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9-12 03:44:4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集合10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萌发爱 护小动物的情感

  2.学习靠腰部扭动贴地爬行,锻炼躯干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3.对腰部扭动贴地爬行动作感兴趣,能克服畏难情绪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模仿虫子腰部扭动贴地爬,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

  难点:能克服困难、协调地完成动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组织幼儿观看动物世界的录像,模仿不同动物的爬行动作;了解青虫的演变过程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只布袋、录音机、磁带。场地准备:有斜坡的青草地、花园,并放置好小青虫的“粪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经验回顾:哪些动物会爬?怎么爬?昆虫爬的动作有哪些?

  2.热身运动:幼儿分散模仿各种动物爬行。

  ①自由模仿:手脚着地屈膝爬,手脚着地爬,匍匐等等;

  ②集体模仿:两人坐抱一起,模仿“西瓜虫”滚动前进;幼儿全体屈膝,将手搭在前幼儿的臀部上,变成长长的“毛毛虫”蠕动前进;变成“蜈蚣”,同时抬手抬脚爬行前进等等。

  二、基本部分

  1.讨论:小青虫长得怎么样?是怎么爬的?

  2.幼儿自由尝试,模仿青虫的`爬行;

  3.讨论动作要领: “撅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 (个别幼儿示范,教师示范讲解:靠腰部的扭动,尽量不用手去推,将臀部往上拱,使身体成∩,膝盖跪住,将上身往前伸长,如此反复。)

  4.幼儿第二次练习(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不用手脚帮忙,靠腰部扭动爬行,动作协调)。

  三、游戏部分

  1.“找肥料”

  请“青虫”用刚学会的爬行动作,将这些肥料分别运到指定地点,比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又快又多。

  2.“我们长大了”

  请每个幼儿取一只布袋,将身体套入布袋中(表示青虫长大了)练习爬行(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调节幼儿的活动量,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3.“小青虫的梦”

  ①教师以蝴蝶姐姐的身份讲述游戏规则:根据人数将幼儿分成2组,先是鱼贯地爬过山坡,在山坡对面的草丛中拣起一根教师事先准备的青草粘在身上,然后钻入布袋,爬过草地,在音乐声中钻出布袋,代表蜕变成蝴蝶,翩翩起舞。

  ②幼儿跟着蝴蝶姐姐开始旅程:爬山坡――吃青草――吐丝结茧(将身体钻入布袋中)――蜕变成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随音乐中,学蝴蝶飞舞;

  2.整理活动场地,出场。

  【延伸活动】

  在晨间活动中,让幼儿用布袋继续进行游戏。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时,幼儿对花园里的昆虫特感兴趣,会长时间地观察,有的甚至趴在虫子后面跟着它爬,我就以青虫成长的过程为游戏情节,力图做到:一、渗透环境教育: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其相互间的作用,体会到它的美妙,激发喜爱之情。因此,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青虫的梦”的游戏情节,让幼儿以“青虫”参与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活动。二、增加难度,提高爬行速度。幼儿躯干的扭动来爬行,难度颇大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其三,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模仿小青虫爬行,激发幼儿探索身体运动的乐趣。

  二、效果分析

  本活动场地在有斜坡的草地和花园,避免了体育活动中繁琐的场地布置,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与我们的关系是这么的密切与和谐,使环境教育从情感角度入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孩子的心田。学习新动作、游戏、课中小肆还是放松活动,教师均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如在动作学习时,教师以“噘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的儿歌来形象化幼儿的动作要领,使幼儿在琅琅上口的儿歌中,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幼儿在形象的游戏情节中,反复练习爬行,乐此不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所以我选择生活中孩子们常见而又感兴趣的大树作为活动题材。让幼儿通过一些自然物来测量大树的粗细,通过教师准备的材料如卷尺、纸条、绳子,进行操作和探索发现结果,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思考。

  活动目标:

  一、 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树的粗细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测量的结果进行排序。

  二、 在测量活动中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合作完成任务,让幼儿体验到伙伴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活动重点:

  重点是正确掌握用自然物测量树木粗细的方法,以及对树木进行排序。

  活动难点:

  掌握用绳子测量的方法。

  活动准备:

  提前创设了适合本次活动主题的环境:自制四棵粗细差异不太明显的树并标有1—4的序号;测量用的工具:卷尺、长纸条、绳子;每组一张测量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乐《郊游》,全体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扮演小司机做开车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 课程主体:

  (一)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说出这四棵大树有哪些地方不同

  教师:小朋友们看我们这里有几棵大树?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回答(有四棵大树,它们有的粗有的细,它们身上的数字不同……)

  教师:你们说这四棵大树哪棵最粗哪课最细呢?

  幼儿回答(三号大树最粗,一号大树最细。)

  教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回答(用眼睛看出来的)

  教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用眼睛看出来的,老师告诉你们这种方法叫目测,可是在两棵大树粗细差距不明显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不实用了,那谁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树的粗细呢?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说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

  教师讲解每位幼儿想出的好办法。引导幼儿说出用各种自然物去测量树木。

  (三)教师为幼儿准备几种测量工具(卷尺、长纸条、绳子)还有记录结果的.笔和记录表。

  1.幼儿自主的去选择测量工具,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和研究如何去使用自己手中的测量工具,并会把测量结果正确的记录下来。

  教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种测量大树的工具,现在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我们分组去进行测量,测量以后你们小组的几名成员一起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比一比几号大树最粗,几号大树第二粗,几号大树第三粗,几号大树最细。

  2.注意让幼儿在测量的同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体验到伙伴间合作的乐趣。

  (四)教师总结幼儿的测量结果。

  教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看哪组小朋友测量后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 活动延伸:

  教育幼儿要学会保护树木。教师为幼儿提供测量工具,带幼儿到户外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练习。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大树的粗细,现在我们拿着自己的测量工具到外面去给我们幼儿园的每一棵大树量一量,比一比哪棵大树最粗,哪棵最细,好不好?(带领幼儿去户外进行测量)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设计安排。按照《纲要》的指导精神,使活动环节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注重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的发展与提高。

  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目测观察法有的放矢,在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由探究环节,教师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或帮助同伴操作过程中有不同的体验。师生互动自然而默契。自由宽松的探究环境使幼儿身心放松,在参与合作互助的气氛中逐步实现了教学活动目标。

