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锦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鸟的天堂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的天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茫、桨”等几个生字,理解“留恋”等词语的意思。
2、在合作学习、读读议议等过程中体会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鸟的自由和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
3、能在情境中发挥想象写几句话。
4、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树与鸟,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和谐美,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鸟的天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认读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
3、通过朗读,想象,同作者一起感受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质疑激趣
1、板书:
鸟的天堂
学生齐读题,再个别读题。
说一说:
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个课题的,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带着愉悦的心情读课题。因为天堂里很美,小鸟生活在天堂里很幸福……)
2、通过课前自学收获,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天堂的美或是小鸟的幸福生活。
3、个别质疑,相机引出下环节。
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读完后,针对疑惑同桌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同学间解决。
2、建议由几名同学读课文。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可以多样。最后共同确定,因为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所以由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
3、带问题,听朗读:
⑴ 同学读的句子是否通顺,每个字的字音是否标准。
⑵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何不同?
4、生字词巩固,针对问题,重点指导。如:
“枝干”“不可计数”“应接不暇”“拨”等。
5、解决问题:
第一次:
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二次:
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动静态的细腻描写,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氛围
1、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一个特别的地方──鸟的天堂。还知道了那里──有美丽的南国的树,自由快乐的鸟。
(学生自由回答)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鸟的天堂看看,出发!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当你出发了,坐上了船,你的感觉会是怎样呢?
3、个别谈感受,有感情朗读第一部分:
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朗读,创设一种平静的氛围。
4、从文字中,明确出发的时间──傍晚,为下文做好铺垫: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二、深入阅读,对比感受
1、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
⑴ 在美妙的乐曲中,我们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反馈。
教师相机板书:
一株榕树
⑵ 这株榕树怎么样?划出描写榕树的句子读一读。
感受美,体会心情。
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再想象小鸟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又会是怎样的?
2、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
⑴ 快速朗读有关自然段:
说说小鸟在这里是怎样生活的,从哪里可以感受到。
⑵ 研读第十二自然段: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鸟儿的活动)
⑶ 指名朗读第十三自然段:
要求读出群鸟纷飞的欢快情形。
联系文中句子,理解“应接不暇”,并用这个词说说话。
⑷ 感受写作手法:
作者为什么特别写一只画眉鸟?你能理解画眉鸟的心情吗?
(从一群写到一只,细致刻画。)
三、提炼升华小结美
1、师:巴金和朋友两次与鸟的天堂相约相会,第一次是在黄昏,看到的是一棵静悄悄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看到了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展示他们看到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女生朗读7~8节,展示静态的美;男生朗读12~13节,展示动态的美。
2、听大家朗读,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作者和朋友置身于鸟的天堂,感慨万千。文中什么地方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3、生齐读最后一句:
“昨天……鸟的天堂啊!”
⑴ 指导读好“的确”。
⑵ 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⑶ 讨论引号的用法,理解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
四、巧设情景创作美
1、学到这里,对于鸟的天堂,大家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吧?想说些什么呢?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抒发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感吧。
2、师小结:
请同学们把鸟的天堂那优美动人的情景介绍给身边的朋友。有机会,还可以亲自到广东新会市的鸟的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鸟的天堂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们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本方案着眼于整体,联系上下文,采用变序教学法,从结尾段中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巴金的资料和与“鸟的天堂”有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五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等奖教案,不愧是名师,学生都不想下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百鸟朝凤”音乐。)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来谈一谈?
