难点:能从三个长短不用的.物体中,找出最长的、最短的,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铅笔、项链、围巾、纸条、吸管三样。

  活动过程:

  出示长短不同外两条围巾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两个物体间长短量的差异。

  教:宝贝们你们到过超市吗?超市有许多的商品,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小超市,你们看货架上有什么?

  幼:围巾

  教:对了,是围巾。那我货架上的围巾是一样的吗?(不一样)

  教:那它们哪里不一样?(长短不一样)

  教:宝贝们看着有两只小动物来我的超市买国巾啦,你们看是谁? (长颈鹿和小松鼠)

  教:我们来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教:宝贝们你们猜猜长颈鹿会买哪条围巾, 小松鼠又会买哪条围巾? 为什么?

  教师: 长颈鹿的脖子长用长围巾, 小松鼠的脖子短用短围巾.

  教:瞧,我的货架上又有什么商品?(三支铅笔)

  教:那教你能告诉我这三支铅笔有什么不一样?(长短不一样)

  教:现在我请一个宝贝来比比看哪支最长,哪支最短

  教:瞧,我的货架上又有什么商品?(三根项链)

  教:那教你能告诉我这三根项链有什么不一样?(长短不一样)

  13、教:现在我请一个宝贝来比比看哪根最长,哪根最短?

  幼儿操作练习,进一步感知长和短。

  14、教:宝贝们,在你的小篮子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长短不一样的吸管和纸条,请你们把它们拿出来比比看哪个最长?哪个最短?(吸管和吸管比,纸片和纸片比)

  15、游戏《长短儿歌》

  16、教:宝贝们,让我仍再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长的,哪了些东西是短的?

  反思:

  在上《长和短》这节课时,我觉得孩子们配合的较好,因为在笫一次试教时在摆放教具时是竖着摆,孩子们就用高矮的形容词较多,在第二节课我把教具竖着摆,基本上就没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注意这样的小节,避免类似的问题再发生。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逐步养成相互协作、商量的习惯,增进孩子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壳、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2、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物品,区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师:我们桌子上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幼儿自由玩)

  (2)、师:看一看它们都能不能竖起来呢?试一试,哪些东西可以竖起来?(幼儿试一试)

  (3)、师:你们将桌子上的东西都竖起来了吗?为什么桌子上有的东西可以竖起来,有的却不能呢?

  (4)、幼儿将可以竖的.与不能竖的分类。

  2、幼儿再次玩物品,想办法借助其他材料让物体站起来。

  (1)、师:剩下来的这些东西都不能竖起来,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们竖起来呢?

  (2)、出示盒子、瓶盖、沙子、毛巾、书等材料。

  师:“有些东西虽然自己不能竖起来,但可以借助其他的东西来帮忙,大家试试看。”

  (3)、幼儿选材料帮忙将物体竖起来。

  (4)、幼儿操作完毕,自由入座,交流自己的方法。

  师:“你想什么办法,让什么东西竖起来了?

  (5)、教师小结。

  3、幼儿自由分组,合作想多种办法让吸管竖起来,并进行记录。

  (1)、师:我这里有许多吸管,要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想各种办法让吸管竖起来,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并记录。

  (3)、师:你想了什么办法?怎样记录的?

  4、出示笔筒、文件架、滑板车,拓展幼儿思维。

  (1)、师:它们有什么用呢?滑板车玩了以后不想玩了,把它放在那儿会怎样?怎样让它不倒?

  (2)、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让东西竖起来的物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内容:

  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齿轮玩具。自从齿轮玩具“住进”我们班后,我班幼儿就对这个“新成员”特别关爱,每天活动区活动时,小朋友们总是爱不释手的摆弄它们,而在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时,我发现他们不但对这种玩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拼插的时候不断地变化花样,不时地提出问题。我及时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齿轮玩具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与交流,以愉快的情绪与他人合作。

  2、感知力的存在,探索和发现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与同伴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3、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准备:

  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玩具。如:口袋、皮球、齿轮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力的存在。

  1、幼儿操作:让物品离开原来位置。

  2、交流:你是怎样使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

  (二)感知力的传递。

  1、教师操作:用手边的球碰中间球。

  2、幼儿思考:当我用力推手边的球,为什么中间的球会动?

  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了解力的传递。

  3、游戏:拼插齿轮玩具

  重点: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在进一步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力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传递。

  (三)感知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游戏:拔河比赛。

  重点:使幼儿了解力的大小。

  2、个别幼儿操作:玩口袋。

  重点:使幼儿感知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室外活动

  (1)幼儿自由分散玩口袋。

  重点: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比赛:谁的力气大。

  重点: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我,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活动

  通过幼儿评价“今天谁最棒”,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评价与反思:

  1、本节活动体现了“师生互动合作”的教育理念。教师能够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抓住幼儿的心理,从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幼儿为中心,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整个活动幼儿对力的存在,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提问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更多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合作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我既是他们的引导者,又是他们的支持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助、向导的作用。