  在每一小结中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进行适时适当的讲解或指导,使幼儿的态度、情感、技能上有所发展。幼儿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帮的关系,营造了一种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

  本次活动存在许多不足。教师语言语调有时把握不当,语言组织的不够灵活;在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尺子时对尺子的刻度使用方法上欠缺讲解,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改进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愿意主动参与探究,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了解摩擦产生“静电”,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3、能动手动脑大胆进行实验探究,并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幼儿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活动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交流实验探究过程及结果。

  活动准备

  理解摩擦的含义;有观察到过身边的“静电现象”。

  物质材料准备:

  记录表,大小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铅笔,水彩笔,吸管,塑料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魔法小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牙签为什么会随着吸管动起来呢?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实验,幼儿初步感知静电的产生

  1、设置情境:小小魔术——吸管吸纸屑

  (1)刚才杨老师是怎么把纸屑吸起来的呢?引出摩擦的概念。

  (2)吸管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吸起小纸屑呢?引发幼儿猜想。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实验并做记录。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4、小结:原来在有毛的如毛发,毛衣或绒布上摩擦容易产生静电,然后就可以成功地吸起小纸屑啦!

  (二)第二次实验,探索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静电现象。

  1、出示材料,提问:除了吸管外,这些材料都能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吗?

  2、幼儿第二次实验,并做记录。

  3、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4、小结:经过摩擦后,有的物体容易产生静电,有的不容易产生静电。

  三、结束部分

  观看PPT,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幼儿利用活动区的.材料进行静电实验。

  家园共育: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资料,了解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总结【自我评价】

  在干燥的秋天,小朋友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击了一下,还有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还伴有亮光。小朋友们对这些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很有兴趣随老师一起去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以魔术视频导入,用吸管摩擦后将牙签控制的左右转。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继而欢呼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用小棒棒去吸小纸屑。

  通过与自己身体或衣服摩擦产生静电,大部分幼儿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让幼儿继续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纸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电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电物品。最后我还让幼儿了解电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静电。

  通过此次科学活动的展开,让我认识到科学活动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要多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存在问题】

  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活动中,有两次幼儿进行实验探索操作的地方,我通过让幼儿边做实验边填记录表来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但对孩子们记录的结果没有充分地进行探讨。

  【课堂重建】

  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交流。在本次活动中,在验证猜想的环节没有给与孩子们充分讨论自己实验验结果的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以幼儿为主题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预期目标: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此活动中主要目标是让幼儿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了解水的特性,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资源收集及环境创设:

  1.每人两个杯子(内装水和牛奶)、花片、塑料盆一个;

  2.人手一块抹布。

  3.各种器具:塑料玩具、小筐、漏斗等。

  4.每组一个大的塑料盆(供幼儿玩水用)

  5.教室周围粘贴有关水的各种图片。

  活动流程:

  一、组织幼儿玩水,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幼儿可以自由地用各种器具玩水,启发幼儿说说水是什么样的。

  二、幼儿尝试,找出水的特性。

  1、让幼儿观察牛奶和水,比一比,说出水是什么颜色的?牛奶是什么颜色的?从中知道水是无色的.。

  2、让幼儿分别品尝水和牛奶,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味道的?从中知道水是无味的。

  3、让幼儿分别在水和牛奶中放入花片,让幼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水是透明的。

  4、请幼儿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盆子里,让幼儿观察水怎么样了?引导幼儿感知“流动”。

  三、小结水的特性,自由观察教室周围的图片或自由玩水。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时刻要为幼儿的探索认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物质的性质。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幼儿从亲身体验中,对水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实验者”,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然就形成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也经常被我们老师和家长忽视,认为是在瞎玩。其实撕纸是最适宜小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利用撕纸活动能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等学习态度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小绵羊毛茸茸的可爱造型是被幼儿所熟悉的,幼儿在生活中也对小绵羊有一定的了解,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小绵羊,激发幼儿帮助小绵羊的情感。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撕贴小纸条,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因此我结合自己在这学期研究的专题计划《科学区域中探究式活动的适宜模式》紧紧围绕怎样让幼儿“撕出又细又长的纸条”展开活动,把撕纸活动与科学探究活动相互融合,让孩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餐巾纸的纹路与撕纸难易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知道顺着皱纹纸的纤维能较容易的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

  2.能耐心地参与探索活动,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3.体验帮助“小绵羊”取暖所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张绵羊轮廓的纸,固体胶若干。

  2.餐巾纸每人2-3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撕纸条的愿望。

  师出示“绵羊轮廓”:前几天,小绵羊身上的毛刚刚被工人叔叔剪掉,天越来越冷,把小绵羊们冻得咯咯咯咯直发抖,这可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让小绵羊变得暖和起来?(幼儿讲述让小绵羊暖和的方法。)

  幼儿1:给它穿上衣服

  幼儿2:让它重新长出羊毛

  (评析: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的进入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帮助小动物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开门见山地导入作用。)

  (二)第一次操作: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如何撕出长长的“羊毛”。

  1.了解羊毛的形态。

  师:小绵羊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给自己的身上重新披上一层羊毛,这样小绵羊就能暖和起来了。你们知道羊毛是什么样子的吗?(教师播放课件)

  幼儿1:羊毛白白的

  幼儿2:羊毛细细的

  幼儿3:羊毛长长的

  师:这里有很多像羊毛一样白的餐巾纸,(出示餐巾纸)谁能把这白白的餐巾纸变成细细、长长的羊毛呢?请两位小朋友上前探索撕羊毛。

  2.自主探索撕“羊毛”。

  师:你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了吗?

  师:教师对撕出细长条的幼儿:你是怎么撕出细长条的?

  3.教师小结“羊毛”的正确撕法。

  师:原来在餐巾纸里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一边的纸靠得很紧,很难撕开来,而且也很容易断,但另一边就很松,轻轻一撕就撕开来了,所以不好撕的时候只要把纸转一转,换一边继续撕就一定能撕出长长的“羊毛”的。

  (评析:运用让幼儿先尝试然后教师再总结的方法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探究能力,真正做到了幼儿探究在前,教师总结在后,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幼儿的示范让孩子明白怎样撕才能撕出细细长长长的面条,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三)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餐巾纸里的“秘密”。

  师:让我们一起试试看,找找餐巾纸里的“秘密”,看看是不是一边紧、一边松呢?