2.导入: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文章。(板书:鸟的天堂)
设计意图:以乐曲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把听到的与想到的结合起来,加深印象,自然引出课文题目,为下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检查反馈。
(1)学习字词。出示会认字:桨、桩、暇。
①指名认读,读准三拼音节“桨”,翘舌音“桩”。
②理解词语:船桨、应接不暇。
“船桨”可结合图片或实物来理解;“应接不暇”可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2)谈谈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3)个别读课文,通过读文检查预习情况,师生交流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解决文中生字、新词,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何不同?(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①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
②同桌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检查反馈:
(1)“榕树”和“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2)读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近看大榕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群鸟欢腾的景象。
(板书:第一次大榕树;第二次群鸟)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让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熟知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通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榕树的静态美和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2.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下面疑难问题的解决埋下伏笔。
五、教师示范,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
2.教师选择难写字范写。
暇:右部右边上面不是“口”。
抛:“”要托住“力”。
3.学生随教师书空。
4.互相评价,找出写字的优缺点。
5.学生练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写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在写字时的注意力、观察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五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等奖教案,不愧是名师,学生都不想下课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书上的一句话说一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导入: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不加引号呢?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让我们再次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二、精读理解,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仔细品读描写大榕树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全班交流:
(1)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呢?你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相机板书:干、枝、根、叶、不可计数)“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生介绍大榕树的有关资料)(师随机板书:枝上生根)
(2)(出示多媒体课件:榕树近景。指名上台指出图中榕树枝、根、叶的位置。)写榕树的“大”,除了这两处还有什么地方呢?(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师随机板书:直垂地上充满生机)
①重点读课文第8自然段,思考:最能突出榕树茂盛的句子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绿叶的?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榕树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抓住“似乎”“新的生命在颤动”进行启发想象,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围绕描写榕树枝干多、叶子密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作者通过描写榕树的枝、干、根、叶,写出了榕树大和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那静静的样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心中涌动的对榕树的热爱、引导学生了解
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什么是静态描写。
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吧!
2.看着这株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可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他又有什么感受?(我感到一点儿留恋。)作者的感受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景象如此不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批注。(教师巡视并指导。)
全班交流:
(1)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谁来谈一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在傍晚,那时鸟儿都休息了。而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在早晨,鸟儿都出来活动了。)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看看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师相机板书:“叫”“飞”“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怎么样?
(2)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动态描写)作者抓住鸟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动态描写。
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
①“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练习用这个词语说话,体会群鸟纷飞的景象。请同学们欣赏这部分内容的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②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作者在第一个“鸟的天堂”上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
(3)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3.小结: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渗透“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内容,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语句,尝试用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快速默读课文。
(1)思考:“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的意思。
(2)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2.反馈交流:
(1)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是特指,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的鸟的天堂,所以不加引号。
(2)榕树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肥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繁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
4.观看《鸟的天堂》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查找的资料,请你以导游或小鸟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风景。
5.推荐阅读:出示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
(1)再次了解作者巴金,阅读《筑渝道上》的片段。
(2)感受巴金对大地、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3)齐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的内容,读出情感。
(4)布置阅读任务,搜集《筑渝道上》这篇文章,认真阅读,有能力的加上读书批注。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再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并结合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编写导游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整理和写作能力。提出背诵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鸟的天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认识南国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榕树上中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 学习作者表达事物的方法,掌握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表达事物的方法,受到美德教育。
2.理解重点语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难点:
学习、体会做这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理解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语句情中研读,境中探究。
教学用具:
媒体课件,朗读录音,字词卡片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思考:“天堂”是什么意思?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二、自由读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作者几次到鸟的天堂?
2、指名读第一次、第二次到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三、指导分段:
思考:(媒体课件出示)
1、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
2、文章开头就写了“我们”已经到了鸟的天堂么?
3、在到鸟的天堂前写了些什么?
4、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还是我们在鸟的天堂吗?
5、课文可分几段?
四、学习第一段
讨论回答:
1、这段讲“我们”在去鸟的天堂的路上,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你从对天气和景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们”又怎样的心情?
3、感情朗读第一段。
(评析:从题目的关键词语入手,设疑激趣,直奔文章重点。文章较长,第一课时从整体入手,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围绕学习问题进行讨论,将学习活动化难为易。)
第二节
一、引言:上节课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课文,分了段,学习了第一段内容,那请同学们思考:
师:我们已经陪伴着作者两次游览了鸟的天堂,那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书上的句子来回答。)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课件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
师:观察句子,发现了什么?
