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时间:2024-09-07 10:52:48 教案 我要投稿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锦九篇

《长亭送别》教案 篇1

  【课后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重点难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内容链接】

  《长亭送别》相关资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就拿抒情来说,当一种感情需要表露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尤其是诗词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语言的高度浓缩精练,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读者的共鸣,语言不形象,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语言的形象性大多来自对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联想,因此写景与抒情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一码事,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感受。《西厢记》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

  《西厢记》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仅善于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善于从特征性的生活氛围中描写人物。这样,他就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存在与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对那些景物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订正栏】

  【课后案】

  一、知识回顾

  王实甫,中国 (朝代)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 种 ,只有代表作 、 与 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二、深入探究

  (一)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三个场面。

  1、赴亭惜别:

  (1)[端正好]中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怎样的.艺术效果?

  2、长亭饯别:

  (1)[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2)[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订正栏】

  3、残照离别:

  [收尾]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请比较分析上面四句曲或词。

  三、活动拓展

  将古代诗歌改写成现代诗,是鉴赏古诗词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感悟,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来看一首【一煞】的改写:

  青山,你为什么阻隔我送行的目光/疏林,你怎么这般的无情/四周升起的暮霭,遮住了你远行的背影/夕阳下的古道,吹刮着让人心痛的寂静/莫非是马儿也不忍分离?才发出阵阵的嘶鸣/恍惚间,我听到你归来时马蹄的声音/为你送行,在这秋风中,在这十里长亭……

  改写既不是翻译原曲,也不是完全抛开原文的创作。正确的做法是:保留原来曲子的意境,尽可能借鉴原来的表现手法,发挥现代诗歌的特长,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

  请展示【滚绣球】或【收尾】的改作。

  【订正栏】

  【答案】

  课中案答案

  1、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老夫人)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莺莺、张生)之间的矛盾。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

  2、赴亭惜别;把酒饯别;残照离别

  课后案答案

  1、(1)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

  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2)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2、(1)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2)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3、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三、

  【滚绣球】修长的柳丝挽不住远行的脚步/萧瑟的树林止不了迫近的日暮。/唉!马儿怎会了解离别的苦楚?/夕阳又怎能体会相思的孤独?/幸福的清泉为你在瞬间干枯……/从今以后,伤心向谁来倾诉!

  【滚绣球】的改写,考虑到原作与今天生活的差异。对原作进行了语境转换,不求形似求神似,比较好地表达出原作的情调意趣。

  【收尾】山影寂寞/包围/重叠的泪水/夕阳萧瑟/埋葬/冰冷的花蕊/还在等谁/车载来思念的气味/空气里布满了心事/装不下/也无法入睡

  【收尾】的改写准确把握了原作的意境,借用原作中车儿“载不动许多愁”这一精妙手法,发挥现代诗歌意向切分组合山的自由灵活,在仿佛设问中,抒发出浓浓的离愁别恨。

《长亭送别》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剧情,分析崔莺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品读曲词,把握人物形象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

  设想: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

  二、 解题

  1、解读课题《长亭送别》

  2、复习柳永的《雨霖铃》

  设想: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

  三、 鉴赏

  1、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

  2、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

  3、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

  设想: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

  四、 探究

  1、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

  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设想: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

  五、 总结

  《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

  六、 作业

  一、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

  二、课外阅读:1、《诗经·上邪》2、《有所思》3、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设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

  附板书:

  长亭送别

  恨离别

  恨 恨约束 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

  恨制度

  恨女子地位

《长亭送别》教案 篇3

  长亭送别

  科目 语 文 课题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学习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

  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 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

  “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

  “重功名,轻爱情”

  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

  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 (板书)

  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

  3、在饯行宴上许多话说不出口,因为还有必须回避的外人在。饯别宴结束后,张生临别前,当须回避的人离开后,莺莺又叮嘱了哪些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

  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无法自主的愁苦 反礼教 (板书)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

  5、 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三、结束语:《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板书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

  无法自主的愁苦 反礼教

《长亭送别》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3.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4.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二、简介《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疏理剧情:

  《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四、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五、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六、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七、总结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二、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三、进行课堂讨论。

  1.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2.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3.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4.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四、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五、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笔记。(李文原载20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xx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

  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思想启迪

  崔莺莺蔑视功名利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著追求爱情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

  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

《长亭送别》教案 篇5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 (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 (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 (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 (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2、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或推荐)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引导:

  这是莺莺在往长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们要注意体会,她与张生在长亭分别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基调,读出悲愁的情味,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音节的轻重、语气的强弱等问题。

  教师范读:(我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请同学们再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幻灯片6)3、赏析意境

  问题一: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明确:把握意境,进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问题二:(提问)那么,[端正好]这支曲词,共描绘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分别是碧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离人落泪。

  问题三: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XX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该怎么读?明确:描绘了秋景的辽阔、绚烂,点出了万物竞上,生机蓬勃的景象。所以我们在读时就应该是激昂,高亢的语调

  问题四:同样是秋景,为什么这里不能那样读呢?你能从哪些关键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

  (1)紧,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随着离别的来临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2)染,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离人眼如滴血之泉,泪如黄河之水。

  (3)可见,“黄花”“西风”“孤雁”“霜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之景。在这样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别,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有一句词来表达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幻灯片 7)

  总结: 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地联在了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景,难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为全折戏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本折戏的“戏眼”就是:泪――总是离人泪。