  (评析:再次让幼儿实践撕长长、细细的羊毛,不仅巩固撕的技能,而且也掌握餐巾纸的小秘密。)

  (四)第三次操作:引导幼儿撕出细细的“羊毛”。

  师:看来你们都找到小“秘密”了,撕出了这么多长长的羊毛,可是小绵羊说它喜欢细细的羊毛,这样披在身上才软呢!粗粗的羊毛会刺着它的,谁能把羊毛变细?(请一幼儿示范)

  师:等会儿把自己篮子里粗粗的羊毛挑出来撕成细细的羊毛,然后贴到小绵羊的身上,每个地方都要贴到,这样小绵羊就不冷了,让我们赶紧去帮助小绵羊吧!

  (评析:在帮助小绵羊贴羊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孩子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

  (五)结束活动。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小绵羊终于披上了细细长长的羊毛了!小绵羊说谢谢你们!帮助了小绵羊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高高兴兴地跳起来吧!

  活动延伸:

  1.科学区提供彩纸让幼儿继续探索。

  师:做了一会儿运动,小绵羊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可是草地上的草太少不够吃,你们能不能用这些绿色的彩纸给小绵羊撕出长长的小草呢?彩纸里会不会也藏着小秘密,让我们游戏的时候再去试一试吧!

  2.提供不同材质的纸以及放大镜供幼儿继续探索、观察、感知各种纸的纹路。

  (评析: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幼儿探索、学习活动的终结,故我在活动延伸中继续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孩子探究其他类型纸张的欲望)

  活动反思:

  一、以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严肃”的科学活动充满趣味,调动孩子探索、思考的欲望,这是开展好科学活动的首要前提。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通过探索感知餐巾纸里的经纬纹路,如若仅是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撕纸来探索感知而无情境作支撑的话,孩子的'探究热情是很难长久保持的。故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前几天,小绵羊身上的毛刚刚被工人叔叔剪掉,可是天越来越冷,把小绵羊们冻得咯咯咯咯直发抖,这可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让小绵羊变得暖和起来的?”这样的导入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可谓是投其所好,活动气氛瞬间被激活,为后续顺利开展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以求真为原则

  有时候,为了让科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往往会采取“降低提问难度”、“或让探索活动成为一种形式”的做法。让活动看似活跃而顺畅,但细细品味这些活动,幼儿上与不上前后变化不大,更别说通过活动去培养孩子早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启蒙了。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通过科学真实的提问、探索逐步引导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真问题。

  在第一次探索前,我通过这样的提问“这里有很多像羊毛一样白的餐巾纸,等会儿请你动动小脑筋、动动你的小手,想想怎样把餐巾纸变成“羊毛”送给小绵羊呢(出示一根撕好的“羊毛”),?” 之后老师并没有示范或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将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在观察纸片、纸条后去大胆猜测并尝试。另外,怎样把餐巾纸变成羊毛的提问是比较开放的,这样孩子的思路就会很宽阔,孩子会调动所有的已有经验进行探索,这就是一次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去解决现有问题。

  当孩子通过尝试撕出“羊毛”把原因归结在用了正确的方法时,老师通过动作及提问“这一次用正确的动作怎么也撕不出“羊毛”了呢?”引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和尝试。在反复的尝试中孩子逐步感知到了纸的一边易撕,另一边难撕,也就是纸里存在着经纬纹路。

  2.真探索。

  整个活动的探索老师都是以抛出问题让孩子自主思考、操作的形式进行的,因为有很明确的问题作埋伏,所以孩子对探索活动还是很有目标、很感兴趣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不要放弃。我以抛出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继续思考和探索。最终,孩子们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给小绵羊披上了厚厚的羊毛时,那一份满足并不是手工活动所能达成的,因为手工更多的是动作技能的练习,而科学探索则饱含着孩子的思考和不懈努力,充满了挑战和趣味。 ‘

  三、以拓展为追求

  好的科学活动结尾应该是能激发孩子继续深入探索的,因此,在本次活动结束时,我进行了这样一个提问:“做了一会儿运动,小绵羊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可是草地上的草太少不够吃,你们能不能用这些绿色的彩纸给小绵羊撕出长长的小草呢?彩纸里会不会也藏着小秘密,让我们游戏的时候再去试一试吧!”依然沿用故事情境,使得整个活动浑然一体,但同时又充分激发了孩子对其他纸张的探索兴趣,让活动止而探索不止。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布的特征,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

  2.增进对布及布制品多样性的认识,初步了解布的用途。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各种布制品的物品,如;布衣裤、布娃娃、床上用品、布袋、布鞋、桌布、布书、手绢、帽子等,在班级里布置成展台。

  2.用来做对比的塑料桌布和皮鞋

  活动过程:

  一、感受布和其他材质的区别。

  1.教师出示塑料桌布与布质桌布,引导幼儿比较与讨论。

  ----教师:这里有两块漂亮的桌布,我们看看,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块?为什么?

  -----教师;现在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摸一摸,有什么布一样?布做的桌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块?为什么?

  2.出示皮鞋和布鞋,引导幼儿比较与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两双鞋,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看一看、摸一摸,布鞋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穿在脚上试试看,有什么不同?

  二、看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布制品。

  1.出示布制品展台,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感受各种布制品。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布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用什么布做的。

  ---教师;布还可以做什么呢?

  ---教师;如果请你用布做东西,你想用它做什么呢?

