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6-15 19:49:0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模板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模板9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2、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大班小朋友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的主动性。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快乐,获得知识。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想想中了解水的三种变化形态。

  2、能用语言或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小水滴旅行的过程。

  3、愿意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水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水蒸气、下雨、下雪、结冰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2、物质准备:故事《小水滴的旅行》及和故事内容相符的课件;小水滴宝宝图片;白纸,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水的变化过程。

  2、难点:能够画出并说出水滴的变化过程。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小水滴宝宝图片,提问:"看,这是谁呀?" "十一长假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和爸爸妈妈去旅行了,小水滴宝宝也要出去旅行了,你们猜猜它会到哪儿去呢?"

  二、播放课件,通过课件和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水的变化过程。

  1、欣赏课件,幼儿初步了解水的三种形态。

  (1)、幼儿欣赏第一段课件,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小水滴变成了是什么?它怎么变成水蒸气的?"

  (2)、幼儿欣赏第二段课件,师提问:"小水滴跟着云妈妈飘呀飘,一阵风吹来,它变成了什么?落到北极后它又变成了什么?"

  (3)、幼儿欣赏第三段课件,师提问:"小水滴变成云后飘到了哪里?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北极?"

  (4)、幼儿欣赏第四段课件,师提问:"小水滴落到北极变成了什么?"

  (5)、幼儿欣赏第五段课件,师提问:"小水滴旅行完回到了哪里?对妈妈说了什么?"

  2、幼儿认真听故事,进一步感受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1)、幼儿连续欣赏课件,老师生动的讲述故事。

  (2)幼儿讨论:"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有几次变化,分别变成了什么?"小结:小水滴一共变了三次,分别变成了云(水蒸气)、雨、雪。它多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呀!

  三、幼儿相互讲讲故事。

  四、小水滴想把它这次旅行的过程画下来,小朋友们愿意帮帮它吗?

  1、幼儿回忆故事内容,把小水滴的旅行过程画下来。

  2、展示作品,并简单介绍。

  3、老师评价幼儿作品。

  活动反思:

  《小水滴的旅行》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变化的。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验验证水蒸气是怎样的通过各种的方式的降落到地面上的。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各种实验的设计的和操作。而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的多,我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实验为辅的方法进行的。然而在教学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我这节课的上的比较的失败。要引以为戒啊。

  首先学生的习惯而来自己的操作的`实验。经过后半学期的学习,几乎每节课,我都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学生养成这样地习惯。对于老师的演示实验不感兴趣了。这时候有许多的同学就不大愿意去听去观察因此学习的效果比较的差一些。我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尽量的安排同学去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符合现在的教学标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就是一点需要老师在准备实验的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其次就是学生管理的方面的问题。我想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学生都是一样总是拿脾气较好的老师不当一回事。这是我当前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因此我必须对于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予以严格管教。否则我们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好的。

  再者就是实验器材的问题。当前学校的实验室的器材非常的不足。因此我需要积极的进行申请,以补充实验的器材,以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最后需要积极的发动学生进行积极的寻找各种实验和学习的材料以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2、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活动重点:

  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1、情境表演“医院”

  ——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2、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3、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4、活动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们都是圆圆的。(引出圆形这一话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

  幼:它像太阳,

  二、感知圆形的特征

  师:请小朋友自选圆形物品,沿着物品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圆圆的,

  幼:边缘是光滑的,

  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灯……

  三、观察幻灯片《杂技表演》

  师: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 :奇奇、乐乐、欢欢、小熊。

  幼:他们在玩杂技。

  师:想一想,圆圈能翻跟头,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过去。(引导幼儿说)

  师:看一看,独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

  幼:圆形的,(幼儿一起说)

  幼:还有球,呼啦圈,滚圈,盘子

  四、做圆形标记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四周打好圆形的小孔),指导幼儿沿小孔撕成圆形,然后请幼儿在圆形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作一个标记,做完后把它贴到自己的物品上作为标志。

  五、寻找圆形物品

  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圆形物品,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发现: 是圆形的”。并把他们有规律的摆放到数学活动区。

  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2、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次活动我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幼儿喜欢的泡泡来引出了今天的活动主题 ——认识圆圆世界,幼儿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其中,并一步一步的认识圆形。不足的是,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儿童化,有些话语稍显生硬,幼儿听不太明白,导致整节课的活动进程有点不流畅,我以后一定要多听其他老师课,综合他们的教学语言,最终形成我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堂课,我将利用课件来展示各种圆形,设计吹泡泡的游戏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因为在我看来,通过课件展示的泡泡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吸引住幼儿的眼球,设计吹泡泡的游戏,更加能够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方法,培养幼儿试验操作及观察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及分工合作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认识小苏打,知道其名称及作用。