生:有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一个有引号,一个没有呢?
师:还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说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师:同学们问题抓得真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教师板书: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师:好,以上问题我们在学习课文中逐步解决。
(评析:由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的`感受谈起,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仅仅抓住重点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引导学生去探索。)
二、学习新课
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鸟没有?
生:没有。
师:那看到了什么?
生:大榕树。
思考:那文中是怎样描写大榕树的呢?
(学生自由读描写榕树的语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读后交流,读懂了描写榕树的那些内容或语句?
生:我读懂了:“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有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句话是说榕树枝干多,不可计数,也从侧面讲榕树非常大。
生:我读懂了:“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这句话是讲榕树特别大。
生:我读懂了:“那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这句话是讲榕树的叶子多而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 :枝干不可计数
茂盛:叶多而密
师:“不可计数”怎么理解?为什么会枝干这么多呢?想知道么?
生:想知道。(学生理解“不可计数”)
师:“不留一点缝隙”说明什么?
生:叶多、密、茂盛
(出示投影:指名到黑板前说出枝、 干、 根)
师:一起读描写榕树的语段,看有无新的了解?
投影描写“我有机会……伸进泥土里。”的媒体投影。
师:枝上生根也是根,为什么它会伸进泥土里呢?这说明什么?
生:这是因为土地潮湿,垂下来才会伸进泥土里,天长日久也成了树干,这不仅说明榕树大,也说明榕树很古老。
师:这是榕树特有的美,应该怎样读呢?(师指多名学生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真有感情。
师:继续看书,还有新的发现吗?文中除了描写榕树大、茂盛外,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绿。
师: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些榕树不仅绿,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
师:(出示媒体课件)美吗?
生:美。
(评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品词析句,感受到了榕树的大、绿、茂盛,进而感受到了榕树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识。)
鸟的天堂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12、13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陆续”、“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3. 分辨课文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 分辨课文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
教学难点:
1. 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 认识“鸟的天堂”,分辨课文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 作者简介。
2. 揭示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 检查反馈。
(1) 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 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 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 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 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 检查反馈。
四、 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 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说说想到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哪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翠绿的颜色……”一句。)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 尝试有感情朗读。
(2) 朗读指导。
(3) 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设计说明: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简化分段,强调理清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12、13自然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3. 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 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 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②理解“我注意地看着……第三只又飞走了。”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句子。
3.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二、 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第二段,完成书面作业。
作业:
第一段和第二段描写的是同一个地方的景象,两段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观察的时间;②主要的景物;③景物的特点;④描写的方法。
上述要素之间的联系在于:
2. 小组交流、讨论。
3. 课堂交流。
三、 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 置疑。
2. 介绍“鸟的天堂”,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设计说明: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作业采用书面形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的深入思考;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写作方法与事物特点之间的关系,渗透内容决定形式的思想。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作业:(先独立尝试,后小组讨论)
第一段和第二段描写的是同一个地方的景象,两段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观察的时间:第一段 傍 晚 第二段
②主要的景物:第一段 第二段
③景物的特点:第一段 第二段
④描写的方法:第一段 静态描写 第二段
以上要素之间的联系在于:
① 例:傍晚,鸟休息了,所以描写榕树的静态。
②
③
④
⑤
⑥
鸟的天堂教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鸟的天堂》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教学提示指出:文章里写的事物,有的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听到的、有的是作者由这些事物引起的联想。阅读中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可以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悟文章包含的美,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能分辨课文中的见闻和联想,初步认识联想的作用。能用看到......想到......的句式说话。
(二)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眼中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驻足在温馨的家中,停留在爱的港湾时,你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美好的天堂。那么,鸟类栖息的天堂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课文。(板:鸟的天堂)
(二)导学第一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第一段。
2、再读,并说说你从什么地方读懂了什么。热气已经退了说明了什么?