  三、触觉游戏。

  1.教师准备依个大袋子,里面放用布、塑料、陶瓷、橡皮做的玩具。

  请一个幼儿上来,闭上眼睛,在袋子里摸布玩具。确定后,其他幼儿喊"一、二、三",拿出来看一看。如果他摸到布玩具,其他幼儿为他鼓掌奖励,如果没有摸到布玩具,可以请他再试一次。

  活动延伸: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找一找,生活环境中有哪些布质的物品,共同填写"各种各样的布"调查表。(详见"附")。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感知与体验的时间,帮助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官感知布的特征,并且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2.有的幼儿可能只从表面理解问题,如只从表面的特性,如颜色、图案等来区别布和其他材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与追问,帮助幼儿深入了解问题,如材质,的软硬、光滑与粗糙等。

  3.该活动可以进一步向语言领域扩展,请幼儿细致描述布制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本活动结束后,将幼儿带来的各种布制品展示出来,布置"布的世界"主题墙和展台。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了解哪些动物是冬眠的。

  2.尝试在游戏中说说英语,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冬眠的动物

  2.趣味练习:给冬眠的动物写封信

  趣味练习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说说冬眠的小动物

  请幼儿说说,知道有哪些小动物是冬眠的。

  二、观看幻灯片,师生讨论。

  讨论幻灯片中的小动物是否冬眠。

  (其中有争议的地方可让幼儿在“小问号”内记录。)

  三、游戏:Wake up!冬眠的动物醒来啦!

  1.玩法

  幼儿对纸袋里的小动物说些有关春天的话,然后把冬眠的小动物拉出来。

  2.玩法

  幼儿做冬眠的小动物,教师做叫醒小动物的`人。

  听到“冬天来了,许多小动物开始冬眠啦!”幼儿做睡觉状。

  听到“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醒来了。

  小青蛙,Wake up!Wake up!”小青蛙就做醒过来的样子。

  然后再去把其它冬眠的动物叫醒。直至所有的小动物都醒过来。

  规则:冬眠的动物听到“wake up!wake up!”才可醒来。

  叫醒小动物的人要说一些有关春天的话。

  四、给冬眠的动物写封信

  冬眠的小动物醒来了,小朋友想对它们说些什么话呢,写下来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教育目标:

  1、 感知物体的形状、颜色、触感,学习将物体按某一特征来进行排列。

  2、知道西红柿黄瓜萝卜辣椒等是属于蔬菜,学习用一句完整的、好听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准备:

  西红柿、辣椒、黄瓜、萝卜若干根,青菜奶奶及蔬菜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题(出示青菜奶奶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是青菜奶奶还是青菜宝宝呀?”

  幼:“青菜奶奶。 ”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她脸上有皱纹。”

  师:“今天青菜奶奶要过生日了,她想请很多宝宝一起和她过生日,谁想去?”

  师:“青菜奶奶还要你们带一样东西去,带一个小袋子里的宝宝去。你们先来猜猜看,你的袋子里都是什么宝宝。”

  幼:“西红柿宝宝,球宝宝,棒子宝宝……”

  师:“好,那我们一起打开来看看,看看到底是什么宝宝。”

  二、引导幼儿观察手上的蔬菜宝宝

  师:“你们手上的都是什么宝宝呀?它们长得都是什么样子呀?”(形状:圆圆的、长长的。颜色:红色、橘黄色、绿色)

  幼:“我的是圆圆的。我的是长长的。”

  师:“那你们来摸摸看,你们的宝宝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谁摸起来是滑滑的?请你把手举起来。”“谁摸起来是不滑滑的,是粗糙的?也把手举起来。”

  教师小结

  三、排排队

  师:“这些宝宝呀都是要带到青菜奶奶家去的。可是,这么多宝宝出去肯定会走丢的,怎么办呢?”

  幼:“搭火车、排排队。”

  师:“好,那我们就给它们来排排队。要怎么排呢?我们先给西红柿排排队好不好。这里的西红柿,有的.大,有的小,怎么排呢?(引导幼儿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师:“宝宝们排好队了,青菜奶奶还有这些宝宝们,它们合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家都可以叫的名字,叫做蔬菜。”

  四、敲敲门

  师:”现在小班的宝宝们要带好这些蔬菜宝宝一起去青菜奶奶家过生日了。可是青菜奶奶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到了奶奶家,记得大声的告诉她,你是什么蔬菜宝宝。”

  师(扮演青菜奶奶):“你是谁呀?你是什么样子的西红柿宝宝呀?”

  幼:“我是圆圆的(红红的)西红柿宝宝!”

  五、结束

  师:”我们一起为青菜奶奶过生日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重点难点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认识常见的花,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能在教师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目标

  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知道一些常见的花的名字,如:菊花,一串红。

  激发幼儿对花朵的好奇心,喜欢花朵,能在教师的感染下表现出关 心、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园内的菊花和一串红花坛看一看、闻一闻,观赏花朵。知道它们的名字。

  1.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去看一些漂亮的小伙伴,大家想不想去看看是谁?"

  2.看一看、闻一闻。

  师:"用你们的小眼睛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伙伴呢?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

  3.说一说花的名字。

  师:"有没有小朋友认识这些小伙伴,知道它们的名字?"(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提问:像什么?进行猜一猜。在猜过或者想过之后告诉它们答案,更容易记住。)

  二、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1.带领幼儿回教室。

  师:"还有更多漂亮的小伙伴在教室里等着我们呢,我们回教室去看看吧。"

  2.出示梅花的图片。

  师:"我们来听一听这朵花在说什么?"师:"大家好,我叫梅花,我生活在冬天。"提问:它的名字叫什么?生活在哪个季节?

  3.出示水仙花的.图片。

  师:"大家好,我叫水仙花。我生活在水里。"提问:它叫什么名字?它生活在哪里?

  4.出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

  师:"你们看!好多好多漂亮的花。"提问:你们觉得这些花一样么?

  颜色一样么?形状一样么?(不一样)师:"他们是各种各样的,他们和小朋友一样,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

  三、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关心、爱护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花儿把幼儿园装饰的美不美?

  如果没有了这些漂亮的花幼儿园还美吗?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总结:如果我们把花儿采下来的话,花宝宝会疼,会伤心的。我们的幼儿园也就不美了。所以我们要关心、爱护花草树木,不去采摘。

  四、拓展延伸激发幼儿对花的兴趣和好奇心。

  出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花叫什么名字呢?课后可以和老师来说一说,也可以去看看其他的花儿,看看有没有你没见过的花。

  摘要: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1.带领幼儿回教室。 师:"还有更多漂亮的小伙伴在教室里等着我们呢,我们回教室去看看吧。" 2.出示梅花的图片。 师:"我们来听一听这朵花在说什么?"师:"大家好,我...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集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2-24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集合10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萌发爱 护小动物的情感

  2.学习靠腰部扭动贴地爬行,锻炼躯干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3.对腰部扭动贴地爬行动作感兴趣,能克服畏难情绪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模仿虫子腰部扭动贴地爬,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

  难点:能克服困难、协调地完成动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组织幼儿观看动物世界的录像,模仿不同动物的爬行动作;了解青虫的演变过程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只布袋、录音机、磁带。场地准备:有斜坡的青草地、花园,并放置好小青虫的“粪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经验回顾:哪些动物会爬?怎么爬?昆虫爬的动作有哪些?

