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0-25 22:53:59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6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指导思想:

  "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磁铁的奥秘"截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吸相互,有时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递进性的幼儿探索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2、 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书探索的结果。

  3、 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环形磁铁每人两块(其中一块的两端分别www.涂上红色和蓝色,以表示不用的两极,使其成为彩色磁铁)。

  2、 各种形状的磁铁(也按极性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红色标志、蓝色标志、塑料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彩色环形磁铁,感知环形磁铁的两极,并初步了解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1、每人拿一块彩色环形磁铁和好朋友的彩色环形磁铁碰一碰:红的与红的一面碰一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红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红的与红的一面相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相碰,两块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红的与蓝的一面相碰,它们就会牢牢地吸在一起。

  3、小结:环形磁铁有两极,当相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推力,而不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吸力。

  二、利用彩色磁铁,感知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用彩色环形磁铁与其他形状的磁铁碰一碰;不同形状的磁铁之间也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

  3、小结: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相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推力,不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吸力。

  三、根据磁性原理,找到磁铁的两极。

  1、启发幼儿利用彩色环形磁铁,找出另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索结果,在环形磁铁上分别贴上红色标志、蓝色标志。

  3、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磁铁的两极?

  四、让磁铁浮起来。

  1、设置疑问:你能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吸管让环形磁铁浮起来吗?

  2、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启发、暗示操作方法:把环形磁铁按S-N-N-S极性顺序串在塑料吸管上,磁铁就会浮起来,如图。

  3、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结果:是什么原因使磁铁浮起来的?

  五、观看磁悬浮列车图片、磁悬浮玩具等,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扩大幼儿的视野。

  注:1、与磁性黑板配套使用的塑料圆形磁铁的后面就是一块小的环形磁铁,教师可以把它取下作为操作材料。

  活动评析:

  磁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和经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对大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各活动环节:第一、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操作先感知个别形状(环形)磁铁的特性,再感知所有形状磁铁的特性,然后归纳出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经验,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情境中鸟儿的不同数量列出相应的算式,学习8的减法,理解其意义。

  2、能用语言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以及方法。

  3、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8的减法运算。

  活动准备:

  1、8的加减法算式卡片;雪花飘若干。

  2、幼儿用书第二册第18~19页。

  活动导入:

  复习8的组成和加法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碰球"的游戏,好不好呀?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碰球"游戏,复习8的组成)

  2、教师:玩完了"碰球"游戏,我们来玩"看谁数的快"游戏,看哪个小朋友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出示8的加减法算式卡片,请幼儿快速说出得数,比一比看谁说得快。)

  活动过程:

  一、学习8的减法。

  1、教师分发幼儿用书课本,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教师: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小鸟有什么不同?

  (启发幼儿讨论小鸟有什么不同。)

  2、教师出示第一幅挂图。

  教师:孩子们,图上有一群可爱的小鸟,他们一样吗?(不一样)哪个地方不一样?

  请幼儿举手回答(有的黄色,有的紫色,有的蓝色,有的大,有的小)。

  3、启发幼儿根据幼儿用书中小鸟的不同,写出减法算式。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画中的小鸟,我们看有几只小鸟?飞走的`有几只?那这道题要求我们算什么?谁能根据这个条件列一个算式?8-1=7 8-7=1你在这幅图上还发现了什么?要怎么样列算式呢?8-2=6 8-6=24、教师出示第二幅挂图。

  教师:第二幅画小鸟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一下小鸟的颜色,小鸟的大小,又能列出什么算式呢?

  (根据颜色、大小)8-3=5 8-5=3 8-4=45、教师出示8的减法算式卡片,让孩子们知道减法之间的秘密,总数减去一个部分数等于另一个部分数,最后全体幼儿算出得数。

  活动延伸: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接雪花片》的游戏。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8的加减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接雪花片的游戏吧!

  教师将8个雪花片向上抛,然后用手接住其中的一部分,请幼儿数一数落下几个雪花片,然后猜一猜老师手中接住几个雪花片。

  2、教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游戏,现在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两人一组做游戏吧!

  请幼儿自由结合两两一组,一人抛雪花片一人猜得数,游戏反复进行,可以交换角色。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铁勺、树叶、纸片(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

  音乐,小蚂蚁搬豆子

  师:我们一起来像小蚂蚁一样搬豆子吧。(师生互动进入教室)

  师:你们像小蚂蚁一样都把豆子运回家了,开心吗?幼:开心

  师:可是老师却发现了一只不开兴的小蚂蚁我们来看看

  (出示小蚂蚁过河的图片)

  二、 启发提问。

  小蚂蚁要过河我们怎么帮助它?