3、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读出美的感觉。
小结并过渡:在美丽的黄昏和好友荡舟游玩,的确是件非常惬意的事。船慢慢向前驶着。他们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
(三)导学第二段。
1、自由读,说说他们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2、你觉得榕树怎样?用我从......体会到......的句式体会榕树的大、奇、美。并且美美地读一读。
3、重点研读8、9小节。
(1)小组合作学习:
①用不同符号划出作者的见闻和联想。(板:见闻联想)
②用看到(或听到)......联想到......的句式说说作者的见闻和联想。
③对作者的见闻和联想进行分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反馈。
重点出示:
①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A、抓住重点词枝叶繁茂、全部来研读句子。写出了什么?(板:枝叶展示生命力)
B、指导朗读。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枝叶在展示它的生命力?
②那么多的绿叶,一蔟堆在另一蔟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A、画画。用你手中灵动的笔把这棵榕树的叶子画下来。
B、抓重点词研读句子。(板:绿叶生命在颤动)
C、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小结:看到这美丽的树,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请你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
③仿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美丽的景物让我们留恋忘返。现在你们就放眼大自然,用看到(或听到)_____,联想到_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归课文。填空:鸟的天堂是____。说它是鸟的天堂,是因为____。第一次经过这里时,感到奇怪的是_____,那是因为____。(结合作者当时去的时间是傍晚)
(四)总结。
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又有什么发现呢?
评:本教案在设计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1、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单元提示指出,阅读中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可以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在设计教案时,我始终抓住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展开教学,让学生用看到(或听到)______,联想到______的句式对作者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并用该句式进行仿写,进一步提高学生分辨见闻和联想的能力。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教案积极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理解和运用语言,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新的高度。
3、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抓重点词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美美地读、赞美的语气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语言的能力。
鸟的天堂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和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知道著名作家巴金吗?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巴金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这节课,我们就在巴金先生的引领下,一起走进我们南国的一个梦境般的地方——鸟的天堂。(板书课题)
2、配乐讲述传说。
在广东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潮退外露,潮涨水淹。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而优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又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
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鸣声呼唤,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国一个奇观,这就是——齐读课题。
3、揭题,读题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称作“鸟的天堂”呢?
生自由交流(景色优美舒适……)
我在网上下载了不少“鸟的天堂”的图片,它确实如你们所想象的,是个很美的地方。只看图片,就是一种享受,让人陶醉,它的静谧、优雅、和谐、安详,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再读课题——
3、学习生字词。
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这儿有三个生字,三个多音字,看他是否全读准了?
(课件出示:一簇簇不计其数树梢做巢应接不暇兴奋)
(1)正音;
(2)理解“应接不暇”;
(3)指导书写“巢”和“暇”。“巢”上部分是三个“﹤”,要写的匀称,这是鸟的一家三口,下面是个扁“日”是鸟的窝,建在这树木上,所以“巢”就是鸟的——家。“暇”是日字旁。
4、理清层次。
借助预习提示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汇报交流。
到底是六年级的学生,能再预习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理清了文章的。你们的表现让我感到骄傲。下面清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两词去了鸟的天堂后,有怎样的感慨?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
堂啊!
指导朗读:能不能把这感慨的味道读得再浓一些?突出“的确”,齐读。
5、质疑。
大家读这句话,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
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啊。
二、重点读“树”,品味写法
1、初步感受榕树的美。
(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近这株神奇的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师配乐朗读课文1——9自然段。
学生听后谈感受,总结榕树的特点。(你仿佛看到一棵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当作者看到这株大榕树的时候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可以动笔标注出来。
交流榕树的“大”
(1)随机出示:“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指名谈体会,突出“一株”,指名读,自由读。
(2)为什么不可计数?这跟它的生长特点有关。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出示图片)介绍:大家看到这许多的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长越长,垂到地面时,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横干直枝相连,盘根错节,
所以——“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3)指导读,体会榕树的大。
知道这株榕树究竟有多大吗?咱们的操场大不大?这一株榕树所覆盖的面积相当与咱两个操场,甚至比两个操场还要大。
把你的赞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出来。
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树却覆盖整个小岛,形
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还有那里具体写了榕树的“大?