  2、材料准备:①一次性透明胶杯和小汤匙、吸管、有饮料名称的包装标贴。②小苏打、柠檬酸。③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凉开水、碳酸饮料两瓶。

  3、环境准备:把活动室创设成一个分为“展销厅”、“培训室”和“生产车间”的“米奇饮料厂”。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米奇饮料厂的指导员”的角色,邀请幼儿参观该厂的展销厅。

  (1)这是我厂的饮料产品,用了特别的配料配制而成,色、香、味俱全。

  请幼儿品尝一下我们的饮料新产品吧。

  (2)味道怎么样?好不好喝?你们知不知道这饮料是怎样配制的?

  (3)这是饮料工程师在车间分工合作配制而成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饮料工程师呀?

  (4)那么,就请小朋友先到培训室集体培训,表现好的幼儿就可以到“生产车间”当饮料工程师。

  2、幼儿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小苏打和柠檬酸混合在水中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现象。

  (1)出示小苏打,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及作用。

  (2)出示柠檬酸,幼儿通过看、摸、尝,认识柠檬酸。

  (3)幼儿操作实验:小苏打、柠檬酸各舀一汤匙放在茶杯里,加凉开水,观察水中发生什么现象。

  (4)组织幼儿讨论:当小苏打、柠檬酸混合在一起时,水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呢?待幼儿充分讨论后,教师可告诉幼儿:水中冒出的`一串串气泡叫二氧化碳气体。

  3、认识碳酸饮料。

  (1)出示各种碳酸饮料,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味道,并摇动饮料瓶,观察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还喝过什么味道的碳酸饮料?喝后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幼儿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作用。

  4、尝试自己配制饮料。

  (1)自由讨论:配制碳酸饮料需要哪些材料呢?

  (2)出示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激发幼儿制作的欲望。

  (3)幼儿自己尝试制作可口的饮料,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谈谈自己配制的是什么味道的饮料,怎样配制?

  5、幼儿分工合作配制饮料。

  (1)工厂车间共有三条生产线:桃子饮料生产线、苹果饮料生产线、芒果饮料生产线。

  (2)五个小朋友一条生产线,以流水线生产:凉开水(1人)→小苏打、柠檬酸(1人)→糖、果汁粉(1人)→包装(2人)

  (3)请小朋友把自制的饮料有的送给客人老师喝,有的放到展销厅展销,体会成功的快乐。

  6、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长指导下,尝试用可可粉、水果汁、蔬菜汁等配料制作不同口味的饮料。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常见的昆虫,初步了解昆虫的生活特性。

  2、通过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敢于探索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初步认识昆虫的天敌,了解昆虫天敌的作用。

  二、活动准备:

  1、蜻蜓、七星瓢虫、蜘蛛、青蛙、燕子等和相关昆中的图片;

  2、昆虫生活习性介绍的文字或视频资料。

  三、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请幼儿说说他们的名称,并区分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

  师:“你们知道他们这些动物朋友是吃什么的?”(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并进行讨论。)

  (二)、请幼儿观看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的视频资料或老师通过讲述文字资料,引导幼儿讨论:

  1、蚊子、蚜虫、苍蝇、蝗虫是害虫还是益虫?为什么?

  2、这些昆虫除了被吃掉死了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会令它们死亡?

  3、小结:昆虫在其生活过程中除了被吃掉以外,还会由于感染病毒而死亡。

  (三)、介绍昆虫的天敌:

  1、什么是昆虫的天敌?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由于动物的捕食或寄生而死亡,这些生物称为昆虫的天敌。如青蛙吃蝗虫,青蛙就是蝗虫的天敌;蜻蜓吃蚊子,蜻蜓就是蚊子的天敌等。

  2、昆虫的天敌有些什么种类呢?观看视频,请幼儿说说昆虫天敌是怎么吃昆虫的?(教案 ) 老师进行引导并进行归纳:

