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9-02 14:27:5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的动脑筋的能力,能发现物体“站不稳”的原因。

  2)幼儿能尝试在操作中找出让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毛巾、卡纸等站不稳的物品,

  积木、纸盒、橡皮泥等站得稳的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以情景引入课题,引起幼儿对问题思考的兴趣。

  师:今天宝宝商店请小朋友去帮忙整理各种物品,要求我们想办法使所有的物品都能稳稳当当地“站”在货架上。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稳的原因。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起来或“站”不稳,并找出原因。如:布木偶因材料太软而站不起来

  3)指导幼儿探索使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1)幼儿自由结伴,自选材料进行探索

  (2)互相介绍和演示探索结果

  (3)师生共同归纳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①增大接触面的方法:如筷子用橡皮筋扎一头,另一头撑成三角形。

  ②加重的方法:如把站不稳的空瓶子加水。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1、观察我们的不同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人数性状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颌特点进行猜测)

  四、课外延伸: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有趣的食物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实验小学教案。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源自于绿色植物。

  4、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5、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学会找、写食物链教学准备:课件、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食物链同学们,都猜过谜语吧?现在,老师这儿就有两个谜语呢,有兴趣试试吗?好,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然后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名称)结合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杨梅。

  为什么是草莓、杨梅呢?教师边解释边板书:草→羊→狼谈话:在科学上呢,我们是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谁被吃箭头就从谁指出来。

  二、建立食物链的概念1、游戏“帮我找位置”谈话:接下来咱们再来玩一个“帮我找位置”的游戏,好吗?现在这儿有几张生物的卡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张卡片按吃与被吃的关系应该怎样放?谁愿意到前面来,帮他们把顺序排一下?【出示卡片:高粱 蝗虫 小鸟 蛇 鹰】提问:你能给大伙儿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吗?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谁被谁吃”2、谈话:的确,这些生物之间就是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生物学家呢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

  【板书课题:有趣的食物链】你是怎么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的?【学生讨论过后齐读食物链的概念】发现了吗,刚刚我们猜的两个谜语中就存在着这样一条有趣的食物链!对吧?(草→羊→狼)3、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呢?学生举例。

  师:好像我们学过一个成语,讲的就是它们之间的故事吧!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课件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板书:蝉螳螂 黄雀】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螳螂、蝉、黄雀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教案《实验小学教案》。

  三、认识食物链的构成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食物链,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2、从这些食物链中,我们还能发现从第二环节起的这些生物呢,都是去捕食比它们弱小的其他生物,那么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呢?谁知道?教师讲述: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土壤里的水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成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再以食物的方式储存起来。

  这些绿色植物可以自己制造出食物来,真的是很了不起呢!其实在一条食物链上不同生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能自己制造食物,有的必须以其它生物为食。

  生物学家就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我们来看看。

  【视频出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刚才我们看了录像的介绍,现在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

  还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光荣的称号叫——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

  】以前面几条食物链为例,解释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

  同学们都已经了解了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那么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书本中出现的这些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45页)四、深入认识食物链,了解食物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链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尝试画一画食物链,好吗?课件示范食物链的画法。

  【学生表述,课件演示】活动:画食物链。

  【给每个小组分发图片,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尽量找齐所有的食物链,注意箭头的方向】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一边汇报一边听取别的小组的意见,尤其要注意的是,上来汇报的必须是跟其他小组不一样的。

  看大家找到的这么多条食物链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出示食物网概念】五、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取食联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都知道链条其中一环如果断开,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食物链呢?以刚才同学们画的食物链为例,如果没有了植物,哪些生物会受到影响?接着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小结: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

  破坏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导致食物关系的中断,就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课件总结食物链跟食物网的知识。

  六、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觉得我们人类在食物网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自由讨论)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最终会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大量使用农药,排放污染也会给良性的食物链造成巨大的破坏。