  2.热身运动:幼儿分散模仿各种动物爬行。

  ①自由模仿:手脚着地屈膝爬,手脚着地爬,匍匐等等;

  ②集体模仿:两人坐抱一起,模仿“西瓜虫”滚动前进;幼儿全体屈膝,将手搭在前幼儿的臀部上,变成长长的“毛毛虫”蠕动前进;变成“蜈蚣”,同时抬手抬脚爬行前进等等。

  二、基本部分

  1.讨论:小青虫长得怎么样?是怎么爬的?

  2.幼儿自由尝试,模仿青虫的`爬行;

  3.讨论动作要领: “撅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 (个别幼儿示范,教师示范讲解:靠腰部的扭动,尽量不用手去推,将臀部往上拱,使身体成∩,膝盖跪住,将上身往前伸长,如此反复。)

  4.幼儿第二次练习(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不用手脚帮忙,靠腰部扭动爬行,动作协调)。

  三、游戏部分

  1.“找肥料”

  请“青虫”用刚学会的爬行动作,将这些肥料分别运到指定地点,比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又快又多。

  2.“我们长大了”

  请每个幼儿取一只布袋,将身体套入布袋中(表示青虫长大了)练习爬行(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调节幼儿的活动量,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3.“小青虫的梦”

  ①教师以蝴蝶姐姐的身份讲述游戏规则:根据人数将幼儿分成2组,先是鱼贯地爬过山坡,在山坡对面的草丛中拣起一根教师事先准备的青草粘在身上,然后钻入布袋,爬过草地,在音乐声中钻出布袋,代表蜕变成蝴蝶,翩翩起舞。

  ②幼儿跟着蝴蝶姐姐开始旅程:爬山坡――吃青草――吐丝结茧(将身体钻入布袋中)――蜕变成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随音乐中,学蝴蝶飞舞;

  2.整理活动场地,出场。

  【延伸活动】

  在晨间活动中,让幼儿用布袋继续进行游戏。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时,幼儿对花园里的昆虫特感兴趣,会长时间地观察,有的甚至趴在虫子后面跟着它爬,我就以青虫成长的过程为游戏情节,力图做到:一、渗透环境教育: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其相互间的作用,体会到它的美妙,激发喜爱之情。因此,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青虫的梦”的游戏情节,让幼儿以“青虫”参与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活动。二、增加难度,提高爬行速度。幼儿躯干的扭动来爬行,难度颇大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其三,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模仿小青虫爬行,激发幼儿探索身体运动的乐趣。

  二、效果分析

  本活动场地在有斜坡的草地和花园,避免了体育活动中繁琐的场地布置,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与我们的关系是这么的密切与和谐,使环境教育从情感角度入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孩子的心田。学习新动作、游戏、课中小肆还是放松活动,教师均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如在动作学习时,教师以“噘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的儿歌来形象化幼儿的动作要领,使幼儿在琅琅上口的儿歌中,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幼儿在形象的游戏情节中,反复练习爬行,乐此不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所以我选择生活中孩子们常见而又感兴趣的大树作为活动题材。让幼儿通过一些自然物来测量大树的粗细,通过教师准备的材料如卷尺、纸条、绳子,进行操作和探索发现结果,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思考。

  活动目标:

  一、 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树的粗细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测量的结果进行排序。

  二、 在测量活动中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合作完成任务,让幼儿体验到伙伴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活动重点:

  重点是正确掌握用自然物测量树木粗细的方法,以及对树木进行排序。

  活动难点:

  掌握用绳子测量的方法。

  活动准备:

  提前创设了适合本次活动主题的环境:自制四棵粗细差异不太明显的树并标有1—4的序号;测量用的工具:卷尺、长纸条、绳子;每组一张测量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乐《郊游》,全体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扮演小司机做开车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 课程主体:

  (一)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说出这四棵大树有哪些地方不同

  教师:小朋友们看我们这里有几棵大树?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回答(有四棵大树,它们有的粗有的细,它们身上的数字不同……)

  教师:你们说这四棵大树哪棵最粗哪课最细呢?

  幼儿回答(三号大树最粗,一号大树最细。)

  教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回答(用眼睛看出来的)

  教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用眼睛看出来的,老师告诉你们这种方法叫目测,可是在两棵大树粗细差距不明显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不实用了,那谁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树的粗细呢?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说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

  教师讲解每位幼儿想出的好办法。引导幼儿说出用各种自然物去测量树木。

  (三)教师为幼儿准备几种测量工具(卷尺、长纸条、绳子)还有记录结果的.笔和记录表。

  1.幼儿自主的去选择测量工具,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和研究如何去使用自己手中的测量工具,并会把测量结果正确的记录下来。

  教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种测量大树的工具,现在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我们分组去进行测量,测量以后你们小组的几名成员一起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比一比几号大树最粗,几号大树第二粗,几号大树第三粗,几号大树最细。

  2.注意让幼儿在测量的同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体验到伙伴间合作的乐趣。

  (四)教师总结幼儿的测量结果。

  教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看哪组小朋友测量后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 活动延伸:

  教育幼儿要学会保护树木。教师为幼儿提供测量工具,带幼儿到户外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练习。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大树的粗细,现在我们拿着自己的测量工具到外面去给我们幼儿园的每一棵大树量一量,比一比哪棵大树最粗,哪棵最细,好不好?(带领幼儿去户外进行测量)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设计安排。按照《纲要》的指导精神,使活动环节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注重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的发展与提高。

  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目测观察法有的放矢,在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由探究环节,教师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或帮助同伴操作过程中有不同的体验。师生互动自然而默契。自由宽松的探究环境使幼儿身心放松,在参与合作互助的气氛中逐步实现了教学活动目标。

