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分数除法教案

分数除法教案

时间:2024-06-25 19:31:23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分数除法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除法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分数除法教案模板集合6篇

分数除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数学是从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结晶,又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的分数除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分数出发的应用。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三)

  二、实施目标。

  1、出示题目: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中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谁?知道不知道?

  3、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4、交流作法。(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导入方程的方法)

  5、教师指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题。对用其它方法解答的.同学,只要合理进行表扬。

  6、渗透用算术法解答此题。

  7、教师:只要单位“1”的量不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题目,一种是方程;一种是算数法。

  三、巩固目标

  1、试一试第一题。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针对学生做题情况,进行辅导后进生。

  指导学生分清两问的不同,认清乘法和除法的区别。

  2、试一试第二题。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四、课堂,教师和学生自评。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6

  X×÷=6÷

  X=6×

  X=27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知识目标: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

  6÷=÷=÷=÷=

  2÷=÷=÷=÷=

  通过提问,全班订正,导入新课。并评价。

  二、用小黑板出示下列题目。

  3x=x=10x=25x=

  提问学生解方程的规律,并指名说一说第一小题的解法。

  其它题目独立作,全班订正。

  三、课本第三题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然后解答,全班判定。

  四、第四题

  1、先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小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真分数商大于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除以1商等于整数

  除以假分数商小于整数

分数除法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是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度=路程÷时间

  2、计算:151×4 ×3 ×2 ×6 971215

  8352÷4 ÷3 ÷2 ÷6 9765

  二、探索新知

  1、阅读例题3主题图及题目,要“比较谁走的快”可以比较他们的什么?如何列式?

  2、探究2÷

  (1)“2的算法 32小时走了2 km,估一估1小时走多少千米? 3

  (2) 动手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

  1小时走的路程,再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

  表示的就是2小时走的路程。 3

  (3) 结合线段图,思考:要求小明的速度,第一步可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

  2要怎样计算?它把除法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 3

  55553、计算例3第二个算式÷,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 612612(4) 结合解题思路,思考2÷

  4、通过上面的2道计算题,你发现了什么?你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31“做一做”的第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巩固训练:练习八第4、5、6题;拓展提高:练习八第7、8、9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分数除法教案 篇4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计算带分数除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列假分数改写成带分数。

  3.把下列带分数改写成假分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时注意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加强个别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

  教师:我们学过的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应该怎么办?(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教师:那么在分数除法中有带分数的,应该怎样计算?(也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教师让学生把例5中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独立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将除法转化成乘法的同时是否将除数改写成它本身的倒数,约分是否有错等。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教科书第39页中间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6。

  (1)准备题。

  ①的3倍是多少?②的是多少?③的是多少?

  教师:这三道题按照题意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按照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教师让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2)教学6。

  教师出示例6:

  教师指名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如果例6中的一个数已知的,那么求一个数的几倍应该怎样计算?(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从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来看,例6怎样解答比较方便?(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

  教师:应该设什么数为未知数x?(设这个数为未知数x。)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巡视时,注意学生设未知数、书写是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4.做教科书39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时,注意学生设未知数和书写规范方面的问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第1题第1行的`小题。

  让学生装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的前2个小题。

  让学生装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第3题的第(1)~(3)题。

  第(1)题: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方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2)、(3)题:让学生装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装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列方程式的?(根据乘法的意义。)

  4.做练习十的第5题。

  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和分析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第1题第2行的小题,第2题的最后一个小题,第3题的第(4)题,第4题。

分数除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分数除法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7。“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等能力。

  3、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

  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这些句子中,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谁为单位“1”?

  ⑴一桶水用去3/4。 ⑵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1/3。

  师:第一题是部分与总数的比,总数为单位“1”。第二题是一个量同另一个量比。和谁比?谁为单位“1”。

  [点评: 通过对比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 一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

  2、出示准备题。说出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⑴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75×7/15=35(kg)

  ⑵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5×4/5=28(kg)

  二、探究新知。

  1、激趣引入。

  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的身体内有很多科学知识藏在里面呢,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水分的含量吗?

  [点评: 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提高分析能力。 ]

  2、出示: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照这样计算,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和爸爸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重了。可是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

  [点评: 设计有多余条件的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筛选,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训练了学生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问题一: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出示思考问题,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

  ①小明的体重与什么数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②应该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 为什么?

  ③单位“1”所表示的数已知吗?

