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时间:2024-09-24 22:48:58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四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 听到。

  公路:盘曲 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 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 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 (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 ──>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 宽) (窄小、低矮、昏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2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齐读课题。

  1.白板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

  2.指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作者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活动2【讲授】精度感受

  (一)欣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 ,师生互评 。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教师板书:宽、大

  2.朗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作者的感受。

  6.师: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 (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活动3【讲授】学习讨论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活动4【练习】学习仿写

  你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要注意游览顺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4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过程,尝试写一篇游记。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游记,感受作者的写法及感情。

  教案点评:

  教师由课题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合作解决,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资料,可阅读课外书刊,也可上网浏览。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担当小导游。

《有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06-30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03-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6-2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6-09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2-23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02-24

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1-2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最新03-14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03-0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02-22

有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四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 听到。

  公路:盘曲 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 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 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 (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 ──>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 宽) (窄小、低矮、昏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2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齐读课题。

  1.白板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

  2.指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作者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活动2【讲授】精度感受

  (一)欣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 ,师生互评 。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教师板书:宽、大

  2.朗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作者的感受。

  6.师: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 (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活动3【讲授】学习讨论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活动4【练习】学习仿写

  你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要注意游览顺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4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过程,尝试写一篇游记。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游记,感受作者的写法及感情。

  教案点评:

  教师由课题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合作解决,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资料,可阅读课外书刊,也可上网浏览。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担当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