  4、学生再读

  5、唱段欣赏 (幻灯片8)

  (八)解读崔莺莺的“泪”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滚绣球],领悟崔莺莺的“泪”。

  1、问题:情人的离别,总是恨满愁肠,而莺莺的离别与一般情人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她的泪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指名诵读[滚绣球],教师对诵读稍加指点。

  3、品析:

  明确: 恨

  领悟情感:从剧情介绍可知,莺莺和张生,历经波折,方能结合,可昨夜母亲刚刚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离,此情此景,莺莺怎能不黯然伤神? 所以,“泪”表现了莺莺不愿、不忍分别的内心伤痛。

  第二步:学生分组品读,领悟崔莺莺的“泪”。

  1、创设情景:再从崔莺莺的泪水里找出莺莺复杂的情感。

  2、布置分工:分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曲词,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明确任务:

  (1)先自读本组的曲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

  (2) 品析“泪”中 ,传达出莺莺内心怎样复杂的感情?

  (3)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本折戏的其它曲词里能够得到印证吗? (幻灯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

  5、 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 第三步:展示学习结果,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请一位女生朗读。读后,老师指导、范读。

  (2)归纳:怨

  (3)总结:这眼泪里,包含了崔莺莺的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俗门第观念的愤恨。莺莺含着眼泪坐在饭桌旁,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投影:泪: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怨恨世俗观念) (幻灯片10)

  (4)学生再读曲词:

  2、[耍孩儿]

  (1) 归纳:忧

  (2)总结:这叫“中”亦忧,不“中”亦忧,崔莺莺忧心如焚。这眼泪中,包含了莺莺对婚姻前途深深的担忧。这是莺莺对张珙的真情告白:(投影: 泪 对爱人的担忧,内心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幻灯片11)

  3、[一煞]

  (1)归纳:思

  (2)总结:这是写莺莺临别之际的肝肠寸断及想象与张珙别后的场景。这真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平洲(投影:泪:相思之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幻灯片12)

  (九)感知人物形象。

  崔莺莺:美丽善良、多愁多情、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悲情女性。 (幻灯片13)

  (十)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练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师长,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时,忧伤时,自责时,痛苦时,高兴时,都会流下情感的泪花,那么,请你设定一个情境,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出自己或他人曾经流下的泪,注意 : 通过写泪来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母亲的泪,父亲的泪,同学的泪,老师的泪。) (幻灯片14)

  (十一)结束授课: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根据《长亭送别》的意境,创作的歌曲《送别》。

  (十二)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 篇6

  《长亭送别》表演课。

  话题一:谁来画尽愁与恨

  1、1、开场白

  在我的家乡,有唱大戏看大戏的风俗,每逢年节,乡亲们总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杨门女将》,什么《过昭关》,还有《孔明吊孝》、《大战鄱湖》,台上台下,喜气洋洋,更为热闹的是常有外村的戏迷朋友来上一段插戏,为村里的戏台增光添彩。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来唱插戏的都唱得怎么好,他们唱得不过是一个“瘾”字和一个“客”。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戏,是对于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说这些闲话,有两个目的,其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戏剧的课文;其二,现场做了一个表情达意的示范,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表情达意的技巧的。我刚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叙述,其实,表情达意的技巧有很多。

  2、2、确定讲课内容---愁与恨的表达方法

  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可是,在戏剧中又是如何画出这愁与恨的呢?不妨让我先告诉大家。

  3、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特定情态的描写、典故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化用、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等。

  4、4、熟悉课文与学习重点。

  A、A、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愁?

  请大家先对照课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桩婚姻。它属于我们今天的事实婚姻还是属于法定婚姻,是属于包办婚姻还是属于自由婚姻?我们比较赞同它是一桩事实婚姻或者自由婚姻,可是在古代,这却是不简单的。

  王实甫,元代大都人。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时代距离我们是如此久远,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与现代人当有天壤之别,就说台上的我和台下的你们,思想观念就已经不是用寸来量而是用尺来量了。其二,王实甫的生活环境是较为开放的,就象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样,人们总是容易产生与现实冲突的更新的观念,而这是带动其他一切变化的根本。但是,问题在于观念更新总是伴随着阵痛的。如果说观念是闪电,那么,现实的变化往往只能算是走路慢吞吞的雷声而已。在变化着的思想观念与现实之间,人的灵魂注定是要痛苦的,人的情感注定是要充满愁绪的。

  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现实中,而人们的思想却已经到了一个强烈渴望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时代,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内心是充满愁绪的。

  刚才我们说到婚姻的几个种类,其间的本质区别其实都在于婚姻的基础到底是爱情还是利益。张生被崔母亲逼迫着去赴科场,求取功名后才允许成亲,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婚姻受到利害观念的冲突,或者说是受到功名富贵统治一切的`时代追求的冲突。可是在崔的心里,爱情重于一切,也就是说她的爱情和婚姻受到严重的冲击,她的感情在功名富贵面前经受着煎熬。这就构成了崔的感情上的愁与恨的病灶。今天我们学习的《长亭送别》正好说的是崔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一种只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广大妇女才能体会到的内心感受。而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当初,读《西厢记》的时候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先生对于此书爱不释手,总是一味地称赞莎士比亚的戏剧,总是为歌德的《浮士德》而倾倒,相信我们认真读过王实甫之后,我们会知道,我们有我们自己优秀的戏剧,我们不只有王实甫,我们还有汤显祖、关汉卿等一大批值得我们自豪的剧作家。如果有机会,请大家课后去了解并熟悉他们。

