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峡》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峡》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有不少是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而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 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
三峡古诗选集:www.lifetour.com.tw/DREAM/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www.scbiztrip.com/gofad/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news.sina.com.cn/z/sanxia/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素湍绿潭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秋
哀猿凄清
。。。。。。
有形有色、有声有情
《三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三峡》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2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
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 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
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明确: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提问3: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明确: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三峡》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领悟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典型化描写的手法。
(二)理清本文精妙的写作思路,欣赏优美流畅的语言。
(三)了解三峡的沧桑巨变,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同学们,你领略过三峡的秀丽风光吗?电视专题片《三峡的传说》将你带进雄伟壮丽的三峡,现在我们来欣赏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歌《乡恋》(放VCD),让我们在歌声中游览三峡的秀丽风光吧!
(二)美文欣赏
配乐散文《三峡》背景音乐《三峡情》
(三)点击作者
大家欣赏了优美的散文,你一定会被《三峡》磅礴的气势、流畅的语言所折服,你可知道,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竟出自于一个地理学家之手,他就是郦道元。(介绍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
(四)小组自学
自学要求如下: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3.理清思路,感受美景。
(五)教师行间巡视,了解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2.用行楷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讲解文言句,理清文章思路。
(一)讲授新课
1.讲解重点文言句,正确理解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互文)亭午见太阳,夜分见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互文)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该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船行之快。
2.理清写作思路: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
次写江水大而急。
再写春冬之景。
最后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色。
3.分析写作特色:
抓住特征来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山水中四季变化的景色穿插其间,将动景和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三峡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
(二)总结课文
同学们,20xx年6月1日,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已下闸蓄水发电,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如果你乘着飞机,你会鸟瞰到三峡大坝的雄姿;如果你泛舟三峡水库,你会欣赏到“高峡出平湖”的奇迹。让我们为三峡出现的奇迹而引吭高歌吧!
(三)课后作业
1.熟读背诵,用行楷默写课文。
2.知识延伸:观看专题片《三峡工程》。
板书设计
三峡
山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动静结合
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情景交融
《三峡》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拓展法。
2、学法:诵读、讨论、探究。
辅助教具
小黑板、录音机、卡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三峡。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
2、请同学介绍作者、作品等
生A: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生B: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
二、出示目标
1、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品析课文,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伴乐(高山流水)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韵律及情调),学生初步领略三峡之美。
2、学生自读(伴乐),自由欣赏三峡之美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 。
第二段读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读慢,读出清幽;第四段略慢,读出凄美。
3、伴乐朗读竞赛(小组推荐或自荐4人,每人一段,评价、鼓励)
4、学生齐读(美读)
5、自读课文,理解句意(分小组疏通,教师巡视)
6、集体解决疑难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理解了文意。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去领略三峡的美。
1、小组自学,讨论问题,教师巡视、点拨。
问题:
(1):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归纳其特点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描述。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可从结构、语言、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2、合作探究(小组代表竞答,师生评议、鼓励、)
(1)三峡之美,美在那里?
生A:美在山,美在水。
(2)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其特点并描。
师:如,三峡的水四季有不同的特点。三峡春冬之水是清幽、激荡、秀丽的。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从 素湍绿谭,回清倒影 可以看出来。)
生B:三峡的山是连绵的、高峻的。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以看出来。
生C:夏水是湍急的。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可以看出来。)
生D:秋天的水是凄清的'。你看:树林山涧凄清寂静,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从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等可以看出来。)
(3)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E: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的?(答出一点即鼓励)
生F:(1)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语言精炼、贴切。(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五、拓展介绍
同学们,三峡的景色这样秀美,你想去吗?(想)现在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吗?(不能)20xx年5月20日14时,宏伟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已经实现。到20xx年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全面竣工,那时三峡将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作用。中国人让三峡造福人类的梦想正在实现。
如今,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目的光辉!远去了,一个古老
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是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
六、小结
郦道元抓住特征,仅用155字,就写出了三峡的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出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读来令人神往。
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同学们,你们现在也要发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和管理中去,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
七、学生根据板书提纲试背课文。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一、二、三。
3、查阅有关资料,自办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山-- 绵长 高峻 (高峻美)
三峡(美) 夏 湍急 (奔放美) 热爱祖国
郦道元 水-- 春冬 清幽 (清幽美) 大好河山
秋 凄清 (凄婉美)
《三峡》教案 篇7
一.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三峡》是山水游记的杰作,郦道元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长江三峡的壮丽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水经注· 江水》,编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注意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背诵诗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初一年级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篇幅短小,层次清楚,词义注释较具体,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第四学段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背诵”其中的优秀者。结合初二学生的文言基础,可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第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课文文字障碍,找出其中有积累价值的语汇充实自己的文言储备;
第二.在熟读中理清思路,紧紧扣住课文内容,体会写景的妙处,摸索写景的方法;