  幼儿自由讲述,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

  师:“你们说要做船,那什么材料能做船帮蚂蚁过河呀?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做船用的材料

  三、 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纸片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由于纸片比较轻,放在水中会飘在表面上,不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浮”。现在我们把小蚂蚁放到上面,你们看它过河了吗?

  3. 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四、分小组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幼儿在操作后进行统计记录 。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就在相应的位置打勾,如果会沉下去,在相应的位置打

  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情况

  五、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进行总结

  六、音乐《小蚂蚁搬豆》离开教室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 设计意图

  孩子们都喜欢种子,每天孩子们吃水果都会遇到种子,这个资源易得,种子的外形变化多而且有有趣味,种子与植物密切相关, 此主题的价值在于:种子来源于大地、自然,是很好的教育利用自然资源。幼儿可以通过寻找种子,对种子的种类、形状、颜色、构成、利用有认识,幼儿自己进行种植记录来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从而和春天加以联系,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它的利用价值。整个活动可以使幼儿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二、 预设的网络图:略

  三、 总目标:

  1. 在生活中收集种子,感知了解种子和果实的关系,体验种子的多样性

  2. 通过为种子观察、分类,培养幼儿的观察统计能力。

  3.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能够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和想法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4. 通过观看课件与视频,感受自然的生动有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一)、各种各样的种子的收集、种植与观察

  (二)、在生活中讨论种子的来历,生长的位置,种子的差别

  五、活动过程:

  观察和自由谈论收集的种子:

  1、 从什么果实里收集的种子?

  2、 种子的不同样子?

  谁知道种子是什么样子的?

  结合幼儿带来的种子一起观察与讨论:

  1. 幼儿自由猜想,相互交流经验

  2. 教师总结幼儿的想法:尤其是谈到的传播方式,重复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注意大家的不同认识。

  例如: 香蕉种子、菠萝种子是怎样的。 最大的种子是什么?

  播放种子的相关课件:种子的样子和成熟后传播的方法向中心型、发散型、无序型。

  1. 讨论:刚才看到了哪些种子?

  2. 他们分别长在植物的什么地方?

  小结;种子的传播方式,种子的多样性,成熟后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能够发现站在低处与站在高处看到的不同景象。

  亲身体验用比较的方式观察食物的有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纸和笔。

  事先选择适合观察比较的场地。如:操场上(地面低处)和二楼露天走廊(高处),两处地方必须能够看到同一地方的景物。

  活动过程

  走到操场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每个幼儿在操场上选择一样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如:小树、小花、滑梯、地面上的.一个小圆点等。

  ――仔细观察自己选定的这个物体,并把它记录在纸上。

  爬到高处看一看。

  ――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高处,如:大型运动器具的最高处、二楼露天走廊或更高的楼面等。

  ――你看到了什么?感觉有什么不同?(比在下面时看到的东西更多了,看得更远了)

  ――继续认准刚才在操场上观察的物体进行观察。

  ――刚才站在地上看的时候,那棵树显得很高,现在看上去就像在我们脚下,是这个树变矮了吗?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画一画站在高处时与站在低处时所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情况。

  比一比,说一说。

  ――你喜欢站在高处看,还是喜欢站在低处看?

  ――幼儿分成两组,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分辨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声音。

  2、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黄豆、米粒、木糖醇罐子人手两份。

  音乐《大鼓和小鼓》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1、森林里要开音乐会了,看小动物们都带来了好多乐器,他们还缺少沙锤,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忙吧。

  2、出示瓶子,教师交代要求。

  -------瓶子会发出声音吗?