  B.进入课文

  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到崔担心张生休妻再取妻的句子。生A回答。

  很好,正是这一句,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深层立意的基础之上,王实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离愁别恨图。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是了解描写这种情感的手段。这种手段在文章写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动人,而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长亭送别》就是这样的文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美的文学时打了花架与鲜花的比喻,也打了筋与肉的比喻,早已为我们揭示了展示人物情感的秘密----赋予作品以诗的情趣。有人说诗是抒情的艺术,是的正是如此,此文的第一手段就是用诗的技巧来选定意象。

  第一,第一,意象的选用。

  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生B、生C、生D等同学回答。

  是的,正是这些句子,这些句子令人想起李叔同先生的句子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里有一条规律,那就是诗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枯藤老树”就容易让我们满怀思乡愁绪,而“南国红豆”则容易让我们砰然心动,甚至满面桃红。我们已经学过的《咬文嚼字》一文就给我们揭示了这一规律。王实甫就善于运用这些手法来达到他的目的。这正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

  第二,第二,情与景的交融。

  请大家查找一下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生E答。是的,写了一个秋天从早到晚所见的景物。我们必须看到,王实甫并没有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上,把看到不同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感受写出来的。见树木,则生出“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感慨,见太阳,则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辉”。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泪眼问花花不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们的句子。这一些大家在诗词的学习中都已经学习过,还可以继续去看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在这里有一个句子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柳丝”为什么会出现在秋天?就是写“玉骢难系”的这一句。这还是要涉及到景物的相对稳定的情感意义,因为“柳丝”一般是代表“留别”的意思的。

  第三,第三,特定情态的描写。

  这篇课文毕竟是戏剧中的一折,不能仅仅写景,它势必要写到一定的情节,有情节就有人物活动,为了表情的需要,王实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大家找出五处以上的描写崔的特定情态的句子来。

  生F答。找得很好。我们不妨把这些内容概括一下,这就是:金钏之松、玉肌之减、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温泪、斜签筵席、愁眉频蹙、推整罗衣等。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同学应该知道,这就是一幅幅的绘画,就是一尊尊的雕塑。刚刚学过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种情态。无论哪一种情态,其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这篇课文中的崔的情态无不画尽其内心的愁与恨来。王实甫是如此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充分说明此文达到了文学表现上的极致。

  第四,第四,典故的运用。

  诗的语言须要精炼,戏剧的表现排斥拖沓。在这样一折精心构思的戏剧之场面中,当然更要遵循一切服务于情感的表达的宗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都必须如此。情感表达是统帅,词句和材料只能是工具。

  于是,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薛灵芸的红泪、江州司马的青衫,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崔张二人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爱情,更是于现实所不理解的爱情,所以,当然包含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反叛,对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叛。王实甫用这些典故,表现了崔对于举案齐眉的渴望,对一往如故的爱情的坚贞,也表现了同病相怜的愁苦。

  下面请同学们复述其中一个故事。生G回答。

  第五,第五,古典诗词的化用。(涉及口语的运用)

  任何人的创造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借鉴他人的文学成果。更何况适当地借用他人的文学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再说,文章的本质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尽管世界上有许多相似的句子,可是有的流传,有的不流传,这说明文学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鲜明个性的,为了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还是认为应该学习借鉴的技巧。其实,王实甫就是一个善于借鉴的高手。

  “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暮遮》。学习一下《苏暮遮》。

  另外,“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

  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感情,比如,最后一句表达了崔的重情而轻利的思想。

  另外,口语的运用也使课文的语句和文采更加生动活泼。比如“滚绣球”一曲中就有许多口语。

  下面请大家再找出几个例子。生H答。

  第六,第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十分重视这些手法与典故的结合使用。

  下面请大家找出各种修辞手法在文中运用的语句。生I、生J、生K、生L等回答。

  5、5、小结。

  本文虽然写的是离愁别恨,但与一般的风花雪月不同,它反映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乃至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我们要特别重视表达情感的技巧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好人家的语言和写出自己的文章。

  6、6、课本练习的学生演板。

《长亭送别》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

  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 ,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 金钏 揣 玉醅 泠 谨 赓 谂知

  2、释义:举案齐眉 淡烟暮霭 蜗角 虚名 蝇头微利 余荫 厮守 口占 青鸾

  第 一课

  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

  导入课文

  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

  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

  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孙飞虎

  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全剧共五本21折,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4本第3折,写张生在老夫人威逼下,被迫离开崔莺莺赴京赶考;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其他的人道白,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怨,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流露出了对封建礼教阻挠青年爱情的强烈不满。这折戏素以曲词优美、情意动人而脍炙人口。阅读与鉴赏要注意体会莺莺和张生在艰难中结合又分离的极为复杂的内心活动,鉴赏曲词中有情有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诵读课文(或表演)

  6、结构线索

  明确:

  (1)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

  (2)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

  (3)莺莺担心和关心张生

  (4)莺莺目送张生和别后痛苦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7、感情基调

  明确:充满哀怨,凄婉之情

  8、布置作业: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白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小姐 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地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

  第二课

  教学要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教学过程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堪称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一个“染”字,沟通了景物和情感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端正好]是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的名曲,可与唐诗宋词的名做媲美。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处。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似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如:烟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得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一“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终之,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富有文采的戏剧语言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的优美诗句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语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了苏轼的《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袄请、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语句的作用

  明确: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唱词中的修辞方法与表达效果

  如,[端正好]中的前三句可看做是对仗或排比,但不是严格的对偶或排比。[叨叨令],使用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快活三]中的一二句是比喻、夸张;后几句是进一步的比喻和夸张。[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比喻、夸张、对偶;“拆鸳鸯在两下里”也是比喻。

  小结:王实甫的戏曲语言富于文采,主要体现在,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美读鉴赏、练习改写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视角表现离别之情。要有一点文采。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 。

  转山坡,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

  道一生平安,道一生珍重,陪伴游子的是冷清清的斜阳。

  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扣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

  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

  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颤。

  那离愁啊,长如水,沉如铅。

  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施向前?