  3、整个过程我采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时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探索,使他们获得感性经验,促使思维升华。例如:活动的开始部分,当我问:“你是怎样让这些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幼儿一致回答“我是用手搬的”。显而易见幼儿的这一回答是表面的,当我也把手放在物品上又问:“我也用手搬了,它为什么没有离开呢?”我的不同结果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小脑袋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用手搬物品没有离开呢?”这时激起了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幼儿在第二次操作中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手用力了。”

  4、在整个活动中,我坚持正面教育幼儿。从活动的开始至活动的结束部分,我以鼓励语“***,***。你真棒!”贯穿始终。目的是:在个别幼儿受到鼓励增强信心的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树立了榜样,使每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我们机关一幼和设计院相邻,这是非常有利的社区资源,而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往往能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我带孩子们参观了设计院,并请设计师叔叔阿姨们介绍他们是如何设计房子的,又要牢固,又要美观,通过这次参观活动,孩子们对各种建筑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和家长共同收集世界著名建筑物的图片,我们开展了一次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活动目标:

  1、了解多多样的建筑物,初步理解建筑物的概念。

  2、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和欣赏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幼儿一起收集世界著名建筑物以及各类建筑物图片和卡片。

  2、活动前带孩子们参观设计院。

  3、纸、彩笔。每人一个小红星。

  活动过程:

  一、理解建筑物的.概念

  出示三张挂图:高楼、宝塔、亭阁。让幼儿观察,并找出共同点:有顶、有室,都是用泥、石、木、钢筋、砖瓦等材料建成。他们都叫建筑物。

  二、我最喜欢的建筑物

  幼儿自由观看建筑物图片,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建筑物,并在图边上贴上红星。

  三、幼儿评价

  教师选出红星最多的建筑物三幅,由幼儿来分析评价。

  四、教师小结

  建筑物有多重多样,多重风格,也有多种用处。出示挂图,介绍法国的凯旋门、中国长城、古代宫殿、美国的摩天大楼等有代表性的著名建筑物。让幼儿知道古今中外好多有名的建筑都是建筑设计师设计,建筑工人建造的,建筑物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五、小小设计师

  1、请幼儿来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房子。

  2、请幼儿作画,教师指导、评价。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黄豆的主要特征,初步知道黄豆能变成许多好吃的东西。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块毛巾。

  2.豆浆机、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

  3.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2. 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

  (1)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做豆浆前首先得把黄豆宝宝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

  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黄豆泡在水里,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2) 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

  ②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煮豆浆。

  3.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说一说,黄豆除了可以做豆浆不可以做什么。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们还吃过什么用黄豆做的东西?”。

  ②“你们说的都很好,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用黄豆做成的东西,你们看看都有什么?”

  ③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

  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2)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四)活动延伸:

  分组种黄豆,看看过几天后黄豆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对米产生探究的兴趣。

  2、认识几种常见的米,感受科技日新月异下的米的多样性。

  3、懂得农民种粮食的辛苦,知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1、米的生长过程图片

  2、布置好的米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对米的了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米)

  你们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自由讨论、猜想)

  (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米到底从哪里来的。(幼儿观看录象)

  师:通过刚才的录象,你们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逐一出示小图标)

  稻子——秧苗——成熟的稻穗——收割——脱粒——去壳(起米)

  师:从稻子到我们手中的米,这中间要经过很多复杂的工序,是由农民伯伯半年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因此小朋友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想到农民伯伯的劳动,我们要爱惜粮食,决不能浪费!

  (三)、参观“米店”,初步了解米的多样性

  师:小朋友除了了今天看到的`白米,你还见过或者吃过那些米呢?

  (幼儿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出示幼儿讲出的米的图片如:黑米、小米、糯米等

  师:除了小朋友说的这些米我们生活中还有青米、泰国香米、糙米等,现在商店里

  卖的一些米还有一些保健功能,因为科学家在种植过程中添加了一些营养成分。

  (四)、游戏:逛米店

  幼儿角色游戏:请个别幼儿担任米店营业员,其他幼儿买米,买米的幼儿要把自己买的

  米的名字和特征讲述清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们主题活动开始,通过这个活动,引起了幼儿的注意。“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米的种植生产过程还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对米的整个种植生产过程有个初步了解。同时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了一些跟平常吃的不一样的米,先从在幼儿园吃的黑米粥、小米粥到后来教师的青米、香米等,幼儿了解到米的多样性同时又有继续想参与以后的活动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感知物体长短量的差异。

  2、能从三个长短不用的物体中,找出最长的、最短的,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3、感知生活中物体的长短不同。

  活动重点:通过比较,感知物体长短量的差异。

  活动难点:能从三个长短不用的.物体中,找出最长的、最短的,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铅笔、项链、围巾、纸条、吸管三样。

  活动过程:

  出示长短不同外两条围巾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两个物体间长短量的差异。

  教:宝贝们你们到过超市吗?超市有许多的商品,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小超市,你们看货架上有什么?

  幼:围巾

  教:对了,是围巾。那我货架上的围巾是一样的吗?(不一样)

  教:那它们哪里不一样?(长短不一样)

  教:宝贝们看着有两只小动物来我的超市买国巾啦,你们看是谁? (长颈鹿和小松鼠)

  教:我们来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教:宝贝们你们猜猜长颈鹿会买哪条围巾, 小松鼠又会买哪条围巾? 为什么?