  二、第一次探索:装黄豆

  1、分享交流:黄豆发出了怎么样的声音?摇的重了,轻了声音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

  三、第二次探索:装米粒

  1、分享交流:米粒发出了怎么样的声音?摇的重了,轻了声音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

  四、比较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1、自由探索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声音。

  2、教师小结:声音响的是黄豆,声音轻的是米粒。

  五、森林音乐会。

  1、出示大小鼓,教师示范。

  2、幼儿一起参加森林音乐会。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科学的活动教案05-31

科学活动教案07-20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6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指导思想:

  "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磁铁的奥秘"截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吸相互,有时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递进性的幼儿探索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2、 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书探索的结果。

  3、 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环形磁铁每人两块(其中一块的两端分别www.涂上红色和蓝色,以表示不用的两极,使其成为彩色磁铁)。

  2、 各种形状的磁铁(也按极性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红色标志、蓝色标志、塑料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彩色环形磁铁,感知环形磁铁的两极,并初步了解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1、每人拿一块彩色环形磁铁和好朋友的彩色环形磁铁碰一碰:红的与红的一面碰一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红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红的与红的一面相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相碰,两块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红的与蓝的一面相碰,它们就会牢牢地吸在一起。

  3、小结:环形磁铁有两极,当相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推力,而不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吸力。

  二、利用彩色磁铁,感知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用彩色环形磁铁与其他形状的磁铁碰一碰;不同形状的磁铁之间也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

  3、小结: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相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推力,不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吸力。

  三、根据磁性原理,找到磁铁的两极。

  1、启发幼儿利用彩色环形磁铁,找出另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索结果,在环形磁铁上分别贴上红色标志、蓝色标志。

  3、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磁铁的两极?

  四、让磁铁浮起来。

  1、设置疑问:你能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吸管让环形磁铁浮起来吗?

  2、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启发、暗示操作方法:把环形磁铁按S-N-N-S极性顺序串在塑料吸管上,磁铁就会浮起来,如图。

  3、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结果:是什么原因使磁铁浮起来的?

  五、观看磁悬浮列车图片、磁悬浮玩具等,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扩大幼儿的视野。

  注:1、与磁性黑板配套使用的塑料圆形磁铁的后面就是一块小的环形磁铁,教师可以把它取下作为操作材料。

  活动评析:

  磁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和经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对大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各活动环节:第一、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操作先感知个别形状(环形)磁铁的特性,再感知所有形状磁铁的特性,然后归纳出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经验,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情境中鸟儿的不同数量列出相应的算式,学习8的减法,理解其意义。

  2、能用语言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以及方法。

  3、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8的减法运算。

  活动准备:

  1、8的加减法算式卡片;雪花飘若干。

  2、幼儿用书第二册第18~19页。

  活动导入:

  复习8的组成和加法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碰球"的游戏,好不好呀?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碰球"游戏,复习8的组成)

  2、教师:玩完了"碰球"游戏,我们来玩"看谁数的快"游戏,看哪个小朋友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出示8的加减法算式卡片,请幼儿快速说出得数,比一比看谁说得快。)

  活动过程:

  一、学习8的减法。

  1、教师分发幼儿用书课本,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教师: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小鸟有什么不同?

  (启发幼儿讨论小鸟有什么不同。)

  2、教师出示第一幅挂图。

  教师:孩子们,图上有一群可爱的小鸟,他们一样吗?(不一样)哪个地方不一样?

  请幼儿举手回答(有的黄色,有的紫色,有的蓝色,有的大,有的小)。

  3、启发幼儿根据幼儿用书中小鸟的不同,写出减法算式。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画中的小鸟,我们看有几只小鸟?飞走的`有几只?那这道题要求我们算什么?谁能根据这个条件列一个算式?8-1=7 8-7=1你在这幅图上还发现了什么?要怎么样列算式呢?8-2=6 8-6=24、教师出示第二幅挂图。

  教师:第二幅画小鸟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一下小鸟的颜色,小鸟的大小,又能列出什么算式呢?

  (根据颜色、大小)8-3=5 8-5=3 8-4=45、教师出示8的减法算式卡片,让孩子们知道减法之间的秘密,总数减去一个部分数等于另一个部分数,最后全体幼儿算出得数。

  活动延伸: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接雪花片》的游戏。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8的加减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接雪花片的游戏吧!

  教师将8个雪花片向上抛,然后用手接住其中的一部分,请幼儿数一数落下几个雪花片,然后猜一猜老师手中接住几个雪花片。

  2、教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游戏,现在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两人一组做游戏吧!