  瞧,如果农民在地里喷洒农药(书本46页图片),会发生什么情况?(鼠和鸟等吃了有药的庄稼和虫会死去,猫和猫头鹰吃了有毒的鼠和鸟也会死掉……)其实,关于人与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事实上它有很多很多可以说的。

  今天我们所展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例子而已。

  那么,作为掌握着先进科技的人类,我们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间,是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的,但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就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对待其他生物呢?学生回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也能意识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性,不要去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七、板书设计有趣的食物链草 →羊 →狼高梁→蝗虫→小鸟→蛇→鹰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

科学教案 篇5

  第二单元 生理与健康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等四课。健康饮食要求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养成饮食多样化习惯,知道人体是如何吸收营养成分的食物经过人体的路径是什么等。呼吸与健康图示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肺活量、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等,要求学生会测定肺活量,知道运动影响肺活量,注意保暖,坚持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保护心脏介绍了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工作量,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影响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等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保护心脏的办法。人体的司令部指大脑,本课介绍了大脑的作用,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科学教案 篇6

  学情分析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有关空气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认识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同时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热气球上升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要以提出问题开始,能对问题设计研究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议,体验成功的喜乐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事实的良好品质。

  3、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教学重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气球、手绢、塑料袋、自制小纸蛇。

  教师准备:有关热气球的课件、有关的实验材料:酒精灯、蜡烛、香、火柴、支架、手绢、气球、塑料袋、自制小纸蛇、记录表等。

  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做个慧眼辨真假的小游戏,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一幅图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直冲云霄;第二幅图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指向地面;第三幅图馒头蒸熟了,第四幅里的水壶里的水开了;第五幅热气球点火升空的'录像)从而导入新课。

  1从刚才播放的课件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冒出的烟和气都往上走。)

  3看热气球升空的录象。

  4五彩缤纷的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关于热气球的秘密有许多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板书课题)

  5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热气球的秘密"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提出问题:

  1要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制作一个热气球,如何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2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热气球为什么能飞到飞到空中去?

  4热气球升到空中后又是怎么样降落下来的?

  从这些现象中提出问题是?这一活动的指向是列举一些物体能上升的实列,一再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己的问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猜想与假设。

  1提出要求:要研究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做一个“热气球”。

  2小组讨论:如何来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3学生汇报,小组间讨论交流。

  4学生试验,教师指导。

  5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

  6师生。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2、通过学生的回答;: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气球上升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师板书: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变轻、会上升。

  三:1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和应用有许多,你都知道哪些?

  2其实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在古代就被人们

  发现并加以利用了。观看录象。(播放孔明灯升空的录像)

  3从古到今人们都会利用热空气做事,请同学们也来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一个热空气驱动玩具,并为他起个好听的名字。

  4学生制作热空气驱动玩具。(风车/马灯/走马灯/纸蛇/降落伞等)

  5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换意见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试验,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1:用手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感觉下有没有向上的热气。

  生2:可以放一个塑料袋在蜡烛的上方,让塑料袋的口朝下,有过塑料袋鼓起来后会上升,就说明热空气可以让塑料袋升到空中,这个和热气球差不多。

  生3:蜡烛的火焰要离塑料袋远一些,这样就不会烧坏塑料袋。

  小组试验时分工明确,还要做好实验记录。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各小组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几点,(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热空气会上升。

  厨房的抽油烟机、炒菜产生的热量、洗完后晾的衣服、孔明灯

  认识实验材料是探究实验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安全有效的去实验。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纸蛇和塑料的在蜡烛的上面会是什么现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分组试验。

  学习课本中关于热气球的资料卡

  下移到拓展延伸,作为课下作业

  三拓展延伸 应用创新

  这节课,大家研究的很认真,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热空气,还知道了,热空气上升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结合今天你对热气球上升秘密的研究和发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热气球,并能设计出更好的热气球驱动玩具。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下课铃不再作为课堂学习的终点,而成为学生后继学习的一个起点,继续翱翔于更广阔的学习天空。

  板书设计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热空气上升的秘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出课题,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假设讨论,从而进行分组试验的出结论,教师进行。最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并能够对现象进行解释。

科学教案 篇7

  第三单元 电的本领

  安全用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课前准备:

  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可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准备,一则使材料更加充实,二则可以促使家长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主搜集。

  四、准备材料:

  教师也应准备一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资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安全隐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在家里都干什么呢?