  在每一小结中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进行适时适当的讲解或指导,使幼儿的态度、情感、技能上有所发展。幼儿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帮的关系,营造了一种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

  本次活动存在许多不足。教师语言语调有时把握不当,语言组织的不够灵活;在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尺子时对尺子的刻度使用方法上欠缺讲解,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改进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愿意主动参与探究,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了解摩擦产生“静电”,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3、能动手动脑大胆进行实验探究,并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幼儿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活动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交流实验探究过程及结果。

  活动准备

  理解摩擦的含义;有观察到过身边的“静电现象”。

  物质材料准备:

  记录表,大小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铅笔,水彩笔,吸管,塑料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魔法小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牙签为什么会随着吸管动起来呢?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实验,幼儿初步感知静电的产生

  1、设置情境:小小魔术——吸管吸纸屑

  (1)刚才杨老师是怎么把纸屑吸起来的呢?引出摩擦的概念。

  (2)吸管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吸起小纸屑呢?引发幼儿猜想。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实验并做记录。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4、小结:原来在有毛的如毛发,毛衣或绒布上摩擦容易产生静电,然后就可以成功地吸起小纸屑啦!

  (二)第二次实验,探索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静电现象。

  1、出示材料,提问:除了吸管外,这些材料都能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吗?

  2、幼儿第二次实验,并做记录。

  3、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4、小结:经过摩擦后,有的物体容易产生静电,有的不容易产生静电。

  三、结束部分

  观看PPT,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幼儿利用活动区的.材料进行静电实验。

  家园共育: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资料,了解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总结【自我评价】

  在干燥的秋天,小朋友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击了一下,还有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还伴有亮光。小朋友们对这些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很有兴趣随老师一起去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以魔术视频导入,用吸管摩擦后将牙签控制的左右转。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继而欢呼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用小棒棒去吸小纸屑。

  通过与自己身体或衣服摩擦产生静电,大部分幼儿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让幼儿继续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纸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电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电物品。最后我还让幼儿了解电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静电。

  通过此次科学活动的展开,让我认识到科学活动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要多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存在问题】

  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活动中,有两次幼儿进行实验探索操作的地方,我通过让幼儿边做实验边填记录表来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但对孩子们记录的结果没有充分地进行探讨。

  【课堂重建】

  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交流。在本次活动中,在验证猜想的环节没有给与孩子们充分讨论自己实验验结果的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以幼儿为主题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预期目标: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此活动中主要目标是让幼儿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了解水的特性,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资源收集及环境创设:

  1.每人两个杯子(内装水和牛奶)、花片、塑料盆一个;

  2.人手一块抹布。

  3.各种器具:塑料玩具、小筐、漏斗等。

  4.每组一个大的塑料盆(供幼儿玩水用)

  5.教室周围粘贴有关水的各种图片。

  活动流程:

  一、组织幼儿玩水,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幼儿可以自由地用各种器具玩水,启发幼儿说说水是什么样的。

  二、幼儿尝试,找出水的特性。

  1、让幼儿观察牛奶和水,比一比,说出水是什么颜色的?牛奶是什么颜色的?从中知道水是无色的.。

  2、让幼儿分别品尝水和牛奶,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味道的?从中知道水是无味的。

  3、让幼儿分别在水和牛奶中放入花片,让幼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水是透明的。

  4、请幼儿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盆子里,让幼儿观察水怎么样了?引导幼儿感知“流动”。

  三、小结水的特性,自由观察教室周围的图片或自由玩水。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时刻要为幼儿的探索认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物质的性质。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幼儿从亲身体验中,对水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实验者”,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然就形成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也经常被我们老师和家长忽视,认为是在瞎玩。其实撕纸是最适宜小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利用撕纸活动能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等学习态度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小绵羊毛茸茸的可爱造型是被幼儿所熟悉的,幼儿在生活中也对小绵羊有一定的了解,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小绵羊,激发幼儿帮助小绵羊的情感。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撕贴小纸条,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因此我结合自己在这学期研究的专题计划《科学区域中探究式活动的适宜模式》紧紧围绕怎样让幼儿“撕出又细又长的纸条”展开活动,把撕纸活动与科学探究活动相互融合,让孩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餐巾纸的纹路与撕纸难易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知道顺着皱纹纸的纤维能较容易的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

  2.能耐心地参与探索活动,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3.体验帮助“小绵羊”取暖所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张绵羊轮廓的纸,固体胶若干。

  2.餐巾纸每人2-3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撕纸条的愿望。

  师出示“绵羊轮廓”:前几天,小绵羊身上的毛刚刚被工人叔叔剪掉,天越来越冷,把小绵羊们冻得咯咯咯咯直发抖,这可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让小绵羊变得暖和起来?(幼儿讲述让小绵羊暖和的方法。)

  幼儿1:给它穿上衣服

  幼儿2:让它重新长出羊毛

  (评析: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的进入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帮助小动物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开门见山地导入作用。)

  (二)第一次操作: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如何撕出长长的“羊毛”。

  1.了解羊毛的形态。

  师:小绵羊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给自己的身上重新披上一层羊毛,这样小绵羊就能暖和起来了。你们知道羊毛是什么样子的吗?(教师播放课件)

  幼儿1:羊毛白白的

  幼儿2:羊毛细细的

  幼儿3:羊毛长长的

  师:这里有很多像羊毛一样白的餐巾纸,(出示餐巾纸)谁能把这白白的餐巾纸变成细细、长长的羊毛呢?请两位小朋友上前探索撕羊毛。

  2.自主探索撕“羊毛”。

  师:你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了吗?

  师:教师对撕出细长条的幼儿:你是怎么撕出细长条的?

  3.教师小结“羊毛”的正确撕法。

  师:原来在餐巾纸里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一边的纸靠得很紧,很难撕开来,而且也很容易断,但另一边就很松,轻轻一撕就撕开来了,所以不好撕的时候只要把纸转一转,换一边继续撕就一定能撕出长长的“羊毛”的。

  (评析:运用让幼儿先尝试然后教师再总结的方法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探究能力,真正做到了幼儿探究在前,教师总结在后,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幼儿的示范让孩子明白怎样撕才能撕出细细长长长的面条,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三)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餐巾纸里的“秘密”。

  师:让我们一起试试看,找找餐巾纸里的“秘密”,看看是不是一边紧、一边松呢?