  第三课

  教学要点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莺莺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提出思考题

  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全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提出讨论题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和“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和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段。示例:

  人物:莺莺 张生 红娘

  地点:十里长亭

  莺莺(举杯,神色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子举觞?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这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话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生)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后记:

  后记:

  闺 塾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

  体味剧中极富风趣极具个性的语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明确剧中的人物冲突

  通过人物说白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杜丽娘的性格。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熟读课文

  把握剧情,抓住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体会剧中生动的细节,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准备

  确定主持人担任导演,组织排练

  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

  第一课

  教学要点:介绍《牡丹亭》,诵读或表演,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引出新课

  《牡丹亭》明代传奇,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我国戏剧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课文为剧本的第七出。闺塾,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这是全剧中的一场重头戏,仅这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足以让人拍案叫绝。《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这一“闹”字,颇能道出戏的喜剧气氛。

  剧情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想念她。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才貌端妍,年已二八,尚未议婚。一天被《诗经》的爱情诗引动春心,不顾封建严厉的礼教约束,私自到花园游园赏春,明媚的春光助长了她青春的觉醒,结想成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怅然感伤。因相思梦中情人意恹恹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画小像。杜宝升官离任,在埋葬丽娘的花园里造起一座梅花观。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借寓梅花观,发现丽娘的自画小像,见画生情,引得丽娘的魂灵和他来幽会。柳梦梅从丽娘灵魂那得知真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同赴京城临安。柳梦梅试后,因金兵入侵延迟放榜,此时杜宝在淮安被乱兵包围,他受丽娘嘱托寻找岳父,杜宝却将自称女婿的柳梦梅囚禁起来,兵退放榜,柳梦梅中了状元。但杜宝仍不认这门亲事,要强行拆散丽娘与柳梦梅。皇帝得知,下旨命,二人成婚。丽娘生生死死,历经磨难,终于得到了幸福。

  二、课文内容提要

  选文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听老师陈最良讲解《诗经》时的情景。描写了杜丽娘心灵的初步觉醒。她虽然处于礼节上的尊重,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嘲弄那个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是追求。春香的形象,机智、勇敢、泼辣、活泼,和杜丽娘端庄、含蓄、矜持的详细相映成趣。

  三 诵读或表演

  四 疏通文字

  五 检测练习

  1选出各组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咂(za)瓶花 B雎鸠(ju)(jiu) C 窈窕 (yao)(tiao) D诨(hun)

  A君子好求(hao) B屦(ju) C葩(pa) D女郎行(hang)

  A盥(guan)漱(shu)栉(zhi)笄(yan) B笺(jian) C觞(shang) D敷(fu)

  2选出各组中解释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设帐:汉朝马融讲学时设绛纱帐,后人称教学为设帐

  B:管待:照顾和接待

  C:膳:饭食

  D:逑:追求

  A:上书:上课

  B:诨:开玩笑

  C:款步:快步

  D:敷演:陈述而加以发挥

  A:潇洒:坐姿自然优雅,心情舒畅

  B:葩:华美

  C:铅华:妇女化妆用的脂粉

  D:风化:风俗、教化

  五 关于作者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 。少有文名,万历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代表作《牡丹亭》(原名《牡丹还魂记》)及《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它们被称之为“临川四梦”,此外还有《紫箫记》。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语文读本》365页的《游园》

  第二课

  教学要点:明确剧中冲突、赏析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简析人物 形象

  教学过程

  明确戏剧冲突

  明确;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博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首先,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接着是模字的情景;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体会语言特点

  提出思考:

  1、剧中人物语言富于风趣,主要体现在哪里?

  明确:主要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对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 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处处冲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剧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色,各表现出其什么不同性格特征,显示了怎样的不同地位?

  明确:

  A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B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C陈最良——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与春香的对话,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简析人物性格

  春香:机智、勇敢、敢于公然嘲弄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天真、直爽、率真、活泼、风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杜丽娘相比更富反抗性。

  杜丽娘: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性格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不一致,知书达理又向往自由,温顺又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虽然长期遭受封建礼教束缚更禁锢严厉,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多封建礼教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体现了心灵的初步的觉醒。

  陈最良: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有一定的虚伪性,封建礼教的化身,被封建礼教与科举扭曲和麻木了心灵的道学家的形象。

  四 作业:选作《同步训练》

《长亭送别》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 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 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 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 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 篇9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看来这真是本好书,你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迍zhūn迍金钏cuàn靥yè儿揾wèn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玉醅pēi白泠líng泠罗帏wéi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3.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4.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

  “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四、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作业。

  结合课文和《非常学案》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锦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亭送别》教案】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 教案12-27