  有一位同学叫小明,我们来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

  出示投影;四幅图(图1小明在电线下放风筝,图2小明在电线上晾衣服,图3小明湿着手插插座,图4小明自己乱接电线)

  同学们讨论:

  1.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说一说电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

  小组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投影或放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伤残,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们要知道安全用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安全用电。板书:安全用电。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用电呢?

  2.教师提问:

  (1)在擦灯泡时应注意什么?

  (①关电源 ②用干布擦)

  (2)在拔插座时,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属部分吗?

  (不 能)

  (3)遇到家用电器着火应怎么办?

  (①先切断电源 。 ②在灭火.)

  (4)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有破损时,应怎么办?

  (让大人或电工修好,自己不能乱动。)

  (5)用电淋浴器洗澡时,应注意什么?

  (一定要切断电源)

  (6)雷雨天时,能否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

  (不能,以防触电。)

  (7)发现家用电器损环,能否自己随便拆卸。

  (不能,应找专业人员修理)

  (8)人触电以后,用什么方法救助。

  (①用木棍。 ②关电源)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讨论。

  提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电器说明书了解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适当的补充。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大家讨论,制定安全用电小常识。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

  汇报,教师补充。

  (三)评价:

  谈话:在本节课,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自己的设计和表现还满意吗?请把自己的评价填在 “星级评价表” 中。

  学生填写“星级评价表”。

  (四)拓展:

  请同学们课下做个安全用电宣传员吧!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邻居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听或者设计一张宣传画,贴到小区的壁报栏里。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翅膀,学习使用观察记录表。

  2.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幼儿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物的翅膀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图片

  1.请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它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

  它会飞吗?”

  (幼儿相互讨论,寻找答案)

  3.教师小结:原来,动物们的翅膀是不同样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没有;

  有的有两对翅膀,有的只有一对;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

  二、动物的翅膀

  1.动物有翅膀就一定会飞吗?(不是)

  2.哪些会飞哪些不会呢?(鸡、鸭、鹅等不会飞,鸟、蜜蜂、蝴蝶等会飞。)

  3.哪些动物的翅膀有羽毛?”(鸡、鸭、鸟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没有。)

  4.哪些动物有一对翅膀,哪些有两对呢?”(鸟、鸡等有一对,蝴蝶、蜻蜓等有两对。)

  三、了解动物翅膀特点

  1.有一对翅膀的动物: 鸟、鸡等

  2.有两队翅膀的动物:蝴蝶、蜻蜓等

  3.有羽毛翅膀的动物:鸡、鸭、鸟等

  4.没有羽毛翅膀的动物:蜜蜂、蝴蝶等

  5.有翅膀会飞的动物:鸟、蜜蜂、蝴蝶等

  6.有翅膀不会飞的动物:鸡、鸭、鹅等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如果我们人也有翅膀那该多好呀!你们想要翅膀吗?

  如果有一对会飞的翅膀,你想做什么呢?”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一、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元、角、分的等量代换关系。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盒人民币,内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货架及货物。

  活动过程:

  1、认识人民币:

  (1)、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叫什么?”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人民币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幼儿一起辨认人民币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们的意思。

  2、了解等量关系:

  (1)、教师告诉幼儿元、角、分的等量关系。

  (2)、幼儿按老师的出题,选出对应的钱币:

  ——“一元等于几角?”