随机出示:“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
抓住“卧”字来体会:一个“卧“字仿佛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小结:多么生动、巧妙的一个“卧”字啊,她静卧在水的中央,独立成一个小岛,是那么的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啊。所以作者这样感慨——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让我们再次走近这榕树,引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
榕树了……
体会榕树的“茂盛”、“绿”
(1)随机出示:“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如果把“似乎”去掉,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比较读。指名说。
师小结:这“似乎”不是没有,更不是绝对,而是带有神秘的,那种捉摸不透的,让人浮想联翩的的生命的感觉!把这种似有似无的神秘感读出来。指名读。
(2)感受“生命力”
读这句话,大家有没有疑问?
(“新的生命”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还可以与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读,体会,交流。
师小结:那是风吹,是鸟动,是阳光的照耀,是新发的嫩芽,是那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的生机,是榕树显示出来的茂盛的生命力,所以——齐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感受树的美
这是树叶在颤动,是生命在颤动,分明也是作者的心在颤动,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这美丽
的南国的树。”
这也是我们的心在赞叹——(齐读):这美丽
的南国的树。”
巴金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这株大榕树
的勃勃生机,用我们的朗读去再现这文字的生命!
齐读第八自然段。
指导交流背诵。(好的语言应该积累。)
三、迁移练笔,引向读“鸟”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能如此的美丽,除了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以外,还有天马村的人们对它的爱护。几百年来,人们把这棵大榕树看作是一棵神树,把树上栖息的鸟看做神鸟,不许人们去触动它,如果谁打鸟,就会受到家法的惩治,多少年来天马河的人们就是以他们最纯朴的环保意识,保护着鸟,保护着树,所以,天马村的人们至今仍然拥有——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正是由于有了这美丽善良的南国的人,才有了这神奇美丽的南国的树。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飞来的仙鹤,你发现了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你将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
居乐业?请你写下最能打动他的话。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交流。
生写,写完后交流。
就在你的召唤中,一只鸟飞来了,两只鸟飞来了,千百只,千万只鸟飞来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成了真正的——
生读:鸟的天堂。
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这次,我们没有失望,不仅看到了群鸟出巢的热闹场面,而且听到了百鸟齐鸣的动听音乐。那是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文学巨匠巴金又是怎样通过文字来展示这种百鸟出巢的生命之美的,请同学们回去后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文章的第二部分,再一次去感受这天下奇观(齐读)——鸟的天堂。如果有机会,你们可以去广东,去鸟的天堂——那梦境般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⒈学习课文,品读词句,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⒉了解由面到点的写作手法,能据图说一段话。
⒊背诵重点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品读词句,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由面到点的写作手法,能据图说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⒈读题
⒉从课文哪些地方,你一眼就可以领略到它是鸟的天堂。
二、 学习第2次经过鸟的天堂:
⒈自由读作者第2次经过鸟的天堂,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
⒉学生自由读,必要的地方做上简单批注。
⒊学生汇报:抓住具体词句“到处都是鸟声……有的`在扑翅膀”、“应接不暇”等从声音、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方面充分体验。
⒋有机进行朗读指导。鸟的天堂第2课时教案设计
⒌再自由读12、13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法{面到点}。
⒍按提示背诵12、1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写法。
⒎出示“群鸟回巢”影像,学生仔细观察,试着由面到点说一段话。
自由准备——相互交流——集体交流
⒏再读课文,感受动态的美。
⒐这么美的景象,巴金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学生读
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时,鸟的天堂又是怎样的呢?
三、 学习第1次经过鸟的天堂:
⒈第1次经过鸟的天堂,巴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带给你什么感受?