《长亭送别》教案09-09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12-12

长亭送别教案12-08

《长亭送别》说课稿教案04-02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04-02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05-12

《长亭送别》教案15篇(实用)12-09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合集七篇04-06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五篇04-06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锦九篇

《长亭送别》教案 篇1

  【课后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重点难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内容链接】

  《长亭送别》相关资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就拿抒情来说,当一种感情需要表露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尤其是诗词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语言的高度浓缩精练,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读者的共鸣,语言不形象,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语言的形象性大多来自对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联想,因此写景与抒情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一码事,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感受。《西厢记》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

  《西厢记》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仅善于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善于从特征性的生活氛围中描写人物。这样,他就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存在与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对那些景物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订正栏】

  【课后案】

  一、知识回顾

  王实甫,中国 (朝代)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 种 ,只有代表作 、 与 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二、深入探究

  (一)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三个场面。

  1、赴亭惜别:

  (1)[端正好]中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怎样的.艺术效果?

  2、长亭饯别:

  (1)[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2)[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订正栏】

  3、残照离别:

  [收尾]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请比较分析上面四句曲或词。

  三、活动拓展

  将古代诗歌改写成现代诗,是鉴赏古诗词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感悟,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来看一首【一煞】的改写:

  青山,你为什么阻隔我送行的目光/疏林,你怎么这般的无情/四周升起的暮霭,遮住了你远行的背影/夕阳下的古道,吹刮着让人心痛的寂静/莫非是马儿也不忍分离?才发出阵阵的嘶鸣/恍惚间,我听到你归来时马蹄的声音/为你送行,在这秋风中,在这十里长亭……

  改写既不是翻译原曲,也不是完全抛开原文的创作。正确的做法是:保留原来曲子的意境,尽可能借鉴原来的表现手法,发挥现代诗歌的特长,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

  请展示【滚绣球】或【收尾】的改作。

  【订正栏】

  【答案】

  课中案答案

  1、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老夫人)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莺莺、张生)之间的矛盾。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

  2、赴亭惜别;把酒饯别;残照离别

  课后案答案

  1、(1)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

  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2)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2、(1)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2)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3、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三、

  【滚绣球】修长的柳丝挽不住远行的脚步/萧瑟的树林止不了迫近的日暮。/唉!马儿怎会了解离别的苦楚?/夕阳又怎能体会相思的孤独?/幸福的清泉为你在瞬间干枯……/从今以后,伤心向谁来倾诉!

  【滚绣球】的改写,考虑到原作与今天生活的差异。对原作进行了语境转换,不求形似求神似,比较好地表达出原作的情调意趣。

  【收尾】山影寂寞/包围/重叠的泪水/夕阳萧瑟/埋葬/冰冷的花蕊/还在等谁/车载来思念的气味/空气里布满了心事/装不下/也无法入睡

  【收尾】的改写准确把握了原作的意境,借用原作中车儿“载不动许多愁”这一精妙手法,发挥现代诗歌意向切分组合山的自由灵活,在仿佛设问中,抒发出浓浓的离愁别恨。

《长亭送别》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剧情,分析崔莺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品读曲词,把握人物形象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

  设想: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

  二、 解题

  1、解读课题《长亭送别》

  2、复习柳永的《雨霖铃》

  设想: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

  三、 鉴赏

  1、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

  2、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

  3、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

  设想: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

  四、 探究

  1、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

  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设想: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

  五、 总结

  《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

  六、 作业

  一、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

  二、课外阅读:1、《诗经·上邪》2、《有所思》3、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设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

  附板书:

  长亭送别

  恨离别

  恨 恨约束 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

  恨制度

  恨女子地位

《长亭送别》教案 篇3

  长亭送别

  科目 语 文 课题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学习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

  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 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

  “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

  “重功名,轻爱情”

  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

  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 (板书)

  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

  3、在饯行宴上许多话说不出口,因为还有必须回避的外人在。饯别宴结束后,张生临别前,当须回避的人离开后,莺莺又叮嘱了哪些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

  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无法自主的愁苦 反礼教 (板书)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

  5、 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三、结束语:《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板书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

  无法自主的愁苦 反礼教

《长亭送别》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3.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4.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二、简介《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疏理剧情:

  《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四、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五、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六、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七、总结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二、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三、进行课堂讨论。

  1.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2.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3.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4.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四、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五、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笔记。(李文原载20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xx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

  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思想启迪

  崔莺莺蔑视功名利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著追求爱情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

  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

《长亭送别》教案 篇5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 (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 (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 (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 (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2、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或推荐)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引导:

  这是莺莺在往长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们要注意体会,她与张生在长亭分别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基调,读出悲愁的情味,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音节的轻重、语气的强弱等问题。

  教师范读:(我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请同学们再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幻灯片6)3、赏析意境

  问题一: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明确:把握意境,进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问题二:(提问)那么,[端正好]这支曲词,共描绘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分别是碧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离人落泪。

  问题三: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XX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该怎么读?明确:描绘了秋景的辽阔、绚烂,点出了万物竞上,生机蓬勃的景象。所以我们在读时就应该是激昂,高亢的语调

  问题四:同样是秋景,为什么这里不能那样读呢?你能从哪些关键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

  (1)紧,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随着离别的来临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2)染,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离人眼如滴血之泉,泪如黄河之水。

  (3)可见,“黄花”“西风”“孤雁”“霜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之景。在这样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别,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有一句词来表达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幻灯片 7)