  教师: 长颈鹿的脖子长用长围巾, 小松鼠的脖子短用短围巾.

  教:瞧,我的货架上又有什么商品?(三支铅笔)

  教:那教你能告诉我这三支铅笔有什么不一样?(长短不一样)

  教:现在我请一个宝贝来比比看哪支最长,哪支最短

  教:瞧,我的货架上又有什么商品?(三根项链)

  教:那教你能告诉我这三根项链有什么不一样?(长短不一样)

  13、教:现在我请一个宝贝来比比看哪根最长,哪根最短?

  幼儿操作练习,进一步感知长和短。

  14、教:宝贝们,在你的小篮子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长短不一样的吸管和纸条,请你们把它们拿出来比比看哪个最长?哪个最短?(吸管和吸管比,纸片和纸片比)

  15、游戏《长短儿歌》

  16、教:宝贝们,让我仍再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长的,哪了些东西是短的?

  反思:

  在上《长和短》这节课时,我觉得孩子们配合的较好,因为在笫一次试教时在摆放教具时是竖着摆,孩子们就用高矮的形容词较多,在第二节课我把教具竖着摆,基本上就没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注意这样的小节,避免类似的问题再发生。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逐步养成相互协作、商量的习惯,增进孩子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壳、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2、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物品,区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师:我们桌子上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幼儿自由玩)

  (2)、师:看一看它们都能不能竖起来呢?试一试,哪些东西可以竖起来?(幼儿试一试)

  (3)、师:你们将桌子上的东西都竖起来了吗?为什么桌子上有的东西可以竖起来,有的却不能呢?

  (4)、幼儿将可以竖的.与不能竖的分类。

  2、幼儿再次玩物品,想办法借助其他材料让物体站起来。

  (1)、师:剩下来的这些东西都不能竖起来,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们竖起来呢?

  (2)、出示盒子、瓶盖、沙子、毛巾、书等材料。

  师:“有些东西虽然自己不能竖起来,但可以借助其他的东西来帮忙,大家试试看。”

  (3)、幼儿选材料帮忙将物体竖起来。

  (4)、幼儿操作完毕,自由入座,交流自己的方法。

  师:“你想什么办法,让什么东西竖起来了?

  (5)、教师小结。

  3、幼儿自由分组,合作想多种办法让吸管竖起来,并进行记录。

  (1)、师:我这里有许多吸管,要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想各种办法让吸管竖起来,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并记录。

  (3)、师:你想了什么办法?怎样记录的?

  4、出示笔筒、文件架、滑板车,拓展幼儿思维。

  (1)、师:它们有什么用呢?滑板车玩了以后不想玩了,把它放在那儿会怎样?怎样让它不倒?

  (2)、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让东西竖起来的物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内容:

  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齿轮玩具。自从齿轮玩具“住进”我们班后,我班幼儿就对这个“新成员”特别关爱,每天活动区活动时,小朋友们总是爱不释手的摆弄它们,而在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时,我发现他们不但对这种玩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拼插的时候不断地变化花样,不时地提出问题。我及时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齿轮玩具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与交流,以愉快的情绪与他人合作。

  2、感知力的存在,探索和发现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与同伴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3、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准备:

  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玩具。如:口袋、皮球、齿轮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力的存在。

  1、幼儿操作:让物品离开原来位置。

  2、交流:你是怎样使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

  (二)感知力的传递。

  1、教师操作:用手边的球碰中间球。

  2、幼儿思考:当我用力推手边的球,为什么中间的球会动?

  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了解力的传递。

  3、游戏:拼插齿轮玩具

  重点: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在进一步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力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传递。

  (三)感知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游戏:拔河比赛。

  重点:使幼儿了解力的大小。

  2、个别幼儿操作:玩口袋。

  重点:使幼儿感知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室外活动

  (1)幼儿自由分散玩口袋。

  重点: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比赛:谁的力气大。

  重点: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我,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活动

  通过幼儿评价“今天谁最棒”,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评价与反思:

  1、本节活动体现了“师生互动合作”的教育理念。教师能够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抓住幼儿的心理,从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幼儿为中心,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整个活动幼儿对力的存在,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提问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更多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合作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我既是他们的引导者,又是他们的支持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助、向导的作用。

  3、整个过程我采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时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探索,使他们获得感性经验,促使思维升华。例如:活动的开始部分,当我问:“你是怎样让这些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幼儿一致回答“我是用手搬的”。显而易见幼儿的这一回答是表面的,当我也把手放在物品上又问:“我也用手搬了,它为什么没有离开呢?”我的不同结果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小脑袋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用手搬物品没有离开呢?”这时激起了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幼儿在第二次操作中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手用力了。”

  4、在整个活动中,我坚持正面教育幼儿。从活动的开始至活动的结束部分,我以鼓励语“***,***。你真棒!”贯穿始终。目的是:在个别幼儿受到鼓励增强信心的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树立了榜样,使每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