⒉学生自由读,在有所感的地方写上批注。
⒊学生汇报:
主要学习6、7自然段,体会“大榕树”的茂盛、勃勃生机,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鸟与树”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⒋这株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仅仅它枝繁叶茂吗?体会“人、鸟、树”的和谐共处是它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⒌一起诵读这美丽的鸟的天堂。
⒍怪不得巴金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学生一起读,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
四、 出示田汉经过鸟的天堂写的诗“小鸟天堂”,进一步加深体会。
五、 作业:
⒈按由面到点的写法,写一段话,内容可以是课堂上的图,也可以取自平时生活实际。
⒉背诵自己认为要背的段落2个。
鸟的天堂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投影片上的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 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
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投影片1: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鸟的天堂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写法。
2、领悟作者借景物描写表达情感与直接表达情感相结合的方法。
【设计特色】
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文章的内容,说出大榕树及鸟的特点。
二、领悟静态描写的方法
1、感情朗读,领悟方法:
⑴ 读描写榕树的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
⑵ 交流体会,要求:
学生可以从总体上谈文章是怎样写出大榕树的大和茂盛,也可以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谈自己的体会。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并用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读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边读边想像画面,读出味道,读出理解。其他学生点评同学的朗读,说说在具体的语句中怎样才能抓住关键字词读出榕树的硕大无朋。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抓住翠绿明亮新的生命在颤动读出大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
2、学习方法,实际运用:
学习作者描写大榕树的方法,口头描绘一下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草或树木。
三、领悟动态描写的方法
1、感情朗读领悟方法:
读课文中写群鸟纷飞的部分,划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或标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交流:
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说说喜欢的原因,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读出那样的味道。如读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个句子时,抓住叫飞扑字,读出小鸟的自由快乐,读出鸟的天堂里的热闹场面。读后师生评价,根据评价意见,再次感情朗读。
2、学习写法,实际运用:
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用上适当的动词,说一个句子,描绘一下课间时的情景。
四、领悟直接抒情和寄情于景的写法
结合第三单元读写例话中要求的方法: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的。
交流:
1、找出作者直接赞美鸟的天堂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读出这样的语气。
2、读读描写大榕树和小鸟的段落,体会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借助交流时的所得,再次感情朗读,体会直接抒情和寄情于景的写法。
五、积累语言
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熟读成诵。
六、拓展练习
播放《我是噢一只小小鸟》的歌曲视频,让学生倾听小鸟伤心的诉说,观看小鸟的悲惨遭遇,然后以大榕树或小鸟以及这里的农民的口吻,给那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鸟写一封邀请信。
提示:
可用上本节课积累的语言以及写作方法,介绍鸟的天堂情况,以便让小鸟敢来这里,愿来这里。
【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学生明确了大榕树和众鸟的特点把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好的问题,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写法的。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把心放进具体的语境中,边想像画面边体会情感,抓住关键的字词,读出感受,读出滋味,然后是师生评价,评价后结合体会再读再悟,使读的层次逐步提高,在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言语、情感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另外,在本课的学习中,还注意了读与写的结合,在领悟作者抓住榕树特点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后,进行了迁移训练,学习作者的写法,口头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草树木。在领悟作者动态描写群鸟欢腾的热闹场景后,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述可见同学们的活动──这些训练队直到孩子的写作能起到较明显的作用。
本课的拓展练习,虽然之设计了一项,但这次抛砖引玉,却体现了多元化的原则:学生可以从环保的角度谈认识,也可用上本节积累的语言,也可学习本课的表达方式,因此呈现的果应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但是,理想和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再以读促悟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感情朗读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2、由于这节课的目标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在体会方法的实际操作中,工具性的分量有点重了。
3、拓展练习的开放性较大,所以学生写出来的东西面面俱到,层面很浅,倒不如专门落实积累或学习表达一个方面更扎实。
【鸟的天堂教案】相关文章:
鸟的天堂教案04-13
《鸟的天堂》教案01-03
《鸟的天堂》教案03-06
《鸟的天堂》教案05-18
鸟的天堂教案09-07
《鸟的天堂》的教案02-24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06-10
关于鸟的天堂教案06-03
鸟的天堂教案【荐】03-30
鸟的天堂教案【精】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