  1)赤眼蜂,把自己的卵产在青菜虫、小菜蛾、棉蛉虫、玉米螟的卵内。沙眼蜂这种把自己的卵产在昆虫的卵内,并吸取昆虫卵的营养慢慢长大,这种天敌叫做寄生性昆虫天敌。

  2)瓢虫吃蚜虫,是直接把蚜虫吃掉,这种直接把昆虫吃掉的昆虫我们叫捕食性昆虫天敌,螳螂捕食大部分昆虫,它也叫捕食性昆虫天敌。

  3)蜘蛛利用它的蜘蛛网捕杀昆虫,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并给这些昆虫打医学专用针,再慢慢吸干这些昆虫的体液,这种只捕食昆虫的天敌我们叫它为食虫性动物天敌,青蛙吃害虫、燕子捕杀蝗虫,青蛙和燕子也属昆虫天敌。

  (四)、昆虫天敌的运用:

  1、“菜地长虫了农民伯伯会怎么处理?”引导幼儿知道一些灭虫的方法——喷杀农药和捕捉菜虫等。

  2、还有些什么方法?引导幼儿利用昆虫天敌的作用来思考解决问题。

  3、如何保护好这些益虫?引导幼儿学会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等。

  四、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种植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在“美丽的伞”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雨,联想到下雨的季节。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特征。而“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本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1、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像和猜测。

  2、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1)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2)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教师提问: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奇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

  5、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幼儿思考:为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活动延伸

  梅雨季节时,请家长与幼儿一同观察和记录雨水、潮湿、物体发霉的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山芋的相关特征;

  2、通过讨论、观看图片了解山芋的不同用途;

  3、乐意参与探索、观察活动,大胆表述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1、山芋人手一个、去山芋皮的工具大量

  2、网上收索大量山芋制品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提供幼儿人手一个山芋,观察操作。

  1、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山芋,你拿到的山芋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从山芋的外表、颜色、软硬、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

  2、你们知道这些山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把山芋的皮去掉,看看它的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吧。(幼儿自主选择一个去皮的工具,围在桌子旁边帮山芋去皮,老师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注意保护自己的双手)

  (二)为山芋去皮,观察山芋皮下面的特征。

  1、山芋的皮拨开以后有什么发现吗?(有白白的汁水流出来了,有点沾手,黏黏的)

  2、山芋的.肉都是一样的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3、尝一尝山芋是什么味道的?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共同小结:山芋皮里面有不同的颜色,有黄的,有红的,还有紫色的,山芋吃到嘴里脆脆的、甜甜的

  (三)探讨山芋的用处。

  1、山芋除了可以吃还有什么用吗?谁知道?

  2、我们一起来看看山芋的其他用处吧。

  观看山芋的其他用处图片,如:山芋藤可以当做饲料喂猪、山芋制作成粉丝、粉条、山芋制作成酒等等)

  (四)延伸活动:探讨山芋的储藏方法。

  农民伯伯一下子收获了那么多的山芋,一下子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就会烂掉,怎么办呢?

  适当了解农民伯伯利用地窖储藏山芋的方法,在地上挖一个洞,把山芋藏在里面,冬天山芋就不会烂掉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背景:

  在班上自然角里摆放着各种植物,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给这些植物浇水。上周一,乐乐又带来了许多小蝌蚪,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都围上去看。他们每天观察,并热烈地交流着:“看,小蝌蚪长腿了。”“好像有两条呢。”“它再过几天就要离开我们了。”“是回到小河里去吧?”“对,以后还会变成大青蛙呢。”“不是大青蛙,有的会变成癞蛤蟆。”“啊,癞蛤蟆,太难看了。”……孩子们在一起饶有兴趣地谈论着有关青蛙的话题。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变青蛙》。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演示图,幼儿操作用图,音乐磁带等。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里小蝌蚪,并饲养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

  1、小蝌蚪从哪里来?

  2、小蝌蚪的腿是怎么长出来的?

  3、小蝌蚪的尾巴到哪去了?

  二、根据已有经验,推测青蛙的生长过程。

  1、提供操作小图片,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图片排序。让幼儿看看、排排、说说小青蛙是怎样长大的。

  2、提出要求(小朋友在排图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排,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

  3、幼儿排图,完成猜想过程。

  4、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三、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引导语:我们来看一下动画,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2、幼儿和老师一起排图,完成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轻轻地讲,“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3、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引导语: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四、表演游戏:《小青蛙你唱吧》

  1、商讨游戏的玩法。一部分幼儿戴头饰扮演可爱的小青蛙,一部分幼儿扮演有爱心的小朋友。

  2、设置情景,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游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观察讨论——排图猜想——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