  总结: 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地联在了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景,难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为全折戏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本折戏的“戏眼”就是:泪――总是离人泪。

  4、学生再读

  5、唱段欣赏 (幻灯片8)

  (八)解读崔莺莺的“泪”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滚绣球],领悟崔莺莺的“泪”。

  1、问题:情人的离别,总是恨满愁肠,而莺莺的离别与一般情人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她的泪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指名诵读[滚绣球],教师对诵读稍加指点。

  3、品析:

  明确: 恨

  领悟情感:从剧情介绍可知,莺莺和张生,历经波折,方能结合,可昨夜母亲刚刚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离,此情此景,莺莺怎能不黯然伤神? 所以,“泪”表现了莺莺不愿、不忍分别的内心伤痛。

  第二步:学生分组品读,领悟崔莺莺的“泪”。

  1、创设情景:再从崔莺莺的泪水里找出莺莺复杂的情感。

  2、布置分工:分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曲词,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明确任务:

  (1)先自读本组的曲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

  (2) 品析“泪”中 ,传达出莺莺内心怎样复杂的感情?

  (3)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本折戏的其它曲词里能够得到印证吗? (幻灯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

  5、 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 第三步:展示学习结果,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请一位女生朗读。读后,老师指导、范读。

  (2)归纳:怨

  (3)总结:这眼泪里,包含了崔莺莺的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俗门第观念的愤恨。莺莺含着眼泪坐在饭桌旁,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投影:泪: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怨恨世俗观念) (幻灯片10)

  (4)学生再读曲词:

  2、[耍孩儿]

  (1) 归纳:忧

  (2)总结:这叫“中”亦忧,不“中”亦忧,崔莺莺忧心如焚。这眼泪中,包含了莺莺对婚姻前途深深的担忧。这是莺莺对张珙的真情告白:(投影: 泪 对爱人的担忧,内心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幻灯片11)

  3、[一煞]

  (1)归纳:思

  (2)总结:这是写莺莺临别之际的肝肠寸断及想象与张珙别后的场景。这真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平洲(投影:泪:相思之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幻灯片12)

  (九)感知人物形象。

  崔莺莺:美丽善良、多愁多情、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悲情女性。 (幻灯片13)

  (十)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练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师长,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时,忧伤时,自责时,痛苦时,高兴时,都会流下情感的泪花,那么,请你设定一个情境,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出自己或他人曾经流下的泪,注意 : 通过写泪来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母亲的泪,父亲的泪,同学的泪,老师的泪。) (幻灯片14)

  (十一)结束授课: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根据《长亭送别》的意境,创作的歌曲《送别》。

  (十二)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 篇6

  《长亭送别》表演课。

  话题一:谁来画尽愁与恨

  1、1、开场白

  在我的家乡,有唱大戏看大戏的风俗,每逢年节,乡亲们总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杨门女将》,什么《过昭关》,还有《孔明吊孝》、《大战鄱湖》,台上台下,喜气洋洋,更为热闹的是常有外村的戏迷朋友来上一段插戏,为村里的戏台增光添彩。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来唱插戏的都唱得怎么好,他们唱得不过是一个“瘾”字和一个“客”。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戏,是对于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说这些闲话,有两个目的,其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戏剧的课文;其二,现场做了一个表情达意的示范,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表情达意的技巧的。我刚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叙述,其实,表情达意的技巧有很多。

  2、2、确定讲课内容---愁与恨的表达方法

  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可是,在戏剧中又是如何画出这愁与恨的呢?不妨让我先告诉大家。

  3、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特定情态的描写、典故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化用、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等。

  4、4、熟悉课文与学习重点。

  A、A、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愁?

  请大家先对照课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桩婚姻。它属于我们今天的事实婚姻还是属于法定婚姻,是属于包办婚姻还是属于自由婚姻?我们比较赞同它是一桩事实婚姻或者自由婚姻,可是在古代,这却是不简单的。

  王实甫,元代大都人。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时代距离我们是如此久远,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与现代人当有天壤之别,就说台上的我和台下的你们,思想观念就已经不是用寸来量而是用尺来量了。其二,王实甫的生活环境是较为开放的,就象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样,人们总是容易产生与现实冲突的更新的观念,而这是带动其他一切变化的根本。但是,问题在于观念更新总是伴随着阵痛的。如果说观念是闪电,那么,现实的变化往往只能算是走路慢吞吞的雷声而已。在变化着的思想观念与现实之间,人的灵魂注定是要痛苦的,人的情感注定是要充满愁绪的。

  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现实中,而人们的思想却已经到了一个强烈渴望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时代,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内心是充满愁绪的。

  刚才我们说到婚姻的几个种类,其间的本质区别其实都在于婚姻的基础到底是爱情还是利益。张生被崔母亲逼迫着去赴科场,求取功名后才允许成亲,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婚姻受到利害观念的冲突,或者说是受到功名富贵统治一切的`时代追求的冲突。可是在崔的心里,爱情重于一切,也就是说她的爱情和婚姻受到严重的冲击,她的感情在功名富贵面前经受着煎熬。这就构成了崔的感情上的愁与恨的病灶。今天我们学习的《长亭送别》正好说的是崔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一种只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广大妇女才能体会到的内心感受。而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当初,读《西厢记》的时候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先生对于此书爱不释手,总是一味地称赞莎士比亚的戏剧,总是为歌德的《浮士德》而倾倒,相信我们认真读过王实甫之后,我们会知道,我们有我们自己优秀的戏剧,我们不只有王实甫,我们还有汤显祖、关汉卿等一大批值得我们自豪的剧作家。如果有机会,请大家课后去了解并熟悉他们。