第三.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因此,宜把“通过朗读以至背诵课文,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画面感强,动人心魄,因此“领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写景的妙处,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课文综合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课文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安排的意图,学生可能产生疑问,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读”,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自由读等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课文中比较艰深的字句。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可采用发现法,不求学生分析探究得面面俱到,只求在引导之下,学生能对写景的方法有所发现,对层次的安排意图有所领悟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养成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等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的习惯。学习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认读感知
首先要求学生畅读课文五分钟。可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语速、语调可加以变化。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增强语感。读要读得正确、通顺、流畅。基本要求是读音准确,不读破句;较高要求是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合宜。
学生熟读后采用自读自译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译。就文章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质疑,并尽量请学生说出译文,老师评讲。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二步:品读探究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要求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己品读课文,独立思考,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做一些简要的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所得。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课文,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下六个问题根据各人学力求得解决:
(一)课文先总写三峡地貌特点,再分写三峡四季景色。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作者描写对象的主体。(思考要点:“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二)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用“从……我们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的句式做一点简要的分析。(思考要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绝谳多生怪柏”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山”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山?(思考要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三峡的“山”高耸陡峭,两岸的山离得很近。)
(三)用分析三峡的“山”的方法,学生自己品读三峡的'“水”,找出语句并做分析。(思考要点: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从“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水”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水?(思考要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水流疾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也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流速之快。)
(四)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思考要点: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五)课文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四季,却没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而是先从夏季写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写,这样安排合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思考要点:夏季三峡中江水上涨,水急浪险,最能体现三峡风光的特点,所以放在前面写。冬春两季相连,冬末紧承春初,长江一带冬春季节景色相近,合写符合情理,也节省笔墨。)
(六)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动。说说我们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思考要点:“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是“实在是有无穷的趣味啊”,作者面对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第三步:拓展应用
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培养迁移能力。通过阅读方法的迁移,巩固所学。
阅读思路如下:
1.把握课文描写的对象;
2.分析课文写景的方法;
3.体会景物中寄予的心情。
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收集课外古代诗文中描写山与水的佳句;
3.以“我喜欢三峡的 季”写一段话。结合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100字左右。
《三峡》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4.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5.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难点: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峡》。
二、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评价: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
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1)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2)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3)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来的?
(4)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
(过渡)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须学会运用想象,领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书:目中有景)
2、 品读三峡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准备用“三峡的 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三峡?
(2).如何描写三峡山的?抓住了山怎样的特点?
(3).如何描写三峡的水的?
(4).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美.
三峡的水美。三峡的秋色美。哪位同学来说说?
三峡的春冬美。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荡着粼粼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晃动着秀美的倒影。还有那绝壁上的怪柏,苍劲嶙峋;还有那 “悬泉瀑布”,水声阵阵,细沫飘洒,让人心驰神往。
3、赏读三峡:
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请同学们带着对美景的想象,出声朗读课文。
(1).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在写山、水、四季的时候,文中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知道本文动静结合.摇曳多姿的写作风格
(4).体会语言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4、吟诵三峡: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背课文。
三、拓展练习:
水是三峡的灵魂,请仿照文章写景方法描写你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水。(50字左右)
《三峡》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辅助教具:计算机(数量1) 液晶投影仪(数量1)
投影屏幕(数量1) CAI课件 三峡风光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欣赏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题解;作家作品简介。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五、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六、分析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归纳小结;课堂巩固。
八、指导背诵课文。
第一页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解表:
编号知 识 点学 习 水 平
识记理解应用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写景√√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正确、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 述 语 句行为动词
1识 记记住郦道元、《水经注》常识记 住
2识 记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记 住
3理 解了解文中先总写地貌,再分季节、抓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领会归纳
应 用能多角度、抓特征对景物进行描绘(课外练笔)领会表达
4理 解了解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领会归纳
5识 记根据文脉“总写概貌—夏景—春冬景—秋景”背诵全文记 住
第二页
三、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 体 内容 要 点资料来源媒 体 在 教 学中 的 应 用使用方法
1投影长江三峡风光自选导入新课播放
2投影长江三峡相关图片自制理解标题显示
3投影范读课文自制有感情朗读全文播放
4投影文意理解自制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感情分析
四、板书设计:
第三页
五、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05-22
《三峡》教案01-06
三峡的教案07-18
(优选)《三峡》教案10-24
《三峡》教案优秀07-27
《三峡》优秀教案06-25
《三峡之秋》教案02-14
三峡之秋教案02-08
《巴东三峡》教案03-07
《三峡之秋》教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