  请幼儿自由结合两两一组,一人抛雪花片一人猜得数,游戏反复进行,可以交换角色。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铁勺、树叶、纸片(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

  音乐,小蚂蚁搬豆子

  师:我们一起来像小蚂蚁一样搬豆子吧。(师生互动进入教室)

  师:你们像小蚂蚁一样都把豆子运回家了,开心吗?幼:开心

  师:可是老师却发现了一只不开兴的小蚂蚁我们来看看

  (出示小蚂蚁过河的图片)

  二、 启发提问。

  小蚂蚁要过河我们怎么帮助它?

  幼儿自由讲述,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

  师:“你们说要做船,那什么材料能做船帮蚂蚁过河呀?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做船用的材料

  三、 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纸片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由于纸片比较轻,放在水中会飘在表面上,不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浮”。现在我们把小蚂蚁放到上面,你们看它过河了吗?

  3. 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四、分小组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幼儿在操作后进行统计记录 。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就在相应的位置打勾,如果会沉下去,在相应的位置打

  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情况

  五、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进行总结

  六、音乐《小蚂蚁搬豆》离开教室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 设计意图

  孩子们都喜欢种子,每天孩子们吃水果都会遇到种子,这个资源易得,种子的外形变化多而且有有趣味,种子与植物密切相关, 此主题的价值在于:种子来源于大地、自然,是很好的教育利用自然资源。幼儿可以通过寻找种子,对种子的种类、形状、颜色、构成、利用有认识,幼儿自己进行种植记录来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从而和春天加以联系,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它的利用价值。整个活动可以使幼儿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二、 预设的网络图:略

  三、 总目标:

  1. 在生活中收集种子,感知了解种子和果实的关系,体验种子的多样性

  2. 通过为种子观察、分类,培养幼儿的观察统计能力。

  3.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能够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和想法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4. 通过观看课件与视频,感受自然的生动有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一)、各种各样的种子的收集、种植与观察

  (二)、在生活中讨论种子的来历,生长的位置,种子的差别

  五、活动过程:

  观察和自由谈论收集的种子:

  1、 从什么果实里收集的种子?

  2、 种子的不同样子?

  谁知道种子是什么样子的?

  结合幼儿带来的种子一起观察与讨论:

  1. 幼儿自由猜想,相互交流经验

  2. 教师总结幼儿的想法:尤其是谈到的传播方式,重复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注意大家的不同认识。

  例如: 香蕉种子、菠萝种子是怎样的。 最大的种子是什么?

  播放种子的相关课件:种子的样子和成熟后传播的方法向中心型、发散型、无序型。

  1. 讨论:刚才看到了哪些种子?

  2. 他们分别长在植物的什么地方?

  小结;种子的传播方式,种子的多样性,成熟后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能够发现站在低处与站在高处看到的不同景象。

  亲身体验用比较的方式观察食物的有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纸和笔。

  事先选择适合观察比较的场地。如:操场上(地面低处)和二楼露天走廊(高处),两处地方必须能够看到同一地方的景物。

  活动过程

  走到操场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每个幼儿在操场上选择一样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如:小树、小花、滑梯、地面上的.一个小圆点等。

  ――仔细观察自己选定的这个物体,并把它记录在纸上。

  爬到高处看一看。

  ――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高处,如:大型运动器具的最高处、二楼露天走廊或更高的楼面等。

  ――你看到了什么?感觉有什么不同?(比在下面时看到的东西更多了,看得更远了)

  ――继续认准刚才在操场上观察的物体进行观察。

  ――刚才站在地上看的时候,那棵树显得很高,现在看上去就像在我们脚下,是这个树变矮了吗?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画一画站在高处时与站在低处时所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情况。

  比一比,说一说。

  ――你喜欢站在高处看,还是喜欢站在低处看?

  ――幼儿分成两组,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分辨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声音。

  2、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黄豆、米粒、木糖醇罐子人手两份。

  音乐《大鼓和小鼓》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1、森林里要开音乐会了,看小动物们都带来了好多乐器,他们还缺少沙锤,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忙吧。

  2、出示瓶子,教师交代要求。

  -------瓶子会发出声音吗?

  二、第一次探索:装黄豆

  1、分享交流:黄豆发出了怎么样的声音?摇的重了,轻了声音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

  三、第二次探索:装米粒

  1、分享交流:米粒发出了怎么样的声音?摇的重了,轻了声音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

  四、比较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1、自由探索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声音。

  2、教师小结:声音响的是黄豆,声音轻的是米粒。

  五、森林音乐会。

  1、出示大小鼓,教师示范。

  2、幼儿一起参加森林音乐会。