  B.进入课文

  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到崔担心张生休妻再取妻的句子。生A回答。

  很好,正是这一句,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深层立意的基础之上,王实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离愁别恨图。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是了解描写这种情感的手段。这种手段在文章写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动人,而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长亭送别》就是这样的文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美的文学时打了花架与鲜花的比喻,也打了筋与肉的比喻,早已为我们揭示了展示人物情感的秘密----赋予作品以诗的情趣。有人说诗是抒情的艺术,是的正是如此,此文的第一手段就是用诗的技巧来选定意象。

  第一,第一,意象的选用。

  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生B、生C、生D等同学回答。

  是的,正是这些句子,这些句子令人想起李叔同先生的句子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里有一条规律,那就是诗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枯藤老树”就容易让我们满怀思乡愁绪,而“南国红豆”则容易让我们砰然心动,甚至满面桃红。我们已经学过的《咬文嚼字》一文就给我们揭示了这一规律。王实甫就善于运用这些手法来达到他的目的。这正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

  第二,第二,情与景的交融。

  请大家查找一下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生E答。是的,写了一个秋天从早到晚所见的景物。我们必须看到,王实甫并没有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上,把看到不同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感受写出来的。见树木,则生出“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感慨,见太阳,则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辉”。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泪眼问花花不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们的句子。这一些大家在诗词的学习中都已经学习过,还可以继续去看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在这里有一个句子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柳丝”为什么会出现在秋天?就是写“玉骢难系”的这一句。这还是要涉及到景物的相对稳定的情感意义,因为“柳丝”一般是代表“留别”的意思的。

  第三,第三,特定情态的描写。

  这篇课文毕竟是戏剧中的一折,不能仅仅写景,它势必要写到一定的情节,有情节就有人物活动,为了表情的需要,王实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大家找出五处以上的描写崔的特定情态的句子来。

  生F答。找得很好。我们不妨把这些内容概括一下,这就是:金钏之松、玉肌之减、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温泪、斜签筵席、愁眉频蹙、推整罗衣等。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同学应该知道,这就是一幅幅的绘画,就是一尊尊的雕塑。刚刚学过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种情态。无论哪一种情态,其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这篇课文中的崔的情态无不画尽其内心的愁与恨来。王实甫是如此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充分说明此文达到了文学表现上的极致。

  第四,第四,典故的运用。

  诗的语言须要精炼,戏剧的表现排斥拖沓。在这样一折精心构思的戏剧之场面中,当然更要遵循一切服务于情感的表达的宗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都必须如此。情感表达是统帅,词句和材料只能是工具。

  于是,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薛灵芸的红泪、江州司马的青衫,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崔张二人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爱情,更是于现实所不理解的爱情,所以,当然包含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反叛,对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叛。王实甫用这些典故,表现了崔对于举案齐眉的渴望,对一往如故的爱情的坚贞,也表现了同病相怜的愁苦。

  下面请同学们复述其中一个故事。生G回答。

  第五,第五,古典诗词的化用。(涉及口语的运用)

  任何人的创造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借鉴他人的文学成果。更何况适当地借用他人的文学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再说,文章的本质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尽管世界上有许多相似的句子,可是有的流传,有的不流传,这说明文学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鲜明个性的,为了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还是认为应该学习借鉴的技巧。其实,王实甫就是一个善于借鉴的高手。

  “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暮遮》。学习一下《苏暮遮》。

  另外,“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

  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感情,比如,最后一句表达了崔的重情而轻利的思想。

  另外,口语的运用也使课文的语句和文采更加生动活泼。比如“滚绣球”一曲中就有许多口语。

  下面请大家再找出几个例子。生H答。

  第六,第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十分重视这些手法与典故的结合使用。

  下面请大家找出各种修辞手法在文中运用的语句。生I、生J、生K、生L等回答。

  5、5、小结。

  本文虽然写的是离愁别恨,但与一般的风花雪月不同,它反映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乃至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我们要特别重视表达情感的技巧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好人家的语言和写出自己的文章。

  6、6、课本练习的学生演板。

《长亭送别》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

  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 ,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 金钏 揣 玉醅 泠 谨 赓 谂知

  2、释义:举案齐眉 淡烟暮霭 蜗角 虚名 蝇头微利 余荫 厮守 口占 青鸾

  第 一课

  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

  导入课文

  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

  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

  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孙飞虎

  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全剧共五本21折,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4本第3折,写张生在老夫人威逼下,被迫离开崔莺莺赴京赶考;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其他的人道白,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怨,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流露出了对封建礼教阻挠青年爱情的强烈不满。这折戏素以曲词优美、情意动人而脍炙人口。阅读与鉴赏要注意体会莺莺和张生在艰难中结合又分离的极为复杂的内心活动,鉴赏曲词中有情有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诵读课文(或表演)

  6、结构线索

  明确:

  (1)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

  (2)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

  (3)莺莺担心和关心张生

  (4)莺莺目送张生和别后痛苦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7、感情基调

  明确:充满哀怨,凄婉之情

  8、布置作业: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白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小姐 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地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

  第二课

  教学要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教学过程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堪称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一个“染”字,沟通了景物和情感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端正好]是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的名曲,可与唐诗宋词的名做媲美。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处。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似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如:烟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得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一“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终之,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富有文采的戏剧语言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的优美诗句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语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了苏轼的《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袄请、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语句的作用