  (评析:再次让幼儿实践撕长长、细细的羊毛,不仅巩固撕的技能,而且也掌握餐巾纸的小秘密。)

  (四)第三次操作:引导幼儿撕出细细的“羊毛”。

  师:看来你们都找到小“秘密”了,撕出了这么多长长的羊毛,可是小绵羊说它喜欢细细的羊毛,这样披在身上才软呢!粗粗的羊毛会刺着它的,谁能把羊毛变细?(请一幼儿示范)

  师:等会儿把自己篮子里粗粗的羊毛挑出来撕成细细的羊毛,然后贴到小绵羊的身上,每个地方都要贴到,这样小绵羊就不冷了,让我们赶紧去帮助小绵羊吧!

  (评析:在帮助小绵羊贴羊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孩子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

  (五)结束活动。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小绵羊终于披上了细细长长的羊毛了!小绵羊说谢谢你们!帮助了小绵羊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高高兴兴地跳起来吧!

  活动延伸:

  1.科学区提供彩纸让幼儿继续探索。

  师:做了一会儿运动,小绵羊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可是草地上的草太少不够吃,你们能不能用这些绿色的彩纸给小绵羊撕出长长的小草呢?彩纸里会不会也藏着小秘密,让我们游戏的时候再去试一试吧!

  2.提供不同材质的纸以及放大镜供幼儿继续探索、观察、感知各种纸的纹路。

  (评析: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幼儿探索、学习活动的终结,故我在活动延伸中继续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孩子探究其他类型纸张的欲望)

  活动反思:

  一、以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严肃”的科学活动充满趣味,调动孩子探索、思考的欲望,这是开展好科学活动的首要前提。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通过探索感知餐巾纸里的经纬纹路,如若仅是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撕纸来探索感知而无情境作支撑的话,孩子的'探究热情是很难长久保持的。故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前几天,小绵羊身上的毛刚刚被工人叔叔剪掉,可是天越来越冷,把小绵羊们冻得咯咯咯咯直发抖,这可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让小绵羊变得暖和起来的?”这样的导入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可谓是投其所好,活动气氛瞬间被激活,为后续顺利开展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以求真为原则

  有时候,为了让科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往往会采取“降低提问难度”、“或让探索活动成为一种形式”的做法。让活动看似活跃而顺畅,但细细品味这些活动,幼儿上与不上前后变化不大,更别说通过活动去培养孩子早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启蒙了。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通过科学真实的提问、探索逐步引导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真问题。

  在第一次探索前,我通过这样的提问“这里有很多像羊毛一样白的餐巾纸,等会儿请你动动小脑筋、动动你的小手,想想怎样把餐巾纸变成“羊毛”送给小绵羊呢(出示一根撕好的“羊毛”),?” 之后老师并没有示范或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将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在观察纸片、纸条后去大胆猜测并尝试。另外,怎样把餐巾纸变成羊毛的提问是比较开放的,这样孩子的思路就会很宽阔,孩子会调动所有的已有经验进行探索,这就是一次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去解决现有问题。

  当孩子通过尝试撕出“羊毛”把原因归结在用了正确的方法时,老师通过动作及提问“这一次用正确的动作怎么也撕不出“羊毛”了呢?”引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和尝试。在反复的尝试中孩子逐步感知到了纸的一边易撕,另一边难撕,也就是纸里存在着经纬纹路。

  2.真探索。

  整个活动的探索老师都是以抛出问题让孩子自主思考、操作的形式进行的,因为有很明确的问题作埋伏,所以孩子对探索活动还是很有目标、很感兴趣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不要放弃。我以抛出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继续思考和探索。最终,孩子们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给小绵羊披上了厚厚的羊毛时,那一份满足并不是手工活动所能达成的,因为手工更多的是动作技能的练习,而科学探索则饱含着孩子的思考和不懈努力,充满了挑战和趣味。 ‘

  三、以拓展为追求

  好的科学活动结尾应该是能激发孩子继续深入探索的,因此,在本次活动结束时,我进行了这样一个提问:“做了一会儿运动,小绵羊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可是草地上的草太少不够吃,你们能不能用这些绿色的彩纸给小绵羊撕出长长的小草呢?彩纸里会不会也藏着小秘密,让我们游戏的时候再去试一试吧!”依然沿用故事情境,使得整个活动浑然一体,但同时又充分激发了孩子对其他纸张的探索兴趣,让活动止而探索不止。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布的特征,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

  2.增进对布及布制品多样性的认识,初步了解布的用途。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各种布制品的物品,如;布衣裤、布娃娃、床上用品、布袋、布鞋、桌布、布书、手绢、帽子等,在班级里布置成展台。

  2.用来做对比的塑料桌布和皮鞋

  活动过程:

  一、感受布和其他材质的区别。

  1.教师出示塑料桌布与布质桌布,引导幼儿比较与讨论。

  ----教师:这里有两块漂亮的桌布,我们看看,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块?为什么?

  -----教师;现在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摸一摸,有什么布一样?布做的桌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块?为什么?

  2.出示皮鞋和布鞋,引导幼儿比较与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两双鞋,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看一看、摸一摸,布鞋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穿在脚上试试看,有什么不同?

  二、看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布制品。

  1.出示布制品展台,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感受各种布制品。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布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用什么布做的。

  ---教师;布还可以做什么呢?

  ---教师;如果请你用布做东西,你想用它做什么呢?

