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时间:2024-08-01 02:32:16 教案 我要投稿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虞美人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习: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学习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习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

  1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

  过程:

  一、导入(学习要求)

  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平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赏析

  (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愁,亡国之愁。)

  (2)这首词怎样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愁?有什么艺术特色?(学生自己回答,答案不要求一致)

  (3)本词如何通过时空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情感的?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写眼前之景,又写想像之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愁思贯穿始终。

  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对比衬托,铺垫积蓄。将“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的美景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朱颜改”的悲情,作三次对比。极好地为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愁情作铺垫,推涌出结尾两句的千古绝唱。)

  5、背诵

  四、赏析第2首《蝶恋花》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 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看注解,解释每句的意思

  槛菊愁烟兰泣露。

  (栏杆旁菊花笼着一层轻烟薄雾似脉脉含愁,兰花上的露珠像泣出的眼泪。)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帘幕轻轻卷起,侵入一股寒意,梁上的燕子双双离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月亮啊,你不懂人离别的痛苦,斜照进来的光一夜到晓穿过窗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经过昨天一夜的西风,庭院里的绿树也显得凋零了。)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自登上高楼,看到了所有的路,也没有发现心上人回来的踪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要把一封封信寄给他,可山长水阔,不知寄往何处。)

  5、赏析

  (1)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主人,觉得外在的景物也和自己同病相怜,请就此谈谈该词的艺术手法。

  (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请赏析其意境;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成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学习境界,请指出比喻的含义。

  (“独上”应是“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以此作比喻,对做学习、做成事业,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6、背诵。

  五、作业。

虞美人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 通过品读、鉴赏,体会作者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通过分析内容体会情感,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词是为演唱而作的歌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欣赏一首优美的古词。播放李煜《独上西楼》——邓丽君演唱。我们已知道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这首词属于哪个词派?(婉约)知道谁写的吗?(李煜)下面,让我们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虞美人》。(板书)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发言介绍李煜的生平,然后教师补充。

  明确:李煜,南唐最后一个国君,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他治国无方,却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较高造诣,词的成就最突出。

  三、写作背景

  975年,宋军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虽被封作违命侯,实则沦为阶下囚。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词命乐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后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就是《虞美人》。

  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请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诵,让学生比较评价。

  2.教师范读诗歌。

  3.找出韵脚和重读词。

  (注意把握词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明确: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根据诗歌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人的内心世界。

  明确:愁。

  5.提问:哪些词体现了词人的故国情感?

  明确: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春水。

  五、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学生齐读上片

  1. 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致,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明确:春花最美,秋月最亮,然而,如此美景在李煜那里却丝毫也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的生活无尽的延续,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2. 思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明确:昨夜的东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举头仰望明月,不由思恋起故国。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谓“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回首故国,只有伤痛和悲哀。

  3.小试身手: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情景散文。

  学生齐读下片

  4.思考:“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愤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这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同意。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6.拓展: 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有哪些?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如此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七、课堂活动

  请多才多艺的同学演唱《虞美人》。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

  2. 李煜,我想对你说。

虞美人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是他后期代表作,学习本词要细心体会李词的特点,它所承载的感伤长愁,体悟“情景交融”这一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体悟词这一体裁与诗相比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词的特点。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用流水写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厢愁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把愁绪具体化的诗词: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五、阅读讨论

  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

  1.第一创作阶段: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创作阶段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院,锁清秋。

  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六、李词特点

  1、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抒情方式:情真意切,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

  4、语言特色:返朴归真

  七、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八、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

  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虞美人教案】相关文章:

《虞美人》教案04-02

李煜虞美人教案06-05

《虞美人》教案精选15篇03-22

《虞美人》教案15篇03-07

《虞美人》教案(15篇)03-13

《虞美人》教案(集锦15篇)03-13

《虞美人》教案集合15篇07-25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锦8篇04-07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锦6篇09-04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虞美人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习: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学习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习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

  1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

  过程:

  一、导入(学习要求)

  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平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赏析

  (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愁,亡国之愁。)

  (2)这首词怎样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愁?有什么艺术特色?(学生自己回答,答案不要求一致)

  (3)本词如何通过时空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情感的?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写眼前之景,又写想像之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愁思贯穿始终。

  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对比衬托,铺垫积蓄。将“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的美景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朱颜改”的悲情,作三次对比。极好地为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愁情作铺垫,推涌出结尾两句的千古绝唱。)

  5、背诵

  四、赏析第2首《蝶恋花》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 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看注解,解释每句的意思

  槛菊愁烟兰泣露。

  (栏杆旁菊花笼着一层轻烟薄雾似脉脉含愁,兰花上的露珠像泣出的眼泪。)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帘幕轻轻卷起,侵入一股寒意,梁上的燕子双双离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月亮啊,你不懂人离别的痛苦,斜照进来的光一夜到晓穿过窗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经过昨天一夜的西风,庭院里的绿树也显得凋零了。)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自登上高楼,看到了所有的路,也没有发现心上人回来的踪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要把一封封信寄给他,可山长水阔,不知寄往何处。)

  5、赏析

  (1)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主人,觉得外在的景物也和自己同病相怜,请就此谈谈该词的艺术手法。

  (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请赏析其意境;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成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学习境界,请指出比喻的含义。

  (“独上”应是“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以此作比喻,对做学习、做成事业,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6、背诵。

  五、作业。

虞美人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 通过品读、鉴赏,体会作者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通过分析内容体会情感,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词是为演唱而作的歌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欣赏一首优美的古词。播放李煜《独上西楼》——邓丽君演唱。我们已知道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这首词属于哪个词派?(婉约)知道谁写的吗?(李煜)下面,让我们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虞美人》。(板书)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发言介绍李煜的生平,然后教师补充。

  明确:李煜,南唐最后一个国君,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他治国无方,却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较高造诣,词的成就最突出。

  三、写作背景

  975年,宋军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虽被封作违命侯,实则沦为阶下囚。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词命乐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后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就是《虞美人》。

  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请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诵,让学生比较评价。

  2.教师范读诗歌。

  3.找出韵脚和重读词。

  (注意把握词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明确: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根据诗歌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人的内心世界。

  明确:愁。

  5.提问:哪些词体现了词人的故国情感?

  明确: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春水。

  五、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学生齐读上片

  1. 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致,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明确:春花最美,秋月最亮,然而,如此美景在李煜那里却丝毫也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的生活无尽的延续,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2. 思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明确:昨夜的东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举头仰望明月,不由思恋起故国。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谓“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回首故国,只有伤痛和悲哀。

  3.小试身手: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情景散文。

  学生齐读下片

  4.思考:“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愤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这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同意。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6.拓展: 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有哪些?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如此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七、课堂活动

  请多才多艺的同学演唱《虞美人》。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

  2. 李煜,我想对你说。

虞美人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是他后期代表作,学习本词要细心体会李词的特点,它所承载的感伤长愁,体悟“情景交融”这一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体悟词这一体裁与诗相比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词的特点。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用流水写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厢愁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把愁绪具体化的诗词: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五、阅读讨论

  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

  1.第一创作阶段: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创作阶段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院,锁清秋。

  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六、李词特点

  1、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抒情方式:情真意切,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

  4、语言特色:返朴归真

  七、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八、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

  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虞美人教案】相关文章:

《虞美人》教案04-02

李煜虞美人教案06-05

《虞美人》教案精选15篇03-22

《虞美人》教案15篇03-07

《虞美人》教案(15篇)03-13

《虞美人》教案(集锦15篇)03-13

《虞美人》教案集合15篇07-25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锦8篇04-07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锦6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