  明确: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唱词中的修辞方法与表达效果

  如,[端正好]中的前三句可看做是对仗或排比,但不是严格的对偶或排比。[叨叨令],使用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快活三]中的一二句是比喻、夸张;后几句是进一步的比喻和夸张。[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比喻、夸张、对偶;“拆鸳鸯在两下里”也是比喻。

  小结:王实甫的戏曲语言富于文采,主要体现在,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美读鉴赏、练习改写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视角表现离别之情。要有一点文采。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 。

  转山坡,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

  道一生平安,道一生珍重,陪伴游子的是冷清清的斜阳。

  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扣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

  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

  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颤。

  那离愁啊,长如水,沉如铅。

  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施向前?

  第三课

  教学要点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莺莺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提出思考题

  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全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提出讨论题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和“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和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段。示例:

  人物:莺莺 张生 红娘

  地点:十里长亭

  莺莺(举杯,神色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子举觞?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这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话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生)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后记:

  后记:

  闺 塾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

  体味剧中极富风趣极具个性的语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明确剧中的人物冲突

  通过人物说白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杜丽娘的性格。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熟读课文

  把握剧情,抓住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体会剧中生动的细节,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准备

  确定主持人担任导演,组织排练

  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

  第一课

  教学要点:介绍《牡丹亭》,诵读或表演,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引出新课

  《牡丹亭》明代传奇,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我国戏剧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课文为剧本的第七出。闺塾,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这是全剧中的一场重头戏,仅这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足以让人拍案叫绝。《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这一“闹”字,颇能道出戏的喜剧气氛。

  剧情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想念她。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才貌端妍,年已二八,尚未议婚。一天被《诗经》的爱情诗引动春心,不顾封建严厉的礼教约束,私自到花园游园赏春,明媚的春光助长了她青春的觉醒,结想成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怅然感伤。因相思梦中情人意恹恹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画小像。杜宝升官离任,在埋葬丽娘的花园里造起一座梅花观。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借寓梅花观,发现丽娘的自画小像,见画生情,引得丽娘的魂灵和他来幽会。柳梦梅从丽娘灵魂那得知真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同赴京城临安。柳梦梅试后,因金兵入侵延迟放榜,此时杜宝在淮安被乱兵包围,他受丽娘嘱托寻找岳父,杜宝却将自称女婿的柳梦梅囚禁起来,兵退放榜,柳梦梅中了状元。但杜宝仍不认这门亲事,要强行拆散丽娘与柳梦梅。皇帝得知,下旨命,二人成婚。丽娘生生死死,历经磨难,终于得到了幸福。

  二、课文内容提要

  选文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听老师陈最良讲解《诗经》时的情景。描写了杜丽娘心灵的初步觉醒。她虽然处于礼节上的尊重,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嘲弄那个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是追求。春香的形象,机智、勇敢、泼辣、活泼,和杜丽娘端庄、含蓄、矜持的详细相映成趣。

  三 诵读或表演

  四 疏通文字

  五 检测练习

  1选出各组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咂(za)瓶花 B雎鸠(ju)(jiu) C 窈窕 (yao)(tiao) D诨(hun)

  A君子好求(hao) B屦(ju) C葩(pa) D女郎行(hang)

  A盥(guan)漱(shu)栉(zhi)笄(yan) B笺(jian) C觞(shang) D敷(fu)

  2选出各组中解释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设帐:汉朝马融讲学时设绛纱帐,后人称教学为设帐

  B:管待:照顾和接待

  C:膳:饭食

  D:逑:追求

  A:上书:上课

  B:诨:开玩笑

  C:款步:快步

  D:敷演:陈述而加以发挥

  A:潇洒:坐姿自然优雅,心情舒畅

  B:葩:华美

  C:铅华:妇女化妆用的脂粉

  D:风化:风俗、教化

  五 关于作者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 。少有文名,万历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代表作《牡丹亭》(原名《牡丹还魂记》)及《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它们被称之为“临川四梦”,此外还有《紫箫记》。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语文读本》365页的《游园》

  第二课

  教学要点:明确剧中冲突、赏析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简析人物 形象

  教学过程

  明确戏剧冲突

  明确;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博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首先,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接着是模字的情景;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体会语言特点

  提出思考:

  1、剧中人物语言富于风趣,主要体现在哪里?

  明确:主要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对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 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处处冲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剧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色,各表现出其什么不同性格特征,显示了怎样的不同地位?

  明确:

  A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B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C陈最良——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与春香的对话,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简析人物性格

  春香:机智、勇敢、敢于公然嘲弄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天真、直爽、率真、活泼、风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杜丽娘相比更富反抗性。

  杜丽娘: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性格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不一致,知书达理又向往自由,温顺又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虽然长期遭受封建礼教束缚更禁锢严厉,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多封建礼教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体现了心灵的初步的觉醒。

  陈最良: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有一定的虚伪性,封建礼教的化身,被封建礼教与科举扭曲和麻木了心灵的道学家的形象。

  四 作业:选作《同步训练》

《长亭送别》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 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 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 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 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 篇9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看来这真是本好书,你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迍zhūn迍金钏cuàn靥yè儿揾wèn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玉醅pēi白泠líng泠罗帏wéi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3.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4.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

  “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四、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作业。

  结合课文和《非常学案》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