  三、触觉游戏。

  1.教师准备依个大袋子,里面放用布、塑料、陶瓷、橡皮做的玩具。

  请一个幼儿上来,闭上眼睛,在袋子里摸布玩具。确定后,其他幼儿喊"一、二、三",拿出来看一看。如果他摸到布玩具,其他幼儿为他鼓掌奖励,如果没有摸到布玩具,可以请他再试一次。

  活动延伸: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找一找,生活环境中有哪些布质的物品,共同填写"各种各样的布"调查表。(详见"附")。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感知与体验的时间,帮助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官感知布的特征,并且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2.有的幼儿可能只从表面理解问题,如只从表面的特性,如颜色、图案等来区别布和其他材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与追问,帮助幼儿深入了解问题,如材质,的软硬、光滑与粗糙等。

  3.该活动可以进一步向语言领域扩展,请幼儿细致描述布制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本活动结束后,将幼儿带来的各种布制品展示出来,布置"布的世界"主题墙和展台。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了解哪些动物是冬眠的。

  2.尝试在游戏中说说英语,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冬眠的动物

  2.趣味练习:给冬眠的动物写封信

  趣味练习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说说冬眠的小动物

  请幼儿说说,知道有哪些小动物是冬眠的。

  二、观看幻灯片,师生讨论。

  讨论幻灯片中的小动物是否冬眠。

  (其中有争议的地方可让幼儿在“小问号”内记录。)

  三、游戏:Wake up!冬眠的动物醒来啦!

  1.玩法

  幼儿对纸袋里的小动物说些有关春天的话,然后把冬眠的小动物拉出来。

  2.玩法

  幼儿做冬眠的小动物,教师做叫醒小动物的`人。

  听到“冬天来了,许多小动物开始冬眠啦!”幼儿做睡觉状。

  听到“春天来了,冬眠的动物醒来了。

  小青蛙,Wake up!Wake up!”小青蛙就做醒过来的样子。

  然后再去把其它冬眠的动物叫醒。直至所有的小动物都醒过来。

  规则:冬眠的动物听到“wake up!wake up!”才可醒来。

  叫醒小动物的人要说一些有关春天的话。

  四、给冬眠的动物写封信

  冬眠的小动物醒来了,小朋友想对它们说些什么话呢,写下来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教育目标:

  1、 感知物体的形状、颜色、触感,学习将物体按某一特征来进行排列。

  2、知道西红柿黄瓜萝卜辣椒等是属于蔬菜,学习用一句完整的、好听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活动准备:

  西红柿、辣椒、黄瓜、萝卜若干根,青菜奶奶及蔬菜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题(出示青菜奶奶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是青菜奶奶还是青菜宝宝呀?”

  幼:“青菜奶奶。 ”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她脸上有皱纹。”

  师:“今天青菜奶奶要过生日了,她想请很多宝宝一起和她过生日,谁想去?”

  师:“青菜奶奶还要你们带一样东西去,带一个小袋子里的宝宝去。你们先来猜猜看,你的袋子里都是什么宝宝。”

  幼:“西红柿宝宝,球宝宝,棒子宝宝……”

  师:“好,那我们一起打开来看看,看看到底是什么宝宝。”

  二、引导幼儿观察手上的蔬菜宝宝

  师:“你们手上的都是什么宝宝呀?它们长得都是什么样子呀?”(形状:圆圆的、长长的。颜色:红色、橘黄色、绿色)

  幼:“我的是圆圆的。我的是长长的。”

  师:“那你们来摸摸看,你们的宝宝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谁摸起来是滑滑的?请你把手举起来。”“谁摸起来是不滑滑的,是粗糙的?也把手举起来。”

  教师小结

  三、排排队

  师:“这些宝宝呀都是要带到青菜奶奶家去的。可是,这么多宝宝出去肯定会走丢的,怎么办呢?”

  幼:“搭火车、排排队。”

  师:“好,那我们就给它们来排排队。要怎么排呢?我们先给西红柿排排队好不好。这里的西红柿,有的.大,有的小,怎么排呢?(引导幼儿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师:“宝宝们排好队了,青菜奶奶还有这些宝宝们,它们合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家都可以叫的名字,叫做蔬菜。”

  四、敲敲门

  师:”现在小班的宝宝们要带好这些蔬菜宝宝一起去青菜奶奶家过生日了。可是青菜奶奶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到了奶奶家,记得大声的告诉她,你是什么蔬菜宝宝。”

  师(扮演青菜奶奶):“你是谁呀?你是什么样子的西红柿宝宝呀?”

  幼:“我是圆圆的(红红的)西红柿宝宝!”

  五、结束

  师:”我们一起为青菜奶奶过生日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重点难点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认识常见的花,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能在教师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目标

  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知道一些常见的花的名字,如:菊花,一串红。

  激发幼儿对花朵的好奇心,喜欢花朵,能在教师的感染下表现出关 心、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园内的菊花和一串红花坛看一看、闻一闻,观赏花朵。知道它们的名字。

  1.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去看一些漂亮的小伙伴,大家想不想去看看是谁?"

  2.看一看、闻一闻。

  师:"用你们的小眼睛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伙伴呢?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

  3.说一说花的名字。

  师:"有没有小朋友认识这些小伙伴,知道它们的名字?"(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提问:像什么?进行猜一猜。在猜过或者想过之后告诉它们答案,更容易记住。)

  二、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1.带领幼儿回教室。

  师:"还有更多漂亮的小伙伴在教室里等着我们呢,我们回教室去看看吧。"

  2.出示梅花的图片。

  师:"我们来听一听这朵花在说什么?"师:"大家好,我叫梅花,我生活在冬天。"提问:它的名字叫什么?生活在哪个季节?

  3.出示水仙花的.图片。

  师:"大家好,我叫水仙花。我生活在水里。"提问:它叫什么名字?它生活在哪里?

  4.出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

  师:"你们看!好多好多漂亮的花。"提问:你们觉得这些花一样么?

  颜色一样么?形状一样么?(不一样)师:"他们是各种各样的,他们和小朋友一样,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

  三、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关心、爱护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花儿把幼儿园装饰的美不美?

  如果没有了这些漂亮的花幼儿园还美吗?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总结:如果我们把花儿采下来的话,花宝宝会疼,会伤心的。我们的幼儿园也就不美了。所以我们要关心、爱护花草树木,不去采摘。

  四、拓展延伸激发幼儿对花的兴趣和好奇心。

  出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花叫什么名字呢?课后可以和老师来说一说,也可以去看看其他的花儿,看看有没有你没见过的花。

  摘要: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1.带领幼儿回教室。 师:"还有更多漂亮的小伙伴在教室里等着我们呢,我们回教室去看看吧。" 2.出示梅花的图片。 师:"我们来听一听这朵花在说什么?"师:"大家好,我...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