  3、超市购物:

  (1)、教室布置成超市的模样,幼儿手持面值不等的人民币,按货物上的标价购物。

  (2)、幼儿集体围坐成圈状,交流各自所购的物品且同伴间相互验证。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26

科学教案12-26

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12-28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9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8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的动脑筋的能力,能发现物体“站不稳”的原因。

  2)幼儿能尝试在操作中找出让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毛巾、卡纸等站不稳的物品,

  积木、纸盒、橡皮泥等站得稳的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以情景引入课题,引起幼儿对问题思考的兴趣。

  师:今天宝宝商店请小朋友去帮忙整理各种物品,要求我们想办法使所有的物品都能稳稳当当地“站”在货架上。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稳的原因。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起来或“站”不稳,并找出原因。如:布木偶因材料太软而站不起来

  3)指导幼儿探索使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1)幼儿自由结伴,自选材料进行探索

  (2)互相介绍和演示探索结果

  (3)师生共同归纳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①增大接触面的方法:如筷子用橡皮筋扎一头,另一头撑成三角形。

  ②加重的方法:如把站不稳的空瓶子加水。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1、观察我们的不同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人数性状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颌特点进行猜测)

  四、课外延伸: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有趣的食物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实验小学教案。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源自于绿色植物。

  4、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5、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学会找、写食物链教学准备:课件、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食物链同学们,都猜过谜语吧?现在,老师这儿就有两个谜语呢,有兴趣试试吗?好,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然后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名称)结合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杨梅。

  为什么是草莓、杨梅呢?教师边解释边板书:草→羊→狼谈话:在科学上呢,我们是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谁被吃箭头就从谁指出来。

  二、建立食物链的概念1、游戏“帮我找位置”谈话:接下来咱们再来玩一个“帮我找位置”的游戏,好吗?现在这儿有几张生物的卡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张卡片按吃与被吃的关系应该怎样放?谁愿意到前面来,帮他们把顺序排一下?【出示卡片:高粱 蝗虫 小鸟 蛇 鹰】提问:你能给大伙儿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吗?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谁被谁吃”2、谈话:的确,这些生物之间就是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生物学家呢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

  【板书课题:有趣的食物链】你是怎么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的?【学生讨论过后齐读食物链的概念】发现了吗,刚刚我们猜的两个谜语中就存在着这样一条有趣的食物链!对吧?(草→羊→狼)3、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呢?学生举例。

  师:好像我们学过一个成语,讲的就是它们之间的故事吧!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课件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板书:蝉螳螂 黄雀】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螳螂、蝉、黄雀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教案《实验小学教案》。

  三、认识食物链的构成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食物链,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2、从这些食物链中,我们还能发现从第二环节起的这些生物呢,都是去捕食比它们弱小的其他生物,那么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呢?谁知道?教师讲述: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土壤里的水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成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再以食物的方式储存起来。

  这些绿色植物可以自己制造出食物来,真的是很了不起呢!其实在一条食物链上不同生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能自己制造食物,有的必须以其它生物为食。

  生物学家就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我们来看看。

  【视频出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刚才我们看了录像的介绍,现在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

  还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光荣的称号叫——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

  】以前面几条食物链为例,解释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

  同学们都已经了解了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那么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书本中出现的这些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45页)四、深入认识食物链,了解食物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链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尝试画一画食物链,好吗?课件示范食物链的画法。

  【学生表述,课件演示】活动:画食物链。

  【给每个小组分发图片,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尽量找齐所有的食物链,注意箭头的方向】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一边汇报一边听取别的小组的意见,尤其要注意的是,上来汇报的必须是跟其他小组不一样的。

  看大家找到的这么多条食物链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出示食物网概念】五、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取食联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都知道链条其中一环如果断开,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食物链呢?以刚才同学们画的食物链为例,如果没有了植物,哪些生物会受到影响?接着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小结: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

  破坏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导致食物关系的中断,就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课件总结食物链跟食物网的知识。

  六、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觉得我们人类在食物网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自由讨论)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最终会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大量使用农药,排放污染也会给良性的食物链造成巨大的破坏。