  ④怎样求单位“1”所表示的这个数?你能列出关系式吗?讨论后汇报。

  方法一:

《关于分数除法教案模板集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数除法教案】相关文章:

分数与除法教案12-15

分数除法教案01-15

分数与除法的教案03-05

《分数与除法 》教案03-08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03-03

关于分数除法教案03-27

分数除法教案优秀06-17

有关分数除法教案01-01

关于分数除法的教案03-15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01-02

关于分数除法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除法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分数除法教案模板集合6篇

分数除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数学是从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结晶,又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的分数除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分数出发的应用。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三)

  二、实施目标。

  1、出示题目: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中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谁?知道不知道?

  3、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4、交流作法。(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导入方程的方法)

  5、教师指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题。对用其它方法解答的.同学,只要合理进行表扬。

  6、渗透用算术法解答此题。

  7、教师:只要单位“1”的量不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题目,一种是方程;一种是算数法。

  三、巩固目标

  1、试一试第一题。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针对学生做题情况,进行辅导后进生。

  指导学生分清两问的不同,认清乘法和除法的区别。

  2、试一试第二题。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四、课堂,教师和学生自评。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6

  X×÷=6÷

  X=6×

  X=27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知识目标: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

  6÷=÷=÷=÷=

  2÷=÷=÷=÷=

  通过提问,全班订正,导入新课。并评价。

  二、用小黑板出示下列题目。

  3x=x=10x=25x=

  提问学生解方程的规律,并指名说一说第一小题的解法。

  其它题目独立作,全班订正。

  三、课本第三题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然后解答,全班判定。

  四、第四题

  1、先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小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真分数商大于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除以1商等于整数

  除以假分数商小于整数

分数除法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是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度=路程÷时间

  2、计算:151×4 ×3 ×2 ×6 971215

  8352÷4 ÷3 ÷2 ÷6 9765

  二、探索新知

  1、阅读例题3主题图及题目,要“比较谁走的快”可以比较他们的什么?如何列式?

  2、探究2÷

  (1)“2的算法 32小时走了2 km,估一估1小时走多少千米? 3

  (2) 动手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

  1小时走的路程,再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

  表示的就是2小时走的路程。 3

  (3) 结合线段图,思考:要求小明的速度,第一步可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

  2要怎样计算?它把除法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 3

  55553、计算例3第二个算式÷,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 612612(4) 结合解题思路,思考2÷

  4、通过上面的2道计算题,你发现了什么?你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31“做一做”的第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巩固训练:练习八第4、5、6题;拓展提高:练习八第7、8、9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分数除法教案 篇4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计算带分数除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列假分数改写成带分数。

  3.把下列带分数改写成假分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时注意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加强个别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

  教师:我们学过的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应该怎么办?(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教师:那么在分数除法中有带分数的,应该怎样计算?(也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教师让学生把例5中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独立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将除法转化成乘法的同时是否将除数改写成它本身的倒数,约分是否有错等。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教科书第39页中间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6。

  (1)准备题。

  ①的3倍是多少?②的是多少?③的是多少?

  教师:这三道题按照题意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按照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教师让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2)教学6。

  教师出示例6:

  教师指名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如果例6中的一个数已知的,那么求一个数的几倍应该怎样计算?(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从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来看,例6怎样解答比较方便?(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

  教师:应该设什么数为未知数x?(设这个数为未知数x。)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巡视时,注意学生设未知数、书写是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4.做教科书39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时,注意学生设未知数和书写规范方面的问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第1题第1行的`小题。

  让学生装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的前2个小题。

  让学生装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第3题的第(1)~(3)题。

  第(1)题: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方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2)、(3)题:让学生装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装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列方程式的?(根据乘法的意义。)

  4.做练习十的第5题。

  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和分析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第1题第2行的小题,第2题的最后一个小题,第3题的第(4)题,第4题。

分数除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分数除法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7。“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等能力。

  3、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

  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这些句子中,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谁为单位“1”?

  ⑴一桶水用去3/4。 ⑵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1/3。

  师:第一题是部分与总数的比,总数为单位“1”。第二题是一个量同另一个量比。和谁比?谁为单位“1”。

  [点评: 通过对比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 一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

  2、出示准备题。说出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⑴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75×7/15=35(kg)

  ⑵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5×4/5=28(kg)

  二、探究新知。

  1、激趣引入。

  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的身体内有很多科学知识藏在里面呢,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水分的含量吗?

  [点评: 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提高分析能力。 ]

  2、出示: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照这样计算,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和爸爸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重了。可是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

  [点评: 设计有多余条件的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筛选,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训练了学生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问题一: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出示思考问题,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

  ①小明的体重与什么数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②应该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 为什么?

  ③单位“1”所表示的数已知吗?

  ④怎样求单位“1”所表示的这个数?你能列出关系式吗?讨论后汇报。

  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