  瞧,如果农民在地里喷洒农药(书本46页图片),会发生什么情况?(鼠和鸟等吃了有药的庄稼和虫会死去,猫和猫头鹰吃了有毒的鼠和鸟也会死掉……)其实,关于人与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事实上它有很多很多可以说的。

  今天我们所展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例子而已。

  那么,作为掌握着先进科技的人类,我们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间,是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的,但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就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对待其他生物呢?学生回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也能意识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性,不要去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七、板书设计有趣的食物链草 →羊 →狼高梁→蝗虫→小鸟→蛇→鹰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

科学教案 篇5

  第二单元 生理与健康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等四课。健康饮食要求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养成饮食多样化习惯,知道人体是如何吸收营养成分的食物经过人体的路径是什么等。呼吸与健康图示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肺活量、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等,要求学生会测定肺活量,知道运动影响肺活量,注意保暖,坚持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保护心脏介绍了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工作量,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影响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等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保护心脏的办法。人体的司令部指大脑,本课介绍了大脑的作用,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科学教案 篇6

  学情分析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有关空气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认识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同时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热气球上升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要以提出问题开始,能对问题设计研究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议,体验成功的喜乐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事实的良好品质。

  3、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教学重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气球、手绢、塑料袋、自制小纸蛇。

  教师准备:有关热气球的课件、有关的实验材料:酒精灯、蜡烛、香、火柴、支架、手绢、气球、塑料袋、自制小纸蛇、记录表等。

  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做个慧眼辨真假的小游戏,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一幅图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直冲云霄;第二幅图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指向地面;第三幅图馒头蒸熟了,第四幅里的水壶里的水开了;第五幅热气球点火升空的'录像)从而导入新课。

  1从刚才播放的课件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冒出的烟和气都往上走。)

  3看热气球升空的录象。

  4五彩缤纷的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关于热气球的秘密有许多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板书课题)

  5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热气球的秘密"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提出问题:

  1要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制作一个热气球,如何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2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热气球为什么能飞到飞到空中去?

  4热气球升到空中后又是怎么样降落下来的?

  从这些现象中提出问题是?这一活动的指向是列举一些物体能上升的实列,一再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己的问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猜想与假设。

  1提出要求:要研究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做一个“热气球”。

  2小组讨论:如何来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3学生汇报,小组间讨论交流。

  4学生试验,教师指导。

  5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

  6师生。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2、通过学生的回答;: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气球上升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师板书: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变轻、会上升。

  三:1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和应用有许多,你都知道哪些?

  2其实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在古代就被人们

  发现并加以利用了。观看录象。(播放孔明灯升空的录像)

  3从古到今人们都会利用热空气做事,请同学们也来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一个热空气驱动玩具,并为他起个好听的名字。

  4学生制作热空气驱动玩具。(风车/马灯/走马灯/纸蛇/降落伞等)

  5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换意见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试验,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1:用手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感觉下有没有向上的热气。

  生2:可以放一个塑料袋在蜡烛的上方,让塑料袋的口朝下,有过塑料袋鼓起来后会上升,就说明热空气可以让塑料袋升到空中,这个和热气球差不多。

  生3:蜡烛的火焰要离塑料袋远一些,这样就不会烧坏塑料袋。

  小组试验时分工明确,还要做好实验记录。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各小组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几点,(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热空气会上升。

  厨房的抽油烟机、炒菜产生的热量、洗完后晾的衣服、孔明灯

  认识实验材料是探究实验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安全有效的去实验。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纸蛇和塑料的在蜡烛的上面会是什么现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分组试验。

  学习课本中关于热气球的资料卡

  下移到拓展延伸,作为课下作业

  三拓展延伸 应用创新

  这节课,大家研究的很认真,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热空气,还知道了,热空气上升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结合今天你对热气球上升秘密的研究和发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热气球,并能设计出更好的热气球驱动玩具。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下课铃不再作为课堂学习的终点,而成为学生后继学习的一个起点,继续翱翔于更广阔的学习天空。

  板书设计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热空气上升的秘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出课题,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假设讨论,从而进行分组试验的出结论,教师进行。最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并能够对现象进行解释。

科学教案 篇7

  第三单元 电的本领

  安全用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课前准备:

  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可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准备,一则使材料更加充实,二则可以促使家长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主搜集。

  四、准备材料:

  教师也应准备一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资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安全隐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在家里都干什么呢?

  有一位同学叫小明,我们来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

  出示投影;四幅图(图1小明在电线下放风筝,图2小明在电线上晾衣服,图3小明湿着手插插座,图4小明自己乱接电线)

  同学们讨论:

  1.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说一说电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

  小组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投影或放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伤残,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们要知道安全用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安全用电。板书:安全用电。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用电呢?

  2.教师提问:

  (1)在擦灯泡时应注意什么?

  (①关电源 ②用干布擦)

  (2)在拔插座时,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属部分吗?

  (不 能)

  (3)遇到家用电器着火应怎么办?

  (①先切断电源 。 ②在灭火.)

  (4)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有破损时,应怎么办?

  (让大人或电工修好,自己不能乱动。)

  (5)用电淋浴器洗澡时,应注意什么?

  (一定要切断电源)

  (6)雷雨天时,能否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

  (不能,以防触电。)

  (7)发现家用电器损环,能否自己随便拆卸。

  (不能,应找专业人员修理)

  (8)人触电以后,用什么方法救助。

  (①用木棍。 ②关电源)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讨论。

  提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电器说明书了解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适当的补充。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大家讨论,制定安全用电小常识。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

  汇报,教师补充。

  (三)评价:

  谈话:在本节课,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自己的设计和表现还满意吗?请把自己的评价填在 “星级评价表” 中。

  学生填写“星级评价表”。

  (四)拓展:

  请同学们课下做个安全用电宣传员吧!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邻居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听或者设计一张宣传画,贴到小区的壁报栏里。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翅膀,学习使用观察记录表。

  2.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幼儿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物的翅膀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图片

  1.请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它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

  它会飞吗?”

  (幼儿相互讨论,寻找答案)

  3.教师小结:原来,动物们的翅膀是不同样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没有;

  有的有两对翅膀,有的只有一对;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

  二、动物的翅膀

  1.动物有翅膀就一定会飞吗?(不是)

  2.哪些会飞哪些不会呢?(鸡、鸭、鹅等不会飞,鸟、蜜蜂、蝴蝶等会飞。)

  3.哪些动物的翅膀有羽毛?”(鸡、鸭、鸟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没有。)

  4.哪些动物有一对翅膀,哪些有两对呢?”(鸟、鸡等有一对,蝴蝶、蜻蜓等有两对。)

  三、了解动物翅膀特点

  1.有一对翅膀的动物: 鸟、鸡等

  2.有两队翅膀的动物:蝴蝶、蜻蜓等

  3.有羽毛翅膀的动物:鸡、鸭、鸟等

  4.没有羽毛翅膀的动物:蜜蜂、蝴蝶等

  5.有翅膀会飞的动物:鸟、蜜蜂、蝴蝶等

  6.有翅膀不会飞的动物:鸡、鸭、鹅等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如果我们人也有翅膀那该多好呀!你们想要翅膀吗?

  如果有一对会飞的翅膀,你想做什么呢?”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一、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元、角、分的等量代换关系。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盒人民币,内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货架及货物。

  活动过程:

  1、认识人民币:

  (1)、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叫什么?”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人民币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幼儿一起辨认人民币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们的意思。

  2、了解等量关系:

  (1)、教师告诉幼儿元、角、分的等量关系。

  (2)、幼儿按老师的出题,选出对应的钱币:

  ——“一元等于几角?”

  3、超市购物:

  (1)、教室布置成超市的模样,幼儿手持面值不等的人民币,按货物上的标价购物。

  (2)、幼儿集体围坐成圈状,交流各自所购的物品且同伴间相互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